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厌身品第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太虚大师讲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

    丙二 三乘共法

    丁一 大乘共行二乘法──十行

    厌身品第七

    这一品,属于三乘共法的大乘共行二乘法。此中所谓三乘:一、声闻乘,又云小乘,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修生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的声教,悟四谛的真理以证得阿罗汉果。二、缘觉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修生空法,在他最后一生不依如来的声教,只要感飞花落叶的外缘,自觉十二因缘的真理以证得辟支佛果。三、大乘,又云菩萨乘,三无数劫间修六度万行,以证得无上菩提果。但是,这三乘都共修习四念处观,所谓四念处观:一、身念处,观身体为不净的东西,此肉体是父母所生的,肉体的内外污秽充满,没有一点儿清净的地方,所以观身为不净。二、受念处,观受是苦,受是苦乐的感觉,但乐是从苦的因缘而生,复又转生苦,世间没有实乐,所以观受为苦。三、心念处,观心为无常,心依六根缘六尘,刹那刹那的生灭,没有常住的时候,所以观为无常。四、法念处,观法为无我,因为法没有自主自在的本性,所以观为无我。这是就苦谛而修的四念处,我们之所以有苦,因有此身、受、心、法四事,所以就此四事而观不净、苦、无常、无我,对破凡夫常、乐、我、净的四颠倒。此四念处以慧为体,慧依定、依念,念念于身、受、心、法所观之处,所以得名念处。如法华玄义卷三云“念处是观苦谛上四智,治于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观”。所以观此四法,对于超出三界有漏之法有所助益,固然是声闻、缘觉二乘人所修证的境界,亦大乘人共修共行的法,以大乘人亦应对破凡夫四颠倒的邪见故。大乘人虽不能抛弃教化众生的负担,而亦须断除三界的有漏烦恼。

    ‘大乘共行二乘法’标题之下,有‘十行’二字。从五乘看,通于三乘;从大乘看,由十信、十住、至十回向、四加行位菩萨所修行的法,这是必经阶段而不可忽略的。如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十住、十行位都是出家比丘,是修声闻、缘觉法的二乘人。这样,前厌舍品、无垢性品、修十信的,阿兰若品、离世间品、修十住的,以及此厌身品修十行的,都是出家比丘和菩萨共同修行的。所以,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修十信、十住、十行法的,都是声闻、辟支佛等二乘人。然此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位,为菩萨的资粮位,又为菩萨胜解行地,以菩萨法空胜解力而修六波罗密行。因为修诸观者以法空胜解为最,若能证得法空的境界,则能伏断一切三界有漏烦恼,这即是修三乘出世观位的实证。

    从经文看此品的结晶所在,如弥勒问云“自于是身应作何观”?所以,此品可以题作观身品。谁也知道,最切近的是身,无论他是美的或丑的,但爱惜他,的确超越一切之上。所以,此品中有三十七观,最后观身犹如车乘。‘身’,梵语‘伽耶’,此云积聚,是一聚集的个体,是很多分子积聚起来的。以如今的团体来解释他,这是最适合的。佛法所谓‘一聚’,不能称为个体,是一个团体,这是我们应有的认识。然而一聚者,有狭义,有广义。从狭义说,此身仅是一个色法的集团,是五蕴之中的色蕴,此色蕴包括五根、五尘、四大诸元素,由此诸元素组织成团体,名之曰身。但此更有别、有通,别则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区别中,身只是五根之一;通则是整个的身。若将此身详细的考察,是各种元素在一起,都互有关系,不可偏废。所以、此身可作为五根的动力所依,此身的团体中有五根互相发用。如眼根有能发眼识作用,能观察外界各种现象的形形色色;其他耳、鼻、舌、身都有同样的发识功能。虽然身为五根所依止之处,而五根各有其特质,各有等次的,如一色聚而没有五根,则不能名之曰有情身,但是四大、五尘的积聚,不能有思想作用,却成为无机物了。从广义说,身又是五蕴组识成的团体,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一、色蕴,总括五根、五境等有形的物质;二、受蕴,对境而感受苦乐;三、想蕴,对境而想像彼此;四、行蕴,对境而造作善恶;五、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由此五蕴各别的作用,总集而成谓之身,所以不能专指色法而言。若身心分别而言,色蕴即身,而受想行识四蕴即心。心中受、想、行三者,为心上特别的作用,名之曰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而识为心的本性,可名之曰心王。因五蕴为身心的二法,如欲界、色界有身体的有情,这是五蕴而成;无色界无有身体的有情,只有四蕴(除色蕴)而成。这五蕴身,是虚伪的,如增一阿含经二十七云“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这样,有情身由五蕴的色心二法组识而成,所以是活动的有机体,正适合佛所说的萨迦耶见的意义。‘萨迦耶见’,此云有身见,五见中的身见执著五蕴假和合的团体,以为有真实的我而起我我所的偏见。我们所知道的身,即五根、五尘、四大和合的色身。但人是五蕴的身,不是唯一色蕴的身,若仅是唯一色蕴,那是没有情识活动的死尸了。此五蕴之法,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的,是‘各别的因’如‘相互的缘’合成的。此仗因托缘生起的五蕴之法,因业力所引而不散乱,相续不断而成为身。等到业力尽了,全体的生命如破沙盆也似的粉碎了。至此、五根败坏,四大分离,前六识亦不起,一切业力都潜伏在第八阿赖耶识里,遇有相当的因缘,则由强力的业力发动,又成为后世的有情身。于是生而复死,死而复生。复次、此中所观的五蕴身,为五取蕴身。取即烦恼,取即贪爱的增上相,所以这五取蕴身也即三界有情的有漏身。如将此所观的身,认识清楚,则可以明白此品的大意了。

