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之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言我但无能缘心。便获无上道。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

    后酬宣举喻又二。初长空指月。文二。初责缘声教。

    笺云。汝指阿难。等取大众。尚用此能缘妄心。听佛无漏教法。佛无漏言教。却成所缘境。因何如此。为将能缘妄心。缘佛无漏言教。令此无漏言教亦成缘。有能便有所。能所相生也。

    非得法性。

    笺云。此不得法性。但得法相。若是法性。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

    后举喻彰迷。文三。初标陈指月。文二。初显标能指。

    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后所合随观。

    笺云。一切众生。不悟真性。佛乃能诠文上。示其所诠之理。然而众生。须依文悟理。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

    次徴双失二途。文二。初失文三。初缘指成月。

    笺云。此人若也认手指头。便为明月之体。下便断。

    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次指月俱亡。

    笺云。此人不独不识所诠理。亦不识能诠文。

    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后徴述谬观。

    笺云。以能诠文。为所诠理。

    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

    后迷文三。初彰愚不辩。

    笺云。不但亡能诠文。亦不识明是月。喻所诠理。圆明皎洁。似一切众生。心光皎洁。无其瑕翳。暗喻能诠文。声名句文四法为体。名相昏暗。

    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明月性。

    次徴述迷端。

    笺云。用能诠教文。为所诠理体。

    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后结迷双理。

    笺云。既然如此理之与教。俱不了尔。

    汝亦如是。

    后合喻斥迷令知谬过。文三。初斥躬彰错。

    笺云。汝阿难执教为心。亦如此。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

    次纵法成心。

    笺云。若用第六能缘分别妄识。便为心者。是牒计。

    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后邀离言音。全标实性。

    笺云。此心指此妄心。自合离却前尘。随尘分别。声尘有一分分别。灵鉴不熏之性。独存不由境发。便唤作真心。若乃离却声尘。外无此分别之性。此则妄非真也。前文云。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即同龟毛兔角。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

    后主馆游宾文三。初标喻。

    笺云。如似商人朝行暮止。寄泊止宿旅舍之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法上此能缘妄心。听有声时。有心分别。无声之时。无心分别。有来有云。随尘落谢。倏有忽无。

    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笺云。喻一切众生。真心听法。无来无去。灵鉴独存。前尘落谢之时。此一分真性。亦存不随前尘。

    此亦如是。

    次合理文二。初止陈虚认文三。初举心齐喻。

    笺云。前是喻。此是法合。言汝阿难前来现以缘心。允所瞻仰。汝执此缘尘妄心。亦如行客尔。

    若真汝心。即无所去。

    次许实无移。

    笺云。若是汝真心。则不随前尘变灭也。

    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后责亡鉴性。

    笺云。因何有尘之时。有分别。离却前尘。又无分别之性也。

    斯则岂唯声分别心。

    后举例彰非文二。初例色同声文三。杯牒前声性。

    笺云。斯此也。言此则不但是有我说法之声。便有汝能缘分别之心。妄生起下文。

    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次倒色同虚。

    笺云。分别是能分别。第六识与眼识。同缘。我容是所分别。佛三十二相。阿难前来道。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而求出家。又此指中士。允所瞻仰。允所是听。世尊说法之声。瞻仰是见世尊三十二相。故云分别我容。此心乃有色相。便有分别。性。无色相则无分别性。是知识如嬴人。非杖不能行也。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

    后显离相缘责当邪计。

    笺云。八识俱有分别。眼识分别色尘境。耳识分别声尘。乃至第六分别第七。第七分别第八。第八分别根身器世等。如今八识一时不缘自分。眼离色。第八离眼。身器世分别之心。大都落谢。

    非色非空。

    笺云。非色。不见性色之源。但执心无相。非空。不见真空之理。但执随境能鉴性。色即是妙有。妙有是尽空之有。真空是尽有之空。乃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

    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笺云。问如今既不见妙有。亦不达真空。此人如何。答云。即同拘舍离。是常见外道。梵语末伽黎拘舍离□。末伽黎是字。拘舍离是母名。依母称子。六师之中。乃第二师。执冥性谛为宗。执道本自然。等取六师外道。冥谛即是数论师宗。师冥决不知。谛者实义。但执第八冥然。计此以为涅槃。不知八识生起之处。

