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今言卷之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高皇戊辰生。生二十五年入淮西從郭元帥。三年起兵渡江,明年定建康,為吴國公。八年為吴王,四年為皇帝。是年滅胡,享國三十有一年[一]。

    建文君,洪武丁巳生。生六年而其兄虞懷王卒。又十年而其父懿文太子卒。當是時,高皇年六十有五矣,遂立為太孫。七年而嗣帝位。四年而亡。

    成祖生九年而太祖建國大明。又二年封燕王,十年之國北平。十九年而靖難,三年即帝位,享國二十有三年。

    仁宗,洪武戊午生,年十八封燕世子。又四年有靖難之師,又三年文皇即位。即位三年,立為太子。二十年而即位,逾年崩。

    宣宗生四年而成祖入南京。又九年而為太孫。又十三年為太子,逾年即位,享國十有一年。

    英宗,宣德丁未生,明年立為太子。又七年即位,十四年而北狩。明年還京師,居南宮。蓋七年而復辟,先後享國二十有三年。

    景皇少英宗一歲。八歲而封郕王,二十二歲而居守監國,遂即帝位。八年二月崩,寔天順元年也。

    憲宗生年而有土木之變,立為太子。又三年廢為沂王。又五年復立為太子,八年而即位,享國二十有四年。

    孝宗,成化庚寅生於西宮。越六年而憲宗始知之,遂立為太子。十二年而即位,享國十有九年。

    武宗,弘治辛亥生,明年立為太子。十三年而即位,享國十有七年。

    今皇帝生興邸,正德丁卯仲秋也。入承大統時,視帝堯自唐侯起為天子少一歲。

    二

    太祖戊申正月乙亥即皇帝位,詔改是年為洪武元年。三十一年閏五月乙酉崩於西宮。

    成祖,建文四年六月己巳即位,詔改明年為永樂元年。革除建文年號,仍稱洪武,以故洪武有三十五年。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庚寅崩於榆木川。

    仁宗是年八月丁巳即位,詔改明年為洪熙元年。元年五月崩於欽安殿。

    宣宗是年六月庚戌即位,詔改明年為宣德元年。十年正月崩於乾清宮。

    英宗是年正月癸未即位,詔改明年為正統元年。十四年八月征胡至土木,北狩。

    景皇時以皇弟封郕王,留京師。奉孝恭章皇后命,監國。九月丙子即位,詔改明年為景泰元年。元年八月英宗還,居南宮。景泰八年正月壬午,英宗復辟,詔改是年為天順元年。二月,景皇崩於西宮。天順八年正月,英宗崩於乾清宮。

    憲宗是年正月甲戌即位,詔改明年為成化元年。二十三年九月崩於乾清宮。

    孝宗是年九月壬寅即位,詔改明年為弘治元年。十八年五月崩於乾清宮。

    武宗是年五月壬寅即位,詔改明年為正德元年。十六年三月崩於豹房。無後。四月癸卯,今皇帝入繼大統,詔改明年為嘉靖元年。

    三

    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馬氏葬孝陵;成祖文皇帝、仁孝文皇后徐氏葬長陵;仁宗昭皇帝、孝誠昭皇后張氏葬獻陵;宣宗章皇帝、孝恭章皇后孫氏葬景陵;英宗睿皇帝、孝莊睿皇后錢氏葬裕陵;恭仁康定景皇帝、景皇后汪氏葬西山;憲宗純皇帝、孝貞純皇后王氏葬茂陵;孝宗敬皇帝、孝康敬皇后張氏葬泰陵;武宗毅皇帝、孝靜毅皇后夏氏葬康陵。

    英宗側室,孝肅皇后周氏,憲宗生母也。漢文帝詔自稱「朕本高皇帝側室之子」云。憲宗側室,孝穆皇后紀氏,孝宗生母也。孝惠皇后邵氏,獻皇帝生母也。祔葬二帝陵。先是,孝肅稱太皇太后,孝穆、孝惠皆稱皇太后,不祔廟,亦不入奉先殿,別立奉慈殿祀之。今皇帝以太皇太后皆生時尊稱,改稱皇后,而不書各帝謚以別之,神位移陵殿中。

    睿宗獻皇帝、慈孝獻皇后蔣氏葬顯陵。太祖長子懿文皇太子、懿敬皇太子妃常氏葬孝陵左。建文君即位,追尊為興宗孝康皇帝、孝康皇后。靖難後仍稱故謚號。懷獻太子,景皇長子;悼恭太子,茂陵長子。哀冲太子、莊敬太子,皆今皇帝子。

