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京都西湖沙门 交光真鉴述

    △二六入开合。原无此科。即内六处耳。分二。一总徴。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入者。璇师谓境入之处。是也。观下吸字。正与入字相应。以六根各能吸入所对之尘故也。

    △二别释。又分为六。一眼入。又分三。一妄依真起。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即彼者。吴兴谓。取前能喻之眼。为今所喻之法。是也。意云。即彼目见空华。固是目睛。瞪发劳相。更兼目与劳。诸所妄见。又同是菩提心上之劳相也。如言子固是父之所生。而兼父与子。又同是祖之所生也。兼目与劳。即见与见缘也。但前一劳字。指空华言。后二劳字。皆指目所对之妄尘言也。虽单重目。而非尘无。以表见故。须兼之。观下当自省矣。

    △二辩妄无实。又分二。一无有实体。又分二。一托尘妄现。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

    首二句。是所托之尘。次二句。是妄现之见。末句。因得其名可见但有其名而已。只是根揽尘而成名。不可交互平言。

    △二离尘无体。

    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前文但约离明见暗。而显见之不随明灭。今若明暗双离。毕竟见性作何形状可见。但是托尘妄现。而实无其体也。问前取根性离尘有体异彼缘心。今云明暗双离。毕竟无体。何异缘心之无体乎。答浅论之。前因众生离缘心不见真心。乃就根中指性。令识真心。然自是心非眼之后。但惟显性。不复论根。所以极表其离尘有体之真。今因已领真性。尚执六根别有体相。未融一性。更须令知六入无自体相。所以极破其离尘无体之妄。虽说见性。乃根中局执之自性。非同前离眼廓周之见性也。是前显性。而此破相。所以异矣。更深究之。此之破相。亦欲其离相即妙真如性耳。则显性之旨。依旧同矣。岂如缘心真破其一定无体哉。四卷末。阿难亦有此问。再当参互观之。

    △二无所从来。上科推妄。此科验知。后放此。又二。一总以标列。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约世情根出。乃为正计。余二防转计而已。

    △二徴起逐破。又分三。一不从尘来。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首三字。总徴寄居此科耳。明暗既以相反。生灭自尔互换。同前因缘之破。可知。

    △二不从根来。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必无下三句。一气读之。如云。若谓单根能生见性。则双离明暗。而见精本无自体也。

    △三不从空来。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阙汝入。

    空包根尘。若能出见。则根尘俱成可见。且堕外物见我矣。

    △三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无有实体故虚。无所从来故妄。然所以无实自体者。以其体即真如。所以不从三处者。以其出自藏性。本即是非因缘非自然之妙性。诈现眼入而已。下皆放此说之。眼入已竟。

    △二耳入分三。一妄依真起。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瞪目以见空华。变为塞耳以闻头响。准上。前一劳字。指头内虚声。而后二劳字。指耳所对一切声也。自此以下。皆当请看上文以例之。无不明矣。盖目瞪发劳。止见空华。菩提发劳。则见闻嗅尝觉知齐发。故皆言瞪发劳相。

    △二辩妄无实。又分二。一无有实体。又分二。一托尘妄现。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

    动即有声。静即无声。

    △二离尘无体。

    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二无所从来。又分二。一总以标列。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二徴起逐破。又分三。一不从尘来。

    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二不从根来。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三不从空生。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此惟以有性非空小异于归当见根之文。余并准上可知。

    △三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准上耳入已竟。

    △三鼻入。又分三。一妄依真起。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冷触本是身入所对之尘。此因畜鼻之劳。无别香臭。但有冷触。姑借之以例诸香臭气同一妄耳。且此益验上文后二劳字便指诸色诸声也。

    △二辩妄无实。又二。一无有实体。又二。一托尘妄现。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臭闻性。

    塞者。但谓无臭。不必气之不通。

    △二离尘无体。

    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二无所从来。又分二。一总以标列。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二徴起逐破。又分三。一不从尘来。

    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二不从根来。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机者。但是变文。不必说其发闻。以正破根生故。

    △三不从空来。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回嗅汝鼻。同上归当见根。

    △三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准上鼻入已竟。

    △四舌入。又分三。一妄依真起。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此经了义。虽六尘各二。而前三妄依真起科中。惟明动通。此下三入皆双用所加淡离灭是也。

    △二辩妄无实。又分二。一无有实体。又分二。一托尘妄现。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

    △二离尘无体。

    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二无所从来。又分二。一总以标列。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二徴起逐破。又三。一不从尘来。

    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二不从根来。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三不从空来。

    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自味非口。似异上而重下。如云。但以虚空自当知味。不必用口然后乃知。庶不重下文矣。

    △三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准上舌入已竟。

    △五身入。又分三。一妄依真起。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此以二手俱是身根。无别触尘。徒以冷热互胜。妄成合离之觉。说为虚妄劳相。而身入一切妄觉。皆类于此。以此合觉之触者。即指冷热相涉之触也。显于离知者。盖身家离尘。权小不达。故以合觉形显之。如云。合时知合。自显离时亦必知离矣。从初至此。是举合离二觉。涉势二句。是总承结断其为虚劳而已。

