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指掌疏卷二之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贤宗后学 通理 述

    嗣法门人 明远 较字

    △二极显悲心(从前法喻。虽显如来悲心。但约现在未尽其极。今则前约过去。后兼未来。则如来三世益物。化化不绝之悲心。极情显发。无余蕴矣。必如此显者。一则以令体贴此心。发起真信。足上文不尽之意。一则以令珍重此法。勿妄宣传。为向下结嘱发端。一则以指出父子。点出过去。为因缘一周张本。读者幸研昧之属补颂)三。一完过去益。二结未来缘。三防现在疑。初三。一过去植种。二中间引熟。三现在当脱。初。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皆是吾子我则是父。

    上二句。欲显悲心。呼当机。晓大众也。下二句。为发真信。出父子。定昔缘也。

    △二中间引熟。

    汝等累劫众苦所烧我皆济拔令出三界。

    上二句。指大通威音之后。退堕凡外。累劫以来。常受众苦。下二句。指如来常相随逐。济以小道。拔以权宗。令出三界。必令出三界者。一则以脱当时之苦。一则以作今日之阶。其悲心之在于过去者如此。

    △三现在当脱。

    我虽先说汝等灭度(至)今所应作惟佛智慧。

    先说灭度者。指四十年前。暂许权果。非究竟许。故置虽言。但尽生死者。纵其已尽分段。而实不灭者。夺其未灭变易。既未灭变易。不应固守昔年行履。既已尽分段。还当更求今所应作。要知今所应作者。亦无别事。惟有佛智佛慧。应修应证而已。此如来重示佛乘。欲结大通威音之案也。完过去益竟。

    △二结未来缘三。一现在植种。二中间引熟。三未来当脱。初。

    若有菩萨于是众中(至)所化众生皆是菩萨。

    菩萨独指上根。是众亦兼中下。能字着眼。足见法无偏党。权实在机耳。诸佛实法。即指今日所说。今日所说。乃三世通说之法。故统约诸佛言之。实有二义。一谓有实体性。究竟坚固。拣非诸法迁变不常。二谓有实功能。毕竟成佛。拣非诸法唐捐无济。然既有实体性。有实功能。则历耳便可成因。纳识终竟不坏。惟是中下之众。不能一心听受。不能谛信此义耳。若果有上根菩萨。于是中下众中。独能别具正见。专一其心。听受诸佛实法。则知但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何况诸佛三乘弟子。故虽方便所化众生。皆是菩萨。皆当成佛。但应脱者脱。应熟者熟。应种者种。而当来得度之机。即寓于中矣。

    △二中间引熟。

    若人小智深着爱欲(至)离诸苦缚名得解脱。

    初别说苦谛。盖偏对钝根。以苦谛为初门也。若人者。指上科植种之机。同闻实法。不能直下承当。自信作佛。故云小智。由智小故。仍旧堕落凡外。故云深着爱欲。爱欲者。可爱可欲之境。即色等五尘也。欲为苦本。知苦则不复着欲。故为此等说于苦谛。向处众苦。枉受而不觉不知。乍闻佛说。如梦方醒。故曰众生心喜。得未曾有。以佛所说。验己所受。丝毫不虚。故曰佛说苦谛。真实无异。所谓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佛说苦谛实苦。必不可令乐也。若有下。通说三谛。盖以根器不齐。令随机而修证也。贪欲为众苦之本。由不知故。依此起诸见思。名为苦因。在在处处。常相随逐。即是深着。生生世世。不求解脱。岂能暂舍。欲示宁沸抽薪之方。为显清流奠源之术。故以方便说道。诸苦所因。贪欲为本。道犹言也。诸苦所因。即指见思。依于贪欲而起。故为其本。斫其本而枝叶尽脱。故云若灭贪欲。无所依止。谓贪欲既灭。则见思无所依止。此示以断集之方也。苦因既尽。苦果不生。故云灭尽诸苦。妄果既尽。真理自圆。故云名第三谛。此示以名灭之由也。欲求出世之果。须假出世之因。故云为灭谛故。修行于道。以修道故。断见思惑。三界众苦不能缚系。故云离诸苦缚。苦缚既离。则长揖世间。永绝轮回。故云名得解脱。此示以修道之益也。以上三谛。相因而说。皆可为门。惟从机便而已。又此中所说四谛。义在法华之后。言法华之后。若仍有小智着欲。不知苦本之机。佛于中间。仍复以四谛之法。而接引之。或一生。或多生。或至尽未来际。渐熟渐脱。其悲心之及于当来者又如此。

    △三未来当脱。

    是人于何而得解脱(至)我意不欲令至灭度。

    是人于何。而得解脱者。承上徴起。以于何义而得解脱名也。但离虚妄。名为解脱者。正出得名所以。虚妄即分段因果。离于分段因果。则三界不系。故曰名为解脱。然此中曰但。曰名者。但显未尽。以变易方炽故。名显非实。以法执仍存故。一切解脱者。二死俱离。我法双空之号。彼既变易方炽。法执仍存。故曰。其实未得。由未得一切解脱故。纵彼执权为实。自谓灭度。佛亦不许。故云佛说是人。未实灭度。所以不许实灭者。以佛道无上。尚在半途。故曰斯人未得无上道故。由彼未得无上道故。纵欲小就。速取偏空涅槃。非佛本意。故曰我意不欲令至灭度。盖必进求无上菩提。当来以大法得度。乃佛意也。结未来缘竟。

