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科疏卷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乱之谓。如秉受弗违。则此戒之五神。冥佑一身。心脏澄凝。于其生也。进退合宜。礼谨防闲。火星锡福。于其死也。则径生夜摩。高升他化。复勤修梵行。倘缺精持。罹火天而降厄亲遭幽危。乱伦理于生前。受铜柱于身后。情知淫业果报。求出无期。故知邪淫一戒。宜心持也。不妄语戒配中方。此中方主土。土主信。信则诚实不虚之谓。如遵依罔贰。则此戒之五神。默相一身。脾脏安康。于其生也。则言可复。信重然诺。土星景佑。于其死也。则上生兜率。高超梵天。复能生功德。一有违犯。感土星而致祸。诬罔证谤。陷欺诈于灵明。膺拔舌于地狱。故知妄言果报。易沈难浮。而妄言一戒。当谨持也。不饮戒配北方。以北方主水。水主智。智则不为非理之谓。如依循弗违。则此戒之五神。侍卫一身。肾脏满盈。于其生也。则权实超群。智照冥彻。水星昭朗。于其死也。则上生化乐。高步莲宫。复证断自在。设或沉湎。感水星而从凶。丧失财产。造浊业而愚生。得痴愚于幽道。终婴非理果报。苦趣无穷。故知因酒非理之戒。不可不坚持也。能持五戒。于事则明。于心不蔽。四种圣谛。虽未明了。亦知苦有无常无我。集有惑业招感。灭道可证可修。故云皆见圣谛。然而五戒。弘法者多忽略。不为斋戒者申明。意谓此义容易故耳。其实五戒深义。非唯在家不知。此时出俗者。亦鲜能知其味也。故聊摭古义。广为释之冀知音达士。勿厌繁文。

    △二七贤入道众。

    复有无量修七贤行。念处正勤。神足根力。八胜处。十遍处十六心行。趣谛现观。

    此先标数。念处下。叹行德也。此众异前。故云复有。七贤行。即小乘见道已前行位。所谓五停心。总想念。别想念。暖顶忍。世第一也。行。即下所修之诸行念处等者。此叹修道品。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二十二品然缺七觉支。八正道者。以在见道前修故。如下菩提分法广释。八胜处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四外无色相外观色多。五内无色相外观色青。六内无色相外观色黄。七内无色相外观色赤。八内无色相外观色白。名胜处者。若好若丑。是名胜智胜见。如作大不净观。遍治一切处之贪等。十遍处者。即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处名十者以此十遍一切处故。如作青处观。遍一切处皆青等上言胜处。即能降伏境界之谓。此云遍处。即广多周遍之谓。十六心等者。苦谛下有四行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集谛下有四行。一集。二因。三缘。四生。灭谛下有四行。一尽。二灭。三妙。四离。道谛下有四行。一道。二正。三迹。四乘。此即十六心行也。趣谛现观者。谓此十六心行。即趣向四谛之现观。如观苦谛。以第一无常行。观五阴因缘。新新生灭。第二苦行。观五阴为无常所逼。第三空行。观五阴一异等相俱无故空。第四无我行。观五阴中我人等相。俱不可得。苦谛用四行。现观既尔。集等三谛亦然。故云趣谛现观。然现即小乘现量。犹属似量。非大乘地上真现观矣。何则。彼以此观。但趣四谛实理故。此约小教明七贤义。若约大乘明之。一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习种性人。六信种性人。七道种性人。俱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问。十六心行。约苦法智忍等十六何如。答。苦法智忍等。即世第一后心。苦忍真明。于八谛下。发八忍八智。今言修七贤行。方在因行观谛。有十六心行耳。岂能便到初果见道八忍八智乎。据此。故知不是智忍也。

    △二国王众。

    复有十六大国王。波斯匿王等。各与若干千万眷属俱。

    此先举国数以标王。各与下。即叙同来之众也。王即主。眷属即伴。十六国。即第一毗舍离国。乃至第十六瞻波国也。以身临九五。端拱无为。而治天下者曰王。今皆来法会者。所谓至贵不在国爵。盖将欲尊道护法护国故也。观后匿王念请护国之宏略。而世尊详畅护法之玄趣。故知护法护国之诚。激切而不已也。

