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br />     注67 “唵”(Om)原本是印度古人在念诵吠陀颂诗时,用于开头和结束的感叹词。后来这个音节逐渐神圣化,用于表示神圣的意义,并具有神秘的力量。

    注68 “音和义”(?abdārtha)即词音和词义,也就是能表示的词音和所表示的词义。

    注69 这段中,上面提到“获知内在意识”和“看见自己的原本状态”,这里提到“获知这位感知知觉的原人”。故而,这里的“原人”和上面的“内在意识”或“自己的原本状态”都可以理解为相对于自在天这位特殊的原人的个体原人(即个体自我)。

    注70 “来自自身的”(ādhyātmika)指疾病等生理痛苦和贪欲、愤怒和恐惧等心理痛苦。“来自生物的”(ādhibhautika)指遭受猛兽、毒蛇、鳄鱼乃至蚊虫之类侵害的痛苦。“来自天界的”(ādhidaivika)指遭受寒暑、风暴和雷电等自然界的痛苦。

    注71 “他”指《瑜伽经》作者。

    注72 “意念”的原词是pratyaya,词义为认知、观念、概念或意念。

    注73 以上是说有人认为心仅仅是刹那变化的意念,而所有的心的活动集中于一处,也就没有散乱。这是指佛教的观点。

    注74 这个格言指一种荒谬的推理:牛粪产生于牛,牛奶也产生于牛,因此,牛粪等于牛奶。

    注75 “调息”(prā?āyāma)参阅2.49——52。

    注76 这里是指心产生控制感官对象的意识。参阅1.15。

    注77 此处“自我”指自我意识(aha?kāra)。“原子”(a?u,或译“极微”)指物质的最小单位。自我意识也称为“自我意识唯”。“唯”指微小的成分。参阅2.19。

    注78 “我是”(asmi)的含义指“自我性”(asmitā)。

    注79 “等至”的原词是samāpatti,词义为达到、完成和圆满,也用于指称达到入定状态。这里具体是指心停止活动,与认知者、认知手段和所认知者达到同一的这种入定状态。这也符合此词的词源,即词干āpatti (“达到”)加上前缀sam(“完全”、“共同”或“一起”)。“等至”是沿用古代汉译佛经用语。

    注80 “有思考等至”(或译“有寻等至”)指入定中有思考。同样,下面提到的“无思考等至”(或译“无寻等至”)指入定中没有思考。

    注81 关于词音、词义和认知的区别和联系可参阅3.17。

    注82 以上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聚合而成的整体。而有人否认这种整体性,从而否认事物的真实性。这是指佛教的观点。

    注83 “大等的说法”指大和小等说法。

    注84 “据此”指依据上述无思考等至。

    注85 “有观察”(或译“有伺”)和“无观察”(或译“无伺”)指有观察等至和无观察等至,即入定中有观察和没有观察。

    注86 这里描述的微小对象实际是原子。

    注87 “无相”(ali?ga)指原初物质,因为它处于未显状态而不可见。

    注88 按照数论哲学,色、声、香、味和触是五种精细(或微小)成分,称为“五唯”。“唯”(tanmātra)指微小成分。地、火、水、风和空是五种粗大成分,称为“五大”。“大”(bhūta)指粗大成分。这里提及的“光的”(taijasa,或“光热的”)一词相当于“火的”。参阅2.19。

    注89 “自我意识”(aha?kāra)是在数论哲学描述的原初物质演化序列中,排序在“五唯”之前,也称为“自我意识唯”。

    注90 “相唯”(li?gatanmātra)指觉(buddhi),排序在自我意识之前,原初物质之后。

    注91 以上这些同类句式,均表示其中的后者是前者的原因。

    注92 “知觉本性”(buddhisattva)也可译为“知觉善性”或“知觉本质”。

    注93 “无关乎步骤”指直接感知。

    注94 这首偈颂也见于巴利语佛经《法句经》28。

    注95 “它”指“由智慧造成的潜印象”。

    注96 此处“它”指无种子入定。

    注97 关于“苦行”的具体内涵可参阅2.32。

    注98 “舍弃行动成果”指从事行动而不贪求或执著行动成果。

    注99 此处“本性”(sattva)相当于“知觉本性”(buddhisattva)。参阅1.47。在后面的相关论述中,常常单独使用“本性”,而实际是指“知觉本性”。

