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避讳篇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避讳为民国以前吾国特有之体制,故史书上之记载,有待于以避讳解释者甚众,不讲避讳学,不足以读中国之史也,吾昔撰《史讳举例》问世,职为是焉。胡身之生避讳最盛之朝,熟谙避讳掌故。其撰《通鉴释文辨误後序》,谓:“海陵所刊公休《释文》,以乌桓为乌元。宋朝钦宗讳桓,靖康之初,公休没久矣,安得预为钦宗讳!”即利用避讳以证史书伪讬之一法。其注《通鉴》,以避讳为训释者尤多。兹所采不过数十条,而避讳常识已略具于是矣。

    周安王十一年,初,田常生襄子盘。

    注曰:田常,即《左传》陈成子恒也。温公避仁庙讳,改“恒”曰“常”。(卷一)

    此避讳改前人名。然宋真庙讳恒,仁庙讳祯,此以避讳为解释在第一卷而即误者。《鉴注自序》所谓“人苦不自觉,前注之失吾知之,吾注之失吾不能知也”。陈景雲、赵绍祖辈著书专纠《胡注》,对此亦无所举正,何耶!

    周显王三十一年,一救荆祸。

    注曰:秦讳楚,故其国记率谓楚为荆。太史公取秦记为《史记》,《通鉴》又因《史记》而成书,故亦以楚为荆。(卷二)

    此避讳称异名。秦始皇父庄襄王名子楚,见司马贞《索隐》。

    周赧王元年,管叔监商。

    注曰:古殷、商通称,商者以始封为国号,殷者以都亳为国号。按《孟子》陈贾只云“监殷”,今《通鉴》云“监商”,避宋庙讳也。(卷三)

    此亦避讳称异名。宋太祖父名弘殷。

    周赧王四年,燕王请献常山之尾五城以和。

    注曰:常山即北岳恒山也。汉文帝讳恒,改曰常山,置常山郡。(卷三)

    此避讳改地名。汉文帝、唐穆宗,宋真宗,皆讳恒。汉改恒山为常山,中经屡变,唐乾元间复为恒州,元和间避穆宗讳,又改为镇州。其沿革複杂,半由避讳而然。

    汉成帝永始三年,梅福上书曰:“孝武皇帝好忠谏,说至言,出爵不待廉茂。”

    注曰:廉茂,孝廉秀才也。光武讳秀,改为茂才。(卷三一)

    此避讳改诸名号。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帝舅寿张恭候樊宏薨。

    注曰:寿张县属东平国。春秋曰良,汉曰寿良,帝避叔父赵王良讳,改曰寿张。宏,帝舅也,谥敬侯,曰恭侯,温公避国讳也。(卷四四)

    此条前半避讳改地名,後半避讳改前人谥。宋太祖祖名敬。

    汉和帝永元九年,诏遣行征西将军刘尚,越骑校尉赵世副之。《考异》曰:“《西羌传》作赵代,今从《帝纪》。”

    注曰:余谓唐太宗讳世民,贤注《范史》,偶检点及此,遂改“世”为“代”耳。(卷四八)

    此避讳改前人名。“偶检点及此”者,言非一定改也。“世民”二字不连称,本可不避,所谓二名不偏讳也。

    魏元帝景元四年,蜀光禄大夫谯周之主降魏也,曰:“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注曰:京都,谓洛阳魏都。晋景王讳师,晋人避之,率谓京师为京都。蜀方议降,谯周已为晋人讳矣。吁!(卷七八)

    此避讳改常语。然“京都”云者,谯周原词乎?抑晋史臣为之改避乎?方蜀议降时,司马氏尚未篡魏,安得晋讳而避之!惟谯周实驽臣也,孙绰评曰:“为天子而乞降请命,何耻之深乎!”孙盛评曰:“《春秋》之义,国君死社稷,况天子而可辱于人乎!”身之盖深有痌于德祐之北行也,身之岂不知此“京都”为晋史臣所改哉,而故以是为谯周之言者,恶周之辱国也。