    △三防现在疑(恐有疑云。权既归实。大复引小。法无定相。说无定时。似设虚妄。何以取信。故此防云)。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者。正显说权说实。无非自在随机。固不可执一定之相。安隐众生故现于世者。正显说大说小。总为随缘安隐。又岂可拘一定之时哉。极显悲心竟。

    △三结嘱珍重二。一略嘱。二详嘱。初二。一略嘱非机莫传。二略嘱是机乃说。初。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至)及比丘僧并诸菩萨。

    初嘱令珍重。一乘妙法。佛佛相授。故以印称。为利故说。妄传反损。故以勿诫。若有下。明其所以言。如来所以嘱令珍重。勿妄宣传者。正以顶受。信受。并徒信者。皆难得耳。随喜者。随顺欢喜。顶受者。顶戴受持。若非多劫缘熟。位登不退者。不能如此。故曰当知是人。阿惟越致。梵语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转地。此上明顶受之难。信谓遵信不疑。受谓领受不失。如此虽不及于随喜之切。顶受之诚。若非久经多劫。供佛闻法者。不能如此。故曰是人已曾见过去佛等。此上明信受之难。信汝所说者。谓信身子代佛宣扬。不作为造之想。不起数摈之愆。如此虽不及于信受佛语。若非灵山一会。大有宿缘者。亦所不能。故曰则为见我。亦见于汝等。此上明徒信之难。

    △二略嘱是机乃说。

    斯法华经为深智说(至)随顺此经非己智分。

    初嘱令珍重。斯经乃一乘之教。深智为一乘之机。机教相投。乃可为说。不失人。亦不失言也。浅识下。明其所以。言如来所以嘱令珍重。为深智说者。正以凡夫浅识。小乘智劣。皆不能解耳。耽湎五欲。不知缘假。曰浅识。犹豫一乘。不达性真。曰迷惑。由斯二缘。虽闻不解。此约凡夫言也。声闻辟支。智如萤火。一乘实相。体同太虚。以萤对虚。自然失照。故曰于此经中。力所不及。汝舍利弗等。是况显不及之义。言舍利智称第一。尚于此经。不能现量体悟。惟以信心得入。降斯已还。不言可知。故曰况余声闻。其余声闻等。乃结归不及之语。信佛语者。信佛言无虚妄。顺此经者。顺经拟知作佛。如是皆以比量而知。故曰非己智分。此约小乘言也。略嘱竟。

    △二详嘱(略而复详者。深为弘法者虑故)二。一详嘱非机莫传。二详嘱是机乃说。初三。一指机标嘱。二历明有损。三结归嘱词。初。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至)闻不能解亦勿为说。

    佛意深以弘法为虑。故又呼当机以详嘱之。憍慢偏指增上。憍谓自矜。即诈言得道。慢谓傲人。即责他恭己。懈怠偏指二乘。懈谓心灰。即无所堪任。怠谓意懒。即不复进求。计我偏指外道。以六十二见。我为其本。此上各以多分言之。总言受道责乎虚心。憍慢乖之。修道贵乎精进。懈怠反焉。证道贵乎解脱。计我违矣。如是之人。纵闻无益。故以莫说嘱之。凡夫者。上不预圣。懈怠轻乎二乘。下不流邪。我见逊于外道。中不喜伪。憍慢减乎增上。泛尔寻常。固无足为重轻。惟是识见浅薄。贪欲炽盛。甘露不注毒器。妙法岂入染心。故亦以勿说嘱之。

    △二历明有损三。一标罪诫听。二次第叙列。三极言显广。初。

    若人不信毁谤此经(至)此人罪报汝今复听。

    此中谤有四种。初明真谤。不信即毁谤之本。故先言之。毁者身心轻贱。谤者口出讪言。既通三业。则存之于心。现之于形。发之于口。肆无忌惮如此。故属真谤。一人谤之于前。众人继之于后。致令已信者悔。未信者避。故曰则断一切。世间佛种。或复下。明似谤。颦蹙者。颦眉蹙额。疑惑者。疑法惑人。虽通身意。尚未出口。故属似谤。此上二种。业因既分真似。罪报不无重轻。故教以汝当听说。此人罪报。若佛下。明显谤。在世灭后。分途两说者。以佛在世时。三业殊胜。诽谤无济。其罪少轻。佛灭度后。四依衰微。诽谤易侵。其罪尤重故。诽者非言妄加。谤者旁言背议。此亦无论有心无心。动身未动。但既出于口。业已彰着。故属显谤。见有下。明冥谤。对本为读。背本为诵。此二惟是自利。注?为书。将授为持。此二亦兼利他。轻贱者。鄙少其事。憎嫉者。媢忌其人。而怀结恨者。恨其攘自利养。障彼恭敬。怀之一时。结之终身。此惟存之于心。未形身口。故属冥谤。此上二种。业既冥显有异。报亦轻重悬殊。故教以此人罪报。汝今复听。

