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现在,讲解瑜伽。(1)

    他抛弃原始形象,以多种方式施恩世界,自己承受剧毒,

    而消除大量痛苦;他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有美丽的顶冠,

    缠腰的众蛇永远讨他喜欢;他有许多脸,身躯洁白无瑕,

    实施瑜伽,赐予瑜伽,愿这位天神,众蛇之主,保护你们!注4

    现在,讲解瑜伽。“现在”表示开始从事。“讲解瑜伽”表示应该知道这部权威经典。“瑜伽”注5是入定注6。它是心法,涉及所有状态。这些心的状态是迷乱、愚痴、散乱、专注和抑止。

    其中,在散乱的心中,入定依附散乱,不支持瑜伽。而在专注的心中,它照亮真实存在的对象,消除烦恼注7,解开业的束缚,趋向抑止。这称为有智瑜伽。它伴随有思考注8,伴随有观察注9,伴随有欢喜,伴随自我性注10。我们在后面会讲述这些注11。一旦抑止一切活动,则是无智入定。

    瑜伽是抑止心的活动。(2)

    这句经文旨在说明瑜伽的特征。瑜伽是抑止心的活动。这里没有使用“一切”这个词,因此,有智入定也称为瑜伽注12。心有三种性质,依据明亮性、活动性和停滞性。心的善性注13具有明亮形态,与动性注14和惰性注15结合注16,而喜爱权力注17和感官对象。它与惰性结合,而趋向无正法、无知识、无离欲和无权力。它清除愚痴的障碍,通体明亮,只与动性结合,而趋向正法、知识、离欲和权力。而它摆脱甚至最轻微的动性污染,处于自己的原本状态,只显示善性注18和原人的区别,则趋向法云禅注19。修禅者将这称为最高沉思注20。

    智力注21不变化,不活动,呈现对象,纯洁,无限。而明辨注22以善性为本质,与它不同。因此,心舍弃这种明辨,抑止这种明辨。心处于这种状态,则趋向潜印象注23。这是无种子入定注24。在这里,不认知任何东西,故而是无智入定。因此,抑止心的活动的瑜伽分为两种注25。

    这时,见者处在自己的原本状态。(3)

    心处于这种状态,没有对象,这时以觉知为本质的原人有什么特征?这时,见者注26处在自己的原本状态中。这时,智力处在自己的原本状态中,犹如处在独存注27中。但在心展现时,智力即使依然这样,而又不是这样。

    在别处,与活动一致。(4)

    那么,这是怎样的情形?由于对象被呈现,在别处注28,与活动一致。在心展现时,原人的活动与那些心的活动没有区别。有这样的经文:“只有一种见,这种见是明辨。”注29心如同磁石,仅仅凭借邻近起辅助作用注30。由于可见性注31,成为主人原人的所有物。因此,这种无始的联系是原人觉知心的活动的原因。

    活动有五种,痛苦的和不痛苦的。(5)

    这些应该受到抑止的心的活动具有多样性。它们有五种,痛苦的和不痛苦的。痛苦的是那些形成痛苦原因的积聚业注32的领域。不痛苦的是那些处在抑止三性注33起支配作用的明辨领域。不痛苦的即使陷入痛苦之流中,它们也不痛苦。即使处在痛苦的缝隙中,它们也不痛苦。而痛苦的即使处在不痛苦的缝隙中,它们也痛苦。活动造成相应的潜印象。潜印象也造成活动。这样,活动和潜印象之轮不停转动。因此,这样的心一旦完成任务,如同自我保持安定,或者走向寂灭注34。

    量、颠倒、妄想、睡眠和记忆。(6)

    量有现量、比量和圣教量。(7)

    那些痛苦和不痛苦的五种活动是量注35、颠倒、妄想、睡眠和记忆。

    现量注36是心受外界事物影响,以其为对象,通过感官渠道的活动,主要把握具有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对象的特殊性。结果是原人的觉知与心的活动的觉知没有区别。我们会在后面说明原人是知觉的觉知者。