    △二天众。三。初欲界天众。

    复有六欲天王。释提桓因等。与其眷属无量天子俱。

    天者。以具神用光洁自在三义故。此即上品五戒十善感生也。虽除扰动未断欲染。故总名欲界。欲即饮食睡眠淫欲也。以欲事浓淡不同。故分六天有异。释提桓因者。即帝释天主。此天居人间顶。日月威光。所不能照。王忉利天者也。司人间万化之生成。主阴阳五行之变化。无不繇斯焉。等字。即等上夜摩四天。眷属下。即此天四方。各八天。所谓第一住峰天。乃至第三十三清净天。然此四八诸天。乃帝释臣辅。就中各有佐弼。不可胜举。故云无量。

    △二色界天众。

    色四静虑。诸大梵王。亦与眷属。无量天子俱。

    此离欲染未尽形累。故名色界。已离散动。亦名静虑。即定慧均平之谓。此天即以十善。兼修禅定感生。然特有漏六事行耳。此则凡夫伏惑。超世间道也。此界有十八天。即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谓之梵天者。以其生梵世。离欲染。故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变形预会。领悟法音。求出世熏修之道也。不列无色者。但略之义必具摄也。

    △三诸趣修罗众。

    诸趣变化。无量有情。阿修罗等。若干眷属俱。

    诸趣。即通言五道。或鬼或畜。夙因可嘉。今皆变化。参预胜会。沾洽法利此亦戒缓乘急之流。不然。则无缘自障矣。况在会闻法得益哉。阿修罗。梵语。此云非天。福力等天。而无天行。此多嗔心。故随业轻重。而有四种之异。如楞严经所明。是知修罗一趣。且取一分善报。在人天收摄。若论受苦。实在人趣之下。等即等余八部。问。三界天王。八部诸趣。善恶有异。尊卑悬殊。而皆来预会者。何耶。答。般若妙慧。不间圣凡。无分善恶。情与无情一体。性与非性圆成。今如来将显一体圆成之旨。故天人诸趣。皆为此来矣。纵诸天正乐。修罗方嗔。鬼神忧愁。鸟兽獝狘。既具一体圆成灵知。孰有不来者乎。楞严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花元无所著。故知不得实相本心。终滞轮回。若能闻法妙悟。方可永断生死矣。后匿王赞云。天人俱修出离行。能习一切菩萨道。菩萨行品云。说是法时。会中无量人天大众。有得伏忍。空无生忍一地二地。乃至十地。无量菩萨。得一生辅处等。据此。则知云集法会者。非徒然也。

    △二变化流通众。

    复有变现十方净土。而现百亿师子之座。佛坐其上广宣法要。一一座前。各现一华。是百亿华。众宝严饰。于诸华上。一一复有无量化佛。无量菩萨。四众八部。悉皆无量。其中诸佛。各各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展转流遍十方恒沙诸佛国土。

