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卷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p; 古人下。大钞云。亦可引用十诵。彼则定有百一。一百三十四者。就缘约相。都合一百三十四羯磨。略言如此。更张犹有单白有三十九。白二五十七。白四有三十八。若通五十别法。则有一百八十四法也。

    僧尼不同者。僧有差教授尼法。并受戒忏残法。尼有差求教授法。差自恣人往大德僧中法。遣信受戒差使法。尼与僧作不礼法等。同秉。即受戒忏残法也。二部。即僧尼也。

    结集诸白者。如差往王城结集法。问优婆离法。优婆离答法。问阿难法。阿难答法。此皆佛灭后和作故。知事如理亦通得。

    然则下。以学不猒博。博则通矣。瞻。富瞻也。古云博学为济贫。此言诚验。资益也。大钞云。若全未预法。则随人一部为依持。顺文谨用行之可以为准的。通观。观视也。经远。言垂之无疆也。以其通览必有所稽。则取信于未来。斯为学之用也。大钞云。若四分缺于事法。他部自有明文。理必准行不乖。二是管见。谓若执一部之见。其犹以管窥天耳。南华真经云。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三品。单白。白二。白四也。又心念对首众法。皆同当律也。求听。即求僧听许也。下云唱事开听是也。亦名中间羯磨也。大钞云。受日。诸部不同。僧祇有二。初七日同于四分。后事讫便用中间别法。盖皆□无异品。亦同僧祇。三品羯磨。如此所明。亦不别立中间羯磨。唯十下引证。以五分不出别法名相众法。别法俱名羯磨。若古师云五十名别法。是非博赡之咎也。

    所作。望僧为能作也。唐梵者。梵当为翻字。恰(苦洽切)犹正也。然是也。百论翻云事也。言事即是所作业故得符合。解云。即真谛所立事。或僧中立条约等事。

    问下。释羯磨义。以僧听忍。又不遮障。即是所作事名为羯磨。此亦名直白法。打木。即今白捶法是。

    唱白一分者。如请白法云。大德僧听。某甲比丘于此处雨安居。若僧时到僧忍听无白如是。是一分也。又云。某甲比丘为僧事塔事出界行。还此处安居。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此云羯磨一分。

    后二即白二白四。前三即所作单白中间也。准下似问辞。今下是释。改辞者。如三人但改云诸大德。理通无失。论即了论。彼云中间直白。此三羯磨三人等通作。余二必四人已上。

    九种法。即上三位各有三也。十缘。即称量前事乃至第十答所成法。竖义者。劝后讲解之人。引下文来此明之也。

    下文。即辨七非中自解也。

    三情事合。云情非情事合。离衣。衣属非情。老病属情。造房属非情也。付钵。即展转取最下钵与之。今持为非情。人为情也。

    是非互有者。不出人事法三。皆附一法而起有。非成失反此名如想。下如举受戒事为宗。人无遮难名实。异比辄加名妄。破戒者。和尚犯提。余僧得吉。是自恼。令彼虚受是恼他。又请日事虚出界。招讥妨道皆是也。有智随时配之。不可尽论。

    生善。生世善心也。出世之田。言为出世之良田也。果向俗人。言俗中有证四果向者。授必在于出家者。须要五众为彼授也。

    比众。即比方于众。以译僧名。加和合。言和合众也。佛法众。众即是僧。非四不成。大论云。以四树成林为喻不明僧义者。余经不说羯磨说戒。是为僧和合义也。所以但从众翻。恐滥。滥三二人众。

    单两。但言众名单。加和合名两。然和合亦以众为本故。

    然此下。若依儒教。则以三人为众。故汉书功臣表曰。三人为众。揽假。揽方便假色之用也。今四僧为本。揽和合为僧之用也。故曰义相类也。

    凡圣。凡则收内凡已下。圣则收见道已上。仪宝。仪取外相。约住持也。宝据证真。据理宝也。功用。即功德力用也。理约达会为言。事约六和无别为称。机教。是今用教之机。

    水乳无二者。戒疏云。如乳合乳。如水合水。不得云乳合水。以相合非体。鹅能别故。以下三人。言下三人亦名为众。又四人众。假下三人以成故。还揽四人以成僧体。其犹揽指为成举体也。缘成即一人二人三人具成四之缘。故下云分兼众义。