    比量注37是依据与推理对象同类者,排除与推理对象不同类者,以这种关系为领域的活动,主要把握共同性。例如,依据移动到另一地点,推断月亮和星星像吉多罗注38那样有行走,而依据没有移动,推断文底耶山没有行走。

    值得信任者用语言说明看到的或推理出的对象,将自己的觉知传达给别人。这种凭借语言、以语言对象为领域的活动,对于听者是圣教量注39。不依据说者看到或推理出的对象是不可信任的对象。这种圣教量不可靠,而原创说者看到或推理出的对象则是可靠的。

    颠倒是不依据原本形态的虚假认识。(8)

    颠倒是不依据原本形态的虚假认识。为什么它不是真实认识(“量”)?因为它被真实认识否定。因为真实认识以存在的对象为领域。在这里,看到不真实认识(“非量”)被真实认识(“量”)否定。例如,看到两个月亮被看到一个月亮这个真实对象否定。颠倒是无知,有五个关节:无知、自我性、贪欲、憎恨和执著这些烦恼。它们各自的称号是昏暗、愚痴、大愚痴、黑暗和盲目的黑暗。这些会在论述心的污垢时加以说明注40。

    妄想是依据语言知识,而缺乏事实。(9)

    妄想是依据语言知识,而缺乏事实。它既不立足真实认识(“量”),也不立足颠倒。即使缺乏实体性,依然看到它依靠语言知识的力量言说。例如,说意识是原人自己的性质。而如果智能本身就是原人注41,那么,由什么指称什么?因为(语言的)方式在于指称。例如,吉多罗的母牛。同样,原人不作为,没有实体的性质。波那注42站住,就要站住,已经站住,只是依据词根意义,理解为停止行走。同样,原人没有出生性,只能理解为不存在出生性,而没有属于原人的性质。因此,这是妄想的性质,而依据它言说。

    睡眠是依据对非实体的认知活动。(10)

    睡眠是对非实体注43的认知活动。它在醒来时,通过思索,成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怎么样?我睡得舒服,我的思想安定,它让我的智慧清晰。我睡得不舒服,我的思想迟钝,恍惚迷离。我睡得昏昏沉沉,我的肢体沉重,我的心疲倦,懒散,仿佛失去知觉。如果没有对这种认知的体验,就不会有醒来时的这种思索,也就不会有依靠它们、以它们为对象的这些记忆。因此,睡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它应该像其他认知一样,在入定中受到抑止。

    记忆是没有忘却体验过的对象。(11)

    记忆是没有忘却体验过的对象。心是记忆认知,还是记忆对象?认知受所把握对象的感染,显现所把握对象和把握者两者的形态,形成与它们同类的潜印象。潜印象展现自己的展现能力,产生那样形态的、具有所把握对象和把握者两者性质的记忆。其中,知觉以把握者的形态为主,记忆以所把握对象的形态为主。记忆有两种:想象的和非想象的。在梦中,应该是想象的记忆。在清醒时,应该是非想象的记忆。

    所有这些都产生自对量(真实认知)、颠倒、妄想、睡眠和记忆的体验。所有这些活动具有快乐、痛苦和愚痴的性质。快乐、痛苦和愚痴都被称为污染。贪欲追随快乐,憎恨追随痛苦,无知追随愚痴。所有这些活动都应该受到抑止。对它们的抑止,或有智入定,或无智入定。

    依靠修行和离欲抑止它们。(12)

    那么,用什么方法抑止它们?依靠修行和离欲抑止它们。心河有两个流向,或流向善,或流向恶。倾向于独存,趋向分辨的领域,流向善。倾向于轮回,趋向不分辨的领域,流向恶。其中,离欲堵住对象水流。修习分辨力开启分辨水流。这样,抑止心的活动依靠这两者。

    其中,修行是努力保持稳定。(13)

    其中,修行是努力保持稳定。保持稳定是心摆脱活动,平静流淌。努力是为此目的,勇猛精进。修行是为了达到稳定而采取方法。

    但要经过长期的、不间断的和真诚的修习,它才牢固确立。(14)