    离诸法缘。无分别性。

    后离法尘随谢。

    笺云。忽若有生住异灭法尘影象。便有第六识心。若无此法尘影象。又无第六识心。即意根离却法尘。无分别性。明知祇是妄心逐境亡。意随尘谢。八识各有所缘之法。

    则汝心性。各有所还。

    后示错文二。初指妄同宾。

    笺云。八还各还前境。眼识还色尘境。第六还法尘境。第七还第八。第八还根身器世等。此是妄。一时随所还了。

    云何为主。

    后责徴真体。

    笺云。如何为汝心。此是□佗真心。妄心既随尘。各有所还。因何为具心主宰。

    第四寄遗八还指。

    笺云。此指为前旅亭指中。云若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阿难所以向此中。便请云。若我心性各有所还。乃至云何无还。于是世尊遂说八般之相。各有可还。明还日轮。乃至当欲谁还。然后便指云。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则知汝心本妙明净。上叙八还指竟。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唯垂哀愍。为我宣说。

    四寄遗八还指文二。初请。

    笺云。各有所还。乃八还也。云何无还者。前来云若真汝心。即无所去。此请无还。若是无还之真性。我未会。请世尊为我宣说。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

    后示文四。初许宣敕听文五。初指妄。

    笺云。且汝是阿难。见我是佛。见精明元。是眼识现量心。此眼识现量心。是八识亲变影象。对境。不分能所如鉴现像。

    此见。虽非妙精明心。

    次比真。

    笺云。言此眼识现量心。八识亲变。此见虽非妙精明心者。似现量。非真现量也。缘谓居在因位未转识成智。念念受色尘境所熏。所以道非精明心。忽若到佛果位中。转五现量。成成所作智。便是真现量也。既非妙精明心。莫离却似现量外。别有真不。莫器外别有金不。下举喻答。

    如第二月。

    三举喻。

    笺云。第二月。喻眼识现量心。此心是一切众生一念违如。便影带起来。如似小见捏目见。有第二月在。忽若转识成智。此似现量。归真现量。亦似捻却手后。但是一轮明月。

    非是月影。

    笺云。谓真不离妄。妄不离真。真妄一体。不是水中之月。影象相分不实之法也。

    汝应谛听。

    四敕听。

    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五许示。

    笺云。谓阿难请佛。此许示佗无还之地。无还。即真心。世尊且还却前尘八般之相。然后示佗无还。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

    二诸相可还文四。初总陈群相。

    笺云。此大讲堂。指世尊演妙义之舍。洞达开豁。东方乃众方之首。表此首楞严经。为阿难□道之初。日轮从浮桑出。胜天云汉。便见空中光明显曜。此光明也。

    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

    笺云。月半后三更之明。便见黑月。云□雾集。晦亦瞑昧也。

    户牖之隙。则复见通。

    笺云。隙者孔隙也。

    墙宇之间。则复观壅。

    笺云。观?壅塞之相也。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

    笺云。此是所分别。即瓶盂。车乘。象马。园林。前尘缘象。不是能分别也。

    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之象。则纡昏尘。

    笺云。无雨之时。尘□阴霾□有郁??之尘□起。乃萦□也。

    澄霁??氛。又观清净。

    笺云。雨晴曰霁。敛则收敛。氛则氛氲之气。开却氛氲之气。便是晴空。清净之相。此是离却八相。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二劝审诸还。

    笺云。是此八般本所因□之处。下便徴。

    云何本因。

    三徴因所属。

    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四各叙还因文三。初还明。

    笺云。明还日轮。无日即不见有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还尘。清明还霁。

    次还余七。

    笺云。暗还黑月。何以故。无其黑月即不有暗。暗因黑月。故还黑月。后六般作此行相。

    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后总结。

    笺云。则诸世间所有诸法。不出此八般相。一时收尽。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三示性无还文三。初总彰离遣。

    笺云。八种。是前来八种之相。见精明性。是眼识现量心。问佗当还何等法。意间比眼识现量心不还前境。

    何以故。

    次徴述无还。文三。初纵徴。

    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

    次立理。

    笺云。若言还明。暗相现时。应不见暗。曾知见性不还明也。

    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后简示。

    笺云。言前境则有老殊别异。此一分见性无别。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后指实真净文二。初除还指实。

