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隆兴府百福院 宗镜禅师  述

    曹洞正宗嗣祖沙门 觉连 重集

    销释金刚者。以喻释喻名题也。金刚乃经题之喻。销释乃科题之喻。金刚。喻般若之坚利。能破烦恼。销释。喻科文之解判。能分事理。销者煎销也。释者解释也。如金在矿。须假红炉钳锤锻炼。矿去金存。方为真宝。使用自在。一切众生。本有佛性。亦复如是。金喻众生佛性。矿喻无明烦恼。众生佛性。隐在五蕴身中。被烦恼矿重重封蔀。愚钝众生。不觉不知。本有真性。甘处贫穷。虚受轮转。是故。佛祖出世。假设言教修证。权立地位阶级。以智慧为炉。以三昧为火。以断妄为锤。碎五蕴山。破烦恼矿。显真金性。炼成法身至宝。普济贫穷众生。各获性宝。得大受用。是故我佛最初成道。叹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相执着而不证得。我当教以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也。科仪者。科者断也。禾得斗而知其数。经得科而义自明。仪者法也。佛说此经。为一切众生。断妄明真之法。今科家。将此经中。文义事理。复取三教圣人语言。合为一体。科判以成篇章。故立科仪以为题名。大意欲令众生。知本有性。在日用间。但能见闻不昧。虚彻灵通。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也。会要注解者。会取诸家捷要之注。安于每段经科之下。谓之注解。贵使文义易晓。岂敢胸臆自作。但集述前古之成文。撮为卷帙。用图不朽之意也。卷者。言舒卷有规也。看则展舒。不看则卷收。故云卷也。第者次第也。一者首也。为众卷之首也。

    盖闻。汉朝感梦。白马西来。摩腾彰汉。化之初时。

    此叙教法初来之义也。盖闻者。乃发文之端也。亦谦词耳。言其不能详细而知。祇是一盖粗闻而述也。汉。即国号也。然有西东二汉之别。今言汉者。即东汉孝明显宗皇帝。乃光武第四子。朝。即朝廷也。是天子所居殿庭。而人臣朝觐之处也。感梦者。叙教法初来之时。帝为能感。佛为所感。感应道交。结而成梦也。白马西来者。即永平七年。帝寝南宫。梦金人丈六。项佩圆光。胸题万字。飞行殿庭。去来无碍。指其帝曰。立教。旦集群臣。令占所梦。时有通人傅毅奏曰。臣按周书异记云。周昭王二十四年岁次甲寅。四月八日子时分。有五色祥光。贯太微宫中。然后遍于四方。作青红色。尔时山川宫殿普皆震动。江河泉井泛涨流溢。时王问臣所以。有太史苏由对曰。此是西方。有大圣人生焉。已后千年。教法流于此土。王令镌石。立在南郊。天祠之前。以年记之。至今一千七十余年。陛下所梦者将必是乎。帝信以为然。即遣定远将军秦景。中郎将蔡愔。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使往西域。访求佛道。至天竺临境。大月支国。遇摩腾竺法兰二梵僧。并优填王第四。以白???释迦像一轴。四十二章经。十住断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共六十万言。?于白马。相伴东还。八年乙丑。蔡愔等。达于洛阳。摩腾入阙。献经像。帝大悦。馆于鸿胪寺。法兰。复兼行化。而后至。十年丁卯。来于洛阳城西。立白马寺以居之。以白马?经。遂名白马寺。此土三宝自此为始也。下结云。摩腾彰汉。化之初时。彰者明也。化者教也。今以佛之音声。为教化之体也。此言化之初时。即是教化初来之时也。

