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入。

    上述正觉与有情益。今明器世间益也。器世间乃是众生之依报。依报当徴之于善恶业。善则人心平。应之以福。恶则人心危。应之以灾。灾有七难九横。此等灾横或众同分中共有。或一国一州县一聚落或在一家一人身上。但当一心供养神咒。一切灾厄。悉皆销灭。

    初阿难若诸国土下。明家国有难。劝持神咒则免。

    次阿难在在下。不拣家国所在有咒则安。

    三阿难是娑婆界下。广明众同分中所见灾异。劝结界持咒。则难解矣又天降曰灾。外来曰祥。祥者。详其所来处也支提云可供养处。又有舍利曰塔。无舍利曰支提。脱阇翻幢。

    △四总结上意。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至)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是故下。总结上三世间益之文也。身心泰然者。定力所持也。得大安隐者。是无魔挠也。魔既无挠。又能持定。故无灾横而入三摩矣。盖神咒是秘密法。若不到三摩地位。便非佛意也。

    汝及下。总结上建坛说咒之文也。所受戒主逢清净僧者。因戒摄心也。于此咒心不生疑悔者。因定发慧也。由戒生定。定生慧。故得心通十方。而无挂碍矣盖如来是诚实语。若不得心通十方。便为妄语矣。

    △五鬼神誓护。

    一诸神誓护。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至)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梵天是初禅之主。帝释是欲界之主。夜义此云勇健罗刹此云可畏。富单那此云臭饿鬼。鸠槃茶云是厌魅鬼。毗舍遮云是啖精气鬼。频那夜迦即是猪头象鼻二使者。又天神曰神。地神曰祇。人神曰鬼。已上鬼神各有所表。金刚表破恶力用之威。梵释表成善主持之德。鬼王有阴翊之功。日月有明照之佐。风雨荡其无明。雷电震其沙惑。星辰司见。巡官察思。山神主地。海若主水。万物精祇是火风神空行是风无色兼有色而言。有相皆不出欲界此等三界之相。四大之形。无非众生善恶之杂气诸惑之报障也。今若一入于三摩之定。彼诸神祇。皆为我护矣岂谓外物而却之哉。于是知反邪归正。破恶成善者。莫非神咒之功也。

    △二刚藏誓护。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至)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那由他。此云万亿俱胝。此云百亿言八万四千者。众生一念具八万四千尘劳烦恼若以念念心。其烦恼便是无数矣。今约一恒河沙便是无数若以万亿恒河其烦恼。沙数亦不可胜言矣。今取以一统十。故有百亿之称。后至发心修行进金刚道位。所有尘劳烦恼皆化成万亿恒河沙百亿金刚藏王者。便是楞严大定之力效也。然久成菩提。不取涅般者。亦是护法心切。留惑润生故尔。

    世尊下正陈誓护。大自在天者。即欲界第六天也。天名他化自在。谓此天不乐自果。乃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也或云六欲天上别有一天。名魔王天。亦大自在天摄。言宝杵殒碎其首者。宝杵金刚定力也。魔王罔欲之心也。以罔欲之心。御金刚大定。焉得不殒碎其首耶。此刚藏之愿。保护持咒者。亦见定力之功也。由旬。此云限量。即今传舍也。远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最近者四十里。盖中边山川不同故行里不等。

    右从阿难请建坛法以来。至此即是定学之法也。何以明之。众生一向甘迷于欲境。沉沦三界。今示以坛法。乃助其胜心。发其境量也。众生一向甘徇于知见。奔驰五道。今示以神咒。乃收其放心。通其禅定也。定非落于偏空。故建坛法表其实体。境非著于偏有。故说神咒阐其密用。密则心不漏。实则体不虚。必使神光内凝。德容外现。如是修行自然得到三摩地位。下文云。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盻雄毅。便是证验矣。已上明定学竟。下明德位。德位者。躬行实践之称。故有是德。必有是位。不同外道法。都无位次。浑囵吞枣。必使一步步履将去。前不云乎。断一品无明。证一分真如。直至妙觉地位。纯觉遗尘。乃为得也。辩见下文。

