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卷 淮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淮水出河南南阳府桐柏县西南之桐柏山。东南流经湖北随州北界。又折而北,经桐柏县东折东流经信阳州北,正阳县南,罗山县北。有浉河自信阳州来会,经息县南有小黄河自罗山县来会。又东分二派,合于光州西北,又东经固始县西北,有南汝水来会,南有光山县水来会,又东北有曲河自商城县,史河自固始县来会,又东北入江南界,经颍州府阜阳县南,南汝水支津来会。东南流经霍邱县北、颍上县南,有沣河来会。又东南有淠河自霍山县,经六安州来会,折东北经寿州西,有沙河合汝水、颍水来会。又东北有东肥河来会。又东北有芍陂沿河水来会。又东北有庐州府北水来会。经怀远县南有涡河,亦名西肥河,自河南太康县,鹿邑县,经江南毫州分二支。一经太和县、颍上县至寿州来会。一经柘城县、鹿邑县,过毫州、蒙城县、怀远县来会。又东北有北肥河,自宿州来会。又东有龙子河自凤阳府凤阳县来会。又东经凤阳府北,又经五河县南,有浍河水自河南永城县分支经宿州来会。又东有沱河、自羊城湖来会。分二支:一东北为潼河。一东流复合。有池河自定远来会。又东经盱眙县北泗州南。东北汇为洪泽湖。湖之西北有濉河,自砀山、萧县、宿州、灵璧、睢宁来注之。其西北为桃源县境。南岸迤东北为高家堰。自睢口东南折而西北六十七里,又折而东。而东北经桃源县南境,有小水四自北来注之。南自老子山南岸,迤东北百五十余里为高家堰。

    高家堰城西南四十里,汉广陵太守陈登筑。《三国志》注:登曾任典农校尉,乃巡土地之宜,尽灌溉之利。堰宜是时所筑。《宋史》李孟传:孟传为楚州司户参军,修复陈公塘,有灌溉之利。陈公塘即高家堰也。自韩信城五里至青墩二十里,至武家墩又南至管家庄,堰西为阜陵泥墩诸湖。西为淮,本不相通,当日筑堰以利灌溉,非以捍水患也。自河与淮合,河淮并高,于是淮水东浸诸湖并而为一。洪水直抵堰下冲荡激射,堰始危险加高增厚,屹若长城。明世堰圮,七邑罹灾。隆庆六年,漕抚王宗沐、知府陈文烛始议修筑,郡人丁侍郎士美为文记之。国朝康熙初又决。二十二年,靳辅大加修治,历数十年不坏。雍正八年,发帑金百万重修,高广坚固防守倍严。康熙四十二年,命于山盱汛建南北中滚水石坝三座。其天然北坝一座仍前设立,至乾隆十六年,复命增二坝,以前三坝为仁义礼,新增二坝为智信,定为五坝。并钦定开放机宜,必俟湖水十分涨盛,始于礼义仁三坝,酌开一坝,以次相度情形酌开。俟仁、义、礼三坝过水三尺五寸,则开智坝,水势不减,乃次及于信,其天然坝立石永禁开放。

    乾隆七年六七月,大雨,河淮涨溢,淮决,高堰之古沟千里渺然巨浸,郡属田禾沉没,人畜漂溺无算。

    北界为清河县境,为全湖之委。其北岸即清河县南之御坝,始为全湖之委,北流至清口,黄河自西来会。北流至清口,黄河西自清河县城南来会。

    淮河在清河县南,自泗州流入汇为洪泽湖,至县西南清口,黄河自西北来会之,又折东北,经山阳、安东、阜宁三县境入于海。其下流今通谓之黄河。《乐史》《太平寰宇记》淮水,在淮阴县西二百步,又《汉志》云:至淮陵入海,淮陵故城在今盱眙西北八十五里,此地计距海甚遥,淮何得于县界入海,淮陵乃淮阴之讹也。《清河县志》淮水,自盱眙县龟山,益折而北,又二十余里,而洪泽、阜陵、泥墩,万家诸湖环汇于东岸,又东北至县东南五里为运河口,折而北五里,合大河为黄淮交会之冲。河自北而来,河身比淮为高,故易以遏淮。淮自西而

