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武侯之外交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请求晋见孙权,说道:“小臣今天来也是为了吴国,不仅仅是为了蜀国啊。”孙权这才见他,对邓芝说:“我诚心想和蜀国亲和,但是担心你们国主年纪太小,国土狭窄而形势紧迫,被魏人所利用,不能保全自己,因此才犹豫的啊!”邓芝回答说:“大王您是名高一世的英明领袖,诸葛亮也是一时的人杰。蜀国有重重的山险作屏障,吴国有三江的防阻,联合这两种长处,互为唇齿相依的盟邦,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保有鼎足而立的形势,这是最自然的道理。大王今天若想向魏妥协投降,魏必然首先希望大王您入朝称臣,其次要太子进京侍奉。如果不听从他的命令,就托辞要讨伐叛逆,蜀国必然顺流而下,见到时机许可就进兵。如此一来,江南的地方就不再属于大王您所有的了。”

    孙权认为他说得对,过了很久说:“你说的话很对啊!”于是就主动和魏绝交,跟蜀连和,并派张温到蜀国报聘。蜀国又派遣邓芝再度前往,孙权对邓芝说:“如果天下太平,二位国君分别治理,岂不是很快乐吗?”邓芝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也没有两个国君,如果兼并魏国之后,大王您未能深切体认天命所归的话,双方的君主各自努力修德,臣子们各尽忠诚辅佐,将领们拿起擂槌战鼓,那么,战争才刚开始罢了。”孙权大笑说:“先生你的忠诚,竟是如此。”孙权写信给诸葛亮说:“丁厷言辞铺张浮艳(就是说丁厷浮躁、夸张),阴化不能完尽,能和合二国,只有邓芝。”从此后,东吴与蜀国保持友好,合力对抗魏国。根据当时形势的需求,孙权即命令陆逊告知武侯,并刻孙权的印玺放在陆逊的官署。孙权每次给武侯的书信,都让陆逊过目,措辞语气轻重,有所不妥之处,便叫陆逊修改定稿,然后用孙权印玺封好送走。

    魏国得知刘备去世的消息后,派华歆、王朗、陈群、许芝、诸葛瑾等人分别写信给诸葛亮,述说尽人事、听天命,想要蜀国向魏国称藩国。诸葛亮没有回信,而是作了《正议》表达自己的立场,写道:“曾经的西楚霸王项羽,因为不以仁德对待百姓,即使力量强大,有帝王的威势,最终还是身败名裂,成为千古遗恨。如今魏国不吸取项羽灭亡的教训,反而去追求效仿,即使曹操有幸不死,他的后代子孙也必然要灭亡的。而现在你们都一把年纪了,行事却顺从贼子之意,就像当年陈崇、孙竦称赞王莽篡汉一样,讨好盗贼,却还是被盗贼逼迫而死!从前光武帝创业时,率领几千人就在昆阳郊外一举击溃王莽四十万人,因此可见以正道伐淫邪,胜败不在人数。到了曹操这里,诡诈奸猾,纠集十万人来战先帝,妄图救张郃于阳平,却只落得自己狼狈逃窜,不但辱没了精锐之师,还丢掉了汉中,此时他才知道,国家是不能随便窃取的,没等他退军回到家,就已染病身亡。曹丕骄奢淫逸,篡夺帝位。即便你们几个像张仪、苏秦那么能诡辩,说得天花乱坠、滔滔不绝,也不可能诋毁尧、舜,只是白白浪费笔墨而已!正人君子绝不会这么做。《军诫》中说:‘如果一万名士卒,抱着必死的决心,那就可以天下无敌了。’从前的轩辕黄帝率领几万士卒,还能击败四方,平定天下,何况我们有几十万兵马,是在替天行道,讨伐有罪的人,谁还能够与我们匹敌呢!”

