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大政变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北边第一。北边三位总督:前任蓟辽总督谭纶、现任宣大总督王崇古和前任三边总督王之诰,都有重望。杨博和居正商定,起谭纶为兵部尚书。居正给崇古去信说:

    昨本兵虚席,公论咸归公与西石(32),乃太宰(33)谓渠复铨之始,嫌于首用其亲,且贡市方殷,犹借重望以镇之,计非久当别有简命也。(34)

    正在布置的当中,高仪死了。内阁只剩居正一人。问题又到了面前,应当补怎样一个人呢?在不知明朝政体的人,也许以为既是杨博的资望最好,当然应补杨博。但是事实不是如此的。明朝的中枢,是二元制:吏部尚书的地位,本来在内阁大学士以上,即使到了内阁权重以后,吏部尚书,终于不曾落到内阁以下。当时的故事,吏部尚书在路上遇到大学士,照例不避道,便是显然的证据。(35)孝宗弘治年间,吏部尚书王恕的声望,始终不受内阁的压制,更是实例。还有,由吏部尚书入阁的,不是没有,但是这是特旨。在推举的时候,通常是礼部尚书、吏部侍郎,或是翰林学士。因此,神宗吩咐居正推举阁员的时候,居正不能推举吏部尚书杨博,(36)只能推举礼部尚书吕调阳。其实居正的经验多了,他知道内阁里除了自己,只需要一位忠厚老实、和衷共济的长者,并不需要一位雄才大略、气度恢宏的重臣。这是居正的私心,但是这是隆庆年间内阁混斗的经验。为国求贤,固然是对的,但是为内阁谋安定,也何尝不是为国家?居正对于调阳,在辛丑会试主考的时候,已经认识了,现在正准备和他长期合作。万历七年调阳死后,居正说过:

    余与公同政府,知公深。公为人,外温而心辨,中毅而貌和,于事呐呐不轻为可否,于人恂恂不苟为异同;尝曰:“大臣协心体国,苟利社稷,嫌怨共之,安事羯羠其间?无论彼己懻忮,即贤者各是所见,政本之地,龂龂而争,如国体何?世儒嘐嘐,猥小曹参而卑丙吉,然则,虞廷云‘寅恭’者非邪?”自余柄政,与公共事者六年,内奉冲圣,勤缉熙,外赞密勿,定计划,莫逆于心,莫违于口,六年如一日也。(37)

    吕调阳入阁,递遗礼部尚书,居正便起用陆树声。树声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嘉靖中,屡掌南京翰林院、南京国子祭酒,后来召为吏部右侍郎,称病不拜。隆庆中,再起故官,仍不就。这是一位声望隆重的大臣,现在居然来了,居正用后辈进见先辈之礼待遇他。

    七月间户部尚书张守直、刑部尚书马自强致仕。守直在封贡的一件事,意见和居正不一致,自强也有些不满意,他们去了,居正便补进王国光、王之诰。王国光原来以户部尚书,总督仓场,现在调回管部,后来在任内完成《万历会计录》,是一部有关国计的著作。王之诰是居正的亲家,(38)但是之诰隆庆三年总督陕西三边军务,进南京兵部尚书,资望久已够了,而且卓然自守,并不附和居正,因此更得一般的推重。

    诸人以外,工部尚书朱衡,左都御史葛守礼留任;朱衡在河工方面的成绩,和守礼的操守,都是当时物望所归。明朝的内阁,当然不是现代的内阁,对于阁中同僚和六部首长以及都察院的人选,首辅没有进退的大权,但是居正对于人选的布置,确曾费了一番苦心,而且也确曾达到自己的主张。后来他曾经自负地说:

    书曰:“无侮老成人,皤皤良士,膂力既愆,我尚多有之。”宓子贱治单父,孔子使人觇之,见与老者二十余人议政,孔子喜曰:“吾知不齐能办单父矣。”今以幼主当阳,而朝多长者,岂非盛事乎?(39)

    大政方针既经发表,中枢人选也分别确定,居正准备负起国家的重任。从隆庆六年六月起,到神宗万历十年六月为止,这整整的十年当中,他逐渐完成他的政治理想。在他掌握政权的期间,除了当前的政治问题以外,他还得应付三个重要的人物:第一,皇贵妃————后来的慈圣皇太后;第二,冯保;第三,神宗。这三个都是他的主人,三个人各有自己的立场,因此在应付方面,不时地发生困难,幸亏居正有他的政治天才,总算安稳度过了,但是毕竟因为没有应付完全得当,在他身后,发生意外的波折。

