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 由于交换活动的这种完全不同的性质,要想为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的交换活动寻找同样的规律是荒谬的。

    2 约·卡尔耐尔(卡尔·伦纳博士):《法律制度的社会职能》,载《马克思研究》第1卷第2期第108页。因此,这是十分独特的类型的规律,这些规律仅仅由一定社会联系中产生,并随这种联系的消失而消失,但在这种联系内部具有因果作用。只有认识这些规律才是理论经济学的任务。

    3 “他们(即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似乎归结为私人的交换关系。但是,交换本身首先仅仅是私人关系。为了使两个人交换,只需要他们手中有物并愿意互相让渡。交换本身是一种属于一切社会形态的现象,因为一切社会形态都有财产。

    实际上,课桌上钢笔杆和邮票的交换,社会主义社会的两个成员之间的马和汽车的交换,是一种私事,同理论经济学毫不相干。企图通过对作为纯粹私人活动的交换的分析来探索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是边际效用理论的幻想。”(希法亭:《论卡尔·马克思理论经济学的问题》,载《新时代》1904——1905年第1卷第106页)

    4 这些物在商品生产的社会一般必然互相发生关系,而且它们可以作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表现发生这种关系。只有作为这种表现,它们才能通约。价值学说中的本质的东西在于,它们是社会劳动时间的产品即社会产品,而不是这一劳动时间在任何情况下在交换关系的两个方面都是相等的。后者是次要的因素,仅仅决定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交换关系。

    5 这个命题由于现代纸币本位制的形式而产生怎样程度的变形,是后面要研究的对象。

    6 任何商品作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体现,从而作为商品生产过程的结果,都有价值。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说:“对于交换过程使之转化为货币的那个商品,交换过程给予它的,不是它的价值,而是它的特殊的价值形式”,即作为一般等价物(《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08页)。

    7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3页。

    8 至少在黄金的独占统治还没有完全实现的时候,暂时还是如此。

    9 1770年以来的汉堡的银行币制就是一个例子,交易是通过在汉堡交换银行的转账解决的。仅仅对支付十足重量的银记入贷方项。银被作为货币材料,科伦的纯银马克被作为单位以 银行马克入账。因此,这种1872年以前用于汉堡商业的账簿货币,是建立在未加铸造的银的基础上的。这里,银本身完好地保存在银行的地下室里,只是所有证书(同银行券完全不同)在流通。这是无关紧要的。有完全准备的“纸币”,不过是证书所有者实际寄存的和在银行中实际保管的金属的证书,是纯粹技术上的方便措施和单纯的防止金属磨损的手段。这好像银块用皮或纸包着进行流通一样,对货币流通的所有规律都没有影响。

    正文中所作的叙述,首先是国家所起的唯一的作用。因此,克纳普关于货币只有通过国家的法令才能产生的幻想便完结了。同时,我们也看到,货币在历史上最初怎样从流通中产生出来。因此,它首先是流通手段。只是在它成为价值的一般尺度和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之后,才成为一般的支付手段。这同克纳普是对立的(见克纳普:《国家的货币理论》第3页)。

    10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38页。

    11 同上,第142——143页。

    12 威尔逊认为,闲置货币对社会是一种损失,这只是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观点作出的判断。相反地,整个流通机制,就其耗费价值来说,形成非生产费用(faux frais);甚至从发达的资产阶级观点来看,黄金就其是流通手段的限度内,表现为非生产(即不带来利润的)支出,因此是应该加以避免的。对重商主义来说,这种思想是可怕的东西(见詹姆斯·威尔逊:《资本、通货和银行业》,1847年伦敦版,第10页)。

    13 《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31页。

    14 这一规律是适用的:“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47页)

