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少年之修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班超,字仲升,东汉时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咸阳人也。容貌壮伟,为人有志,不修细节,然内行孝谨。居家常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辨,精《公羊春秋》,其余诗传,涉猎之而已,涉如涉水,猎如猎兽。言不死守章句,如东汉时之经生,英雄所见者大,夫岂屑拘拘于字句之间乎?

    洛阳者,东汉之都城也。语有之:“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超既怀抱才器,不甘终老牖下,则必至京师,置身人海之中(人海,言京师为人所趋,人多如海也。苏东坡诗云:万人如海一身藏),以赴机会。明帝永平五年(明帝永平未改元),兄固被征诣校书郎(校书郎,东汉时官名也),超与母随至洛阳。

    超家固贫,居京师,不愿受养于兄,常为官佣书以自活。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智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傅介子,西汉时北地人(今甘肃环县东南),元帝时使西域,刺杀楼兰王,封义阳侯;张骞,西汉时汉中人(今陕西南郑县),武帝时凿空(谓通其道路也)开西域,封博望侯,皆吾国历史上之大冒险家,为我汉族拓万里之殖民地。论其功绩,可与开辟美洲之哥伦布、开辟澳洲之伋顿曲、开辟非洲之立温斯顿,东西辉映。当超慨叹之时,正在佣笔无聊、志行未见之日。悠悠之人,其孰信之。左右皆因笑其妄,定远因慨然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凡少年之人,生长家庭,既未接受名师良友之熏陶、名山大川之开发、世事升沉之阅历,而能毅然立志不汨没于流俗,不回惑于贫贱,则必以其天资之过人也。不然则濡染于其父兄之言行也。夫超之父兄,固非常人矣。其父彪,当光武之世,游说愧嚣(嚣,字季孟,今甘肃奉安县人。王莽末,与其同志三十一人起兵与莽为敌,据有甘肃。光武中兴,遣使招之降。嚣不应,自称王。嚣卒,其子纯降汉),嚣不从,乃避地河西(今甘肃境)。大将军窦融召为从事,待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出谋划策事汉,总河西以拒愧嚣。入汉以功名终。其兄固,博载籍,弱冠即为东平王苍记室,承父之志,续成汉书。后随窦宪出征匈奴,大破单于,登燕然山,作对《燕然山铭》,刻石而归。乃至其妹昭,亦非常女。和帝闻其才,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家与姑同,大家,女之尊称。今福建人妇称姑,犹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召大家作赋颂。及邓太后临朝,大家与闻政事,盖不啻一女顾问也。又以其暇,续成兄固之书(即今行世之汉书)。临终,又作《女诫》七篇。

    观此则班氏一门之人物,无一非杰出之材。超少长其间,濡于耳接于目者,无一非良好之模范,宜其志趣日向于高明。人生少时,贤父兄之相助,岂不重哉?且古人崇拜英雄之心,亦较后人为盛。遇名臣良将、高人逸士之死也,则文学之士,不谋而为之立传,刊行于世,名曰别传。宋太宗时,修《太平御览》,引用汉魏时人别传,犹存百数十种,而今皆亡矣。傅介子、张骞诸人,当时必有别传行世,其行事奇伟,实一绝妙之冒险谭,宜超读之而投袂以起。由是观之,传记之益人亦大矣。

    【批评】

    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班超读书,涉猎而已。此言不死守章句,一字之辨,费至数万言,如经生家之所为耳。非谓读过一书,于其大义茫然不知,又或一知半解,自号通人也。试观诸葛亮一生所作文章,皆小心精密;陶渊明作群辅录,亦详备无遗漏;班超专守公羊之学,精一家之言。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那得有此?

    凡人有数卷书,烂熟于胸中,则终身受用不尽。史传常言某专精某书,此即记其一生得力处也。宋赵普以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精熟之效,有如此者。

    少年修养之时,宜居村野,不徒取其静穆已也,境绝纷华,此心自能鞭辟入里,更以村野之间,富于天然界之趣味,山之蕴藉,水之流动,鱼虫草木之自然,无不足以养人高尚之志。故自古伟人,无不入山数年,于静中立定根基,后来终身受益。及乎壮行,自当厕居都市,以赴事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古有是言至于今日:人事纷烦,机关灵敏。此二语愈中于情实矣。然欧美之人,当政海澜翻、军书旁午之日,又且抽数日之闲,脱离朝市,徜徉野外,以回复其精神。城乡易住,亦一张一弛之道也。

    为贫而谋事,可不问其所入之多寡,惟当问其所作之事,于自己有益与否。如其事而有益于己也,则借事以历练,于将来之所得已多,可弗斤斤于酬报也。班超家贫,为人佣书,其所入必不能多,而借此读书,则少年光阴,不至虚掷。家贫之少年,不可不知此理。

    凡人静极则思动,郁极则思通。当项羽书剑未成之时,见秦始皇帝东游,卒(同猝)然叹曰:“彼可取而代也。”当刘季泗上飘零之日,遇见始皇,亦曰大丈夫当如此矣。当陈胜辍耕陇上之际,怅然甚久,曰苟富贵,无相忘。班超投笔之叹,亦是英雄本色语。此种感慨,人皆有之,惟志有大小耳。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材也养不材,故人乐有贤父兄也。”然贤父兄不能常有。孔子曰:“君子以仁辅友,以友辅仁。”然良友亦不易相逢。在在处处,可以代贤父兄良友任者,其惟书乎?昔人当印本未行,得书不易之日,犹披蒲削竹,得而读之。我辈生当求书最易之时,可以吝此小费而不买书,读之以自救乎?

    班超,字仲升,东汉时期扶风平陵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咸阳人。他的容貌看起来雄伟强壮,为人也很有志气,对于小节的事情,不很在意,但是却很孝顺,做事十分谨慎。他在家里勤苦耐劳,不以劳作为耻。他天资聪颖,口才很好,精通《公羊春秋》。至于其他诗、传等,他稍有涉及,只是简单的阅览或探索,没有深入研究掌握。他平时也不拘泥于别人的观点,譬如与东汉时代的经学博士相比,英雄的眼界要大得多,又怎么会像他们一样局限于一字一句之间呢?

    洛阳,是东汉时的都城。有古语曾说:“在朝堂上争名,在闹市中争利。”班超既然心怀大志,自然不肯像一般腐儒一样,一生无所作为。他想要一展抱负,就非到繁盛的都市,使自己置身于人海中,来寻找机会不可了(人海,是说京师吸聚人群,人多如海。苏东波诗云:万人如海一身藏)。明帝永平五年(明帝永平没有改年号),朝廷征召他的哥哥班固做校书郎(东汉的官名),他便和母亲随同哥哥一齐到了洛阳。

    班超的家境很穷,虽然哥哥做了官,但他却不愿依赖哥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