    △三慧学三。一明二颠倒。二明三渐次。三明地位差别。一明二颠倒。

    一申请。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至)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阿难承前开示。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遂请示坛法并宣神咒。于是悟真修之有益。识漏障之可憎。刳心易虑。入道无疑矣。今者乃请行地因果位次之相。位者履以成行也。从初悟处名曰干慧地。为本修行。历信住行向。与四加行。行共四十四心名行。从初地至第十地名觉曰地。地者所践之地也。历十地至极位名曰等觉。是为五十五位。妙菩提路。然未是到家。故称曰路。至妙觉后。名曰涅槃。到涅槃家已。所作皆息。行地俱隐。所谓入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义列在后。阿难勿知行地因果位次名义。故为问尔。

    △二许宣三。

    一赞善。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至)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佛允可而赞善者。有二义。一阿难所请普为大众。及末世众生者。是其学道之普心也。二为修三摩提求大乘者。是其传佛慧命之深心也。有此二义。故佛赞善而允其请尔。又刳心二字。正见阿难忘身为法。工夫绵密处。

    △二明宗本。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至)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佛将示慧学之法。先提宗本来说。然宗本有二义。佛言下。初则直指其本来。本来无众生之相。无世界之相。亦无如来之名。无菩提之名。无涅槃之名。何以故。此等名相。在觉明体上。一总是空。良由本性是空。见得自己实体无别故。所谓本也。因妄下。次则申明真妄之由。盖由觉明明极不觉。一念妄动流入三世。故有世界之相。因妄有生。因生有灭。故有众生之相是之谓妄也。今欲转其不觉。依于本觉。故有菩提之名。今欲转其生灭。依于无生灭。故有涅槃之名。是之谓真也。于是知名相二字。乃是世间之因。亦是出世之果。究而论之。此等因果。在妙圆性上。一总是实。良由诸法是实。见得自己智体无依故。所谓宗也。此之宗本。乃是慧学之宝鉴。克因致果。臻于极位之良法。学者不可不知。故先提于此。

    △三总标二倒四。

    一总标。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至)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此总标二颠倒也。颠倒起于不觉。不觉由乎逐妄。逐妄遗真。是谓之倒也。今欲修行。当先识此颠倒。颠倒不生。便可入得如来地位矣。又前四卷中。所明世间众生业果三种粗相。乃约目前成相而言。今明二倒并十二类生乃约因相而论。大概成相从世间起。因相由众生生。所云颠倒者。正是指因相也。十九祖告阇夜多曰。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无灭者。亦是明因相所由生也。学者先要识得。识得是为得门矣。

    △二辩众生颠倒。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至)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阿难下。明倒因也。性是本体。心是念体。明圆是觉体。义虽有三。其体则一。谓人之有念心者必由于性起。然性起必是明圆之觉。非有于尘也。故曰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奈何人不能领明圆之觉。而受虚幻之尘。尘者。物之虚影也。既受是虚影而有念心者。妄也。大抵妄性生。亦必由性明故。性明发妄。故有妄见生。故曰因明发性。性妄见生。究而观之。此妄见毕竟无性。尘非到故。以尘不到而生妄见。便是妄有也。故曰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有者。性之妄能也。能必有所。所有即是虚影也。故曰此有所有。然此虚影非为性之因也。性非所因而生于妄者。性反为是妄因矣。故曰非因所因。又虚影不能为性之所住。而性能自为虚影住矣。虚影虽住。毕竟无根。性能自住。亦必无本。故曰住所住相。了无根本。且虚影无根。性能无本。均是无住。以无住建立世界众生者。岂非同一颠倒乎。又住所。暗指世界。住相。暗指众生。已上单提双结者。世界从众生倒因起故尔。

    迷本下。明倒相也。初谓丧本受沦者。由迷明圆之觉。而逐虚妄之性。便是颠倒。何以故。妄元无体。非有所依。若有所依。则有所住。妄若有体。则有生相。便非是妄矣。次谓厌妄希真者。遂以虚妄之法。欲复真真如性。转见颠倒。何以故。真如实相。而以妄求。设求得真。已非真真如性矣。三谓以非逐非者。宛是非真之法。妄谓真如之实。乃见展转颠倒。何以故。真如无生。妄谓有生。如是则为非生矣。真如非住。谬谓有住。如是则为非住矣。真如离于心念。而以有心得。若尔则成非心矣。真如离一切诸相。故无有法。而以著相求。若然则成非法矣。