    小论。即俱舍婆娑。五阴。即色等实法。拣方便假色。即一报色等。别用。如一人俱作心念别法用也。不隐没。即现见五阴也。无记。以一色三心未流入行心。俱属无记。持犯云流入行心方成别因。此则显以五阴实法为体。行阴。即善行阴所摄。

    人假。即实法上起方便假用为体。以实法属无记。不通善恶。故曰无用。阴本。即实法以实上起假。假还依实故。如下取例也。身口鼓动是假也。报得色声是实也。报色例阴本。鼓动喻假用也。

    今存下。即依成实为彼。与四分宗计同。皆空宗也。然下。虽云律与成实同计。则不说假用为体。但出一人乃至二十众也。与上不同。故不广引也。然则前后五科俱无断割。今以义意评度。约数假用。内外相须。气味还同。为今所取(思之)。

    三根。见闻疑也。持说。即持衣说药。若不足僧数。亦不足别人。故等者。等取二十僧也。

    法务下。但据法事合用现集多少而论也。能所俱体者。即能所说听共为体也。如四人说戒。一为能说。三为所听。除所为。如受日人等。不属能秉僧体。

    俱非尽辨者。别非辨僧法。僧非辨别法。故大钞云。僧者但得御众法。已外对首心念法之与事。决定不得众作别法。例亦不成。当分通辨。众法别法各有当分核下。正显当分通辨。三缘。即一人众多等。僧次。引证一人也。功用极大者。如别众食。但得一人入。则免别众。岂非一人以济众乎。通界下。谓尽界集僧。若不满者。作众法心念。此法既成。与百千人所作众法同等。敷教。即敷扬正教。一与多同也。

    有下。结前四义。然下起后。所解法成。即具六和方成僧义。经即华严。

    正戒。以戒正则可为净慧之宗本也。又净戒为万德之基址也。同受。即同一受体。同行。即同一随行。有缺。随缺于缘成者。不名僧也。见慧。即同一正见所发之慧。非同邪人六十二见之邪慧也。同界别法。虽同一界。各自作法不犯互别。如调达之党不入正见之僧也。净行。即行和同修也。当离四邪五邪以活其命也。利乖。由邪命故受利则乖也。

    上三。则戒见命也。三业。则身口意三和也。身和同住。口和同默。意和同忍。苟前三体同而后三不和。亦乖僧义。

    德用。三体为德。三和为用。又于体于和各有德用。故合而言之也。

    三位。即大中小事也。三法。即心念对首众法也。三相。即一人众多人四人已上也。异法分人。即四人可行说戒。五人可只差五德行自恣法。边方五人。中国十人受戒等。乃至略五人十人也。前二四人五人。对后得前名法。尔言约法。止用四五也。以说戒能说所听既无所为。故相绾用四得成。自恣以只差五德。牒名入法。不入僧数。故须至五。治罪。收忏舍堕也。以忏主单白和僧。不入数故。举证者。举收五德。是举罪人也。证收众僧。是证明彼所犯者。又收忏主证明彼悔罪故。后二。即十人二十人。对前得后名。逐情者。中国制十人受戒。以僧多故。恐所受怠慢。人多必生殷重。下云善心浮杂故。又二十人忏罪。缘所犯者情重。增受戒之一倍。方可济彼。

    中边。即中国用十人受。边方僧少。开用五人受。随下。对上受体。故名随也。专精第二者。由来不犯名专精。犯已起悔名第二。对专精。可四人行说戒。对起悔。可二十人行出罪。

    非四不名者。以大圣知三人已下势力未胜。办事未竟。故限至四也。

    边受。即边方受戒。但下。显用五所以。无言表净。五德无言。方表已净。已上说自恣须五也。方下。说边方受戒。别问。即差威仪。师下坛问难反白。上坛召沙弥入众和白也。前受。即能受人。以五人僧境少故。容起彼慢。若加至十。境胜心猛。故可发戒。情浮。情意浮慢也。中受。即中国受也。三僧。五人十人二十人也。浓薄。后为浓前为薄也。前境。即三僧之境也。犹如也。三品。即七日半月一月。此取倍增义可类也。