    △二次第叙列四。一真谤罪报。二似谤罪报。三显谤罪报。四冥谤罪报。初。

    其人命终入阿鼻狱(至)断佛种故受斯罪报。

    其人指真谤之人。盖如上所标。从头序列也。命终径入阿鼻。劫尽更生他方。经劫莫出。由彼断他佛种。致彼常沦所感。毁谤由于无智。故地狱余报。当堕畜生。畜生即无智报也。无智毁谤。犹如狂吠。故报堕狗干。??无毛。瘦无肉也。少有毛而杂色。曰黧黮。少有肉而疮癣。曰疥癞。此由毁谤正法。全无善业庄严。惟有恶业成就。故感斯报。触谓实打。娆谓戏弄。由彼毁兼实掷。谤惟虚声。故致报亦相应也。为人恶贱者。毁谤由于恶贱。报反自身耳。毁谤正法。断人定慧饮食。故感常困饥渴。障彼修习。令他法报全缺。故感骨肉枯竭。生受楚毒者。现遭苦痛。如上所说。死被瓦石者。命尽余殃。此身仍受。良以此经为诸佛之母。谤之者死有余辜。如彼弑父母者。无以异也。末二句。应前标词以结告之。前云。若人不信。毁谤此经。则断一切。世间佛种。此云断佛种故。受斯罪报。科为真谤罪报者以此。

    △二似谤罪报。

    若作馲驼或生驴中(至)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初明颦蹙罪报。若犹或也。颦蹙但形于色。未出诸口。其罪稍轻。故曰或作馲驼或生驴中。不同毁谤罪报。狱毕方堕畜生也。负重则步步难行。杖棰则时时受苦。由彼闻者颦蹙。说者懈意。致令妙道难行。众苦常侵。感斯报也。颦眉蹙额。不知改革。一味恣无明饮。坏正法味。故感但念水草。余无所知。虽非真谤。事义相类。故曰谤斯经故。获罪如是。有作下。明怀疑罪报。言但事颦蹙。罪已如上。若更兼怀疑。则不独若此。故曰有作野干。野干乃郊外之物。入聚落则时见打掷。由彼怀疑。令人退失大心。自界外而入界内。感斯报也。怀疑阻他。致彼道体不成。慧眼不开。故感疥癞无目。怀疑误人。令彼常受众苦。故感打掷苦痛。寿尽业重。一报未足以偿。故感致死转蟒。其形长大。五百由旬者。由彼致诸众生。幻躯难脱。常沦五道所致。聋騃无足。宛转腹行者。由彼致诸众生。不得闻修。匍匐生死所致。一人因疑而退。多人因退而惑。含情抱识。均遭其误。万劫千生。常受其殃。故感小虫??食。受苦无休。末二句。结告同上。

    △三显谤罪报二。一佛在稍轻。二灭后尤重。初。

    若得为人诸根闇钝(至)如是等罪横罹其殃。

    如来在世。护念缘胜。纵谤无济。或不至于转畜。故曰若得为人。若亦或也。诸根闇钝者。闇局于眼。对明而言。钝通于五。对利而言。言不明不利也。矬陋者。形矮貌丑。??躄者。手曲足跛。盲聋者。不辨声色。背伛者。?脊蹲踞。言不实。乃人不信受。口常臭。致鬼魅时侵。总言此经。持之则六根清净。口出莲香。谤之则障他胜利。报反自身。吁。可不畏哉。贫穷者。衣食不充。下贱者。品行俱秽。为人所使者。身有所属。心不自在。此皆破他忍衣。障他法食。坏他善品。阻他胜行。令他四安乐行。不得成就。故感斯报。多病者。床枕不离。痟瘦者。骨肉枯竭。无所依怙者。无父可怙。无母可恃。此亦毁法空座。坏无畏床。损一真骨。伤万德肉。致使三界慈亲。莫之能救。故感斯报。虽亲附人。人不在意者。有意于人。人不采录。由彼谤法误人。衔恨余习所致。若有所得。寻复忘失者。一时侥幸。瞬息迷遗。由彼误人自误。遇法如无所致。斯经为大医王。谤之者。不惟修医无验。且或致死获殃。斯经为好良药。谤之者。不惟染病无救。且或服药成毒。谋国弑君曰反逆。依势掠夺曰抄劫。乘隙私取曰窃盗。他所作时。己本不预。乃遭宪网。横罹其中。此亦无故障人。误彼坠堕三涂所致。

    △二灭后尤重。

    如斯罪人永不见佛(至)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佛灭度后。圣道难行。加以诽谤。断佛法缘。故曰如斯罪人。永不见佛等。永不见佛者。佛前佛后。与佛同处。而不同时。常生难处者。限境隔域。与佛同时而不同处。狂聋心乱者。病障迷封。与佛时处皆同。而声气不能相通。总言此经。是诸佛法身。是诸法实体。谤之者。报合不得见佛。不得闻法。劫如恒沙者。不止一世。生辄聋哑者。非比中伤。诸根不具者。宁惟闇钝。据此则灭后诽谤。罪重于前无疑。虽罪重于前。尚属人道。若能于此。深生惭愧。悔过除??。整心虑。趣菩提。犹可希冀。如其悠悠缓缓。愈累愈深。一朝堕落。万劫难逢。所谓人而不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地狱如园观者。时出时入。无少间故。恶道如舍宅者。此灭彼生。无暂离故。四畜是行处者。旋去旋来。无休息故。方便品云。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此之谓欤。末二句。结告。可知。显谤罪报竟。