    注100 “三性”指原初物质的三种性质。

    注101 “第五种状态”指不同于蛰伏、微弱、间断和活跃的第五种状态。

    注102 “对治的修习”指对治烦恼的修习。

    注103 参阅2.15。

    注104 这里是说将知觉视为自我。

    注105 “四足”即上述将无常、不净、苦和非我呈现为常、净、乐和我。

    注106 这里是指不见牛迹的深山密林。

    注107 这里意谓知觉视力是原人见力的工具。

    注108 “获知各自的形态”指明了知觉和原人的区别。

    注109 “断见”(ucchedad???i)是认为事物最终断灭,而无因果连续可言。

    注110 “前际和后际”指事物始终。由此,“明白前际和后际”意谓通晓一切知识。

    注111 喜主童子(nandī?vara)原本是凡人,只有八年寿命。但他修炼严酷的苦行,受到大神湿婆恩宠,升入天国。国王友邻(nahu?a)曾经取代因陀罗成为天王。而他登上天王宝座后,欲望膨胀,觊觎因陀罗的妻子舍姬。因陀罗让舍姬怂恿友邻乘坐众仙人抬的轿子。友邻忘乎所以,命令众仙人用轿子抬他,甚至用脚踢了投山仙人的头。结果,遭到投山仙人诅咒,从天国坠落,在大地上变成蟒蛇一万年。

    注112 “可见的出生”指现世的出生。

    注113 “不可见的出生”指未来的出生。这里是说灭尽烦恼者此后不再进入轮回转生,也就是获得解脱。

    注114 “一次生存”(ekabhavika)的意思也就是引起一种出生。

    注115 这里可能指喜主升入天国,获得天神的寿命和感受。而国王友邻获得与天王因陀罗相同的寿命,即使遭到投山仙人诅咒,变成蟒蛇,也能活上一万年,但失去天王的感受。

    注116 “少量的混合”指混杂有少量恶业。

    注117 “消除力”指少量恶业消除大量善业的能力。

    注118 这里意谓死亡处在交界处,即过去果报确定的业已经结束,而造成未来不可见出生的业即将开始。

    注119 “逆反性”(pratikūla)指痛苦违背人的意愿。

    注120 这里是指瑜伽行者意识到快乐中夹杂有贪欲,也会带来痛苦。参阅下面的论述。

    注121 “三重痛苦”指来自自身、生物和天界的三重痛苦。参阅1.31。

    注122 这里的“正见”是指认清变化的原初物质和永恒的原人的区别。

    注123 “排除者本身”指原人或自我。

    注124 这里是说原人是永恒存在的,也是永不变化的。如果认为可以排除它,则陷入断灭说。如果认为可以获取它,则陷入原因说,即认为它是有因有果的。

    注125 这里是说知觉成为原人的感知活动的领域,具有为他性而成为依他者,失去独立性。

    注126 参阅2.6。

    注127 这里的“三重性”指受刺、受刺的原因和对治的方法。

    注128 “它”指“所见”,即原初物质。

    注129 这里所说元素和感官形态的变化,其中,元素的粗大形态指地等“五大”,微小形态指声等“五唯”。感官的粗大形态指耳等“五知根”、口等“五作根”和意(“意根”),微小形态指自我意识。参阅2.19。

    注130 “不加区别”指没有知觉和原人的区别。

    注131 “另一种认知”指原人的纯智。

    注132 “唯”(tanmātra,或译“唯量”)指精细或微小的成分。参阅1.45。这里以及下面使用的“唯”字,均可按此词义理解。

    注133 这里是说十一种感官是自我意识的特殊变化。

    注134 “十六种特殊变化”也就是五大元素和十一种感官。

    注135 这里意谓空有声,风有声和触,火有声、触和色,水有声、触、色和味,地有声、触、色、味和香。

    注136 “存在唯”(sattāmātra)指细微的存在。

    注137 这里的“大我”指知觉(buddhi)。在数论中,“知觉”也称为“大”(mahat)。

    注138 “六种非特殊变化”也就是五种感官对象(“五唯”)和自我意识。

    注139 “大谛”(mahattattva)也就是知觉。数论将世界一切分成二十五谛:原人(自我)、原初物质、知觉(或称“大”)、自我意识、十一种感官、五种感官对象和五大元素。

