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吉。以心无碍旋法归无而悟圆通者。今拣云。若以意知湛了为观。亦非是实。何者。意知杂乱。不恒湛了。终无有见。即有所见。未脱想念。觉何能圆。性何能通耶。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至)云何获圆通。

    此六行颂拣六识之法也。一舍利弗。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而悟者。心见即眼识也。眼识要根境法三种和合方生。舍此三种。则是非相。非相是无。有相是境。若诘其本。先无准的。云何获得圆通也。二普贤菩萨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而悟者。心闻即耳识也。闻不以耳而以心者。心是法界之总。故曰心闻洞十方。然要大因之力方能得入。大因如修法界观。与夫发起大愿等心是已。然又太高。非初心所宜。是故拣之。难以获得圆通也。三孙陀罗难陀。因观鼻端白息久发明而悟者。观白即鼻识也。观鼻端白者。权宜摄心则可。以此入道则不可。何以。盖真心无住。有住则非。宛成心所。如何获得圆通也。其四富楼那。以辩才无碍销灭诸漏而悟者。辩才即舌识也。舌识但有音文。而无实体。即有开悟。必先诵习成说而后宣扬之。故曰。开悟先成者。然先成之说。岂是出世无漏之法也。不过世间名句尔。以世间名句。非可获得圆通也。其五优波离。初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而悟者。执身。即身识也。身以持犯为行。持即是戒。犯即是业。假如身有业。戒得以束持之也。身若无业。戒将何施。即有所施。止是一身。不能遍一切法。何以获得圆通也。六目犍连。以旋湛心光。久成清莹而悟者。旋湛。即意识也。意识所以发通者。由宿因定久故。非关意识分别而有通也。何者。念缘非离物故。念既不能离物。何以获得圆通也。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至)云何获圆通。

    此七行颂七大之法也。一地大。持地菩萨因平地而见道。非通达之论也。何以故。地性有为。圣性无为。有为与无为。何以获得圆通乎。二水大。月光童子。想水而得忍。亦非如如之理也。何以故。想念非真。有觉有观故。有觉有观。焉可获得圆通也。三火大。乌刍瑟摩。厌欲修金刚三昧。大非初心之法也。何以故。火有暖触。触必有待。非无对矣。云何而得圆通耶。四风大。琉璃光菩萨。观风力无依而悟入者。亦非无上之觉也。何以故。风性是动。空性是寂。动寂非恒。于何而获得圆通也。五空大。虚空藏菩萨以性空证无边身。然空性昏钝。性体是觉。觉与不觉。如何获得圆通哉。六识大。弥勒菩萨修唯识观入三摩地。不知识性不停。非常住法。若存心于其间。便是虚妄矣。若何而得圆通哉。七见大。大势至法王子。由都摄六根。归于无念。然念性是行相是无常生灭法。总属有为。且又因性是有念。果性是无念。二体各殊。云何而入圆通也。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至)出世获常住。

    此四行颂观音道胜。我今下初一行三句颂教体也。教体立音闻为观者。非徒取其音声也。盖声之外为音。音又声之清者也。人根聪利。得音以遗声。得闻以遗音。乃至得三摩以遗觉而成道者。总之不离音闻而作佛事。故佛出娑婆界。立此为教体。众生藉是离苦而得解脱矣。良哉下次一行一句颂观音妙用也。观音得此三昧。能以三十二应入微尘国。又以四不思议。十四无畏。自在之力。施于众生者。乃是观音妙用也。妙音下三一行颂总叹德用。妙音有不思议之用。梵音具清净之德。有此德。有此用。救世世得安宁。出世而获道果。世出世间。不离此音闻为入道果捷法也。是故观音名遍十方者。由此德用尔。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至)是则通真实。

    此三行半颂诸根对辩。以验真实。譬如人静居。喻本觉。十方齐击鼓。喻圆机。十处一时闻。喻圆应。假如人静居时。设十方齐击鼓。岂有不觉者乎。岂有回避处乎。既无回避处。便知是觉。本来圆矣。又如人静居时。设十处一时闻。岂有不应者乎。岂有容心处乎。既无容心处。便知是法。本来通矣。且觉本来圆。法本来通。又不许回避。又不许容心。便知是本觉矣。此是寄根发明底意思。若较之以他根则不然者。假如目有障无所见。身无合则不觉。口鼻亦然。至于心念纷杂。起灭不停。此则所不齐也。耳则不然虽隔垣之声。遐迩之响。无不听闻。无不真实。此是圆通觉道理。若较之以他根。则不能者。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至)身心不能及。

