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楞严经说约品目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长庚述

    广陵后学黄养正贞吉校

    第一卷净字集

    徴心品第一

    阿难初以见相爱乐之缘心。为舍身学道之原念。因地已不真矣。宜其魔境现前。不自解脱。斯皆缘念之妄。潜滋暗长。于隐微之中。使汝迷惑。心目为咎。佛为提奖阿难。使之直穷心目。阿难反覆思惟。终认识神。为自己性。佛与重重推破。谓此觉了能知之心。皆属虚妄。皆非真心。此经起教之端。徴心第一。

    辨见品第二

    阿难因前七徴。番番不得恳请。求诣真际。佛为决择真妄。言汝今者执攀缘心。以为自性。如前见我胜相。便生爱乐。不知此是识精元明。揽于目。发于心。能缘诸物。缘物而迷。反遗真性。因举掌飞光。问汝何见。阿难答言。我用眼见。是以能见在眼。能推为心。而不知皆是前尘缘影。虚妄想像。惑汝真心。幻起幻灭。故佛既咄其非真。且以八还破之言。此见精缘物。物过即还。譬如旅寓宿亭。终非久住。须知见有见性。非眼能见。见前尘者。尘灭亦灭。俱属幻妄。了此缘尘。不受摇惑。自无轮转。然且未指真心。权与辨见。

    第二卷极字集

    真性常住第三

    阿难自知无始以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影。但以现前生灭。新新不住。云何得如常住真心不受变灭。佛因波斯匿王之问。权以河水之见。牖其所明。若谓童[髟/老]异年。见河如昨。此见不变。则不灭可知。阿难因言。此之见精。必我真性。即尔常住。云何谓我遗失。佛言。汝见颠倒。故遗失也。因以垂臂为喻。言臂体本一。因上下而改观。则汝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者。非汝颠倒之见致然乎。不知生佛法身本原不二。缘妄迷真。号称颠倒。晦昧为空。结暗为色。结想成身。内摇外逸。昏扰扰相。局于色身之内者。今将认为自心。岂知妙明真心。圆褁十虚。如彼澄清百千大海。独认一沤。以为全海。独非迷邪。知是则心与缘心。真妄自判。其如阿难。见以缘心听法。复请决疑。佛言。汝以缘心听法。认为真心。必须离我声尘。别有闻性。乃为真心。今因声而有。离声而无。终非旅亭长住不还之主人。正如天无二月。捏日成者。捏止则无。必非真月。是知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诳。汝若不还。自然常住。

    分别外道品第四

    阿难承上佛言。觉遍十方。真性常住。问。此何异外道所说之真我。我佛与大慧言。彼外道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今观觉性自然。非生非灭。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佛言。所谓自然者。言有自而然也。有自而然。则所谓自者。必有体性。唯此妙明真心。潜天而天。潜地而地。本无方所。亦非倚着于物。而后能者。既无方所。其将以明为自乎。以空为自乎。既无倚着。其将因物而有乎。其将缘物而住乎。是故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也。故不非。无是也。故非是。离一切相。而不容于断灭。即一切法。而不容于执着。性体如是。本非外道言说之所揣摩。而世间人谓。我于明暗空塞。皆能有见性。在是矣。不知皆属缘尘。终非见体。必须离尘见见。亦复当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盖见见之见。乃离物之见。而非着物之见也。夫真见之体。尚自离见。又岂因缘自然和合等。诸言说之所能及哉。故下品遂言见妄。

    见妄品第五

    觉缘诸物。而起分别。是谓见妄。如人目有眚病。而见灯光圆影。五色重叠。然目虽有眚。而能见其有眚病者。则我本觉明心。本来无病。不受眚病者也。眚病若除。真觉自复。然则汝见世间山河大地国土众生种种虚妄。亦可谓无始见病之所成。何以故。同无实故。又以三种别业同分妄见。进退合明。一人目眚。灯影圆生。一国瘴恶。灾变同起。见影见灾。同归无实。例彼大千世界。国土众生。同自觉明无漏妙心。依真起妄。同归见病。无能除者。若能远离一切诸和合缘。及不和合法。则能除灭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而本觉为之常住矣。

    觉非和合品第六

    阿难先悟本觉妙明。非因缘。非自然矣。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非不和合。此为觉心。余尘故复与辨觉元者。自本觉而出。乃证道之始觉也。离于根尘。故云妙净见精。谓之和者。如水和土。无分别也。谓之合者。如盖合函。无乖离也。一有和合。皆属妄尘。即非妙净。然而根境相对。非和则戾。非合则乖。一不和合。则见精虽净。而不得谓之妙矣。不即不离。方为妙净。故下显示藏性。