    来,淮之势比清江浦又高,故易以啮运,病淮必至于病运者,莫如河。御黄,即所以利运者,莫如淮。黄、运两河之枢机,实皆自淮操之。

    与河合东北流,东分支渠,南为运道,东北并流入于海。东北经清江浦淮安府山阳县,阜宁县北境,安东县南境,又东北经北沙镇北,又东北至云梯关入于海。

    淮肇源桐柏,经信阳罗山息县,光州,新蔡,固始,霍邱,挟豫皖上游山水,至正阳关与汝水合。又经寿州与肥水合。历怀远、临淮与涡水合,至五河与潼、漴、沱、潧合。始由浮山硗石之间,入泗州境,过盱眙,下至龟山,北汇归洪泽湖,与睢汴二水合。又经古淮阴县西出清口,历山阳,安东,云梯关归海。淮固自有淮之道,未尝与河合流也。邱浚曰:“周以前河势自西而东而北,汉以后河势自西而北,而东。宋以后则自西而东,而南矣。”据此则旧志所称,自朱仙镇而东,南经留城,趋徐、邳,挟洗、沂直下,乃元明以来河入海之道。故淮运两河从清口来与河会,而河遂与淮同趋,断自有明始。《河防志》云:“汉元光河溢入淮。宋太平兴国八年、咸平三年、天禧三年、熙宁十年,河凡四入淮,然旋复故道,淮自淮而黄自黄也。元泰定初,河始离故道,南与淮合,然亦时有通阻。自贾鲁力捍入淮,而河不复北。明洪武四年,河决原武,南由项颍至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北冲张秋入海,南至怀远东北入淮。”又《泗州

    旧志》云:“国朝康熙五年,河决归仁堤,水势冲突,直逼泗境,与高堰平,此河决入淮之本末也。而其淤清口,则自明隆庆始。”考隆庆六年河水涨,挟沙阑入清口,逼淮水不得直下,沙随波停,清口淤塞,所谓门限沙者是也。后运口亦淤,梗运道者数年。万历二十三年,河大溢,清口久淤,淮倒灌泗城,至国朝康熙十九年,城竟沦陷。三十八年五月,淫雨,黄淮交涨,溃高堰,淀清口。淮水东注高宝,运河堤岸多坏,此黄夺淮趋病淮即以病运之端委也。淮虽挟七十二山河之水到海不及二千里,其源短。河来自万里,控引百川,其源长。长则强,短则弱。其势常虞不敌。明之治河也,疏浚塞兼用之,始未尝不善,而后陵夷也。故清口通塞不常,及隆万之际,大坏总河。潘季驯谓河未易,以人力导,惟以水治水。则导河即所以浚海也,治淮即所以导河也,故筑高堰,诸决口而淮遂出,久之复坏。杨一魁主分黄导淮之说,而淮亦出,久之愈坏。康熙三十年至四十二年,大司马遂宁张公秉承庙算总理河务,筑高堰,闭六坝,辟清口,开七引河,凡所为扬清抑浊者。视季驯加密,而淮遂大出,此蓄淮所以刷黄济运之由来也。

    淮水厅汛

    外南厅

    吴城缕堤。自高家湾界起至张福口止,长三千五百五十八丈五尺。(北临黄河南临洪湖。)乾隆四十四年,河南仪德漫工,黄水由毫州、怀远达涡河,归洪泽湖。湖水盛涨,在旧三堡迤下开堤,宽二十丈,宣泄湖水入黄。两头用料裹护,中以竹篓铺底,旋亲补缺还堤。嘉庆十年,于北面堤尾斜至归西坝,筑堤长五百六十丈,堤南旧四堡至七堡。乾隆十二年,协办大学士高斌,总河顾琮勘建砖工长一千丈。十八年,又自昭七堡至十堡接建砖工,长一千二百二十丈,俱高八尺四寸。嘉庆十年,间段加高一二三层,经历年久,砖多酥碎。十三年,湖水异涨,间有撞塌。十四年,于砖工外首阀段包筑五段淤土坦坡,仍存砖工一段,长三百六十三丈,砖工尾。嘉庆十年,接筑碎石坦坡,工长二百八十丈。十二年,又接上至夫九堡,筑碎石坦坡,长六十二丈。吴城七堡埽工,长三百十六丈五尺。嘉庆十一年后,历年接建,埽外间段,抛护碎石。工尾下首碎石土坝,嘉庆二十三年筑。