    此二行颂独辩本根。盖本根有动有静者。乃是声尘。声尘有动有静。非关闻性为有为无也。假令声静时。号无闻者。盖是独无于声尔。岂闻性亦无耶。假令声动时。号有闻者。盖是声有尔。岂闻性有声哉。今若拣去动静有无生灭。则闻性圆常。便是真实之法也。

    纵令下释成当性。大都梦想是无思。觉观是有思。此个真常之性不为有思而有。不为无思而无。何者。此事不与念想相应故。故身心不能及。又非生灭有为法故。故不为不思无者。非人人本具真常之性耶。由人人本具真常之性。是故立声教而得闻示云。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至)旋流获无妄。

    此二行颂正责当机也。今娑婆世界。同具真常之性。同禀音闻之教。乃愚智有异。盖聪明睿智者。藉其声教宣明解了。愚而不知者。迷其本闻随声流转。他则勿论。只如阿难。岂非不是聪明睿智。具有此真常之性者乎。今乃徒记语言文字。不知语言文字。秽污心田。是生灭法。即有所思。非为正见。总是随声流转。迷其本闻也。若使回光返照。不随前尘所起知见。便是旋流获无妄矣。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至)明极即如来。

    此十行二句颂告示阿难也。初阿难下一行一句。总颂观音三昧。金刚是觉。如幻是闻。闻即闻于觉。觉同金刚故。此金刚宝觉真心。非心意识境界。故云不思议。一切诸佛皆从此出。故云佛母。此直提观音所证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以告阿难也。

    汝闻下一行半颂责失劝进。汝能闻佛一切法门。独不能返闻自性。除于欲漏。虽畜多闻何益哉。今我劝汝。但将闻佛法之闻。而闻自己之闻。自己之闻。便是无尽藏也。若闻他之闻。纵多有限。前文云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法门。不如一日修无漏业。便是自闻闻也。闻非下一行半颂正显闻体。盖因声而有闻相。因名字而有忆持相。此忆持之心。与闻声之性。尽成生灭边收。是无常之法也。今若旋汝闻机非由于根矣。若脱得声相。非由于尘矣。若不忆持名字。非涉于思矣。三妄既离。一真无待。非阿难之本性。更是谁名耶。是故劝汝若脱得一根。则六用皆成解脱矣。前文云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是已。

    见闻下二行半颂直明觉相。性体上有见闻觉知。皆如幻翳。三界中有一切诸相。悉是空花。闻根既复。六根亦除。如是尘自消而真觉圆净矣。真觉既净。光自通达。净极光通。自然虚而灵。寂而照。只此虚灵寂照。便是法界如如之体也。若证此理。然后观世间诸相。犹梦中事。汝不留连登伽是无。梦想元空。何有碍乎。

    如世下三行三句颂法喻双合。譬如一个幻师。幻作男女等相。虽见诸根牵动。要知止是一机。若一机息灭。诸幻寂然矣。喻如一个湛精明性。因湛不了。遂生诸妄。虽见六妄和合。要知止是一湛明性。圆明自妙。但诸学根有利钝。分证未圆。是以迟速不同。若惑尽垢除。觉明自显。觉明明极。便到如来地位矣。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至)非唯观世音。

    此三行三句颂结劝真修也。大众下一行一句劝其真修。如今劝阿难大众。但旋汝一向随声流转这点倒闻之机。移来反闻自己之性。贵在一闻即觉觉亦不住。何者。有觉即乖。有住即非故也。即用前三慧中意。闻所闻尽。脱过一重。觉所觉空。脱过一重。至于空所空灭。又脱过一重。如是重重脱尽方见性成底道理。直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果到寂灭现前地位。便是无上道也。须知圆通法门。实实如是。

    此是下二行半颂引人结证。此是者。指三慧而言也。盖三慧是路是门。谓从上微尘诸佛所得菩提。所得涅槃。莫不由此而入。三世如来菩萨。及修学人。所得菩提。所得圆通。亦莫不由此而得成就。至于文殊自谓不特观音一人为然。我亦从中而证也。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至)真实心如是。

