关灯
护眼
字体:

知·觉·情·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冯文炳(废名)有《谈新诗》一文,文中主张新诗与旧诗不应只是形式的不同,乃内容的不同,谓旧诗中往往有诗的散文,如黄山谷“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池口风雨留三日》),又如义山“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咏史》)、牧之“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如上所举,实则皆非纯诗。牧之二句较义山二句富于音乐性,故似诗。山谷则以文为诗之祖,苏、辛以文为词。

    废名主张新诗要有新诗的境界,而又无确切界说。余以为,诗可以禅宗语解之:

    若也会得,便甜瓜彻蒂甜;若也不会,便苦瓠连根苦。(天衣义怀禅师语)

    直饶有倾湫之辩、倒岳之机,衲僧门下一点用不着。(尼妙道禅师语)

    “会”,天下无一事一物非诗;“不会”,看天下无一事一物是诗。在城市中看不出诗;在风月场中也依然是门外汉,看不出诗。“微云淡河汉”(孟浩然语)、“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究竟说什么?真是“蚊子上铁牛,全无下嘴处”(药山惟俨禅师语)。

    诗,本不可说。“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我若说似汝,汝已后骂我去”、“莫道无语,其声如雷”(沩山禅师语)。一切现成,更教谁“会”?如人饥时吃饭,吃下受用便得。

    虽说什么“卓拄杖下座,一时打散”,然山僧[1]事不获已,不免再起一番葛藤。(然自救不了,遑论救人?)

    诗要有:一知;二觉;三情。

    有人以为宋诗说理,唐诗不说理,故宋不及唐。此语不然。如陶诗亦说理而好,是诗。南泉说禅“不属知,不属不知”(《景德传灯录》卷八)。小孩子拿诗念,然写不出诗。可见不知不成,仅知亦不成。宋有诗学(知),而不见得有诗。花本身是诗,然无知写不出诗。人有知故能写花,然但有知不成,须有知且有觉。

    知是理智的,觉是感官。如李义山: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咏史》)

    二句但是知,故不能成为好诗。必须有感,始能成诗。如:

    风里杨花虽未定,雨中荷叶终不湿。(苏东坡《别子由兼别迟》)

    虽不好而是诗。二句写自己环境及立身,出发点亦理智。又如: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东坡《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与上所举“雨中荷叶终不湿”同义,比义山之“历览前贤”二句佳,在知外有觉。东坡本领即在“雨中荷叶终不湿”等句,有感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二句,比“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更似诗,盖前二句尚有知,而后二句只是觉。可见只有知,不能成诗;能成诗,亦须觉动之。但有觉倒能成好诗,如韩偓《香奁集》中“手香江橘嫩,齿软越梅酸”(《幽窗》)二句,没意义,可是好。

    理智是冷静的,感觉是纤细的,情是温馨或热烈的。

    老杜“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中有感觉;“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乐府《敕勒歌》)亦妙在感觉。觉的结果常易流于欣赏。欣赏原是置身物外,而又与物为缘。矛盾中得到调和即是欣赏,其根在觉。“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无马,不是马,然就是马。而但注意纤细的感觉又常流入浮而不实,出而不入。老杜也能欣赏,然另有东西,长于入,短于出,然非不能出。如写无寐: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倦夜》)

    然老杜之与众不同,仍不在此而在情: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情如火燃烧、江澎湃,回肠荡气。而后人之诗都不成,是否冷静的头脑及锐敏的感觉破坏了热烈的情?后人诗学、诗才都有,而往往没有诗情。普通把回肠荡气看成喊、豪气,而老杜不是豪气是真情。老杜此首五律非无“知”,因此乃其人生观。人只要有一口气在,便当努力去生活。对自己不要太骄(娇)纵,太骄(娇)纵必无成就。而老杜人生观甚严肃,此在中国诗人、思想家中不多见。老杜此首五律亦非无感,“迥立向苍苍”,形色、音色皆好。若感觉不锐敏,何能如此?长吉之“洞庭明月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帝子歌》),此诗句有感而无情;“露压烟啼千万枝”(《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二),有姿态而无情。

    情莫切于自己,然而一大诗人最能说别人,说别人即说自己,说自己即说别人。老杜写马即把马的情写出,写马亦即写自己。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东坡《东栏梨花》)

    有人以此为东坡好诗,其实,此情感诗人写者太多了,太成熟。东坡“风里杨花虽未定,雨中荷叶终不湿”二句较此生硬。诗自然是成熟好,而与其那样成熟,反不如生硬。要在普遍中找出特别。

    以上所说是诗前之功夫、诗的来源,如此方能开始写诗。(如不写诗,学道亦成功————闲时置下忙时用。)

    成诗前————诗的来源:知、觉、情。

    成诗后————诗的成分:觉、情、思。

    觉→情←思

    诗中最要紧的是情,直觉直感的情,无委曲相。无论何情,皆然。学禅的人要想多情少,理智胜过情感。佛讲慈悲,基督讲爱,孔子讲仁,若谓无情,何有慈悲仁爱?是学道亦由情而发,菩萨,觉有情。可见学道亦以情为本,何况学文、学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王绩《野望》)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