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附录 最近史学之趋势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近人王国维谓学无新旧、中西、有用与无用,是矣。然因时代及环境之关系,而不能无所偏重,有若去今四五十年前之学者,大抵笃旧,以为中土之学术,远胜于西人,西人之所擅长者,不过器物技巧之末,遂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此一世也。迨清季怵于外患,知旧学之不尽适用,学者转而骛新,民国以还尤甚,盖以旧者为不足道,而新者为足以应变,此又一世也。故以今视前,多数学者,以新自泽,沾丐西方之学术,而以有用相高,因之其所偏重者,又在此而不在彼。凡百学术有然,而史学亦无不然,此为最近之新趋势,而不可不述者也。

    最近史学之趋势,可分两端言之,一曰史料搜集与整理,一曰新史学之建设及新史之编纂,取斯二者述之,则大略具矣。

    何谓史料之搜集与整理也 前古如孔子壁中书出于汉,汲冢竹简出于晋,而有宋以来,又有金石器物之出现,其中十九,皆史料也,已有人为之搜集整理矣。近四五十年内所发见之史料,其最有价值者,凡六,一曰殷墟之甲骨文字,二曰敦煌及西域各地之汉、晋简牍,三曰敦煌石室之六朝、唐人所书卷轴,四曰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五曰古代汉族以外之各族文字,六曰各地之吉金文字。如此多属于有文字记载之旧藏,可供专门学者之研讨者,其应搜集整理,自不待言,兹为分别述之。

    殷墟甲骨文字(一称龟甲又称龟版),为殷代卜时命龟之辞 ,刊于龟甲及兽骨(牛骨)上,清光绪戊戌(二十四年)己亥(二十五年)间(西元一八八八至一八八九年),始出于河南安阳县西北五里之小屯,其地在洹水南岸,水三面环之,《史记 项羽本纪》所谓洹水南殷虚上者也(《彰德府志》谓即河亶甲城)。崖岸为水所啮,乃得出土,土人以为龙骨,拾之以疗病,后乃入估客之手,潍县估人得其数片,携至京,售之福山王懿荣,懿荣命秘其事,一时所得,先后皆归之。庚子(二十六年)秋,懿荣殉难,所藏千余片,悉归丹徒刘鹗(铁云),而洹水之墟,土人于农隙掘地,岁皆有得,鹗复命估人搜之河南,故续所得者,亦归刘氏,所藏至三四千片。丙午(三十二年)上虞罗振玉至京师,命估人大搜之,又命其弟亲至洹水采掘,于是丙午以后所出多归罗氏,迄于宣统辛亥(三年),所得约二三万片。其余散在诸家者,又以万计,而驻彰德之长老会牧师明义士( I .M.Men ies加拿大人)所得亦五六千片,总计出土者约有四万片,乃至五万片,民国以后乃不多见,且有伪造者(以上据樊抗父及王国维所纪)。惟此项出土之甲骨,悉由人民自由发掘,售与商贩转市,曾无人亲莅此地,以为有组织并合乎科学之发掘。自民国十七年至二十一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始从事于此,前后凡发掘七次,其地点为小屯及其附近。与其役者,为李济、董作宾等,所得之甲骨至夥,且有铜、陶、瓷等器物及箭镞。尤以十八年冬季所获之成绩为巨,其中有刻字之大龟四版及无字之整龟,又得白麟头骨一具,上刻获白麟等字。其后又续有发掘,其范围亦为之扩大。二十三年,在洹河北岸侯家屯,更获大龟七版,亦由董作宾董其役,此为罗、王以后重要之发见,有裨于考史甚大(以上据李济、董作宾所记,见《安阳发掘报告》及《田野考古报告》),是为近年殷墟续出之品,此其搜集之大略也。光绪壬寅(二十八年),刘鹗始选其所藏千余片,影印行世,凡得十册,所谓《铁云藏龟》是也。罗氏影印之片尤夥,民国元年(壬子)十二月,始成《殷虚书契前编》八卷;五年(丙辰)三月,续成《殷虚书契后编》二卷;三年(甲寅)十月,成《殷虚书契菁华》一卷;四年(乙卯)五月,成《铁云藏龟之余》一卷。而日本林泰辅有《龟甲兽骨文字》(三年甲寅十二月),明义士亦有《殷虚文字》(一九一七年刊于上海),英人哈同(一作迦陵)复得刘鹗所藏之一部八百片,印行《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一卷(六年丁巳五月),凡得八种。始考甲骨文字者,为瑞安孙贻让所撰书曰《契文举例》,盖据《铁云藏龟》为主,又撰《名原》,亦颇审释及此,惟创获无多。后则罗振玉撰《殷商贞卜文字考》(宣统二年),《殷虚书契考释》(民国三年),及《待问编》(五年);商承祚则取材于罗氏改定之稿,以撰《殷虚文字类编》;而王国维亦撰《戬寿堂所藏文字考释》(七年),其于殷人文字,盖已十得五六。近年则中央研究院所发刊安阳发掘报告,内多李济、董作宾之作,而作宾又撰《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刊入《田野考古报告》;郭沫若亦撰《卜辞通纂通考》,于甲骨文例有所发明,足补罗、王二氏所未备。罗氏初考定小屯之为故殷墟及审释殷帝王名号,并及地名、制度、典礼,然亦不无附会,王氏复因罗氏所说,以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以证《世本》、《史记》之为实录,间亦辨其舛误 。又作《殷周制度论》(六年),以比二代之文化,王氏盖就经传之旧文,为深邃绵密之研究,其于史学裨益甚多,而董作宾尤能因王氏之所说,而更补其未备,兹举其重要者言之。商自成汤以前,绝无事实,《史记 殷本纪》惟据《世本》书其世次而已。王氏于卜辞中,发见王亥、王恒之名,复据《山海经》、《竹书纪年》、《楚辞 天问》、《吕氏春秋》中之古代传说,于荒诞之神话中,求历史之事实,更由甲骨断片中,发见上甲以来六代之世系,与《史记》之纪、表,大同而小异;董氏又取《史记》及王氏所作,证以甲骨刻辞所得殷先公先王之名,作《殷代先公先王世系图》,视王氏所考,尤为详明可据(见《甲骨文断代沿革例》,下同),此真古史中之一重要发见也。又《书序》、《史记》均谓盘庚迁殷,即为宅亳,罗氏引《古本竹书》,谓殷为北蒙,即今安阳;王氏于《三代地理小记》中,证成其说,已无疑义。惟罗氏谓殷墟所包时期,为武乙、文丁及斋乙三世,遂谓殷墟建于武乙,去于帝乙(《殷墟书契考释自序》)。王氏则谓盘庚以后,帝乙以前,皆宅殷墟(《古史新证》第五章)。至董氏则以躬与发掘之役,得种种之实证,既谓王氏之语为可信,又谓不仅至帝乙为止,《竹书》所称,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更不徙都之语,乃渐可信。而王氏之《殷周制度论》,从殷之祀典世系,以证嫡庶之制,始于周之初叶,由是于周之宗法丧服,及封子弟尊王氏之制,为有系统之说明。其书虽寥寥二十叶,实为研古史之重要文字,是则王氏实为治斯学极有成就之大师,又非罗氏所能及。惟自甲骨文字出世,学者多致力于拓本之研究,罕能注意实物,自李、董诸氏为发掘之工作,始知注意实物,为现地之研究,有房基,有石础,有居人之穴,有藏器物之窖,就一窖所出之器物,而判断其时代。如董氏自大版四龟中,发明龟卜,有一事两法,左右对贞之法,且谓卜辞中卜下贞上之“一”字,为贞人名,此又为王氏卒后,为进一步之研究者。董氏又谓,鉴定甲骨文字之标准,有十项:一曰世系,二曰称谓,三曰贞人,四曰坑位,五曰方国,六曰人物,七曰事类,八曰文法,九曰字形,十曰书体。依此标准,可断某片之属于某时代,盖除文字有年、月、人名、地名可推断外,舍此别无鉴定之法,是其说为尤密矣(以上亦参合樊、王、李、董四氏所记而成)。吾国汇考文字,莫古于许慎《说文解字》,其序云,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又曰,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铬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按其所谓篆,即秦代画一之小篆;所谓古籀,多出于壁中书及鼎彝之铭文,即周太史籀所定之大篆也。而甲骨文字发于殷墟,即为商之遗文,其时代又在周代大篆之前,故近人谓今人生许氏一千八百年后,而能见许氏未见之文,以为快事,诚非虚语,惟章太炎先生不信甲骨文,曾作《理惑论》以辟之。其言曰:

