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一石法师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这个老妾,后来改了姓释,又请一石法师给她起了个名字。她就是后世著名的蜡烛女王释勤姑。与过去卖蜡烛只为赚香火钱的僧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经历过几十年大户人家生活的她非常清楚人们对蜡烛性能的需求,她先是改良了蜡烛芯儿,用三股棉线编成的烛心代替了过去一根粗棉线搓到一起的蜡烛心,使得烛心可以在燃烧过程中自然散开自动燃烧,而免去了人们在使用蜡烛的过程中需要不停剪烛心儿的麻烦事儿,让谭拓寺的蜡烛从单纯的香火消耗走向了广阔的日常消费的市场。而在西洋石蜡硬脂蜡烛传入之后,她很快又在这种没有异味的新型蜡烛的基础上发明出几种香型的熏香蜡烛,成为千金贵妇们的至爱。谭拓寺蜡烛厂在她的打理下逐渐成为全国蜡烛巨头,即使是在全面电气化的二十世纪,作为传统蜡烛工艺代表的谭拓蜡烛依然有着惊人的生命力。

    这个时候,机器化生产的纺织厂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了,厂主们都不太喜欢招收裹脚的女人,因为她们裹脚,行动不便动作缓慢,偶尔有录用小脚女人的,工钱要比大脚女人少上近一半。一石法师看到这个情况,就跑去与工厂主们协商,如果小脚女人放脚的话工厂可以适当提高待遇,在取得几乎所有工厂主们的支持后,他在宣讲会上鼓励女人们放脚:“放开了脚,就能比原来走的快一点,就能比原来多赚一些钱,能让你们的家庭过更好一点的生活,为什么不试试呢?”

    后世的人,把这件事情称为一石法师吹响女性独立运动的号角的代表性事件。而当时,这件事情对一石法师最大的触动就是女性作为独立个体那脆弱的生命力。

    一石法师出身名门,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长相英俊,风度翩翩,同时他的名声极好又是和尚,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请他画画的,九成以上都是女性。十九世纪初,中国女性的地位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但是大部分地方的贵族妇女依然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日子。这个时代是文化膨胀的年代,单就美术而言就出现了以许阳为代表的数十位著名画家。请一位名画家给自己画一幅肖像是这个时代最流行的时髦事儿之一,而遗憾的是,画家虽然很多,但是女性画家实在很少,唯一出名的女画家林康平女士根本不缺钱,又忙得很,根本没人能请得动。贵妇千金们想要给自己画画除非去找六十岁以上的老画家——当然,更好的选择,就是一石法师了。

    一石法师放下了一代高僧的身段,开始为人画像赚钱。从一八一零年到一八三零年的二十年间,他通过出售自己的画作赚取了十万两左右的白银,这些钱全都被他用在了安顿无家可归的女性及被遗弃的女婴身上。

    这个时期的福建贫困地区,民间相信溺头胎女婴以利生男,所以头胎的女孩子被溺死在一些山区的比例竟然达到了一半以上,一石法师惊骇于这个地区的人们对杀死女婴毫无愧疚之心的行为,他立刻决定在福建住下。

    注1:

    公元一八四零年,六十岁的一石法师开始了在福建的二十年客居生涯。作为女婴非正常死亡率最高的重男轻女的重灾区,福建人溺亡女婴几乎已经成了传统。自明朝起,福建人把养男人收契弟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而这个看起来开明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对女婴的残害,福建的男女比例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地步,大部分男人娶媳妇都成了问题,不要说养小妾了!这种情况下反倒是养几个清秀小厮或是收个契弟比较容易做到。

    一石法师从小家教极好,曾考中探花的他文化水平相当的高,他对佛法的深入研究很快就让他成为谭拓寺的讲经师,不过五年而已,他已经成为周边很有名气的高僧。

    一八八零年,江胜帝登基,他延续了母亲江武帝对一石法师的崇敬,封一石法师为“护国大法师”。一石法师写完了《石头记》之后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依然非常健康,于是半开玩笑的对弟子说:“这可怎么办?我本来以为能我把我这辈子写完就不错,可是书写完了,我还活着呢!”此时的一石法师虽然眼睛花了,但是耳朵依然非常灵敏,于是在学生们的建议下,一石法师每天口述自己的生活,由弟子记录并念给他听,每天大概从几百字到几千字不等,这样的习惯坚持了二十年,人们称这本几乎有千万字的日记为《石头后记》