    上列此方辅翼众。此即变现他方流通众。然谓流通众者。以方非一隅。有十方净土故。乃至佛非一佛。有无量化佛故。故知一灯千照。流通无穷也。此文有三。一复有下变现华座。即此土大众。见有变现净土华座也。或见彼众不起于座。虽在十方本国。不妨云来此土。成就化事。此皆随缘显现。所谓从不思议本。起不思议迹也。无而忽有曰变现。如法华三变净土之变。十方净土。即实报庄严。非寂光真净土。以寂光性土。体同虚空。唯证极者乃了。非可见故。现百亿座者。即华严尊特依报之相。佛坐其上。即尊特正报。说不思议法。故云法要。然依正一如。故佛坐此座之上。问。此座变现如是之多。抑可思议耶。答。维摩室包乾象。手接大千。讵可思议乎。既曰不可思议。慎勿以限量心而思议耳。此犹言小者。楞严虽云。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至于华严尘含法界。如云毛端能受彼诸刹。诸刹不能遍毛孔等。即大不思议。须谛思深证可也。然座皆现华。表诸法空处。一一成就妙因故。华具众宝。表妙因成就。一一庄严无量善法故。此又知般若空而实不空也。二于诸下。华现主伴。化佛为主。化菩萨为伴。化四众八部。即辅翼护法众也。华表妙因。即依妙慧而修者。华化佛菩萨者。表实相妙因。一一出生称性因果故。化无量四众八部者。表实相妙因。随缘成诸一切善恶染净诸法故。然既凡圣因果皆化。则知一切究竟皆空唯一真如妙性而已。故知后文谭一切空者。皆源于此。化复作化处。为张本矣。三其中下。说法周遍所谓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佛佛居真应化。皆不离是道矣。各各皆说此者。表示无他道也。展转流遍者。表体量周沙界也。问。变现净土。极尽十方。可谓至矣。而叉现亿座。生亿花。一一花。化佛化菩萨。化诸异部。总皆无量。佛佛说般若流通十方。诚难思议矣。抑不知此。果何所以耶。答。此有二义。一者变现如斯。为后佛说以标本故。后文云。一切皆空。内空外空。乃至空空故空。又云。诸有为法法集故有。乃至十地故有。佛果故有。一切皆有。又云若菩萨住于法相。即非菩萨。若于诸法。而得不动。不生不灭。无相无无相。不应起见。何以故。一切皆如也。诸佛法僧亦如也。据此一文。在处可从。盖一切皆空。求有不得。一切皆有。求空不得。一切皆如。求中不得。知此。即知变现华座。因果圣凡。无量之化。可言有乎。可言无乎。可言一多乎。可言非一多乎。又云此般若波罗蜜多文章字句。百佛千佛。百千万亿诸佛。而共同说。又云此十四忍。十方过去现在一切菩萨之所修行。一切诸佛之所显示。未来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若佛菩萨。不繇此门得一切智者。无有是处。盖十方名果等。既同繇此门故佛佛各说般若。流遍十方。是知此变现不思议事者。为后文正宗以张本也。二者。变现无量。又显圆顿境界故。良繇华严法界。即此经不共般若。彼经一一法门。即法会十方主伴。各各宣说无二故。今经化佛无量各各流演圆遍十方。既华严圆融即般若。则般若本空即华严。故知一一化华化佛化因。不妨出生化众亦皆无量。此即华严法法融通。摄入无碍。显今般若。乃逐机圆也。

    △三总结众集。

    有如是等。诸来大众。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此总结上此界他方。辅翼变化诸来法众也。修敬投诚。故名礼佛足。肃然有序。故退坐一面。

