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内篇

    六家

    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言之备矣。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 ,其流有六 :一曰 《尚书 》家 ,二曰 《春秋 》家 ,三曰 《左传 》家 ,四曰 《国语 》家 ,五曰 《史记 》家 ,六曰 《汉书 》家 。今略陈其义,列之于后。

    《尚书》家者,其先出于太古。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璇玑钤》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眉批:王肃之说先见王充《论衡》,但“上所言”作“上所为”。) 推此三说,其义不同。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

    又有《周书》者,与《尚书》相类,即孔氏刊约百篇之外,凡为七十一章。上自文、武,下终灵、景。甚有明允笃诚 ,典雅高义 ;时亦有浅末恒说 ,滓秽相参 ,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 。

    自宗周既殒,《书》体遂废,迄乎汉、魏,无能继者。至晋广陵相鲁国孔衍,以为国史所以表言行 ,昭法式 ,至于人理常事 ,不足备列 。(眉批:此即《春秋》常事不书之义。) 乃删汉、魏诸史,取其美词典言,足为龟镜者,定以篇第,纂成一家。由是有《汉尚书》《后汉尚书》《魏尚书》,凡为二十六卷。至隋秘书监太原王劭,又录开皇、仁寿时事,编而次之,以类相从,各为其目,勒成《隋书》八十卷。寻其义例,皆准《尚书》。

    原夫《尚书》之所记也,若君臣相对,词旨可称,则一时之言,累篇咸载。如言无足纪,语无可述,若此故事,虽脱略,而观者不以为非。(眉批:此处有脱句脱字 。寻其文义 ,当于 “语无可述 ”下脱一句 ,言删而不载之意 ;“若此 ”上脱半句 ,言其体例 若此,故事虽云云。) 爰逮中叶,文籍大备,必翦截今文,摸拟古法,事非改辙,理涉守株。故舒元所撰《汉》《魏》等书,不行于代也。若乃帝王无纪,公卿缺传,则年月失序,爵里难详,斯并昔之所忽,而今之所要。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宪章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焉。

    《春秋 》家者 ,其先出于三代。案:《汲冢琐语》记太丁时事,目为《夏殷春秋》。《国语》云:“晋羊舌肸习于《春秋》,悼公使傅其太子。”《左传》昭二年,晋韩献子来聘,见《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斯则《春秋》之目,事匪一家。至于隐没无闻者,不可胜载。故《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眉批:今本《墨子》无此句,盖逸篇之文。《墨子》又有《周春秋》《燕春秋》《齐春秋》,皆见 《明鬼下》篇,子玄未引。)

    逮仲尼之修《春秋》也,乃观周礼之旧法,遵鲁史之遗文;据行事,仍人道;就败以明罚,因兴以立功;假日月而定历数,借朝聘而正礼乐;微婉其说,志晦其文;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故能弥历千载,而其书独行。

    又案:儒者之说春秋也,以事系日,以日系月;言春以包夏,举秋以兼冬,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苟如是,则晏子、虞卿、吕氏、陆贾,其书篇第,本无年月,而亦谓之春秋,盖有异于此者也。(眉批:春秋本以错举四时而名,其 不编年而称春秋者,则以褒贬之义附乎春秋耳。)

    至太史公著《史记》,始以天子为本纪,考其宗旨,如法《春秋》。自是为国史者,皆用斯法。然时移世异,体式不同。其所书之事也,皆言罕褒讳,事无黜陟,故马迁所谓整齐故事耳,安得比于《春秋》哉!

    《左传 》家者 ,其先出于左丘明。孔子既著《春秋》,而丘明受经作传。盖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或曰传者,传也,所以传示来世。案:孔安国注《尚书》,亦谓之传,斯则传者,亦训释之义乎?观《左传》之释经也,言见经文而事详传内,或传无而经有,或经阙而传存。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信圣人之羽翮,而述者之冠冕也。

    逮孔子云没,经传不作。于时文籍,唯有《战国策》及《太史公书》而已。至晋著作郎鲁国乐资,乃追采二史,撰为《春秋后传》。其书始以周贞王,续前传鲁哀公后,至王赧入秦;又以秦文王之继周,终于二世之灭,合成三十卷。当汉代史书,以迁、固为主,而纪传互出,表志相重,于文为烦,颇难周览。至孝献帝,始命荀悦撮其书为编年体,依《左传》著《汉纪》三十篇。自是每代国史,皆有斯作,起自后汉,至于高齐。如张璠、孙盛、干宝、徐贾、裴子野、吴均、何之元、王劭等,其所著书,或谓之春秋,或谓之纪,或谓之略,或谓之典,或谓之志。虽名各异,大抵皆依《左传》以为的准焉。

    《国语 》家者 ,其先亦出于左丘明。既为《春秋内传》,又稽其逸文,纂其别说,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别为《春秋外传国语》,合为二十一篇。其文以方《内传》,或重出而小异。然自古名儒贾逵、王肃、虞翻、韦曜之徒,并申以注释,治其章句。此亦六经之流,三传之亚也。

    暨纵横互起,力战争雄,秦兼天下,而著《战国策》。其篇有东西二周、秦、齐、燕、楚、三晋、宋、卫、中山,合十二国,分为三十三卷。夫谓之策者,盖录而不序,故即简以为名。或云,汉代刘向以战国游士为之策谋,因谓之《战国策》。

    至孔衍,又以《战国策》所书,未为尽善,乃引太史公所记,参其异同,删彼二家,聚为一录,号为《春秋后语》。除二周及宋、卫、中山,其所留者,七国而已。始自秦孝公,终于楚、汉之际,比于《春秋》,亦尽二百三十余年行事。始衍撰《春秋时国语》,复撰《春秋后语》,勒成二书,各为十卷。今行于世者,唯《后语》存焉。

    当汉氏失驭,英雄角力。司马彪又录其行事,因为《九州春秋》,州为一篇,合为九卷。寻其体统,亦近代之《国语》也。

    自魏都许、洛,三方鼎峙;晋宅江、淮,四海幅裂。其君虽号同王者,而地实诸侯。所在史官,记其国事,为纪传者则规模班、马,创编年者则议拟荀、袁。于是《史》《汉》之体大行,而《国语》之风替矣。

    《史记 》家者 ,其先出于司马迁。自《五经》间行,百家竞列,事迹错糅,前后乖舛。至迁乃鸠集国史,采访家人,上起黄帝,下穷汉武,纪、传以统君臣,书、表以谱年爵,合百三十卷。因鲁史旧名,目之曰《史记》。自是汉世史官所续,皆以《史记》为名。迄乎东京著书,犹称《汉记》。

    至梁武帝,又敕其群臣,上自太初,下终齐室,撰成《通史》六百二十卷。其书自秦以上,皆以《史记》为本,而别采他说,以广异闻。至两汉已还,则全录当时纪传,而上下通达,臭味相依。又吴、蜀二主皆入世家,五胡及拓拔氏列于《夷狄传》。大抵其体皆如《史记》,其所为异者,唯无表而已。其后元魏济阴王晖业,又著《科录》二百七十卷,其断限亦起自上古,而终于宋年。其编次多依放《通史》,而取其行事尤相似者,共为一科,故以《科录》为号。(眉批:此殆近乎类书,尤为猥杂矣,宜子玄以芜累为讥。) 皇家显庆中,符玺郎陇西李延寿抄撮近代诸史,南起自宋,终于陈;北始自魏,卒于隋,合一百八十篇,号曰《南北史》。(眉批:《南北史》体例较清,故《科录》《通史》皆不传,而此书今在。) 其君臣流例,纪传群分,皆以类相从,各附于本国。凡此诸作,皆《史记》之流也。

    寻《史记》疆宇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故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此其为体之失者也。(眉批:《史记》卷帙无多,其病尚不至此,子玄惩羹吹齑耳。) 兼其所载,多聚旧记,时采杂言,故使览之者事罕异闻,而语饶重出。此撰录之烦者也。况《通史》以降,芜累尤深,遂使学者宁习本书,而怠窥新录。且撰次无几,而残缺遽多,可谓劳而无功,述者所深诫也。

    《汉书 》家者 ,其先出于班固。马迁撰《史记》,终于今上;(眉批:马迁可称汉武为“今上”,子玄安得称之?陈涉、严遵之传尝以责人矣。) 自太初已下,阙而不录。班彪因之,演成《后记》,以续前篇。至子固,乃断自高祖,尽于王莽,为十二纪、十志、八表、七十列传,勒成一史,目为《汉书》。昔虞、夏之典,商、周之诰,孔氏所撰,皆谓之“书”。夫以“书”为名,亦稽古之伟称。寻其创造,皆准子长,但不为“世家”,改“书”曰“志”而已。自东汉以后,作者相仍,皆袭其名号,无所变革,唯《东观》曰“记”,《三国》曰“志”。然称谓虽别,而体制皆同。

    历观自古,史之所载也,《尚书》记周,事终秦穆;《春秋》述鲁,文止哀公。《纪年》不逮于魏亡,《史记》唯论于汉始。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尔迄今,无改斯道。