    四

    孝陵初謚高皇帝,廟號太祖。永樂元年六月加謚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如故。後一百三十六年,嘉靖十七年也,加上尊謚曰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廟號如故。

    長陵初謚體天知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嘉靖十七年,加上謚號曰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五

    洪武元年立東宮,二十五年四月卒。是年九月立皇太孫。永樂二年四月立東宮,是為仁宗。仁宗永樂甲辰八月即位,十月立東宮,是為宣宗。宣德三年二月立東宮,是為英宗。英宗正統十四年北狩,以皇太后詔立東宮。景泰三年五月廢為沂王。立其子見濟為太子。四年見濟卒。英宗復辟之年三月,復立沂王為太子,是為憲宗。憲宗成化七年十一月,立悼恭太子,是年卒。十一年十一月立東宮,是為孝宗。弘治五年三月立東宮,是為武宗。今上十三年八月立哀冲太子,是年十一月卒。十八年二月立莊敬太子,二十八年四月卒。

    六

    孝陵仁孝通於天地,不肯冒附名族,直以所知德祖為始祖。德祖生懿祖;懿祖生熙祖;熙祖生仁祖;仁祖生四子:南昌王、盱眙王、臨淮王,太祖其第四子也。南昌二子,長文正。文正生靖江王守謙,次山陽王。盱眙生招信王。仁祖有一弟,壽春王。壽春四子:霍丘王、下蔡王、安豐王、蒙城王。霍丘一子,寶應王。安豐四子:六安王、來安王、都梁王、英山王。諸王俱無後。惟靖江王分國桂林府,禮數如親王。

    七

    高皇二十六子: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成祖、周定王、楚昭王、齊庶人、潭王、趙王、魯荒王、蜀獻王、湘獻王、代簡王、肅莊王、遼簡王、慶靖王、寧獻王、岷莊王、谷庶人、韓憲王、潘簡王、安惠王、唐定王、郢靖王、伊厲王、皇子楠。

    成祖四子:仁宗、漢庶人、趙簡王、四皇子。

    仁宗十子:宣宗、鄭靖王、蘄獻王、越靖王、襄憲王、荊憲王、淮靖王、滕懷王、梁莊王、衛恭王。

    宣宗二子:英宗、景皇。

    英宗十子:憲宗、榮王、三皇子、許悼王、德莊王、秀懷王、崇簡王、忻穆王、吉簡王、徽莊王。

    景王一子:懷獻太子。

    憲宗十三子:悼恭太子、孝宗、獻皇、岐惠王、益王、衡恭王、雍靖王、壽王、八皇子、汝王、涇簡王、榮莊王、申懿王。

    孝宗二子:武宗、蔚悼王。獻皇二子:岳懷王、今皇帝。

    今皇帝子:哀冲太子、莊敬太子、裕王、景王、潁殤王、薊哀王、戚懷王、均思王。

    八

    熙祖祖陵在泗州基運山,奉祀,朱氏宗人婿也。德祖、懿祖就祖陵而望祭焉。仁祖英陵改皇陵,在中都翊聖山。奉祀二人,劉氏、汪氏。祀丞二人,汪氏、趙氏。劉即義惠侯孫。二汪皆汪氏老母孫。太祖孝陵在南京神烈山。成祖至武宗諸陵,在昌平天壽山。睿宗顯陵在承天純德山,都督蔣華奉祀。華,慈孝睿后家也。天壽山即黃土山,成祖所賜名。四山嘉靖中賜名。

    九

    太祖實錄三修:建文君即位初修,王景充總裁。靖難後再修,總裁解縉。縉得罪後三修,總裁楊士奇。初修、再修時,士奇亦秉筆。

    十

    洪武六年定府為三等:賦二十萬石上,為上府,知府從三品;二十萬下,中府,正四品;十萬下,下府,從四品。已乃並為正四品。吴元年定縣三等:賦十萬石以下,為上縣,知縣從六品;六萬以下,中,正七品;三萬以下,下,從七品。已乃並正七品。京縣正六品。

    十一

    懿文太子五子:虞懷王、建文君、吴王、衡王、徐王。靖難改封吴、衡、徐王為廣澤、懷恩、敷惠王。敷惠又改封甌寧王。建文君二子:太子文奎、少子文圭。

    十二

    太祖取南都,自太平順流而下。成祖入南都自儀真逆流而上。隋氏平陳,兵分兩道,上游廬州總管,下流楊州總管。成祖南來,以淮安、鳳陽各有重兵,間道自泗州渡淮,經天長至江上。

