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首楞严秘录卷第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可知。

    三南无下说正神咒。咒是秘密不翻。不翻而有翻者。止翻其字。不翻其义。既云不翻。不必云其某处是归依之词某处是鬼王之号乃至某处是部党之名也。但经文是显。显诠也是藏性。咒文是密。密诠也是藏性。显密虽殊藏性是一。则知显无所显全以密为显。密无所密全以显为密耳。

    四举益劝持分二。初阿难等约果德。二阿难等约因行。初又三。初总明利益。阿难等也。二别示五双。十方去也。三总为结归。若我去也。

    初总明利益中。是佛顶等出生诸佛者。如前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是显诠也。今佛顶咒出生十方诸佛。是密诠也。则知显密同能出生诸佛也。然咒是大白伞盖三德之理。诸佛所证正是三德理体。是为出生之诸佛耳。以其神咒能出生十方诸佛。所以下有别示五双也。

    初别示五双分五。初成道降魔一双。二应身说法一双。三授记拔苦一双。四上求下化一双。五入灭付法一双。

    初双中。正遍知者。以不偏乎空有中三。是为之正。全空全假全中。是为之遍知觉。即三智一心中知及夫三觉圆满也。执此咒心降伏等者。其法如金刚王。无情不破。无执不殒。所以诸魔皆伏外道皆制。

    三双中。大小诸横者。大横有九。小横不知数也。

    五双中。严净戒律等者。如今如来涅槃会中扶律谈常也。故云悉得清净。

    三总为结归分三。初若我下指广。二若说下别名。三汝等下劝持。

    初中。经恒沙劫终不尽者。以其所诠乃是藏性。亘古今而无始终。遍法界而无去来。所以经恒沙劫说不尽也。

    二中。别明可知。

    三中。汝等等者。正以小况大以浅况深也。谓其小乘之果。尚非此咒不能。何况大乘。欲坐道场。舍是咒而能远诸魔事无有是理之处。故云汝等等也。

    二约因行分二。初阿难若诸去明书写以劝持也。可知。二阿难我今去明持诵以劝持也。分三。初阿难下总明。二当知下别示。三是故下总结。

    初可知。

    二别示又十。初能除诸难。当知等也。二能生诸善。阿难等也。三不生他处。从第等也。四聚诸功德。此诸等也。五众行成就。是故等也。六能灭罪障。阿难等也。七满其所愿。复次等也。八能安国家。阿难等也。九年丰障除。阿难等也。十恶星不入。阿难等也。

    初中。不能烧等者。能持此咒。唯一法界理体。安更有水火等之所害也。

    三中。从第一劫至后身者。初心谓之第一劫。金刚后心谓之后身也。

    四中。此诸众生至悉与此人者。若尔三昧亦可慧矣。不然虽曰与此功德。然持者所得功德。与诸佛所证同一藏性。似乎与者。实非无因而得也。

    六中。设犯禁戒于未受时者。谓未受持咒之前也。纵经者。正指前所犯耳。设着不净等者。此又指时咒之后也。纵不作坛。等者。为显咒之力用。非谓不作坛而可修三昧也。

    八中。脱阇者。此云幢也。

    十中。二十八大恶星者。有云别有二十恶星。则亦不然。即此二十八星。亦可为善。复可为恶。若人行善。恶亦善矣。若人行恶。善亦恶矣。诸恶灾祥永不能入者。云何祥亦不入耶。盖灾既不生。无一而非吉祥之者。何待入而为祥。若待入而为祥似有不祥者在。故云灾祥永不能入。

    三是故下总结。可知。

    三护持分六。初说是下金刚也。二尔时下天王也。三复有下鬼神也。四复有下天神也。五复有下灵祇也。六尔时下金刚藏也。

    前五可知。六中。散心游戏者。非同凡夫之散乱也。但其不结制耳。我以宝杵殒碎其首者。问金刚藏菩萨是大慈者。云何行此不慈事耶。答要知金刚藏亦具折摄二门。其恶也应以威力而折伏之。故加以宝杵也。其善也应以慈力而摄受之。所以恒令此人所作如愿也。即此一□具有慈威耳。