    △二发起序。二。初定瑞开发。二。初时定光彩。

    尔时世尊。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静妙三摩地。身诸毛孔。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恒沙佛土。是时欲界。无量诸天。雨众妙华。色界诸天。亦雨天华。众色间错甚可爱乐。时无色界。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如云而下。遍覆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此发起序者。谓因斯光瑞。发起后文正说正宗。所谓畅本意之玄微也。亦名经前序。别序。应如别章。初年月八日者。即说此仁王经之时。按古疏引真谛记云。如来在世四十五年。说三法轮。谓转照持。然此三轮。有显有密。密则从得道夜。至涅槃夜。俱三转法轮。显则初成道七年。但转转法轮。七年后三十一年中。转照法轮。三十八年后七年中。转持法轮。从转转法轮来。有三十年。前至二十九年。已说余般若。今至三十年初月八日。方说仁王。故言初年月八日。此则成佛三十七年说此经。乃年七十二岁也。据此。则说此经之内应无别疑。但似与常说一代五时。不无小异耳。故华严大疏云。真谛三藏。依金光明。转照持三轮之教。亦大同此。而时节小异。谓七年前说四谛名转法轮。七年后说般若。具转照二轮。以空照有故。三十年后。具转照持。以双照空有。持前二故。然破此如大疏广明。入大下。明入定也。入定有四义。一无碍般若。皆从定生故。二观察物机。方授法药故。三定后发言。言必真当故。四为物示轨。必如此故。佛无不定时。今义言入也。释动求静名小。即动而静称大。此即第一义禅。寂照同时。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无动无坏玄源也。三摩梵语。此云正定。亦名正受。即正定之受用。非同凡小事定可比。故名妙。然既入此定。下文所说亦不离此别有。故此与下观如来等品为张本也。身诸下。明放光也。身毛放光者。表此慧光。通身遍身。无不是故。普照沙界者。表慧光圆照。无时无处而不然故。此中有二重能所。一身毛。即放光之处。二沙界。即光遍分齐。光明则通能通所。可以准思。秦译光照三界。约竖言耳。今云沙界。约横明遍也。问。光明通身。此何所以。若必有者。凡夫何亦不放光耶。答。圣凡同体。但凡夫迷此不能耳。如临济大师云。汝等有一无位真人。在汝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此要直下明宗。僧问所以。师便擒住云。道道。僧拟议即托开云。无位真人。是甚么。干屎橛。此又当面讳却。盖会则放光耿耿。不会则世谛昏昏。岂有他哉。是时下。欲界雨花。诸天多以花供养者。花表因行。显依果德修行妙因也。谓之妙者。以不离般若为因故。花即摩诃曼陀罗。并檐卜等。故言众。色界下。即色界雨花。然色界超欲界矣。精诚之极植福修因。故亦雨焉。此又唯知有佛。故供此耳。岂恃性梵世。而不修妙因哉。诸宝严饬。故言众色间错。悦适众心。故言甚可爱乐。时无色下。无色界雨花。无色之供。犹其胜胜耳。香之树空也。积如须弥。花之缤纷也。大如车轮。此表佛德妙高。正因辐辏。故如云而下。表修妙因妙德。非有作意也。遍覆大众。表群灵共有。显此妙因。宜平等而修也。无色亦雨花者。以具定果色故。此皆佛德神极。三界诸天。欲不雨花者。得乎。普佛下。动地瑞。六震者。动起涌震吼击也。然动起涌三约形名动。震吼击三约声名动。而有东涌西没动遍等遍之说。亦不离此。言六震者。表依六识。翻破无明。直显妙慧耳。楞严说山河大地皆无明感结。本唯一真。故动地云普佛世界。问。动地有多缘起尔何直依表破无明言之耶。答。准阿含动地有八缘。一大水动时。二尊神试力时。三如来入胎时。四出胎时。五成道时。六转法轮时。七息教时。八涅槃时。增一亦有八缘。与此八缘大同。然动地虽有八缘。但是通相说耳。若约取者。此即八缘中。转法轮时动耳。既转法轮有动。则直就破无明结惑。甚为允当。盖转法轮。只为无明在也。又十地论谓。动地治三种烦恼。一治生天众生。乐着天福。震动天宫。令生厌离。起求法心。二治造恶众生。不识无常。纵心荡意。令因地动。舍恶从善。三治我慢众生。或因咒力。能小地动。起高慢心。使见大动。知其力劣。今此亦治三种烦恼也欤。

    △二当机助发。二。初睹瑞兴疑。二。初时众罔知。

    尔时大众。自相谓言。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天王问般若波罗蜜多。大品等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多。今日如来放大光明。斯作何事。

    遍觉十方。证究竟道。名之大觉。贤圣钦崇。龙天瞻敬。故曰世尊。前已下。叙己说也。古疏谓佛从得道后二十九年。说四般若。于灵山说大品。次舍卫说金刚。及天王问。后还灵山。说光赞。及道行。具如光赞中说。然据此则标云四种般若。而下文释明。则成五部般若。且名目与今经不对。似有可疑。合无依金刚圭峰纂要云。佛说大部处会。六百卷文。四处十六会说可准。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山中四会。山顶三会。二给孤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若依今经为顺者。一摩诃般若。即大部六百卷是也。此经三千瑞焕。十六分彰说之。至若金刚般若。即舍卫祇桓所说。须菩提为当机。故大部开出天王问般若。即胜天王所问者。大品般若。亦依灵山而说者。此二亦大部开出。如刊定记详明。云等余般若。即等光赞道行等般若也。此则八部说竟。方说此仁王般若耳。不然。何以前云已为我等说。而后又云大品等无量般若耶。今日下。此众疑前瑞相也。岂非所谓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乎。