    戊一 弥勒兴问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既悟出家菩萨摩诃萨厌离世间住阿兰若,调伏其心修无垢行,然此菩萨住空闲处,自于是身应作何观”?

    这三乘共法──厌身品、波罗密多品、功德庄严品,都是弥勒菩萨所提问的。这是根据前四品佛所说的离世间而住阿兰那的扼要处,而使住阿兰那者对于人生更进一步来观察,对于了解人生格外深入一层,得到完全的透彻。住阿兰那的出家菩萨,已具有正信、正戒、正见,能调伏身心修无垢行,修习禅定止观,然而对自身应修什么观?前厌舍品的厌世观,正明出家的原因,完成个人的信念与理想;离世间品为出世修行之所依止,此品正明出世观的本相。所谓‘出世’,并不是将此身抛出世界之外,应知这个身就是世间,只要对于此五蕴身能看破,这就是出世。所以是身应作何观,正是三乘出世观的扼要处;阿兰那不过修此观行的场所而已。能否脱离烦恼的迷网,要看心里有没有光明的出世观境,住阿兰那决不是暝坐就可了事;唯在什么都不摇动的那个入定的圆澄心,才可以开拓真善的人生出来。所以、维摩在示病时,为众人观身无常苦空,而论到自身应作何观。却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这完全是心理解放,浊性去尽,清醒的洁净的披露。若能不被有漏的五取蕴身和四颠倒见所迷惑,观察他是不净的、虚伪的,即见实相实性的真理。本来万法都是幻生的,空的,若能“照见五蕴皆空”,幻化空身即是佛的法身。然观身有深浅的区别,先要认识此五蕴身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他不能给予快乐和自由。所以、弥勒的请问,是极有价值的,是代表胜解行位的大乘人而问的,也是代表二乘人回小向大而问的。这是弥勒菩萨以胜应身而说法,亦是弥勒为摄受十行、十回向地前的菩萨而说法。从另一方面说,弥勒现生兜率及将来阎浮提成佛说法,这都是变化身,都是说三乘法的,所以由弥勒来启问。其实,这三乘法亦就是地前大乘共修的法。从两方面看,从一分三,从三归一。这三乘共法,唯佛的应化身说,这是一乘菩萨为满足三乘人的幸福而说的。

    戊二 世尊许说

    己一 许诺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为众生起大悲心,请问如来入圣智观妙行法门。汝当善听!今为汝说”。“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对弥勒说:你的大悲心,为摄受十地以前的大乘众而问入圣智观的法门。要和圣智观相应,须具有正信、正戒、正见、正定,否则没有修入圣智观的希望。你听著!我今特为你们解说。是的!世尊!我很愿意听你讲。

    己二 解说

    庚一 总标有漏身观

    “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四威仪中微细观察:是有漏身,三十七种不净秽恶,是不可爱、是不坚牢”。

    前面曾讲过,住阿兰那的出家菩萨和鸟兽、猎人、隐士者流是完全不同的,他是修禅定的人,以定而修圣智观而求无上佛果的。将这有漏身,涉在四威仪中去观察,观这有漏身包含有三十七种不净的,无常的,苦的,空的,无我的。堆著污秽的怨毒。这种观察,便是佛法的实验。如今科学家谈实验,是在外面另取一物来实验;佛法则以自身来实验,这是超人一等的。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