    自阿难即从座起去。第三显究竟坚固位之文也。最初阿难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最初方便。是则有因有果。有因中之先务。如来总答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皆由一切众生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故有轮转。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此一番问答。楞严大旨已尽。嗣后不惮重烦一一启请。如来约色心开合一一详答。自七处徴心。至四卷中云何自欺尚留观听。总发明究竟坚固之理。圆通疏所谓约不思议三谛以酬三止之请是也。已统开圆解。自请入华屋之门。如来约二决定义。复令二十五圣各陈圆通。至文殊拣选。的指耳根最初方便。以至摄心轨则安立道场显密双修。无非行门之事。所谓依究竟坚固理。起究竟坚固行。圆通疏所谓依解起行以明不思议之修。至此中来。理行既备。当广开圣位以示证果之相。故有此文之生起也。然近指则行门中叙益云。观佛菩提及大涅槃。明了其家所归道路。但归家之路。必有种数故请。若远稽首□初云如是终始地位永无诸委曲相。今须祥明故请。正与最初通请得成菩提照应。文分为二。初陈请。阿难等也。二答示。尔时等也。初又二。初阿难下经家叙相。可知。二我辈下当机陈词。分三。初迷悟双陈。即我辈等。二申请位次。即世尊等。三大众作礼。即作是等。

    初中。我辈等者。愚必自用。故好多闻。钝必难入。故不求出。已上叙迷也。蒙佛下陈悟也。指前的指耳根圆通及摄心轨则安立道场为慈诲耳。得正熏修等者。指前闻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也。此修无别以为修。全以闻根自性为修。以熏亦无别以为熏。全以闻根自性为熏。是为正熏修也。则知不能全性起修。乃是错乱修习非正熏修也。前来唯生灭身而已。今得耳根正熏修之法。当转生灭身为金刚不坏之身。前来唯生灭心而已。今得耳根正熏修之法。当转分别心证常住真心之心。是以身心俱为快然。而获是丰饶利益也。

    二中。如是修证佛三摩提者。自有二意。一者如来所修皆以性为修。修无所修。如来所证皆以性为证。证无所证。今不言全性而修全性而证。但以佛字而双摄之。故云佛三摩提。二者此三摩提耳根圆通之法。从佛金口演说。今以能说之人以明所说之法。是以云佛三摩提。未到涅槃者。以初心对后心。中间位次甚多。故云未到涅槃。正请位中。当以云何至何诣何云何分为四科。与下文一一相对。具如下辨。而或以前一为通请。下三为别请。其始也至何渐次发是修行。其继也诣何方所深入地位。末乃穷极因□。则三渐次在干慧前断无疑矣。则以渐次为三。干慧为一。十信至四加行为四十四位十地为十。等妙为二。后止云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者。以其妙觉非路。干慧非真。又三渐次乃是能成□是所成。所以后云清净修证渐次深入。又云皆以三增进故。□能成就五十五位。以故止言五十五也。然证有浅深。位有高下一为执理迷事。二为执偏迷圆。其谓理本无修。何更有证。天然具有如来性德。言修证者但得其事而已。又谓圆顿修习直下便是。何有许多位次可历。若虽修习不能直入。必须假位而得证者。但是偏渐而非圆顿。此皆不然。若论其理理则顿悟。若论其事用次第尽。徒以理为是。不因修习。从何证入。譬如家人流落他方。若要归来。必须从路。中间不无程限次第。论理顿悟。犹了知家中者也。论事因次第尽。犹从路而归也。若论其圆。是利根也。若论其偏。是钝根也。既有利钝之分。不无迟速之别。然其修习及夫证入皆不可少。何得圆无位次偏有高下。犹之乎二人同在他方归来。一聪利者得其捷径。一愚钝者得其纡路。虽有纡捷。其路是同。但到家有前后耳。今圆顿犹聪利得捷径者也。偏渐犹愚钝得纡路者也。但证果有迟速耳。其修证位次安可得废。为后世者执理迷事执偏迷圆二号人。所以阿难为请如来为说。若曰理之与圆无修证位次。此皆渎乱圣经疑误众生者也。三中可知。

    二答示分三。初尔时下赞许。二阿难下受教。三佛言下正说。

    初赞许中。言善哉善哉者。一赞其从圆解以修圆行。一赞其从圆行以请圆证也。悬示等者。从是耳根。以为修习。任运分破无明。分显三德。到涅槃山顶。坐菩提觉场。□无委曲之相及乎退屈之事。是为正修行路也。