    但要经过长期的、不间断的和真诚的修习,它注44才牢固确立。长期地修习,不间断地修习,真诚地修习,依靠苦行,依靠梵行注45,依靠知识,依靠信念,它才达到真诚,牢固确立。换言之,它的领域不会突然被潜印象压倒。

    离欲是控制的意识,不贪求可见的和闻听的对象。(15)

    离欲是控制的意识,不贪求可见的和闻听的对象。不贪求可见的对象,诸如女人、食物、饮料和权力。不贪求听闻的对象,诸如达到天国、摆脱肉体和化为原初物质注46。即使与神圣或世俗对象接触,依靠沉思的力量,心也能发现对象的弊端。控制的意识是无感受性,摆脱取舍。这是离欲。

    最高的离欲是明了原人而不贪求性质。(16)

    最高的离欲是明了原人而不贪求性质注47。洞悉可见的和听闻的对象的弊端而不贪求。修习原人观注48,知觉满足于辨别原人的纯洁,不贪求显现的或不显现性的性质。

    这是两种离欲。其中,后一种注49唯独是知识的清净。它出现时,瑜伽行者清楚明白,会认为应该获得的已获得,应该消除的烦恼已消除,连接紧密的生死循环已被斩断。若不斩断,生而又死,死而又生。

    离欲是知识的最高境界,因为独存与它紧密相连。

    伴随有思考、观察、欢喜和自我性的形态,则是有智入定。(17)

    现在,有两种抑止心的活动的方法。我们怎样称述有智入定?伴随有思考、观察、欢喜和自我性的形态则是有智入定。思考是心对于所缘注50的粗糙感受。观察是精细感受。欢喜是喜悦。自我性是唯我感知注51。其中,第一种入定与所有四种相连,是有思考。第二种减去思考,是有观察。第三种减去观察,是有欢喜。第四种减去欢喜,唯有自我性。所有这四种入定都有所缘。

    以修习停止认知为前提,只剩下潜印象,是另一种。(18)

    现在,无智入定是什么方法?什么性质?以修习停止认知为前提,只剩下潜印象,是另一种。心已抑止,停止一切活动,只剩下潜印象,这是无智入定。最高的离欲是它的方法。有所缘的修习不能实现它。停止认知,没有事物成为它的所缘。这是空无所有。以这样的修习为前提,心无所缘,仿佛变得不存在。这是无种子的无智入定。

    摆脱肉体者和化为原初物质者依靠存在。(19)

    这注52有两种:依靠方法和依靠存在注53。其中,瑜伽行者依靠方法。摆脱肉体者和化为原初物质者依靠存在。摆脱肉体的天神依靠存在。因为他们凭借唯独感受自己的潜印象的心注54,仿佛体验到独存的境界,经受与自己的潜印象相应的果报注55。同样,化为原初物质者注56在心具有职责注57时,化为原初物质,仿佛体验到独存的境界,而心受职责的控制,又返回注58。

    另一些以信念、精勤、忆念、入定和智慧为前提。(20)

    另一些以信念、精勤、忆念、入定和智慧为前提。这些瑜伽行者依靠方法。信念是思想清净,如同慈爱的母亲保护瑜伽行者。怀有信念而追求分辨者产生精勤。忆念注59协助精勤者。有忆念协助,心入定,不混乱。入定的心出现智慧的分辨。由此,如实知道事物。通过这样的修习和摆脱种种对象,形成无智入定。

    强力者接近。(21)

    确实,有九种瑜伽行者。有柔弱、中等和强烈三种方法,也就是柔弱方法、中等方法和强烈方法。其中,柔弱方法又分三种:弱力、中力和强力。中等方法和强烈方法也同样。其中,强烈方法中的强力者接近获得入定和入定果。

    依据柔弱性、中等性和强烈性,也有程度区别。(22)

    依据柔弱性、中等性和强烈性,也有程度区别。这是说有柔弱的强力、中等的强力和强烈的强力。据此也有区别。按照这种区别,柔弱的强力接近,中等的强力更接近,强烈的强力最接近获得入定和入定果。