    【评论】

    刘备临终前的话,起初没有听说有人认为不妥的。只有孙盛第一次提出质疑的观点,他说:“刘备认为武侯守大义,心中怀有信念,这样才能辅佐后主成就一翻功业。人们说下棋的人拿着棋子游移不定,肯定不能赢了对方,况且是否考量了他的才干呢?如果他的心思不专一,怎么可能摧毁强大的邻国,统一整个天下呢?刘备命诸葛亮取而代之,跟之前的嘱托很矛盾。世人有评论说刘备托付儿子显示的诚意,并且表明自己作为蜀一国之君的胸襟。但孙盛并不这么认为。如果你托孤的人是一个忠诚、贤能的人,就用不着说什么;如果你找的这个人找错了,那你不是教唆人家谋反吗?因此刘备的临终之意,留下来的话语,是诡诈虚伪的话,不是托孤该说的话。幸亏刘禅懦弱不明事理,没有起猜忌阴险的心思。武侯的威望高,能够看出异志和离心,没有出什么乱子。不然,既有嫌隙而又心怀不满,这样的权术,很容易让人迷惑啊。”

    近代又有人认为这几句话是敌人的闲言碎语和挑拨嘲讽的话,所以让人误以为是君臣关系很好,陈寿没有想到这一点,于是就载入史册。我觉得这都是曹操、王莽这些人的心思,说君臣之间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彼此相依,话说得越是巧妙好听,就越是不合情理。刘备,称得上是一位大英雄,而英雄的奋斗,为创一番功业,赢得身后名,是被心中热血所激励的。连死都不怕,还在乎后代子孙们的富贵吗?伟大的志向还没有完成,大限已到,难道有比这更为伤心的吗?俗话说,谁都比不上父亲了解自己的孩子。刘禅的昏庸、懦弱,刘备哪里会不知道的?沿袭老祖宗的规矩,又不得不传位给自己的后代。武侯的才能刘备是知道的。他死了之后,刘禅要是能够听从自己的话,那么吞并东吴的未了心愿,尚且可以指望武侯代他完成。不然的话,像周公辅政引发的流言(周武王驾崩时,成王年纪小,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对外散布流言,说周公要篡夺皇位。于是成王起了疑心。当周公出征后,管叔、蔡叔公开叛乱,成王才醒悟过来),像霍光一样陪乘左右引起君王的恐慌(汉武帝驾崩时,将汉昭帝托付给了霍光,一时之间霍光权倾朝野。他曾经和昭帝共乘一辆车,霍光在右边作为骖乘[古时候乘车地位高的人坐在左边,驾车的人坐在中间,还有一个人坐在右边,以防倾斜,叫做骖乘],汉昭帝像是有刺在扎他的背一样害怕。霍光死后,霍氏被灭族),武侯将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把历经千难万苦,身经百战夺下的江山,白白拱手送给仇人,不但保不了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反而会加快他们的衰落,那为什么不托付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呢?国能够保住,家也能够保住。因此刘备说:“我的儿子能够辅佐就辅佐,如果实在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光明磊落,如果不是大英雄不可能有这么博大的胸怀和气魄。这也是以国家利益人民幸福作为前提,才能有治理天下的气度啊。我国几千年以前,就有禅让皇位的皇帝,历史上把这当做无比光荣的事。而有的人又要争辩了,争辩没有用,又想加以隐瞒和掩饰。他们是害怕中国四千多年来帝王专政遗留下来的威力,而把无知当作正理吗?

    以前克林威尔在国会长期动乱之后,却能出征爱尔兰,实行重商主义,国威弘扬于海外;拿破仑在大革命后,全国上下一片恐慌,却能派兵四处征战,欺压全欧洲人民,几乎使法国成为世界霸主。像这样的大政治家,没有不采取积极进攻的方法,而采用消极抵抗方法的。武侯在蜀国失利以后,不惜贬损自己,跟吴国建立友好关系,这跟勾践的会稽之辱相比,又怎样呢?跟克伦威尔、拿破仑这两个人的行事方式相比,武侯采取的政策,看起来像是消极的。我的回答不是这样的。武侯的政策,首先是要北伐,平定中原,然后再是转战江东。这样,吴国还能往哪儿逃呢?不然的话魏国占据了蜀的腹地,东吴又抓扼住了他们的喉咙,即使有智者,也无法做到了。武侯这正是将消极政策化为积极政策啊。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