    近有掊得龟甲者,文如鸟虫,又与彝器小异,其人盖欺世豫贾之徒,国土可得而鬻,何有文字,而一二贤儒,信以为实,斯亦通人之蔽。按《周礼》有釁龟之典,未闻铭勒,其余见于《龟策列传》者,乃有白雉之灌,酒脯之礼,梁卵之祓,黄绢之里,而刻画书契无传焉。假令灼龟以卜,理兆错迎,釁裂自见,则误以为文字,然非所论于二千年之旧藏也。夫骸骨入土,未有千年不坏,积岁少久,故当化为灰尘,龟甲、蜃珧,其质同耳,古者随侯之珠,血乘之宝,珕珌之削,余蚳之贝,今无见世者矣,足明垩质白盛,其化非远,龟甲而能长久若是哉。鼎彝铜器,传者非一,犹疑其伪,况于速朽之质,易薶之器,作伪有须臾之便,得者非贞信之人,而群相信,以为法物,不其傎欤 (《国故论衡上》)

    章氏所论,专属于甲,而不及于骨,据近顷发掘所得,有史前之兽骨,其形完具,殊鲜朽坏,盖以地当亢燥,不易浸蚀之故,其于龟甲,亦当作如是观,往年后出之骨文,或不免出于伪造,至近年中央研究院所得之甲骨文字,既为有组织之发掘,尤合乎科学法之整理,其为确实可信,且有裨于证史,亦无可致其非难。闻章氏晚年,虽不称引甲骨,然亦不甚菲薄之,讵非以诸氏之所考释者,多属信而有征乎,夫殷墟之藏历年三千,甲骨累累,胥未朽坏,且经多人发掘,众目共见,谓为作伪,夫岂其然,至其作字形体,不尽合于许书,则由其时先于成周,古今未能尽同之故,许书具有条贯,而刻辞亦可参证,沟而通之,所得益宏,章氏达者,已有喻乎此矣。至于整理之法,有所谓补其文字者,有所谓接其断片者。前者王氏已有发明,后者则郭沫若之《卜辞通纂考释》,为最详悉矣。断片之接法,有以二片相接者,有三片相接者,中有阙文,或以意补之,其接补之法,或据文义,或据字形,其所取材,多以刘、罗、林、哈之书为据,亦时时附以新得之片,《通纂考释》中所举之例甚多,思考虽已入微,然亦不免有牵强武断之弊,此又其整理之大略也。此属于甲骨文字者一。