    同五。边方受用五人。自恣亦五。是同也。减半。减中国之半也。据下正难。意云。边受既开五。边忏残应可十人不。机侯。即浑仪也。上符天轮一无差失。以候于时也。今但取差失教旨之仪。谓减恶从急。故不例开也。除中国。律若云除。即显边方开十。今既无除。则中边忏残皆二十人矣。大疏。即首疏。

    朝夕诸念。即晨朝六念忏轻吉等。诸白告。即白入聚落衣药说净等。诸结解。此约白二法。如结二同三小等。等取作房分衣诸法也。不相通者。如六念不可对首。及僧秉等对首亦然。

    通下。应知上法无人可以通下。下法者人不可以通上。即前中事是也。亦尔。开作对首心念也。

    人位。即通一人二三四人也。分三。即本众法并众法对首众法心念。既开三位。据作之缘应合有异。未知何者是邪。少多。多容四人已上。少但三二一人。通下二位对首心念。三别众法对首心念。僧局要作法界也。别通。通自然作法也。唯在结界。以不许传欲故。一则地弱不胜。二则要知界畔。余法则开俱闭。无有开欲义也。三别。律云应来者来。应与欲者与欲来。现前诃得人不诃。是名和合。反上三和。成别众也。若对众下。即对众多人。于上三别中。但无第二一种。前后二种俱有。若对一人下。即作众法心念对首心念。但具一别也。文中对字。但对望之义。

    半月。即行半月摩那埵。一白问难此约对众时问。各行众法。即各于本众作法差人径也。如请教授。是尼差径僧也。具德应教授。是僧差往尼也。至彼此部那僧尼二部。部即部党部类。面对作。非正对彼面作法。前三。即受戒半月出罪也。二十众下。引事证也。一相约。僧被尼说而未显尼被僧。如次科明。律云下。此说余不通之法也。受诵。即尼或不解。开于僧中受诵已。归寺当部作之。

    受戒等。等取半月出罪二法也。不礼。见僧不礼。不语。不恭敬三法。不得对面作。但可遥秉被之。又下。如此一法。亦不对面。但遥为尼作。以违反僧舍教授也。

    有三。即对首众法心念。又众法有三是也。二三。此约小众忏也。一人。但可忏下品兰。今若中品。用一人忏。则无教可准。

    除三法。即受戒自恣出罪也。

    四僧。即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僧也。

    形法二同者。与剃发乘白形同。与出家受十戒白是法同。触恼中。因前绮语作法。转与身绮重恼于僧也。诸制。受功德衣难事。略自恣等白是也。差人。如差人说粗罪。差人分卧具法等。被缘。还衣离衣等法是也。处分。作房指授等法。此皆用白二羯磨也。七法。即诃责摈出依止遮不至白衣家等七羯磨也。谏证。即四违拣等。证则忆念不痴罪处所等正证知法。等者。等取余式叉学戒法受具法学悔诸法也。此皆秉白四被之。故法虽多者。即单白三十九。白二五十七。白四三十八。以二摄尽者。不出同一说戒同一羯磨二种僧摄也。四下。以四人通秉一切法。止由事有大小。故加至余五人十人二十人也。

    初僧。即四人僧也。除三法。即五人法十人法二十人法。

    倍三人者。五人十人二十人。皆倍倍增人。除三单白。除自恣五德和僧并边受二白。并是五人摄(即和召二白也)。二白四中。受出罪也。通乘三法者。言只通秉上三单白耳。余不通之。约事下。正显三单白二白四义。三白。差教授一白。教授白召一白。对众问难一白。白和方是主五德。自白和却入数同僧用也。