    罗什。感秦宗之代典。明明佛日。照破昏衢。朗朗慧灯。至今不灭。教之兴也。其在斯焉。

    此明般若。初兴之始也。梵语罗什。此云童寿。虽童稚之年。而有耆宿之德。故云童寿。感秦宗之代典者。秦即前秦国号。宗者主也。亦崇敬之义也。代。即时代也。典即坟典也。又秦有四秦。此正当前秦符坚主。建元十三年正月。太史奏曰。有德星现于外国野分。当有大智德人。入辅中国。尔时襄阳赵王国中。时人称道安法师。为一圣人。习凿齿。半圣人也。符坚。以十万兵。攻襄阳遂得二人。谓左右曰。吾以十万雄师。祇得一个半圣人耳。左右问谁。曰。安一人。习半人也。安闻之。因言进曰。丘慈有罗什法师。善解大小宗乘。博通三藏。坚默识之。建元十八年。遣吕光率兵十万。四伐丘慈。谓光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晓阴阳。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丘慈。速迎还国。光军未至。什谓丘慈王白纯曰。有敌兵从东方来。勿抗其锋。光兵至。纯遂交战。光破丘慈。杀纯。立纯弟白镇为王。光与什东回。至凉州闻坚。已被姚苌所害。光僭号关外。年称大安。在位一十八年而卒。光之子绍。及纂并卒。光之侄吕隆为王。姚苌卒。子姚兴立。弘始三年三月。有连理树生于朝庭前。道遥园中葱变为茞香草。五月遣陇西公硕德。举兵西伐。吕隆军大败。九月隆。上表归降。方得迎什入关。十二月二十日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选诸方有才智沙门八百。中有四圣十哲。同译经三百八十卷。此经弘始五年。于长安草堂寺译出华言。故云。罗什感秦宗之代典。明明佛日等者。此二句双叹上文。赞美此经。如日之明以照昼。如灯之明以照夜。昏衢者。喻五阴烦恼之执情。障隐本有之佛日。遮蔽本有之慧灯。所以沉沦七趣。似长夜昏衢。不知不觉也。至今不灭者。自佛说此般若大教。从汉秦两代传来。至于大宋理宗淳祐间。大兴流布。故云。至今不灭也。教之兴也者。总结释迦佛。一代教法。兴崇流通也。其在斯焉者。乃为指法之辞。斯者此也。教之大兴。在此汉秦两代之时。故云。其在斯焉者也。

    末法之代。至于今日。某甲。恭白十方贤圣。现坐道场。

    此叹庆归祈之辞也。叹则生逢末运。庆则钦遇斯经。归投祈祷希欲冥加也。佛一代时教。有正像末三运之别。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此言末法者。正当后五百岁佛灭后二千五百年时。乃是科主叹而自庆。意云。正当末法恶世之中。今日得逢斯典。犹浮木盲龟之值。针锋纤芥之投。不为轻忽小事也。虽自知自解。又恐来者难能。故制科文解释。欲使学者。睹科文而明经旨。如暗逢灯也。将欲为文。亦恐凡情浅解。至理难臻。故祈三宝冥加密助。故曰。恭白十方也。某甲。科主自称也。恭者敬也。白者陈也。此即三业虔诚也。十方贤圣。即横论。现坐道场。即竖论。道场者。即十方三世。贤圣成道说法之场也。

    本师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二大菩萨。

    即归此土三宝也。盖。佛为佛宝。菩萨为僧宝。法宝含在其间。本师者。科主恳切之称。亦名本师。本体模范也。体效佛之遗范。故云本师。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乃圆应之号也。梵语文殊。此云妙德。亦名妙吉祥也。普贤者。德无不遍曰普。祐上利下曰贤。菩萨者。略梵语。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也。有生皆有情。菩萨有情中之觉耳。佛有觉性。而无情也。菩萨亦未免有情。故云。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即自利利他之号也。

    满空圣众。一切神祇。有天眼者。天眼遥观。有天耳者。天耳遥闻。他心宿住。圣心玄鉴。慈愍故。慈愍故。大慈愍故。

    此总祈一切圣众。运五通而鉴照。起四量以冥加。天眼等者。即五通也。圣心即神境通。玄鉴喻也。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喜能庆悦。舍能平等。盖慈内。含四无量心也。三称者。诚之切也。不言漏尽通者。此乃神圣众也。唯佛具六通。如上。皆具五通也。