    汉人之木简,宋徽宗时始于陕右发见二简,为金人索之而去。光绪庚子(二十六年)、辛丑(二十七年)间(西元一九○○至一九○一年),英属印度政府派遣匈牙利人斯坦因博士(A.Stein),访古于我国新疆天山南路,于和阗之南,尼雅河下流,发掘古寺废址,得魏晋间人所书木简数十枚,曾于所著《和阗之故迹》中,揭其影本,嗣于光绪丁未(三十三年)、戊申(三十四年)(西元一九○七至一九○八年)复游新疆全土及甘肃西部,于敦煌西北长城遗址发掘,得两汉人所书木简,约近千枚;复于尼雅河下流,得后汉人所书术简十余枚;于罗布淖尔东北海头故城,得魏晋间人木简百余枚,皆当时公牍文字及屯戍簿籍。其后日本伯爵大谷光瑞所派遣之西域探险队,以其所得,辑为《西域图考》。据其所载,仅于吐鲁番近侧,得魏晋间木简三四枚而已。此外瑞典人斯文赫定(希亭)(Hedin)亦有所得,惟斯氏于民国三年至五年(西元一九一三至一九一六年),为第三次之探访,撰有《西域考古记》一书(有向达译本),叙述游程之所经,及其所获至详。更于十九年为第四次之探访,以为政府所禁阻,无所获而去。近年中瑞合组之西北科学调查团,由徐旭生等领导,曾在居延河畔,发见汉人木简至千余枚,所得之富,为斯氏以后所仅见,此其搜集之大略也。斯氏所得之简,法国沙畹教授为之考释。其第一次所得,印于《和阗故迹》中,第二次所得,则别为专书,于民国二三年间出版。未几沙氏以手校之本,寄之罗振玉,罗氏乃与王国维重行考订,并斯氏在和阗所得者,以成《流沙坠简》三卷,《考释》三卷,《补遗》一卷(四年出版)。王氏序其书,略谓,古简所出,厥地凡三,一为敦煌迤北之长城,二为罗布淖尔北之古城,其三则和阗东北之尼雅城及马咱托拉拔拉滑史德三地也。敦煌所出,皆两汉之物;出罗布淖尔北者,其物大抵上自魏末,讫于前凉;其出和阗旁三地者,都不过二十余简,皆无年代可考,然其最古者,犹当为后汉遗物,其近者,亦当在隋唐之际也。又谓,魏晋木简残纸,则出于罗布淖尔涸泽北之古城,光绪庚子,瑞典人希亭(赫定)始至此地,获古书后,德人哈尔亨利及孔拉第二氏,据其所得遗书,定此城为古楼兰之墟,沙畹博士考证斯坦因博士所得遗物,亦从其说;余由斯氏所得简牍,及日本橘瑞超氏于此所得之西域长史李柏二书,知此地决非古楼兰,其地当前凉之世,实名海头,而《汉书 西域传》及《魏略 西戎传》之居庐仓水,经河水注之龙城,皆是地也。王氏又作《敦煌汉简跋》十四首,具于集中。盖汉晋木简之研究,罗氏则劬于审释文字,王氏则精于考证史事,其所发见,如汉时西域两道之分歧,塞上各烽火熢之次第,魏晋间葱岭以东之国数,及西域长史之治所,均足以补史阙(以上据樊、王二氏所记,并补以他书)。至最近发见之木简,虽已定议影印行世,且经有人研考,然迄今尚无具体之发表,姑不置论,此又其整理之大略也。此属于汉晋简牍者二。

    敦煌千佛洞在鸣沙山,本为佛寺,今为道士所居,当光绪甲午(二十年)之顷,道观壁坏,始发见古代藏书之窟室,其中书籍居大半,而画幅及佛家所用幡幢等,亦杂其中。浭阳端方曾藏敦煌出土开宝八年灵修寺尼画观音像,乃光绪己亥(二十五年)所得,又乌程蒋氏曾藏沙州曹氏二画像,乃为光绪甲辰(三十年)以前叶昌炽视学甘肃时所收,然中州人皆不知,且有视为废纸者矣。至光绪丁未、戊申之岁(三十三年三十四年),斯坦因与伯希和,先后至敦煌,各得六朝及唐五代宋初人所画卷子本至夥,正与汉晋简牍同时发见,亦斯坦因二次来游之曰也。木简以人工发掘而得,而此次出世之卷轴,则于无意中得之,斯氏已得约三四千卷,伯氏所得约六千卷,并有古梵文、古波斯文及突厥、回鹘诸国文字无算,俱携之以去。此项写本,初为一王姓道士所发见,乃砌置一密室中,且呈报于兰州官署,谓共有七车之多,而官署则仅令其封闭而已。斯氏已先知千佛寺贮有此藏,至则以甘言诱之,比于玄奘取经,可以恢弘佛法,王道士遂许其尽窥密藏,斯氏遂假涉猎之名,将其佳者,加以盗窃。道士知之,亦无可如何,盖斯氏并已贿买道士,许其装运出寺,当时地方官署视若无睹,且多方为之援助,以示好感于外人,遂为吾国古物上最大之损失。迨斯氏回英发表之后,我国人始稍稍知之,乃取其余,犹得万余卷,载至北京,置诸学部所立之京师图书馆,复经盗窃,散归私家亦当不下数千卷,市中亦有流传出售者,其中佛典居百分之九十五,可据以补藏经之阙,及校勘误字,世所谓唐人写经是也。其四部书为宋以后所久佚者,经部则有未改字《古文尚书孔氏传》,未改字《尚书释文》,糜信《春秋穀梁传解》,《论语郑氏注》,陆法言《切韵》等。史部则有孔衍《春秋后语》,《唐西州沙州诸图经》,《慧超往五天竺国传》等(以上俱伯希和所得,今在法国)。子部则有《老子化胡经》(英法俱有之),《摩尼教经》(京师图书馆一卷,法国一卷,英国亦有残卷,书于佛教 之背),《景教经》(德化李氏盛铎藏《志玄安乐经》、《宣元至本经》各一卷,日本富国氏藏《壹神论》一卷,法国国民图书馆藏《景教三威蒙度赞》一卷)。集部则有《玄谣集》,《杂曲子》及唐人通俗诗、小说,各若干种(《玄谣集》藏伦敦博物馆,通俗诗及小说,英法皆有之,德化李氏亦藏有二种)。而已逸四部书之不重要者,及《大藏经论》,尚不在此数,此其搜集之大力略也。宣统元年(戊申)之冬,罗振玉就伯希和所寄景本,写为《敦煌石室遗书》,排印行世;越一年,复印其景本,为《石室秘宝》十五种;民国二年(癸丑)复刊行《鸣沙石室逸书》十八种;七年(戊午)刊行《鸣沙石室古籍丛残》三十种,及《鸣沙石室佚书续编》四种;十年(辛酉)伯氏复以陆法言《切韵》三种景本寄罗氏,未及精印,而王国维先临写一本,石印以行世,此皆巴黎所藏书也。京师图书馆所藏《摩尼经》,亦经罗氏印入《国学丛刊》。至伦敦所藏,则武进董康、日本狩野直喜、内藤虎次郎、羽田亨诸氏,各钞录景照若干种。王氏《观堂集林》中,如《唐写本残职官令》,《灵棋经残卷》,《太公家教》,《大云经疏》,《韦庄秦妇吟》,《宋初写本敦煌县户籍》等跋,皆为审定石室遗物而作。近顷留心及此,而勤于探讨者,亦大有人在,此又其整理之大略也(以上据樊、王二氏所记并参以他书)。此属敦煌写本者三。