    展转下。结成颠倒。由是展转颠倒。展转发妄。发妄不息。随其颠倒轻重强弱。熏以成业。而成众生。是故同业相感。则成爱。异业相感。则成憎。由此憎爱成私。故得相生相灭。于三世中轮转无已。是为众生颠倒也。

    △三辩世界颠倒。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至)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阿难下。明倒因。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上下四方为界。若心不起妄。则无三世之计矣。根不取尘。则无界位之分矣。心无妄念。根不缘尘。与真如法一。此便是本来也。今且不然。盖由不守本来。逐妄生心。迷留尘境。由是真心没而分段妄生。此便是颠倒也。若究其生起。彼尘无性。不能为所因。良以人自逐境。因成隔别。故有界位之分。故曰非因所因。若考其因起。彼妄无体。亦不能为所住。良以人自取着。妄生住相。故有三世之计。故曰无住所住至若以方涉世。变化类分。以世涉方。迁流不止。三世四方。宛成十二。此即世界颠倒之因也。

    是故下。明倒相。盖世是动相。界是定位。动相有三。定位惟四。即声香味触是也。以色是实体。法是空体。此二无位。摄在诸尘。如身等之类皆具故也。假如妄境动时。必有声到。故耳因之为注。眼因之为睨。鼻因之为畜。口因之为说。身因之为动。意因之为悦。又悦之不已。意随之狂。身随之舞。乃至眼瞤耳热之类。谓之六乱想。一时起矣。且不特声为然。须知香味触亦犹然也。顺境如此。而逆境亦是如此。只一妄想流在三世四方。各各穷十二变为一旋复。旋复即轮转也。又如一念无明风动。心火必炎。口涎必流。举身不宁之类。此是业相内分四大之应也。若是风括海涌。树拔山崩之类。此是业性外分四大之应也。然此内分外分。无非总一妄想迁变。即世界颠倒之相也。

    △四别释十二类生三。

    一总标。

    乘此轮转颠倒相故(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若论世界颠倒。则从众生起。由迷本圆明。是生虚妄故。今辩众生则从世界起。由展转发生熏以成业故。故曰乘此轮转颠倒相故。下列十二类生。即是明其颠倒见也。何以知其然也。假如声来耳畔时。闻则闻于觉。觉则更无余事矣。今则不然。迷本圆明。遂生邪染。于是或有声上攀缘乐着。堕于想蕴。感生卵类。或有声上生出知见。堕于情有。感生胎类。又或于声上留连痴爱。堕于取趣。感生湿类。又或于声上厌故欣新。堕于假托。感生化类。更有于声上计有计无。各成四句堕于邪见。其成八倒。此等众生。总以想等为因。以卵胎等为果。且一声上如此生情生计。余香味触亦莫不生情生计。流于三世四方。各各穷十二变。为一旋复。此是众生业果差别之相。无非颠倒。实有其苦尔。

    △二别列。

    一动类。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至)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由因者。承上文而言也。上文云。从毕竟无。成究竟有。又云是有所有。非因所因。此颠倒所由因也。今观虚妄之想非因。无奈境风摇动。境风则是所因矣。盖所因是有。有必有待而然。气得合之。是为所有也。由是之因。卵属得以生焉。然其类非一种也。想非一绪也。今言八万四千者。不过约其业满成数尔。以业满故。乘风则飞。乘气则沉。此流类不同矣。流类不同。虚妄颠倒之想则一。由是世间鱼鸟龟蛇充塞不尽焉。羯逻蓝。此云凝滑。即胎卵未分之位也。

    △二欲类。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至)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杂染者。不一其贪也。贪性非因。无奈欲火烦动。欲火则是所因矣。盖所因是有。有必有待而然。爱水滋而合之。是为所有也。由是之因。胎属得以生焉。然其类非一种也。情非一绪也。今言八万四千者。不过约其业满成数尔。以业满故含五常之性。则生竖类。含邪僻之性。则生横类。此流类不同矣。流类不同。杂染颠倒则一。于是世间人畜龙仙充塞不尽焉。过蒲昙此云疱。即胎卵初分之位也。