    笺云。谁何也。诸可还者。是妄。指前八般境。不汝还者。是真现量。不随前尘所还之者。不是汝阿难真心。复是何。此指佗无还之地也。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

    后显性常明。

    笺云。指此不还之心。本来微妙。圆明清净。

    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

    四伤迷水溺文二。初责迷。

    笺云。迷则不悟。闷则不入。疏云。迷则随流不觉。闷则不了心常。丧天本心。虚受轮溺于生死满中。常被深落人天。没溺三涂。

    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后伤欢。

    第五性无缘相指。

    笺云。谓阿难前来八还指中。世尊指现量见分为真。阿难便疑云。此身爱习承熏。仍居漏位。何得言真。便请云。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由是佛借威神。上观初梵。便对显科简心境云。极汝见元。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则诸物颓。自有差殊。见性无殊。然后从达事见。引入达理见。乃云。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此达事见也。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此达理见也。又结云。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等。上叙性无缘相指竟。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五性无缘相指。文一。切述前徴审。

    笺云。佛指似现量。阿难是大权菩萨。恐一切众生。执此为真。更不修行。示相怀疑。有此问来。或阿难意云。我虽是识认得此眼识现量。不还前境。前来道。若还于明。即不明时无复见暗缘。谓此似现量。念念受色尘境所熏。又未能转成成所作智。居在因位。是有漏。云何是真现量。故云是我真性。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

    后密简真源文二。初显料心境文五。初总明观量文五。初初果文三。初告知返问。

    笺云。出语于佗曰问。

    今汝未得无漏清净。

    次彰庆喜漏存。

    笺云。阿难须陀洹人。但尽见道八十八使。故有修道俱生烦恼未断。若是四果阿罗汉人。断得有漏。欲漏。无明漏。阿难居在初果。故有此漏在。

    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后明佛借神通得观初梵。

    笺云。佛乃借其威神之力。见于色界初禅有三天。梵众。梵辅。大梵。

    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二罗汉。

    笺云。阎浮树名。此土因此彰名。是娑婆一佛化境。庵摩罗果。此果如奈子。即广州余柑也。言此尊者得半头天眼。此约阿罗汉人。唯见三千大千世界。

    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三菩萨。

    笺云。初地菩萨见百佛世界。二地菩萨见千佛世界。三地菩萨见万佛世界。四地菩萨见亿佛世界。乃至十地见不可说不可说佛世界也。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

    四佛。

    笺云。诸佛世界。如空中尘多。是法性净土。香水海等。然诸佛无心外之法。见无不尽。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五凡夫。

    笺云。洞大也。言众生纵然大视。亦不过分寸。盖或障未亡。见有前尘。可为障碍。此一片经意。问虽是殊一分见性。无别缘。谓阿难前来既问云。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所以世尊今时就见分。校量阿罗汉人所见如此。菩萨所见如此。凡夫所见如此。诸佛所见如此。意明诸佛所见。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见。显佛真见无有限量。即此无限量。便是如来藏性。明其因果各别。令一切众生了似现量。归真现量。了妄即真也。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

    次举相同瞻。

    笺云。且之一字。未尽之辞。前来佛借佗神力。得见初禅。今简之且约近论。故从欲界问起。四天王者。东方治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所住宫殿。皆七宝所成。

    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

    笺云。于其中间。周偏观览。昏。是铁围山之内大铁围山。小铁围山。日月不到之处。地狱居在其中。明。即须弥山。七宝所成。皆有光明。明即日月所照之处也。

    种种形象。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笺云。前尘诸形象等。是所缘分别。非能缘分别。谓前尘诸法。无不系留挂碍也。

    汝应于此。分别自佗。

    三来简自佗。

    笺云。自。是能缘见分。佗。是所缘相分。

    今吾将汝。择于见中。

    笺云。是佛借佗威神也。此文太简。应云今吾将汝向于前尘。令汝简择见分相分。

    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笺云。谁是我体见分。谁为物象相分。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