    内阁大库在北平旧内阁衙门之东,临东华门通路,素为内阁典籍厅所掌,凡大楼六间,其中书籍居十之三,档案居十之七,其书多明文渊阁之遗,其档案则为清代诸帝之朱谕敕谕,臣工缴进之批摺、黄本、题本、奏本,外藩属国之表章、历科殿试之大卷,其他三百年间档册文移,往往而在。而元明遗物,亦间出其中。盖清之内阁,自明永乐至清雍正,历两代十五帝,实为百政从出之地,雍、乾以后,政务移于军机处,而内阁尚受其成,故政府之重要档案,悉储于此,盖兼宋时之宫中龙图、天章诸阁,省中之制敕库,班簿房而一之。然三百年来,除舍人省吏循例编目外,学士大夫罕有能窥见者。宣统元年大库屋坏,有事缮完,乃暂移于文华殿之两庑,地隘不足容,其露积库垣内者尚半。时南皮张之洞方以大学士管学部事,乃奏请以阁中所藏书籍,别设京师图书馆以庋置之,其档案则移置国子监之南学,试卷等置诸学部大堂之后楼。民国以后,又以学部及南学之藏,移于午门上之历史博物馆,移馆之后,即堆置于端门之门洞中。越十年,馆中费绌,乃斥其所藏四分之三,以售诸故纸商,以麻袋计者九千,以斤计者十有五万,得银币四千圆,时民国十年(辛酉)冬曰也。先是罗振玉官学部参事,已得见大库之档案,偶抽一束观之,则管榦贞督漕时奏摺,又取观他束,则阿桂征金川时所奏,皆当时岁终缴进之本,排比月日,具有次第,盖已心识之矣。十一年二月罗氏至京,于市肆见洪承畴揭贴,及高丽国王贡物表,识为大库遗物,因跟踪之,得诸某纸肆,则库藏具在,将毁之以造纸,已载数车赴西山矣。亟三倍其直易之以归,贮于彰仪门之善果寺,拟别建库、书楼,属王国维为之记,而历史博物馆之剩余,亦为北京大学取去,此其发见搜集之大略也(以上据樊、王二氏所记)。罗氏以其所得,分量太大,仅整理其十分之一,取其要者,汇为《史料丛刊》十册。其余半归德化李盛铎,贮于天津;又以其半移置于旅顺。近年又从事整顿,印成目录数册,而原件未及刊行。北京大学之所得,亦逐渐整理,发表其目于《大学日刊》中。民国十八年,中央研究院之历史语言研究所购得李氏之大库残档,几经整理,前后刊行《明清史料》三集,每集十册,其整理未竟及未及整理者,尚未刊行。又自民国十口年,清逊帝出走后,设故宫博物院于清官,搜集其所旧藏,又获得大量之史料,已取其重要者,先后刊为掌故、文献两《丛编》及《史料旬刊》等以发表之,此又其整理之大略也。此属于阁库档案者四。

    吾国汉族以外之各族、各属国,如契丹、女真、蒙古、西夏,皆曾自制文字,以代表其语言,其他各族,亦多类此,所遗留者,多在西北、东北两部。元时耶律铸见突厥阙特勒碑及辽太祖碑,元末陶宗仪亦曾见契丹文字,著录于《书史会要》,而元人赵嵊《石墨镌华》著录之《乾州大金皇弟郎君行记》,名为女真文,实则近于契丹国书之石刻也。蒙文石刻,著录尤夥,明代所修之《华夷译语》,于女真、蒙古语外,尚有多种之殊方语,可谓研究各族语文之珍本。光绪十五年(己丑)俄人拉特禄夫访古于蒙古,于和林故城北,访得突厥阙特勒碑、苾伽可汗碑、回鹘如娃可汗碑三种。突厥二碑,皆有中国、突厥二种文字,回鹘碑并有粟特文字。及光绪之季,英、法、德、俄四国探险入新疆,所得各族文字写本尤夥,其中除梵文、结卢文、回鹘文(即畏吾儿文)外,更有三种不可识之文字,为伯希和所发见,其一种为粟特语,而他二种则伯氏假名之曰第一言语、第二言语,后亦渐知为吐火罗语及东伊兰语 ,此正与玄奘《西域记》所记三种语言相合。粟特即玄奘之所谓窣利,吐火罗即玄奘之睹货逻,其东伊兰语则其所谓葱岭以东语也。当时粟特、吐火罗人,多出入于我新疆,故今日犹有其遗物,惜国人尚未有研究此种古代语者,势不可不求之英、法、德诸国耳。宣统二年(庚戌)俄人柯智禄夫大佐,于甘州古塔得西夏文字,其中有一种名目《掌中珠》,盖即西夏图书之译语也。而元时所刻之河西文(即西夏图书) 《大藏经》,后亦出于北京,上虞罗福苌(振玉之子)乃始通西夏图书之音读,以撰《宋史 西夏传考证》,苏俄使馆参赞伊凤阁博士(Iuanobb)更为《西夏语言之研究》(以上据王氏所记)。近则陈寅恪、王静如二氏精通西夏图书,尤过于罗福苌,凡河西文《大藏经》,悉能译读,是则继起者,有青出于蓝之誉焉。民国十九、二十两年间,热河省主席汤玉麟有发掘辽陵之事,辽圣祖、兴宗、道宗三主,皆葬于庆州,即今热河林西县西北之白塔子,而三陵又在白塔子之附近,土人称为阿里曼哈是也。此陵早经有人发掘,明器业已无存,惟其哀册石刻尚在,凡十七石,俱经汤氏掘获,运存沈阳之居第。先是有法人牟里(Mull)(一译作闵宣化),以宣教师资格,游历至辽陵所在,发见之哀册石刻凡二,即为辽兴宗帝后二哀册,皆契丹国书也。而汉文哀册,则未之见,此民国初年事也。汤氏所发见者,为圣宗及仁懿皇后、钦爱皇后 汉文哀册,又道宗帝后汉文及契丹国书两种哀册。契丹国书之二石皆五六百字,此为近年重要之发见,其中之字,多可与《郎君行记》石刻互相印证,愚曾汇刻发见各石,为《辽陵石刻集录》,并撰序文以详其始末,然自是以来,研究契丹国书,虽大有人在,而不能明其音读,至今犹为悬而未决之问题,盖缘无《掌中珠》《华夷译语》一类之字典,为之审释,欲强通之而不能也。近年发见女真国书,凡得数石,一为河南开封之《宴台碑》,二为吉林石碑崴子之《金太祖誓师碑》,三为辽宁海龙杨木林山之《收国二年碑》,四为柳河界之《金太祖大破辽军息马立石碑》,皆汉文与女真国书并刻,此亦研究女真国书之瑰宝也。近人丁文江等,考究西南夷之语文,是为爨史,著有专书详之。盖以中外人±数十年之努力,于各族文字悉能求通,其中尤不乏重要之发见。最近吾国学术之进步,此盖为其一端,未可自为菲薄者矣。此属于各族文字者五。