    第三卷光字集

    显示藏性品第七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

    夫如来藏中。妙真如性。常住不还。非因缘。非自然。非和。非合。迥出外道思议之表。如上审其真妄。辨其邪正。其义明且尽矣。此复显而示之。使知真如妙体。周遍法界。阴入处界。头头显露。法法圆明。至后广举七大。随应循发。莫非真如妙体性。一切而不遗。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于此造悟。然后知如来觉海。广大无际。而不敢以一沤。穷尽溟渤矣。

    造悟赞谢品第八

    说偈赞谢。总括前义。言自无始。迷真妄。认缘影。此想颠倒。何啻亿劫。一蒙如来开示。乃知妙觉湛然。藏心周遍。常住不灭。妙明心元。体量如此。从此造悟。今我父母所生之身。何异空中微尘。若存若亡。巨海浮沤。幻起幻灭乎。造悟至此。可谓相悦以解嗒然丧我者矣。赞谢既已。复请扫除微细惑障。此为后经张本。盖致广大尽精微。乃修道之要务。前此发明心见。显示藏性。方破见道粗惑。次须决通疑滞。开修证门。以断修道细惑。详审尽除。乃登上觉。

    第四卷通字集

    深穷万法品第九

    此卷以富那起教。富那说法第一。故藉讲明。以通疑滞。盖人道者。见性为本。了法次之。然虽见性。而不了万法。则触途成滞。故蹑前发明心见。显如来藏之后。复假富那。呈疑穷辩。山河大地。诸有为相使法法决了。一无疑滞。然后。进修可顺造也。

    三种相续品第十

    富那蹑前七大之文。未达循发之旨。故有二问。一疑藏性清净。诸相何生。二疑四大各遍。云何相容。佛答。山河大地。由妄觉生。以故世界虚空。众生业果。次第迁流。终而复始。二答。色相真空。体非群相。故能不拒诸相发挥。盖观相原妄。无可指陈。众生背觉合尘。故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中。观性元真。惟觉妙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责其不相容纳。

    请穷妄因品第十一

    世界众生。业果相续。皆由妄觉而生。富那请问。此妄因何而起。自蔽妙明。受此沦溺。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譬彼达多怖头狂走。了狂无因。无可灭者。汝但不随世间众生业果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彼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外道因缘自然疑辩品第十二

    阿难蹑佛前语。终以多闻。而生见解。若谓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明明有个因缘。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则是外道自然之说。成第一义矣。蓄此疑辩。请佛开示。不知大修行人。直下明了。自然不复。再加忖度。凡有言说。均为戏论。故佛再以达多狂走之事。两穷其辨。若谓因缘自然。二说自不相蒙。若谓头本自然。为何因缘。而怖走狂。怖有因头。又何尝不自然而有失乎。故知狂之无因者。狂歇即止。不复更论己头。以是知因缘自然皆为戏论。

    诃责戏论品第十三

    夫称生之谭。如来是真语者。是实语者。安得更引人间戏论参合。以求是非是处。盖此不二法门。非生灭法。若云生灭灭已。自然心生。此亦生灭。非菩提也。直使对待尽去。名言两忘。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若阿难者。虽尔多闻。祇益戏论。不修正定。安能解脱人间憎爱之苦乎。

    决定二义品第十四

    阿难因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恳请初地因行。佛为决定二义。一者生死妄本。依于生灭。二者烦恼根本。起于根尘。汝等若以生灭妄心。而求大乘不生灭法者。无有是处。何者。汝身之中。见有四缠。水火风土。相识妄成。五重溷浊。分汝湛圆妙觉明心。是谓生死根本。须以湛圆性成。旋其虚妄生灭。以为因地。又当详审烦恼根本。凡汝众生。六根为贼。自劫家宝。织妄成业。今以身中贸迁。世界相涉。通计六根所作功德。各各具有一千二百。于中全缺优劣不等。更当选择中间。谁为圆通。返穷无始。织妄业流。至不生灭。得循圆通。一门深入。一入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圆六湛品第十五

    云何一门深入。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佛言。汝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然观耳来听法。口来问义。身起钦承。则又互相为用者。要知圆湛本然。非一非六。由汝无始有明。明觉黏湛发光。浮根流逸。奔于前尘。颠倒沦替。故于圆湛。六一义生。汝若不随前尘所起知见。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是谓明不循根。寄根明发。则汝六根。互相为用。如是浮尘。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究竟修因品第十六

    阿难误认六尘缘影。为自心性。故疑离尘入断。将谁立因。求无上觉。佛使罗睺击钟使验。根尘虽断。闻性不断。若能弃彼生灭根尘。独守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云何不成无上知觉。以此为因。则七常住果。于是可获。

    第五卷达字集

    见结知解品第十七

    蹑前二义。文中不见所结。云何知解。总示妄结。依根尘识起。但妄识不立。妄结自解。然根尘与识皆无自性。如彼交芦。互相依倚。当体全空。既无自性。则随缘转变。故于知见立知识之心。则结而为无明之本。知见无知识之妄。则解而入涅槃之门。