    于是考兹六家,商榷千载,盖史之流品,亦穷之于此矣。而朴散淳销,时移势异,《尚书 》等四家 ,其体久废 ,所可祖述者 ,唯 《左氏 》及 《汉书 》二家而已 。

    《尚书 》百篇  《汉书 ·艺文志 》:《易 》曰 :河出图 ,洛出书 ,圣人则之 。故 《书 》之所起远矣 。至孔子纂焉 ,上断于尧 ,下讫于秦 ,凡百篇 。

    孔安国  《史记 ·孔子世家 》:孔子而下 ,历伯鱼 、子思 、子上 、子家 、子京 、子高 、子慎及鲋 ,凡八世 。鲋弟子襄生忠 ,忠生延年及安国 。安国为今皇帝博士 。《汉书 ·艺文志 》:武帝末 ,鲁共王坏孔子宅 ,得 《古文尚书 》,孔安国悉得其书 ,献之 。《尚书 》孔 《序 》:以其上古之书 ,谓之 《尚书 》。百篇之义 ,世莫得闻 。

    璇玑钤  《后汉书 ·方术传 》:樊英善 《河 》《洛 》《七纬 》。章怀 《注 》:《七纬 》者 ,《易纬 》:《稽览图 》《乾凿度 》《坤灵图 》《通卦验 》《是类谋 》《辨终备 》也 ;《书纬 》:《璇玑钤 》《考灵耀 》《刑德放 》《帝命验 》《运期授 》也 ;《诗纬 》:《推度灾 》《泛历枢 》《含神务 》也 ;《礼纬 》:《含文嘉 》《稽命征 》《斗威仪 》也 ;《乐纬 》:《动声仪 》《稽耀嘉 》《叶图征 》也 ;《孝经纬 》:《援神契 》《钩命决 》也 ;《春秋纬 》:《演孔图 》《元命苞 》《文耀钩 》《运斗枢 》《感精符 》《合诚图 》《考异邮 》《保乾图 》《汉含孳 》《佑助期 》《握诚图 》《潜潭巴 》《说题辞 》也 。

    王肃  《魏志 ·王朗传 》:朗子肃 ,字子雍 ,中领军 、散骑常侍 。善贾 、马之学 ,而不好郑氏 。采会同异 ,为 《尚书 》《诗 》《论语 》《三礼 》《左氏 》解 ,及撰定父朗所作 《易传 》,皆列于学官 。按 :郭本引南齐奔魏之王肃 ,误 。又按 :王应麟 《困学纪闻 》云 :《乐书 》引 《乐记 》,《通典 》引 《大传 》,并存王肃 《注 》,而 《集说 》以为元魏人 ,误也 。在元魏者 ,字恭懿 ,不以经学名 。然则误已在宋时矣 。而王谓 “不以经学名 ”,亦非 。恭懿长于 《三礼 》,《北史 》与刘石经同传 ,常相辩论往来也 。

    又有 《周书 》 《汉书 ·艺文志 》:《周书 》七十一篇 。刘向云 :周时诰 、誓 、号令 ,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 。《困学纪闻 》:《隋 》《唐志 》系之汲冢 ,然汲冢得竹书在晋咸宁五年 ,而太史公 、郑康成 、许叔重 、马融皆引其文 ,皆在汉世 。杜元凯解 《左传 》时 ,书亦未出也 ,亦以 《周书 》为据 。《束晳传 》及 《左传正义 》引王隐 《晋书 》所载竹书之目 ,亦无 《周书 》,然则系于汲冢误矣 。今按 :《史通 》亦多引其书 ,皆不冠以汲冢 ,《隋 》《唐志 》之误信矣 。

    孔衍汉魏 《尚书 》 《晋书 ·儒林传 》:孔衍 ,字舒元 ,孔子二十二世孙 。中兴初 ,补中书郎 ,出为广陵郡 。凡所撰述 ,百余万言 。《唐书 ·艺文志 》:孔衍 《汉尚书 》十卷 ,《后汉尚书 》六卷 ,《后魏尚书 》十四卷 。按 :后魏 “后 ”字衍文 。

    王劭 《隋书 》 《隋书 ·王劭传 》:劭 ,字君懋 。授著作郎 ,迁秘书少监 ,专典国史 。撰 《隋书 》八十卷 ,多录口敕 ,又采迂怪委巷之言 ,以类相从 ,为其题目 。

    《家语 》 王肃 《注 ·后序 》:《孔子家语 》者 ,与 《论语 》《孝经 》并时 。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 ,别出为 《论语 》,其余则都集录之 。晁公武 《读书志 》:凡四十四篇 ,刘向校录止二十七篇 。王肃得此于孔猛家 。

    临川 《世说 》 《宋书 ·宗室传 》:临川王道规无子 ,以长沙景王子义庆为嗣 。高似孙 《纬略 》:义庆采撷汉 、晋以来佳事佳语 ,为 《世说新语 》。

    《汲冢琐语 》 《隋书 ·经籍志 》:《古文琐语 》四卷 ,汲冢书 。

    羊舌肸  《外传 ·晋语 》:悼公问德义 ,司马侯曰 :诸侯之为 ,日在君侧 ,以其善行 ,以其恶戒 ,可谓德义矣 。公曰 :孰能 ?曰 :羊舌肸习于 《春秋 》。乃召叔向 ,使傅太子彪 。

    百国春秋  北平黄氏 《补注 》:《公羊传疏 》云 :昔孔子受端门之命 ,制 《春秋 》之义 ,使子夏等求周史记 ,得百二十国宝书 。则墨子言百国春秋 ,当即是书也 。

    周礼旧法  杜预 《左传集解序 》:周德既衰 ,官失其守 ,上之人不能使 《春秋 》昭明 。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 ,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 ,上以遵周公之制 ,下以明将来之法 。

    晏 、虞 、吕 、陆 ,亦谓春秋  《史记 ·管晏列传赞 》:吾读 《晏子春秋 》,欲观其行事 ,故次其传 。《孔丛 ·执节 》篇 :《春秋 》,经名 。晏子书亦曰 《春秋 》,贵贱不嫌同名也 。《史记 》:虞卿说赵孝成王 ,为赵上卿 ,卒去赵 。不得意 ,乃著书 ,曰 《节义 》《称号 》《揣摩 》《政谋 》,凡八篇 ,曰 《虞氏春秋 》。《汉书 ·艺文志 》:《虞氏春秋 》十五篇 。高诱 《吕览序 》:吕不韦者 ,阳翟富贾 ,为秦相国 。集儒书 ,著其所闻 ,为十二纪 、八览 、六论 ,名 《吕氏春秋 》。暴之咸阳市门 ,悬千金其上 ,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后汉书 ·班彪传 》:汉兴 ,定天下 ,太中大夫陆贾纪录时功 ,作 《楚汉春秋 》九篇 。《史记 ·陆贾传索隐 》:贾撰记项氏与汉高初起及惠 、文间事 。

    受经作传  杜预 《集解序 》:左丘明受经于仲尼 ,以为经者不刊之书也 ,故传或先经以始事 ,或后经以终义 ,或依经以辩理 ,或错经以合异 ,随义而发其例之所重 。

    乐资  《晋书 》无传 。《隋书 ·经籍志 》:《春秋后传 》三十一卷 ,晋著作郎乐资撰 。按 :资 ,晋时人 ,在荀悦后 。而章内先举乐资者 ,资书接 《左 》迄秦 ,事在 《汉纪 》前 ,不以人次也 。又 :接 《左传 》之周贞王 ,《史记 》作定王 ,《左疏 》杂引存疑 。

    荀悦  《后汉书 ·荀淑传 》:淑 ,孙悦 ,字仲豫 ,献帝时 ,官秘书监 。帝以班固 《汉书 》文繁难省 ,乃令悦依 《左氏传 》体 ,为 《汉纪 》三十卷 ,辞约事详 。其 《序 》曰 :中兴以前 ,明主贤臣得失之轨 ,亦足以观矣 。《正史 》篇又有注 。

    张璠  国史无传 。《隋书 ·经籍志 》:《后汉纪 》三十卷 ,张璠撰 。袁宏 《后汉纪 ·自序 》:暇日掇会 《汉纪 》、谢承 《书 》、司马彪 《书 》、华峤 《书 》、谢忱 《书 》《汉山阳公记 》、《汉灵献起居注 》、《汉名臣奏 》,旁及诸郡 《耆旧先贤传 》,凡数百卷 ,多不次叙 。始见张璠所撰书 ,其言汉末之事差详 ,故复探而益之 。

    孙盛  《隋书 ·经籍志 》:《魏氏春秋 》三十卷 ,《晋阳秋 》三十卷 ,并孙盛撰 。盛 ,字安国 ,又见 《论赞 》《直书 》二篇 。

    干宝  《晋书 ·干宝传 》:宝 ,字令升 ,祖统 ,吴奋武将军 。宝以才器 ,召为著作郎 ,领国史 。著 《晋纪 》,自宣迄愍 ,凡二十卷 。直而能婉 。

    徐贾  其人其书俱无考 。按 :《隋 》《唐 》二 《志 》于干宝 《晋纪 》之后 ,裴子野 《宋略 》之前 ,有徐广 《晋纪 》四十五卷 ,与此处列名之次正同 ,而所列编年门类亦合 。然则 “贾 ”字即 “广 ”字之讹也 。《宋书 ·徐广传 》:广 ,字野民 ,员外散骑 ,领著作 。

    裴子野  《梁书 ·裴子野传 》:子野 ,字幾原 。曾祖松之 ,续修何承天 《宋史 》未成 ,子野更撰为 《宋略 》二十卷 ,叙事评论多善 。

    吴均  《梁书 ·文学传 》:吴均 ,字叔祥 。文体清拔 ,好事者或敩之 ,谓为吴均体 。除奉朝请 。著 《齐春秋 》三十卷 。按 :《正史 》篇谓其书称梁帝为齐明佐命 ,帝恶其实 ,诏燔之 。然其私本竟行 。