    晋惠帝太安元年,董艾陈兵宫西,纵火烧千秋神武门。

    注曰:千秋神武门,宫西门也。东汉曰神虎,晋及南北诸史皆唐群臣所定,唐太祖讳虎,避之改为武。(卷八四)

    此避讳改诸名号。神虎门亦改神兽门,《梁书》十一《张弘策传》是也。

    晋安帝隆安四年,以琅邪王师何澄为尚书左僕射。

    注曰:晋诸王置师友文学各一人,初避景帝讳,改“师”为“傅”,后以祧庙不讳,复为“师”。(一一一)

    此已祧不讳。除所谓不祧之祖外,大抵七世以内则讳,七世以上则亲尽,迁其主于祧,不复讳。然此非所论于赵宋。

    晋安帝义熙四年,秃髪傉檀以世子武臺为太子,录尚书事。

    注曰:武臺本名虎臺,唐人作《晋书》,避唐祖讳,改“虎”为“武”,《通鉴》因之。(一一四)

    此避讳改前人名。钱竹汀《通鉴注辩正》云:“《通鉴》第百十六卷,称虎臺者十二,第百十九卷,称虎臺者五,俱不作‘武’字。盖温公杂采他书,前后有驳文,注家不能举正也。”

    义熙七年,卢循晨至龙编南津。

    注曰:交趾郡龙编县,州郡皆治焉。《水经注》:“汉建安二十三年,立州之始,蛟龙磐编于水南北二津,故改龙渊曰龙编。”余据二《汉志》皆作龙编,无亦师古、章怀避唐讳,因亦改“渊”为“编”乎!(一一六)

    此《水经注》三十七,叶榆河之文。身之盖反言之,以见由“渊”改者,不必皆避唐讳也。郦注固在师古、章怀之前,即刘昭亦在颜、李之前也。

    宋文帝元嘉三十年,劭、濬忧迫无计,以辇迎蒋侯神像置宫中,稽颡乞恩,拜为大司马,封锺山王。

    注曰:蒋侯,蒋子文也,庙食锺山。吴孙氏以其祖讳钟,改曰蒋山。(一二七)

    此亦避讳改地名。劭元凶劭;濬始兴王濬也。

    宋孝武帝大明七年,上每因宴集,使群臣自相嘲讦以为乐。吏部郎江智渊,素恬雅,渐不会旨。尝使智渊以王僧朗戏其子彧,智渊正色曰:“恐不宜有此戏!”上怒曰:“江僧安痴人,痴人自相惜。”僧安,智渊之父也。智渊伏席流涕。

    注曰:古人畏闻父母名,惟君所无私讳。今人虽各有家讳,然稠人广座中,往往不敢以为讳。吾是以叹隋世以前人士犹为近古也。(一二九)

    此言避家讳。《容斋续笔》十一云:“唐人避家讳甚严,固有出礼律之外者。韩文公作《讳辩》,论之至切,不能解众惑也。《旧唐史》至谓韩公此文为文章之纰缪者,则一时横议可知矣。”容斋方叹避家讳者之拘执不通,而身之则转叹今人之不避家讳,何也?时世已不同也。宋人避讳,严于有唐,识者恒以为病,王观国《学林》三,至称之为“酷讳”。《春秋·襄四年》胡氏《传》,亦谓:“愚者违礼以为孝,谄者献佞以为忠,忌讳繁,名实乱,而《春秋》之法不行矣。”至元而一反之,因元诸帝名皆译音,无定字,故国讳不避,而家讳亦渐废弛,身之伤之。“隋世以前”云云,谓南北混一以前也。元混一南北,隋亦混一南北,故曰“隋以前人士”也。