    此五行一句颂选成覆旨也。诚如下二行三句选圆得当承佛以方便之法为问者。今拣出世之学。救末劫之弊。成就涅槃之心。无如观音一门为最。其余方便。不过佛之威神。即事了事。暂舍尘劳而已。若要悬救末劫。成就涅槃。久长修学则不能尔。是何也。以二十四圣论之。有浅有池汪者。如陈那身子等似为小。深者如普贤势至等似乎大。望大则众生不能构副。望小则又摄机不尽。今观音一门。无机不被。无法不摄。浅深同益。小大相宜。可使久长修学也。故选观音为当。

    顶礼下一行三句颂请祈加护。顶礼者。珍敬之意。如来藏者。三宝之称。无漏不思议者。继误观音一门。是无漏不思议之法也。以不思议之法。授之于阿难。垂之于末劫。若非三宝加被。则不能流通矣。是故祈佛加护。愿垂冥助焉。

    但以此二句正劝修学。今劝阿难大众。不必他修。但依观音所说。闻而思。思而修。直到圆通地位。如到圆通地位。便是超过其余也。

    末一句文殊自陈。我之承命选圆。实无私心。舍彼取此。乃是如法所拣尔。所谓依义不依文。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此是我之真实心也。

    △六闻法获益。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经家所叙得法益也。前第一卷中。阿难叙云。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此叙未悟本来之性。不知奢摩他路。忙趋两头。滞攀缘心故。至第四卷中叙云。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此叙虽悟妙湛之体。不知三摩家舍。犹有解碍。滞法障心故。及今闻圆通门。顿获菩提。及大涅槃。叙云。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若据一往看来。阿难是悟菩提路。是入圆通门。是见涅槃家矣。而云因事远游未得归还者。岂阿难犹未有证耶。曰。不然。有二义故。一诸佛发愿不般涅槃。菩萨度生未入正位。皆留惑润生故。而阿难持佛教体亦度生心切。虽悟涅槃。未入正位。是残思未尽故。故云因事远游。未得归还也。二生佛虽云平等。染净毕竟有异。阿难虽悟本来。岂得便同于佛耶。要在历生淘净微细无明。方得成无上道。故云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有此二义。故经家作如此叙尔。

    普会下叙广益。天龙八部是佛之常参众。二乘及初心是佛之学法众。此二众历会已久。是尝闻于顿旨。在今闻法而得法眼净矣。性比丘尼是尝登于三果。在今闻法而证无学道矣。无量众生是同具平等觉性。在今闻法而发无等等心矣。已上依次叙列得益有差。然究而论之。实抑不差矣。何则。众生发无等等心。岂非发无上菩提心乎。性比丘尼证无学道。岂非证寂灭心乎。二众得法眼净。岂非见得寂灭心是无上道乎。不然。前观音说竟。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岂当日大众非今日四众耶。要知必不然矣。

    学道如农家相似。初则辟其草莱。斩其荆蓁。和柔其土。然后设方便之法。以时播种焉。而道亦然。先要辟其妄惑。斩其恶见。和柔其心地。然后设方便之法。以时播种焉。所云播种者。即是播佛性种子也。所云方便之法者。即是依世间老农养苗之法也。养苗之法。先要审其天时。耘其恶稗。接其生生之气而已。不然。若单和其土。不播其种。则用无田矣。既播其种。不设法以养之。则生稊稗而成恶苗矣。且播其种又设法以养之。若不审其天时。则是过而养之。犹若宋人然。揠苗助长。使无生气。灭其天理而苗槁矣。此岂良农之法哉。夫良农养苗。全要审其天时。接其生生之性而已。是谓善稼者也。观世尊初用奢摩他。止阿难妄心。是辟草莱矣。次用三摩钵提。拔阿难惑障。是斩荆蓁矣。后用禅那。教阿难入圆通门。是和柔其土矣。而今将当播种之时。脱不设法以养之。则又与外道之法何异。是故入禅那之后。当说诸佛最初成佛方法。而养其道以接生生之性而已。问前三种已是方便。今何复云方便为哉。曰前方便乃是师家接机之法。今说方便。乃是学家操履之方。盖总一方便。由用处不同尔。是故师家无此方便。不能成范后昆。学家悟后无此方便。不能成办道业。不然阿难悟后何为也者。若说入涅槃。则是断灭见也。若说不入涅槃。则是常见也。或若一任其起灭而不收耶。抑又有心遏而不起耶。若然。则与不学道者何异。且一悟便了。乃是天然外道。非正见也。前不云乎。不知悟后有许多事在。正为此也。于是知戒定慧三学。真万世学道模范。不可废已。是故说禅那之后。复示诸佛最初成佛方便。直至后文云。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那时方好说罢参禅客也已。