    十三

    洪武三年封建,詔第五子封吴王。後人見五子之為周王也,改吴為周,而不知周王初封杭州,為吴王也。孝陵以浙江財賦地,改吴王封開封,為周王。已而建文君封其第二弟允熥為吴王,非祖法矣。周是修為衡府紀善,人以為孝陵諸子無衡王,改為衛王。而不知建文君第三弟允熙之封衡王也。衛王乃獻陵第十子。周死靖難,時衛王尚未封。茂陵第五子亦封衡王。

    十四

    洪武十一年,禁六部奏事不得關白中書省。又明年,殺右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

    十五

    小說言:懿文太子薨,孝陵意不欲立孫,遲回久之。高皇后不說,因遘疾崩,於是孫始得立。此妄說也。洪武壬申四月丙子,懿文太子薨,是年九月庚寅,詔立孫允炆為皇太孫,太子卒後未半年。當是時,高皇后崩已十一年矣。

    十六

    紀元有號起於漢武帝,至今千數百年,正統分裂,僭逆不知凡幾紀元。一帝一紀元,實自洪武始。然亦有同于前者,張重華、王則皆永樂[二],元出帝天順,夏崇宗正德,唐高祖、太宗止武德、貞觀一紀元。

    十七

    恭仁康定景皇帝初封為郕王。正統十四年七月,茂陵北征,王居守,坐闕左門,西面見群臣。八月,茂陵北狩,皇太后詔立其長子為皇太子。郕王監國,坐午門攝朝。廷臣班劾王振,監國倉卒未有處分,廷臣大哭。錦衣指揮馬順,振黨也,叱且退。臺諫王竑等憤悴順,捶死,且索毛、王二長隨。二長隨亦黨振。廷中大譁,監國起且退。兵部侍郎于謙趨上掖監國止,頓首曰:「請殿下坐。」監國復坐,問曰:「爾意云何?」謙進前密對數語,頓首下。監國遂曰:「百官前,振罪當赤族,予請太后行誅未晚。順罪亦應誅,今擊死勿論。」又令左右縳二長隨至,立命將軍瓜擊二長隨死。命都御史陳鎰籍振家,玉盤徑尺者十四,珊瑚樹高六七尺者十數,金銀十餘庫,馬數萬匹。誅振姪錦衣指揮山,夷其族。移監國入坐奉天門左,以謙為兵部尚書。翰林侍讀彭時、商輅入內閣。九月丙子,監國以太后命即皇帝位,詔改明年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遙尊茂陵為太上皇帝,尊皇后錢氏為太上皇后。

    虜遣使致書,書詞悖慢。答書言:「中國已立皇帝,天下兵力強盛,行當決戰。」以羅通、孫祥為副都御史,守居庸、紫荊關。敕翰林侍講徐珵等十五人分鎮要害,糾合義旅,防護京師。是秋,虜脫脫不花寇遼東,不樂出寇陝西。都指揮岳謙至虜營,虜知中國立皇帝。十月,也先殺馬大宴,復尊上皇為天子,行賀禮曰:「將奉天子還京也。」喜寧導也先詒上皇還京,遂入紫荊關。孫祥走死,京師戒嚴。于謙上禦虜方略,出石亨、楊洪於獄中,以為總兵官。以王通為都督,及鴻臚卿楊善守京城。孫鏜、衛潁、范廣、張義、張軏、雷通分兵守戰。監以侍郎江淵,給事中王竑、葉盛、程信、亨、洪。安遠侯柳溥統兵出戰。盡移郭外人入城,令虜所過堅壁清野,固守勿與戰。急散官軍通州糧百萬入都城,盡焚都城外積芻。十一日,也先擁眾至城下。謙及亨統兵出禦虜。虜見我師堅不可撼,喜寧嗾也先邀謙及王直、胡滢五六大臣出議和,索金帛萬萬計。眾皆知虜詐不出,以通政司參議王復為禮部侍郎、中書舍人趙榮為鴻臚卿,出見上皇,即辭歸。虜逼京城,謙、亨出德勝門,閉門對壘約戰。以上皇在虜中,未敢輒動。已諜知虜移上皇西,我發大炮擊虜,虜死炮下者數千人,斬其首铁頸元帥。亨及其姪彪又戰彰義門、清風店,皆捷。也先稍却。謙請大出聖旨榜文,潛遺虜營中,諭回、達、奚、漢有能擒斬也先來獻者,賞萬金,封國公,疑虜。十六日,也先出居庸,伯顏帖木兒奉上皇出紫荊。洪、鏜、廣等又擊虜於涿州、紫荊、固安,虜敗去。自是不敢深入。