    宣义说偈品第十八

    前十六句。牒结长行之语。后二十句。蹑前解结之文。启后圆通之旨。

    绾巾示结品第十九

    阿难蹑前偈文。未解一解六亡之旨。于是如来绾叠华巾。成为六结。告阿难言。此巾六结不同。循顾本根。一巾所绾。则汝六根同一妙明真性。因有妄结。分为六根。义亦如是。汝嫌此结。不能成一。若次第解除。使结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一解六亡。义亦如是。然欲解此结。云何措手。若左右偏掣。终不能得。若于结心解即分散。于结心解者。知见立知。即名为结。观于中道。斯即结心。若悟三空。心即无结。如上狂乱。乃根结之由。结解于心。狂乱自歇。

    选择圆通品第二十(二十五菩萨各举所证)

    前此不说因缘。到此却说因缘。盖欲选择六根以了圆行。若谓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安得谓无因缘。但所谓因缘。非取世间和合粗相。须知六凡四圣。皆由于心。随无明之染缘。则生九界。随教行之净缘。则出佛界。是故从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如二十五菩萨。各举所证。皆以因缘。而成无学者也。有以六尘悟入者。则憍陈那等也。有以六根悟入者。则阿那律陀等。也有以六识悟入。者则舍利弗等也。有以七大悟入者。则乌刍瑟摩等也。惟观世音菩萨。则以耳根三慧。得入圆通。故下品特表。以示标准。

    第六卷寂字集

    特表耳根品第二十一

    圆通二十五门。此最当机。故须特表。一亡前尘。二净内根。三空观智。四灭谛理。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获二殊胜。一者上合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合众生同一悲仰。圆通之妙。有如此者。得成十四无畏三十二应。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文殊说偈品第二十二

    二十五菩萨。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二十五行之中。易得成就者。莫若耳根。故佛开示此门。特敕文殊。说偈细玩。文殊所拣。是言初心难入。若二十五菩萨。各举所得。实无优劣。所谓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也。耳根圆通。又方便中之方便者。故特告阿难及末世众生。使易得成就耳。又按偈中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今去圣愈远。加被之力愈微。欲如二十五菩萨之速证。窃恐未易得也。

    决定清净明诲品第二十三

    阿难承佛慈诲。心迹圆明。悲喜交集。欲以是法应世度生。而恐末劫邪师妄谈佛法。受其眩惑。易退觉心。难入正定。欲摄其心。入三摩地。未知云何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佛为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云何摄心为戒。一曰不淫。二曰不杀。三曰不盗。四曰不妄。是为清净明诲。持此四种清净仪律。皎如冰霜。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第七卷照字集

    摄持轨则品第二十四

    前示明诲。内摄也。此示坛仪。外摄也。轨则温陵多从表法。(见华严大论)大要广大信心。而资以净智妙行。然后可以严成。如来寂灭场地。设像献享。诵持咒心。一七之中。心身明净。三七之后。端坐安居。不起于座。自得泥洹。或有未能办置。持诵不休。亦能随器。受持受益。

    神咒四百十八以前。但是皈依三宝贤圣。及叙咒功力求愿加被之事。至跢侄他。此云即说咒。日下乃秘密心咒。不拘时分。常行一百八遍。此而已矣。

    修证三摩问品第二十五

    阿难请问。已知得正熏修。如是修证三摩。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佛以次答。修三摩地者。先识倒因。倒因不生。乃复正性。众生迷真起妄。众相竞生。起惑造业。以成颠倒。起惑愈甚。则化理愈乖。展转迁流。世界相涉。变化众生。而成十二类。盖自胎卵湿生。至非非想。其类充塞。轮转不停。一一类中。亦各具有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修三摩者。必须于是本因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

    第八卷含字集

    三种修行渐次品第二十六

    何谓三种修行渐次。一者断荤。不食五辛。除其助因。二者断淫。不行偷劫。刳其正性。禁戒成就。现业自违。于外六尘。不多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身心快然。获大安隐。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增历圣位品第二十七干慧四十四心十地等觉妙觉

    前言生灭名妄。故有颠倒二种。灭妄名真。故历渐次圣位。修三摩者。欲爱干枯。根境不偶。执心虚明。纯是智慧。以其未与法流水接。故称干慧。从于此地。渐历圣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加以妙圆四行。蹑迹相资。重重增进。至于十地。则超凡入圣。而修习之功。无以复加。故成等觉。若妙觉则优入圣域。成无上道。其实则一干慧初心。始终成就而已。然前称干慧。后复称金刚干慧者。圣位既登。非此慧力不能断最后细惑。荡前位缘影。故特赞称金刚以美之。非于等觉后心。又立一位也。

    第九卷虚字集

    精研七趣品第二十八狱趣鬼趣畜生趣人趣仙趣天趣

    前于世界颠倒中所说十二类。单示欲界因果之相。尚于界趣。说而未周。今复蹑前精研七趣。夫真如妙心。本来周遍。则法界一真。万物一体。宜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