    △二辩妄无实。又分二。一无有实体。又分二。一托尘妄现。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

    △二离尘无体。

    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违顺即合离中之违顺。故惟二尘。盖或离或合。觉苦即是违。觉乐即是顺也。

    △二无所从来。又分为二。一总以标列。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二徴起逐破。又分为三。一不从尘来。

    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虽开四相。终惟二尘。

    △二不从根来。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三不从空来。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此入并下入。俱于是科。缺前二句。但有后二句。

    △三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准上身入已竟。六意入。又分为三。

    △一妄依真起。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准上诸入。根皆惟一。如眼但名见。耳但名闻等。尘皆分二。如色分明暗声分动静等。今意亦当但名为知。而法亦但当分为生灭。故知寤寐忆忘生住异灭八字。参互成文而已。实皆法尘。实惟生灭二义而已。又准上眠寤。亦当作假设取例之意。如目瞪成劳。则见空华。意倦成劳。则现眠寤。是也。至于忆忘。但显眠寤之相。寤即览尘。眠即失忆矣。此方举毕假设之事。是其下承上假设之事为例。一切忆忘。皆同眠寤。因以释成意根之相。颠倒者。首尾循还之意。生住异灭。亦即是忆忘。而各分前后耳。初忆为生。正忆为住。始忘为异。忘尽为灭。吸习二句。吴兴谓。吸习此相中归意根四相刹那前后不杂。是也。称意知根者。就便释名而已。勿多发明。恐滥于下文名觉知性矣。

    △二辩妄无实。分二。一无有实体。又分二。一托尘妄现。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生灭总该前八。不止住异也。见闻二句。依孤山意。所谓忆则逆缘谢落五尘。忘则昏住不及之境也。逆流即生尘。不及即灭尘耳。名觉知性者。言但尘之忆忘。假名知性而已。

    △二离尘无体。

    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寤寐不同上之眠寤。彼是假设。取于睡时。此是法尘但约神思昏明而已。非指睡时即生灭。故但二尘。

    △二无所从来。分为二。一总以标列。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二徴起逐破。分三。一不从尘来。

    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寤寐但广破意仍即生灭。则师谓为受二字皆是知字。变文成句耳。

    △二不从根来。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

    此以寤寐二字。通该生灭等八字也。此节稍难发明。准上诸文详来。如云。若汝执定惟根自出。而无关寤寐。殊不知。此二尘常自随身开合。无时暂离。若汝觉知之根。离此二尘。毕竟无体。方与诸文相类。身开合指身中肉心。状如莲华。开则明而合则昏矣。

    △三不从空来。

    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三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处当明入处。界三科破法。有三种差别。一者约缘破。言不局本法。广破外缘也。如灭火。不径朴火。但抽去其薪。火自灭矣。以火无自体也。二者更互破。言二法相依而立。即须更互破之如蛟水相依。两皆为患。除之者驱蛟绝水之本。泄水破蛟之居也。三者从要破。此有两种。一者二法从要破。如两木相倚而立。但推倒一边。二皆倒矣。二者三法从要破。如筋胶角三合为弓。而胶为其要。但除去其胶。则筋角皆不成弓矣。故此六入。全是约缘破尘。即其缘也。下十二处兼更互及二法从要破也。眼色耳声四处。更互破也。余八处二法从要破也。又惟身触二处。独约根破。余六处皆独约尘破也后十八界全是三法从要破也。然文虽从要。而意实并破。非同六入。正意在根也详其结处盖可见矣)六入已竟。

    △三十二处。此盖开色合心。为愚色而不愚心者说也。色本是一。开为五根。六尘成十一处。故曰开色心。若对上五阴。则合受想行识之四。对下十八界。则合六识及意根之七。总收为意之一处。故曰合心。分二。一总徴。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处方所也。又定在也。六根六尘故有十二。相教权立言。根一定在内。尘一定在外。又眼惟对色。耳惟对声。各有方所定在。今融归一性。正皆破彼方所定在也。徴意准上。

    △二别破。分为六。一眼色处。分四。一标举二处。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

    观之一字。即是根处。下即尘处。后皆仿此。

    △二双以徴起。

    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约凡小心外有法根尘不干。即不中此难。此约权宗心法相生意。谓色现而后起见。离色则见无可表。故说色生眼见。又眼观而后色显。离见则色不可得。故说眼生色相。此固权宗。曲引法执者。渐入唯识之境。实非无生了义也。故此徴起破之。

    △三分文难破。又分二。一破见生色。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

    见空非色色性应销者。言眼既生色。眼具色性。见空非色。色性应失矣。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者。言性相相待而生。色性既销。色相应泯矣。色相既无谁明空质者。言空色相际而显。色相既无。空应不显矣。空亦如是者。言眼生空相。例此可知矣。

    △二破色生见。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比上易省。非色见销者。言既无能生之色。自无所生之见。无见全无所明。故曰谁明空色。准上科仍当有空亦如是句也。