    論功,加謙少保,總督軍務、尚書如故。亨封武清伯,兼太子太師,提督京營。洪復封昌平伯。彪遊擊將軍。以都督郭登、都御史任寧守大同。尚書石璞、侍郎劉璉、都督朱謙守宣府。都御史羅通、都督范廣守山西。朱鑑守鴈門。都御史王翱守遼東。王文、陳鑑、劉廣衡更出守陝西。王通守天壽山。鄒來學為僉都御史,提督京東軍務。左都御史沈固出大同,參謀軍事。平江侯陳豫鎮守臨清。

    十八

    永樂初,內閣儒臣考滿陞任,不必在內閣,如胡若思出為祭酒。以故永樂五年十一月,長陵諭蹇太宰曰:「胡廣等侍朕日久,繼今考滿,勿改外任。」

    十九

    長陵三子:長獻陵,次漢庶人,次趙王。庶人名高煦,有膂力,善騎射。靖難時屢有戰功,江上之急,庶人戰尤力。淇國公輩皆附庶人,庶人欲奪適者數矣。以故東宮諸臣多得罪死。解學士亦以是死詔獄。

    先是,永樂二年,封庶人雲南,不肯去。改青州,又不肯去。留京師,遂有逆謀。十四年事露,削護衛,改封樂安,即日遣之國。宣德元年八月壬戌朔,反,丁卯,令其百戶陳剛進疏指斥朝廷。上遂親征。急遣平江伯陳恭襄公守淮安,勿令賊走南京。辛未,駕發京師。樂安知州朱恒勸庶人直趨南京。賊黨皆言:「恒,應天人,不可聽。」庚辰,先鋒武陽侯至樂安。辛巳,駕至樂安。壬午,庶人潛出見上。八月乙酉,班師。庶人至京,鎖縶逍遙城。一日,上過視庶人,庶人犯上。覆之銅缸,焚死。

    二十

    乙未正月,孝陵至和陽,郭元帥暴卒。四月,開平王始來謁,孝陵遂不受小明王韓林兒偽命。渡江克太平,稱大元帥。七月攻集慶,八月又攻集慶,九月又攻集慶,皆不克。明年二月,破元兵於采石。三月始克集慶。集慶,今南京也。

    二十一

    成祖起自北藩,征誅而得天下,壬午年即位。後一百二十年,今皇帝起自南藩,揖讓而有天下,壬午年改元。

    二十二

    靖難兵未起時,中朝已有備。江陰侯吴高兵十萬屯遼東,都督宋忠兵十萬屯懷來,都督徐凱兵十萬屯河間,而張昺、謝貴在北平城中。長興侯耿炳文又統兵三十萬至真定。何以兵起竟敗,塗地瓦解?謂非天命歟!

    二十三

    康陵前皆一帝一后。洪武十五年、永樂五年中宮崩,皆不復立繼后。今皇帝元后孝潔皇后陳氏、繼廢后張氏皆葬西山。又繼孝烈皇后方氏葬永陵。

    二十四

    成祖靖難用兵,出入四年,所破郡縣皆不設官守。諸郡縣亦不肯歸附。旋破旋守,惟得北平、保定二府。

    二十五

    南京承天門,建文三年秋災,復建,改名皋門。因改午門為端門,端門為應門,大明門為路門。又改謹身殿為正心殿。先是,又於乾清、坤寧二宮間建省躬殿。

    二十六

    國朝小說書數十種中,亦有浪傳不足信者。惟野錄中一事極可惡。獻陵,洪武十一年生於鳳陽。長陵入金川門時,獻陵守北平,年已二十五。景陵,建文元年二月生於北平。獻陵得子最早,年二十九歲已有六人,凡十子。成祖愛景陵,時時稱:「太孫英武類我。」景陵擒漢庶人詔有「誣妄先帝,爰及朕躬」語,好事者為野錄,遂妄言耳。

    二十七

    洪武十五年,都督僉事李新以營孝陵功,封崇山侯。王通以父真靖難元功,又自立功,封武義伯。永樂七年作天壽山,十三年進封成山侯。獻陵以通父侑享太廟。通後以交趾失律,為民。天順元年詔恩通子琮,得嗣成山伯。