    二受教中。刳心者。易云刳本为舟。今取屏除妄虑虚净其心也。

    三正说。分二初总明。佛言等也。二别示。阿难等也。

    初中。当知等上应先云。如来欲示诸圣位次。先明世界众生二颠倒因者。正以妙性湛圆绝诸名相。此中尚无依正之假名。何有智断之证相。但由迷真起妄性颠倒故。转菩提成烦恼。则成十二类生。若能返妄归真性不颠倒。转生死为涅槃。则成六十圣位。此迷悟之源不可不知者也。是则世界众生因迷妄而有。菩提涅槃亦对迷妄而立。然于妙性体中了无诸相可得。故必先示颠倒以为所破。复明位次以为所证也。妙性圆明者。以其圆满周遍法界是为圆。以其明净照了一切是为明。此之妙性之中。世界众生菩提涅槃俱为名相。本来圆离。故云当知等也。现在有世界众生者。由生灭名妄而有。妄之所以生者。皆因一念不觉。从是而有因缘和合虚妄之生及夫因缘别离虚妄之灭。又因妄而生。是因有无明有世界众生。因生有灭。是次第迁流终而复始。故云因妄等也。又有菩提涅槃可修证者。既从真以起妄。还返妄以皈真。则有菩提及夫涅槃。故云灭妄等也。

    二转依号者。在迷□起妄。转真实而依虚妄。则有世界众生。是一转依也。在返妄归真。转生灭而依真实。则有菩提涅槃。是则又一转依也。则知世界众生。非因他有。秪迷真而起妄故。其菩提涅槃亦非他有。秪□妄归真故。然于自性体二皆不得。是为二转依号也。此正明□菩提涅槃之所以。意显一理原无名相今说地位因灭妄故不得已而强立名相也。

    二别示分二。初从真起妄明颠倒。自阿难汝今去也。二返妄归真明地位。自阿难如是去也。初又分二。初阿难下叙意。二阿难下示相。

    初叙意中。先当等者。意谓二转依号既因灭妄以名真。则虚妄颠倒之因不可不知。若知其因。则妄可灭而颠倒不生。不生则无生矣。故曰斯则真三摩地。譬如讨贼要须知贼之所在也。

    二示相又三。初合明。阿难等也。二分释。迷本等也。三相涉。三世等也。

    初合明者。合明世界众生生起之相也。有云止明众生。不明世界。以初但云众生故耳。此非然也。但以标起唯是众生。若其所结。二皆具耳。由性二句。先明其真而有妄也。初句指上妙性圆明也。即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及元明自心性净明体。俱换文耳。次句结上起下。谓其真性本来明妙而无昏闇。是为性明。本来圆满而无缺陷。是为性圆。如是性明圆中本无其妄。因一念不觉即有其妄。故曰因明(云云)。因明二句正起妄也。盖性本圆明。将欲一个妄明以为能发。则其真性翻为所发。然真性本来自明。何待而发。若立一能发之□。则有一所发之性。故云因明发性。能所之性一立。则其妄见从此而生。故云性妄见生。如前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也。圆明心性之中。真尚不有。那得有妄。今妄见一生。则毕竟无中而成究竟有。故云从毕等也。如前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也。此有等者。上有字□□究竟有之有。以无明为体者也。下有字。指根身及乎器界也。既从无明而有。乃虚妄之因以为其因。则非其因。故云此有等也。能生之因既是无明。全体虚妄。而为非因。则其所生能住之众生。及夫所生所住之世界。二者之相亦皆虚妄。而无根本可得。故云住所等也。能生之无明既是虚妄。所生之世界众生亦皆虚妄。从此无住虚妄之中。而世界众生纷然生起。故云本此等也。合明世界众生如此。