    △四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无处所者。无内外定在之住处。此尚明其无处。虚妄者。并体一无也。盖相生之计。正由妄执眼色实有二处不达一体故。对待起此妄计。今约相妄。则无体伪现。尚无二处。说谁相生耶。约性真。则见色一体。本来但是一非因缘非自然之妙性而已。和谁相生耶。后皆放此。夫观始曰俱无处所。次曰二处虚妄。显是平破。不同上之正破。六入尘惟带言而已也。眼色二处竟。

    △二耳声处。分为四。一标举二处。

    阿难。汝更听此秪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

    根尘准上。

    △二双以徴起。

    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

    详下破意。此中当缺一句。为无来往。盖有来往是凡小妄情。无来往是法相戏论。所谓离中知也。今并破之。是则双徴者。应是双徴有来往及无来往之二计矣。

    △三分文难破。又分三。一破声至耳。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此约声一闻多以破也。喻中一身尚不能并往二处。法中一声岂能遍至多耳。可见计声往耳边者妄也。喻意不可难以神通。

    △二破耳至声。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声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此约闻一声多以破也。喻意仍前法中一耳岂能遍往多声。可见计耳往声边者亦妄也。

    △三破无来往。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无往来者。耳根声尘。各住本位。两不相到。据此则应声发耳不能闻。譬城园二人各不相到决不相知。又如薪火各住一处终不成烧。然则法相所谓离中知者。亦戏论耳。岂了义哉。

    △四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承上有往来及无往来二计。俱非如此。是果何故而然哉。亦由相妄性真而已。自相妄言。当知。听与音声各皆周遍。俱无一定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自体。亦不可得。权小妄局了无实义。是则尚无二处。说谁来往及不来往。自性真言。当知。听与音声。非毕竟无法。但惟一非因缘非自然之妙性而已。实无二体。和谁来往及不来往耶。问既惟一体离知何过。答一体非二岂得言离。若实有离。安能有知。斯则由无二相而惟一性故。二计俱非。由二计俱非。方显其惟一体而无二处。当知。一体无二。惟此二处偏显。故此详明。余皆准此思之。耳声二处竟。

    △三鼻香处。分四。一标举二处。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旃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

    四十里同时闻气。即显鼻不蒙烟之相。旧注疑其有违法相合中之知。不知此是法性了义。正破法相。岂反以彼而难此。据法性。根尘各皆周遍一体无分。而离知合知。皆为戏论。但常香鼻必蒙烟不显合知。为不了义。惟此异香。不待蒙烟。正可因之。以明根尘各遍不待合知之了义。故佛取之。有深意也。且诸物皆有异者。不止旃檀。如药树见色而愈病。涂鼓闻声而毒人。枭目昼暗而夜明。麦草秋荣而夏稿。岂可皆泥于常。而不信其异乎。

    △二详以徴起。

    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旃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此惟单徴香尘。了无生处。二法从要破也。

    △三分文难破。分三。一破从鼻生。又分二。一按定鼻生须出。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

    △二依出转破其谬。又分二。一体用不相应。

    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气。

    肉体而非香体。何有发香之用。

    △二名义不相应。

    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闻字即名。以入为义。出非义也。

    △二破从空生。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三破从木生。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此可见尚不许是异香殊胜之力。以但常情习执许之。则堕香生于木。何况必欲同常香之蒙烟乎无生了义。甚深难解。沉思可也。

    △四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鼻闻二字。似兼浮尘胜义二根。以根对尘。仍为二处。非有三法也。承上详究。香尘尚无生处。而嗅性岂有处所哉。故曰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生体了不可得。齐此结妄。至于归真。意同于上。鼻香二处已竟。

    △四舌味处。分为四。一标举二处。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

    此中舌处不显寄隐遇字之中。

    △二详以徴起。

    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三分文难破。分三。一破从舌生。又三。一按定一舌。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秪有一舌。

    △二当成一味。

    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

    石蜜。温陵言即沙糖也。由言舌自生味。故招此难。言舌既生味。当如树之生果。或酸或甜。但成一味。今若元生酥味。岂能遇糖而变。

    △三两途难破。又二。一不变即失舌义。

    若不变移。不名知味。

    舌以知味为义。约此即失知味之义。

    △二变移即须多体。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成多舌之过也。依前树喻。若欲兼生多果之味。须有多种之树。法中若欲变移多味。理须具有多舌。云何多味而一舌之知能遍生哉。

    △二破从食生。又二。一食不自知。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

    △二转成他知。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言他自知。何干于汝。而汝舌称有尝味之知乎。

    △三破从空生。分四。一标令啖空。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

    △二按定一味。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

    △三展转成谬。又三。一通身常咸谬。

    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

    △二知咸味淡谬。

    既常受咸。了不知淡。

    言咸味无时而脱。何由而知淡。

    △三形对并失谬。

    若不识淡。亦不觉咸。

    言咸淡相待而显。今既如海鱼常处咸中。曾不识淡。为何状岂觉己所处为咸哉。故俱无辩矣。

    △四竟失味义。

    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言味托知显。今一无所知。则味尘全失矣。

    △四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舌尝同前。亦指二根。此亦辩尘况根而相妄性真。结意皆准上文可知。舌味二处已竟。