    四人僧收。以教授不入数故。只四人成也。方五人者。以召沙弥入教授在数。又羯磨师和僧问难。亦入在数。故曰五人僧摄也。若据正受。四人应成。事须别问。故用五人。

    戒师。即羯磨受戒师也。身非下。显不入数义。但秉下。须显入数义。以戒师一白和僧。为僧秉也。故非别持。请讫。即作白请和及不忍者说。俱在僧中故。戒师与余四人。相从成五也。

    受衣。即受功德衣人。不得利。即不得受五利也。

    始终重作者。意谓初始为能秉僧。至终亦名能秉僧。可名僧摄。若前后互入。即须五人以成僧用。便是所为。观古人意。似四人摄将前科。今师意点对可晓。白和为他所量。必须身外有四人僧也。

    未必同席。以长衣隔宿还故。威仪入众。即教授师也。全别。不同忏主和白为僧所量也。此问似顺古学悔。以无人能秉说戒自恣二法。开学悔人秉。学悔自不入数。可以为例。

    边受。边方受戒要须五人。三十舍忏亦须五人。故云诸尼萨耆也。不同下。以结界唱相人。及说戒人皆为僧作故。不为他所量也。成四即行。言满四即可行也。以自他同遵故。

    事中须之。言须用之也。何不列者。即四人僧中。但云除三法。谓自恣边方受戒出罪。何不言除结界也。以结界中有唱相人故。据此应五人摄。

    有人下。此初解也。谓律文略举。非谓余者不除列之。便言不得。拣数约之。半减五人也。专精。不犯者。第二。是犯者。犯已须忏。第二白法方起。故文云有二种智人。一者专精不犯。二者犯已能悔。即第二白法起人也。结界下。结界虽有唱相人。功德衣有受衣人。并为僧作务。皆在五僧所摄。但下。但非正所为人皆四人摄也。四众。即四人众也。以布萨无正所为人故。一切拜人。如骂知事戒中引僧祇云。骂正拜人。指归云。拜者全取受命之名也。以为僧故在四人收。非属所为相涉僧别。上正唱时。相似别唱也。已入僧相有涉也。五百下。彼问云一人三四人行道。或在白衣家得结界否。答不得。五人已上得结。核下。是大师推核不取五百论也。入教。即羯磨。

    四僧。四人僧也。三人者。一人众多人四人也。三法。即心念对首众法。皆收僧尽者。以四人能被一切羯磨故。若尔何须后三。五人下是释。八人。古师妄出。谓忏中品兰。既是小众。上品兰要倍四人以忏也。夷边方便。即是方便兰也。十诵下。彼说上品兰。界内集一切僧忏。中品。出界外小众忏。下品。一人忏。本无八人之目。

    四别。四人至二十人僧。但三。单白二白四也。初僧。即四人僧。余三。五人等。淳薄。即厚薄也。心轻罪重。要境胜故。令彼心强也。假多缘故拔彼重罪也。情事。望僧为情事。问和连词。但言和合说戒情事。则决不劳至于二也。诸差。即差分卧具。差受自恣等。诸结。即结大界戒场小界等。治谏。治则诃责摈出等。谏即四违谏等。

    问下。意云所秉法中。约事不论体。能秉僧中要说体。既许说体。何独四人。今五人亦可说为体耶。以为僧本。本即本体。

    为事。如忏主单白为他所量。为此事故不入僧数。三僧。即五人十人二十人。以前四为本故。其犹枝叶虽茂。必藉根本。故前得本名。当白自体。言各当单白白二自为其体。由附事有大小故。次第随增无非是体。自是为事。为受差及和召事。此外四人独名僧体。若尔何须差问。但下是释。法自是体下。重明法体。言当白即是自体。非待白外重加白亦为体也。以三法各有根。被事各有成故。