    一石法师客居福建的二十年间,福建存活至一周岁的婴儿中的女婴比例,从一八四零年的28.9%(注1)上升到一八六零年的45.8%。他在福建开办的六个女童收容处在二十年间先后收养抚育了八千多个女孩子,这些女孩子在一石法师离开福建的时候,有两千多个已经嫁人。她们几乎都在婚后依然保持了经济的独立性,有自己的工作,事业。与同时期的普通女性比,她们更为自信,自尊,自强,靠自己的双手劳作取得人们的尊重,同时由于经济上的独立,她们在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也更富有反抗精神。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这些女性带动了身边更多的女性走上了更为独立自主的道路。史学家们认为,十九世纪末,要求从法律上废除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女权运动从福建开始,正是因为半个多世纪前一石法师为福建女性地位提高打下的良好基础。

    红楼梦的前五十回,从一石法师幼年时纸醉金迷的纨绔生活写起,到童年的叛逆跟张扬,再到少年时家败后艰苦的生活,直到他考中探花,那段时间正是大江从封建专制制度向君主立宪制转变的前奏时期,那是个风云人物辈出的大时代。而出身良好的一石法师就是在这个时候结识了许阳,许陌,洪秀全,艾达令,林康平,陶诤等许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的友人,更是有幸拜在林如海门下成为他的关门弟子。而林如海无疑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吾将直道而行,虽百死而不悔。”这句话通过的一石法师的笔端,被人们作为林海一生最具代表性的发言而记录在了各种教科书上。

    一八六五年九月,一石法师回到了北京,此时,距他离开北京开始弘法之旅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三个年头。一石法师回京那天北京万人空巷,人们争先恐后的向北京西郊赶去,因为那正是一石法师归来的方向。这位八十五岁的高僧宝相庄严,布衣草鞋,一步一步的从山中的小路走过来,彼时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万道霞光在一石法师的身后汇聚,一石法师宛如真佛降临的身形让人们纷纷俯下身来跪在路边,不敢抬头直视。

    对普通人而言,出家或许是一种逃避的方式。而对于一石法师来说,他的人生似乎从此才正式拉开了华丽的大幕。

    此时的一石法师并不缺乏钱财,他南下的时候携带了大量的善款,而这些年在南方的弘法途中也没少募集资金。他开办了好几个大型的育婴堂,收留一些确实家里困难而无法养育的女婴,同时依然延续他过去的方法,雇佣没有依靠的女性来照顾这些孩子。同时他联络了相熟的大商人们在自己定居的地方附近开办了几家工厂,专收女工。

    一石法师是当世高僧,所以请他画像没什么需要避讳的,更别说他容色秀美,性格温和,言语诙谐,所以请一石法师画像不仅是时髦事儿,画的过程本身也十分愉快,更别说掏的钱还用在了慈善事儿上,一举数得不过如是。换了其他别的和尚,这么个行事法没等变成出名的高僧呢怕是就得被人当做花和尚打死了!可一石法师不同,他是先帝的师弟,他的亲朋故旧全都是声名赫赫的人物,没人会找他的麻烦。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好,即使是男人们,也觉得母亲或者妻女能够请到一石法师画像是个很有面子的事情。

    一石法师所到之处,从豪门贵妇到街头乞讨的老妇,都如同见到了真佛一般顶礼膜拜,常有女人在他的法会上痛哭失声,无数的女性因为他而走上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道路。无数受尽了冷待欺凌的女人把他当做了救苦救难的真佛。扬州名妓冯爱爱在听到他的宣法后用自己多年的积蓄自赎自身,离开了风月场合后坚持不懈的跟在一石法师的路途中侍奉一石法师,最后在一石法师的断喝声中幡然醒悟,在四川削发为尼,她就是同样后半生为慈善事业奔走的明志法师。

    一八三四年年底,一石法师开始了放脚运动的宣传,这一次他并没有用佛法来宣传反对裹脚的理念,而是明确的拿出了孝经作为自己的理论支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你们这些逼迫女儿裹脚的父母,是在逼迫女儿放弃孝道啊!