    △五身触处。此当先知触不同于诸尘。盖诸尘皆持业释。如色即是尘也。独触为依主释。身所触之尘也。故单尘未及身触。但惟是色。不名为触。以身触知。方以得名。而触即身分之觉也。是必具能知之用者。方能成触。所触而无知者。但受触而已。岂能自成其触哉。明此而下之破意可领矣。分为三。一标举二处。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当知触尘固与诸尘不同。而此处佛所举之触尘。复与诸触尘不同也。吴兴前谓。五阴用喻明法。六入假设取例。十二处以下皆现前实法。不假喻例。由疏向亲。此说颇好。然前鼻香及此二处。虽非假设。亦有取例之意。良以。同时远闻。旃檀独有。特借之以显非木非鼻根尘各遍。因以例诸香皆尔。然犹有根尘之分。今此手头。皆是身根。无外触尘假摩以成触相。而根尘互不可分。因例诸触。皆类此之虚妄。自显其无二处而惟一性矣。

    △二开途难破。开为二触一触之两途也。诸处徴辞。该尽全文。故先徴后开。此处徴意。所该一途故。先开而后徴也。分二。一约二触破。因下改转一触。故知此约二触。盖因头手二皆有知。人或有执。二皆成触。故作此破也。又三。一徴定能触。

    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

    触之由成须能所相合。故徴能触是谁。

    △二破不成二。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

    言能触若在于手。惟手有知。但能成手之触。其头即应无知被触而已。云何复成头之触哉。下文头手互番可知无用即无知名犹成也。

    △三防转二知。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此因所触无知被破故。转计能所二各有知。以救前过。即以二身之谬破之。约二触破竟。

    △二约一触破。分三。一按定一体。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

    一触所生。谓手头但成一触。番前两触也。当为一体者。因触定体无复能所。意盖按定而下遂破之。

    △二破一不成。

    若一体者。触则无成。

    承上言。若能所既泯。对待斯绝。何成触义。

    △三防转二体。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触既是一。能所但从一边。二体既共一触。能所须从于触。在犹属也。故须先究此触属能属所。一触若属于能。则二体皆从触而成能。谁为所触。故曰在能非所。下句番上可知。末承上云。二体皆能。岂虚空与汝成所。二体皆所。岂虚空与汝成能耶。

    △三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觉触者。所觉之触也。与身者。与能觉之身也。夫约二触。则一知二知。了不可定。约一触。则一体二体。无所适从。故知身触二处。无实处所。无实体相矣。然二相既虚。一性自显。故曰本即是非因缘(云云)。身触二处已竟。

    △六意法处。分四。一标举二处。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

    此有二说。一者准诸处。则意中二字为根。下皆法尘。而三性即法尘所具。如忽然善事影子现于意中。即善性法尘。余二准此。无记即非善非恶之事。唯识云。善恶不可记别。名无记性。则不专昏住。而昏住亦摄其中。依此说则生成乃自然之意。法则者法尘之定则也。二者异诸处。则意中属根所缘。即指法尘善恶等六字。是所带之识。生成法则者。言意中所缘法尘。乃意识三性中生成法则也。良以。法尘不同色等有实性境。此惟意识之独影耳。识不起则终不现。故须带识而言是彼生成。且合唯识宗中前六识俱通三性。前说于文似顺。后说于教实合矣。智者详之。

    △二双以徴起。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此中心字。依前说即是意根。而意根即第七识心。若约处摄百法。则八王意处总收。依后说则第六识心也。然作意根者理长。

    △三分文难破。又分二。一破即心所生。

    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非尘言即心也。非心所缘者。言心不自缘也。是心所缘。方成法处非心(云云)。

    △二破离心别有。分二。一总诘。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

    法自性者。法尘之自性也。此但双诘知与非知两途而已。

    △二各破。分二。一约有知破。又分二。一转尘为心。

    知则名心。

    言法尘若许有知。即当是心。向下却双诘。此心异于汝耶。即是汝耶。方乃双破异即。

    △二异即皆谬。又分二。一异已成他谬。

    异汝非尘。同他心量。

    汝字即指两说中根识。承上言。法尘既即是心。然则此心。若与汝根识别异。不是一体。则别是一心。岂不同他人心量乎。

    △二即已何二谬。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

    若即汝心。则应不相对待。无有二相。今何心境相对。宛然与汝为二乎。约有知破已竟。

    △二约无知破。又分四。一检非徴处。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

    此检其非彼五尘。而徴其定在何处也。言既离心而又无知。当即是外尘。即当有所表示。然此尘既非色(云云)等相当于何在乎。

    △二明其无在。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

    言世间惟有色空。名一切处。今于(云云)则毕竟无所在也。

    △三防其转计。

    不应人间更有空外。

    恐转计云。此尘更在色空之外。然色容有外。空岂有外。故曰不应(云云)。

    △四竟不成处。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承上言。既毕竟无定在处。则非心之所能缘。且原依心之所缘。方立法处。今既非心所缘。则法处从谁立乎。