    皇贵妃是一个有办法的人。居正还记得穆宗病重,冯保宣读遗嘱的时候,皇妃在帷中的口谕:

    “江山社稷要紧,先生每要尽忠为国。”(40)

    这是一个有决断的呼声。神宗即位以后,不久召居正至平台面谕:

    “皇后是朕嫡母,皇贵妃是朕生母,尊号上先生可多加几字。”

    问题立刻提出了,皇后当然尊为皇太后,但是皇贵妃也要称皇太后!这个还不要紧,以往还可以对一位皇太后加上尊号,以示分别,但是现在办不到了。居正疏称:

    仰稽我祖宗旧典,惟天顺八年宪宗皇帝尊嫡母为慈懿皇太后,生母皇贵妃为皇太后,则与今日事体,正为相同,但于嫡母特加二宇,而于生母止称皇太后,则尊尊亲亲之别也。然今恩德之隆,既为无间,则尊崇之礼,岂宜有殊?且臣居正恭奉面谕,欲兼隆重其礼,各官仰体孝思,亦皆乐为将顺。今拟两宫尊号,于皇太后之上,各加二字,并示尊崇,庶于祖制无愆,而于圣心亦慰。(41)

    就这样决定了,皇后陈氏尊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李氏尊称慈圣皇太后,一切透露居正迁就事实的心理。居正是一个干练的政治人才,但是他在政治方面所受的训练,还是世宗嘉靖年间的训练,对于皇室,永远是那样诚惶诚恐,有时竟不免有些阿谀附和。万历元年翰林院产生白燕,居正把它和内阁所开并蒂莲花一并进献。神宗随即下一道手谕:

    白燕、莲花俱进献圣母,甚是喜悦,却独产翰林院中,先开于密勿之地,上天正假此以见先生为社稷祥瑞,花中君子。朕赖先生启沃,固不敢颠纵,何德之有!(42)

    《明史余懋学传》(43)称居正进《白燕颂》《白莲颂》。《白莲颂》不可考,《白燕颂》大致即是《白燕曲》:

    白燕飞,两两玉交辉,生商传帝命,送喜傍慈闱。有时红药阶前过,带得清香拂绣帏。(44)

    这是一篇贡谀慈圣太后的诗句。诗集中如《恭颂母德诗》:

    猗钦我圣母,世德宜重光,扶天致升平,毓圣纂灵昌,履盛弥勤恪,秉礼日矜庄。内庭政无哗,外家恩有常,明达信如此,马邓岂足望?(45)

    如《皇上祝圣母诗》:

    女中颂德称尧舜,膝下承欢有帝王。(46)

    文集中如《神母授图万年永赖颂》(47)《圣母图赞》(48)都是同样的作品。居正受的训练太久了,他自己无法摆脱这个形态,然而也正凭这种训练,博得慈圣太后的好感。

    冯保是司礼掌印太监,在内廷他只是一个奴才,但是正因为掌握章奏的大权,他也成为居正的主人。冯保的大权,全靠慈圣太后,所以居正更不能不结好太后,借此减轻冯保的压迫。李太后要做功德,建涿州二桥,冯保主持,居正便有一篇《敕建涿州二桥碑文》,李太后建承恩寺、海会寺、东岳庙、慈寿寺、万寿寺,又是冯保主持,居正又是每一处来一篇碑文。(49)他甚至说:

    臣以是益信佛氏之教,有以阴翊皇度,而我圣母慈光所烛,无远弗被,其功德广大,虽尽恒河沙数,不足以喻其万分也。(50)

    居正不是不晓得这是胡诳,但是他只有胡诳。隆庆初年,江西龙虎山张真人的道号革去了;万历五年张国祥入京,透过冯保,走通李太后的路线,复封张真人,居正无可如何,只说:

    张真人事,委为过举,初时发自慈闱,不穀未敢骤谏。(51)

    居正对李太后是将顺,对冯保是敷衍。正因为在太后方面,居正也得到信任,所以在居正当国的十年之中,内阁和司礼监没有任何的冲突。冯保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在北郊郊祭的时候,甚至传呼直入,北面拈香。(52)在当时委实有些骇人听闻,但是居正不管,他只要冯保不干政,就满足了;他曾说:

    主上虽在冲年,天挺睿哲,宫府之事,无大无小,咸虚己而属之于仆,中贵人无敢以一毫干预,此公在北时所亲见也。仆虽不肖,而入养君德,出理庶务,咸独秉虚公以运之,中贵人无敢有一毫阻挠,此亦公在北时所亲见也。(53)

    在大体上把握住了,居正在其他方面都可以迁就。冯保引用锦衣指挥同知徐爵入宫,代阅章奏,拟诏旨;居正吩咐仆人游七和徐爵结为兄弟,以资联络。徐爵、游七,后来都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冯保要在故乡深州建坊,居正甚至吩咐保定巡抚孙丕扬代建。冯保自建生圹,居正便有一篇《冯公寿藏记》,称为仁智忠远。在记中他又说:

    语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今以公建立,视古巷伯之伦何让焉?诚由此永肩一心,始终弗替,虽与霄壤俱存可也,又奚俟于寿藏而后永乎?(54)

    这里在推许以外,便有一层期望。他期望冯保继续努力,永保令名。居正身后,他的儿子懋修收集居正遗著的时候说起:

    懋修谨案先父之与冯司礼处也,亦宫府相关,不得不然,谢世之后,言者用为罪端。今观其于豫藏文,惓惓勉以令名,固非阿私贿结者。……可见先父当主少之时,于左右侍近,其调处之术,可谓深矣。不然,以先父之严毅,使左右不服其调处,亦将奈之何哉!苦心国事者,自当有推谅其衷者矣。

    居正当国的时候,他要应付三个重要的人物,————李太后、冯保、神宗。从表面看,当然是十岁的神宗,最容易应付了,但是事实上这是最大的困难。居正身后发生种种的波折,完全因为这一方面的失败。

    神宗这时只有十岁,无论高拱当时在内阁里怎样说的,“十岁太子”毕竟只是“十岁孩子”。但是神宗年龄虽小,已经开始明了政治;他知道他是主人,然而他也知道在他没有支配实际政治的时候,他还得受人支配,甚至对于他的支配者,还得博取应有的好感。在当国的十年之中,居正是首辅,是独裁者,是皇帝的师傅,实际上他是神宗的支配者;神宗当然时时感到博取居正好感的必要,但是同时他也知道他是居正的主人。他对于自己的地位,正感到一种不平,他甚至要希图报复;所以他对于居正的好感,因为自卑心理的缺陷,日后突变为对于居正的恶感。居正是一个精明不过的人,但是正因为神宗年纪太小,一切都被瞒过了。假如历史的重演可信,我们不妨说居正和明神宗的关系,很有一些与霍光和汉宣帝的关系类似,但是正因为重演不会是完全的重演,所以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同。

    穆宗和他的父亲世宗全不一样,但是神宗和他的祖父便有许多类似的地方。这是所谓“隔代遗传”。世宗十六岁即位,享国四十五年,神宗十岁即位,享国四十八年;世宗是一个全权的统治者,神宗亲政以后,也是如此;世宗自嘉靖二十年以后,不亲朝政,神宗中年以后,也是怠于国政。在这些方面,神宗正和他的祖父一样,然而他也是李太后的儿子。他从母亲那里所得的是谨慎小心,是胆怯,是恭顺,但是在政权到手的时候,他便知道怎样运用。他一步不肯退让,甚至因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他可以打破惯例,给对方以不必要的难堪。母亲不是曾领导自己,在清晨的雨道上,走到嫡母皇后那里去请安吗?但是现在母亲和嫡母还不是同样的皇太后?这小小的心灵,正在遗传的本能以外,又加上一些习得的经验。

    李太后对于神宗,正是一个最能干、最负责任的母亲。穆宗逝世以后,皇上所住的乾清宫,照理只能由皇帝住了。仁圣太后本来是住在别宫的,现在退居慈庆宫;但是慈圣太后因为神宗年幼的关系,仍旧陪着儿子住在乾清宫,直到神宗大婚为止。平时她督责儿子读书,在书没有读熟的时候,便罚在地下长跪。皇帝跪在地下,还像什么皇帝,但是这是太后的懿旨,所以他还是跪下了。在讲官们讲书以后,神宗回到宫中,李太后又得下令复讲,当然还得复讲。三、六、九这几天,是早朝的日期,天亮还远得很呢,一听到五更“柝、柝”的声音,李太后自己来了,把十岁的孩子,从睡梦蒙眬中喊起,宫娥给洗过脸以后,便得赶紧坐上肩舆上朝。做皇帝真不是一份好差使,但是神宗也明白,“谁敢违背母亲的意旨呢”?