    何之元  《陈书 ·文学传 》:之元锐精著述 ,以为梁氏肇自武皇 ,终于敬帝 。其兴亡盛衰之迹 ,足以垂鉴戒 ,定褒贬 。究七十五年行事 ,草创为三十卷 ,号曰 《梁典 》。

    王劭  《唐书 ·艺文 》编年类 :王劭 《北齐志 》十七卷 。

    《内传 》《外传 》 韦昭 《国语序 》:昔孔子修旧史以垂法 ,左丘明因圣言以摅意 ,可谓博物善作者也 。其雅思未尽 ,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 ,下迄鲁悼 、智伯之诛 ,以为 《国语 》。其文不止于经 ,故号曰 《外传 》。又云 :切不自料 ,复为之解 ,参之以 《五经 》,检之以 《内传 》。

    贾逵注  《后汉书 ·贾逵传 》:逵 ,字景伯 ,九世祖谊 。逵身长八尺二寸 ,诸儒为之语曰 :问事不休贾长头 。尤明 《左氏传 》《国语 》,为之 《解诂 》五十一篇 。《注 》:《左氏传 》三十篇 ,《国语 》二十一篇也 。

    王肃注  三国时人 ,见前 。按 :《魏志 》本传 ,于诸经解后 ,又有 《三传 》《国语 》《尔雅 》诸注 。《隋书 ·经籍志 》:《春秋外传章句 》一卷 ,王肃撰 。

    虞翻注  《三国 ·吴志 ·虞翻传 》:翻 ,字仲翔 ,孙权以为骑都尉 。徙交州 ,虽处罪放 ,而讲学不倦 。为 《老子 》《论语 》《国语 》训注 ,皆传于世 。

    韦曜注  《吴志 ·韦曜传 》:曜 ,字弘嗣 ,为尚书郎 ,迁太子中庶子 。孙皓即位 ,封高陵亭侯 。《注 》:曜本名昭 ,史为晋讳改之 。《崇文总目 》:昭参引郑众 、贾逵 、虞翻 、唐固 ,合五家为注 ,自发正者三百七事 。按 :唐固注 《国语 》,见 《吴志 ·阚泽传 》。或作 “唐因 ”,非 。

    《战国策 》 刘向 《原叙 》:所校中 《战国策 》书 ,臣向因国别者 ,略以时次之 ,得三十三篇 。中书本号 ,或曰 《国策 》,或曰 《国事 》,或曰 《短长 》,或曰 《事语 》,或曰 《修书 》,或曰 《长书 》。臣向以为 :战国时游士策谋 ,宜为 《战国策 》。继春秋以后 ,讫楚 、汉之起 ,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 ,皆定以杀青书 。《隋书 ·经籍志 》:刘向录者三十二卷 ,高诱撰注者二十二卷 。

    孔衍 《后语 》 《唐书 ·艺文志 》:孔衍 《春秋时国语 》十卷 ,又 《春秋后国语 》十卷 。按 :《史通 》云 :今行世者 ,唯 《后语 》存 。是知 《新唐志 》特因旧史原文 ,非皆有其书也 。

    《九州春秋 》 《隋书 ·经籍志 》:《九州春秋 》十卷 ,司马彪撰 。《直斋书录解题 》:彪记汉末州部之乱 ,司 、冀 、徐 、兖 、青 、荆 、扬 、凉 、益 、幽 ,凡盗贼僭叛皆纪之 。《晋书 》:彪 ,字绍统 ,高阳王睦之子 ,官秘书郎 。

    采访家人  按 :句又见 《采撰 》及 《正史 》篇 ,言巴西谯周以 《太史迁书 》周 、秦以上 ,或采家人诸子 ,不专据正经 ,于是作 《古史考 》云云 。或改 “人 ”为 “乘 ”者 ,非 。

    《通史 》 《梁书 ·吴均传 》:均免职 ,寻召撰 《通史 》,起三皇 ,迄齐代 。均草本纪 、世家功毕 ,列传未就 ,卒 。《武帝纪 》:太清三年 ,《通史 》成 ,躬制赞序 ,凡六百卷 。天情睿敏 ,下笔成章 。

    《科录 》 《北史 ·魏宗室传 》:常山王遵曾孙晖 ,雅好文学 ,招集儒士崔鸿等 ,撰录百家要事 ,以类相从 ,名为 《科录 》,凡二百七十卷 。上起伏羲 ,下迄于晋 ,凡十四代 。表上之 。按 :本文误以撰人为济阴王元晖业 ,郭延年辩之 ,谓晖业所撰乃 《辨宗录 》,非 《科录 》也 。《史通 》既误 ,王伯厚 《玉海 》再误云 。

    《南北史 》 《旧唐书 ·李延寿传 》:延寿 ,贞观中补崇贤馆学士 。尝删补宋 、齐 、梁 、陈及魏 、齐 、周 、隋八代史 ,谓之 《南北史 》,凡一百八十卷 。《读书志 》:延寿父大师 ,尝谓宋 、齐逮周 、隋 ,分隔南 、北 ,南谓北为 “索虏 ”,北谓南为 “岛夷 ”,欲改正为编年 ,未就而卒 。延寿究悉旧事 ,更依马迁体 ,总序八代 ,北二百四十年 ,南百七十年 ,为二史 。

    班彪 、班固  《后汉书 ·班彪传 》:彪断采前史遗事 ,傍贯异闻 ,作 《后传 》数十篇 。《汉书 ·叙传 》:彪 ,字叔皮 ,年二十 ,遭王莽败 。世祖即位于冀州 ,天下云扰 ,著 《王命论 》。有子曰固 。固以为汉绍尧运 ,以建帝业 ,至于六世 ,史官乃追述功德 ,私作本纪 ,编于百王之末 ,厕于秦 、项之列 。太初已后 ,阙而不录 。故探纂前记 ,缀缉所闻 ,以述 《汉书 》。起元高祖 ,终于孝平王莽之诛 ,十有二世 ,二百三十年 。综其行事 ,旁贯 《五经 》,上下洽通 ,为纪 、表 、志 、传 ,凡百篇 。按 :《叙传 》不及父彪续史事 。

    《东观 》曰记  陈振孙 《书录解题 》:《东观汉记 》,汉谒者仆射刘珍 、校书郎刘 等撰 。初 ,班固在显宗朝 ,尝撰 《世祖本纪 》、功臣列传 、载纪二十八篇 。至永初中 ,珍 、 駼等著作东观 ,撰集 《汉记 》。其后卢植 、蔡邕 、马日 等皆尝补续 。

    《三国 》曰志  《晋书 ·陈寿传 》:寿 ,字承祚 ,仕蜀 ,为馆阁令史 。及蜀平 ,司空张华爱其才 ,举为孝廉 ,除著作 ,撰魏 、吴 、蜀 《三国志 》,凡六十五篇 。

    《纪年 》不逮魏亡  杜预 《左传后序 》:余成 《春秋释例 》及 《经传集解 》。始讫 ,会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 ,大得古书 ,皆简编科斗文字 ,多杂碎怪妄 ,不可训知 。《纪年 》最为分了 ,起自夏 、殷 、周 ,皆三代王事 ,无诸国别也 。唯特记晋事 ,起自殇叔 ,次文侯 、昭侯 ,以至曲沃庄伯 。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 ,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 。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 ,编年相次 。晋国灭 ,独记魏事 ,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 ,盖魏国之 《史记 》也 。推校哀王二十年 ,太岁在壬戌 ,是周赧王之十六年 ,秦昭王之八年 ,韩襄王之十三年 ,赵武灵王之二十七年 ,楚怀王之三十年 ,燕昭王之十三年 ,齐湣王之二十五年也 。哀王二十三年乃卒 ,故特不称谥 ,谓之今王 。其著书文意 ,大似 《春秋 》经 。推此 ,足见古者国史 、策书之常也 。

    二体

    三、五之代,书有典、坟,悠哉邈矣,不可得而详。自唐、虞以下迄于周,是为《古文尚书》。然世犹淳质,文从简略,求诸备体,固以阙如。既而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后来继作,相与因循,假有改张,变其名目,区域有限,孰能逾此!盖荀悦、张璠,丘明之党也;班固、华峤,子长之流也。惟此二家,各相矜尚。必辨其利害,可得而言之。

    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至于贤士贞女,高才俊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相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

    考兹胜负,互有得失。而晋世干宝著书,乃盛誉丘明而深抑子长,其义云:能以三十卷之约,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遗也。案:春秋时事,入于左氏所书者,盖三分得其一耳。安得言其括囊靡遗者哉?向使丘明世为史官,皆仿《左传》也,至于前汉之严君平、郑子真,后汉之郭林宗、黄叔度,晁错、董生之对策,刘向、谷永之上书,斯并德冠人伦,名驰海内,识洞幽显,言穷军国。或以身隐位卑,不预朝政;或以文烦事博,难为次序。皆略而不书,斯则可也。必情有所吝,不加刊削,则汉氏之志传百卷,并列于十二纪中,将恐碎琐多芜,阑单失力者矣。故班固知其若此,设纪传以区分,使其历然可观,纲纪有别。荀悦厌其迂阔,又依左氏成书,翦截班史,篇才三十,历代褒之,有逾本传。

