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关于《孔雀东南飞》疑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不晓得傅先生对于那一句是否另有解释。

    四、关于“媒人去数日”以下几句如何解释的问题。这几句是全诗中疑义最多的地方,其实也是这首诗的弱点所在。最费解之处如“寻遣承请还”句,遣是何人遣?请是向谁请?所请何事?还于何所?又“说‘有兰家女’”句,说是谁说?兰家女指何人?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为疏通这一段文义的关键,而“兰家女”的问题,更需要首先解决。过去以“兰家女”指兰芝的人或疑兰字是刘字之误;或疑家字是芝字之误。认为“兰家女”另有所指的人又疑这两句当在下文“阿母谢媒人”下(闻一多引许骏斋说)。这些怀疑都有一定的理由,尤其是将“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移作阿母辞谢媒人的话,于词理较顺。可惜总嫌臆改无据。我曾想在不改动原文的条件下,试为疏濬。将“寻遣”句解为县令因事遣丞请于太守而回。将“说有”二句解为县丞向县令建议另向兰家求婚,言兰家承籍有宦官,比刘家门第更好。县丞受太守委托,恐怕县令不愉快,所以替他家另说一门亲事,这是可以说得通的。但也许不免如傅先生所说,“有些枝蔓”,是一缺点。依傅先生的解释,便可以“一根线贯下去”,同时上文的“说”和下文的“云”分属两人也似乎比较明白。但可惜的是对于何以称兰芝为“兰家女”,未有圆满的解释。傅先生说“民歌在姓氏称呼上原都不甚沾滞”,“不太拘泥于先后层次以至一词一字之微”。这样取消问题似乎说服力是不足的。何况将《孔雀东南飞》完全作一般民歌看待也不一定妥当。傅先生以本篇中的秦罗敷为比,其实问题并非一类。如果以前曾有什么作品或记载提到过姓兰名芝的女子,像《陌上桑》提到“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那样,那就很有助于说明兰芝是作者“信手拈来”的姓名了。但是并没有这样的根据。傅先生文中又说:“何况兰芝姓刘,又只有序中提到呢?”似乎认为诗和序虽有矛盾,论者却不必据序疑诗。这个意见却比把问题取消好得多。序中叙述本事虽然有名有姓,诗中却可能把真名实姓隐去了(焦仲卿的姓名在诗里也不曾出现)。假如这样解释诗和序相矛盾的原因,未尝不可通。正不必据诗疑序,也不必据序改诗。不过说兰芝姓兰也还有一个小缺点,她对阿母几次自称兰芝,如果不是称名而是连名带姓,又不大符合惯例。不久以前有人据《列子·说符》篇张湛注“凡人物不知生出者谓之兰也”,解释本篇“兰家女”犹“今人说某某人家的女儿”。其说能否成立,可以研究,这是解决此句疑义的又一途径。总之,对于这一段文字至今还没有完全令人满意的解释,疏濬工作或许还待努力。解释困难也未尝不由于这几句诗本身有缺点。这里连续几句都省略了主词,所以弄得头绪不清。“简而不当”尚不止“请还”两字而已。至于傅先生的析疑自然是可备一说,值得大家认真研究的。

    以上就傅庚生先生所提出的问题,大胆献疑,算不得争鸣,不过希望聊助于讨论罢了。

    一九六一年三月十四日

    ————————————————————————————————————————

    (1) 《古诗》的《青青陵上柏》、《迢迢牵牛星》、《兰若生春阳》、《上山采蘼芜》等篇,唐、宋人引用时称为“古乐府”。其余又有诗句象歌人口吻或体制上带有乐府歌辞的特色,都表明它们曾经入乐。

    (2) 这两句属于《古诗十九首》中的《回车驾言迈》篇。

    (3) 朱自清语,见《朱自清文集》四。

    (4) 见《文心雕龙·明诗》篇。

    (5) 沈德潜语,见《古诗源》卷上。

    (6) 谢榛语,见《四溟诗话》卷三。

    (7) 《诗品》上:“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其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虽多哀怨,颇为总杂。”

    (8) 《诗品》中“陶潜”条:“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

    (9) 《论诗绝句》第二首:“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10) 见《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和《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1) 见《拜侍郎上疏》。

    (12) 见《解褐谢侍郎表》。

    (13) 见《谢永安令解禁止启》。

    (14) 例如“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和王中丞闻琴》),“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都极似唐人律诗中的一联。又有一些片段,截取下来就和唐人五绝无甚分别,如“远树暧芊芊,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北窗轻幔垂,西户月光入。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秋夜》)。

    (15) 李白在诗中常常称道谢朓的作品,例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杜甫在《寄岑嘉州》诗中也说:“谢朓每诗堪讽诵。”

    (16) 陈祚明语,见《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

    (17) 《梁书·庾肩吾传》:“初,太宗(简文帝)在藩,雅好文章士;时肩吾与东海徐摛、吴郡陆杲……同被赏接。及居东宫,又开文德省,置学士。肩吾子信、摛子陵、吴郡张长公、北地傅弘、东海鲍至等充其选。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

    (18) 《梁书·简文帝纪》:“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靡,时号宫体。”

    (19)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从一九六年起到二一九年止。不过文学史上所谓建安时代大致指汉末魏初,并非严格地限于这二十四年。

    (20) 指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都是西汉的赋家。

    (21) 《咏史》是最早的一首文人的五言诗,写孝女缇萦救父的故事。

    (22) 两汉典型的赋都是铺写帝王的生活和功业,目的在娱悦和歌颂帝王,但往往在末后加上讽谏的尾巴。

    (23) 这七个作家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和刘桢。其中孔融年辈较高,死得较早(建安十三年被杀),不在邺下文人集团之内。

    (24) 见于陈琳代袁绍所作的檄文。这篇檄文历叙曹操的三代,见出当时人对于门第家世的观念。后来陈琳降曹操,曹操责问他道:“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乎其身,何乃上及父祖耶?”可见这种诋骂很使曹操难堪。

    (25) 这种歧异又表现在对起义农民的政策上,袁绍对起义农民一贯屠杀,曹操对青州黄巾,对张燕、张鲁都采取招抚政策。

    (26) 《求贤令》道:“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求逸才令》道:“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27) 曹操入荆州后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王粲称颂他道:“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三国志·王粲传》)可见王粲对于这种待遇是很满意的,可以代表当时非士族文人的心理。

    (28) 《宋书·乐志》云:“相和,汉旧曲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又云:“凡乐章古辞,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属是也。”又云:“但歌四曲,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魏武帝尤好之。”

    (29) 明代人锺惺评曹操《蒿里行》云:“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唐书》说杜甫的诗“善陈时事……世号诗史”,是“诗史”这个词的来源。

    (30) 郭沫若先生在《论曹植》文中说曹丕是“一位旧式明君的典型”。

    (31) 《汉书·艺文志》云:“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32) 《三国志·王粲传》注引《魏略》记载曹植会见邯郸淳的时候对他背诵“俳优小说数千言”。

    (33) 曹植的诗有些可以据其所关涉的事实来考定写作时期,有些可以从诗中表现的情感来大致分别前后。本文有关曹植诗写作时期的地方大致依据古直的《曹植诗笺》。

    (34) 《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说曹彰到洛阳后因文帝不即时召见,“忿怒暴薨”,但《世说新语》说文帝忌惮曹彰骁壮能用兵,将毒药放在枣里,害死了他。

    (35) 详见《后汉书》的《蔡邕传》、《杨赐传》和《阳球传》。

    (36) 见闻一多《乐府诗笺》。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