    信礼常住三宝。

    信者重也诚也。礼者体也。信而无礼。心必不实。礼而无信。意必不诚。二者具足。可为诚实之礼也。常住者。简别之义。不同前来十方此土三宝。此即自性常住。清净法身。佛宝也。此性有觉照义。法宝也。此性有和合义。僧宝也。宝者。贵重之义。即实相一体常住三宝也。

    归命十方一切佛。归命十方一切法。归命十方一切僧。法轮常转度众生。

    此是重重祈祷。不尽赞扬也。归投请命。希求加护。故云归命。又命者为一身之总也。今言归命者。总含三业。恭敬尊重赞叹之礼也。十方一切。总该横竖。佛者略梵语。具云佛陀。此云觉也。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法者轨持义。即轨持自性。令物生解也。僧者略梵语。具云僧伽。此云众和合。兼举云。和合僧也。法轮度众生者。乃科主祈希三宝。不泯四弘。恒居三界。利济有情。同证无为。共成正觉。故云度众生也。

    夫金刚般若。能开解脱之门。玉偈波罗。善入菩提之路。

    此一卷金刚般若经。是开解脱之门。入菩提之路。门有出入义。路有往来义。喻此经为入理门户之道路也。解脱。即断果。菩提。即智果。皆二转依号也。玉偈波罗者。即赞美之义。赞美此经。能诠之文。如众德之王。难见难闻。难逢难遇。故云。善入菩提之路矣。

    行行而非空非有。句句而无去无来。

    总美此经能诠之文。行行句句。非空非有。无去无来。其中所诠之义。不同前来初教所说。心无境有。境无心有之谓。此经。纯谈妙有实相真空。显扬般若根本真智。又非空。不同无因。非有。不同邪因。无去。不属过去。无来。不属未来。故不落有无二边。去来三际。真可谓。斥相泯心。谈空之教也。

    金刚经。说三十二分。分分而功德难量。须菩提。闻四句妙偈。偈偈而殊因莫测。

    此这一卷金刚经。原为佛说。后昭明太子。科为三十二分。故云分分也。功德难量者。修进曰功。见性曰德。若有行人。依此修进。即得见性成佛。故云难量也。梵语。须菩提。此云善吉。亦名空生也。闻四句者。自第八分中。佛告须菩提。若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得福虽多。不如有人。以此四句偈。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已下。共有七处说偈。故云偈偈也。以此推之。乃字字句句。有殊胜之功德。不测之因果。故云殊因莫测也。四句者。古今论四句偈不一。各执己见。初无定论。今但依铜碑记云。天亲菩萨。升兜率宫。请益弥勒。如何是四句偈。弥勒答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也。

    书写读诵。当生华藏之天。为人演说。定达涅槃之路。

    着简曰书。传本曰写。对本曰读。背本曰诵。若有人。依此经。如法修行。当生华藏世界海极乐净土中。盖华藏天为总举。文之巧也。此华藏世界。无边妙华香水海中。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大莲华。一一华开。有微尘数香水海。每一海中。有一莲华宝光明刹种。一一种。有二十重。每重。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故云华藏也。天者。自然也。清净也。意云。愿书写读诵听闻者。决定至于涅槃。故曰定达也。

    般若乃菩提佛母。信心。即功德道源。长养圣胎。出生妙法。

    梵语般若。唐言智慧。内则指于本觉真心。外则指于斯经妙旨。下显机云。信心即功德道源。虽有内智外教。要在于信。信则菩提果成。教法流通。故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也。依此教修。长养成圣之胚胎。出生无上之妙法也。