    然则班 、荀二体 ,角力争先 ,欲废其一 ,固亦难矣 。后来作者,不出二途。故晋史有王、虞,而副以干《纪》;《宋书》有徐、沈,而分为裴《略》。各有其美,并行于世。异夫令升之言,唯守一家而已。

    荀悦 、张璠  见 《六家 》,皆编年体 。

    华峤  《晋书 ·华表传 》:表子峤 ,字叔骏 。元康初 ,为内台中书 、散骑 、著作 ,门下撰集皆典统之 。初 ,峤以 《汉纪 》烦秽 ,慨然有改作之意 。会为台郎 ,典官制事 ,得遍观秘籍 ,遂就其绪 ,为纪 、典 、传 、谱 ,凡九十七卷 ,改名 《汉后书 》。文质事实 ,有迁 、固之规 。

    绛县老  《左传 》襄公三十年 :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 ,绛县人或年长矣 ,无子 ,而往与于食 。有与疑年 ,使之年 。曰 :臣生之岁 ,正月甲子朔 ,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 。吏走问之朝 。师旷曰 :七十三年矣 。赵孟召之而谢过焉 ,曰 :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 ,武之罪也 。与之田 ,使为君复陶 。

    杞梁妻  《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 :齐侯袭莒 ,杞殖载甲宿于莒郊 。莒子亲鼓之 ,获杞梁 。齐侯归 ,遇杞梁之妻于郊 ,使吊之 。辞曰 :殖之有罪 ,何辱命焉 ?若免于罪 ,犹有先人之敝庐在 ,下妾不得与郊吊 。齐侯吊诸其室 。杜 《注 》:杞梁即杞殖 。

    柳惠  《左传 》僖公二十六年 :齐孝公伐我北鄙 。公使展喜犒师 ,使受命于展禽 。杜 《注 》:柳下惠也 。按 :惠见 《左传 》,有此明文 。今云不彰不显 ,与颜子并说 ,是 《史通 》疏处 。

    贾谊 、屈原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原 ,楚怀王时人 。谊 ,汉文帝时人 。

    曹沫 、荆轲  《史记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沫 ,鲁庄公时人 。轲 ,卫人 ,游燕 ,在燕王喜时 。按 :曹沫 ,《左氏 》《穀梁 》并作 “曹刿 ”。

    前汉严 、郑  《汉书 ·王贡龚鲍传 》叙 :谷口有郑子真 ,蜀有严君平 ,皆修身自保 。成帝时 ,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 ,子真不诎 。君平卜筮于成都市 ,人有邪恶非正之问 ,各因势导之以善 。日阅数人 ,得百钱足自养 ,则闭肆下帘而授 《老子 》。扬雄著书 ,称此二人 。

    后汉郭 、黄  《后汉书 ·郭太传 》:太 ,字林宗 ,家世贫贱 。游于洛阳 ,见河南尹李膺 。后归乡里 ,与膺同舟而济 ,众宾以为神仙焉 。举有道 ,不应 。《黄宪传 》:宪 ,字叔度 ,父为牛医 。颍川荀淑遇宪于逆旅 ,与语移日 。既而至袁闳所 ,曰 :子国有颜子 ,宁识之乎 ?闳曰 :见吾叔度耶 !太守王龚不能屈 。郭林宗少过袁闳不宿 ,从宪累日方还 。或问之 ,林宗曰 :奉高之器 ,譬之泛滥 ,清而易挹 。叔度汪汪 ,若千顷陂 ,澄之不清 ,淆之不浊 ,不可量也 。按 :林宗此语 ,本传亦载 ,故 《史通 》二人合举 。

    晁 、董对策  《汉书 ·晁错传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时 ,拜太子家令 ,号为智囊 。后诏举贤良文学士 ,错在选中 。上亲策之 ,以明国体 、通人事 、能直言三道之要对策 ,惟错为高第 。《董仲舒传 》:仲舒 ,广川人 。少治 《春秋 》,孝景时 ,为博士 。下帷讲诵 ,三年不窥园 。武帝即位 ,举贤良文学 ,凡三问 ,仲舒三对 。天子以为江都相 。

    向 、永上书  《汉书 ·楚元王传 》:向 ,字子政 ,本名更生 。元帝初 ,为宗正 ,外戚许 、史放纵 ,宦官弘恭 、石显弄权 ,乃上封事谏 。成帝即位 ,显等服辜 ,更生更名向 。召拜中郎 ,数奏封事 ,迁光禄大夫 。时上无继嗣 ,政由王氏 ,上封事极谏 。天子召见 ,叹息 ,以为中垒校尉 。《谷永传 》:永 ,字子云 ,博学经书 。为太常丞 ,数上疏言得失 。后为刺史 ,奏事京师 。时有黑龙见 ,天子问所欲言 ,永对切谏 。永自知有内应 ,展意无所依违 。

    王 、虞  《晋书 ·王隐传 》:隐 ,字处叔 。父铨有著述之志 ,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 ,未就而卒 。元帝召隐为著作郎 ,令撰晋史 。时著作郎虞预私撰 《晋书 》,数访于隐 ,所闻渐广 。《虞预传 》:预 ,字叔宁 。《唐书 ·艺文志 》:王隐 《晋书 》八十九卷 。虞预 《晋书 》五十八卷 。

    干 《纪 》 即干宝 《晋纪 》,见 《六家 》。

    徐 、沈  《徐爰传 》,见 《正史 》篇注 。《书录解题 》:《宋书 》,本何承天 、山谦之 、苏宝生所撰 ,至徐爰勒为一史 ,起义熙 ,迄大明 。自永光以来 ,阙而不补 。《梁书 ·沈约传 》:约 ,字休文 ,吴兴人 。高祖勋业既就 ,约尝扣其端 ,曰 :今不可以淳风期万物 。攀龙附凤者莫不云明公其人也 。高祖受禅 ,为尚书仆射 ,卒 ,谥曰隐 。著 《宋书 》百卷 ,其目详 《正史 》篇 。

    裴 《略 》 即裴子野 《宋略 》,见 《六家 》。

    本纪

    昔汲冢竹书是曰《纪年》。及司马迁之著《史记》也,又列天子行事,以本纪名篇。后世因之,守而勿失。

    然迁之以天子为本纪,诸侯为世家,斯诚谠矣。但区域既定,而疆理不分,遂令后之学者罕详其义。(眉批:此为《魏书》《晋书》作俑,子玄驳之甚伟,然有追叙源流者又不以此论。) 案:姬自后稷至于西伯 ,嬴自伯翳至于庄襄 ,爵乃诸侯 ,而名隶 本纪 。若以西伯 、庄襄以上 ,别作周 、秦世家 ,持殷纣以对武王 ,拔秦始以承周 赧 ,使帝王传授 ,昭然有别 ,岂不善乎 ?必以西伯以前,其事简约,别加一目,不足成篇。则伯翳之至庄襄,其书先成一卷,而不共世家等列,辄与本纪同编,此尤可怪也。项羽僭盗而死,未得成君,求之于古,则齐无知、卫州吁之类也。安得讳其名字,呼之曰王者乎?春秋吴、楚僭拟,书如列国。假使羽窃帝名,正可抑同群盗,况其名曰西楚,号止霸王者乎?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

    盖纪之为体 ,犹 《春秋 》之经 ,系日月以成岁时 ,书君上以显国统 。而陆机《晋书》,列纪三祖,直序其事,竟不编年。年既不编 ,何纪之有 ?夫位终北面,一概人臣,傥追加大号,止入传限,是以弘嗣吴史,不纪孙和,(眉批:士衡《晋》之臣子又当别论。懿、师、昭实开晋业,又微与孙和不同。) 缅求故实,非无往例。逮伯起之次《魏书》,乃编景穆于本纪,以戾园虚谥,间厕武、昭,欲使百世之中,若为鱼贯。

    又纪者 ,既以编年为主 ,唯叙天子一人 。有大事可书者 ,则见之于年月 ;其 书事委曲 ,付之列传 。此其义也。如近代述者魏著作、李安平之徒,其撰《魏》《齐》二史,于诸帝篇,或杂载臣下,或兼言他事,巨细毕书,洪纤备录。全为传体,有异纪文,迷而不悟,无乃太甚。世之读者,幸为详焉。

    后稷至西伯  按 :《史记 ·周本纪 》,后稷以下 ,曰不窟 ,曰鞠 ,曰公刘 ,曰庆节 ,曰皇仆 ,曰羌弗 ,曰毁隃 ,曰公非 ,曰高圉 ,曰亚圉 ,曰公叔祖类 ,曰古公亶父 ,曰公季 ,曰西伯 。凡十五世 ,文幅甚简 。附按 :罗氏 《路史 》云 :夏十七世 ,商三十世 ,盖四十七世而后有周文王 。此叙止十五世 ,疏脱甚矣 。

    伯翳至庄襄  按 :《史记 ·秦本纪 》,伯翳本名大费 ,与禹平水土 。传至非子 ,当周孝王时 ,始封为附庸 ,邑之秦 。至襄公 ,平王封为诸侯 ,赐之岐以西之地 ,于是始国 。至缪公 ,开地千里 ,遂霸西戎 。至孝公 ,天子致伯 。子惠文 ,始称王 ,以至庄襄 。通为纪一卷 ,编 《始皇纪 》之前 。

    陆机 《晋纪 》 《晋书 ·陆机传 》:机 ,字士衡 ,吴郡人 。祖逊 ,父抗 。太康末 ,与弟云俱入洛 。成都王颖劳谦下士 ,机委身焉 。宦人孟玖谮机于颖 ,遂遇害 。所著文章二百余篇 。按 :传不言作 《晋纪 》,而 《隋 》《唐 》二志 ,郑 、马二通 ,并有陆机 《晋纪 》四卷 ,并入编年门 。今 《史通 》云 “历纪三祖 ,直叙其事 ”,以为不合本纪之体 。得毋机书之以纪名 ,原是荀 、袁 《汉纪 》之 “纪 ”,而非本纪之 “纪 ”欤 ?识以存疑 。三祖 ,谓所追尊宣帝懿 、景帝师 、文帝昭也 。

    弘嗣吴史  弘嗣 ,韦曜字 ,即韦昭也 。见 《六家 》。《吴志 ·韦曜传 》:孙皓即位 ,欲为父和作纪 ,曜执以和不登帝位 ,宜名为传 ,如是者非一 。皓积嫌愤 ,遂诛曜 。按 :今 《吴志 ·孙和传 》在五子之列 ,殆因曜之旧欤 ?