    注140 按照数论,原初物质也是永恒的,故而称为“常”。

    注141 这里的“三种特殊状态”是指前面提到的特殊、非特殊和相唯。也就是说,原人(自我)和原初物质属于“常”,其他都属于“无常”。

    注142 “次序”指事物发展变化中存在的先后次序。

    注143 参阅3.13。

    注144 这里是说原人的领域始终是知觉。这种领域是已知的,而不像知觉的领域是已知和未知的。

    注145 这里所说的“意识”(caitanya)与这段话中下面提到的“智”(j?āna)均指作为纯意识或纯智的原人。

    注146 此处的“见”(d??i)相当于前面2.20中所说的“唯见”(d??imātra)。

    注147 此处的“他者”指原人。

    注148 这里所说的“特征”指知觉,“有特征者”也就是指原人。

    注149 此处的“内在意识”指原人。参阅1.29。

    注150 这个丈夫所说的意思是他无论活着或死去,都不能生育,而这里是强调他活着时不能生育,死后又怎么可能生育?

    注151 此处的“知识”(j?āna)指知觉的认知。

    注152 这里是说有人引用无能丈夫这个笑话表示反对上述看法。

    注153 这里是说只有知觉认知与原人的区别,不认知不存在,心的活动停止,回归原初物质,才是解脱。

    注154 这里是说这个所谓的老师对反对者作出的回答不到位。

    注155 此处“本性”指“知觉本性”,参阅1.47。

    注156 参阅1.15。

    注157 “应该排除者”指痛苦,参阅2.15。

    注158 “应该排除的原因”指“见者和所见的结合”。参阅2.17。

    注159 “抑止的入定”(nirodhasamādhi)指抑止心活动的入定,也就是无智入定。参阅1.18。

    注160 参阅2.26。

    注161 “完成责任”指完成感知和解脱的任务。参阅2.18。

    注162 “自己的原因”指原初物质。

    注163 “五种颠倒妄想”又称“无知”,指无知、自我性、贪欲、憎恨和执著。参阅1.8和2.3。

    注164 “金子差异”指制成各种不同的金饰品。

    注165 “两种原因”指获得和摆脱,即获得明辨,摆脱污垢。

    注166 “自制”的原词是yama,词义为抑止、控制和自制等。

    注167 此处“它”指不杀生。

    注168 “种姓”指印度古代将社会成员划分为四种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注169 “渔夫”属于低等的首陀罗种姓。

    注170 “遵行”的原词是niyama词义为抑止、约束、规则、奉行宗教戒律和实施苦行等。

    注171 “泥土和水产生的纯洁”指用泥土和水擦洗身体。

    注172 “木头沉默和姿态沉默”是两种沉默方式:前者是既不用语言,也不用姿态表达,后者是不用语言表达。

    注173 “艰难月行斋戒”是在黑半月中,第一天吃十五口食物,此后每天减少一口,直至黑半月结束,接着在白半月,第一天吃一口食物,此后每天增加一口,直至白半月结束。“艰难苦行斋戒”是斋戒一天,只吃牛奶、吉祥草、牛尿和牛粪等圣洁的食物。