    △四示最初方便文三。一请愿。二许宣。三文殊请名。

    一请愿。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至)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初阿难下叙其所悟。悲者悲前所失。欣者欣今所闻。阿难将欲陈愿修行大道。先述己悟而庆所闻也。由来一向未得圆通门。未识涅槃路。故不知成佛道理。今承文殊指授心迹圆明。悟知成佛法门。依此修行。是无惑矣。

    次常闻下正陈所愿。盖闻学道本为度生。度生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在如来则自觉已圆。而能觉他。在菩萨不然。宁自未度不入涅槃。先愿度人。阿难仰希如来则不能。亦愿学菩萨发心尔。问众生无边。若为度尽耶。曰菩萨观自心如镜。观众生如影。影现镜中。镜自无生。达得无生。即是度也。故知自生自度。自觉自圆。菩萨度生为若是而已矣。

    三世尊下防非请法。摄心入定。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也。邪师说法即是烦恼。去佛渐远。即是不觉。以不觉故生诸烦恼。即是魔事。阿难谓我欲修行。设照察不到。不觉而有念起。难以摄心。便是烦恼。又或末劫邪师炽盛。难以入定。便是魔事。而今若为使烦恼断而进菩提。云何令无魔事而安道场。此阿难发四弘誓愿修行入道。虑恐力弱未能。故有此请尔。

    △二许宣三。

    一赞善。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至)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赞善者。允可其请也。允可阿难善体佛意。善持教法。盖佛意不欲垂之空言。要待人修。行道必多魔障。须假成规。此诚有益于当机。悬救末劫。是以允可其请两称善哉。

    △二总标。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至)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此总标三决定义也。毗奈耶。或名毗尼。翻灭。正翻为律。律者法也。大小乘戒通称。此三决定义以戒为首。又定慧由戒生。故举毗奈耶而言也。然此三法名三无漏学。佛尝宣说。阿难要摄心修行。当依此学。此是十方如来最初成道方便之法。决定少不得底。故名三决定义。

    △三别释分三。一戒学。二定学。三慧学。

    一戒学。

    初淫戒。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至)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初阿难下辩其邪正。生死根本淫为其首。设若其心不淫。生死自然无由相续矣。故以戒淫为正。设若淫心不除。纵多智禅定。必落魔道矣。故以不戒为邪。就其邪者而论。带淫修禅。有深有浅。故其报有上中下。彼亦各自谓成无上道。虽成其道。不知乃是邪也。

    我灭度下申明利害。由此邪故。转展惑迷。后世至有假冒知识。混乱佛法。引诱众生。失其正路。堕爱见坑。其利害非细故也。

    汝教下申明教诫。由此利害得以相关。是故我教修三摩之人。深所当戒。戒必至绝其萌念。故以心言也。此是佛之决定法。第一清净明诲也。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至)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是故下重喻得失。戒生定。定生慧。慧即法身也。法身清净。必禅定中得。岂以淫身而求之哉。设以淫身而求禅定。喻如煮砂欲其成饭。纵经百千劫。祇名热砂而已。以淫身而求禅定。纵有妙悟。亦是淫根而已。且也不止不得其道。将必轮转三涂矣。是为所失。故我劝真修禅定者。必求妙悟。使淫机顿绝。身心俱断。连此断性亦无。如是清净。方可希冀菩提。是为所得。如我方双结上意。谓依上佛训即是正说。不依上佛训即是邪说。又波旬讹也。正言波卑夜。此云极恶。所谓恶中恶。魔王最甚之称也。