    △四冥谤罪报。

    若得为人聋盲喑(至)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冥谤在心。未形身口。其罪稍轻。或亦不失人道。故曰若得为人。聋盲等以自庄严者。或假作聋盲。或故为喑哑。或裸身诈现贫穷。或涂形饰出诸衰。动他矜怜。希彼衣食。论其身家。尚不至此。盖亦冥谤之报。不自由耳。水肿等以为衣服者。或脱体?胀。或通身枯竭。或伤湿而缠绵疥癞。或凝热而暴发痈疽。旋消旋长。时愈时患。此由见人读诵。心怀结恨所致。臭处则自轻其体。不净则人嫌其秽。此由见人读诵。轻贱憎嫉所致。着我多痴。增恚多瞋。淫盛多贪。盖以此经为真戒定慧。而轻贱憎嫉者。合感此报。然此虽未形身口。而内心已萌。即同于谤。故亦曰谤斯经故。获罪如是。次第叙列竟。

    △三极言显广。

    告舍利弗谤斯经者若说其罪穷劫不尽。

    劫可速尽。罪难悉述。谤法者宜知警心。历明有损竟。

    △三结归嘱词。

    以是因缘我故语汝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承上谤经获罪。结归前嘱宜遵。故曰以是因缘我故语汝等。准前非机有四。一憍慢。二懈怠。三计我。四着欲。四皆由于无智。故总言无智人中。莫说此经。详嘱非机莫传竟。

    △二详嘱是机乃说二。一详明是机。二显广结嘱。初十。一智度。二力度。三施度。四禅度。五慧度。六戒度。七忍度。八便度。九愿度。十进度。初智度。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诸根通利。则资禀超群。智慧明了。则颖悟拔萃。多闻强识。堪为助道之缘。求佛道者。定取正觉之果。故曰如是之人。乃可为说。文中识同志。犹记也。

    △二力度。

    若人曾见亿百千佛(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见多佛。则闻熏缘胜。植善本。则造就因深。深心以证道为期。坚固则励节无变。如是之人。具真实力。真实之法。乃可为说。

    △三施度。

    若人精进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为说。

    精进者。上求佛道不退转也。修慈者。下化众生无休息也。为此二事。身命尚然不惜。况财物乎。如此必是喜见之流。故此法乃可为说。

    △四禅度。

    若人恭敬无有异心(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能恭敬。则求道虚心。无异心。则专意为法。离凡愚。自无尘俗之累。处山泽。则有静虑之工。定能发慧。闻必解生。故云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五慧度。

    又舍利弗若见有人(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恶知识。知见不正。故须舍之。善友。知见分明。故须近之。近善友。则能生正慧。定获闻熏修习之益。舍恶知。则不入邪途。自无谤法坠堕之??。故曰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六戒度。

    若见佛子持戒清洁(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持戒者。持有二义。一止持。二作持。今云清洁者。清则无善不修。即作持也。洁则无恶不断。即止持也。秋水冬霜。无以为喻。故云如净明珠。小乘半字。无心希取。故云求大乘经。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者。以大乘如甘露。持戒如净器。器净而甘露可注也。

    △七忍度。

    若人无瞋质直柔软(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无瞋者。于物无害。于逆能忍。质直者。处事质朴。居心正直。柔软者。其性调柔。其语和软。若柔软而不质直。则近乎謟曲。若质直而不柔软。则近乎傲肆。盖必质直持身。柔软接物。忍斯善矣。愍一切。则宽于容众。忍难下化也。敬诸佛。则易于忘己。忍苦上求也。如是之人。真称佛子。故云乃可为说。

    △八便度。

    复有佛子于大众中(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以清净心者。不为利养。不务名闻。种种因缘等者。为度众生。广设方便。虽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故云无碍。如是之人。有大方便。堪绍佛种。故云乃可为说。

    △九愿度。

    若有比丘为一切智(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为一切智。发愿成佛也。发愿成佛。以法为进道之门。故于四方求之。如玄奘西征。善财南询之类。合掌者。庆其已得。顶受者。顶戴受持。但受大乘。不受余经者。正量论云。欣载大足以广容。恶艇小难以任重故也。一偈不受者。以少况多之意。言少尚不受。况于多乎。如是之人。既能四方求法。又复欣大厌小。正当此经之机。故可为说。

    △十进度。

    如人志心求佛舍利(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如人志心。求佛舍利者。约喻而言。必以此为喻者。以求佛舍利。欲其必得。精进之心。莫此为甚。如魏康僧会者。事足徴焉。如是求经者。谓以如是求舍利之心求经。极显其精进之至耳。得已顶受。不求余经者。坚守一法。惧亡羊之失也。亦未曾念。外道典籍者。久绝异学。杜染邪之渐也。正量论云。取实择权。堪是法门之表。恶邪好正。足为荷道之资。故云如是之人。乃可为说(问。既具十度。不依常次者。何也。答。长途重在修习。故以施戒为首。此中重在悟入。故以智力居初。智力既具。还须放舍身命。深入禅寂。外假善友以资生正慧。内凭戒力以严护机心。然后忍苦上求。忍难下化。化他以方便为门。求道以愿力作主。精进不退。克证有期。故为此次也)详明是机竟。

    △二显广结嘱。

    告舍利弗我说是相(至)汝当为说妙法华经。

    初显广。上虽略明十种。各取一德。然方便更有多门。归元终无二路。但趣向万端。非词可罄。故云我说是相。穷劫不尽。要在为人师者。具勘验龙蛇之睛。辨析真伪。勿使青囊见于愚妇。则庶几可耳。如是下。结嘱。如是等人者。指上十类。以例其余也。能信则佛法易入。能解。则修证可期。妙法华经。微斯人其与谁欤。传持此道者。幸勿觌面错过。正说譬喻竟。