    伯起 《魏书 》 《北史 ·魏收传 》:收 ,字伯起 ,小字佛助 。与温子昇 、邢子才齐誉 ,世号三才 。齐天保元年 ,除中书令 ,兼著作郎 。二年 ,诏撰魏史 。《魏书 》本纪 :恭宗景穆皇帝 ,讳晃 ,太武皇帝长子也 ,薨于东宫 ,即柩谥曰景穆 。高宗即位 ,追尊皇帝庙号 。史臣曰 :恭宗明德令闻 ,夙世殂夭 ,其戾园之悼欤 ?按 :此纪继 《太武纪 》下 ,是僭纪也 。当附 《太武纪 》末 ,不合分篇 。

    戾园  《汉书 ·宣帝纪 》:武帝戾太子纳史良娣 ,产子史皇孙 。皇孙生帝 。巫蛊事起 ,太子亡至湖 ,遇害 。《武帝五子传 》:宣帝初即位 ,昭曰 :故皇太子在湖 ,未有号谥 、岁时祠 ,其议谥 ,置园邑 。有司奏请 ,谥曰戾 ,置奉邑二百家 ,湖閺乡邪里聚为戾园 。后又益戾园满三百家 。

    魏著作  《北史 ·魏季景传 》:季景子澹 ,字彦深 ,仕齐殿中郎 、中书舍人 。入周 ,迁著作郎 。帝以魏收所撰 《后魏书 》褒贬失实 ,诏澹别成魏史 。义例与魏收多所不同 。按 :澹本字彦渊 ,唐讳为 “深 ”。

    李安平  《唐书 ·李百药传 》:百药 ,字重规 ,定州安平人 ,隋内史令德林子也 。幼多病 ,祖母赵以 “百药 ”名之 。七岁能属文 ,号奇童 。贞观元年 ,拜中书舍人 ,封安平县男 。所撰 《齐史 》行于世 。

    巨细毕书  旧注 :如彦渊帝纪载沙苑之捷 ,百药帝纪述淮南之败是也 。

    世家

    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

    案:世家之为义也 ,岂不以开国承家 ,世代相续 ?至如陈胜起自群盗 ,称王 六月而死 ,子孙不嗣 ,社稷靡闻 ,无世可传 ,无家可宅 ,而以世家为称 ,岂当 然乎 ?

    自兹以降,年将四百。及魏有中夏,而扬、益不宾,终亦受屈中朝,见称伪主。为史者必题之以纪,则上通帝王;榜之以传,则下同臣妾。梁主敕撰《通史》,定为吴、蜀世家。持彼僭君,比诸列国,去太去甚,其得折中之规乎!次有子显《齐书》,北编《魏虏》;牛弘《周史》,南记萧詧。考其传体,宜曰世家。(眉批:黄昆圃曰载记之名当矣。) 但近古著书,通无此称。用使马迁之目,湮没不行;班固之名,相传靡易者矣。

    子显编 《魏虏 》 《梁书 ·萧子恪传 》:子恪弟子显 ,字景阳 ,启撰齐史 。书成 ,表奏之 。《齐书 》列传第三十八 ,题为 《魏虏 》。

    牛弘 《周史 》 《隋书 ·牛弘传 》:弘 ,字里仁 。开皇初 ,授秘书监 。拜礼部尚书 ,敕修撰 《五礼 》,勒成百卷 。有文集十三卷 。按 :弘撰 《周史 》,本传缺书 。《隋书 ·经籍志 》:《周史 》十八卷 ,未成 ,牛弘撰 。亦见 《正史 》篇 。

    萧詧  《周书 ·萧詧传 》:詧 ,字理孙 ,梁武帝之孙 ,昭明太子之第三子 。昭明卒 ,武帝舍詧兄弟而立简文 。大同元年 ,除持节 ,都督雍 、梁 、随诸军事 。詧以襄阳梁武创基之所 ,志存绥养 。侯景作乱 ,梁元帝时镇江陵 ,詧与构隙 ,恐 ,乃称藩于魏 。江陵平 ,太祖立詧为梁主 ,资以江陵一州之地 。詧遂称帝于其国 ,在位八载 ,薨 。又命其太子岿嗣位 。岿 ,字仁远 ,有文学 ,善抚御 ,在位二十三载 ,薨 。又命其太子琮嗣位 。琮 ,字温文 ,倜傥善弓马 。二年 ,隋征入朝 ,废梁国 。自詧初即位 ,至是岁三十有三年矣 。

    列传

    夫纪传之兴,肇于《史》《汉》。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寻兹例草创,始自子长,而朴略犹存,区分未尽。如项王宜传,而以本纪为名,非唯羽之僭盗,不可同于天子;且推其序事 ,皆作传言 ,求谓之纪 ,不可得也 。夫五帝之与夏、殷也,正朔相承,子孙递及,虽无年可著,纪亦何伤!如项羽者,事起秦余,身终汉始,殊夏氏之后羿 ,似黄帝之蚩尤 。譬诸闰位,容可列纪;(眉批:二语允当。) 方之骈拇,难以成编。且夏 、殷之纪 ,不引他事 。《项纪 》则上下同载 ,君 臣交杂 ,纪名传体 ,所以成嗤 。

    夫纪传之不同 ,犹诗赋之有别 ,而后来继作,亦多所未详。案:范晔《汉书》记后妃六宫,其实传也,而谓之为纪;陈寿《国志》载孙、刘二帝,其实纪也,而呼之曰传。考数家之所作,其未达纪传之情乎?苟上智犹且若斯,则中庸故可知矣。(眉批:有此二例,方无复漏之弊。)

    又传之为体 ,大抵相同 ,而述者多方 ,有时而异 。如二人行事 ,首尾相随 ,则有一传兼书 ,包括令尽 。若陈餘 、张耳合体成篇 ,陈胜 、吴广相参并录是也 。亦有事迹虽寡 ,名行可崇 ,寄在他篇 ,为其标冠 。若商山四皓 ,事列王阳之首 ;庐江毛义 ,名在刘平之上是也 。

    自兹已后,史氏相承,述作虽多,斯道都废。其同于古者,唯有附出而已。寻附出之为义,攀列传以垂名,若纪季之入齐,颛臾之事鲁,皆附庸自托,得厕朋流。然世之求名者,咸以附出为小。盖以其因人成事,不足称多故也。窃以 书名竹素 ,岂限详略 ,但问其事竟如何耳 。(眉批 :精论不刊 。) 借如召平 、纪信 、沮 授 、陈容 ,或运一异谋 ,树一奇节 ,并能传之不朽 ,人到于今称之 。岂假编名作 传 ,然后播其遗烈也 。嗟乎 !自班 、马以来 ,获书于国史者多矣 。其间则有生无 令闻 ,死无异迹 ,用使游谈者靡征其事 ,讲习者罕记其名 ,而虚班史传 ,妄占篇目 。若斯人者 ,可胜纪哉 !古人以没而不朽为难 ,盖为此也 。

    后羿  见 《书 ·五子之歌 》,又见 《左传 》襄四年 、哀元年 。

    蚩尤  《史记 ·五帝纪 》:轩辕之时 ,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 。于是轩辕乃集用干戈 ,以征不享 ,而蚩尤最为暴 。《索隐 》:蚩尤 ,盖诸侯号也 。

    范后妃纪  范晔 《后汉书 》以皇后纪列帝纪之后 ,其叙曰 :考列行迹 ,以为 《皇后本纪 》。虽成败事异 ,而同居正号者 ,并列于篇 。亲属别事 ,各依列传 。

    陈 《志 》孙 、刘  陈寿 《吴志 》:权曰 《吴主传 》,改元五 ,曰黄武 、黄龙 、嘉禾 、赤乌 、太元 。亮 、休 、皓曰 《三嗣主传 》。亮改元三 ,曰建兴 、五凤 、太平 。休改元曰永安 。皓改元八 ,元兴 、甘露 、宝鼎 、建衡 、凤皇 、天册 、天玺 、天纪 。《蜀志 》:先主曰 《先主传 》。传略曰 :魏武帝称尊号 ,改元黄初 。传闻汉帝见害 ,先主乃发丧制服 。议郎阳泉侯刘豹等上言 ,宜即帝位 ,以纂二祖 ,谨上尊号 。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山之南 。为文曰 :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 ,皇帝备敢用玄牡 ,昭告皇天后土 。汉有天下 ,历数无疆 。曩者王莽篡盗 ,光武皇帝震怒致诛 ,社稷复存 。今曹操阻兵安忍 ,戮杀主后 。操子丕载其凶逆 ,窃居神器 。群臣将士以为社稷隳废 ,备宜修之 ,嗣武二祖 ,龚行天罚 。率土式望 ,在备一人 。谨择元日 ,与百寮登坛 ,受皇帝玺绶 。建元章武 。《后主传 》:改元四 ,建兴 、延熙 、景耀 、炎兴 。按 :二国主传皆不用魏年 ,实纪体也 。