    吾国吉金文字之发见,汉代即已有之,许慎《说文 序》所谓,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是也。宋代出土之古器物尤多官撰之书,有《博古图录》,亦称《宣和博古图》,凡三十卷,或谓此书为王黼承徽宗之命而作,未知其审,要为官撰无疑也。私撰之书,以吕大临之《考古图录》十卷,阙名之《续考古图录》五卷,薛尚功之《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以及欧阳修之《集古录》、赵明诚之《金石录》,为最著。著录各古器物,皆有资于考史,特以是时重在赏鉴,藉以娱耳目之观,为斋堂之清供,不足以言学问也。清代官撰之书,有《西清古鉴》四十卷,《宁寿鉴古》十六卷,《西清续鉴》甲乙编各二十卷,著录之品,颇多珍异;私家之作,则以阮元之《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吴荣光之《筠清馆舍文》,吴大澂之《愙斋集古录》为最著。大澂尝因金文,以撰《说文古籀补》十四卷,以订补许氏《说文》之阙佚,孙诒让《续古籀拾遗》,实开后来治甲骨文字者之先声。近人以金文治史者,首推王国维,所撰《鬼方昆夷严狁考》,悉以金文为证,足以订补经训;其他以金文证古史者,尤不胜枚举,而郭沫若更撰《两周金文大系》,以文字鉴定古物时代,颇有发明,盖近人于此用力既劬,故较前阮、吴二氏为进步。至其鉴定之法,亦有多端,或以称谓,或以制度,或比其事,或属其辞,或考字形,或详书体,如董作宾所论以鉴定甲骨文者,亦可借用以鉴定金文。例如殷代器文,未有子孙二字连举者,而周器中则“子子孙孙”、“子孙永宝”之文,随处可见,此由宗法制度,创自周公,有宗法而子孙之观念始重,此殷世所未有也。又如殷代视其先公先王之名,上一字为称谓,下一字乃为名,如祖庚、兄丁是也。周初天下未定,尚无谥,故武王元年之《师旦鼎》,尚称文王为周王,迨周公立谥法之后,始有文王、武王之称,如《毛公鼎》“丕显文武”之语,一望而知为成、康时所制器也。此皆就其称谓制度,而可以辨其时代,金文之可以证史,此其最著者矣(此文间采李氏《方志学》)。此属于吉金文字者六。

    以上所述,悉为近三四十年间之收获,而太半属于文字之史料 ,或有论及此者,称此时期为中国旧学之进步。其言曰,旧学者,因世俗之名以名之,实则我中国固有之学术也。今人辄谓中国无学术,或谓中国虽有学术,绝无进步,或谓中国学术虽有进步,至今日则几衰息者,皆大谬不然之说也。中国义理之学,与书画诸技术,及群众普通旧学之程度,在今日诚为衰颓,然昔人所谓考证之学,则于最近为从古未有之进步,然今日专门旧学之进步,实与群众普通旧学之退步为正比例,此奇异之现象,殆遍于世界,不独中国为然 。此其所论,或不免失之过当,然吾谓与其谓为旧学之进步,无宁谓为国学之别辟新机,与其谓从古未有之进步者为考证学,无宁谓为史学。盖近人之研甲骨、金文、木简、卷子、档案、各族文字,悉以史学为出发点,而考证学不过为研史过程中之一种方法耳。考证之学,本不能独立成一学科,而吾国之治经,即等于研史,不惟治经当用考证学,即就史学而论,亦无不用考证学,为其治史之方法也。果其所用之方法,日有进步,则旧书可变为新,否则不惟不进步,而日呈衰颓之象,则新者亦变为旧矣。是故研究之对象,不论其为新为旧,而其研治之方法,则不可拘守故常,而应日求其进步,其所谓新,亦在是矣。近年研治国学,别辟新机,非止一端,此为蒙受西方之影响而然。盖吾国既为世界各邦之一,其于学术,亦难自外,其因时间空间之关系,而随之变迁,本为自然之趋势,其因而日辟新机于不自觉,凡百学术皆然,而史学为尤著矣。

    关于史料之搜集与整理,又不止有文字者为然也,其无文字之史料,亦与有文字者有同等者之价值,抑或过之,属于此类者,是为史前之遗迹,而所谓史前之史,亦即未有文字记载以前人类栖息活动之状况之可考见者也。缘近代人类学、地质学、考古学发达之结果,而史学之受其赐者实巨,远西各国有然,而中国亦蒙其影响焉。例如民国九年,地质调查所采得河南之石器若干件,明年遂就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从事发摇,所得石器、骨器、陶器甚多。与其役者,为瑞典人安特生等,所获之物,定为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同年六月,又于奉天锦西县沙锅屯,掘得新石器时代之遗物,主其事者,仍为安特生等。后则于甘肃贵德县,山西西阴村(夏县),黑龙江之昂昂溪,热河之林西县等处,发掘或采集,皆有石器时代之器物发见。其在甘肃掘得之器物,考古学家分为六期,一曰齐家期,二曰仰韶期,三曰马厂期,四曰辛店期,五曰寺窪期,六曰沙井期。前三期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与铜器时代初期,后三期属于紫铜器时代及青铜器时代初期。齐家期以齐家坪得名,甘肃洮沙县所得器物,近似齐家坪者,故以名之,其时代约当西元前三五○○年以至三二○○年。仰韶期以仰韶村得名,甘肃所得之大器物,与出于仰韶村类是,出于西阴村者亦然,其时代约当西元年前三二○○年以至二六○○年。辛店期者以辛店得名,其时约当西元前二九○○年以至二六○○年。辛店期者以辛店得名,其时约当西元前二六○○年以至二三○○年。寺窪期以寺窪山得名,其时代约当西元前二三○○年以至二○○○年。沙井期以沙井得名,其时代约当纪元前二○○○年以至一七○○年。前三期所出器物皆无金属品,后三期则铜器逐渐而多,故可云一在史前,一在有史以后,此安特生氏《甘肃考古记》所区分之时期也。前乎此时期者,是为旧石器时代,法国博物学者德日进等,在宁夏鄂尔多斯、榆林等处,有旧石器之发见,或断其时代谓在今五万年前。往者远西学者,尝谓中国无旧石器之一时代,近乃渐知其不然矣。又民国十年以至十二年之间,澳洲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有北京猿人之发见,此地则在北平西南百余里房山县属之周口镇,师氏整理其所得化石,发见前臼齿及臼齿各一,与今日之人齿相似,研究结果断为人齿,至其年代,或云去今五六十万年,或云且百万年。十五年冬世界考古学会会长瑞典皇太子来华,由安特生提倡,于北京各学术团体欢迎席上,公布此齿,安定名为北京齿,而称生是齿者为北京人。翌年,步林博士,续在原穴得下臼齿一枚,经步达生测量结果,亦断为原人遗骸,并定名生是齿者为北京种之中国猿人。十七年北平地质调查所杨钟健、裴文中二君,更在周口店掘得猿人化石牙齿数枚,不完整之牙床二个,破碎头骨数块。十八年十二月,裴君又在一洞内发见一未经破碎之成年人猿头骨及牙齿十余,于是人类最古之北京猿人,遂为科学界所公认,更名生此齿者为震旦人。以上所述,虽有外人参与其间,且为重要之鉴定,然主持者,必为中国之学术机关,而地质调查所又其主要机关之一也。至于外人自行在中国发掘之成绩,亦有可述之价值,如日本人在旅顺牧羊城、大连附近■子窝等处,亦发见史前之遗迹,所获石器甚多;据安特生、步达生诸氏研究之结果,则谓仰韶村与沙锅村二址所得之器物,同属新石器时代,且为同一之民族所留遗。又谓仰韶村、沙锅屯二处居民之体质,与近代华北居民体质为同派,亦与史前甘肃居民之体质相似,盖此三处古代人民之体质,均似现代华北人,即所

