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Ⅰ 不期而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中国人,无论距离多远,无论命运会将他们分隔多开,他们的心都永远地联结在一起。

    “喂,老罗,好久不见了。什么风把你吹来的?”

    说话的正是老李,一个住在昆明南边的中年农民。老李和老罗是亲戚,老李娶了老罗的一个堂妹。在中国的家族关系中,无论距离多远,无论命运会将他们分隔多开,人们都永远地绑在一起。老李是个开朗、随和的伙计,他深爱着自己的土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么默默耕着自己的三亩田。其他农民总为稻田会遇旱还是遇涝而忧心,他却一贯波澜不惊,而且总会设法获得好收成。但他有一个缺点————爱说话,一说起知道的事就喋喋不休。

    他和老罗处得好,虽然老罗大他许多,而且似乎在生性上也与他背道而驰。老罗话少、保守、老练。即便老李相当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老罗也只是回以一个温和的微笑,淡淡地说:“哦,我还好。我来看我的小儿子铁民(意为铁一般的人),他应该————我忘了他们怎么说的了————在政府学校上完学了。他的老师让他叫我出席一个典礼,好像是铁民在班里做了什么好事。但是老李,我怎么配跟穿长衫的人结交呢?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我只是个穿破衣服的农民。我不敢去参加典礼,不敢和这些先生们说话。当然,我很高兴铁民上完学了,因为他现在可以在田里帮我了。我来这儿只是因为我儿子很兴奋,坚持要我来,我拒绝不了……”

    “是这样啊,老罗。我来这儿也是因为这事儿,看看我!”老李已经买了一件深蓝色的平纹二手长衫,不是很合身。“我的小闺女小梅,”他继续说道,“也要上完学了。她跟我讲,老师说她现在已经从学校‘毕业’了,可以在工人合作社1里找一份工作。你知道的,我猜‘要毕业’的意思是‘上完学’?你听说过城里的合作社吗?它是一个商店,如果你是合作社员工,买的东西就比其他地方的便宜……”

    “噢,老李,别跟我说这么多新词。我老了,学不会这些了。咱们都只是农民,不用学这些城里人说话。要不是政府强迫我送铁民去学校,我现在已经教会他犁地、播种、耙地还有收割了。他现在十四岁半了,身体壮实。但他肯定是个好农民,在我死后继续耕种土地。你闺女有十五岁了吧?比铁民大一点。你又不用非得送她去学校,我觉得女孩子家去学校不一定好。以后她就不能安定下来帮你老婆做家务了。”

    “老罗,现在啥事儿都变了,他们说女娃和男娃都得去学校。女娃也是聪明的!你知道我那破屋子离滇越公路不是很远。我有时经过那儿,看见很多摩登女娃在看报纸、看书!她们和其他年轻男人一样同别人说话。自从我家小梅上了学,她的女老师们已经来过一趟我那破屋子了,和我老婆————你堂妹————说小梅有多好、多聪明,还解释了能读书写字的好处。最后她们还鼓励我老婆自己去上学。现在她能把我们每个月买和卖的东西都记下来,还能看懂收税员和客人的账本上有没有错。我老婆和小梅都说政府已经在中国城里和村里建着学校,要鼓励我们,老的小的,男的女的,都学着读书写字。学啥都不要钱。我在想以后哪天我自己也上学去……”

    “啥?!你老婆已经去上学了,你还想着自己也去!那你的田咋办?虽然我们得尊敬那些读书人,但是我觉得我们不必去学习。咱俩祖祖辈辈是农民,他们也没去上学,不学习也相处得很好。我们的乡亲和邻居一直都说他们是好农民。我记得我爸死时跟我说,我一定得从他的心愿,要一直守着我们的田。那一小块田已经属于我家几百年了。所以我必须守着它来完成我爸的心愿。只是可惜我的大儿子钢民(意为钢一般的人)没有跟着我的脚步,而是一年前从家跑出去参加省军了。从那时起他就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不停奔波。现在他驻扎在这城里,我今天在这里就得去看他。你知道我闺女小莲通过她哥钢民找了个男人吧?她男人也是省军里的一个兵。他被选去南京参加一个会,和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将军一起,所以我闺女为了和他在一起也去南京了。我不同意我闺女的婚事,也不同意我大儿子参军。但是现在好像啥事儿都变了,年轻人不尊敬长辈,也不是很服从他们的父辈。我现在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至少得看到我的小儿子铁民,完成我和他爷爷的心愿,守着田……”

    “是,我不知道田该咋办。但是,就像你说的,现在啥事儿都在变。所以我觉得我也可以去上学。”