    餘 、耳 ,胜 、广  《史记 》《汉书 》并两人合一传 。

    四皓列王阳之首  《汉书 》王吉等传 ,传首叙云 :汉兴有东园公 、绮里季 、夏黄公 、甪里先生 。此四人者 ,当秦之世 ,避而入商山 。自高祖闻而召之 ,不至 。吕氏用留侯计 ,使皇太子卑辞安车 ,迎而致之 。四人从太子见 ,高祖客而敬待之 。太子得以为重 ,遂用自安 。《王吉传 》:吉 ,字子阳 ,与贡禹为友 。世称 “王阳在位 ,贡公弹冠 ”。

    毛义在刘平之上  《后汉书 》刘平等传 ,传首叙云 :中兴 ,庐江毛义少节家贫 ,以孝行称 。南阳张奉慕其名 ,往候之 ,而府檄适至 ,以义守令 。义奉檄而入 ,喜动颜色 ,奉心贱之 。及义母死 ,去官行服 。后举贤良 ,公车征 ,遂不至 。张奉叹曰 :贤者固不可测 。往日之喜 ,乃为亲屈也 。《刘平传 》:平 ,字公子 ,本名旷 ,显宗后改为平 。

    纪季入齐  《左传 》昭公三年 《经 》:纪季以酅入于齐 。杜 《注 》:酅 ,纪邑 。季以邑入齐为附庸 ,先祀不废 。按 :《史通 》与鲁附庸颛臾并举 ,皆以喻传之附出者 。

    召平 、纪信  《汉书 》:召平附见 《萧何传 》,纪信附见 《项籍传 》。

    沮授  《后汉书 ·袁绍传 》:绍领冀州牧 ,引沮授为别驾 。授进曰 :将军忠义奋发 ,威陵河朔 ,迎大驾于长安 ,复宗庙于洛邑 ,号令天下 ,其功不难 。兴平二年 ,车驾为李傕等所追 ,沮授曰 :西迎大驾 ,即宫邺都 ,挟天子而临诸侯 ,蓄士马以讨不庭 ,谁能御之 ?若不早定 ,必有先之者 。绍不从 。绍攻许 ,沮授为操军所执 ,大呼曰 :授不降也 ,为所执耳 !操曰 :国家未定 ,方当与君图之 。授曰 :速死为福 。乃诛之 。章怀 《注 》:《献帝传 》曰 :沮授 ,广平人 。

    陈容  《魏志 ·臧洪传 》:洪领东郡 ,袁绍兴兵杀之 。洪邑人陈容 ,少为书生 ,亲慕洪 ,随洪为东郡丞 。见洪当死 ,谓绍曰 :将军欲为天下除暴 ,而专先诛忠义 ,岂合天意 ?绍使人牵出 ,谓曰 :汝非臧洪俦 ,空尔为 !容顾曰 :仁义岂有常 ,蹈之则君子 ,背之则小人 。今日宁与臧洪同日而死 ,不与将军同日而生 。复见杀 。在绍坐者无不叹息 ,窃相谓曰 :如何一日杀二烈士 !

    书志

    夫刑法、礼乐、风土、山川,求诸文籍,出于《三礼》。及班、马著史,别裁书志。考其所记,多效《礼经》。且纪传之外,有所不尽,只字片文,于斯备录。语其通博,信作者之渊海也。

    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名目虽异,体统不殊。亦犹楚谓之梼杌,晋谓之乘,鲁谓之春秋,其义一也。

    于其编目,则有前曰《平准》,后云《食货》;古号《河渠》,今称《沟洫》;析《郊祀》为《宗庙》,分《礼乐》为《威仪》;《悬象》出于《天文》,《郡国》生于《地理》。如斯变革,不可胜计,或名非而物是,或小异而大同。但作者爱奇,耻于仍旧,必寻原讨本,其归一揆也。

    若乃《五行》《艺文》,班补子长之阙;《百官》《舆服》,谢拾孟坚之遗。王隐后来,加以《瑞异》;魏收晚进,宏以《释老》。斯则自我作故,出乎胸臆,求诸历代,不过一二者焉。

    大抵志之为篇,其流十五六家而已。其间则有妄入编次,虚张部帙,而积习已久,不悟其非。今略陈其义,列于下云。

    夫两曜百星,丽于玄象,非如九州万国,废置无恒。故海田可变,而景纬无易。古之天犹今之天也 ,今之天即古之天也 ,必欲刊之国史 ,施于何代不可也 ?(眉批:古今测验亦有不同,然宜以不同者归之历志。)

    但《史记》包括所及,区域绵长,故书有《天官》,班固因循,复以天文作志,志无汉事而隶入 《汉书 》。寻篇考限 ,睹其乖越者矣 。降及有晋,迄于隋氏,或地止一隅,或年才二世,而彼苍列志,其篇倍多,流宕忘归,不知纪极。方于《汉史》,又孟坚之罪人也。

    窃以国史所书 ,宜述当时之事 。必为志而论天象也 ,但载其时彗孛氛祲 ,薄食晦明 ,裨灶 、梓慎之所占 ,京房 、李郃之所候 。至如荧惑退舍 ,宋公延龄 ,中 台告坼 ,晋相速祸 ,星集颍川而贤人聚 ,月犯少微而处士亡 ,如斯之类 ,志之可 也 。若乃体分蒙 ,色著青苍 ,丹曦 、素魄之躔次 ,黄道 、紫宫之分野 ,既不预于 人事 ,辄编之于策书 ,故曰刊之国史 ,施于何代不可也 。其间唯有袁山松、沈约、萧子显、魏收等数家,颇觉其非,不遵旧例。凡所记录,多合事宜。寸有所长,贤于班、马远矣。

    伏羲已降,文籍始备。逮于战国,其书五车,传之无穷,是曰不朽。夫古之所制,我有何力,而班《汉》定其流别,编为《艺文志》。《续汉》已还,祖述不暇。夫前志已录,而后志仍书,篇目如旧,频烦互出,何异以水济水,谁能饮之者乎?

    愚谓凡撰志者,宜除此篇。必不能去,当变其体。近者宋孝王 《关东风俗 传 》亦有 《坟籍志 》,其所录皆邺下文儒之士 ,雠校之司 。所列书名 ,唯取当时 撰者 。(眉批:此言有理,故《明史》竟用此例。) 习兹楷则庶免讥嫌 。语曰 :“虽有丝 麻 ,无弃菅蒯 。”于宋生得之矣 。

    夫灾祥之作,以表吉凶。此理昭昭,不易诬也。然而古之国史,闻异则书,未必皆审其休咎。故诸侯相赴,有异不为灾,见于《春秋》,其事非一。

    洎汉兴,儒者乃考《洪范》以释阴阳。其事也,如江璧传于郑客,远应始皇;卧柳植于上林,近符宣帝。门枢白发,元后之祥;桂树黄雀,新都之谶。举夫一二,良有可称。至于蜚蜮蝝螽,震食崩坼,陨霜雨雹,大水无冰,其所证明 ,实皆迂阔 。故当春秋之世,其在于鲁也,如有旱雩舛候,螟螣伤苗之属,是时或秦人归襚,或毛伯赐命,或滕、邾入朝,或晋、楚来聘。皆持此恒事,应彼咎征,昊穹垂谪,厥罚安在?

    况彼 《春秋 》之所记也 ,二百四十年行事 ,夷夏之国尽书 ,而 《经传集解 》卷 才三十 。则知其所略 ,盖亦多矣 。(眉批:此尤破的之论。) 而汉代儒者 ,罗灾眚于 二百年外 ,讨符会于三十卷中 ,安知事有不应于人 ,应而人失其事 ?何得苟有 变而必知其兆者哉 !

    若乃采前文而改易其说,谓王札子之作乱,在彼成年;夏征舒之构逆,当夫昭代;楚严作霸,荆国始僭称王;高宗谅阴,亳都实生桑谷。晋悼临国,六卿专政,以君事臣;鲁僖末年,三桓世官,杀嫡立庶。斯皆不凭章句 ,直取胸怀 ,或以 前为后 ,以虚为实 。移的就箭 ,曲取相谐 ;掩耳盗钟 ,自云无觉 。讵知后生可 畏 ,来者难诬者邪 !

    又品藻群流,题目庶类,谓莒为大国,菽为强草,鹙着青色,负蠜非中国之虫, 鹆为夷狄之鸟。如斯诡妄,不可殚论。而班固就加纂次,曾靡铨择,因以五行编而为志,不亦惑乎?(眉批:此尤病之。)

    且每有叙一灾 ,推一怪 ,董 、京之说 ,前后相反 ;向 、歆之解 ,父子不同 。遂 乃双载其文 ,两存厥理 。言无准的 ,事益烦费 ,岂所谓撮其机要 ,收彼菁华 者哉 !