    △四中根获益分三。一四子信解。二如来印启。三通授果记。初(品题云)。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品虽冠下。名实承前。前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又云。其余声闻。信佛语故。据此故以信解名品。若依后文释者。信谓于诸谛理。忍可为性。能生希望为业。后云。世尊我今。得道得果。即忍可希望义也。解谓于诸谛理。明了为性。不可引转为业。后云。今得无漏。无上大果。即明了不转义也。若承前起后释者。因见授记。信知声闻。成佛有分。因闻譬喻。解了如来法惟一乘。此品题所由名也。然四子于譬喻品后。即说信解品者。其意有五。一谓自述缘熟。如文云。渐渐游行。遇向本国。二谓自恨执迷。如文云。领知众物。无希一餐。乃至下劣之心。亦未能舍等。三谓自呈信解。如文云。尔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等。四谓引发下根。如文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等。五谓感佛恩德。如文云。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怜愍教化。利益我等。无量亿劫。谁能报者等。总则教不徒施。机无虚受。如来既有譬喻之谈。四子即有信解之益。信解在心。非言莫表。托之譬喻。引发群机。此信解品所由说也。

    △(经文分二)一长行。二偈颂。初三。一信解欢喜。二说喻发明。三以法贴合。初二。一经家叙置。二四子自陈。初。

    尔时慧命须菩提(至)发希有心欢喜踊跃。

    大成云。上品为千二百人说喻。惟叙四人者。所谓智者。以譬喻得解也。若从正叙。当先饮光。今为舍偏空。证入实道。故以空生居先。至下说偈授记。仍是饮光居先。从正叙也。空生独称慧命。三称摩诃者。通论皆大皆慧。别论空生解空第一。以空慧为命故。从佛所闻。未曾有法者。据生解惟指譬喻。论创始亦兼法说。二俱究竟。异于常闻。故并称未有。世尊上。据义当有并见字面。以世尊授舍利记。四子目睹其事故。发希有心者。自异所遇。冥作希有想也。欢喜者。情动乎中。踊跃者。喜形于外。此亦四子。自信作佛。故致然耳。

    △二四子自陈二。一昔年执迷。二今日信解。初二。一阿含不复进求。二般若心不喜乐。初。

    即从座起整衣服(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所陈白。法不应坐。故云。即从座起。如礼请益则起。更端则起之义。整衣以肃仪容。袒肩以表执役。一显请益之诚。一明师资之分也。右膝着地者。半似胡仪。一心合掌者。仍局佛教。以汉屈两膝。胡不合掌故。又合掌而曰一心者。表内外一如之意。曲躬者。自卑其身。示不敢肆也。恭敬者。自肃其意。示有所循也。瞻仰尊颜者。瞪蒙瞻佛。目睛不瞬。而白佛言者。有得于心。觌面呈解。昔为众所推尊。故云。居僧之首。入道即近衰暮。故曰年并朽迈。居僧首故。自满成性。故才及涅槃。便自谓已得。年朽迈故。下劣居心。虽更当黾勉。便惟恐不任。不复进求者。有二义。一者自谓已得。遂以为不必求。二者无所堪任。又以为不能求。此四子自叙。阿含保证自足。画地自限之态也。

    △二般若心不喜乐。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至)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初正明。往昔指般若以前。既尽阿含。又历方等。故云。说法既久。楞伽被诃。净名受斥。故云。我时在座。在座既久。精进退而放逸生。故云。身体疲懈。被诃受斥。劣心成而胜心堕。故云。但念空无相无作。大成云。观诸法无我。名空门。观男女一异等相不可得。名无相门。既知一切法无相。即都无所作。名无作门。此即小乘三解脱门也。由但念乎此。无愿下化众生。身体疲懈。无力上求佛道。故云。于菩萨法等。心不喜乐。菩萨法。即般若会上。教菩萨法也。菩萨法中。出生入死。得无障碍。故云。游戏神通。因中于此行化。果上于此成佛。因中于此结缘。果上于此度生。据此则游戏神通者。正严净当住佛国。成就当度众生耳。所以句。徴起。承上所以心不喜乐者。何也。世尊下。释成。略有二义。一者已证权果。得少为足。故云。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二者自诿衰残。欲进无力。故云。又今我等年已朽迈前云年并朽迈。今朽迈过前。故云已也。教化菩萨者。即上净国度生之法。净国度生。总为成就佛果。故以阿耨菩提代之。由上二义在怀。故于此法。不惟不生好乐。然且一念亦无。此四子昔年行处。半步不移。其信解后。于身子宜矣。昔年执迷竟。

    △二今日信解。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至)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初信记欢喜。佛记身子。四众同闻。以一例诸。皆当成佛。故心甚欢喜。如得未曾有之物也。不谓下。解法庆幸。晚年际遇。出乎望外。故曰不谓于今。一乘深教。从未面领。故曰忽然得闻。如是妙法。譬如优昙。故曰希有之法。又希有之法。通该方便譬喻之文。然四子初闻称叹智慧。动执生疑。次闻分别解说。疑执渐减。及闻譬喻疏通。深信谛解。故以深自庆幸而形容之。获大善利者。今日之获。非昔若也。末二句。取喻总结。此记此法。皆具无量功德。庄严法身。成就佛果。故喻以无量珍宝。阿含不复进求。般若心不喜乐。今日得闻。故喻以不求自得。信解欢喜竟。