    张福口缕堤尾起,至旧西坝止。(在风神庙前对岸)临清堤一道,长五百二十八丈。康熙三十七年筑。接下自旧西坝根起至新河南岸堤尾止,乾隆四十四年筑。

    临清束水堤一道,长六百九十二丈。嘉庆九年,又于前堤之东,自旧西坝起至河尾止,重筑临清束水堤一道,长一千五十丈。(《外南厅册》)

    里河厅

    运口之南,向有引河七道,上承洪湖来源,下至运口外张家庄前会流。三分入口济运,七分东注敌黄,天赐烂泥浅引河二道,久经淤闭,现存张福口引河一道,长一千二百三十五丈。张家庄引河一道,长一千六百七十丈。天然引河一道,长一千九百三十八丈。裴家场引河一道,长一千七百六十丈。三岔(今名太平)引河一道,长一千六百四十丈。以上引河历经淤浅疏浚。乾隆五十三年奏准,每冬令湖水消落,于各河内筑坝拦截收湖水或酌留口门或径行堵塞,随时察勘办理。

    临湖堤一道,自运口头拦坝起至济运坝止,长一千四百七十八丈,乾隆八年筑。又于二十四年,自济运坝东临湖撑堤头起,至高堰交界止,堤长七百七十丈。临湖一面建砖工,长七百五十丈,高一丈八寸。又于二十七年自济运坝西起至太平庄止。翠华南幸临视,谕令接筑砖工,长五百九十八丈,高一丈八寸,又于三十六年自砖工尾起,西接筑砖工,长九十三丈,嘉庆九年奏明于卑矮砖工之上,间段加砌,长八百五十三丈并普律加高二层,与高堰石工一律相平。十三年六月初三日,砖工三坝后掣通两段,长四十余丈,奏准与临湖一面镶筑柴圈,堰长四百七丈,外抛碎石坦坡偎护,连砖工头共长五百八丈。二十一二年及二十五年,又接前,南至里堰交界止,北至束清坝尾于砖工外抛砌碎石坦坡共长一千六十四丈。

    束清坝,乾隆四十六年,筑在运口北,本名兜水坝,使湖水多入运口济运,东坝长四十三丈,西坝长四十一丈,中留口门十二丈,每年大汛拆展以泄湖水。冬初接筑蓄水济运,五十年改名束清坝。每年收束应留口门。大学士阿桂,两江总督萨载,总河李奉翰奏明:“如湖水消存三尺,酌留口门十二丈,湖水消存二尺,酌留口门八丈。”五十七年奏准,移建于里外交界处所。嘉庆十年,又移建于运口之南,挑浚坝之外,湖水会出之处,筑东坝长七十一丈,西坝长七十九丈,中留口门宽十二丈,每年相机展束西坝,并无一定丈尺,因东坝逼近头坝,不行折展以为盖护。二十一年,于东坝临湖一面抛护碎石,长五十丈,以御风浪。(《里河厅册》)

    高堰厅

    管清河、山阳两县境内洪湖、高堰堤工,北自清河县里河厅属运口汛界武家墩起,南至山盱厅属高良涧禹王庙前止,堤长九千九丈一尺八寸,乾隆十六年后,一律帮培顶宽十丈。嘉庆十年,复加帮原建临湖砖石工,长八千九百二十五丈二尺,于乾隆四十六年在二号工内越湾砖工外首取直建筑石。工长七十五丈(计圈进砖工长一百十二丈)附堤临湖石,工长八千八百八十八丈二尺。为汛一汛半,曰:高堰汛,曰:高涧汛。二堤一道,自武家墩南接盐河堤起,至高良涧山盱界止,长八千四十五丈。内七堡堤后高堰迤南涵洞一座,宽、高各三尺六寸,乾隆十二年民建。

    运料河(俗名二河)一道,北起武家墩后与盐河通,南至周桥。在高堰境内长八千三百九十七丈。《淮安府志》载:在大堤之东,二堤之西,自武家墩而南,至山盱周桥,共长一万一千六百余丈。二厅运料船只,悉由杨家庙进口,直抵工所可免洪湖之险。康熙二十五年总河靳辅题请挑浚,四十一年总河张鹏翮率河工大小臣工捐挑,六十一年又挑,乾隆十九年复浚。

    旧运盐河(《淮安府志》载,接运料河在武家墩之东,水出单阳口。)盐坝一道。在武家墩大堤东坡,以石铺成。(《淮安府志》载:康熙三十四年商建。)