    大抵。看经通义。问道穷源。启净信心。具择法眼。分句。读贯通之理。明问。酬辩论之文。心心无间理全彰。念念不忘文自现。

    上一节文。言教之功能。此一节文。言机之作用。虽然此经。能长养圣胎。出生妙法。大端主意。还要看经之人。通达经中。所诠义理。如或义理不明者。应须博问先知。指示其道。穷究其源。此闻慧也。然后启清净之信心。净心者。即经中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之心。此思慧也。亦要行人具择法眼。择法眼者。即正智之眼也。择即拣择。此勉行人。须用智眼。拣去人我无明身边等见。择取中道无为真如之理。分句逗者。义尽为句。义不尽为读。文为能诠。理为所诠。看经行人。须要一一分别。句读短长。义理通贯。方得名为具眼之人。然后可为造进行履也。明问酬者。即请问酬答也。今此经自第二分中问。云何应住等。直至经终。共有二十七处问酬辩论之文。行人应须一一分明。方得长养圣胎出生妙法也。科家慈心太煞。指示叮咛。故云心心无间理全彰念念不忘文自现。念念者。与前心心义同。当换其文。义即一也。无间者。不忘也。亦但变其文耳。即一念专注其心。不容漏泄走作也。如此则。其文自现。其理自彰。正是以圣教为明镜。照见自心。以自心为慧灯。烛经幽旨也。

    或问酬深妙。而句义玄微。详究元因。而略陈数段。庶一问一答。其文明若日星。重辩重徴。其义晓如白黑。

    或者。不定之辞。或佛问。须菩提答。或须菩提问。佛答。此经总有二十七疑。二十九问。其间所问所答者。句法渊深。义理微妙。使初机浅解者。罔知其涯涘。因此经文难晓。故致科文。释而通之也。故述功云。详究元因。详细也。究考也。元本也。即是细详考究。其根本元因诸家之解释。撮略直指。采集述陈。以成数段科文也。庶者使也。使经中一问一答重辩重徴。其文其义者。其为指法之义。指经得科。而义如日星昼夜白黑两分也。文。即能诠之文。义。即所诠之理也。

    义随文。而文随义。左右逢源。

    义者。经义也。文者。科文也。华严经云。一即多。而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左右者。如身之左右二肘。不离本身。

    珠走盘而盘走珠。纵横无碍。

    珠者宝也。物类相感志云。阆苑浦出珠。置盘中自转也。珠喻经义。盘喻科文。纵横无碍。亦即左右逢源。意云。此之文理玄妙。冀行人玩味留心。倘然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便可谓拳中旧宝。不假披沙。倒驾无底空船。逆游涅槃法海。庶不负佛祖之慈心也。

    信解受持者。洞明真性。

    科家至此愿云。此法流通之处。若有行人。信敬晓解明白。领纳于心。持之不舍。即得洞明自己真性也。

    见闻随喜者。咸悟菩提。

    目睹曰见。达耳曰闻。随即随顺。喜即欢喜。所谓此法流通之处。若是行人。见闻随喜称善赞美者。咸悟菩提。前一节。洞明真性为因。此一节。咸悟菩提为果也。

    流通天上人间。普遍微尘刹海。

    上一句。从远至近。从色界顶天。至阎浮提地。人间天上。悉皆流通此法也。下一句。从狭至广。无处不到曰普。无处不周曰遍。微尘者。隙尘也。刹海者。浮幢佛刹也。在于香水海中。漂浮而住。故云刹海。明此大法。从微尘至刹海。悉皆周遍矣。

    太虚无际。法施何穷。

    太虚。即空之异名也。以此为喻。虚空无边。法施无边。科主意云。此法处处流通。无有穷尽。此之法施一句一偈。入于八识田中。永为金刚种子。万劫不坏。直至成佛。故无穷也。

    以斯般若功勋。总报四恩三有。

    以斯般若。即指此经。愿今科文。解释般若。功德利益。用报四恩三有。四恩者。天地盖载。日月照临。皇王水土。父母生身也。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也。以三界因果不忘。未离于有。故云三有。前节。法施既无穷。以此报恩亦无穷。故云总报也。

    观夫。空如来藏。碎祖师关。独露真常。无非般若。

    观夫者。发语之辞也。如来藏有三。以配三谛三身也。空如来藏。即真谛法身也。不空如来藏。即俗谛报身也。空不空如来藏。即中道谛化身也。关者。门之横木为关也。宗。以一千七百则因缘。为祖师关。故云欲透诸祖重关。只须一一拶波。今云。空如来藏者。直显直谛法身。圣凡两忘。真俗俱泯。故云空如来藏也。独露真常者。科家慈心太切。分明指示。此明真理之外。了无片事可得。故云无非般若也。