    15 克纳普先是陷入货币“最初”不过是一定金属重量的幻想,后来便对货币能够被一种仅仅是社会通用的符号所代替而感到吃惊了。如果他认识到货币仅仅是社会关系的物的表现(缺少这种认识至今还阻碍经济学家们作出详尽的货币理论),那他对下述情况就不会感到费解了:在一定范围内,这种物的关系通过社会有效的、自觉加以调节的协议表现出来,而强制通用的国家纸币就是这种协议的表现。正确的是:这里包含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这种国家的从而自觉的社会调节的限界问题。但是,克纳普恰恰把这个经济学问题从他的考察中排除出去了。

    16 众所周知,所谓自由铸造,是指将任一货币材料量在国家造币局按确定的铸造标准改铸为国家铸币的私人权利。当国家拒绝这种改铸时,铸造便被禁止了。

    17 实际上,对在英国银行限制法的印象下进行写作的著作家来说,提高估价的可能性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他们十分天真地把纸币的规律用于金属货币上。试比较一下下述引文:”很明显,正像滥发纸币使商品的名义价格提高一样,由于同样的原因,向流通需要的自然限度以下的缩减,也以同样的程度使名义价格降低。……条块形式的黄金在市场上常常比铸币形式的黄金价值小,商人们为了从黄金由条块向铸币的转变中获利而把黄金送往造币局。”(威廉·布莱克:《关于调节交换市价的原理和目前通货价值下跌的状况》,1810年伦敦版,第40页。)

    18 见黑尔费里希:《货币》第77页。

    19 同上书,第80页。

    20 施皮茨米勒:《奥地利——匈牙利的货币改革》,载《国民经济、社会政策和管理杂志》,1902年,第Ⅺ卷第339页。

    21 金盾是八盾币的八分之一。这八盾币是作为贸易货币铸造的,因此不用于国内流通,按含金量来看等于20法郎。

    22 同注B20,第311页。

    23 安东·阿诺尔德博士:《印度的货币制度。特别考虑它自1893年以来的改革》,第227页。

    24 一位从印度旅行归来的朋友曾对我讲过如下的情况:他看到几个欧洲人在一个印度的市场上购买银饰品。印度商人给他们拿货的时候把首饰称了一下,以消除他们害怕上当的疑虑。据说,买价是同样重量的银卢比。这些欧洲人对此十分满意并达成交易。他们洋洋自得,因为补偿给商人的仅仅是金属价值,而加工的费用却无偿地得到了。然而,由于货币立法,这个商人却同时获得差不多超过金属价值100%的价格,这自然是他们所不知道的。认为这是对经济学无知的罚金,肯定是完全合适的。只是可惜,它还不能一般化。

    25 “实际上,值得怀疑的是:自实行新的银行制度(指1797年停止现金支付和赋予英格兰银行券强制通用的能力)以来,黄金是否仍然实际上是我们的价值尺度(measure of prices);我们是否具有与英格兰银行和地方银行的流通手段(circulafion medium,它的相对价值变动与这种‘流通手段’的可能的过剩一样是不能确定的)不同的价格标准(standardl of prices)”。(《特别调查委员会关于黄金条块价格昂贵原因的报告》,1810年伦敦版,第16页。这个报告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作出决断。)

    26 林赛在1898年由托夫勒勋爵主持召开的货币委员会上正确地宣称:“在现行货币制度下,卢比不过是一种不可兑的、强制通用的金属证券。因此,适用于不可兑的纸币的所有规律,对它都是适合的”。按林赛的看法,这些规律是由李嘉图制定的。(引自博特:《印度的货币改革》。)