    高堰汛,汛地北自里河运口汛界武家墩北起,南至十四堡高涧汛小黄庄界止,堤长六千三百八十五丈,临湖附堤石工,长六千三百九十七丈六尺。自里堰交界至二堡显王庙戏楼后止,堤长四百八十五丈,属清河县境。自显王庙戏楼后至高涧汛,堤长八千五百二十四丈二尺,属山阳县境。

    按堰盱临湖大堤,明季建石无多,康熙三十九年,总河张鹏翮题:建石工高堰自武家墩南首起至小黄庄止,长五千八百四十七丈四尺。山盱古沟至唐埂一带间段建石工,长一千三百五十五丈三尺三寸。雍正七年,钦奉谕旨加修石工,始于九年正月至十年六月告成。又按雍正七年修建堰盱石工起止段落地名丈尺成案,府志皆未载明,惟成案载十年御制高堰石工告成,碑文内有六千三百四十余丈之语,今照厅册核计,高堰所属自小黄庄下高涧汛,接康熙年间所建石工尾起,至禹王庙止,工长二千四百九十丈六尺。接下入山盱境徐坝汛七堡内第一段止,工长三千八百十八丈六尺七寸,计创筑石工共长六千三百九丈二尺七寸,比碑载之数几少四十丈,自系年久,或由越湾取直之处,致有不符。乾隆十九年及二十五年,又自石工头往北至里堰交界,旧有埽工之处,改筑砖石工,长四百三十八丈,于是高堰厅临湖大堤,并无土堤矣。

    一号石工,长二百九十一丈。乾隆二十五年,改埽工为砖工,高一丈二尺。四十五年改砖为石。又加石二层,共十二层。嘉庆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至一尺七寸,十四年改砖为石。堤后东堤一道,长二百五十八丈七尺。(《淮安府志》载系明季运口东堤。)山清交界大堤至东堤,中有拦河坝一道,长四十丈,康熙三十六年筑。

    二号石工,长四百六十八丈,内一段长一百四十七丈,乾隆九年建。砖工一丈二尺,四十六年砖改石工,加石一二层,一段长三百二十一丈,康熙三十九年砌石十三层,乾隆四十五年加石一层,工长二百十六丈,加石二层,工长四十丈。嘉庆十年,又加石一二层,长三十丈。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至一尺七寸,十四年改砖为石一二层。二十四年加石一层,工长四十丈九尺。

    三号石工,长五百二十六丈四尺,康熙三十九年建。石高十三层。乾隆二十三年加砖二层。四十五年改砖为石,又工长二百六十五丈加石二层,又工长八十丈加石三层。四十六年改砖为石,工长一百七十一丈。嘉庆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至二尺。十四年改砖为石一二层。

    四号石工,长五百丈。康熙三十九年建,石高十三层。乾隆二十三年加砖二层。四十五年改砖为石,又工长三百九十四丈,加石二层。四十六年改砖为石,工长九十六丈。嘉庆十年加石二层,工长四十二丈。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至二尺。十四年改砖为石——二层。二十四年加石一层,工长十五丈九尺。

    五号石工,长四百七十丈,康熙三十九年建。石高十三层,乾隆七年加砖二三层。四十六年改砖为石,工长三百九十二丈九尺,又加石一层,工长七十七丈。嘉庆十年加石一层,工长四十五丈。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至一尺四寸。十四年改砖为石一层。二十四年加石一层,工长三十八丈。

    六号石工,长四百六十五丈,康熙三十九年建。石高十三层。乾隆七年、二十三年砖加二三四层。四十五年改砖为石,又工长一百十丈,又加石一层,四十六年加石一层,工长一百九十九丈七尺。嘉庆十年间加石工一层,工长一百四十八丈。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至二尺二寸。十四年改砖为石一二层。

    七号石工,长四百七十丈,康熙三十九年建,石高十三层。乾隆二十三年加砖二三四层。四十五六年改砖为石,又工长二百八丈,加石一层。嘉庆十年间加石工一层。工长三十四丈。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至一尺八寸。十四年改砖为石一二层。二十四年加石二层工长二十四丈。堤后高堰里越坝一道,长一百四十九丈二尺,康熙三十四年建。西面建石十三层,砖八层,乾隆十九年修砌,改砖为石共十九层。(此项越堤石工,亦在大堤石工数内。)高堰大坝外越埽工,长一百九十四丈,乾隆三十七年停修。高堰关帝庙前志桩,原高一丈八尺八寸,嘉庆十一年增高一尺二寸,现高二丈。(查正阳关水报于乾隆二十八年定式,水势长发时,由正阳关巡检随时填单通报,其所管之凤台县寿州亦一体填报,单内言正阳关淮河水势。乾隆二十八年十月内三官庙石岸前奉立大志桩高一丈七尺,与石岸相平,又于河边立小志桩,高七尺,与大志桩根底相平,此时中泓水深二丈,共高深四丈四尺)。