    三心不动。六喻全彰。七宝校功。四句倍胜。

    上伸般若之功能。此伸施财之所以。三心者。经云。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皆不可得。故云三心不动。六喻者。梦幻泡影露电也。彰者明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也。校者比也。经云。以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布施功德。比况此经。见闻受持。四句之功德。百千万亿。不及其一。故云四句倍胜也。

    若乃循行数墨。转益见知。宗眼不明。非为究竟。

    上来叹教。虽有如是之功。要在行人用意。若乃者。指看经之人。若不句句消归自己。言言冥合真心。一向只管循行数墨。只是转增多见多知。背却般若功能。障塞真常妙用。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宗眼者。宗即心宗。眼即智眼。心为一身之主宰。万法之根源。心不妙悟。多闻无益。华严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此勉行人。若不如说而修。洞见真谛者。皆是非为究竟也。

    呜呼。

    此是科家。警叹之辞。紧要行人珍重。下乃法喻分明。令人着眼也。

    微宣奥旨。石火电光。密显真机。银山铁壁。

    微宣奥旨者。叙陈此经。乃是微妙之法。深奥之旨。第一之说。要令行人。急须着眼。故喻石中之火。电内之光。此理。眨眼参差千万里。低头思虑万重关。密显真机者。此经。凡有二十九处。言菩提心。总是一个真心。故云密显真机。即真心之机。灵妙莫测。人难履践。喻如银山铁壁。挨拶不入。拈弄不得。如蚊子上铁牛相似。难以咬嚼也。

    瞥生异见。滞在中途。进步无门。退身迷路。

    此乃重重指示。微细提携。要人发起真知真见。若是行人。瞥生一念异见之情。便于般若真智相违。情存于境。堕在中途未得到家。故云进步无门。退身迷路。可谓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此理。但起纤毫圣凡之见。即是途路之说者也。

    聊通一线。俯为初机。良马见鞭。追风千里矣。

    此乃科家。自伸己功。亦是谦辞。我今致此科文。只是于行人聊通一线。俯为初机。岂敢达于上士也。良马见鞭者。引喻比之。若是上智。未举先知。不言而会。岂用剩残之说。古云。若是金毛狮子子。三千里外见誵讹。不用开口动舌也。

    弥陀如来。

    上云。俯为初机。此言。初机所以。科家。先举能摄之佛。次警所摄之机。梵语弥陀。此云无量寿。乃乐邦之主也。以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曰阿弥陀。其佛寿命无量无数。故名无量寿也。

    窃以。幻身不久。浮世非坚。不久。则形躯变异。非坚。则火宅无安。

    窃以者。偷窃之义。不敢正言。亦是谦辞也。幻身者。无而忽有曰幻。众法积聚曰身。最初原无此身。只因三缘假合而有。成必有坏。有必归无。故云不久。浮世非坚者。喻此色身。如水上泡。速起速灭。故云非坚。不久变异者。言此身形。不久变异也。生则童颜少壮。衰老病死。故云变异也。非坚无安者。以喻三界为一火宅。众生业报。皆处其中。天有五衰。人有八苦。如众火所逼。有何安乐。故云无安。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科家。要人识幻身不久。知法身长久。火宅无安。净土长安也。

    由是。轮回六趣几时休。迁转四生何日尽。若不念佛求出离。毕竟无由得解脱。

    由是者。结前起后之辞。由前云因有幻身。封执为我。便有我所。起十使烦恼六十二见。八十一品惑障。由此我故。而生六根。所染六尘。造无边罪。随业受报。六趣轮回。喻如车轮。上下迁转。无有穷尽。故云何日尽。几时休也。六趣者。即六道是也。四生者。即胎卵湿化是也。以六趣四生为众生所住之境界。所游之道路。出入往来无有休息也。若不念佛者。科家。与行人。指条出路。唯有念佛一门。方得离六道。出四生。所以云。若不念佛求出离。毕竟无由得解脱也。

