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旧人新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头裹网巾,服色纷杂,确是民人,但人马精壮,持枪跨刀,脸上都飘着一层戾气。

    这是尹真多年来的心结,陪伴尹真多年,李卫虽总拧着心志,不愿承认这英华,但却知主子这心思。如今主子之愿达成,李卫这眼泪,既是为主子流,也是为自己流,自己的归宿又在哪里呢?

    “我们不正是为此而来吗?缅怀先人,承其故志!来来,摆礼,咱们这就祭拜。老先生,老先生?”

    尽管稍稍放开了心结,但不意味着李卫对这个国家,这个世道毫无抵触,他依旧觉得这不是自己的国家,这不是他能安然自处的世道。主子去世后,他曾认真想过徇死,但主子坚持将自己葬在曾经待过十多年的洞庭东山功德林里,他觉得这地方太荒凉,没他陪着,主子多半会寂寞,于是入了天庙,在这里守墓,正好也避开这个世道。

    太子集这个地方,也是“土华”混居之地。土人集中在集子北面,种蕉开矿,华人集中在东西和南面,不是耕田,就是捕鱼,同时经营商货和各类手工业。双方各自抱团,难成一体。

    刘墉皱眉道:“他们已允了随我去见官,若是你们也只是押他们去见官的,我能让开。”

    天庙不涉政,这是大原则,但事有权变,而且还是在海外,涉及这么多人命,天庙要束手旁观,反而要遭鄙视。

    “如果艾先生真是雍正皇帝,当年热河行宫之变,听说一直陪在雍正身边的,就只有一个李卫!?”

    在这一层上,李卫也转变了心态,没再将这英华天下看作邪魔之世了,就算是邪魔之世,主子乃至满人都已经深陷其中,难以自拔,除了顺水行舟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们争吵起来,李卫脚步更快了,心中也更沉重了。主子后世即便澄清了身份,依旧是万人景仰的人物,而自己呢?

    在李卫心中,主子的心志一直是没变的,尽管主子从早年极尽讽刺,转变为后来的讽谏,年迈时更化作满腔忧国之心,可李卫始终相信,主子不过是已看破时势,这些作为只是在保满人精血。

    刘墉只缓缓摇头,他站在院子门口,尽管驼背,却如雕塑一般,沉沉压在镖师和乡勇的心口上,让他们不敢乱来。这气度,这麻衣,伴着他们长大成人。学校的夫子们教他们读书认字,教他们国法,也教他们怎么做人。但从小就诵念圣经圣律,教诲他们立身立德的,正是在天庙里,正是这样的祭祀。

    “别说艾先生,早年满清的恂亲王,现在的金会长,年过七十,都还在大漠奔波,联络蒙古诸部,宣导英华的天人大义,这都是我们敬佩之人。”

    刘墉摇头道:“是不是有罪,得由国法审裁,你们要打要杀,就是行私刑。”

    心灵升华,对英华这个国家,对三代新论李的今人世也有了更多感悟。对自己旧世所为更是幡然醒悟,每每思及,都觉心悸神摇,恨不得一头撞墙。由此也更专注于平日之行,这也是他自己的救赎。

    “对了,好像还有传言说,艾先生就是满清的雍正皇帝呢。”

    “是啊,雍正皇帝已经躺在北京城外的陵墓里,还有几个拖着花白辫子的老汉奸守墓,日日被大家指点讥笑,那已是过去了。艾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为国家出谋划策,传扬民意,咱们敬的是艾先生,不是雍正皇帝。”

    “这老先生,好像也不一般啊。”

    不管是为天庙声誉,还是为心中所持的仁善之心,刘墉都不愿退却。

    有学生再道:“建州朝鲜不断有满人脱北,还是艾先生发动国中满人,谏言不能太过宽柔,应该尽数发遣去宁古塔,让他们知道旧日汉人所遭的苦。”

    “还是艾先生谏言要广开士门,而且这门必须只通向英华大义,他坚决反对在藏蒙本地建藏蒙学校,必须全建华学,而将藏蒙之事并到学院之上,要坚持华学为根,族学为枝的原则。”

    “刘祭祀请了……”

    “这不正好说明,咱们英华天人大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吗?就连满清的皇帝都能受此大义感召,摇身变作人人敬仰的艾先生,我辈士子,更该坚守大义,为民谋幸福,为国开太平!”