    八号石工,长五百丈,康熙三十九年建,石高十三层。乾隆二十三年加砖一二层,四十五六年改砖为石,又工长七十六丈八尺,加石一层。嘉庆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至二尺四寸,十四年改砖为石一二层。

    九号石工,长四百七十丈,康熙三十九年建。石高十三层,乾隆四十五六年改砖为石。又工长八十三丈五尺,加石一层,又工长五十丈,加石三层。嘉庆十年间加石工二段:一长二十五丈加石一层;一长六十五丈加石二层。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至二尺四寸。十四年改砖为石一二层。二十四年加石一层,工长三十丈。

    十号石工,长四百七十丈,康熙三十九年建。石高十三层,乾隆十二年加砖一二层。四十五六年改砖为石,又工长八十三丈三尺,加石一层。嘉庆十年加高二段:一长八十一丈,加石一层;一长二十六丈加石二层。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至二尺四寸。十四年改砖为石一二层。二十四年加石一层,工长十四丈五尺。堤后侯二门越堤一道,长一百二十八丈,乾隆六十年筑。

    十一号石工,长四百九十丈,康熙三十九年建。石高十三层。乾隆十二年加砖二三层。四十五六年改砖为石,又工长七十一丈七尺,加石一层。嘉庆十年间加一层,工长三十丈。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至一尺八寸。十四年改砖为石一二层。二十四年加石一层,工长二十四丈。

    十二号石工,长四百八十丈,康熙三十九年建。石高十三层。乾隆七年,加砖二三层。四十五年改砖为石,又工长一百丈八尺,加石一层。嘉庆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至一尺五寸。十四年改石一层。二十四年加石一层,工长二十二丈。

    十三号石工,长四百七十丈。康熙三十九年建。石高十五层。乾隆四十六年,加石一层,长八十二丈。嘉庆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至一尺七寸。十四年改砖为石一二层。

    十四号石工,长二百十丈,康熙三十九年建。石高十五层。乾隆四十六年加石一层,工长八十七丈八尺。嘉庆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十四年改石一层。

    高涧汛,汛地自高堰汛界小黄庄十四堡尾起,至高良涧禹王庙山盱厅界止,堤长二千四百七十四丈九尺八寸,附堤临湖石工,长二千四百九十丈六尺,属山阳县境。

    十五号(接堰汛并计)石工,长六百六十丈,雍正九年建。石高十五层。嘉庆十年间加二段:一长六十丈加石一层;一长四十五丈加石二层。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至二尺四寸。十四年改砖为石一二层。

    十六号石工,长六百二十丈,雍正九年建,石高十五层。嘉庆十年加二段;一长一百十丈加石一层,一长八十丈加石二层。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至二尺四寸。十四年改石一二层。

    十七号石工,长五百九十丈六尺。雍正九年建。石高十五层。乾隆四十五年加石一层,工长一百十丈。嘉庆十年加石二层,工长三十丈。十一年配平砖工,高一尺二寸至二尺。十四年改石一二层。

    十八号石工,长五百五十丈。雍正九年建。石高十五层。嘉庆六年,露桩落低一层,工长七丈八尺,上又加石一层,共十六层。十年加石一层,工长六十丈。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至二尺四寸。十四年改石一二层。二十四年加石一层,工长八十丈七尺。