    然元时家讳废弛,官讳仍然重视。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言:“叶亦愚之为右丞相也,李澌泉班通书,题衔云:‘门生中奉大夫、福建道宣慰使班。’盖径去自己之姓,以避其名,其苟贱不足道如此。澌泉在前朝为省元,为从官,为督府参谋。所守如此,宋安得不亡!”叶亦愚名李,《元史》一七三有传。“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盖为若辈言之耶!此身之所为长叹也。

    宋明帝泰始二年,吴喜进逼义兴。

    注曰:义兴,今常州之宜兴也。我朝太平兴国元年,避太宗御名,改为宜兴。(一三一)

    宋太宗初名匡义,又名光义。

    齐东昏侯永元二年,前建安戍主安定席法友等。

    注曰:《北史》曰:魏正光中,群蛮出山,居边城、建安者八九千户。边城郡治期思,则建安戍亦当相近。隋改期思县为殷城县。我宋建隆元年,改殷城为商城,避宣祖讳也。後省为镇,入光州固始县。(一四三)

    此二条之“我朝”、“我宋”,可与《本朝篇》参照。

    齐和帝中兴元年,萧衍遣从弟宁朔将军景镇广陵。

    注曰:景本名昺,李延寿作《南史》,避唐庙讳,改“昺”为“景”,《通鉴》因之。(一四四)

    此避讳改前人名。唐高祖父讳昞,《南、北史》于“丙”皆作“景”,今日学子,殆无不知,而在昔时,则名家犹有未晓者,故注中及之。黄朝英撰《靖康缃素杂记》,《学海类编》著录考据类,其书为《四库提要》所称。然《野客丛书》九,言:“古今书籍,字文换易,往往出于避讳。《汉书注》以‘景’代‘丙’,如‘景科’、‘景令’之类,《晋书》与唐人文字亦然,《缃素杂记》亦莫晓而可,僕考之,盖唐初为世祖讳耳”云云。今学海本《缃素杂记》阙此条,然由《野客丛书》证之,则“景”为“丙”之避讳,当时未必夫人皆知也。

    梁武帝普通五年,魏加李崇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北讨大都督。命抚军将军崔暹、镇军将军广阳王深,皆受崇节度。

    注曰:按魏收《魏书》作“广阳王渊”,李延寿《北史》作“广阳王深”,盖避唐讳,《通鉴》承用之。(一五〇)

    此因避讳,一人二史异名。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魏中书侍郎邢子才之徒。

    注曰:邢劭,字子才,避魏主兄彭城王劭讳,故以字行。本传云:“少时有避,遂不行名。”(一五四)

    此避讳称其字。唐刘知幾避玄宗嫌名,以字行,亦其例也。然宋人清人皆讳玄,又复称为知幾。

    中大通六年,东魏遣恒农太守田八能。

    注曰:恒农即弘农,后魏避显祖讳,改“弘”曰“恒”,音常。(一五六)

    “弘”为数朝同讳,後魏显祖、唐高宗太子,皆讳弘,宋太祖父讳弘殷,故魏改弘农为恒农,唐亦一度改弘农为恒农。而其後“恒”又为唐宋同讳,故皆不称恒农。事颇纠纷,《史讳举例》五曾辨之。《容斋三笔》十一,言:“本朝尚文之习大盛,礼官讨论,每欲其多,庙讳遂有五十字者,此风殆不可革。真宗讳从心从亘,音胡登切,若缺其一画,则为,遂并字不敢用,而易为‘常’矣。”盖钦宗讳桓,“恒”又犯其旁讳也。

    隋炀帝大业九年,杨玄感与虎贲郎将王仲伯、汲郡赞治赵怀义等谋。

    注曰:按《隋志》:“帝改州为郡,郡置太守,罢长史司马,置赞务一人以贰之。”赞务,即赞治也。《隋书》成于唐臣,避高宗名,故改“治”为“务”。(一八二)

    唐高祖武德元年,以礼部尚书窦琎为户部尚书。

    注曰:按《六典》,贞观二十三年避太宗讳,始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史家以后来官名书之也。(一八五)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