    石头记的前五十回,同样也是一张徐徐展开的中国封建王朝末期的生动画卷:人们可以在书中找到当时贵族中流行的发型,衣服款式甚至游戏种类与烹饪食谱,也能体会到南北方风俗的差异,以及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无节制的皇权是多么的可怕。同时更能理解一石法师对女性的慈悲从何而来:他从小感受过太多女性的美好与温暖,他身边几乎集中了各种类型的出色的女性。有好事者从一石法师的只言片语中推测出他曾经先后暗恋过自己的表妹林康平与表姐薛宝钗,当然这种论调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支持。

    出人意料的发展就从这里开始,一石法师听罢她的事情,沉吟了片刻,问她:“你可知善堂都是十几个挤一个大通铺,能勉强吃饱罢了!你想没想过这不是长久之计!”

    作者有话要说:

    在一石法师为保护女性而四处奔走的初期,不是没有人攻击过他的行为。身为一个出家人,眼里心里却全都是女人,整天为女人的事情奔走,这是一个高僧该做的事情么?但是,所有的非议都在一石法师的一日一日,一年一年的坚持下渐渐的平息,逐渐变成了全然的钦佩。毕竟,他收留的无家可归的女性,大部分都是中老年妇女,像释勤姑那样年老色衰被赶出家门的老妾以及无家可归的贫苦弃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余因为子女不孝顺,或是丈夫死去而没有活路的老妇人也有很多。说一石法师对这样的女性有什么邪念,那是再毒舌的人也说不出口的。

    一石法师画像的时候也会讲经,他口中的佛法从来没有晦涩难懂过,经常出现他给一个人画像,被画的人会请来一群闺蜜一起听他讲经,这种情况下一石法师募集到的善款往往会大大增多。

    彼时谭拓寺也是京畿周边著名的大寺,也开有善堂,可以短暂的收留一些无家可归的残病妇孺,这老妇的意思显然也是让一石法师出面把她安顿到善堂。

    天下之大,无避风之地;亿万众生,无牵挂之人。用这句话来形容此时的贾宝玉是毫不夸张的。虽然他的妻子为他留下了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但仅凭这个孩子已经没办法激起贾宝玉对生活的热情了,他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自己对尘世的厌倦。

    一石法师作为近现代唯一被人们毫无争议的称作“圣僧”的一代高僧,不仅仅是因为他对佛法透彻的研究以及他在文化史上伟大的成就,更因为他坚持了一生的事业。

    公元一八六二年,因为给家中蓄养的小丫鬟裹脚并将之作为讨好官员的工具而被起诉的福建商人木贵常被处以三年的劳役跟一万两白银的巨额罚款,同时他的商行被取消了经营进出口贸易的资格。这是最后一起因裹脚而起的民事案件,这个案子里的五个女孩子是史书上最后的五个放脚女性。在此之后,裹脚作为中国女性一定时期内在肉体上受到的最普遍的伤害,彻底的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公元一八零二年四月,贾宝玉在江德帝登基后的第一次春闱中考中了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四月十五日,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在得到儿子考中探花,孙儿也中了二甲进士的消息之后的第三天死在了家里。五月初八,贾宝玉的母亲王氏病故。同年六月,接连操持了两位老人的葬礼之后,贾宝玉的妻子也病倒了,六月十七日,贾宝玉在这一年里失去了第三个亲人。

    从公元一八三零年的第一场拍卖会起,一石法师主持的拍卖会逐渐成为了一个惯例性的行为,每一年的慈善拍卖会,都能募集到大量的善款。一八三二年左右,京畿周围的女性救助点早已经逐渐能够自负盈亏甚至取得一些利润,一石法师决定不再向这些原有的工厂与救助站注资,转而把自己的行动推向全国。

    作为父母老来子的贾宝玉从一出生受尽了身边人的千般宠爱。同时,他也很早就表现出许多与众不同的特质,周岁的时候抓周,他抓到了胭脂,他的父亲当时恼火的拂袖而去。而在他六岁那年,更是说出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样惊世骇俗的话。曾有人据此推断说他长大了必是色中饿鬼,但同时也有人说他日后必是情痴情种。

    一开始一石法师的弘法或许并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完全让所有人都吃惊了。当一石法师收留的女孩子逐渐长大以后,一石法师分批把她们送进了工厂做工,也有一些女孩子有出众的手艺自己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