    二十八

    洪武八年,初定親王歲祿五萬石,錦綺鹽茶又萬計。靖江亦歲二萬石。二十年停錦綺茶鹽諸物。二十八年始定歲萬石。

    先是,孝陵諭戶書郁新曰:「朕今子孫眾盛,歲祿五萬石,天下官吏軍士多,俸給彌廣,其斟酌古今,稍節減諸王歲給,以資乏用。」故也是年遣使召諸王至京,諭減祿之故。各賜皇明祖訓。祖訓,即祖訓錄也。

    二十九

    嘉靖庚戌冬,孝烈皇后祔廟祧。仁皇帝后時,廟一堂九室,中太祖。左四室:成祖、英宗、孝宗、武宗;右四室:宣宗、憲宗、睿宗、孝烈王后。

    三十

    洪武開科,詔五經皆主古註疏。及易兼程、朱;書蔡;詩朱;春秋左、公羊、穀梁、程、胡、張;禮記陳。乃後盡棄註疏,不知始何時。或曰始于頒五經大全時,以為諸家說優者采入故耳。然古註疏終不可廢也。

    三十一

    寧庶人者,康王庶子,其母馮針兒,故娼也。弘治八年封上高王,十二年嗣王。正德十四年六月丙子反,攻陷九江、南康。七月壬辰攻安慶。知府張文錦、守將崔文、楊銳拒守甚力。庶人窘,議僭大號,改年順德。其偽太師國師李士實、劉養正言:「須至南京即位改元。」庶人不悅。又攻安慶,不克,將還南昌。丙午,聞王陽明入南昌,解安慶圍去。乙卯,遇陽明兵於黃家渡,戰敗。丙辰又敗。丁巳,陽明督戰益急,庶人妃婁氏投水死,擒庶人。婁妃知庶人逆謀,時時泣諫,不聽。庶人敗,嘆曰:「紂用婦言亡,而我不用婦言亡。」

    三十二

    七王府,齊王榑也,孝陵第七子。洪武三年封青州。建文中謀反,執之京師,降庶人,與周定王皆繫禁。靖難兵至,得釋,復國。人告王有反謀,上與書戒諭。永樂四年來朝謝。廷臣劾王,留京師,出怨言。召其三子郡王至京,父子皆降庶人。已而安置廬州。宣德三年,福建人樓璉妄稱七府小齊王,謀不軌,逮至京,誅數百人。景泰五年,移庶人少子賢居南京。敕守備參贊防閑,勿令與諸人親王往來交通。今南京有齊庶人者,皆後。

    三十三

    孝陵第十八子谷庶人,母郭惠妃,滁陽王女也。封宣德府,即今宣府,古上谷。靖難兵起,庶人走還京,後開金川門,迎靖難兵,改封長沙。忠誠伯以不謁王,下詔獄死。庶人益驕,有反謀。永樂十四年十月召至京,明年降為庶人。少子賦焮與賢同自廬州徙南京,卒,無後。

    三十四

    詔恩各從其類。上慈闈徽號,則有封贈父母恩;立東宮則有廕子入監恩;灾異修省,則有蠲逋減刑恩;登極則大赦矣。立中宮及東宮出閣,皆無恩例。若建大工,平大賊,誅大奸,亦有詔,皆以類行。惟蠲逋減刑,每詔有之。九廟灾,時議下詔寬恤,至有欲褒親廕子者,謬矣。

    三十五

    山西安邑仝寅少瞽,學易卜筮,以京房斷占,輒奇中。正統中,隨父清大同。裕陵北狩,令大同守閹裴當問仝筮,得乾之復。寅密附奏曰:「大吉。夫四初應也,初潛四躍。明年歲在午,其于庚午,躍候也。庚,更新也。龍歲一躍,秋潛秋躍,浹歲也。明年秋,駕當復矣。繇勿用應,或之。或之者,疑之也。還而復也。幽然象龍也,數九也。四近五,躍近飛。龍在丑,丑曰赤奮,若復在午,午色赤也。午奮于丑,若順也,天順之也。其于丁象,大明也。位于南火,方也。寅其生也,午其王也,壬其合也,其復辟也。其當九年之後,歲丁丑,月寅,日午,合於壬乎!」裕陵心識之。

    寅至京,也先犯京城,將官召寅,筮曰:「虜無能為,彼驕我驍,,戰必勝。」虜果敗。庚午,也先行成。朝議未堅決,寅勸石亨協謀于少保迎駕。駕至,以太上皇居南城。已而錦衣使盧忠上變告密,筮寅所。寅佯不知者,驚曰:「是何占也,而凶若是!不滅族且殺身,禍已種矣。柰何?」忠大懼,羊狂,事得不竟,忠卒坐誅。丁丑正月壬午,駕出南城登極,召欲官。寅辭,乃範金「陰陽神靈」四字為筮錢十有八,貯之牙盒,賜之。會清以指揮出蒞徐州,上留寅京師,授錦衣百戶,寅又辭,不允。時石大貴幸,寅每筮,戒以持滿,石不悟,及禍。公卿大夫喜接寅。寅語不及私,大抵抑邪與正,拯人顛阨。年九十卒。