    岂不忙然省悟。火急修持。

    此乃科家勉人。急早修持。如救头然也。既是西方一路。念佛法门。为离六趣。超出四生。捷径要路。何不速疾省悟。闻早修持。故喻云。如火烧头。速救犹迟。故云火急也。修持者。要人修进持念六时精勤。一心不乱。观想弥陀。专持圣号。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受上品记。故云修持。石屋诗云。世事纷纷无了期。自家活计猛提撕。落汤螃蟹人人见。扑火飞蛾个个知。病到始知身是苦。死来唯有业相随。浮光幻影须臾事。火急修行早是迟。

    尽报为期。誓生安养。高超三界证真空。迥出四流无苦趣。

    此是科家。勉人进修。要在从始发心。至生净土。为一期之限耳。故云尽此一个报身。为一个修净土期限。故云尽报为期也。誓生安养者。誓即发愿也。安养者。净土也。如云。愿以此功德。乃至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故云誓生安养也。高超三界者。言此念佛法门。是横出三界。不同二乘。断九地惑证四果理。历五十五位阶级。乃是竖出三界也。惑最难断。果最难证。不如念佛法门。不用断惑。不历地位阶级。不须证果。带业往生。故云高超三界也。证真空者。言此念佛法门。不但只是超出三界。又能证入真空实相之理。故云证真空也。迥出四流者。即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故云四流。喻如长江之水。古今不断长流也。无苦趣者。既是念佛法门。超出三界。远离四流。得生极乐世界。无有三恶道苦。故云无苦趣也。

    释迦如来。

    前一节。举能摄之弥陀。此一节。举能折之释迦。二佛。化生利物。各专其门。酬昔本愿。各居其土。教化众生也。

    详夫。百年光景全在刹那。四大幻身岂能长久。

    详夫者。是发语之端也。百年者。自人寿八万四千岁时。为增劫之终。又为减劫之始。一百岁减一年。减至人寿一百岁时。有释迦佛出兴于世。度脱众生也。此言百年光景。即三万六千日之光景。即一百个四时八节。之时景也。刹那者。佛言。如壮力士。持剑斩一綟丝。一时速断之顷。有六十四之刹那也。盖百年光景。而被于刹那不住。念念不停。消磨尽矣。故云全在刹那。四大幻身者。此身。以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幻化而有。最初受胎之际。识心投入赤白二滴。如磁石吸铁相似。三缘和会。方成此身。生老病死。终归散灭。故云岂能长久。此一段文。从详夫百年。下至青山低处止。乃是如如居士。劝发菩提心之文。总有三大科。其一。显六道轮回之苦楚。其二。明三教圣贤之因缘。其三。广示异辙同归大道也。

    每日尘劳汩汩。终朝业识茫茫。不知一性之圆明。徒逞六根之贪欲。

    此明众生。染缘之因也。每日者。从朝至暮也。尘即六尘。劳即劳扰。业即六尘之业识。牵引此心。汩没尘境。眼被色牵。耳随声转等。故喻流水之汩没。业海之茫茫。故结云。只因不识一性之圆明。所以徒逞六根之贪欲。不知元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经云尘为贼媒自劫家宝是也。贪欲者。吸引无尽曰贪。五尘所好为欲也。

    功名盖世。无非大梦一场。富贵惊人。难免无常二字。

    前一节。叹时不常。此一节。叹身不久。警其不识圆明之性。徒逞贪欲之为。乃是教勉除贪。喻如黄粮大梦也。无常者。死之异名也。

    争人争我。到底成空。夸会夸能。毕竟非实。

    争人者。争兢彼此。分别高低。如楚霸王鸿沟为界。自刎乌江。到头得失皆空。彻底悉归败坏。可谓试看汉陵并楚庙。一般潇洒月明中也。夸会者。矜夸手段。见识超人。华陀刮骨之妙。韩侯埋伏之机。临终有苦难逃。命尽无方可避。故云毕竟非实也。