    27 博特(《1893年以来的印度货币改革》,1904年科塔出版社版,第48页以下)的下述问答游戏是颇有特色的:“1893年6月26日以后,印度的价值尺度是什么?”一旦卢比的黄金价值提高到超过其中所含有的纯银量的黄金价值,银便不再是价值尺度……是很明显的。那么,像勒克西斯教授在他的《纸币》词条(《社会科学词典》)中所阐明的那种意义上,“卢比”是否就成为印度的价值尺度了呢?勒克西斯指出:不兑换的、强制通用的证券可以成为独立的货币,即成为价值尺度,因为它们的法定支付力量使它们具有“支付信用的最明显的痕迹”,使它们对商品保持自己的价值。在造币局关闭之后,黄金在印度是价值尺度吗?如果把价值尺度的属性赋予卢比,那就等于说,抽象的价值尺度是可能的,因为1893年6月26日以后,卢比的价值不再由它用以铸造的材料的使用价值(!)来决定(这使用价值只是不断变动的下限),而是由卢比的并非从其材料中导出的属性和有用性的判断来决定。

    约翰·卢博克的意见也完全一样:“说‘交换’(exchange)自造币局关闭以来成为价值尺度,这只不过是抽象的价值尺度是可能的这一并非不可怀疑的(!)说法的另一种形式。“如此而已(voila tout)。我们看到,对勒克西斯教授的权威的十分具体的尊重,妨碍了作者对使勒克西斯达到著名的抽象物的理论“抽象”的缺点作任何批判。但是,在缺少价值概念的地方,却及时出现了“信任”的词句。此外,关于这个问题,请参照阿诺尔德前面所引的著作《印度的货币制度》第241页以下对勒克西斯的反驳。

    28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48页。

    29 李嘉图:《金银条块价格高昂》,引自《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57页。

    30 同上书,第58页。

    31 同上书。

    3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0——101页。

    33 约翰·富拉顿:《论流通手段的调整》,1845年第2版,第59页以下。

    34 在1908年1月中旬向大会提交的报告中,美国财政部秘书科特庸估计,自尼克博克信托公司停止支付到信任恢复为止,公众抽回的现金总额约2.96亿美元。这一数额基本上是美国整个处于流通中的货币的十分之一。

    35 按照古老的法则,劣币在流通中驱逐良币。我们在马考雷那里读道:“第一个注意到良币和劣币一起流通时劣币驱逐良币这一事实的著作家,是阿里斯托芬。他似乎相信,他的同胞们宁肯选择轻币,是与诱使他们把管理大事的权力委托给像克里昂和胡佩博卢斯这样的人的同样的恶趣味所致。尽管他的国民经济学不及格,但他的诗却是很出色的:

    我常常思忖:我们的城邦

    对待自己纯真而高贵的市民,

    就像对待我们的和新金货并行的旧铸币一样。

    这种铸币经过验定,没有丝毫掺假,

    而且我认为是所有铸币中成色最好的,

    道地的印纹可鉴,清脆的音响足证,

    在海拉斯(希腊)后裔中间和外国到处通用;

    可你们却不使用它,不,你们宁可使用

    新近铸造的拙劣得要命的铜币。

    同样,我们熟悉的市民生性高贵,

    是些纯真、亲切、正直和善良的人们,

    擅长格斗、合唱和诗歌艺术;

    可你们却把他们驱逐出去,

    胆大妄为地使用饰金者、比尔利克的舞蹈演员、

    外路人、流氓和流氓子弟去做一切。”

    (阿里斯托芬:《蛙》。J.多纳译,1861年莱比锡和海德尔堡版,第744页以下)。

    36 人们一直急切地期待着现代经济学家们进行说明的尝试。90年代中期,当黄金的生产急剧增长、同时货币的流动性加强以及利息率下降(伦敦市场的贴现率在1%以下)时,停止黄金的自由铸造的设想在伦敦展开了讨论。