    十九号石工,长七十丈。雍正九年建。石高十五层。禹王庙后里越石堤,上首接至大堤,乾隆六十年筑。越堤一道,长九十九丈。

    乾隆三十五年编堰字一号至十九号造册咨部有案。

    堰涧两汛,康熙四十七年,仰蒙圣祖仁皇帝如天之仁,令沿堤建设救生桩,在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各解交河库银五百两,分发高堰、山盱两厅,购木签钉以广救济,岁以为常。雍正八年将应解银两改归上下江藩库,各在耗羡项下动支应用。乾隆十一年七月,高宗纯皇帝谕旨:“朕闻洪泽湖周围宽广五百余里,一遇风起浪涌,船只每有漂溺之患。康熙年间,蒙圣祖仁皇帝特设救生桩,钉于石工之外,使被溺之人得以攀援而上,全活甚多,今夏家桥地方有旧苇坝一座,并高堰迤南有顺水坝一座,俱有口门,为遭风船只躲避之所,于行舟甚属有益,著再于高堰厅属之老堤头,山盱厅之高涧坝迤南,又徐家湾、周桥等四处,各添设护堤救生坝,俾沿河一带人船恃以安全,该部即行知河道总督顾琮,令其遵照妥协办理。钦此。”遵建高堰救生桩,计七堡、八堡、九堡、六安沟坝、左右十堡至十七堡,共十三处。嘉庆十二年后,湖水蓄高,柴坝木桩难于存立,至今未办。(《高堰厅册》)

    山盱厅

    管山阳、盱胎两县境内洪泽湖高堰堤坝工程。北自高堰厅属高涧禹王庙交界起,南至盱眙县境蒋坝止。临湖堤长八千三百五十五丈二尺,乾隆十六年后一律帮培,顶宽十丈,嘉庆十年复加高帮宽,西面附堤石工,长七千九百八十七丈六尺。为汛一汛半(高涧一汛与高堰厅分管),曰高涧汛,曰徐坝汛。

    按山盱堤工,原管至秦家高冈而止,迤南至蒋家坝,地势高阜,未创堤工。雍正以后湖面渐高,因就冈为堤,直抵蒋家坝,而山盱之汛地亦随加长矣。涧徐两汛,康熙年间石工之外。如高涧坝、龙门坝、清水潭、古沟、茆家圩、头坝、茆家圩二坝、夏家桥、唐埂等处,各有外越埽坝,节年抢修,至嘉庆十一年裁减停修。

    又按山盱临湖大堤,明季建石无多。康熙年间,历次建徐坝汛古沟至唐埂一带石工,长一千三百五十余丈,雍正八年钦奉谕旨,特发内帑修建堰盱石工。山盱自高涧头堡起至七堡徐坝汛第一段止,建石工,长三千八百十八丈六尺七寸。乾隆十六年,圣驾亲临阅视,允总河高斌之请将堰盱土堤一律帮宽十丈,特颁谕旨,添建智信两坝,仍加封浮土五坝以仁义礼智信为次,坝底高矮维均,以高堰志桩水深八尺五寸平脊,俟仁义礼三坝过水三尺五寸,以次启放智信二坝,信坝以北砖改石工,信坝以南石基砖甃,于十七年完工。计改建接筑共长一千八百九十二丈五尺。北起礼坝,南迤蒋家闸,并建工尾蒋家闸上钳口石坝一座。

    高涧汛,汛地自高堰厅禹王庙界分管起,至徐坝汛周桥界止,堤长兰千五百九十五丈,内临湖石工,长三千三百六十二丈。头堡石工,长五百五十六丈八尺,内一段长三百六十九丈二尺,砌石十五层。雍正八年建。乾隆四十五六年加石二层,一段长一百八十七丈六尺,砌石十五层,砖四层,雍正八年建。乾隆十八年倒卸补修,长一百七十七丈一尺。(内有外越埽工改直补筑石工,长一百八丈。)改砖为石,余长十丈五尺。乾隆四十五年改砖为石。嘉庆十一年加砖配平,高八寸至一尺。十四年改砖为石。二十四年加石二层,长四十九丈。(龙门坝一段堤长一百五十四丈,堤顶宽四丈。)(按道光二年又加石二层,长一百四丈。)

    头堡内高涧里越石工,长二百三十三丈,砌石十三层。雍正八年建。乾隆四十五年加砖四层,又自高涧坝南起,至龙门坝止。以下建龙门坝里越石工,长一百八十六丈五尺,计石十五层。十九年改建,加石四层,外越埽工,二百三十三丈,乾隆十六年停修。

    二堡石工,长五百五十三丈,砌石十五层,雍正八年建。乾隆四十五年,加石二层,长八十三丈。嘉庆十年间加卑矮工,长一百七丈,加石一层。十一年加砖配平,高一尺五寸至二尺四寸,十四年改砖为石。二十四年加卑矮工,长二十七丈五尺,计石二层。(按道光二年又加石二层,长三十五丈。)