    然则天道辽远,裨灶焉知?日蚀不常,文伯所对。至如梓慎之占星象,赵达之明风角,单飏识魏祚于黄龙,董养征晋乱于苍鸟,斯皆肇彰先觉,取验将来,言必有中,语无虚发。苟志之竹帛,其谁曰不然?若乃前事已往 ,后来追 证 ,课彼虚说 ,成此游词 ,多见其老生常谈 ,徒烦翰墨者矣 。

    呜呼!世之作者,其鉴之哉!谈何容易,驷不及舌,无为强著一书,受嗤千载也。

    《平准 》 《史记 》。

    《食货 》 《汉书 》改 。

    《河渠 》 《史记 》。

    《沟洫 》 《汉书 》改 。

    《郊祀 》 《汉书 》。

    《宗庙 》 《后汉书 》篇名 ,非总类 。

    《礼乐 》 《汉书 》。

    《威仪 》 《隋志 》作 《礼仪 》。

    《悬象 》 《魏书 》作 《天象 》。

    《天文 》 《汉书 》。

    《郡国 》 《后汉书 》。

    《地理 》 《汉书 》。

    《五行 》《艺文 》 《史记 》八书无此 。

    《百官 》《舆服 》 班有 《百官 》,无 《舆服 》。

    王隐 《瑞异 》 隐书无考 ,《新晋书 》删去 。

    魏收 《释老 》 《魏书 》。

    裨灶  《左传 》昭公十七年 :有星孛于大辰 。郑裨灶曰 :宋 、卫 、陈 、郑将同日火 。若我用瓘斝玉瓒 ,郑必不火 。子产弗与 。十八年夏 ,宋 、卫 、陈 、郑皆火 。裨灶曰 :不用吾言 ,郑又将火 。子产曰 :天道远 ,人道迩 ,灶焉知天道 !遂不与 ,亦不复火 。

    梓慎  《左传 》昭公十七年 :冬 ,有星孛于大辰 ,西及汉 。申须曰 :诸侯其有火灾乎 ?梓慎曰 :火出而见 。今兹火出而章 ,必火入而伏 。其居火也久矣 。火出于夏为三月 ,于商为四月 ,于周为五月 。夏数得天 。若火作 ,其四国当之 ,在宋 、卫 、陈 、郑乎 ?

    京房  《汉书 ·京房传 》:房 ,字君明 。治 《易 》,事焦延寿赣 。其说长于灾变 ,分六十四卦 ,更直日用事 ,以风雨寒温为候 ,各有占验 ,房用之尤精 。以孝廉为郎 。

    李郃  《后汉书 ·方术传 》:李郃 ,字孟节 ,南郑人 。县召署幕门候吏 。和帝分遣使者微服单行 ,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使者二人当到益部 ,投郃候舍 。时夏夕露坐 ,郃因仰观 ,问曰 :二君发京师时 ,宁知朝廷遣二使邪 ?二人惊相视 ,曰 :何以知之 ?郃指星示云 :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 ,故知之耳 。

    荧惑退舍  《吕氏春秋 ·季夏纪 》:宋景公时 ,荧惑在心 ,公召子韦问焉 。子韦曰 :祸当君 。虽然 ,可移于相 。公曰 :相所与治国家也 。曰 :可移于民 。公曰 :民死 ,寡人将谁为君 ?曰 :可移于岁 。公曰 :岁害则民必死 ,谁以我为君乎 ?子韦曰 :君有至德之言三 ,天必三赏君 。荧惑其徙三舍 ,舍行七星 ,星当一年 ,君延年二十一矣 。荧惑果徙三舍 。

    中台告坼  《晋书 ·张华传 》:华 ,字茂先 。惠帝即位 ,为太子少傅 。初 ,赵王伦谄事贾后 ,求录尚书事 ,华执不可 ,由是致怨 。华少子韪以中台星坼 ,劝华逊位 。华曰 :天道玄远 ,惟修德以应之耳 。及伦将废贾后 ,华遂被收 。

    星集颍川  《世说 ·德行 》篇 :陈太丘诣荀朗陵 ,使元方将车 ,季方持杖 ,长文尚小 ,载著车中 。既至 ,荀亦使叔慈应门 ,慈明行酒 ,余六龙下食 。文若亦小 ,坐著膝前 。《注 》:于时德星聚 ,太史奏 :五百里贤人聚 。

    月犯少微  《世说 ·栖逸 》注 :《续晋阳秋 》曰 :会稽谢敷入太平山中 ,征博士 ,不就 。初 ,月犯少微星 。时戴逵先敷著名 ,时人忧之 。俄而敷死 ,会稽人士嘲之曰 :吴中高士 ,求死不得 。《晋书 ·天文志 》:少微四星在太微东 ,一名处士星 。

    五车  《庄子 ·天下 》篇 :惠施多方 ,其书五车 。

    宋孝王  《北史 ·宋隐传 》:族裔世景从孙孝王 ,为北平王文学 。非毁朝士 ,撰 《朝士别录 》二十卷 。会周武灭齐 ,改为 《关东风俗传 》,更广见闻 ,成三十卷 。

    江璧  《汉书 ·五行志 》中上 :秦始皇三十六年 ,郑客从关东来 ,至华阴 ,望见素车白马从华山上下 ,持璧与客曰 :为我遗滈池君 ,今年祖龙死 。忽不见 。郑客奉璧 ,即始皇二十八年过江所湛璧也 。

    柳植  荀悦 《汉纪 》:昭帝元凤三年 ,上林苑中枯柳断而自起 ,复生 。有虫食其叶 ,成文 ,曰 :公孙病已当立 。符节令眭弘上书 ,言 “当有匹庶兴 ”。坐妖言诛 。及宣帝起民间立 ,以弘子为郎 。按 :宣帝初名病已 。

    门枢白发  《汉书 ·五行志 》下上 :哀帝建平四年 ,京师 、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 ,博具 ,歌舞祠西王母 。又传书曰 :母告百姓 ,佩此书者不死 。不信 ,视门枢下 ,当有白发 。杜邺曰 :外家丁 、傅并侍帷幄 ,指象以觉圣朝 。一曰此异乃王太后 、莽之应 。

    桂树黄雀  成帝时谣 :邪径败良田 ,谗口乱善人 。桂树华不实 ,黄雀巢其颠 。故为人所羡 ,今为人所怜 。郭茂倩 《注 》:桂 ,赤色 ,汉家象 ;王莽自谓黄也 。见 《五行志 》。

    王札子  原注 :《春秋 》成公元年二月 ,无冰 。董仲舒以为其时王札子杀召伯 、毛伯 。案 :今 《春秋经 》,札子杀毛伯事在宣十五年 ,非成公时 。

    在 《志 》中下 ,又见 《五行杂驳 》。

    夏征舒  原注 :《春秋 》昭公九年 ,陈灾 。董仲舒以为楚严王为陈讨夏征舒 ,因灭陈 ,陈之臣子毒恨 ,故致火灾 。案 :楚严王之灭陈 ,在宣十一年 ,如昭九年所灭者 ,乃楚灵王时 。且庄王卒 ,恭王立 。恭王卒 ,康王立 。康王卒 ,夹敖立 。夹敖卒 ,灵王立 。相去凡五世 。

    在 《志 》之上 ,亦见 《五行杂驳 》。

    楚严作霸  原注 :《春秋 》桓公三年 ,日有食之 ,既 。京房 《易传 》以为后楚严称王 ,兼地千里 。案 :自武王始僭号 ,历文 、武 、穆三王 ,始至于严 。然则楚之称王已四世矣 ,何得言严始称哉 !又鲁桓薨后 ,世历严 、闵 、釐 、文 、宣 ,凡五君而楚严作霸 ,安有桓三年日食而应之邪 ?

    在 《志 》下下 ,亦见 《五行杂驳 》。

    高宗谅阴  原注 :《书序 》曰 :伊陟相太戊 ,亳有桑谷共生 。刘向以为殷道衰 ,高宗承弊而起 ,尽谅阴之哀 ,天下应之 。既获显荣 ,怠于政事 ,而国将危亡 ,故桑谷之异见 。案 :太戊崩 ,其后嗣有仲丁 、河亶甲 、祖乙 、盘庚 ,凡历五世 ,始至武丁 ,即高宗是也 。桑谷自太戊时生 ,非高宗事 。高宗又本不都于亳 。

    在 《志 》中下 ,“书序曰 ”旧作 “尚书 ”,脱 “序 ”字 ,今照 《志 》改 。

    晋悼临国  原注 :董仲舒以为成公十七年六月甲戌朔 ,日有食之 ,时宿在毕 ,晋国象也 。晋厉公诛四大夫 ,四大夫欲杀厉公 。后莫敢责大夫 ,六卿遂相与比周专晋 ,国君还事之 。案 :《春秋 》成公十二月丁巳朔 ,日食 ,非是六月 。

    在 《志 》下下 ,亦见 《五行杂驳 》。但此一占 ,《志 》作 “昭公 ”,注作 “成公 ”,误在注 。而晋厉事本在成世 ,不在昭世 ,误实在班 。至案中所纠 ,只纠月舛 ,不纠占舛 ,则更因误入误矣 。在 《杂驳 》篇并详之 。

    鲁僖末年  原注 :《春秋 》釐公三十三年十二月 ,陨霜 ,不杀草 。刘向以为是时公子遂专权 ,三桓始世官 。向又曰 :嗣君微 ,失秉事之象也 。又釐公二十九年秋 ,大雨雹 。刘向以为釐公末年信用公子遂 ,专权自恣 ,至于杀君 ,故阴胁阳之象见 。釐公不悟 ,遂终专权 。后二年 ,杀子赤 ,立宣公 。案 :此事乃文公末世 ,不是釐公时也 。遂 ,即东门襄仲 。赤 ,文公太子 ,即恶也 。