    就从四僧。对前众多一人僧名后。减下。如减一人白说戒不成等。过限俱非者。律云。如白作白。如羯磨作羯磨。不可以单白增至白二。白二减作单白等。未审何意不得增减耶。

    乖别过起者。假其数定。容有不集也。非情恼者。法是非情。本无所恼。不同别众不和成恼。

    圣教。即白与羯磨也。缺不成务。或缺或剩俱不成办前事也。制僧数定。四人行说戒。五人行自恣等。是定不可减也。越度减之。成越法度也。过数。四本开说戒。今若过者盖益善。更无方便。易集则须尽界。难集理须出作。除此二缘。更无方便而开别也。

    若准下。彼以法例人。唯多益善。如单白增作白二。白二增作白四。弥善。减则不成。此乃部别不同。若四分。则法须楷定。加减不成。

    三种教。心念对首通于二界。白等三法除结界。于自然上作。外余专唯作法界也。今且通而举之。

    初是下。示通秉之处也。缘随开作者。随六念持衣等缘。皆开于上作之。

    聚下。即聚落兰若水界道行。开秉结界白二。以是草创所依故。不得说欲。以结界不许传欲。故特限之。是所行处。以开自然地作故。五人以有只差五德之义。故须结界已行之。

    初从两对。此约取欲时两人对首。未至僧中故因也。终下及后传来。是应僧法。法既依结界。欲岂容自然。故成果在僧也。

    若尔下。此难因前大界等中云。对首心念缘随开作。本是众法。要五人行舍堕故。下通别人。为僧不满故。开作众法对首。有人不许。非谓约界不合。相体。即法相体见。

    九品加小众对首。如云二大德一心念是也。或只在对首中收。则成法八般也。二合。即情非情合。如老病离衣。望人老病为情。望衣重为非情。若具方可加法通号僧者。始从一人。终乎二十七位之人。皆名僧也。以一人亦能辨心念故。

    虽四。聚落兰若道水也。

    在缘。即上四缘。九品。即上云广为九位是也。相有。缘相具足。曰有可得被事名成。反此全阙名无。被事不成曰坏。则通成坏者。如说戒僧阙者。开对首心念则成。僧满不结而说名坏。兢励。兢兢勉励也。

    日月。即黑白大小日月。及衣钵有无也。二合。望某年太岁是非情。望受具人是情。身下。即无病行道。有病当治。

    舍请。如己有两处食请。舍一处与同类。免背请提也。望作法舍。是对首故。诸界。作法自然通得。

    通三。情非情二合。二难为情者。五分云。欲安居时。先思量有难无难。无难应住。此约自妨难边。属有情也。约处所边。属非情也。净药。药非情。患为情也。持说。若就人持说。亦合情收。今约法边非情之限。

    独秉。约无人故。开作对首心念。三大界。即人法二同。法食二同。法同食别界也。不许住。以场非摄僧住处故。借使王立房者。惭愧比丘剔坏之。安居篇云。若依大界安居。戒场及余小界内。不成受日。以非本要心处故。若先无大界。依伽蓝结者。若后结二界。随界受日并成。莫非所要地故。今约先已结场说。余法。余对首心念法也。如受三衣并舍等。于上作之无妨。以通作法自然故。

    约事。望说戒事。是非情也。二合。望机净是情。望应法是非情。唯是非情。约衣边说。自量属情。望衣等非情。又成二合。今约下。文自释二合义。自恣下。望自恣法边属非情。约人应法名二合。局一。上约一法事上为言也。