    △四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相妄性真。准上可知。十二处已竟。

    △四十八界。此开色开心。为心法俱愚者说也。界摄百法。颂曰。根尘各五界。十色随自名。八王归七心。八十二皆法。盖意根界。即第七识。而七八相依故。第八亦意根所收也。法尘寻常但属色法。或曰法尘无相而有影。故半心半色。即应十分半色七分半心。分二。一总徴。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根尘识皆六。故成十八界者。依古解种族也。各成界限。不相杂乱之意。惟依十八种族为正。又释为因。不与破意相关。盖惟破其界限。融归一性。非破其能生诸法。故不用之。

    △二别破。分六。一眼色识界。分四。一标举三界。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如汝所明者。吴兴谓。就小乘所解因缘生法而破之。是也。彼所谓眼根色尘内外相对。于其中间。生于眼识。内外中间故成三界矣。下皆放此。

    △二双以徴起。

    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三惟徴诘于识。准前弓喻。从要而破。可知也。又如三家比邻而住。彻其中家左右界墙。则三家界限俱不成矣。承上生于眼识徴起。二为字当作名字训之。良以。根尘各有别名。而识则无之。若不系以根尘。无所分别。然系根义多。而于自在位不滥。故诸经多系于根。今依权小。根尘皆生乎识。则应二系不定。故佛双举诘之。如云。汝谓眼色生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名界。而谓之眼识界乎。为复因色所生以色名界。而谓之色识界乎。观后结处。前三系尘。后三系根。盖可见矣。后皆准此。

    △三分合难破。又三。一破因眼生。又二。一无尘废识。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

    无尘不用识也。

    △二无表非界。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单根不立界也。盖根尘相对。表示内外。然后识界立于中间。今无尘单根。而根之自体。又无青等。则是但惟一体。无复内外以表示。将以何为中间。而立于识界乎。

    △二破因色生。此科文法。如绳床脚十字交义两头互到。故俗呼为交床。本意元是变与不变。皆应不识空。皆应不立界。而交错成文。乃前以从变为不识空。而后以不变为不识空。前以不变为不立界。而后以从变为不立界。文极巧矣。就分为四。

    △一从变不识空。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

    △二不变不成界。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言若诸色迁变已归灭尽。而汝识又识其色相迁变。则是汝识不随色迁灭矣。下乃结成破意云。色灭而汝识不迁。是识独存。无复对待。更与何法分限而立其界乎。

    △三从变不成界。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

    此言非但不迁无以立界。纵从其迁变。则应已归变灭而并其界相皆无矣。从何立界乎。

    △四不变不识空。

    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此言非但变灭不能识空。纵使不变即成恒性。既从色生。则应惟恒识色不复识空之所在矣。

    △三破共相生。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合离二句。前句上合字与后句上离字。皆属根尘。前句下离字与后句下合字。皆属于识。合则中离者。言此根尘若合一处。其间自无空隙容识。而中界之识。即应离而在旁。何成中界。又此根尘。若离在两处。则所生之识。亦当分在两处。而与之各合。即环师所谓半合根半合境。亦不得为中界。末二句。谓两合则杂。中离则乱。故曰。体性杂乱。何能成中界乎。

    △四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可分前半至三处都无作结相之妄。分后半至科尽。作归性之真。三处都无者。言所生眼识。既不成界。能生眼色。何得成缘。良以。中界既无。内外叵得。所谓为缘生识。不过顺世权立。都无实义矣。色界者。色识界也。此系尘以为别名。而又略一识字后二科放此。言此三界。约相全妄。约性全真。本惟一非因缘非自然之性而已。岂有三相可得哉。下五科放此。眼色识三界已竟。

    △二耳声识界。分四。一标举三界。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

    △二双以徴起。

    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三分合难破。此下诸界不同前界但惟破识无生。今虽亦约于识。却乃专破根尘了不可得。后方结言无可立界。平破之旨。于此益明。下皆放此。分三。一破因耳生。分三。一约胜义根破。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和尚无成。识何形貌。

    胜义根者。清净八法所成。许具闻义。又圣人所见之境。肉眼不见也。长水曰。若无前境。根自无知。若实无知。更有何识。

    △二约浮尘根破。浮尘根者即肉耳也。粗浮八法所成。本无闻义。二根科名。并依长水。又分为二。一离尘无闻。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

    取耳闻者。即取肉耳能闻也。末二句破意且同上科。

    △二徒肉非界。

    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

    云何者有况又意。杂色触者。于浮根四尘。略举其二。谓色可睹见。触可执捉。有形之物。若徒取此。无情所摄。非心识伦也。云何立识界乎。

    △三约二根结破。

    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言识于二根毕竟从谁立界乎。破因耳生已竟。

    △二破因声生。又二。一约根尘双失破。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长水曰。声能生识。何假于闻。若无有闻。声亦不有。