    在 《志 》中下 。

    负蠜  原注 :《春秋 》严公二十九年 ,有蜰 。刘歆以为蜰 ,负蠜也 。刘向以为非中国所有 。南越盛暑 ,男女同川浴 ,淫风所生 。是时严公取齐淫女为夫人 ,既入 ,淫于两叔 ,胡蜰至 。案 :负蠜 ,中国所生 ,不独出南越 。

    在 《志 》中下 。

    鹆  原注 :《春秋 》昭公二十五年 , 鹆来巢 。刘向以为夷狄之禽 。案 : 鹆 ,中国皆有 ,唯不逾济水耳 。事见 《周官 》。

    在 《志 》中下 。

    董 、京  原注 :桓公三年 ,日有食之 。董仲舒 、刘向以为鲁 、宋杀君 ,易许田 。刘歆以为晋曲沃庄伯杀晋侯 。京房以为后楚严称王 ,兼地千里也 。

    向 、歆  原注 :严公七年 ,夜中星陨如雨 。刘向以为夜中者 ,即中国也 。刘歆以为昼象中国 ,夜象夷狄 。刘向又以为蜮生南越 。刘歆以为盛暑蜮所生 ,非自越来也 。

    按 :“刘向又以 ”之上 ,当有 “严公十七年秋有蜮 ”八字 。

    文伯  《左传 》昭公七年 :夏四月 ,日有食之 。士文伯曰 :鲁 、卫恶之 ,卫大鲁小 。其大咎其卫君乎 ?鲁将上卿 。八月 ,卫襄公卒 。十一月 ,季武子卒 。晋侯曰 :日食从矣 ,可常乎 ?对曰 :同始异终 ,何可常也 。

    赵达  《吴志 ·赵达传 》:达 ,河南人 ,渡江 ,治九宫一算之术 。此术微妙 ,头乘尾除 。常笑诸星气风术者曰 :当回算帷幕 ,不出户牖以知天道 ,而反昼夜暴露以望气祥 ,不亦难乎 !

    单飏  《后汉书 ·方术传 》:单飏 ,字武宣 。善明天官 、算术 。熹平末 ,黄龙见谯 。桥玄问 :何祥 ?飏曰 :其国当有王者兴 。不及五十年 ,龙当复见 。魏郡人殷登密记之 。至建安二十五年春 ,黄龙复见谯 。其冬 ,魏受禅 。

    董养  《晋书 ·隐逸传 》:董养 ,字仲道 。到洛下 ,杨后废 ,因游太学 ,升堂叹曰 :建斯堂也何为乎 ?人理灭 ,大乱作矣 。永嘉中 ,洛城东北步广里地陷 ,有二鹅出 。其苍者飞去 ,白者不能飞 。养闻叹曰 :昔周时盟狄泉地也 。苍者 ,胡象 ;白者 ,国家之象 。其可尽言乎 !乃与妻荷担入蜀 ,莫知其终 。

    论赞

    (眉批:此篇持论极精核。)

    《春秋左氏传》每有发论,假君子以称之。二《传》云“公羊子”“穀梁子”,《史记》云“太史公”。既而班固曰“赞”,荀悦曰“论”,《东观》曰“序”,谢承曰“诠”,陈寿曰“评”,王隐曰“议”,何法盛曰“述”,扬雄曰“撰”,刘昞曰“奏”,袁宏、裴子野自显姓名,皇甫谧、葛洪列其所号。史官所撰,通称史臣。其名万殊,其义一揆。必取便于时者,则总归论赞焉。

    夫论者,所以辩疑惑,释凝滞。若愚智共了 ,固无俟商榷 。丘明“君子曰”者,其义实在于斯。司马迁始限以篇终 ,各书一论 。必理有非要 ,则强生其文 ,史论之烦 ,实萌于此 。夫拟《春秋》成史,持论尤宜阔略。其有本无疑事 ,辄设 论以裁之 ,此皆私徇笔端 ,苟炫文彩 ,嘉辞美句 ,寄诸简册 。岂知史书之大体 ,载削之指归者哉 ?

    大唐修《晋书》,作者皆当代词人,远弃史、班,近宗徐、庾。夫以饰彼轻薄之句,而编为史籍之文,无异加粉黛于壮夫 ,服绮纨于高士者矣 。

    史之有论也,盖欲事无重出 ,文省可知 。如太史公曰:观张良貌如美妇人;项羽重瞳,岂舜苗裔。此则别加他语,以补书中,所谓事无重出者也。又如班固赞曰:石建之浣衣,君子非之;杨王孙裸葬,贤于秦始皇远矣。此则片言如约,而诸义甚备,所谓文省可知者也。及后来赞语之作 ,多录纪传之言 ,其有所 异 ,唯加文饰而已 。至于甚者 ,则天子操行 ,具诸纪末 ,继以 “论曰 ”,接武前 修 ,纪论不殊 ,徒为再列 。

    马迁《自序传》后,历写诸篇,各叙其意。既而班固变为诗体,号之曰“述”。范晔改彼述名,呼之以“赞”。寻述、赞为例,篇有一章,事多者则约之使少,理寡者则张之令大,名实多爽,详略不同。且欲观人之善恶,史之褒贬,盖无假于此也。

    然固之总述,合在一篇,使其条贯有序,历然可阅。蔚宗《后书》,实同班氏,乃各附本事,书于卷末,篇目相离,断绝失次。而后生作者,不悟其非,如萧、李南、北《齐史》,大唐新修《晋史》,皆依范《书》误本,篇终有赞。夫每卷立 论 ,其烦已多 ,而嗣论以赞 ,为黩弥甚 。亦犹文士制碑 ,序终而续以 “铭曰 ”;释 氏演法 ,义尽而宣以偈言 。苟撰史若斯 ,难以议夫简要者矣 。

    谢承  《吴志 ·妃嫔传 》:吴主权谢夫人弟也 。《隋书 ·经籍志 》:《后汉书 》一百三十卷 ,无帝纪 ,吴武陵太守谢承撰 。

    扬雄  扬雄 《法言 》:其目云撰 《学行 》,撰 《吾子 》,撰 《修身 》,撰 《问道 》,撰 《问神 》,撰 《问明 》,撰 《寡见 》,撰 《五百 》,撰 《先知 》,撰 《重黎 》,撰 《渊骞 》,撰 《君子 》,撰 《孝至 》。按 :撰自第一至第十三 ,其上皆有四言序 ,然非论赞体也 。《华阳国志 》则以 “撰曰 ”为论赞 。“扬雄 ”,当作 “常璩 ”。

    刘昞  《北史 ·刘延明传 》:延明 ,敦煌人 。凉武昭王征为儒林祭酒 ,著 《三史略记 》八十四卷 ,《敦煌实录 》二十卷 。按 :延明 ,昞字也 。《北史 》讳唐嫌名 ,以字行 。

    袁宏  撰 《后汉纪 》,详见 《正史 》篇 。

    列其所号  《晋书 ·皇甫谧传 》:谧 ,字士安 ,安定人 。沉静寡欲 ,自号玄晏先生 。撰 《帝王世纪 》《年历 》《高士 》《逸士 》《列女 》等传 ,《玄晏春秋 》,并重于世 。挚虞 ,其门人也 。《葛洪传 》:洪 ,字稚川 ,句容人 。从祖玄得仙 ,号葛仙公 ,洪悉得其法 。干宝荐洪领著作 ,洪固辞 。求为句漏令 ,曰 :非欲为荣 ,以有丹耳 。自号抱朴子 ,因以名书 。所著 《神仙 》《良吏 》《集异 》等传 ,《金匮 》《肘后方 》,篇章富于班 、马 。

    唐修 《晋书 》皆词人  《旧唐书 ·房玄龄传 》:史官多文咏之士 ,好采碎事 ,竞为绮艳 。

    浣衣  《汉书 ·万石传 》:建老白首 ,谒亲 ,入子舍 ,窃问侍者 ,取亲中裙厕牏 ,身自浣洒 。赞曰 :至石建之浣衣 ,周仁为垢污 ,君子讥之 。

    裸葬  《汉书 ·杨王孙传 》:病且终 ,先令其子曰 :吾欲裸葬 ,以反吾真 ,必无易吾意 。赞曰 :昔仲尼称不得中行 ,则思狂狷 。观杨王孙之志 ,贤于秦始皇远矣 。

    序例

    孔安国有云:序者,所以叙作者之意也。窃以《书》列典谟,《诗》含比兴,若不先叙其意,难以曲得其情。故每篇有序,敷畅厥义。降逮《史》《汉》,以记事为宗,至于表志杂传,亦时复立序。文兼史体,状若子书。

    迨华峤《后汉》,多同班氏。如刘平、江革等传,其序先言孝道,次述毛义养亲。此则《前汉·王贡传》体,其篇以四皓为始也。峤言辞简质,叙致温雅,味其宗旨,亦孟坚之亚欤?

    爰洎范晔,始革其流,遗弃史才,矜炫文彩。后来所作,他皆若斯。于是迁、固之道忽诸,微婉之风替矣。若乃《后妃》《列女》《文苑》《儒林》,凡此之流,范氏莫不列序。夫前史所有 ,而我书独无 ,世之作者以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