    此外,这个问题图克也曾发表议论。起因是关于实行造币手续费(Sei gnorage,李嘉图甚至提倡5%的造币手续费)的好处和影响的争论。“不足值的铸币(dedased coinage)或征收造币手续费的铸币,如若对全部处于流通中的货币量不同时加以限定,那么,与铸币是足值的或严格实行限制原则时相比,当然不具有同样的交换价值(not be of the same value in exchange)。”然后,图克以下述情况作为例证:“假定一国的通货仅仅由黄金构成,数额为现行重量和成色的2000万索维林,如果每块金币突然缩减二十分之一或5%,但块数仍然准确地限制在同样2千万的数额,在其他情况相同和商品等等同铸币数的比例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价格自然是不发生变化的。如果块金以前在市场上是每盎司值3英镑17先令 便士,那么,在其他情况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也仍然一样。或者,换句话说,重二十分之十九磅的铸造了的黄金为46英镑14先令6便士,在市场上将与同样成色的一整磅未铸造的黄金相交换。但是,如果这样从每个铸币中抽去的黄金量现在以金币的追加量铸造出来并投入流通,那么,现在的2100万并不具有比以前的2千万更大的交换力量(The twentyone millions would then exchange for no more than former twenty millions)。一切商品价格都将提高5%,其中也包括块金,它这时值4英镑1先令 便士。或者,换句话说,铸币46英镑14先令6便士,将仅仅与一磅未铸造的黄金的二十分之十九相交换。

    这是关于流通手段(currency)的全部议论的中心点。把它运用到在实行完全的金属本位制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发行垄断把铸币的名义价值提高到它们的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以上的国家权力,是十分明显的。”(见《价格的历史》第1卷第120页以下)

    37 《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85——586页。此外,马克思关于货币问题的一些阐述,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在他的意识中,由他的货币理论中产生的某些结论,在同由当时的经验材料中得出的以及不能通过单纯的逻辑途径完全加以克服的观点进行斗争。最近的经验也恰恰证明了由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中能够得出的最后结论。

    当马克思强调流通中只能有与流通所必要的黄金相同数量的纸币存在的时候,回想一下这些黄金量本身由于自己的价值是既定的而在当时为社会流通价值所决定,对理解现代的货币现象是重要的。如果社会流通价值降低,黄金便由流通中流出;如果社会流通价值提高,黄金便流入流通之中。但是,在实行纸币本位制和禁止自由铸造本位制时,便不会发生流出和流入流通的情况,因为不流通的纸符号是价值很小的东西。因此,这里必然归结到作为决定性因素的流通价值。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作的那样,把货币符号看作是单纯的黄金符号,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我认为,马克思对纸币的(或禁止自由铸造的)本位制的规律作了最正确的表述,他说:“没有价值的记号,只有在它们在流通过程中代表金的限度内,才成为价值符号,它们又只有在金本身原来就会作为铸币进入流通过程的限度内,才代表金,这个量,在商品交换价值和商品形态变化速度既定的时候,是由金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引自《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99——100页)只是马克思所走的这样的迂回道路,似乎是多余的:他先确定铸币量的价值,然后通过铸币量的价值才确定纸币的价值。如果直接由社会流通价值推导出纸币的价值,那么,这种确定的纯粹社会性质就更明确地表现出来。纸币本位制在历史上是由金属本位制产生的,并不是从理论上也这样看待它的根据,不诉诸金属货币,纸币的价值也必定能够推导出来。

    38 因此,黑尔费里希下面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从理论上来说,存在着这种可能性:纯粹的纸币适合于国民经济对货币需要的波动,从而避免了在实行金属本位制条件下由货币供求均衡的变化可能产生的许多干扰。”(《货币》第470页)

    39 因此,纸币并不是“有缺点的”或“坏的、拙劣的”货币。它按正确的比例处于流通之中,与经济规律完全不矛盾。只是对这些规律漆黑一团,才使大多数“金属主义者”把故意的或出于理论的无知而产生的滥用看作是属于一切纸币本位制的本质的东西,使他们陷入完全迷信的恐惧之中,不仅是对一切不可兑的国家纸币,而且也对根本无害的小额兑换银行券。他们是巨人哥里亚(但不是理论上的),却害怕大卫(据圣经上的传说,哥里亚是非利士族的巨人。他在与青年大卫决斗时,被投石器杀死————译者);银行券越小,恐惧也就越大。