    △二约根尘双存破。又分三。一证成闻识。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

    首句牒定也。许声二句。言兼许有闻也。意欲救前所破。末句仍以破之。言识因声生。即当与声为一。则闻声时。岂免闻识之过。

    △二两途俱非。

    不闻非界。闻则同声。

    非界者。声非生识之界也。同声易知。虽显双非。意犹明其必至闻识。

    △三蹑成无知。

    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蹑上闻识遂成无知之过也。言识不同声方可分别于声。今已被闻。即同于无知之声境。复有谁来知此闻识乎。末二句。结破遂堕于无情之过也。

    △三破共相生。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言若谓根尘共生。则不应声闻交杂以成中界。盖既曰交杂。即不成中矣。下言必有中位。方分内外。今无中界。何分内外界乎。

    △四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后准上。耳声识三界已竟。

    △三鼻香识界。又分四。一标举三界。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

    △二双以徴起。

    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准上。

    △三分合难破。分三。一破因鼻生三。一双诘二根。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

    △二约浮尘根破二。一先转其体。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

    谓鼻根转为身根。鼻知转为触尘也。

    △二次失其名。

    名身非鼻。名触即尘。

    双表无鼻名也。谓名身则是身名非鼻名。名触则即尘名非鼻名。

    △三蹑破非界。

    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三约胜义根破二。一总诘知性。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

    △二详分难破。又三。一非肉知。

    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

    即同上之身知即触。

    △二非空知又分二一转知属空而废肉。

    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

    空指鼻孔。肉指鼻头。此科方堕鼻肉不觉之过。

    △二揽空为自而废身。

    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盖由鼻孔之空既有知性。则一切虚空。皆应是汝。又鼻上之肉。既无知性。则汝遍身之肉。皆应非知。下蹑此二意。遂成无在之过。盖约空是汝则虚空无在而汝亦应无在。约身无知则纵身有在而亦应不觉其在于何处也。

    △三非香知不可滥下香生之文。此因破鼻生识界。而遂追究。取何为鼻。既破浮尘。复究胜义之知。依何为体。由是破肉与空。而遂及于香。是盖破香具鼻根之知。非同下之破香生识也。又分为二。一转自成他谬。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预干也。言既转将自知成他香知。彼自有知。何干于汝乎。

    △二揽他为自谬。谓揽外香尘为己鼻生也。又二。一纵外成内。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旃檀木。

    暂纵外尘。为内根生。

    △二气鼻从破二。一从气破鼻。从气之二破鼻之一也。又三。一离气嗅鼻。

    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

    △二必不兼闻。

    臭则非香。香则非臭。

    言若汝鼻本惟是臭。必不兼闻于香。是香反此。

    △三兼闻堕二。

    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

    此因谬执香臭俱生于鼻故。作此破也。言若双生香臭。须当双具二鼻也。此二鼻非指肉鼻。即指胜义灵知故。下蹑二鼻。便索二身。

    △二从鼻破气。从鼻之一破气之二也。又分二。一因根合尘。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

    言气既鼻生。而鼻又惟一。所生香臭。即当浑一无分。

    △二合尘废界。

    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首二句。牒合香臭而互夺也。末二句。有两说结破一说因互夺而至俱无。如是则根知尚自无体。识界从谁立乎。又说两气互同。无一定之分。辩何所了别而立识界乎。并通。

    △二破因香生。分三。一成不知香。又二。一纵成香生。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

    △二以喻难法。

    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

    见因眼有。既不见眼。识因香有。应不知香。

    △二两途俱非。

    知即非生。不知非识。

    温陵曰。若曰能知。即非香生。若曰不知。即不名识。皆不可也。

    △三二界俱破。

    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因界。即指识界。以界具因义故也。承上言。若不知香。岂但非识而已哉。将必并香识二界俱不成立矣。何以故。盖香非(云云)。香非知有者。香不由识而显也。据此即应香界不成。以香必假知而显。离知岂得自成乎。识不知香者。识不缘香而发也。据此即应识界不立。以识必托香而立。无香岂得自立乎。仍总结云。亡识坏界。其过无穷。岂可谓识因香生乎。

    △三破共相生。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据上所破。则中间识界。既以叵得。而内外根尘。亦复不成。夫内外不成。则能共生者无实。中界不立。则所共生者非真。嗅闻之识。岂不毕竟虚妄哉。

    △四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准上鼻香识三界已竟。

    △四舌味识界。分四。一标举三界。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

    △二双以徴起。

    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三分文难破。分四。一破舌生。分二。一根转尘亡。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莲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

    前四味可知。后三味同一辣味。都无有味者。约上识因舌生。则是不假外之味尘。而舌之体上。自能分别成味。故云尔也。

    △二教尝难破二。一教自尝舌。

    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蹑上舌自有味。而成难也。

    △二两途俱非。又分二。一舌苦谁尝。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

    若舌性苦者。举一味以为例也。谁来尝舌者。先反问也。下二句申正义也。孰为知觉者。言舌既不自尝。其舌孰从而知觉其为苦乎。

    △二非苦何界。

    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言舌性若本自非苦。则诸味皆自不生于舌。无可了别。云何立识界乎。破舌生已竟。