    “就因为艾先生出身满人,还这般赤诚忠心,献策献智,我们才更敬佩他啊!”

    但也有暴躁冲动的,比如那个小伙子,他猛然拔出短枪,朝刘墉比划道:“老头,你不会是跟土人相处久了,把自己也当土人了吧!?你不让开,就把你当土人一并治了!”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宣扬着艾尹真的功绩,让李卫胸中热血翻腾,这真是国人眼中的主子吗?

    “李卫……我想想,江南文祸的主凶!嘿,江南文士被砍了一圈脑袋,就是他主使的!”

    急促脚步声如潮,打断了麻衣人,上百衣衫褴褛如丐人般的男女涌了过来,个个神色凄惶。

    也许是平生所学,一一跟天庙行事相合,这也正是知行合一。升华了的刘墉日日讲《圣经》、《圣律》,救助贫人,照顾孤寡,教诲小儿,排解纷争,偶尔也以古礼办生死事,全心投入到这个纯粹的心灵世界中。

    “夫子还说,善事也不能完全由民间出头,必须要让国人知道,他们交的赋税也会用来扶恤弱小。是艾先生倡言在民部建厚生司,州县地方建厚生所,赡养孤寡。”

    其他镖师则嘀咕道:“抓去见官就能让他们悔改!?现在律法讲人人皆一,不再给土人罪加一等,他们绝遭不了死刑!”

    “我们早知艾先生是满人,满人怎么了?满人该偿罪就去偿罪,该报国就报国,咱们英华持天人大义,又不是论出身的古人之世!”

    “是不是满人,跟艾先生赤诚为国之心有关系吗?”

    “真是雍正皇帝的话,更说明艾先生心志不凡啊,能从旧世皇帝变作今世贤士,能脱于满人,心怀天下,当真不愧是大人物!”

    主子当然有才,三正(《正统》、《正气》、《正道》)所属的报界清流对主子推崇备至,他很清楚,但他很少接触外界,不知国人评价。而现在这帮学生们的话语,让李卫震住了。

    这让刘墉忧心忡忡,他虽认可变土为华的大策,甚至天庙还是执行这一策的主要力量,但不认可这样激进的手段,更难接受无数民人,不管是土还是华,都无情地沦为政治的牺牲品。

    这安静很快被打破了,小年轻们脸上的鄙夷浓烈得难以遮掩。

    学生们嘀嘀咕咕着,然后招呼守墓的老祭祀,却见这老祭祀呆立一旁,热泪盈眶,都呆住了。

    包括首领和那个本地乡勇在内,同时脸色转白,他们不敢去动那小伙子,怕枪走火,但都呵斥出声。

    “刘祭祀!救救我们!”

    “李卫也是汉人……”

    “噢噢,是要祭拜吗,稍等,我给你们取干净的火盆来……”

    看着麻袍拐杖,须发皆白的老人,之前充斥在学生们心中的功罪审裁悄然消散。他们朝李卫默默作揖,再转向艾尹真之墓,整理衣冠,开始祭拜。

    另一个该是受害者亲属的小伙子跳脚道:“什么狗屁仁人!我只知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那时的江南文士都是犬儒,杀多少都是该的!咱们英华入江南,就是那些犬儒跳出来捣乱。这么来看,李卫还有功于咱们英华。”

    当年他在广东陪着胤禛逃出光孝寺后,胤禛就在东江的船上道过愿天下太平的心声,正是这股纯真,让胤禛没有抗拒变世伟力,让胤禛能完成新旧之世的转变。

    有签了本名的“卖身契”在,刘墉不必担心被卖给官府,这卖身契就是纵容乃至庇护通缉犯的铁证,商人是不会自找麻烦的。靠着通四书五经,刘墉在吕宋安身,而天庙更是避世的绝佳之地,二十年下来,他已是吕宋天庙会的成员,主持太子集天庙已有六七年。

    “满人圈子里都这么说的,不过我倒觉得,艾先生真是雍正皇帝,也不碍我们敬仰之心。”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