    三十六

    永樂元年二月,以北平為北京,設行部行府。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從禮部尚書李至剛之請也。

    三十七

    丁未,以信國公達為征虜大將軍,鄂國公遇春為副將軍,帥師北定中原。二年秋,遇春卒。三年春,以達為征虜大將軍,文忠、勝左右副將軍,愈、和左右副副將軍,北伐。六年,五將軍統兵備山西、北平諸塞。當時蓋有副將軍,又有副副將軍。後遣征南諸將,以參將代副副將軍。

    三十八

    永樂五年平交趾露布:臣總兵官新城侯張輔等謹以所獲交賊偽大虞國上皇黎季(牙攵)(厂牛);偽大虞國主黎蒼;賊男偽推誠守正翊贊弘化功臣雲屯鎮兼歸化等鎮、嘉興等鎮諸軍事節度大使、洮江管內觀察處置等使、持節雲屯歸化嘉興等鎮諸軍事、領東路天長府路、大都督府特進開府儀同三司、入內檢校左相國平章軍國事、賜金魚袋上柱國、卫國大王黎澄;偽大原鎮兼天開鎮驃騎上將軍梁國王黎潡;偽新安鎮驃騎大將軍新興郡王黎汪;賊孫偽太子黎芮;偽郡嗣王黎滷;偽郡亞王黎范;幼孫五郎;賊弟偽臨安鎮兼太安海鎮驃騎將軍特進、開府儀同三司、入內相國平章事、賜金魚袋上柱國、唐林郡王黎季貔;賊姪偽望江鎮輔國大將軍、入內判中都督、河陽郡亞公黎原昝;偽領龍興路統府平陸縣上侯黎子章;賊姪孫偽御輦一局正掌鄉侯黎叔華;偽清亭侯黎伯駿;偽石塘鄉侯黎廷燀;偽永祿亭侯黎廷爌;賊將偽入內僉聞朝政兼內侍省都知知左班事諒山鎮權僉行軍行諒江路同知總管府事、賜金魚袋柱國、東山鄉侯胡杜;偽入內行遣同知尚書左司事樞密院副使阮彥光[三];偽正奉大夫內行遣門下左諫議大夫同中書公事兼三江路太安新安鎮封置使國子學祭酒、賜金魚袋護軍黎景琦;偽寧衛將軍知威衛管左登翊軍賜金團符縣伯段鼙;偽神勁營亭伯陳湯夢;偽钩鈐衛中郎將領龍捷軍兼領壯勇營范六材:謹差都督僉事柳升、橫海將軍魯麟、神機將軍張勝、都指揮僉事俞讓、指揮同知梁鼎、指揮僉事申志,檻送京師,並其偽造金印圖書一十六顆,獻之闕下。

    三十九

    宣德二年,行在吏部言:「自永樂十九年迄今,遣回庶官四千三百十九人居鄉。往往不循分守,搆詞健訟,持官府短長。請悉召至京,考驗才能,可用者以次敘銓,否罷為民。」

    四十

    永樂中,獻陵監國南京。長陵時時北征,有所宣制,天子用「廣運之寶」,曰敕。皇太子用「皇太子寶」,曰諭。選武官選簿,御前亦用「廣運寶」。東宮用「功懋之記」。

    四十一

    洪武辛亥有進士,永樂癸未無進士,天順癸未亦然。永樂初即位,天順南省火,皆以明年甲申會試。永樂己丑,長陵北征,又明年殿試,故有辛卯進士。正德庚辰,康陵南巡。明年新天子自興邸入即位,故有辛巳進士。又明年癸未遂有進士。我朝百六十年,癸未惟一舉。

    四十二

    李文達公天順日錄云:「八月十五日之變,天下聞之,驚懼不寧。賴今上皇帝以太弟即位,尊兄為太上皇,人心始安。」又云:「景泰不孝於親,不敬其兄,不睦其室。朝廷之上,怨恨憂鬱,灾遍天下。」前後何不類如此!

