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积善之方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若现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现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举此一例可以旁通,例如:不应宽贷;过份称赞别人而迷人神智;为守小信而误大事;宠爱小孩而养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静检讨改善。而这些正是一般凡眼俗见所言:“好心被雷亲”的原因。

    十二、偏善、正善论结果

    至于善有偏、正,又当何讲?举例说:从前吕文懿宰相辞职归乡,乡民依然尊敬他如北斗星,看重他如泰山,有一天,一个乡民醉后前去大骂他一顿,吕公不为所动,认为是醉人而不去计较。过了年,此人愈变愈坏,终于犯上了死刑重罪,吕公才后悔说:“当初若稍微跟他计较,送官惩罚,小惩足以为戒,也许今日不会促成此种大恶,都是吾当初存心过于忠厚,怕被人误为仗势欺人,以致害了他!”这是一个善心而作了恶事的例子。

    再举一恶心而行善事的例子:某地有次饥荒,暴民白天公然到处抢粮,有某富家告之于官府,官府却一概不理,于是暴民愈为放肆,变本加厉,逼不得已,只好私自惩治暴徒,乡里才为之平静,而免大乱。

    因此说:人人皆知善是正,恶是偏。但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恶,则是偏。若行恶心而使事成善,则是正。这是为人处世应有的认识。

    十三、半善、满善凭一心

    还有半善、满善,又作何解?

    《易经》提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就像把东西存进容器一样,勤而积之则满,懈怠不积则不满。

    譬如以前有一女人,到庙里烧香,想布施却又家境困难,找遍身上只得二文钱捐献,但庙里主持高僧还是亲自替她诵经忏悔祈福。后来此女贵为宫女,携带了数千金来庙布施,主持高僧却只派了徒弟代办而已,因此她就开口问道:“我以前只捐二文,你就亲自替我祈福,今天捐献千金,你为何不乐意服务?”高僧说:“以前布施虽小,心意真切,非老僧亲劳,不足于报答。今日布施虽多,心意却不如以前真诚,因此有人代劳即足也。” 以此为例:“千金是半善;二文是满善。”

    还有以前神仙名钟离,传授吕洞宾点铁成金之术,及利行善济世,吕祖问说:“这种金会还原吗?”钟答:“五百年后,终究还要复原为铁。”吕祖说:“这样不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吗?这种法术我不想学。”钟说:“修学仙道要先积满三千功德,就凭你这句话,三千功德已算圆满达成,可以学仙了。”

    因此说:为善必须发乎真诚自然,事后不牢记在心里,则虽小善也能达成功果;若怀有企图行善,施恩望报,就是终生行持,还只半善。

    譬如以钱财救济别人,若能作到付出金钱而心里没有感觉。付给其人,而像没有其人。付出了钱财,却像没有付出钱财的无欲无物,三轮皆空,一心清净之境,则一文钱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也能种无涯之福。

    若施人而心不忘,施恩而望报,舍财物而心痛,则就是黄金万两,也只半善而已。

    十四、大小难易看动机

    再论善有大小,有难易之理:

    古时有位叫卫仲达的人,供职朝廷为官,有一次精神解离,被摄入阴间,阎王命人呈现善恶记录簿给仲达看,他发现恶录簿摊满庭院,而善录簿却只几张而已。阎王命人取秤来称,大叠之恶录簿,却比只几张的善录簿轻。

    仲达好奇的问:“我才廿多岁,哪来如此多的恶录?“

    阎王答:“思念不正就已犯罪,不一定作了才算。”

    又问:“善录何以会比恶录重呢?“

    阎王答:“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时,你上书的奏章稿文。”

    仲达说:“我虽上书,朝廷并未采纳,何以有此份量?”

    阎王说:“朝廷虽未采纳,但你一念之善,普达万民之身,若被采纳,则善力更大。”

    由此可知,志在天下,善达万民,则善虽小而功德大。若志在一身,善及一人,虽多也小。至于难易之善,就像修身克已一样。必须从很难克服的地方先克服,则小的过失也就自然不会犯。

    譬如江西舒翁,以二年教书所得的薪水,代缴他人的罚款,使人夫妇团圆。河南张翁,以十年省吃俭用的储蓄,代别人偿还债务,而救活他人妻女。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也不忍娶幼女为妻。

    上述倾囊相助,体谅别人,为别人着想之善举,都是作别人所不愿作,忍别人所不能忍,难能可贵之善,这种难为之善,才最可贵,而天降之福也必丰厚。

    无钱无势之人,行善助人是比较困难,但若能尽力而为,在困难之中行善,其价值也更为可贵,获福也大。有钱有势之人,行善积德是太容易了,容易行善而不为,即为自暴自弃,正如俗语所言:“富而不仁如肥猪。”

    十五、行善妙方有十味

    行善的道理跟原则,上面已经说得很详细。下面来谈随缘济众,行善积德的方法。

    ①与人为善。②敬爱存心。③成人之美。④劝人为善。⑤救人危急。⑥兴建大利。⑦舍财作福。⑧护持正法。⑨敬重尊长。⑩爱惜物命。等十法。

    ①何为与人为善?