    富,鉴别之旨在求史料之真确。无论纪某一人或某一事,古人所述虽甚简略,而今人致其搜集之功,则变简略而为丰富者有之矣。梁氏所举之例,谓《史记》记墨子事迹于《孟子荀卿列传》,不过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寥寥二十四字而已。而孙诒让生二千年后,能作一极博赡翔实之《墨子传》,其文多至数千言,此善于搜集史料之效也。搜集之法,应先立某人某事为纲,遇有关于某人某事,随时纪于其下,积时既久,不能再有所得,然后加以排比,即成一长编式或年谱式之纪载,而搜集之功毕矣。次则就所搜得之史料,加以辨别,某者为正为真,某者为误为伪,正者真者宜取,误者伪者宜弃。譬如榨油,应先去其渣滓,又如制米,应先去其糠壳,然后得其精华,而成可用之品矣。《尚书》为极可贵之古史,而其中之伪古文,必须删弃,然后二十八篇今文之真面目,乃焕然复明。又如今人谓《左传》中有刘歆掺入之文,不尽可信,是其极可珍贵之史籍,而含有少数之伪史料矣。究竟刘歆能否作伪,作伪之后何以汉博士不即为之发覆,又何以近二千年之后始有人言其作伪,而在前者反无人疑及于此,此又辨别古书真伪一待决之问题也。至于古书之记载,因传闻疑似而未尽得真者,是谓之误,如宋将康保裔因兵败而降于辽,《辽史》载之甚详,而《宋史》列于《忠义传》,此盖南北传闻之误,待后人刊正也。梁氏所举之例,曰,执一人而问之曰,今之万里长城,何人所筑,则必答秦始皇时,不知秦始皇以前,燕、赵、齐皆筑长城,秦以后北魏、北齐亦筑长城,而秦长城不过占其一小部分,曷能举全城以傅诸秦耶,此即所谓误也。因长编式或年谱式之记载,而辨其伪,刊其误,则鉴别之功,亦具于此矣。盖搜集不丰富,则无以发见真确之史料,鉴别不真确,则将为伪误之史料所混淆,二者之功,固缺一不可也。又梁氏之所谓鉴别,即吾之所谓整理,鉴别者,整理之始功,整理者,鉴别之终事也。故不精于鉴别者,不能侈言整理,盖自罗、王诸氏,以及中央研究院之致力于此,搜集整理之功,可谓著有成绩,而梁氏又详言其方法,以为搜集整理之准,最近史学之趋势,此盖其一端也。

    何谓新史学之建设与新史之编纂也,倡言新史学之建设,始于梁启超,而何炳松尤屡言之而不厌。所谓新史学及新史,即用近代最新之方法,以改造旧史之谓也。

    梁氏论旧史之短,尝曰,私家之史,自为供读而作,然其心目之读者,各各不同,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盖以供当时贵族中为人臣子者之读也。司马光《通鉴》,其主目的以供帝王之读,其副目的以供大小臣僚之读。司马迁《史记》,自言藏诸名山传之其人,盖后世少数学者之读也。质而言之,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不离贵族性,其读者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故其效果亦一如其所期,助成国民性之畸形发达,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又曰,旧史家之史,盖十九为死人而作也,史官之初起,实由古代入主,欲纪其盛德大业,以昭示子孙,而主旨则在隐恶扬善,观《春秋》所因鲁史之文可知也。其有良史,则善恶毕书,然无论为褒为贬,而立言皆以对死人,则一也。后世奖励虚荣之涂术益多,墓志家传之属,汗牛充栋,其目的,不外为子孙者欲表扬其已死之祖父,而最后荣辱,一系于史。驯至帝者亦以此为驾驭臣僚之一利器,试观明清以来饰终之典,以宣付史馆立传,为莫大恩荣,至今犹然,则史之作用可推矣。至梁氏所谓新史之创造,基本条件有三,一曰史以生人为本位,二曰史应近于客观性,三曰史学范围应重新规定,以收缩为扩充。所谓以生人为本位者,即史为生人今人而作,而非为死人古人而作是也。其义理至明,无待详解,孔子作《春秋》,朱子作《通鉴纲目》,或在拨乱反正,或在褒善贬恶,先有一种主观见解,而后以古人成事为我注脚,此非为史而作史,所谓借著书以垂戒万世也。史之本质,有若绘画人物,须各还其本来面目,以存其真。人之不同,各如其面,乙之不能似甲,亦犹丙之不能似乙,持鉴空衡平之态度,而不杂入丝毫之己见,是之谓客观。然纯客观之史,实际未必作到,故又谓之近于客观,此新史之条件,应近于客观者也。旧史之体,或为纪传,或为编年,虽非尽属陈腐,而不尽适用于新史。且近世新著,凡专言某一种学术者,谓之某学,进而研究其所术之历史,谓之某某学史,如研究天文,则所撰天文学,而别有所谓天文学史,推之地理、社会、政治、经济诸学,莫不皆然,天文学与天文学史,各有其一定范围,而不相侵越,凡属于学术上之研究,皆属天文学之范围,而学史中则不必详述,两方严守其范围,则无广泛之病,而收缩之效见矣。然学史之种类至多,非旧史儒林、文苑诸传之所能限,故自他一方言之,又时时扩充其领域,故又谓之以收缩为扩充,即以正史之列传而言,记各个人之籍貫、门第等事,此谱牒家所有事也。其嘉言懿行,扩之以资矜式,此教育家所有事也。皆与一时代人类之总活动无大关系,而旧史皆不惮烦而述之,此即以谱牒、教育二学混入其中之故也。新史则不然,一面将其旧领域划归专门各科学,使其日为发展,一面则以总神经系自居,凡各活动之相,悉摄取而论列之,乃至前此未入版图之事项,亦吞纳之而无所让,此又新史之条件应重新规定范围者也 。