    四十三

    朱字傳帖者,奉天門朝罷駕興,司禮巨璫持下丹陛,呼該衙門官與之。次日早朝,該衙門官具奏本御前,奏云「傳奉事理補奏本」。鴻臚寺官接遞,司禮小璫進覽。

    墨字傳帖則出自順門,付該衙門奏行,不復面繳。若事未穩,便須執奏者,固不問朱、墨也。

    四十四

    我朝之有內閣輔臣,自解大紳始也。輔臣之繫詔獄也,亦自解始也。其有謹身殿大學士也,自東陽始也。輔臣之歷官至一品也,自西楊始也。官至一品入內閣也,自王毅愍始也;一人領四官也,亦自王始也;其論死西市也,亦自王始也。輔臣如東、西楊皆領三官,陳芳州、高文義領五官矣。然皆領戶、工尚書。其領吏部尚書,亦自王始也。西楊兵部,東楊工部,終其身也。自王以後,多吏部也。輔臣之有少師自西陽始也。西楊卒,而少師虛位者四十餘年。萬安亦登少師,博野繼之。自後洛陽、長沙、新都、順德、丹徒、鉛山、永嘉、貴溪、分宜,皆少師矣。吏部尚書之領太子太保也,自詹徽始也。詹坐藍黨死。其登少師也,自蹇忠定始也。文端、端肅、恭襄皆少師也。漕運之有都御史也,自王莊毅始也。兩廣之有總督文臣也,自忠肅始也。鄖陽之有撫治也,自原傑始也。江南之有巡撫也,自周文襄始也。汀、漳撫臣之得提督軍務也,自王陽明始也。參政之贊理軍務也,自葉文莊始也。治河之有大臣,自宋司空始也。陝西之有鎮守憲臣也,自王毅愍、陳僖敏始也。二公在內臺,歲更出鎮也。巡撫之必兼憲職也,自耿清惠始也。

    四十五

    洪武中,中山王初封,東甌王進封,皆信國公。忠勤伯二人:洪武汪廣洋,洪熙李賢。新建伯二人:宣德李玉,嘉靖王陽明。外戚安平伯三人:景泰母家吴安,孝烈皇后父方銳;永樂功臣李遠,封安平侯,子安嗣安平伯。

    四十六

    南京中府守備廳題名記,一李充嗣,一喬宇,二公名通今之士。李記云:「太宗遷都,皇孫監國。」而不知成祖時監國乃太子,非太孫也。是時仁宗為太子,監國南京。宣宗為太孫,從行撫軍,監國北京。仁宗初即位,宣宗為太子,洪熙元年四月以南京地屢震,令太子祭告皇陵孝陵為名,寔有監國南京之命。喬記云:「永樂乙巳,詔以勳舊重臣鎮守。」而不知永樂二十二年甲辰八月帝崩,明年乙巳乃洪熙元年也。近日尚寶司題名碑,「張文隱公文甚佳」下書少卿,首姚繼,次袁忠徹,是矣。繼下書文敏公夔之子,浙江建德縣人。不知繼乃恭靖公廣孝之嗣子,長洲市中人也。文敏公,正統七年進士。父以正統舉進士,而其子乃永樂中恩廕為少卿,此不足辨,直可發一笑耳。文敏三子,璧、瑩、璽。

    四十七

    南雍志,祭酒黃佐所修。載弘治元年諫官張九功奏言:「孔庭從祀,荀況、馬融、王弼、揚雄皆在所當出,今之儒臣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薛瑄在所當入。」上命禮部會議。於是尚書周文安公等僉言:揚雄已黜於洪武時,而薛瑄嘗與元儒劉因并欲從祀。以大學士楊士奇謂其無所著述而止。文貞卒於正統九年。文清天順元年正月入內閣,六月致仕,天順八年卒。何謬至此!

    四十八

    國初謚,美惡兼用。洪武二十二年魯王卒,上諭禮部尚書李原名曰:「父子天性,謚法公義,朕不得以私恩廢公義,可謚曰『荒』。」永樂六年,伊王謚厲。洪熙元年,上命禮部尚書呂震諭翰林,定故兵書兼詹事金忠等十八人謚。內有通政使賀銀謚不美,上曰:「此數人皆在先朝盡心國事,有德行重厚表裏一致者,有涉歷艱難始終一心者,必加旌褒,庶幾禮賢厚終之道。但朕意未嘗及銀。銀勞可贈官銜,不應美謚。若加銀惡謚,又不若無謚,人不得議焉。古人制謚,正為定論,美惡示至公也。」銀竟不謚。

    四十九

    于肅愍公神道碑,倪文毅公作。倪公弟阜,于公孫婿也。碑文以虜入寇京城為景泰元年,以上皇還京為辛未年,辛未景泰二年也。虜至德勝門實正統十四年十月事。上皇入南宮實景泰元年八月事。此名臣大功業,儒臣大制作,尚爾舛誤,金石之刻,豈足盡信!