    △二说喻发明(标喻云)。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

    乐以喻明者。表信解之真也。

    △(正喻分二)一喻众生机感。二喻如来化应。初(正领火宅喻中。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等义。兼领授记文中。二万亿佛所。常教化汝等义。亦领极显悲心文中。汝等累劫。众苦所烧。我皆济拔等义)。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至)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有人者。古德谓单喻声闻。以四子齐已分领。不及余乘故。年既幼稚。喻昔闻法为种。善根微弱。舍父逃逝。喻昔背弃本师。违远大法。中间常沦五道。喻如久住他国。在狱如十岁。在鬼如二十。畜及人天。三四五十。依次为喻。论果报后后。胜于前前。论经时前前。少于后后者。盖以善根内熏。恶业渐轻。而善业渐重。下坠时少。而上升时多故。年既长大。加复穷困者。喻善根渐增。反觉苦重。善根渐增。已有反本之机。反觉苦重。渐寻出尘之路。故喻以驰骋四方。以求衣食。盖指宿世以智断力。驰骋于四谛法中。求小善以资法身。乞空理以续慧命也。渐渐游行。喻二乘循序修习。循序修习。便可潜通佛乘。故喻以遇向本国。遇向者。不期而向。向亦不知。喻二乘本不求佛。虽潜通佛乘。而不自知也。喻众生机感竟。

    △二喻如来化应二。一喻从实施权。二喻会权归实。初二。一喻从实不得。二喻隐实施权。初二。一喻三七思惟。二喻作念无计。初(此领火宅喻中。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等义)分三。一喻佛初成道。二喻深思化机。三喻机教乖违。初。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至)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初喻示生成道。其父先来者。因子逃逝。各处推求不得。先自来归。喻如来因机退堕。常随教化不得。先办自道也。求子不得。中止一城者。谓来至途中。又复求子不得。不得已中道而止。暂住一城。喻如来行菩萨道时。又复教化不得。不得已依于中道。示生三界也。言依于中道者。以生则不住涅槃。示则不住生死故。其家大富者。渐致丰足。财宝人众。器具贸易。无不备具。喻如来修行成道。功德法侣。法门机益。皆悉具足也。

    财宝下。喻佛地功德。佛地功德。无能尽述。故喻以财宝无量。力无所畏等。差别不同。故喻以金银等宝。其诸仓库者。贮宝之处。喻如来智慧。积聚无量。功德宝也。功德之宝。体备于中。而用现于外。故喻云。悉皆盈溢。多有下喻卫随法侣。僮仆臣佐等。喻诸住菩萨。象马车乘等。喻诸位法门。以如来功高十地。德迈三贤。摄诸位菩萨为化侣。诸位法门为化具故。出入息利者。谓先出今入。生息利益。喻如来往昔结缘。今得化机。化功机益皆增长也。五道四生。莫非化功所及。机益所在。故喻以乃遍他国。坐买坐卖曰商估。喻此土菩萨。住此说法度生。行贸行易曰贾客。喻他土菩萨。来此辅化结缘。此土他土。皆悉来集。故喻以亦甚众多。然此一科。虽主伴具足。智法兼备。机教俱该。只可作道高德重。诸缘毕备之义。且不可遽指。演说华严。以演说华严之喻。尚在后也。喻佛初成道竟。

    △二喻深思化机三。一喻机生佛国。二喻佛思机扣。三喻机近觉场。初。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时。即中止致富之时。喻如来示生成道时也。经历国邑者。承上渐渐游行而言。言彼既渐渐游行。或游诸聚落。或经历国邑。天性相牵。遂到父所止城。喻众生循序修习。或起停心等观。如游诸聚落。或得预流等果。如经历国邑。昔缘相牵。来生三界。如到父所止城也。

    △二喻佛思机扣。

    父每念子与子离别(至)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初喻为道思机。父每念子者。自中止致富之后。常念亡子。喻如来示生成道之后。三七日中。常思化机也。与子离别者。初以有事出外。致子逃逝。喻如来于大通威音之时。应缘他方。致众生退失堕落也。退失堕落。五道备历。复就权乘。故喻以五十余年。言五十余年者。显子逃逝之久。喻众生退堕。已历五道。及权乘也。未曾向人。说如此事者。不闻思归。说之无益。喻众生不思向大。佛亦不与显本。以大机不动。显之无益也。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者。悔自家法不严。恨子流荡忘归。喻如来常思大机。悔昔日教导不深。恨众生退堕不返也。自念下。喻思机所以。自念老朽者。老朽则不任久住。喻如来乘缘暂现。缘尽斯灭。多有财物者。多财则承嗣望人。喻如来众德毕备。续道需机。仓库盈溢。必得子乃堪承受。无有子息。非余人所可委托。喻如来功德智慧。是机能传。非机不授也。一旦终没。财物散失者。谓不得真子。身后则财属五家。纵有异姓螟蛉。仅得少分。故云。无所委付。喻如来不得大机。灭后则法被魔侵。纵有小乘弟子。仅获偏空。岂任佛道耶。是以殷勤。每忆其子者。望其来归。喻如来深思化机。冀其返本也。冀其返本。不觉展转思惟。故喻以复作是念。得子则后嗣不绝。付财则家业有托。故坦然快乐。无复忧虑。喻如来果得大机。授以佛地功德。自当乐其传持有人。无复有道。统废坠之忧矣。