    △二破味生。又复分为二。一不成知味。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识自为味者。识即是味也。味不自知。同于舌不自尝。遂结无知。

    △二更成相坏。又三。一以多坏一。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

    以味之多。坏识之一也。谓能生之味。本是多体。则所生之识。亦应非一。如母多子亦应多也。

    △二以一坏多。

    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

    以识之一。坏味之多也。谓所生之识。本惟一体。而能生之味。亦应非多。如子一母亦应一也。吴兴曰。咸淡甘辛。略举四味。和合者。众味共成也。俱生者。本性不易也。变异者。烧煮异本也。予谓。变异者。正是酝酿酒醋之类。而烧煮犹次之矣。

    △三蹑失名义。

    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蹑无分别。遂失识名。以识正惟分别。是其义也。

    △三破空生。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

    按前双徴。不合有此科。且诸界皆无属之味生。又颇无意味。疑若衍文。殊未敢定。然佛语自在。依孤山意。别开一科无伤。

    △四破共生。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元无自性者。言合而为一。无两开各自之性也。云何界生者。言根尘既已合一。尚无自性。岂有中间空隙以容识界之生乎。孤山曰。初因舌破自生。二因味破他生。三空不生破无因生。四和合破共生。此意亦好。别界不全。又当知。彼是般若密意。但破四生妄计。以显诸法无生而已。此更直指一性。以显诸计皆妄。方为真了义也。

    △四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舌界者。舌识界也。此与下二科。皆系根以为别名。余并准上。舌味识三界已竟。

    △五身触识界。分四。一标举三界。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

    △二双以徴起。

    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三分合难破。又分为三。一破因身生。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

    温陵曰。觉观即身识。而以合离二境为缘。若无缘则无识矣。

    △二破因触生。

    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蹑无身而决其必不知合离矣。

    △三破共相生三。一标定合显。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

    物不触知者。徒物不能自触而知也。身知有触者。必因合身方知有触也。先以标定触知必因身合。而显所以张下正破之本矣。

    △二正破共生。又分为三。一所生无兼相。

    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

    科云所生者即识也。无兼相者。无双兼根尘之相也。首二句约双即。破其不得为共生也。二知字即承用上科合显之知也。承上如云。身触合处。其知性固历然而显。若即因此而计其共生。则当审此知性知身乎知触乎。若言知身。则此知即是触知。何以故。触者身之对也。此之知性。必与触一。而后可对知于身也。知触即身。反此番之。末当结云。此但属于一边。何以为共生乎。当记二即字。乃是知即触知即身。不可误作身即触触即身也。次二句双非破其不得为共生也。如云此知也。既单属触便不得兼属于身。故曰即触非身。既单属身。便不得兼属于触。故曰即身非触。末当结云。竟不得兼于二边。何以为共生乎。亦但记二非字。乃是知非身知非触。不可误作触非身身非触也。

    △二能生无对相。

    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

    科云。能生谓身根触尘。无对相者。无对立内外之二相也。首二句标定。下四句释成。标中之义。合身离身。皆以触言。前二句谓触与身合。即成一体。不可复分。后二句谓触与身离。即与虚空同相。等即同也。此盖言其并上一体亦无也。未合离皆无二相。意盖显其二相尚无处所。何得为能共生识之本乎。

    △三能所互不成。

    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

    前二句。因能生根尘不成。致所生之识不成。后二句。因所生之识不成。致能生根尘不成。中与内外。亦同上解。但颠倒其义。故曰互不成也。正破共生已竟。

    △三总以结破。

    则汝识生。从谁立界。

    此方显结不能共生也。言三皆无位。界无从立。何有共生之理。

    △四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准上身触识三界已竟。

    △六意法识界。分为四。一标举三界。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

    △二双以徴起。

    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三分合难破。分二。一破因意生二。一根尘存亡破。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于汝下三句。尘存则意存也。言意中必有所思之法尘。而后显意根之相。若无下二句。尘亡则意亡也。若无前所思之法尘。意根亦无所生矣。末二句。蹑之正破意之生识也。离缘者。离法尘也。无形者。意根无形也。言离法则意根无形。若是则根尘悉泯。识将焉用哉。此与前耳声识界中。约胜义科。其意全同。