    二分释为二。初迷本下释众生颠倒。二阿难下释世界颠倒。标起不言众生。结文而云众生。所谓结而不提者也。世界中。标起而言世界。结文不云世界。所谓提而不结者也。

    初中。迷本四句。总示众生之颠倒也。将欲三句。别明偏渐众生之颠倒也。非真二句。别明二乘众生之颠倒也。展转六句。别明六道众生之颠倒也。由是等。总一切众生之颠倒也。初总明中。迷本等者。一切众生从何而有。皆由迷其本来圆明自性一念无明虚妄而生。故云迷本等也。既从无明虚妄而生。那有真性之体可得。能生妄既无体。所生众生何依。故云妄性等也。□偏渐中。将欲等者。偏渐之人不能达妄即真。必须破妄显真。□知自性之中真妄两不可得。汝若欲舍其妄而复其真。则汝欲复真之真亦是妄矣。真尚不生。安有妄舍。故云将欲等也。则知偏渐众生是颠倒耳。明小乘中。非真等者。二乘之人。必欲离□才显乎空。不知离有见空已是妄矣。故云非真。更复离有见空之中求复真性。乃更妄矣。故合云非真等也。非相即妄相也。乃妄中之妄耳。非生下。正出妄不可得。四非字不同上之非字看。皆遣词也。非生非住者。谓其生住异灭是无明之相。若就圆明心性了不可得。但略下之异灭二相。故云非生非住。非心非法者。谓其身受心法是无明之体。若就圆明心性亦不可得。但略上之身受二法。故云非心非法。若欲观身受等四。而破生住等四。以显偏真。以求复真。自当成妄更妄也。又可四非字从上非相发来。此正言惑。而未言业与众生。生住言其相。心法言其体。正指起惑之本本于心法。起感之相相在生住。意谓非真求复根本既妄。凡所有心妄更妄矣。故云非生非住等也。则知二乘众生是颠倒耳。明六道中。展转等者。谓凡夫众生。自一念不觉。六尘引起六根。六根还缘六尘。互互相引。重重生起。即下云六乱妄相者是。故云展转发生。发生不已。纯一虚妄烦恼之见。故云生力发明。烦恼既成自当造业。故云熏以成业。业既成已自当感报。故云同业相感。同业者。四生中止取胎卵而言。□□父母己三业之所同者。是为同业也。既招其报。必有杀盗淫酬偿之相灭。及夫杀盗淫缠缚之相生。故云因有等。则知六道众生是颠倒耳。若论其偏渐。若二乘。若六道。无一而非颠倒。皆因一念无明之故而有。所以初云迷本。至结云由是等也。

    二释世界众生颠倒中。是有等释界义。非因等释世义也。是有所有非所因等。牒前此有所有非因所因等为世界因也。谓此有所有。则四方分段妄生。既有分段界畔自立。能有指惑业说。所有指众生说。故云是有等也。谓本非真因。妄为所因。本非所住。妄为所住。因此转变迁流。而三世遂成矣。所因亦指惑业说。所住指众生根身说。以此无住无明念念熏彼所住。故云非因等也。如是则知世界颠倒亦由无明而有者也。

    三相涉又二。初三世下标举。二是故下释明。

    初标举中。三世等者。非若前之以世涉方以方涉世。盖谓世界依报与众生正报互相涉入生六乱妄相也。从是相涉了无休息。自得致乎变化一十二类众生也。

    二释明又二。初释成因。是故等也。二释成果。乘此等也。

    初释成因中。因动等者。动即上文之相涉也。因其无明不觉。遂致根尘相生。是为因动有声等。如前觉明空昧相待成摇之义同也。因动有声之句贯下五句。因味知法之句彻上五句。一贯一彻。一上一下。以根缘尘。以尘引根。互互相生之相尽于是矣。若欲显了明白。其始也因动有声之句传传而下。曰因动有声乃至因动有法。其后也因味知法一句传传而上。曰因法而知乃至因色有见。中间可推而知也。六乱妄相等者。其心或缘乎声忽又缘色。或缘乎香忽又缘味。于六尘中了无定体。是为六乱妄相。因此乱想之中习成恶业之性。即欲等十二颠倒以为本。而造杀等十恶之业。是为成业性也。以其成业性□远成乎苦果。是以十二区分由此而轮转不息也。十二区分。各以自类为言。十二轮转互为感报而言也穷十二变等者。如因色有声因色有香乃至因色有。法。又因声有香因声有味乃至因声有色。如是六尘互互而生。具有六番。若因见有闻因见有嗅乃至因见有知。又因闻有嗅因闻有尝乃至因闻有见。如是六根互互而为。亦具六番。合言之。是为穷十二变一旋复也。

    二释成果又三。初乘此下立名。二阿难下示相。三是名下结归。

    初列名中。乘此等者。盖因世界颠倒六尘之中一一互显。尘以牵生。众生颠倒六根之中成乎六乱妄相。而此妄想取着六尘之时。或缘之为虚妄轮回动颠倒。以至杀颠倒。故名果报。有胎焉卵焉更相变易。亦六乱而无定趣也。卵生等十二类。若按瑜伽俱舍等论。从壳而出曰卵生。从胞而出曰胎生。从湿而出曰湿生。离故趣新曰化生。本质既无但因明耀之色。曰有色。空无色相曰无色。唯以想心成质曰有想。顽无所知曰无想。自质非实托彼成故虽有若无。曰若非有色。己本无想。由彼想以心成我质。曰若非有想。我有儿想。彼无父母想。虽彼无想现以□我儿想。曰若非无想。有云有色是色界。无色是无色界。有想无想至非有想非无想。亦无色界空处等四天。若作是说。皆非然也。一者因果不相应。二者名义不相应。何以故。此十二类生。□体六乱妄想者也。若夫色无色界。禅定之人方生彼天。今乱想亦生彼天。则因何劣而果何胜。是以若作是说。因果不相应也。