    △三喻机近觉场。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

    尔时者。其父作念之时。喻如来思惟时也。庸人任力取利。所获无多。名曰佣赁。喻二乘未遇佛时。各修异道。徒劳肯綮。所证无几也。直行曰展。回走曰转。喻众生正修异道。忽解回头。以回头故。昔缘相牵。偶近觉场。故喻以遇到父舍。住立者。不敢径入。门侧者。不敢当门。喻众生虽近觉场。不能直入法性。正对舍那。仍住凡外偏邪地也。喻深思化机竟。

    △三喻机教乖违二。一喻教乖乎机。二喻机违乎教。初。

    遥见其父踞师子床(至)种种严饰威德特尊。

    初正喻。遥见其父者。既住门外。不能近观。喻二乘昔住凡外。不能真见报体。惟比知也。踞名傲坐。师表威严。喻舍那安住无畏。演大华严之相。宝几承足者。以宝为几。承受双足。不令尘侵。喻如来以甚深三昧。摄持所作福慧。一切无能坏也。诸婆罗门。净行高洁。喻正觉世间主。刹利尊姓贵族。喻有情世间主。居士无位有德。喻无情世间主。诸世间主。各证毗卢一德。助发玄化。故喻以恭敬围绕。珍珠璎珞。喻诸相好。一一相。一一好。皆以无量功德。之所成就。故喻以价直千万。无非饰彼报体。以示尊特。故喻以庄严其身。吏民僮仆。于前菩萨喻中。举四摄余也。手喻智慧。拂喻辩才。言华严会上。诸位菩萨。各具差别智慧。运净妙辩才。辅佛扬化。故喻以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喻佛摄授之慈。有荫覆生善之义。垂诸华幡。喻佛折伏之严。有翻转灭恶之义。香水洒地。散众名华者。喻如来既具折摄。先施圆定以清心。次施圆慧以生解也。宝物喻佛地功德。罗列喻明示无隐。即欲令众生。同得此道之义。出内取与。谓先出者。内之而还。今取者。与之而去。喻如来昔结缘者。今收化机。今求化者。与结大缘。亦化化不绝义也。有如下。总结。身相功德。主伴法门。同严报体。故喻以种种严饰。舍那尊特。非二乘所堪睹。故喻以威德特尊。

    △二喻机违乎教。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至)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者。遥见其父。有种种严饰之力。威德特尊之势。喻众生比知报体。具足妙严。成就胜报也。即怀恐怖者。惧其力势。怕见执捉。喻众生怯惧佛果。畏说大法也。畏说大法故。冥思退转。故喻以悔来至此。窃作是念者。不敢声言。喻众生冥思退大。恐佛不许也。此或是王。或是王等者。不识本父。及辅翼人。恐是王及大臣境界。喻众生不识本师。及辅化众。恐是佛及菩萨。自所住地也。佛及菩萨。自所住地。非小机劣根。能修能证。故喻以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者。自揣庸碌。只宜贫里佣作。喻众生自知根钝。祇堪异道修习也。异道修习。不得真实定慧。故以贫里喻之。肆力者。恣力佣作。有地者。处所易得。喻异道中。用力修习。尚有归投处也。衣食喻邪定邪慧。非正定慧。不劳肯綮。故以易得喻之。若久住此。或逼强作者。意欲不去。恐以官事相逼。强令与作。喻众生意欲不退。恐以大行教诫。竟令修习也。竟令修习。不耐勤苦。故喻以作是念已。疾走而去。疾走而去者。谓急急反向贫里。喻惶惶各修异道也。喻三七思惟竟。

    △二喻作念无计(此领火宅喻中。复更思惟。是舍惟有一门。而复狭小等义)分三。一喻教不契机。二喻机不契教。三喻暂息大化。初。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至)尔时使者疾走往捉。

    体具万德。如富长者。智证无畏。如座师坐。见子便识者。识是本所生子。喻如来知诸众生。为往昔结缘众也。心大欢喜者。既识本子。喜其家业有托。喻如来既知昔缘。喜其道统有赖也。即作是念者。念适宿愿。喻如来思称本怀。思称本怀。欲授佛地功德。故喻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常念此子。无由见之者。忆前望子。不休之情。喻如来于三七日中。忆昔为生。无已之念。而忽自来。甚适我愿者。庆今见子来归之乐。喻如来于三七日中。庆今有机来就之欢。我虽年朽。犹故贪惜者。已知不任久住。而家业难忘。喻如来已知缘尽斯灭。而道统常念也。道统常念。神力加诸菩萨。故喻以即遣旁人。以华严会上。多分皆是菩萨。承佛神力说故。如法慧说十住。乃至金刚藏。说十地等是也。遣以急追将还者。喻如来加被速说。摄群机而就大法之义。尔时使者。疾走往捉者。喻诸菩萨等。乘佛威神。助发玄化也。但以法大机小。难契难入。故曰走曰捉。所谓虽知根钝。且称本怀者以此。

    △二喻机不契教。

    穷子惊愕称怨大唤(至)转更惶怖闷绝躄地。

    惊愕者。恐惧之貌。称怨者。望释之情。大唤者。惊望之声。喻小机怯大愿退。彰言鸣志也。身入其地。求彼之财曰犯。言穷子不过。暂住门外。还欲旋往贫里。故曰我不相犯。喻小机自谓无心求大。还思修习异道。无心求大。反怪佛不鉴机。故喻云。何为见捉。执之愈急。强牵将还者。喻菩萨各说法门。教令修习也。教令修习。有乖小心。故喻以自念无罪。无罪者。无相犯之罪。喻小机自念。无求大之愿也。本无求大之愿。强令依教修习。故喻以而被囚执。以小机入廛无力。观菩萨行。如被囚执耳。此必定死者。喻小机自谓。入廛无力。恐将宿因微善。以并失也。转更惶怖者。喻生疑不信。闷绝躄地者。喻破法失善。方便品云。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是也。