    △二匿王请决。二。初知必说法。

    时室罗筏国波斯匿王。作是思惟。今佛现是希有之相。必雨法雨。普皆利乐。

    法华弥勒睹光瑞而腾疑请决。文殊语弥勒曰。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欲说大法。雨大法雨。乃至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今匿王才睹光瑞。便知佛心雨法雨。一味沾洽。非是徒然。普利乐有情。令俱明妙慧。断可惟忖。斯亦法身大士。影向权迹。实大智曼殊之俦。岂直为洪护当机而已哉。

    △二问众无酬。

    即问宝盖无垢称等。诸优婆塞。舍利弗须菩提等。诸大声闻。弥勒师子吼等。诸菩萨摩诃萨言。如来所现是何瑞相。时诸大众。无能答者。

    所请上德。或僧或俗。俱是法身大士。若大若小。无非妙慧虚通。故一一问之。宝盖。即净名示疾五百献盖。发起不思议境界之人。无垢即净。称即名也。此即金粟古佛示迹。同尘辅扬法化者。即其借座灯王。取饭香土。室包乾象。手接大千。明不二于真净界中。示尘劳于毗耶国内。盖不思议之超绝也。舍利弗声德居长。智慧第一。观法华会上。授记居先。岂真声闻哉。须菩提解空第一。般若谭空。最为上首。犹是证入宝明空海之流。示为声闻。亦权为者。弥勒。即慈隆即世。悲臻后劫。即补佛处者。师子吼。即说示无畏。亦法身之侣。故匿王一一问其所以。可谓知音方与知音举也。时众下。明众无酬答。此有二义。一约显迹。谓般若妙慧。万法澄寂。唯如来圆证。故通身吐露。此显唯佛能知。故众不能测也。二约密意。谓实相本空。一切皆如。世尊既现瑞以彰明。故大众则默识以显妙。则众不能答耳。所谓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岂其真不能答哉。

    △二作乐觉悟。

    波斯匿王等。承佛神力。广作音乐。欲色诸天。各奏无量天诸伎乐。声遍三千大千。世界。

    肇公云。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此言至人神极无方。在动常静耳。今世尊入定现瑞。而欲界诸天作乐声极大千界者。良以假佛神力。而求佛出定。早注时雨。润济枯槁者也。否则。佛前女子入定。一切不能觉之令出。必待罔明。况佛入大寂静禅定。湛智海之澄波皎性空之满月乎。故知佛之现瑞。众之作乐。亦感应道交也。

    △二光明遍觉。二。初光现化。

    尔时世尊。复放无量阿僧祇光。其明杂色。一一光中。现宝莲华。其华千叶。皆作金色。上有化佛。宣说法要。

    前于身毛放光。表慧光通身显现故。今放光至于阿僧祇之多者。又表慧光超乎数量故。盖妙慧忘情谓。孰数量可及哉。其明杂色。表慧照。因谛缘而不同也。即于一切法观空假中是也。慧光无量。斯妙行难穷。故一一光中。现宝莲华。斯即因妙慧而起多种因行也。因行万殊。觉心不二。故曰千叶金色。此又繇妙因。摄归一源也。即此妙慧妙因。是成佛之体。说法之慧。故曰上有化佛宣说法要。斯则佛放一光。妙慧全彰。因果行证。皆不离此一照中矣。然般若离四句。独显真空。故唯明有化佛说法。此示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故云化身。然独实相真身。说示本寂。乃真佛耳。

