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唐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笔受

    明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 述旨

    明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李戴 印可

    明中宪大夫直??淮安府知府刘大文 明中宪大夫直??扬州府知府 杨洵 校阅

    淮南后学 陈南金 校定

    △通释经题

    夫如来果体。其体本然。何假密因。菩萨道用。其用无作。孰资万行。无因无作。无修无证。无了不了。大小名相。一切不立。此真首楞严究竟坚固者也。特以众生如来隐于藏心。非密因不显。众生菩萨沦于七趣。非万行不修。觉皇于是示之以大法。使不迷于小道。而默得乎无外之体。喻之以佛顶。使不滞于相见。而妙极乎无上之致指。如来密因。使明本妙之心。知三世诸佛。皆依此为初因。明修证了义。使悟究竟之法。知一切圣人皆依此而证果。乃至具足菩萨清净万行。一切事法无不究竟。至于实相坚固不坏。故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始于徴心辩见。终于破阴褫魔。无非健相分别事也。

    天如曰。梵语首楞严。乃大定之总名也。此翻一切事究竟坚固。古师云。未修此定。一切事法宛尔差殊。为法所缚。既得此定时。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一切当处寂灭。即是常住心性。故云究竟坚固。

    △判说经先后(删定旧文)

    夫法王说法。有条不紊。初说一乘顿教以立本。即华严也。次说三乘渐教以逗机。即阿含方等般若也。后说一乘圆教以显实。即法华也。楞严即般若法华之中。实大乘终极之教。故如来密因。菩萨万行修证之法。一切毕竟。自此以往。无复进修。直透一乘圆妙之道。故法华会上。更无地位之说。纯谈妙法。随根印可。授记作佛而已。法华之后。便说涅槃。扶律常谈而终焉。扶律者。所以嘱后事。谈常者。所以示真寂。此独临灭遗付之事。非有加于法华也。说者不本扶律之意。辄判楞严。于法华之后。亦称扶律谈常。若然则是扶律之后而又扶律。进修之后而又进修。前则加于法华。后则赘于涅槃。倒置骈枝。紊于法王之法矣。以经证之。竛竮之子既领宝藏。复何所求。化城之人既到宝所。复何前进。灯明说法华以后。中夜涅槃。释迦说法华已。便于四众唱灭。复何枝蔓于楞严哉。如必以楞严居后。则阿难既于法华诸漏已尽。而复于楞严未尽诸漏。既于法华堪授佛记。而复于楞严未全道力。既先领悟妙法。而复不知真际。既已安住佛道。而复溺于淫舍。是皆倒置。理自不然。故判楞严在般若之后者。盖以般若之后。慧学方盛。定力未全。人或溺于多闻。失于正受。于是示首楞之大定。资般若之大慧。使定慧均等学行两全。而究竟趋于一乘实相。此楞严所以说也。论三经大致。无非为一大事因缘。而必先般若以发明。次楞严而修证。终法华而印可。然后尽诸佛之能事。此其序固如是也。然导达禅乘。决择正见。无尚楞严矣。

    △正宗五分

    此经正宗文五。

    一见道分。初由七徴。以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第一卷)次由八还。以辩妙净见精。显如来藏。(即第二第三卷)复即山河万象。宣胜义中。真胜义性。(四卷初至中)皆使行人明心见性。为修证密因。故名见道分。

    二修道分。首示初心二决定义。令审因心果觉。又审烦恼根本。为修行真基。(四中至末)决示六根。舒结伦次。令解结心。而得妙圆通。为修行真要。(五至六中)此利根进修之一终也。故阿离至此明了菩提所归道路。自谓已悟成佛法门。而愿度末世。复请安立道场摄心轨则。遂闻三无漏学。四种律仪。及大神咒。(六中至末)总为修行方便。故名修道分。

    三证果分。始从凡夫。终大涅槃。历示增进五十五位。至尽妙觉成无上道。故名证果分。

    四结经分。列示五门。结显大旨。

    (八中)五助道分。初明天狱七趣一惟心造。次明奢摩他中微细魔事。恐诸行人洗心非正。失错堕落。故名助道。

    (八中十末)夫见道然后修道。修道然后证果。修证事毕。于是结经。楞严止此而已。而世尊大慈。复欲持戒众生谨洁无犯。真修行者。不遭岐枝。故说助道之法。最后垂范。遂入流通而终会焉。此乃一经纶贯。连环不断。其大略如此。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正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至)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通叙祗园结集之会。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拘絺罗博学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优波尼了悟色空第一。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至)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通叙阿难误堕淫室之由。波斯匿舍卫国王也。刹地利王族也。旃陀罗屠脍淫酒之家。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证。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徴心品第一

    阿难被摩登伽女。以先天梵咒。摄入淫室。将毁戒体。将者。且然未必之辞。阿难道力。少见于此。但未全耳。佛为宣咒提归。深悔道力未全。启请如来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妙奢摩他止也。三摩观也。禅那静虑也。于是世尊为之决择真妄。以为密因。先问阿难言。汝何所见。割爱出家。阿难言。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是以渴仰。从佛剃落。是知阿难见相。乃缘尘分别之见。其所发心。即妄想攀缘之心。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欲研无上菩提。正当辩其真妄。而起妄之源。由于心目。如来首问阿难。得其见相爱乐之源。问。汝心目今何所在以下。七徴八辩。皆显妄心妄见本无定体。由攀缘起。是谓无始生死根本。须令破断。然后可入止观正定。

    △一徴(答言识心在内)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阿难言。识心在内。眼根居外。佛言。汝身坐讲堂。先见如来。后瞩园林。若使心在身中自合。先见脏腑。今不能然。是谓不见如来。见堂外也。觉了能知之心云住身内者。无有是处。

    △二徴(又疑识心在外)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至)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阿难又言。悟知我心。实居身外。譬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佛言。心若居外。则身与心自不相知。如彼之食。不能得此之饱。今眼见我手。心即分别。是眼根心识。又似相知。云何在外。是故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三徴(又疑识心潜伏根中)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如琉璃合者无有是处。

    阿难又悟。如佛所言。心不见内。则心不在内明矣。身心相知。则心不在外明矣。如我思惟。了知此心。潜伏根里。譬如琉璃笼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眼随见。是知觉了能知之心。不能见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为潜根故。佛言。汝谓心潜根内。如琉璃合者。方其笼眼之时。见琉璃不。阿难答言。实见琉璃。佛言。心潜根内。既能外见琉璃。何以不能见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