    注174 “分享不死甘露”喻指获知永恒的自我。

    注175 参阅1.29。

    注176 “其他经文”指论述瑜伽八支的其他经文。

    注177 规则,如有的祭祀仪式规定必须献祭动物。选择,如有的祭祀仪式可以献祭动物,也可以不献祭动物。综合,如有的祭祀仪式需要同时献祭植物和动物。

    注178 “不执取”指不贪著,没有占有欲。参阅2.30。

    注179 这里是说渴求知道自己生存的原因和状况,而寻求真正的自我。

    注180 此处“本性”指知觉本性。

    注181 这一说法也见于《摩诃婆罗多》中《和平篇》171.51和268.6。

    注182 参阅3.44。

    注183 参阅3.35、37。

    注184 “悉陀”(siddha)指修行取得大成就的仙人或具有神通的半神。

    注185 “坐姿”的原词是āsana,词义为坐、座位和坐姿。这里指修禅的坐姿。

    注186 “床架座”的原词是parya?ka,在古代汉译佛经中,通常译为“结跏趺坐”。

    注187 这里这句经文和上一句合为“通过放松和达到无限,坐姿稳定和舒适”。

    注188 “心达到无限”可以理解为心无所障碍,遍及一切。

    注189 “调息”(prā?āyama)指控制和调节呼吸。

    注190 这里的意思是指断除通常的吸气和呼气方式,而代之以瑜伽的调息。

    注191 此处“抑止”的原词是stambha,词义为固定、停止或搁置。

    注192 这里的“地点”可以理解为吸气和呼气占有的空间范围。

    注193 “延长的和微妙的”指吸气和呼气变得平稳绵长,乃至不被察觉。

    注194 前三种是上一句经文中提到的外部的、内部的和抑止的三种调息。

    注195 这里可以理解为已经“克服阶段性”,不再意识到一次一次的阶段性,变得自然而然。

    注196 参阅1.34。这里是说通过调息,心达到安定,适合专注。关于专注的具体内涵,参阅3.1。

    注197 “制感”的原词是(pratyāhāra),词义是收回或撤回。这里的意思是感官得到控制,从感官对象撤回。

    注198 “声等”指声、色、香、味和触五种感官对象。

    注199 此处“达到”指与声等接触。

    注200 “专注”的原词是dhāra?ā,词义是把握或执持,也指思想集中,专心致志。

    注201 “沉思”的原词是dhyāna(音译“禅”),词义是沉思默想,古代汉译佛经也译“静虑”。

    注202 “总御”的原词是sa?yama,构词方式是前缀sa?(“一起”)加上词干yama(“控制”),即一起控制。

    注203 “瑜伽这位老师”指瑜伽实践本身。

    注204 “无种子瑜伽”指无种子入定,即无智入定。参阅1.2和51。

    注205 “它的存在”指无种子入定的出现。

    注206 参阅1.18。

    注207 这里是说心入定后,无论止息前的认知,还是止息后出现的认知,都是专注如一的。

    注208 “元素和感官”指五大元素和十一种感官。参阅2.19。

    注209 参阅3.9。

    注210 “时态”的原词是adhvan,词义是道路、距离、时间或时态。这里是指三种时态:第一种时态是未显现,第二种时态是现在,第三种时态是过去。

    注211 以上是说性质有未显现、现在和过去三种时态变化的特征。

    注212 此处的“状况”(avasthā)一词据下面的描述是指强弱程度,即性质的强弱状况的变化。

    注213 “有依随者”(anvayin)指有依随的性质,即有性质者。

    注214 这是一种反对意见。针对上面强调性质和有性质者的区别,这里将这两者的结合说成是始终不变的结合物或同一体,只是随着先后的状况不同而变化。

    注215 按照数论,原初物质处在未显状态,通过三性的变化,演化出各种事物。这些事物毁灭后,又返回原初物质。而原初物质处于未显状态,是微妙的,不可感知的。

    注216 这里的意思是说性质不存在普遍性或固定性,故而性质是指具体的性质,并与具体的时间相联系。

    注217 这是说心仍有贪爱的性质,只是在愤怒时不出现,或者说,变得不明显。

    注218 以上是说具体的性质与具体的时间和状况结合,不会出现混乱。

    注219 这里的意思是说性质也是永恒的独立存在,只是由于时间的作用,才出现未显现、现在和过去。

    注220 “有三性者”指原初物质。

    注221 “不毁灭者”指原初物质。

    注222 此处“特殊”指元素和感官。参阅2.19。

    注223 按照3.13中对三种时态的描述,它们的次序第一是未显现,第二是现在,第三是过去。因而,现在紧接未显现,过去紧接现在。

    注224 此处“有性质者”指心或心的知觉。

    注225 此处“未显现的形态”指泥团的形态。

    注226 此处“现在的形态”指陶罐的形态。

    注227 参阅3.14中的相关论述。

    注228 “可认知的”指可以直接感知的。

    注229 心的这七种性质不能直接感知,但能推断。例如,心的抑止凭心的安定推断。性质指善业恶业,凭快乐和痛苦推断。潜印象凭记忆推断。变化凭三性的变化推断。生命凭呼吸推断。活动凭感官活动推断。能力凭效果的显现推断。