    △二光被有缘。二。初总显普益。

    是佛光明。普于十方。恒河沙等。诸佛国土。有缘斯现。

    杲日升天。不为无目者而隐光明。然不盲者自睹佛光遍界。不为含生类而隐光明。然有缘者斯现。故知今人不见佛光。与不闻正法者。乃无缘自障也。有缘时义大矣哉。

    △二别明来众。二。初标方列名。

    彼他方佛国中。束方普光菩萨摩诃萨。东南方莲华手菩萨摩诃萨。南方离忧菩萨摩诃萨。西南方光明菩萨摩诃萨。西方行慧菩萨摩诃萨。西北方宝胜菩萨摩诃萨。北方胜受菩萨摩诃萨。东北方离尘菩萨摩诃萨。上方喜受菩萨摩诃萨。下方莲华胜菩萨摩诃萨。各与无量百千俱胝菩萨摩诃萨。皆来至此。

    佛光一照。十方菩萨俱来者。表慧光圆通。不局一隅。智明广大。非止一人所具也。然菩萨随方名义不同。亦吾佛光明所照。为显彼随方设法之象意也。岂徒然哉。普光者。谓身智通明。法界一照。迹示东方。表动中有不动妙慧耳。盖东方属震。则雷动之象。而曰普光。则毫无痴暗。又非去来。故体常寂静。即动中有不动也。莲华手者。谓掌握法宝。因果互彻。迹示东南。亦表妙慧。克成因果故。盖东南属巽。则风气之象。而曰莲华。即方华即果又曰手者。手能持物。表慧令因果融通。即合风力开敷结实之象也。离忧者。谓灵明绝朕。了无忧缠。示迹南方。则离卦中虚。无物之谓。故象离忧也。光明者。德慧昭著。不被尘暗。示迹西南。则坤而资生。以表慧任生理。有明之谓。故象坤也。行慧者。谓一物不愚。万行真明。示迹西方。兑为泽为毁折。取象亦似愚而无慧者。故必须行慧。于生死毁折之际。了然于万有之内矣。宝胜者。谓性德无尽。智藏充溢。示迹西北方。为干为刚健。取象乃行道而自强不息者。以表灵明刚健之胜宝。能活泼于一虚之中。敁象干也。胜受者。谓慧领纳境。不为缺陷。示迹北方。坎为缺陷。其象为水。则周流无方。不被缺陷。以表妙慧。不住于万法之象也。离尘者。谓澄清一心。不为情染。示迹于东北方。艮为止成之道。其象属土。摇动不得。以表凝常妙慧。始终一贯也。喜受者。谓深造得益。入禅自在。然果从此证。故示从上方。莲华胜者。谓万行芬披。六度克修。然因居果后。故示从下方。此上皆依般若妙应不穷。故佛放光照恒沙国土。十方称名者。表俱临法会也。此是发起之众。若不如是。则立名并方。表显正说。总皆唐蠲。鄙见如此。母谓臆说。各与下。即眷属众也。

    △二持供礼佛。

    持种种香。散种种华。作无量音乐。供养如来。顶礼佛足。默退坐。合掌恭敬。一心观佛。

    香华音乐。即所供之仪藉此以表虔诚。亦表所证故。盖诸菩萨证德已馨。故持华表之。妙因已修。故散华表之。若夫音乐之供。法华明成佛道。非小缘矣。如来。即所供之佛。然顶礼之礼有多种。此即第三恭敬礼。以五体投地。捧足殷勤故。亦即第四无相礼。以正礼时。深入法性。离名字相故。然虽无能所。普运身心。如影普遍。礼不可礼。虽遍礼一切。俱礼身内法身真佛。不向外求。驯至一礼佛时。若内若外。同一实相般若。此又是起用。内观实相礼佛也。敛念凝神曰默然。翘伫待法曰退坐。合掌即摄心于中。欲受持中道妙理也。恭约身仪无缺。敬约心志虔诚。久慕圆音。延颈法雨。如饥思食。似渴待浆。故三业精勤。一心观佛。慈音遍布。悲满人寰也。此上法会繇致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科疏卷一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