    40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97页。

    41 指内容上的经济保证。契约必须履行的形式上的法律保证,自然始终是前提条件。

    42 在德意志帝国银行的转账业务中,1芬尼现金,1894年承担4.35马克的年交易,1900年承担8.30马克的年交易。

    4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58页。

    44 为清算社会交易,德国所需要的现金比英国多9至15倍。支票交易节约14000万英镑左右的银行券。如果现在的法律规定还有效的话,那么,为保证这些银行券必须有大约3500万英镑的货币储备的4倍。(S.雅费:《英国银行制度》,1905年莱比锡版。)

    45 在致鲁道夫·迈尔的一封信中,洛贝尔图斯说:“金属货币不单是价值尺度和清算手段(就它仅仅符合货币观念的意义上。在这种观念中,不存在将这种凭证即商品价值证书记载在像贵金属这样昂贵的材料上的问题),而且现在也充当生产的调节者。但它只有通过自己贵重的材料才能履行这种职务。如果您想实行商品券,那您也必须能够向每个企业家发布他们应该生产多少的命令。商品券的思想归结为整个政治经济学最有兴趣的问题。但是,如果商品价值按劳动构成以及商品券体现按劳动计算的商品价值,那么,作为经常的流通手段(不单纯是暂时的放款证券),商品券是可能的。我不怀疑这种货币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这种货币应是唯一的流通手段,那它的前提条件就是废除土地和资本的所有制。”(鲁道夫·迈尔博士编:《洛贝尔图斯——亚格措夫博士书信和社会政治论文集》,1881年柏林版,第2卷第441页)此外,也像其他一些地方一样,这些地方证明了:当恩格斯把洛贝尔图斯同那些认为劳动货币在没有对生产的社会监督条件下也是可能的小资产阶级的劳动货币的空想家格雷、布雷等等同样看待时,他是冤枉了洛贝尔图斯。

    46 确定资本概念以及一般经济概念的困难,是由这样一种现象产生的:它们附着于物本身,而同时仅仅反映这些物在其中起着完全变换不定的作用的一定社会关系。例如,黄金作为货币,一方面仅仅反映了商品交换发展的一定时期的关系,成为流通手段;但在另一种关系中,它又成为资本。因此,提出黄金或货币是否是资本的问题,是提错了。在一些关系中,它是货币;在另一些关系中,它也是资本。说它也是资本,即是说,它作为资本总是只能执行货币的职能,仅仅是同资本的商品形式不同的资本的货币形式。

    想赋予一定的物以资本性质,正像把空间看作是附着于物的某种东西一样,是错误的。只是我们的直观赋予物以空间形式,同样,只是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赋予物以货币形式或资本形式。

    47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2——43页。

    48 同上书,第138页。

    49 同上书,第174页。

    50 同上书,第287页。

    51 同上书,第293页。

    52 同上书,第309页。

    53 同上书,第293页。这一数例在马克思那里与我们正文中不同。为了简单起见,我们把我们的数字插入马克思的引文中。

    54 我们这里只能列举最重要的因素。在《资本论》第2卷中,马克思对这个问题作了详细探讨。这里顺便提一下,学究们还可以作得更详细些。但是,这些研究对理解信用关系的根本意义,向来就是被忽视的。

    55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90页。

    56 同上书,第504页。

    57 “就像简单的商品流通不是单纯的产品交换一样,年商品产品的交换也不能分解为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单纯的、直接的互相交换。货币在其中起一种独特的作用,这种作用尤其会在固定资本价值再生产的方式上表现出来。”(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04——505页。)

    58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20——321页(正文中的数字和货币名称作了改动————译者)。

    59 同上书,第352页。

    60 同上书,第352页。

    61 同上书,第324——325页。

    62 同上书,第350一351页。

    63 将货币需要量急剧变动的农业地区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提供给工业地区的那些银行的活动,正是建筑在这种可能性的基础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