    通界可行。意云通界集人无者可行。有则成别。若有二人已上。当改作众法对首。四人已上。改作单白说戒。故曰改法也。

    三小不通。无难不可结三小界而作也。戒场时有。如大界内都无人。又大界中别有难者。可于戒场上作之。此非恒作之地也。

    二合。如七日药。望牒病缘是情。望药钵边属非情。白事。望比丘为情。望作事通情非情。

    不得向二。以但对首无别众过故。纵有旁人。亦不须集。边和。四人舍忏。忏主受忏。须问边三。

    如后白者。白行行法。白僧残诸行法。白入聚落法。尼白入僧寺法。此界于自然作法界。但对一人白。皆通成也。

    说恣等者。等取受僧得施法。受亡五众衣物法。

    二合。望衣罪边属非情。望能悔人属情。说恣非情者。局望戒与罪边说也。若据所被并能恣人。即又二合也。

    久废。言不可用四人和白也。以僧祇正断五人为舍随故。不可自和自忍。五缘。一请忏主。二为说罪名种相。三舍罪。四诃责。五立誓。小众具六缘。加第二受忏。问边人五人已上。又加初从僧乞也。大钞云。三人二人法亦大同。既是全别。初舍衣云。众多。大德一心念。然后自陈云。舍与众多大德。舍罪中。问边人若对一人。大略可知。舍财还衣。直对而已。若论除罪。无问边人。但具五法是也。故曰随机不定。

    前境满四。意谓忏主单白为所量。可言不入。只如能忏之人。应可足数。所为未除。言能忏之人。正在所为中收。而未及除之也。纵使忏毕。尚属所为。终非僧摄通七者。三大二小并场。共成六界。四种自然为一。故成七界。不开小受者。一席作法曾无再用故也。因举便舍。即忏舍堕说戒。小界行四人法。自恣小界行五人法。若将一是所为。止是三四人法。今且甬能所为言也。

    忏兰。约中品也。轻者。即下品。事是情过者。如摩触女人身上衣。破羯磨僧。盗三钱已下僧私之物。是中品兰摄。界亦可通。通七种也。如上五。即众法对首中。

    余语。妄作异语恼僧。又唤来不来。名身触恼。故以单白制断也。形法。与剃发名形同。与出家法名法同。此皆情事也。诸僧即修道增自恣。白诤事增自恣等。结集法。如差往王舍结集法。问优波离法。优波离答法等。望法边属非情也。灭下。即灭诤非时和白。受功德衣和白。望诤与非时德衣边名非情。望比丘边名情。故曰二合。

    对人。剃发但满四人。差教授须满五人。两分。人少行众法对首。人足行自差也。非分者。然作三法。人多益善。今且望单曰三十九法。不同受戒忏残。限定十人二十作。故曰非分。

    作法。以自然地不堪秉故。四种。即聚兰道水。七界者。三种小界。并结大界法。结二同法。结一同界法。七结戒场法。故下文云。三大三小名多义一。戒场自分。故须围绕是也。差问三白。即差教授白。召□白。对众问白。唯在受戒小界中秉。不通余界上作也。余自恣差人白二。及五德和白。又说戒单白。皆上局自恣说戒二种小界上。亦不通余法界也。又三种互望。亦非通也。非无下。应先问云。说恣小界中举得罪时。为即于此小界上忏己说恣。为就别界耶。将文通之。如下云不无因举便即治出。事由后生。不在现作是也。又但发露已后。于大界上通行亦可。行钵。以场无罚钵入厨之义故。德衣。以制前坐比丘赏劳场非住处故。形法。剃发出家要和白大界僧。律文因辄度巧师儿。来问僧不知故制。白告不尔。房房语知故。场非秉处。差使差说粗罪差教授尼等。

    诸结。即结大界戒场不失衣界等。离衣。老病衣重听作法离。房。即指授造房处所。并持故房与道俗经营法也。守。差人守藏法也。差人守功德衣法。但望人为情。衣房等为非情。

    问下。谓白二五十七法中。有差自恣一法。上既云自恣要五人。今又何云就人唯四。不通五人。则成相违。答下。如此立难。盖自己不明尔。今自说。四人为能秉。五德为所差。故曰前境不定。人乃是缘。即所差人也。乃是差法中所牒缘也。斯人未可足成僧法。至后自秉白和。方得入数。故相从是五。余差下。即差人分亡人轻物法。差分卧具法等。皆是正差时。牒名入法。不入僧数。差已通入。故曰例知。非谓下。谓非谓百人千人不举行白二法。又只制五人局行单白。白二专在四人。余五人等。在制立之限外也。