    注230 “这三种变化”指上述性质、特征和状况的变化。

    注231 “关联”的原词是adhyāsa,词义为安置、附加或虚假的归属。

    注232 “音素”的原词是var?a,词义为字母、音素或音节。梵语一般由元音和辅音即两个音素构成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可以成为一个词,但多数由两个乃至两个以上音节构成一个词。

    注233 “遍及一切”指音素和音素的结合,能构成任何词,指称任何事物。

    注234 “牛”(gau?)这个词由g、au和?三个音素组成。

    注235 这三个词表示动词“煮”的作业者、手段和对象,即吉罗多(体格)用火(具格)煮稻米(业格)。

    注236 这三个词既可读作名词,分别是“贵妇”、“马”和“羊奶”,也可读作动词形式,分别是“存在”、“到达”和“战胜”(或“杀死”)。

    注237 “词尾”指词尾变化。在梵语中,行动和关系体现在词尾变化上。

    注238 这里,“这”和“他”两个词的词尾变化都表示体格。

    注239 这里是说词音、词义和认知本身是独立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由习惯形成的,即约定俗成的。

    注240 参阅3.15。

    注241 “体验”(anubhava)指过去的经验。

    注242 “创造期”(sarga)指宇宙由创造至毁灭的一个周期。

    注243 “控制原初物质”指具有控制原初物质活动的能力,能为他人创造完美的身体,也能为自己创造随意行走天国、空中和地上的身体。

    注244 这里是说身体形态作为感官对象色、声、香、味和触,不与别人的感官眼、耳、鼻、舌和身接触,也就隐而不见。

    注245 参阅1.36。

    注246 “第三重”是以大地世界为第一重,空中世界为第二重。

    注247 “七重地下世界”在七重地狱之上。

    注248 “大地”在地下世界之上,属于“大地世界”中的地上世界。

    注249 “由旬”(yojana)是长度单位,一由旬约十四五公里。

    注250 前面已经提到瞻部洲围绕有咸海,故而海水是盐味。

    注251 “劫”(kalpa)是时间单位,一劫指世界由产生至毁灭的一个周期。

    注252 1.19中提到摆脱肉体的天神和化入原初物质者“仿佛体验到独存的境界”。

    注253 “它们”指各种天国飞车。

    注254 “三病”指三种病因,即体内的风、胆汁和黏液失常。

    注255 “七界”指身体的七种元素或成分。

    注256 “想象力”的原词是prātibha,词义为逼真的想象,敏锐的直觉或直观。

    注257 “梵城”喻指心脏。

    注258 此处“本性”即知觉本性。

    注259 “光明性”指三性中的善性。

    注260 这个说法见于《大森林奥义书》2.4.14。

    注261 这里是说修禅中出现的这些神奇力量并非修禅的目的,如果看重这些,就会妨碍入定,偏离修禅的真正目标。

    注262 “获得上升”指通过光焰、月亮和太阳等天神之路升天。

    注263 “人为”的原词是kalpita,词义为安排、设想或想象。

    注264 参阅2.13。

    注265 这里是说地元素有色、声、香、味和触,水元素有色、声、味和触,火元素有色、声和触,风元素有声和触,空元素有声。

    注266 “唯”(tanmātra)指物质的微小形式,由极微(即原子)组成。

    注267 “关联”指与三性关联。

    注268 “感受和解脱”指原人的感受和解脱。

    注269 “颠覆事物”指颠覆自在天创造的世界次序,如将月亮变成太阳之类。

    注270 这里是说他要与以前的悉陀保持一致。

    注271 “地”指地元素及其造物。

    注272 这里是说感官这种实体的形态是知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

    注273 这里是说以自我意识为特征的自我性是感官的普遍性,感官是自我性的特殊性。

    注274 “知领域者”指原人。

    注275 “不依随次序”指同时或刹那间。参阅3.53。

    注276 参阅3.14。