    三堡石工,长五百七十二丈,砌石十五层,雍正八年建。乾隆四十六年加卑矮工,长一百六丈,计石二层。嘉庆十年间加卑矮工,长一百十一丈,计石一层,又长四十八丈,计石二层。十一年配平砖工,高一二尺。十四年改砖为石。二十四年又加卑矮工十丈,计石一层。

    四堡石工,长五百七十三丈,砌石十五层,雍正八年建。乾隆四十五年加卑矮工,长一百二十丈,计石二层。嘉庆十年间加卑矮工,长四十五丈,计石一层。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至二尺四寸。十四年改砖为石。二十四年加卑矮工,长七十二丈,计石一二层。

    五堡石工,长六百二十四丈二尺,石砌十五层,雍正八年建。乾隆四十六年加卑矮工,长三十八丈,计石二层。嘉庆十一年配平砖工,高一尺至二尺四寸。十四年改砖为石。(按道光二年又加卑矮工,石二层,长一百八丈。)

    六堡石工,长四百八十三丈,(已抵周桥汛尾)砌石十五层,雍正八年建。乾隆四十五年加卑矮工,长九十七丈,计石二层。嘉庆十一年配平砖工,高一二尺。十四年改砖为石。大堤东二堤一道,上接高堰界起,下至周桥止,长三千二百二十丈,康熙二十五年筑。大二堤之中运料河一道,长三千二百丈五尺,康熙二十五年挑,乾隆十九年复浚。浔河一道,长五千四百丈(在高良涧东,即昔年高良涧闸水下注河道,现通料河水入岔河归白马湖以达宝应湖。)周桥迤东顺水堤一道,长一万二百五丈。上自周桥二堤起,下至万家集止。(按《行水金鉴》载:周桥顺水堤至仁和集西止,长四千八百九十五丈,康熙三十九年建。《淮安府志》载长一万余丈。

    )堤南草泽河一道,长五千五百四十二丈,水达宝应湖。(《淮安府志》载:明嘉靖间水淹泗陵,于周桥建闸,以泄湖水,康熙十九年改建减水坝,二十九年总河张鹏翮闭坝堤,补建石工,草泽河即周桥闸下之河,乾隆九年浚。)高涧窑湾并周桥护堤救生坝工二处,乾隆十一年奉特旨建,现无。高涧坝南、龙门坝南、厉家西五坝,璩家湾、清水潭、救生桩五处,康熙四十七年奉旨建设,现停。

    徐坝汛,汛地自高涧汛周桥界起,至蒋家坝止,临湖堤长四千七百六十丈二尺,西面附堤石,工长四千六百二十五丈六尺。(又智信两坝金门,长一百二十丈。)自周桥至智坝止,堤长二千一百七十六丈五尺,属山阳县。自智坝至堤尾,长二千五百八十三丈七尺,属盱眙县。大堤东运料河一道,北接涧汛河尾起,南至束水北堤止,长一千二百十七丈,乾隆十八年挑浚。

    七堡石工,(接涧汛六堡顺计)长一千三十六丈八尺七寸,内一段长四百五十六丈六尺七寸,砌石十五层,雍正八年建。(雍正八年接建石工止此。)乾隆四十五年加高三十四丈,计石二层,又一段长八十一丈,计石二十一层,乾隆十九年改建。四十五年加石二层,又一段长三百三十四丈三尺,计石十五层,乾隆十九年改建,四十五年加高,长十一丈,计石二层。又一段长一百五丈六尺,计石九层及十一层,康熙三十九年建。乾隆四年加砖三四层,四十五年改砖为石。又一段长五十九丈三尺,计石八层至十一层,康熙四十二年建。乾隆十六年加砖四层,四十六年改砖为石。嘉庆十年间加卑矮工,长一百一丈,计石一二层。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至二尺四寸,十四年改砖为石。二十四年加高二十五丈,计石一层。

    八堡石工,长三百七十五丈四尺,内一段长一百八十二丈二尺,计石九层至十一层,康熙三十九年建。乾隆四年加砖三四层。四十五六年改砖为石。又一段长七十六丈三尺,计石十二层至十五层。又一段长一百十六丈三尺,计石十二层,皆乾隆十九年建。嘉庆十年间加卑矮工,长二百四丈,计石一层。十一年配平砖工,高八寸至二尺四寸,十四年改砖为石。二十四年加高四十八丈,计石一层。束水北堤一道,长九千四百五十丈,康熙四十五年建。束各坝减下之水合流,长五千七百六十七丈八尺,至普利寺达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