    △三趣类。

    由因世界执着轮回(至)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执是执持。着是取着。谓凡见物则取着执持不舍也。不知执着元是非因。无奈渴爱奔流趣境。渴爱即是所因矣。盖所因是有。有必有待而然。如流沫煦暖。皆得以合感。是为所有也。翻覆即展转之意。由因渴爱不舍。故得展转趣生尔。蔽尸此云软肉。此类不入胎分。故无前位。但得湿暖处即生。故无定属也。

    △四假类。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至)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变即变迁。易是易常。谓心性易常。随境变迁。倏焉于此。忽焉于彼。是受变易身也。此变易元是非因。无奈假托不实。假托即是所因矣。盖所因是有。有必有待而然。如地性觉触得以合之。是为所有也。新故。乃是取一舍一之意。盖化生之类。离其故质。应其新受。谓之离应也。羯南此云硬肉。转蜕者。如虫为蝶。则转行为飞。雀为蛤。则蜕飞为潜之类是也。

    △五障类。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至)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执色是有。有是心地之碍。是为障也。以障蔽故。欲求明着。遂感精耀之类。悬象于世。如星辰日月。着草灵龟凡一切精爽神明之物。此等皆能为灾祥祸福。以应人之休咎云。又羯南不局硬肉之类。有情无情。随相之通称也。

    △六惑类。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至)空散销沉其类充塞。

    执色是空。空得销散诸有。归之于无。是为惑也。以惑故结暗为阴隐。如外道之无想。有情之愚蔽。及顽空无色等是矣。空散销沉者。凡感此类。精神敝之于上。则为空散。敝之于下。则为销沉。总归之空亡田地尔。

    △七影类。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至)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罔者无也。象者有也。谓之有。则又??而不可见。谓之无。则又信而可徴。故曰罔象也。此愚氓无知。外托影响。内专信忆。可怜本有正觉之性。而堕虚无神鬼之趣。是非颠倒耶。

    △八痴类。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至)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性有所蔽曰愚。心无所用曰钝。谓修龄冀永。托想归无。庄子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即痴顽无用之类也。

    △九伪类。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至)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相待者。如影为形之待。罔两又为影之待。又自非有色。见有色即染。自非有相。见有相即生。所谓展转凭依。展转虚伪矣。

    △十性类。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至)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相引者。即方士所炼符水咒诀。及刻人形等。随引一事。以为炼法。炼性以成厌祷。能呼召神仙。能役使鬼物。种种邪术欺世害人。不知此等实实无有外物。能为呼召。纵有所成。还是自己邪罔颠倒业力所成也。

    △十一。罔类。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至)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以妄合妄。是诬罔之也。以诬罔故。彼彼成虚。彼彼成异。盖因地中。只知诬罔以欺世。不知诬罔以欺自。遂致种类承讹。心性失真矣。蒲卢。细腰蜂也。又名蠮螉。取桑虫为子。咒七日成蜂。是诬罔之类也。

    △十二杀类。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至)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世间以父母生子为恩。以子食父母为怨。恩怨相值。遂致相杀。岂不怪哉。又有想为有情。以无想为无情。无情有情相反。遂致相害。岂非颠倒耶。

    △三结成。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上列十二类生者。初是情想之实。次是情想之变。初情想之实者。如色是四大之相。五蕴之总也。盖情非色不染。想非色不动。湿非色不流。化非色不迁。故知色是五蕴之本。情想之实也。然五蕴有生皆具。今以类分者。各从偏重处受生故尔。次情想之变者。盖本是无色。而作色想。如休咎精明之类是也。本是有色。而作无色想。如空沉销散之类是也。本是无想。而作有想想。如神鬼精灵之类是也。本是有想。而作无想想。如土木金石之类是也。已上即想所变之相。又本非有色。而成色相。即水母等是也。本非无色。而成无色相。即咒诅等是也。本非有想。而成有想相。即蒲卢等是也。本非无想。而成无想相。即土枭等是也。已上即是情所变之相。此等所变之相。与五蕴之妄。无非一虚妄颠倒所造。修行人先要识破此类。本来无有。由因迷此元常。故受沦溺。今若一一勘破。便不被其所转矣。

    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七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