    △二根识同异破。又分三。一双审同异。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

    管见意好。详经意本。是单举首句。对下二句为论故。首句作识。而下二句同作根。于理为顺。盖正取思量为意根。而略带八识了别之性也。故兼者即带也。重轻之分允当矣。

    △二别为致诘。又分二。一诘同意。

    同意即意。云何所生。

    识若同意。则与意无别。无复能所。云何是意所生乎。

    △二诘异意。又二。一正破异意。

    异意不同。应无所识。

    知性具于意根。识既与根别异。即当堕于无情。故曰应无所识。

    △二两途俱非。

    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

    言异意无知。即与意为非类。云何名为意生之识。异意有知。即为二体。两不相干。云何名为生识之意。大科正破意生故也。别为致诘已竟。

    △三双承结破。

    惟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根识莫辩。其为一为二。凭何立识界乎。

    △二破因法生。又三。一外不涉内。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

    首句标定。此法字犹指内对法尘。向下即历举外之实法。但对前之五根。而非意根所摄。此科先表外之实体。决不入于意根之中。

    △二内无自体。又三。一牒标令观。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观。法法何状。

    此中三法字。皆指内对法尘也。首二句牒标也。次二句令观也。何状者。诘其有何自体可得乎。

    △二离外无体。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

    色空等犹指外尘。缺略甜淡。惟生灭二字。方是法尘。以此结后者。言离此诸外尘。生灭影子。欲别有实体。超前诸相。而独存不可得也。越者超于外也。

    △三决托外影。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

    言生则是色空诸法之影子生。离彼诸相。决不更有实生之体。灭亦如是。

    △三蹑意结破。

    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承上言。外之实法。既不入于内。而内又无自体之实法。则法尘毕竟虚妄。则师云。所因者即法尘也。所因之法。自无实状。则因之生识。复作何状耶。状不有则界亦亡矣。此阙根境合辩之科。愚谓意法本自无相。非同前五根尘有实性境。况分破中。又极明其虚无。故无复共生之相可破。非阙文也。

    △四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准上会通四科。即性常住已竟。此科可为理事无碍法界之由致。虽不全具彼之诸门。但悟此而自可达彼诸门之义。故曰由致。良以。凡夫著于事相。而全不见理。权教隔乎事理。而两不通融。故皆不能入理事无碍法界。今经且将事相。一一融归于理。即彼十门中。全事皆理门也。既达诸事即理。则众妙之门。自相次而洞开矣。非彼由致而何哉。

    △三圆彰七大即性周遍人皆知。此科理趣深广。必胜前科实多。不能较其所以胜。旧注谓。前近取身。后远取物。又云。前悟一身。后融万法。皆非也。良以。前四科。除六入。余皆如来对机各立。一一皆该内外。尽万法。如五阴中色摄十一。谓五根六尘。五根即同见大。六尘即前五大。而后四阴即识大。以此类推。处界更显然。该于七大。若惟执此。较量前后。摄法全同。曾无优劣。何有四科专于内而七大专于外耶。前浅后深之故元不系此。请申正义。当知。四科即七大中别相。七大即四科上总相。法本无殊。但四科方谈其一一皆是性真。而未尝言其一一皆周法界。如指香柴煤炭一一言其是火。而未及言一一皆可洞烧林野。至后七大。方谈其一一皆周法界。故总名为大。如方说出诸火每一星皆有洞烧之极量也。盖前显法法当体真常。后乃显法法圆融周遍矣。岂离前法而别有哉。此固浅深之正义也。分二科。一阿难转疑双非。又分二。一执权疑实。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

    如来二句。举昔所立一大宗名也。盖佛初立教。以和合因缘为宗。同条而共贯。故统言之。益以符前旨趣相关也。一切下四句。撮略一宗之大义也。一切世间。谓一者根身即众生情世间也。二者器界即无情器世间也。皆各具多种变化。四大谓地火水风。诸经中但谈四大。发明犹言出现也。夫阿难蹑前四科起疑。而总陈四大。足显大之为名。但是四科总相。非有别法。不然前未显排四大。今何举之为疑乎。齐此是执星权义。云何下疑今教也。拨毁曰排。斥逐曰摈。词虽似平。而意独疑其排摈因缘。如曰排摈自然则无可疑。今何并因缘。而二俱排摈乎。意怪大违自教之宗也。斯义即排摈旨趣。属收也归也。言此双非之旨。毕竟为何等教法中所收属耶。

    △二请佛开示。

    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中道则不滞二边。了义则显明究竟。戏论反此。谓偏枯不中覆密有余之说也。夫万法因缘而有生。正属有门戏论权应初心之言。而阿难反执之为了义。今经剖相出性。而斯妙性。不滞于有为。故非因缘。不堕于无为。故非自然。正中道了义。而阿难见其一切排摈。反疑为偏空戏论。此固常情迷惑颠倒溺有怖空之故习。故佛于下文。深责之。问佛于示见处。已将因缘和合等破尽。何阿难今又疑之。答前约见性而论。故阿难但领性体非因缘等。而诸法因缘之执如故焉。今闻阴入处界悉非因缘和合。是以又起斯疑也。盖前疑一性。而此疑万相耳。善须辩之。

    △二佛与进示圆旨。分三。一责迷许说二。一责迷。又二。一明应求施教。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言昔因缘之教。但为欣取小乘者说。今因汝厌离小乘希冀菩提。故说第一义谛。是知排摈因缘等。正弃戏论。而示了义也。求菩提者。自淫室归来。即求十方如来得成菩提等。然求佛果。即是厌小乘也。

    △二责取舍昏吝。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