    居正在神宗即位以后,随即请御日讲,他和吕调阳疏称:

    臣等谬以菲陋,职叨辅弼,伏思培养君德,开导圣学,乃当今第一要务。臣居正又亲受先帝顾托,追惟凭几之言,亦惓惓以讲学亲贤为嘱,用敢冒昧上请。今一应大典礼,俱已次第修举,时值秋凉,简编可亲。(55)

    明代皇帝的教育,一种是经筵,一种是日讲。经筵是最隆重的,每月逢二的日期举行。照例盛暑和严寒的时候都停止经筵,用现代术语,就是放寒假、暑假。举行经筵的时候,勋臣、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御史、翰林学士等都要到齐,由翰林院春坊等官及国子监祭酒进讲经史。一切的典礼很隆重,不过皇帝不御经筵,自动放假的事,不是没有。但是神宗的最初十年,谈不到自动放假。由万历元年规定以后,每年春讲以二月十二日起,至五月初二日止;秋讲以八月十二日起,至十月初二日止,不必题请。简单说,就是上学期九讲,下学期九讲,都有固定的日期。

    神宗的经筵,虽自万历元年二月起,但是隆庆六年八月间,日讲就开始了。日讲在文华殿举行,不用侍卫、侍仪、执事等官,只用讲读官、内阁学士侍班。开始日讲的功课,居正给神宗规定如次:

    一、伏睹皇上在东宫讲读,《大学》至传之五章,《尚书》至《尧典》之终篇。今各于每日接续讲读,先读《大学》十遍,次读《尚书》十遍,讲官各随即进讲毕,各退。

    一、讲读毕,皇上进暖阁少憩,司礼监将各衙门章奏,进上御览,臣等退在西厢房伺候。皇上若有所谘问,乞即召臣等至御前,将本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庶皇上睿明日开,国家政务,久之自然练熟。

    一、览本后,臣等率领正字官恭侍皇上,进字毕。若皇上不欲再进,暖阁少憩,臣等仍退至西厢房伺候。若皇上不进暖阁,臣等即率讲官再进午讲。(56)

    一、近午初时,进讲《通鉴节要》,讲官务将前代兴亡事实,直解明白,讲毕各退,皇上还宫。

    一、每日各官讲读毕,或圣心于书义有疑,乞即下问,臣等再用俗说讲解,务求明白。

    一、每月三、六、九,视朝之日,暂免讲读。仍望皇上于宫中有暇,将讲读过经书,从容温习。或看字体法帖,随意写字一幅,不拘多少,工夫不致间断。

    一、每日定以日出时,请皇上早膳毕,出御讲读;午膳毕,还宫。

    一、查得先朝事例,非遇大寒大暑,不辍讲读。本日若遇风雨,传旨暂免。(57)

    这是神宗的课程表。后来《通鉴节要》讲完,续讲《贞观政要》。

    神宗这时还不足十岁,但是居然担负这样繁重的课程。他对于张居正,真是十分亲近和尊崇。在这一年,居正曾经屡次说到神宗和自己的关系:

    所幸主上年虽幼冲,聪睿异常,又纯心见任,既专且笃,即成王之于周公,恐亦未能如是也。但自愧菲劣,不足以堪之。目前景象,似觉穆清,自今而往,惟当益积悃诚,恒存兢业,恪循轨辙,按辔徐行耳。(58)

    幸主上虽在冲年,已具大有为之度,近又日御便殿讲读,因而商榷政事,从容造膝,动息必咨,仆亦得以罄竭忠悃,知无不言,言无不信。(59)

    近来朝政愈觉清泰,宫闱之内,蔼然如春,肃然如冬。主上锐意学问,隆寒不辍,造膝谘访,史不殚书。(60)

    隆庆六年十二月,居正进《历代帝鉴图说》,自称:

    谨自尧舜以来,有天下之君,撮其善可为法者八十一事,恶可为戒者三十六事。……每一事前,各绘为一图,后录传记本文,而为之直解,附于其后,分为二册,以辨淑慝。(61)