    或者,依靠敬仰自在天。(23)

    依据这种方法,更接近达到入定吗?有没有其他方法达到入定?或者,依靠敬仰自在天注60。依靠敬仰,依靠特殊的虔诚,仅仅凭借沉思,自在天受吸引,施恩于他。仅仅通过沉思他,瑜伽行者更接近获得入定和入定果。

    自在天是特殊的原人,不受烦恼、业和果报积聚的影响。(24)

    现在,谁是这个不同于原初物质和原人而名为自在天者?自在天是特殊的原人,不受烦恼、业和果报积聚的影响。无知等是烦恼。善行和恶行是业。它们的结果是果报。与它们相应的熏习注61是积聚。它们出现在思想中,归在原人名下。因为他是这些果实的感受者。犹如士兵们的胜败归在主人名下。因为不受这种感受的影响,自在天是特殊的原人。

    有许多独存者达到独存。确实,他们斩断三种束缚注62而达到独存。而自在天过去和现在都没有这些束缚。可以知道解脱者以前有哪些束缚,而自在天不是这样。或者,化为原初物质者此后显现那些束缚,而自在天不是这样。他始终是解脱者,始终是自在天。

    由于获得殊胜的本性,自在天永远杰出。这有没有理由?它的理由是经典。经典的理由是什么?理由是殊胜的本性注63。经典和杰出这两者无始的联系出现在自在天的本性中。由此,他始终是自在天,始终是解脱者。

    他的权威摆脱相同者和超越者。这样,没有其他的权威超越他。如果有超越者,也就是这个权威。因此,达到权威极点者就是自在天。没有与他相同的权威。为什么?两个相同者同时追求一个目标:“让这个成为新的!让这个成为旧的!”其中一个获得成功,另一个愿望受挫,而位居其下。两个相同者不可能同时达到愿望的目标,因为两者的目标互相对立。

    因此,正是自在天,他的权威摆脱相同者和超越者。他是特殊的原人。

    在他那里,全知的种子不可超越。(25)

    还有,在他那里,全知的种子注64不可超越。这种或小或大对于过去、未来和现在的以及单个或集体的超感觉把握,是全知种子。它在他那里增长,不可超越。他是全知者。全知的种子达到极点,因为卓越超绝,如同量度本身。在他那里,知识达到极点。他是全知者。他是特殊的原人。推理只能用于确立共同性,已耗尽能力,而不能确立特殊性。他的特殊名称注65等知识,可以从经典中寻找。虽然他没有自己的利益需求,但他一心饶益众生:“在每劫毁灭和大毁灭时,我要教导知识和正法,拯救世间众人。”有这样的说法:“这位原初智者,可尊敬的至高仙人,出于慈悲,依靠创造的心,向渴望知识的阿修利注66宣说要义。”

    由于不受时间限制,他也是古人的老师。(26)

    由于不受时间限制,他也是古人的老师。古代的那些老师都受时间限制,而在他那里,时间不是为了限制而出现。因此,他也是古人的老师。应该知道正如他在这个创世之初确立殊胜地位,在往古那些创世之初也是如此。

    唵音是他的表示者。(27)

    唵注67音是他的表示者。自在天是唵音的所表示者。这种能表示性和所表示性是约定而成的,或像灯和光那样是固有的?这个所表示者和能表示者的关系是固有的。这个约定用词表示自在天的固有意义。如同父子关系是固有的,通过约定用词表明这是他的父亲,这是他的儿子。在其他的创世中,同样也是依靠这种能表示和所表示的能力,运用约定用词。

    念诵它,领悟它的意义。(28)

    依据约定的永恒性,通晓经典者知道音和义注68的关系是永恒的。瑜伽行者明白所表示性和能表示性,念诵它,领悟它的意义。念诵唵音,领悟唵音所表示的自在天。瑜伽行者念诵唵音,领悟它的意义,专心致志。有这样的说法:

    通过诵习修习瑜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