    先帝舜年轻的时候,在山东看渔人捕鱼,看到鱼藏丰富的静水深潭,都被年轻力壮者争相占取,而老弱渔人,反被排斥于急流浅滩之处,而深感伤心。于是他也亲身下水捕鱼,凡是碰到了别人过来抢捕,他就故意让人而不抱怨,逢到有人把鱼让给他捕捉,就当面称赞并道谢。如此相处了一段时间,也就形成了礼让的风气。试想,以舜之才智,哪有不能用语言教人的道理?而他却不用言教,宁取身教,潜移默化转移人心风气,真是用心良苦。

    因此说:“为人应尽量不拿自己的长处,去彰显别人的弱点。不要故意表现自己的善心,去显示别人的恶意。 千成不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捉弄别人,折腾别人。应该尽量谦虚处世,见人有过,尽量宽恕。见人小善,也要表扬,则可对恶人形成一种沉默的抗议,也不会撕破恶人的面子,使恶人不敢放纵,也有改过的机会。

    总之,念念不忘为大众着想,维护真理原则,即是与人为善。

    ②何谓敬爱存心?

    就一般人的行为来看,君子与小人实在有点混淆不清,但若能留意一个人的存心正邪,则善恶就像黑白一样的分明。因此说:“君子所以异于小人,仅在一念之差而已。”孟子也提到:“人所异于禽兽几希?”

    俗语说:“一样米养百种人。”人虽有亲疏贵贱,智拙贤愚之分,但万品同体都是同胞,谁都应该互相敬重,敬爱众人也等于敬爱圣贤,能了解众人的立场,即合圣贤之道,因为“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人人若都能敬业乐群,安分守己,敬重别人,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敬重存心。

    ③何谓成人之美?

    一般来说 ,社会上持善之人较小,迷糊之人较多,而一般人又有袒护自己,排挤异群的劣根性,因此善人处于俗世,除非他能有守正不阿,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决心,否则也很难立足。加以有意行善之贤达人士,言行都与世俗不同,心直口快,不善于心机,不善于粉饰自己,以博取虚荣。因此见识不高的俗人,就常给他们不公道的指责,而达不到为善的目的。

    因此说:仁人志士,长辈君子,应时加匡正辅助,以宏扬此等善士之功德,就像处理玉石之道一样,任意抛弃丢掷,就同瓦砾;若懂得加以琢磨,则就是宝贝。因此,凡发现有人行善,其志可嘉,就应该设法给予扶助,以成人之美。

    ④何为劝人为善?

    凡人都有良知,只因人生旅途纷扰动荡,为名为利而使人沉沦堕落,因此与人相处,须时时提醒告诫他人,以解开迷惑。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为人若能临机应变,因材施教,作到不失人、不失言,则就像解人烦恼,醒人恶梦一样,是最好也最实惠的事。

    ⑤何谓救人危急?

    人生在世,难免都会有失败与不幸的遭遇,当碰到了别人遭到祸害之时,应当像碰到灾难一样,尽力给予协调,譬如拿话安慰,或发泄他的冤屈,或给予其他方式的接济都可以。古人说:“恩惠不在大,能救人紧急为贵。”是救人危急的大道理。

    ⑥何谓兴建大利?

    就是协助建设公共设施,譬如开渠导水,修筑堤防,修建桥梁,救济贫困……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算兴建大利。

    ⑦何谓施财作福?

    佛门万种行持,以布施为第一,施就是舍,贤明之人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都可施舍,而不挂意。一般人当然作不到此种境界,还把钱财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因此为人若能勘破人生,从最困难的施财作起,以利群生,广积阴德,则内能去除自私吝啬的劣根性,外能济人之急难,则将大有助于修善行持。虽然初期会感到勉强,但慢慢就会感到心安理得,心旷神怡,而消除其他过失。

    ⑧何谓护持正法?

    正法即是佛法,佛法是万物万世的指标,没有正法,则天地万物将难以化育成长,难以脱离凡尘三界,难以维护苍生,救度众生。因此,凡是见到佛堂、神庙,或经书典籍,皆应敬重并加爱护整理,至于弘扬正法,以报佛恩更要认真去作。

    ⑨何谓敬重尊长?

    就是尊重父母、兄姊、长官、前辈,凡是年高、德重、长官、前辈都要敬重。奉侍父母应柔声下气,毕恭毕敬。服务社会国家,也不可因为天高皇帝远而放肆乱来。有刑于犯人时,不可作威作福。这些都是最关系阴德的,试看忠义之家,子孙没有不绵延昌盛的,这是敬重尊长的道理。

    ⑩何谓爱惜物命?

    古人曾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当然一般人很难作到此种境界。这只是提醒我们,必须维护人所俱有的恻隐之心。孟子所以说:“君子远庖厨。”也是为了养成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因为人生在世,求仁者尽在此心,积德者也凭此心。因此,为人若能断肉持斋,也应当作到“自养者不食,见杀者不食,闻杀者不食,专为我而杀者不食。”的四不食之修养,以培养慈悲心肠,增长福份智慧。

    再说:古人煮茧求丝织衣,今人种田除虫以养人,衣食之源,样样动人恻隐之心。因此为人一生,若不知爱惜物命,珍惜勤俭,就跟造了杀生孽的过失一样,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更是常见,都应当随时防患,尽量避免。

    总之,积善之方太多太多,难予一一列举畅述,但只要能依此十项方法推广修持,则万种功德都能完成。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