    何炳松曾取美国鲁滨孙博士之《新史学》,译为汉文,书凡八章,其第一章曰新史学,第二章曰历史的历史,第三章曰历史的新同盟,第八章曰史光下的守旧精神,以此四章为最重要,其他四章,概论西史,可以从略,其所述新史学之意义,则谓历史之功用,在助吾人明了人类之现在、将来,又可根据历史之知识,以明了现在之一切问题,而以历史上事实,为吾人前车之鉴。吾则以为不然,盖现代社会之改变,有一日千里之势,吾人对社会欲有所贡献,必先明了现代之状况,而于现代状况之来历,尤须澈底明了,此新史学一辞所由来也。其次则历史须具有科学化,对于史料,应为严密之批评;对于著述,应秉笔直书;且研究历史,不但须究其当然,并应究其所以然,是之谓历史的历史。历史具有科学化,故趋重于分类研究,然其结果,不惟不能瓜分历史之本身,而反因此将概括人类活动之全部,以及融会贯通之责任,须由史家独负其责,此即新史学之意义也。再次则历史与各新科学之关系,所谓新科学,即人类学、古物学、社会学等是也。研究历史,非有新科学为之基础,则无以说明历史之真相,例如研究史前史或上古史,非以人类学,古物学,抑或动物学为之基础,必致茫然无所措手,此则显而易见之理矣。再次则研史之士,不可守旧,勿为旧日文化所束缚,而应利用旧日文化,以树改革之精神,用以改革现代之社会,此又新史学最后之目的也。寻其总义,在消极之一方,为破坏旧史学之思想,在积极之一方,为建设新史学之方法,所谓以综合社会科学之结果,而写过去人类生活之实况者也。校以上文梁氏所论,初无不同之处,此云历史之功用,以明了现在为职志,其以生人为本位可知矣。又云,非以历史上之事实为吾人之前鉴,则为客观,而非主观可知矣。又云,研究历史趋重于分类,是亦以收缩为扩充之说也。以西哲所说之原理,以为中国新史学之建设,梁、何二氏实最努力于此,吾故乐为述之 。

    至近人之所谓新史,不出通史、专史二类。何者为通史,即普通史之谓;何者为专史,即专门史之谓。取古今史实之全部,而为概括之记述,以求其时间之递嬗,空间之联系为原则者,是之谓通史。自全部史实中,抽出其一部,而为比较详尽之纪述,其于时间之递嬗,空间之联系,亦以范围收缩之故,而易于寻求者,是之谓专史。前者主于联贯,其文贵简要有序;后者贵乎详尽,其文应比次有法,此二者之辨也。《史记》通黄帝至汉武之世,而为一书,是可谓为通史之创作,刘知幾列为六家,而未尝名其为通史也。“通史”之名,始于梁武帝,后则郑樵之《通志》,亦与通史之体例相同,此所谓通者,不过通诸断代史而为一书,而去其重复牴牾者耳。语其繁重,亦与断代史等。故吾尝称《通志》为总辑之史,未尝以通史许之也。章学诚尝于《答客问》一文,论及作史之旨云:

    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义,昭乎笔削,笔削之义,不仅事其始末,文成规矩已也。以夫子义则窃取之旨观之,固将纲纪天人,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详人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而忽人之所谨,绳墨之所不可得而拘,类例之所不可得而泥,而微茫秒忽之际,有以独断于一心。及其书之成也,自然可以参天地而质鬼神,契前修而俟后圣,此家学之所以可贵也。

    章氏此论即为《通志》而发,何炳松则深取之,以此为通史之定义,虽通诸现代西洋之所谓通史,亦可当至理名言之评语而无愧色 。然章氏论史,以《春秋》为极则,以古人之守于王官者为百世不易之成法,其称史义,称家学,皆含有崇古之见,斯则尚有商量余地耳。夫通史之可贵,不仅详人所略,异人所同,重人所轻,忽人所谨而已。又当略人所详,同人所异,轻人所重,谨人所忽,不在事迹之详备,而在脉络之贯通,不在事事求其分析,而在大体之求其综合,所谓成一家之言,固非必要,而通古今之变,则为必具之要义。与其谓为通史,不如径称为普通史,普通亦义同普遍,即含有概括叙述之意,其造端虽大,其措辞则简,不必高语《史记》、《通志》,以马、郑诸氏为师,一人闭户而可殚,假以数年之岁月而可成,此即现代之所谓通史也。鲁滨孙博士以历史为连续而成,故主作通史,以求时间之联贯,而以断代史及国别史不能表现其功能,故不甚重之。何氏因其说以撰《通史新义》,凡分两编,上编专论社会史料研究法,凡史料考订与事实,编次之理论及应用属之;下编专论社会史研究法,凡社会通史之著作,及与他种历史之关系,皆加以说明,同时于其他似是而非偏而不全之义例,亦加以相当之估值。至其所述之原理,则十九采自法国史家塞诺波所著《应用社会科学上之历史研究法》一书。盖新史之对象,为社会之全部,而非为特殊阶级之局部,能就社会史料而加以研究整理,则通史之骨干立矣。若夫专史之作,初则有断代史、国别史之分,继则有典制史、学术史之作。所谓断代史,如汉、晋、唐、宋、元、明,皆以一代之事编为一史,此就纵贯之通史,而截取其一部而为叙述者也。所谓国别史,如三国、十六国,就纵断之一部,横剖而为数段以为叙述者也。所谓典制史,如《通典》、《通考》,盖汇合诸史之志,而联贯为一书者也。所谓学术史,盖汇合诸史之儒林、文苑诸传,联贯而为一书者也。何氏于所撰《通史新义》中,曾论及西洋专史之发生云:

    自博学之道兴,学者始习于古代书籍之研究,并叙述各种不同之事实,以评定古书之优劣,自此专心搜集,关于中古时代习惯、制度、语言、文字之史料,及事实,专著类纂,因此出世,于是西洋始有各种特殊之历史,如文字史、语言史、教会史、法律史、文学史、建筑史、雕刻史、制度史、风俗史等,此种专史,本为全史之重要部分,唯各成自主之一支,各有其专门之作家,及特殊之传统习惯,史家之注意此类事实者既寡,故此种专史之创造,多非史家之功。此种专史,往往自取独立科学之态度。盖历史上特殊之事实,为数极多,吾人欲视同普通历史研究之,实际上已不可能也。而专史遂不能不依年代与地域,而划成其范围,以国家与时代为界限,每一种专史,更分段落,是故吾人既有宗教史、法律史、文学史,同时又有埃及史、亚述史、希腊史、罗马史、法国史、英国史,并有中古史、近世史、现代史也。历史之分支既多,通史之范围,当然因之而缩小,旧日概念,所视为服务公家可资借鉴,而且在历史占有最大地位之各类事实,至此皆变为专史之原料,如外交史、军事史、宪法史是也(本书叶一百四十四一一一百四十五)。

    寻此所论,诚与中土专史之发生,无大殊异。吾国古代,先有联贯记载之通史,如周室太史柱下之所掌是也。继乃有国别史,如鲁《春秋》、晋《乘》、楚《梼杌》以及《国语》、《国策》之作是也。继则有断代史,如《汉书》、《三国志》以下之正史是也。继则有制度、文物之史,近于类纂者,如《通典》、《通考》是也。继则有学术史,如《明儒》、《宋元》等《学案》是也。最近乃有所谓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现代史,此自纵贯之通史,横截而为数段者也。又有所谓哲学史、文学史、语言文字学史、宗教史、美术史、法制史、财政史、社会史,又自普遍之通史,纵分而为数部者也。此又受西洋学术之影响,而为科学之分类者也。梁任公亦论及专史之作,分为五种,一曰人的专史,即专以纪人为本位者,如合传、专传、年谱、人表之类是也。二曰事的专史,即专以纪事为本位,如《东林列传》,《复社纪略》,专纪明季士大夫之集团活动者是也。三曰文物的专史,即专以纪文物制度为本位者,如政治、经济、文化诸专史是也。四曰地方的专史,即专以纪载某一地方为本位,如各省通志、县志,称为地方志是也。五曰断代的专史,即专纪载某一时代之史,如旧作之《唐书》、《宋史》,新作之近世史、现代史是也。然又有国别史之一种,梁氏未曾叙及,兹就《三国志》、《十六国春秋》、《南北史》诸书言之,以一时代之事迹,划分为数部而分载之,正如后世之地方志。然三国之一时代,上以承汉,下以启晋;南北朝之一时代,则又上以承晋,下以启唐,亦居断代史之一部,盖又介乎地方的专史、断代史的专史之间者也。梁氏盖以国别史,纳于断代史之中又不复叙及之耳。何氏又论及通史、专史之分云:

    一套之专史,如风俗、美术、宗教制度等之历史,无论其内容如何完备,决不足使吾人了解社会之演化,或世界之历史也。盖其所述者,仅一种连续抽象之描写而巳,而在所有此种抽象现象申,本有其具体之连锁,此种现象,或皆产生于同一人群之中,或皆为同一人群之产品,而此种人群,又往往有其共同之伟业,如迁徙、战争、革命、发见等,为各种现象之共通原因。例如吾人试究魏晋六朝之文学,将见自东晋直至隋朝四百年间,所谓南朝之文学,大体承吴语文学之后,继续发展,而成为南方新民族文学;至于北方,则自晋分东西以后,直至北魏灭亡时止,先之以文学之衰替,继之以文学之中兴,终至产出一种尚武好勇之新文学。文学之变化如此,不可谓之不繁矣,扶吾人迄不能就文学史本身,求其所以演化之原因也。此种演化本身,极难了解,吾人如欲了解所有此种文学上之特殊变迁,将非求援于通史不可。盖唯有通史,方述及东晋偏安之后,中国文化实保存于东南之一隅,而北方则先有五胡十六国之大乱,继之以北方蛮族之华化,而终于北魏之完全屈服于吾国文化之下。是故所谓通史,即共通之历史,吾人于此可知所有专史之编著,虽完备异常,而在吾人之历史知识中,始终不肯留有或缺之部分,此不可或缺之部分非他,即吾人所谓通史者是也。其特性在描写具体之真相,叙述社会人群之行为与伟业,故通史之为物,无异一切专史之连锁,通史中之事实,无异专史申事实之配景。实际上此种共通事象之足以联络,或驾驭人类之特殊活动者,皆属影响及于大众,及足以变更一般状况之事实,因侵略或殖民而起之民族移动也,人口中心之创设也,人群一般制度之创造或变更也,皆其类也。政治史之重要以及通史中政治史所占之地位之特大,其故皆在于此(《通史新义》页一百四十七————一百四十八)。

    何氏以鲁滨孙博士之说为基础,故甚重视通史,以为通史能说明共通之演化及特殊之变迁,而专史则不能也。第吾则谓通史、专史之分,则由比较而定,其范围之广狭,亦因所述之事实而定。例如《通志》,政治典章无所不包,不可不谓之通矣。而《通鉴》则专纪政治,《通典》、《通考》则专纪典章,取以衡之《通志》,则彼为通史,而此为专史矣。荀悦《汉纪》,袁宏《后汉纪》,仅纪前后汉之政治,仅当《通鉴》之一段,取以相校,则《通鉴》为通史,《汉纪》为专史矣。《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仅当《通典》之州郡典、《通考》之舆地考,取以相校,则《通典》、《通考》为通史,而《纪要》、《利病书》为专史矣。依此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