    若尔下。若云所为不入数者。且如舍堕中还衣。有远行缘。即日还者。作法付彼同友。今展转还。彼得衣已。屏处付之。须作展转羯磨。其文如亡人轻物法。加云僧今持是衣与某甲比丘还某甲比丘。若尔岂非受展转羯磨人不入僧数。便成五人。何言除所为人外只用四人耶。答下。犹是四人者。意云受展转法者。即是所为之人。不入僧数。此外须自有四人。以所牒名入法故。何得又疑。

    七个白二。即结三小界大界戒场二同一同法也。重加。结竟不可于上复作也。如摄衣。谓摄衣就僧界上起故。场非秉处。若行秉者便成遥结。受日。要依本安居处故。场非安居地也。下钵。乞钵戒中折伏之法。令展转收最下钵令持。有罚钵入厨之义。场非厨故。房舍。即指授造房法。场非造处故。此皆不通场上乘也。余还衣等法可通场作。

    生善灭恶者。如受戒白四是生善也。覆藏等法是灭恶也。余二。即不通非情及二合也。

    四人。如谏破僧等。四人可为能秉。五人不通。非谓不通五人。但制五人单为别事也。唯不言五人中。只通自恣和僧一白也。若尔何故前云三白耶。答此犹顺古也。广如下文。十人。受戒中白四十人作。出罪白四二十人作。

    说恣小界。以说戒但单白。自恣通单白白二故。无白四也。事由后生。即前云非无举罪即有白忏大界通作。

    三缘。即事僧界也。四缘。加法之一种也。

    有三。忏轻吉六念说戒座上发露。自局。不须对人也。七法。即安居。说净。受药。受七日。受三衣。舍三衣。持受钵。本是对首。无人故开作心念。故曰通于对首也。四法。说戒。自恣。受僧得施。受亡五众衣物。本是众法。故曰通僧。无人开作心念。故又通对首。在文。即正解文中。

    七种。即上安居至受钵。五种。即众法对首有五。谓舍堕。说戒。自恣。受僧得施。受亡人五众衣物。望本是众法。无人开作对首。故曰通僧别也。于中舍堕不通心念。故前文云。四法通僧别是也。余下。即余二十二法。但对一人即得。若除小众。则但二十一法也。忏兰局小众。以但对首。有忏偷兰遮法。此收中品兰也。然以中品小众正对。亦只一人。至如下。释上通僧别义。

    三白。一差教授。二白召。三戒师对众问难一白。一白四者。即正受时一白三羯磨。共成白四。辨前多法方发起无作戒体。相有。谓结界须唱方相畜众要须有德。律中制未满五夏。及满五夏愚骇者。今依有德是也。不得重加。谓结已不可于上重结。

    就事。即所被事。分三。即情事非情事情非情二合也。

    口言。要口陈词令耳闻也。为前证境。即二三人为他作证明境也。又能作之人。意在通己言情。告以事缘。波须互相领解。方被事成遂。虽下。即众法对首。皆众不满故开成也。四下。以四人能秉一切羯磨故。乃三。即五人十人二十人。由事大小。故加三位。核其本体。但在四人。故曰宗归初位。故前云四人成体。加一为事。故后三僧不名本也。若减。即减四人也。

    是弱者。谓四处六相是自然地也。弱不胜众法故。唯开结界一法尔。相接。则成错涉之过也。要须中隔自然方分两界。名多义一者。如二同一同等。虽有异名。不妨同作法界也。戒场不尔。虽有中隔自然及外。有大界围绕。方可受戒。若先结大界。后结戒场。卑公云恐无所获。虽下。即场相并大界内相。空下即中隔自然也。

    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卷第一

    绍兴府会稽县广孝卿苏墟里屯头村前庄西保居住清信奉  三宝弟子进勇副尉顾 宥。伏念 先妣楼氏五娘。倾亡往日。思乳哺以恩深。纯质何方。念劬劳而德重。少伸报效。须伏妙缘。特启诚心。施净财七十贯。开记一卷。永助传通三宝光辉功严。乐报 先妣。然愿蠲除五障。清净六根。万行齐修。十身圆满。次冀顾宥根尘清净。福寿增延。法界冤亲。同登妙果。

    时戊辰绍兴正月上日 谨题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