    四。指尘非性文三。初量穷双曜。

    笺云。穷极汝眼识现量之见源。从日月宫。日宫阔五十一由旬。月宫阔五十由旬。皆是前尘物。不是汝阿难见。

    至七金山。

    次圆鉴金山。

    笺云。然后次第至七金山。是七宝所成。一持双迹山。二持轴山。三羯地洛迦山。四善见山。五马耳山。六象鼻山。七尼民达罗山。

    周遍谛观。

    笺云。周旋遍览。谛实而观。

    虽种种光。亦物非汝。

    笺云。须弥山。七金山。与日月等。皆有光明。曰种种光。

    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后云畜通包统收前相。

    笺云。渐渐更从下而观云又腾。鸟又飞。有水曰湖。无水曰川。一草一芥。人之与畜。总是物。非汝阿难见。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

    五简心合认文二。初明相殊心一。

    笺云。远是初禅。近乃四天王。言至七金山等。诸有物性。虽复差别殊异。同汝一个眼识现量也。

    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

    后指见令收。

    笺云。物。是草芥树木等。类。是一切形类。人畜等。自有差殊。见性且无殊别。

    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笺云。诚犹实也。又指此精妙明。是眼识现量。实是汝之见性也。

    若见是物。

    后密简如源文四。初通徴现识。

    笺云。纵佗见同物为许将妄识。同于所见。

    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笺云。我亦同汝。见同于物。见汝亦合见吾现量达事之见。汝既见同物。我亦见亦同物。且纵许见同物。如物分明。疏云。若见是物。即纵许心同物相。汝心既视物。何不见吾之见。

    若同见者。

    二密引穷真文三。初纵前同相来照如源。

    笺云。言汝之见。若同佛达事见者。引阿难同佛缘事。便得智达俗现量识。

    名为见吾。

    笺云。阿难见与佛见一。彼此是达事见。便引入达理见。

    吾不见时。

    笺云。是佛达理根本智中。不作能所之见。则根本智。冥合真如之时。理与智冥。心与神会。如函与盖。不分能所。如盐与水。了无分别。如日与空。不分彼此。唯真圣者内自证知。不通因位。

    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笺云。言汝同何不见我达理见之处。是所证之地。此是佛邀佗。从达事见。引入达理见。问。佛智无漏。等觉犹迷。何以如来与阿难同见。答。佛纯无漏。岂合同观。然因位与果位难殊。而性无殊。所以如来密许。

    若见不见。

    次明智不能观重袪无相。

    笺云。佛向阿难道。汝若见我根本智。缘理绝待之见。

    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笺云。言若入我达理不见之处觅个不见相。亦不可得。此袪不见之相也。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

    后即成真极使证佛心。

    笺云。汝若也不见我不见之地。是入根本达理之后。超彼不见之相。地是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何处有不见之相。

    自然非物。

    笺云。若见此之境界无。前来若见。是物之见也。

    云何非汝。

    笺云。指本真性。不可非汝阿难见。此正是汝阿难之见性也。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

    三责心境混宜。

    笺云。物亦有见。汝亦有见。有情成无情。无情成有情。

    体性纷杂。

    笺云。自体性。纷然与物相杂。

    则汝与我。

    笺云。则汝是阿难与我是佛。则能依。

    并诸世间。

    笺云。是所依。

    不成安立。

    笺云。物亦成人。人亦成物。将何安立。有所依世间。然后便有能依有情。方成安立义。如今有情成无情。无情成有情。将何安立。安立是受用之义。能为用是心。所受用。是象马园林。瓶衣车乘等。今既能所相杂。受用义则不成。此一片经。为前佛纵他见同物。恐他执道物亦有见。人亦有见。所以有此文来。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

    四。责凭他断惑。

    笺云。若汝见时。唯是汝见。非我见。汝见之外。觅我见不可得。为佛前借他威神。得见初禅。恐他执见是他别人。故有此文来。

    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笺云。言见性周遍法界。非汝阿难更是阿谁。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宝。

    笺云。此性是汝性。云何道不真。却从我求真实。乃责阿难前来。道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第六体无盈缩指。

    笺云。然谓前来佛借阿难威神。上观初梵。今向此中。佛摄威神。阿难但观檐宇。便疑云。此见为复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于是世尊。举挽难缩。引窦难夹而释之。又说众器分空喻云。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上叙体无盈缩指竟。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