    五十

    國初立大都督府,皇姪文正為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以其權太重,尋設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洪武十三年又以其權統於一衙門,設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領在京各衛所,在外都司、衛所。其在京錦衣等親軍上直衛,又不隸五府。若有征討之役,以公、侯、伯及三等真署都督充總兵官,名曰「掛印將軍」。其在外鎮守地方武臣,原無掛印,至洪熙元年二月,始領各鎮總兵參將佩印。總兵六人,雲南黔國公沐晟、征南將軍大同武安侯鄭亨、征西前將軍廣西鎮遠侯顧興祖、征蠻將軍遼東武進伯朱榮、征虜前將軍宣府都督譚廣、鎮朔將軍甘肅都督費瓛。平羌將軍參將四人,交趾榮昌伯陳智、都督方政、征夷副將軍寧夏保定伯梁銘、都督陳懷征西將軍。後設薊州、淮安總兵,皆在畿內,不得掛印,稱將軍。

    京營操練之法,洪武時止為五軍營,分大小教場與城外城內操練。永樂初分為三大營:曰「五軍營」,有步隊、馬隊,專教陣法。曰「神機營」,皆步隊,隸習火器。曰「三千營」,皆馬隊,專扈從出入,管車輦寶纛等事。每營以公、侯、伯二人充提督某營總兵官。景泰三年,于肅愍公建議立團營,揀三大營中壯健士卒團練。就于三營六提督中揀二人,充提督團營總兵官,即於五府中蒞事。文臣提督以兵部尚書。是年團營總兵武清侯石亨,遂請故都察院改為帥府。天順元年罷團營。成化元年復立團營,尋罷。成化三年又復團營,團營之兵名為「頭撥」。

    初,團營分為十營,後增為十二營。一營以侯、伯、都督等官一人為坐營官。有事出征,不必揀選,但撥某營出征,則某營將領其營士卒啟行。承平日久,團營非復操練之舊,又立東、西官廳,名為「聽征」。蓋三營變為團營,團營變為東、西廳也。

    祖宗微意,不欲武臣權重。在內營操官,止管操練者,無開設衙門,亦無印信。在內五府,有衙門印信,理常行政務。至於營操,非特命不得干預。蓋五府、三營、十二營,職掌不相侵也。至於出征,亦不止大將一人,必選二三人名位謀勇相等者,相參用之。出師之日,賜平賊、討賊、平虜、平胡、征夷、征虜等印,或將軍,或副將軍,或大將軍,隨時酌與。必由兵部題請,五府亦不得干預。事平之日,將歸於府,軍歸於營,印歸於朝,其意深矣。

    今考洪武三年征胡,以信國公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李文忠、右詹事馮勝為左右副將軍,御史大夫鄧愈、湯和為左右副副將軍[四]。是時,達未封魏國公。文忠曹國公,勝宋國公,愈衛國公,和中山侯,皆未封也。四年伐蜀,以中山侯湯和為征西將軍,江夏侯周德興、德慶侯廖永忠為左右副將軍,入瞿塘。潁川侯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濟寧侯顧時為左副將軍,出秦隴。永樂四年征安南,以成國公朱能為征夷將軍,西平侯沐晟、新城侯張輔為左右副將軍。是時晟未封黔國公,輔未封英國公。永樂十二年征胡,安遠侯柳升領大營,都督馬旺、陳翼、程寬、金玉副之;寧陽侯陳懋左哨,襄成伯李隆、都督朱崇副之;豐城侯李彬右哨,遂安伯陳瑛、都督費瓛、胡原副之;城山侯王通左掖,保定侯梁瑛、都督曹得副之;都督譚清右掖,新寧伯譚忠、都督馬震副之。是時上親征,故不立將軍、副將之號。宣德五年禦胡,以陽武侯薛祿為鎮朔大將軍、總兵官,恭順侯吴克忠為副總兵,武進伯朱冕、奉化伯藤定為左右參將。此意又非但欲分其權,蓋亦難其人。以一將將十萬,其材豈易得哉!

    嘉靖庚戌,虜窺京師,朝廷釐革營務,罷團營,仍為五軍營,內分十二小營。改三千營為神樞營。神機營仍舊。三營共設總督。京營戎政公、侯、伯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