    △三喻暂息大化。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至)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父遥见之者。喻胜身劣机。非正为也。而语使言者。喻敕伴传宣。非亲说也。大会不容小机。故喻云。不须此人。小机尚容循诱。故喻云。勿强将来。冷水洒面。准后文应喻布施资身。以后文如次有爱语。利行。同事。共为四摄法故。布施资身。心生欢喜。不至谤法失善。故喻云。令得醒悟。虽不至谤法失善。佛意亦惟存此佛种。以待机缘。敕诸菩萨。更不必以大法示之。故喻云。莫复与语。所以句。徴起。言所以教令。莫复与语者何也。父知下。释成。父知其子。喻佛智鉴机。小机不求上达。故喻以志意下劣。自知豪贵。喻如来自觉尊特。自觉尊特。非小机所堪睹。故喻以为子所难。难畏惮也。审知是子者。喻如来以宿命智。知是往昔结缘之机。虽知往昔结缘之机。但以时未至故。权覆本因。不遽对众与之发迹。故喻以不语他人。云是我子。此如来敕诸菩萨。暂息大化意也。使者语之。喻爱语摄。爱语故。不强以大。故喻云。我今放汝。不强以大故。任彼修习。故喻云。随意所趣。向修异道。今投宿习。故喻以穷子欢喜。乍受大制。忽闻随修。故喻以得未曾有。不起谤法之??。不坠三途。故喻以从地而起。还修异道。仍趣邪宗。故喻以往至贫里。依邪定慧。以资邪知邪见。故喻以以求衣食。喻从实不得竟。

    △二喻隐实施权(此领火宅喻中。我当为说怖畏之事等义)。分二。一喻阿含保证。二喻般若转教。初三。一喻权人摄化。二喻佛转法轮。三喻保证小果。初。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至)其父见子愍而怪之。

    初喻佛敕权人。昔缘不容遽弃。意欲循序化导。故喻以将欲诱引。大法非可骤施。意欲权巧接引。故喻以而设方便。二人。喻声闻缘觉二种权人。以彼本是菩萨。佛敕内秘外现。如密遣也。后云。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等。足证此义。形色憔悴。喻惑业缠缚。无法自资之相。无威德者。喻生死逼迫。有苦可畏之相。此即权人。内秘外现。示有苦集也。后云。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等。足证此义。汝可诣彼等。喻如来教诸权人。以利行摄也。利行有三。一身行。二口行。三意行。诣彼者。以身往就。喻身行。徐语者。随情巧示。喻口行。意行如下。此有作处。喻研真断惑之法。研断法中。有实因果。不比异道修习。空无所获。故喻云。倍与汝直。直犹价也。穷子若许者。喻小机果能依教奉行。将来使作者。喻权人。即当如机施教。如机施教。未免屈意从他。即意行也。若言欲何所作者。喻小机设问。欲何修习。便语雇汝除粪者。喻权人。即当教以断除见思。以见思染污心地。如粪秽也。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者。喻如来命诸权人。以同事摄。而摄持之。以示同其事。密结其心。如共作耳。时二下。喻受敕摄化。即求穷子。喻以法寻机。既已得之。喻有机受法。具陈上事。喻教以断除见思。清净心地也。尔时下。喻依化感佛。先取其价者。喻小机将欲修习。先审利益也。利益既审。遂乃依教而修。故喻以寻与除粪。愍喻大慈怜念。怪喻大悲哀矜。由彼本是佛子。今流邪外。且又上弃佛果。下甘劣行。故佛见之。有不禁骇然澘然。怜焉而哀焉耳。喻权人摄化竟。

    △二喻佛转法轮二。一喻先示苦集。二喻次施道灭。初。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至)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初喻转照观机。阿含已属转照。故喻以他日。佛处第一义空。向偏空而观小机。故喻以窗中遥见。无定慧资助。有生死逼迫。故喻以羸瘦憔悴。粪喻见思粗重。土喻无明微细。必三惑俱出者。以粗况细。义当有故。坌谓坌布于身。喻三惑障其机性。障其机性。法身被染。故以污秽。不净喻之。即脱下。喻隐胜现劣。舍那胜妙之身。以胜妙之相为严。故喻以璎珞。胜妙之相。复以胜妙之好为饰。故喻以软服。为就小机。隐此胜妙。故以即脱喻之。释迦鄙劣之身。以鄙劣之相为严。故喻以粗獘。鄙劣之相。复以鄙劣之好为饰。故喻以垢衣。为就小机。现此鄙劣。故以更着喻之。最后之身。示同结业所持。故喻以尘土坌身。右手喻权智。以权智。有便于运用义故。粪器喻三十四心。以三十四心。为小佛断结具故。状有所畏者。喻如来为接小机。示同怕怖生死。正谓怜儿不觉丑也。语诸下。喻正示苦集。权现实行。同事修习。如来示。则同示。故喻以语诸作人。以诸作人中。已摄密遣人也。汝等勤作。喻如来教以断集。以勤作无别。仍前除粪事故。勿得懈息。喻如来教以知苦。以懈则被逐。仍受驰骋之劳。喻修习不勤。仍前堕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