    六体无盈缩指。文二。初陈疑请决。文三。初观尘广狭。

    笺云。若此是佛所指之性非汝而谁之性。咸物非汝之性。必定是我之见。非余别人。

    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

    笺云。是佛前来借他神力。观欲界四天王宫。其中有殊胜宝藏宝殿。七宝所成。次第又见日天子月天子。所居之宫。

    此见周圆。遍娑婆国。

    笺云。言我在彼中见。乃周圆遍满此娑婆国土。梵语娑婆。华言堪忍。释迦佛忍耐。教化一切众生。

    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笺云。然后退归到祇园精舍。祗见伽蓝。梵语僧伽蓝摩。华言道园。清洁其心。于户牖堂室之内。檐即屋之檐。两边飞廊。谓之庑。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

    次陈缩断疑。

    笺云。前观欲界四天王宫等。此之见性周遍此一娑婆世界。

    今在室中。唯满一室。

    笺云。令在此堂中。唯观一室檐庑等事。

    为复此见。缩大为小。

    笺云。言为复此见。在日月宫。便大莫是缩却。前来大见。在此中为小见。

    为当墙宇。夹令断绝。

    笺云。为复此见。被墙壁屋宇夹断。一半在此边。一半在那边。

    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后伸疑请决。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

    后释妨消迷。文五。初责迷尘相。

    笺云。大则须弥。小则尘芥。内则寰宇。外则太虚。举类指明。

    诸所事业。

    笺云。所荣曰事。事成曰业。统述前尘。

    各属前尘。

    笺云。各属前尘物象。

    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笺云。前尘有舒有缩。见则无舒无缩。舒则开是大。缩则合是小。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

    二举喻除疑。文四。初举喻立问。

    笺云。器喻前尘。空喻见。此一片文。因阿难说见有大小。所以佛说众器分空喻。

    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

    二难相不成。

    笺云。说定又有何过。便牒若泽定在方器中。成方空者。别安圆槃于方器上。空应不合圆。似将方盘其中。见有方空。如羊角中。名尖空。空曾知不定方。在方既不定方。在圆亦不定圆。如今又圆。法上见。若决定在上便大。归祇园。应不合小如今又小。曾知在上见亦不大。在下观檐庑。见亦不小。

    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

    笺云。如今又有方空。曾知又且是方。若如此在上见大。在下见小。有何相违。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三引疑彰实。

    笺云。阿难前请云。不知斯义所在。佛今答之。义性如是分明。不可更问所在。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四比除前相。

    笺云。但除前境大小。见相无其大小。不了境唯心现。法界一真。妄识观尘。遂成大小。欲除心相。达境元如。境相不生。心圆普寂。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

    三引难消妨。文三。初举挽难缩。

    笺云。牒陀前疑。便举挽难缩。汝且仰面观日之时。汝若挽得见齐于日面。我便许汝缩见为小。挽见齐面既不得。说。缩大为小义不成。关云。出门若挽见。挽见齐日面。入室许缩见。缩见便成小。出门挽见不齐日。入空缩见不成小。

    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

    次引窦例夹。

    笺云。若筑墙宇。能夹见断。是牒前疑。便引窦例夹。难汝既言夹令见断。如今穿墙。为个窦穴。外见亦合来接内见。于窦不无相接之迹。今因何又无续迹。关云。穿为小窦时。小窦有窦迹。若筑墙宇时。详夹见令断。穿为小窦时。小窦无窦迹。若筑墙宇时。早晚夹令断。

    是义不然。

    后结责。

    笺云。便责汝前来缩大为小。夹令见断。是义不如此。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

    四伤迷执境。

    笺云。为是也。被也。一切众生普陈□品迷己。是物所转。然妄识无智观照。如物无殊。或被前尘大相小相所转。乃遇境随流也。或善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就经取前义。

    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笺云。迷心执境。见大相小相也。

    若能转物。

    立劝归圆证。

    笺云。起根本□□色即是空。即转物也。

    即同如来。

    笺云。达色□之□也。

    身心圆明。

    笺云。身是法身。心是真实心。圆遍疑明。或本来圆。本来明。

    不动道场。

    笺云。放光云法□。去来无动转相。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笺云。毛端是□□□□□相。含受国土是大了大无大相。则大□□□□□现大。大小融明。或一毛是小。小亦不离一真。十方国土是大。大亦不离一真。犹如大海了一满是咸。大海亦然。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二上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