    风火散时无老少。溪山磨尽几英雄。

    此警生死不在老少也。风火者。地水火风也。散时者。即命尽之时也。暖气归火。动转归风。润湿归水。骨肉归土。不定老少而为常准。故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也。溪山磨尽英雄者。如汉有三杰。英名盖世。唐有十室。雄烈绝伦。而今空有虚名。到底同归下土。故云日月无根天不老。英雄尽被消磨了也。

    绿??未几。而白发早侵。贺者才临。而吊者随至。

    绿??未几者。少小则朱颜绿??。老耄则鹤发鸡皮。故云。暗送冷霜侵绿??。轻垂衰迈老形骸也。贺吊者。昨日夸官庆贺。今朝命尽黄泉。古德云。画虎虽成未点班。百年夫妇一朝难欢情未动悲情动。贺者才临吊者还。玉烛堂前空寂寂。红罗帐里泪潺潺。从来未见夫郎面。枉惹虚名满世间。故云。贺者才临。而吊者随至也。

    一包脓血。长年苦恋恩情。七尺髑髅。恣意悭贪财宝。

    此一节。破贪色之迷。令修五不净观。古云。皮包骨肉并脓血。强作娇娆诳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化一坑尘。悭贪财宝者。乃破贪财之执也。净土诗云。皮包血肉骨缠筋。颠倒凡夫认作身。到此始知非是我。从前金玉付他人。故云。七尺髑髅。恣意悭贪财宝也。

    出息难期入息。今朝不保来朝。爱河出没几时休。火宅忧煎何日了。

    此叹人命无常。如风中烛。一息不来即后世。谁人保得此身坚。雪峰云。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脱了袜和鞋。三魂七魄梦中去。未委明朝来不来。爱河出没者。指前财色贪爱喻如一河。一切痴迷众生尽没其中。为生死本相续常劫。无有出期。故云几时休也。火宅者。三界譬为一宅。其中众生而常止住。天上五衰之火逼。人间八苦之火迫。因爱生贪。贪而复嗔。嗔而结业。故喻如火逼迫忧煎也。非一朝一夕。经历尘点劫数。受苦无穷。故云何日了也。

    不愿出离业网。只言未有功夫。阎罗王忽地来追。崔相公岂容展限。

    不愿出离者。此明众生以苦为乐。甘住其中不愿出离也。如网笼罩。不能出离。纵有良师善友劝修出世之因。只言事业未办。不得闲暇工夫也。梵语阎罗。唐言诤息。以罪人所造善恶因果。注于簿中年月日时。分明不容折词诤论。故云诤息。忽地来追者。以世人。阳限寿命属于阴司。命尽之时。阎君发帖拘唤。故云来追。崔相公者。人曹官也。掌冥司生死之簿。未注生先注死。故云。岂容展限也。即东汉时人。姓崔名瑗字子玉。后出任迁伋县令。时人歌曰。天降圣明君。赐我仁慈父。后胡广荐瑗迁济北为相。次后命终。为泰山府君。掌冥司之事也。有云符到便行。不容住滞之谓也。

    回首家亲都不见。到头业报自家当。

    此明人死。孤魂独逝也。回首者。转头也。不见者。死生别路也。既是生死路别。家亲岂能得见。慈亲孝子。无复相随。到头业报者。平生每日为妻为子。所造恶业。唯是自家承当。妻子不能相代。古云。纵使妻儿相惜。无计留君。假饶骨肉满前。有谁替汝。所以自家当也。

    鬼王狱卒。一任欺凌。剑树刀山。更无推抵。

    鬼王乃阴府阎罗十王。狱卒即牛头马面等卒也。一任欺凌者。阿含经云。牛头见受苦众生。惟恐不毒。或问狱卒。众生受苦。甚可悲愍。何以无慈。狱卒答云。如此罪恶。诸受苦者。在世不尊君王。不孝父母。谤佛谤法。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