    △二杀戒。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至)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下辨其邪正。生死结业。杀心为甚。设若其心不杀。生死自然不相续矣。故以戒杀为正。设若杀心不除。纵多智禅定。必落魔道矣。故以不戒为邪。就其邪者而观。带杀修禅。有深有浅。故其报有上中下。彼亦各自谓修无上道。虽成其道。不知乃是邪也。

    我灭度下申明利害。由此邪故。转展纵横。后世至有假冒知识。公然食肉。薰秽佛法。引诱众生。为鬼神群队。其利害非细故也。

    阿难下别示开遮。五净肉者。不见不闻不疑。兼自死。及以鸟残。此五非断命根。故称为净。佛比为年时饥馑。其地或蒸湿。或是沙石。草菜不生。此五净肉。乃神力所化。佛于小乘部中权许听食。所谓开也。反此则禁。所谓遮也。今经明一乘佛性了义之说。如何食肉名为释子。而悟了义之教耶。

    汝等下示食肉之过。盖释子者是学道之士也。学道之士食肉。纵开悟似三摩地位。亦不过是罗刹矣。罗刹此云暴恶。相杀相食。如羊死为人。人死为羊。轮回未已。如何出得三界。此又利害之关。食肉之过也。

    汝教下申明教诫。观其食肉之过。实为利害之端。是故我教修三摩地人。深所当戒。戒必至于断杀而止。此是佛之决定法。第二清净明诲也。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至)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是故下重喻得失。盖一乘佛性。自当具慈忍之心。要见慈忍之心。必禅定中得。岂杀心而求之哉。设以杀心而求禅定。喻自塞耳高声求人不闻。是盖弥隐而弥露矣。以杀心而求慈忍。是盖愈忍而愈乱矣。

    清净下引事比明。且清净比丘。不止不杀物命为是。只如生草不忍践踏。况食众生血肉耶。比类而言。即东方之绢帛。西方之裘毳。兼之乳酪等物。若不服食。便是真得解脱出三界人矣。何以故。若服众生身分。自然为彼所缘矣。如食世间百谷。自然不能离地矣。服食尚然。况相吞相杀而无沦堕者乎。是为所失。故我劝真修禅定者。要当具慈忍之心。必使身心二涂。不服不食。如是清净方可希冀菩提。真得解脱矣。是为所得。如我下结意如前。

    △三盗戒。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至)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下辩明邪正。生死循环偷心为甚。设若其心不偷。生死自然不相续矣。故戒不偷为正。设若偷心不除。纵多智禅定必落邪道。故以不戒为邪。就其邪者而言。若带偷心修禅。有浅有深。故其报有上中下。彼亦各自谓成无上道。虽成其道。不知乃是邪也。

    我灭度下申明利害。由此邪故。转展潜欺。后世至有假冒知识。引诱众生为妖邪类。失心耗家。其利害非细故矣。

    我教下别示利害。且何以明其利耶。佛教比丘。循方乞食。循方者循佛所制之法也乞食者。乞其所得分卫四众。成无贪之法也不自熟食者。示无所营心也。旅泊三界者。示无所留恋也。此尸罗清净规则。有利于世间。故谓之利也。又何以明其害也。佛制比丘清净行道。今则不然。内怀奸诈。外现威仪窃如来之法服。诳檀信之赀财。反非正类。公自行欺。种种造业。皆言佛法。此伤化败俗。有害于众生。故谓之害也。

    若我灭下别验真假。前以私心故。潜匿奸欺。称善知识者。又以偷心故。假我衣服。裨贩如来者。又以不信自心故。非他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者。末世之人。如是。将何分别真假。佛曰不然我灭后有比丘。决定修三摩提者。能以身然一香一灯或烧一指节。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永脱诸漏矣。何也。人有私心故潜匿奸欺者。此计我相也。今能将身然灯供养如来。是无我相矣。人有偷心。故裨贩如来者。此计人相也。今能烧一指节供养像前。是无人相也。人有不信自心故非他具戒为小乘道者。是计众生相也。今能于身上爇一香而徴自心自觉。是无众生相也。此人如是无有三相。岂非好比丘耶。是为真也。若不如是。我说此人。纵修到无为田地。乃是假也。何者。不能忘身。三相宛在。偿报何已。佛昔诟比丘食马麦。今自尝之。宁非宿报。人我未亡与此何异。