    下文云。有色羯南流转国土。无色羯南流转国土。乃至非有想非无想羯南流转国土。云何名是有色羯南无色羯南等。而义又是色无色界。是以若作是说名义不相应也。当知此十二类唯在欲界中论。以故皆谓之羯南也。若夫忉悧已上。所谓有定天人。未必如下地众生六乱无绪。上之二界又可知矣。不知但就现前幽显可验者略示之耳。若曰通上二界。深违佛旨也。

    二示相中。分为十二。次第可见。此十二种。总由六乱妄想为之因以生十二类颠倒。复以十二颠倒为之缘以造十恶等业。故逐妄别其升沉。随业分其轻重。此十二类之所以区分也。然一一类中各具八万四千乱想者。盖此烦恼乱想各各具有。但随类转变。则烦恼亦随类偏显。故如鱼鸟之类以飞沉偏显。则诸烦恼俱属飞沉。所以遂有八万四十飞沉乱想。下例明之。又复应知。此乃类生果上之乱想。非因中虚妄动等六乱妄想也。初动类中。言因世界等者。六乱妄想。于六尘中起虚妄动颠倒时。其想有升有沉故和合气成。遂有八万四千飞为羽族沉为龟蛇。此亦理势之必然也。余可例之。虚妄者。以其想生故也。动颠倒者。亦以其想故也。气成者。卵以气交故也。飞沉者。想有重轻。若轻者升而飞。若重者沉而坠也。则知鱼为想重。鸟为想轻者矣。此中虚妄及下杂染乃至怨害等。又此之动颠倒及下欲颠倒乃至杀颠倒。皆属烦恼障也。此之气成飞沉等乃至怪成含父母等。总属恶障也。此之卵羯南鱼鸟等乃至下文非无想羯南土枭等。总属是果报障也。具如教观旨抄。欲类中。横竖乱想。正以六根妄想。起杂染欲颠倒时。有邪有正。正则为人为仙而竖生。邪则为畜而横生。邪正相半则为龙类。以龙在天为竖。在水为横耳。言杂染及欲颠倒。以其是情生故也。滋成者。胎以精交故也。趣类中。翻覆乱想者。由六乱妄想。起执着趣颠倒时。逐心背信翻覆任情致成其形。或覆或翻。或飞或走而无定趣。言执着及趣颠倒者。以其是合感故也。

    假类中。新故乱想。正以起变易假颠倒时。情念乖离新故更变。故受生时。或转□为飞。蜕飞为潜。触类而成。假借相禅也。言变易及假颠倒者。以其化以离应故也。障类中着即显也。余可知。

    惑类中。此正厌有着空灭身归无。销之散之。遂成阴隐乱想。如舜若多是也。

    影类中。此正蹈迹附影。似有似无。忆以成之。故为潜结乱想。而感神鬼精灵之类也。

    痴类中。枯槁乱想者。正以起愚痴颠倒时。以心如土木形如金石。为长生久住之计。故成枯槁乱想耳。

    □类中。非有色相成色羯南。谓自质非实。托彼而成。以起相待。因依伪颠倒故也。例如水母。性类中。非色无想无色羯南。自质本无。托彼咒诅而成色质。正由邪业相引性颠倒故。不由生理也。罔类中。非有想成想羯南。己本无想。因彼质而成我想。正以□乱妄想。证罔取他。纳为已有。故成蒲卢等。盖蒲卢等本为桑虫。非有蜂想而成蜂想。故云异质相成。

    杀类中。非无想相无想羯南。盖我有儿想。故云非无想相。而土块毒果本无父母想。故云无想。正以怨害相酬。杀伤相反。良由因中畜养一切。始则亲养。终则杀伤。恩反成怨。故感土枭之伦。始则居然一父子也。终必食之。此形类相随。果报不忒。亦不期然而然者耳。破镜乃是食母之兽。非鸟也。今言鸟者。应云等如上土枭等。

    三结可知。统上约生灭明妄。以成十二类生已竟。大约要显迷真故有世界众生种种颠倒之不同也。若其破妄。即有菩提涅槃。诸位证入之少异。迷悟相翻。意在于悟。从悟说位。用酬阿难前□□□。

    大佛顶首楞严秘录卷第七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