    这是一种绘图立说的故事书,对于不满十岁的皇帝,不能不认为富有教育意义的著作。神宗在文华殿看到居正捧着这两册故事书,快活得站起来,忙教左右把《图说》揭开,居正从旁指点讲解。一次讲到汉文帝劳军细柳的故事,居正说:“皇上应当留意武备。祖宗以武功定天下,如今承平日久,武备日弛,不可不及早讲求。”神宗听到,只是一连地称“是”。居正把自己整饬武备、抵御外侮的主张,完全提出。

    还有一次关于居正进讲的事实,在万历四年二月二十九日。这一年神宗十四岁。神宗早些时在习字的时候,进讲官写好太祖的《大宝箴》作为影格,居正看见便说:

    “这一篇文章,和君德治道都很关切。皇上不仅是摹写,还要能背诵;不仅是背诵,还要能讲解。”

    随后居正进《大宝箴注解》一篇。二十九日神宗在文华殿,召居正到御座面前,自己站起来,高高地举起《大宝箴》交给居正。居正站着,神宗把全文高声背诵一遍。背诵以后,居正再行讲解,关于《大宝箴》引用的故事,神宗全明白。最后讲到“纵心乎湛然之域”一句,“这不过说人应当虚心处事。”神宗说。

    居正拱起两手称贺说:“正是虚心两字,可以解释这一条的意义。人心所以不虚的原故,全是因为私意的混杂。水是最清的,混了泥沙以后,水便不清;镜是最明的,蒙上灰尘以后,镜便不明。皇上只要涵养此心,除去私欲,和明镜、止水一样,自然好恶刑赏,无不公平,万事都办好了。”(62)

    居正对于神宗,正和一位尊严的小学教师一样,利用一切的机会,要把自己的学生,领上理想的境界。他看到小学生正在一步步地跟着自己迈进,心里感觉到无限的喜悦。然而他忘去学生只是一个人,是人便有人的无限的光精,同样也有人的必然的缺陷。何况神宗是世宗的孙子,穆宗和李太后的儿子,在他的血管里,正动荡着倨傲,颓废,和那委曲迁就,伺机图逞的血液!

    神宗在讲官们的教导中,逐日成长了,但是小学教师的眼光里,只看到一个驯伏听话的学生。一次神宗朗诵论语的时候,失于检点地竟把“色勃如也”读作“色背如也”。在旁站着的居正厉声说:“应当读作‘勃’字。”这一下神宗真有些“勃如”,但是居正没有看到。

    性质倔强的人,遇到压迫的时候,常会感到非常的烦闷,成人如此,小孩子也如此。有时小孩子受到父母和师长的压迫以后,便对弟妹发作一番;再不然,看到小狗、小猫,也得踢一脚,这是方向的移转,发作还是发作。神宗对于居正,真是恭敬到万分,慈圣太后要他这样,他能不恭敬吗?还有司礼监冯保呢!这是管理宫内一切事务的人,慈圣太后都听他的话,自己更得听话了,神宗称他“大伴”,连名字都不便提,正和只称居正为“先生”一样。小小的心灵,对于“大伴”已是非常悚敬,何况在文华殿的时候,连“大伴”也肃然地站在那里,自己能不用心听话吗?居正讲到国家大事,“大伴”又那样耳提面命地道:“‘先生’是先帝托孤的忠臣,‘先生’说的话,皇上要得仔细听啊!”于是居正面上,又蒙上一重特有的庄严,把神宗驯服得和小羊一样。

    但是神宗时常感到异常的烦闷。十岁的时候,慈庆宫后房毁了,御史胡涍请放归后宫宫人,内称“唐高不君,则天为虐”。神宗大怒,要他明白回奏,经过居正再三解释,胡涍还得到斥逐为民,永不叙用的处分。十二岁的时候,内监张进醉酒放肆,言官交章弹劾,神宗勃然大怒,认为言臣干涉宫内琐事,完全是欺蔑皇上。(63)十四岁的时候,看到奏疏中提到江洋大盗“缚王劫印”一句,神宗震怒非常,认为抚按处罚太轻。居正说:“盖主上恒以冲年,恶人之欺己,故以失事为可道,而以隐匿为深罪也。”(64)居正看到神宗因为自己年幼,时常痛恨诸人之相欺,但是居正没有豫料到这和万历十年以后,神宗痛恨居正,是有同样的心理根据。