    汝教下申明教诫。观前偷心不除。便是利害之端。故我教修三摩提人深所当戒。必断偷盗。此是佛之决定法第三清净明诲也。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至)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是故下重喻得失。且无我无人无众生者。即是无漏妙净明心也。要见无漏妙净明心。必禅定中得。岂偷心而求之哉。设以偷心而求得。喻如水灌漏卮。纵百千劫。终不能平矣。若以漏心而求妙净。设有妙悟。亦不能复矣。是为所失。

    若诸比丘下翻过成益。所言衣钵之余。分寸不畜者。即是戒度也。乞食余分。施饿众生者。即是施度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者。即是进度也有人捶詈同于称赞者。即是忍度也。身心二捐与众生共者。即是禅度也。不将不了义以误初学者。即是慧度也。已上六度。若对前三过。翻成三益。何者。前是假佛衣服裨贩如来。今乃分寸不畜。复能丐施余众矣。前是非他具戒为小乘道。今乃合掌礼众。复能捶詈同于称赞矣。前是潜匿奸欺假称知识。今乃身心二捐。复能将了义开示初学矣。比丘如是忘身为物。真得三昧也。是为所得。

    如我下结意如前。

    △四妄语戒。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至)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下辩明邪正。杀盗淫若犯。还是世间业。虽重犹可。若是妄语。不惟迷误自己。亦复迷误无量众生。永灭善根。不可不戒也。故今标妄语有四失。一修禅不得三昧。二心地不得清净。三堕爱见魔。四失如来种。所谓下别释。谓实未有得。妄谓有得。实未有证。妄谓我证者。此心有所计是我相也。故修禅不入三昧。又妄谓我得我证。世间尊胜世间第一者。此心有所著。是人相也。故心地不得清净。又妄谓人言。我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乃至十地。地前菩萨等。是见魔。又希求人礼忏。贪其供养。是爱魔者。此心有所欲。是众生相也。故堕爱见魔。此人如是妄得妄言。妄自尊胜第一者。此心起大我慢。是一颠。迦杀佛人也。喻如刀断多罗木。再无活理。故失如来种。妄语有此四失。乃永灭善根。沉溺三涂是为邪也。一颠迦。此云断善根罪同波罗夷。

    我灭度下。明其遣化。

    敕诸菩萨下标本。

    或作下标迹。

    所言本者。本有定属。一大乘菩萨。次二乘阿罗汉。此二可以遣化。余则勿能也。所言迹者。迹无定属。如沙门白衣人王宰官。乃至奸偷屠贩。凡有机感。无不应身。所谓四摄中以同事摄也。于是知真正应身大士。皆佩密记。既膺密记。焉可露布。眩惑于世耶。唯除临终遗嘱弟子之类。以表慧命不断。然亦不说我是菩萨是罗汉。泄佛密因也。

    云何二句。结指前未得谓得之人。惑乱众生。断断是邪。反显阴翊密遣者。是为正也。

    汝教下申明教诫。妄语之害大有关系。故我教修三摩提人当戒。断除妄语。此是佛之决定法。第四清净明诲也。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至)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是故下重喻得失。十方如来同一道者。便是直心也。要见直心。必禅定中得。岂诳妄而求之哉。若以诳妄而求禅定。喻如刻人粪为旃檀形。弥增臭秽。终无香气矣。以诳妄而求三摩。祗成虚罔。终无得益矣。

    我教下劝除妄心。四威仪。即行住坐卧寻常之行也。寻常之行。尚不宜虚假。况称四果十地等上人法哉。若窃四果十地等上人之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其罪必至诛灭。若诳妄而窃法王。其报又不止诛灭。将沦堕弥涯矣。何者。因地不真实。感果自当纡曲。今且勿论其因果。止就曲纡之心。而求菩提之果。还可得乎。如噬脐人。亦必无成就之矣。

    若诸下劝行直心。故劝修三摩人。但去无始虚伪恶觉。即无魔事。一切时中放教闲闲地。触处便用。用处便了。即是直心。祖师云祗贵虚闲。不昧作用。即是成就菩萨无上知觉也。如我下结意如前。

    首楞严经正见卷第六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