    “不要老说你要去上学了,老李。要是你的脑袋不适合学习,你能学什么呢?如果你和年轻人坐一起,他们比你更会回答问题,你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吗?多想想祖辈传给你的田,老李。你得好好种田、耕地。我觉得等你闺女小梅到嫁人的年纪了,你可以把她嫁给一个年轻农民,然后你可以招她男人入赘,让他来接着种你的田。”

    “这倒提醒我了,老罗,我要告诉你些事。我老婆下个月要生儿子了。你一定要来和我们吃红鸡蛋。”老李脸上的神色既天真羞涩又骄傲。

    老罗笑了,老李也笑了。他们两人似乎都很高兴。

    就在那时,罗铁民跑到他父亲跟前,他已经在人群中找他父亲很久了。

    这儿来了太多人,学生们的父母亲从昆明城的各个地方来到这里。这个典礼在文庙举行,因为文庙在昆明城中心,有一个很大的礼堂,还有个几千人都站得下的大院子。政府为了给人们留下好印象,就相当慷慨地装修了文庙,还弄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供人观赏。政府知道每个中国农民都会来拜孔子,所以他们本着鼓励学习的思想,选择文庙来举行这个典礼。政府劝不动很多人去上学,所以就筹划了这次活动吸引老年群众。果真,大部分父母都来了。院子里挤满了人,很多老人,不是白头发就是白胡子,以前从没机会来看看昆明城,现在他们伸长了脖子,睁大了眼睛找他们的孩子或者孙子。年轻人到处跑,从别人手臂下蹿过,或是抓错了别人的手,或者叫错了人。场面既嘈杂又欢快。

    罗铁民最后终于挤到他父亲面前,发现他还在嘲笑老李。这个男孩想着他的老父亲一定是为文庙和大伙儿的这个场面而感到高兴,所以他紧抓着父亲的手,蹦跳着说道:“爸爸,你来这儿难道不高兴吗?我知道你肯定想来,其实你可高兴了是吧?对了,我们去礼堂大门旁边吧。应该快开门了。”他拽着他父亲的袖子就要往前走。

    “有点礼貌,铁民。”老罗突然沉下脸。“这是你李叔叔,”他严肃地说道,“好好打招呼。”

    “不必了,”老李还在笑着,“铁民是个好孩子。我来这儿看我的小闺女小梅,她跟你一样是个毕业生。”

    铁民给李叔叔鞠了躬,他很奇怪为啥父母从没告诉他有一个亲戚和他在同一所学校。结识一个人,和她一起学习也许很有趣。他已经忘了全昆明的学校在今天这个典礼上都合在一起了。李小梅和罗铁民在不同的学校。因为老罗很少来城里,他不太了解这个城市。他的农场在昆明西边,所以罗铁民从没有机会见李小梅。

    礼堂的门终于开了。“她在那儿!”老李说,他随着人群向这个姑娘走去,大家都穿过大门走进礼堂。

    李小梅是个长得不错的姑娘。如果耳后没有梳着小辫子,她可能会被当成是大学里的时髦女学生。小梅很高,乍一看还以为是个成年人,她穿着一条整洁的蓝白相间的裙子。老罗挺喜欢小梅这个孩子的,但他打心底里觉得她看起来不像一个农民的闺女,老李不应该鼓励小梅跟新风。按他老派的思想和传统的观念来看,一个农民的闺女应该穿上适合在农村和田间劳作的衣服。他也这么想她的父亲。他又瞟了一眼老李的二手长衫。长衫很干净,但并不适合老李的宽肩膀,袖子也太紧了点。老李很明显地感到不舒服。他沿着台阶往上走向礼堂大门,他有点尴尬,因为他习惯不受拘束地大步走,所以长衫的下摆一直拍打着他的双腿。人们笑话他的走路方式。然后老罗想了想他自己的衣服,似乎也不是那么合身。他控制了一会儿情绪,穿过了礼堂大门。

    不一会儿铁民就和李小梅熟络起来了,两人谈得很高兴,相逢恨晚。

    大厅挤满了人。年轻人喋喋不休,老人们大部分都是乡下人,以前很少进城,从没见过像这样的聚会,吵吵嚷嚷地指这儿指那儿。这是一次让人印象深刻、心情愉快的活动。不一会儿,钟声响了,政府官员还有学校领导排成一行地走向台子,这个台子搭建在庙堂牌匾下方的讲坛前。中国乡下人总是相当尊敬地方官,习惯将地方官看成当地人民的“父母”。学者们也会受到很高的尊敬,因为知识分子在这里一般都身居要职。政府和学校的要员在台子上一坐下,礼堂突然就静了下来。

    先是云南省政府主席的代表人热情洋溢地谈了政府关于“大众教育”所做的工作,还表扬了让孩子去学校的父母,因为这让教孩子读书写字的政府的计划变得有可能实施。接着,他表示希望那些已经明白自家孩子能读书写字有好处的父母自己也能去学校,因为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希望每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