    注277 参阅1.36。

    注278 参阅1.48。

    注279 参阅2.27。

    注280 “阳焰”(m?gat???ā,或译“鹿渴”)指阳光造成的幻影,焦渴的鹿误以为是水,比喻虚妄的事物。

    注281 “它”指分辨智。

    注282 这是印度古代胜论(vai?e?ika)的观点。这里并不批评胜论的观点,而是强调瑜伽行者具有更高的分辨差别的能力。

    注283 这里是说出生为神或人,是由前生的业决定的。

    注284 入定的成就已在第三章中说明。

    注285 这里是说变成什么生命形态,善业或恶业是助因。

    注286 这里是说善等也是原初物质的产物,只是原初物质活动的助因。

    注287 喜主和友邻的具体情况,参阅2.12和13中相关的注。

    注288 “创造许多身体”指瑜伽行者运用超自然力量创造多个身体。

    注289 “积聚”指善业和恶业的积聚。

    注290 这里是说取得这五种成就,便有与这五种成就相应的心。

    注291 “它们”指熏习。

    注292 传说弹宅国王曾在林中狩猎时,奸污了苏揭罗(?ukra)仙人的女儿。这位仙人发出咒语,用火焚毁弹宅国。从此,弹宅国变成荒芜的弹宅林。投山(agastya)仙人曾应众天神的请求,喝干大海的水,让众天神歼灭躲藏在大海中的恶魔。

    注293 “它们”指熏习。

    注294 “目的”的原词是phala,词义为结果、目的或动机。

    注295 这里是说如果没有目的或动机,他的善等就不会产生。

    注296 “暗示的形态”即有待展示的形态。

    注297 参阅2.19。

    注298 这里是说地原子是声等五种感官对象(“五唯”)共有的一种变化,因为地元素是它们共同具有的。参阅2.19。

    注299 “它们”指地原子。

    注300 这里分别指水、火、风和空四种元素的形态。而地元素的形态是形体。

    注301 这是佛教的观点。

    注302 “两者”指事物和认知。

    注303 这里是说有些人认为对象与认知共存,认知时有对象,不认知时便没有对象,故而对象没有普遍性。同时,认知的对象处在前后刹那的生灭变化中,不存在恒定的真实性。这是指佛教的观点。

    注304 “不显现”指没有与心发生联系。

    注305 “毁灭论者”(vainā?ika)和“心即自我论者”(cittātmavādin)均指佛教徒。“毁灭论”以刹那生灭否定事物的真实性。“心即自我论”认为除了心之外,没有另外的自我或原人。

    注306 这里相当于上述心不能既是自我照明者,又是照亮对象者。

    注307 这里是说刹那论者不区分主体和客体。

    注308 这里是说刹那论者认为心是一刹那一刹那感知事物,因而一种心紧随另一种心,以至无穷,这样就会造成记忆混乱。

    注309 “五蕴”(pa?caskandha)指色、受、想、行和识,即构成身体的物质和精神要素。佛教认为五蕴皆空。身体由五蕴因缘和合而成,实质也是空。

    注310 “达到离欲、无生和平静”指达到涅槃。

    注311 此处“智能”(citi)指原人。

    注312 此处“意识”(caitanya)指作为纯意识的原人。参阅2.20。这里是说原人感知知觉活动,知觉便获得意识的形态。

    注313 “梵”(brahman)在印度哲学中指称世界的本体或本原,即至高自我。这里用于说明原人的形态。

    注314 “能见”指原人,“所见”指外界对象。

    注315 这是佛教的观点。

    注316 此处“唯独是心”的原词是cittamātra,即“唯心”。佛教认为“三界唯识”,即“三界唯心”。

    注317 参阅1.41。

    注318 这里是说通过对自我性的思考,认识到心和原人的差别,也就认识到自我即原人,而停止对自我性的思考。

    注319 参阅2.10——13。

    注320 这里是说知识变得无限,未知而应知的对象就变得微乎其微。

    注321 这里意谓如果原因已经不存在,结果还会出现,那就像这谚语所说的那样。

    注322 这里是说原初物质及其三性是永恒的,即使三性出现变化,原初物质本身并不毁坏。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