    经过隆庆六年的政变,居正所得的是国家的重任,同时他还得应付慈圣太后、冯保和神宗,————这三位不能轻易应付的主人。

    ————————————————————————————————————————

    (1) 见敬修《文忠公行实》。《明史》不载穆宗病状。

    (2) 参奏疏五《进世宗御笔疏》。

    (3) 卷七十二。

    (4) 《明史》卷三〇五《冯保传》。

    (5) 传称穆宗“甫崩”。

    (6) 《明史》卷二一五《陈吾德传》附。

    (7) 《明史》卷二四六《王允成传》。

    (8) 世宗。

    (9) 文集九《司礼监太监冯公豫作寿藏记》。

    (10) 《明史》卷二一三《高拱传》及《居正传》皆不载。

    (11) 《文忠公行实》记扶持还宫以后,即言“坐稍定,先帝召太师榻前,执太师手,嘱托甚至”。

    (12) 参《明史·高拱传》。

    (13) 武后光宅元年,改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为鸾台。

    (14) 书牍三《答宗伯高南宇》。

    (15) 书牍四《答宗伯潘水帘》,居正有《义命说》,见文集六。

    (16) 《明史·高拱传》称拱使人报居正,居正阳诺之而私以语保。《冯保传》称保与居正定谋逐拱。

    (17) 《明史纪事本末》言“促居正至”。《明史·高拱传》言“拱伏地不能起,居正掖之出”,似居正是日曾至会极门。以周圣楷《张居正传》考之,则言居正卜视陵寝,“比归而拱已去位矣,”又似居正是日尚在大峪岭未回。周《传》作于崇祯间,应可信。再考居正奏疏二《谢召见疏》则言“祗役山陵回还,中暑致病,具奏请假调理。本月十九日辰刻,忽闻中使传奉圣旨,宣召臣入”,是十六日居正实已还京,尚在假中。

    (18)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一原文。

    (19) 《明史纪事本末》。

    (20) 《明史·高拱传》。

    (21) 书牍四《答王鉴川》。

    (22) 奏疏二《谢召见疏》,对话用原文。

    (23) 文集三《辛未会试程策》二。

    (24) 书牍十一《答南列卿陈我度》。

    (25) 前宰指高拱。

    (26) 书牍五《答总宪张崌崃言公用舍》。

    (27) 书牍五《答总宪张崌崃》。

    (28) 书牍五《答汪司马南溟》。

    (29) 文集五《襄毅杨公墓志铭》。

    (30) 穆宗。

    (31) 文集五《襄毅杨公墓志铭》。

    (32) 王之浩。

    (33) 杨博。

    (34) 书牍四《答王鉴川》。

    (35) 见《明史》卷二二四《孙鑨传》。

    (36) 推举吏部尚书入阁非故事,见《明史》卷二二四《陈有年传》。

    (37) 文集五《豫所吕公墓志铭》。

    (38) 居正第四子简修娶之诰女。

    (39) 书牍六《与南台长言中贵不干外政》。

    (40) 参奏疏六《谢皇太后慈谕疏》。

    (41) 见奏疏二《看详礼部议两宫尊号疏》。

    (42) 见奏疏三《谢宸翰疏》。

    (43) 《明史》卷二三五。

    (44) 诗四《白燕曲》四首之一。

    (45) 诗一。

    (46) 诗四。

    (47) 文集二。

    (48) 文集二。

    (49) 皆见文集四。

    (50) 文集四《建五台山大宝塔寺记》。

    (51) 书牍十二《答南科吴公琯》。

    (52) 《明史》卷二一〇《邹应龙传》。

    (53) 书牍六《与南台长言中贵不干外政》。

    (54) 文集九《司礼监太监冯公寿藏记》。

    (55) 奏疏二《乞崇圣学以隆圣治疏》。

    (56) 按正字官“掌缮写、装潢、诠其讹谬而调其音切”,见万历本《明会典》卷五十二。

    (57) 奏疏二《拟日讲仪注疏》。

    (58) 书牍四《答两广殷石汀》。

    (59) 书牍四《与王鉴川言虏王贡市》。

    (60) 书牍四《与河道万巡抚沦河漕兼及时政》。

    (61) 奏疏三《进帝鉴图说疏》。

    (62) 奏疏十一《送起居馆讲大宝箴记事》。

    (63) 书牍六《与南台长》。

    (64) 书牍八《答操江王少方》。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