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卷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br />
    于其至其上下。第二明土中有座。又二。一明现座。示无畏之我(随云。现无量座正表地般若相。或不侵。高出群外而能荡众累即是大自在我)。二有妙花。除身见。自性之计不由因有(座有妙花。花生座上。亦是因座有花。能光显瞙发。还修饰此座无量。因性般若生衣身智慧。应身智慧还显性般若。譬无量花能显发于树。复能生果结实。内譬应身智慧。真实是道。能通自德于极果也。故知表我之显体也)。此即初也。有三。一座体。二庄严。三敷具。言座体者师子座也。大论第八云。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林若地皆名师子座。譬如今者国王坐处亦师子座。又王呼健人名人师子。人称国王亦名人师子。又如师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故名师子(法花疏第七云。宜就内外二德释。外德者。花严云。处莲花藏师子之座。内德者。一乘以中道正观为体。不受断常故云无畏。具如彼也。庄依论说。故云。如师子坐处皆名师子座。如是如来人中师子。乃至非师子来为如来座。亦非师子形。与即取之)故知。沼云。四宝以成。如师子王之所处故者。非也。但所表云。座四者表四生皆成佛。本义之流。故法华子渐还向。譬中四方者四生也。以三义故生善成佛。具如彼辨(宜云。明高座胜妙以作佛事。如须弥灯王佛国高座也)。四宝成下显庄严也。如前七中前四所成(庄云。东西南北。如其次第。金银琉璃颇梨所成。沼即取之。加云。表四无畏。即梁义同。如前悉之)。今谓。兴云。净信。波若大悲。空定。名为四面。对治四障得四德故如四宝成。此即本义。具如重牒。以天衣下明敷具也。隋云。衣能遮身弊丑。成身之用。庄严人相。威容端正。令其勉暂离羞。令人意气雄武。心神鸗俊。欲表我德十力无畏。干用绰然。自在转变。行藏卷舒纵任者(宜云。明宝衣细软。如安养界天衣敷座柔软无比也)。故言天衣敷其上也。

    复于至显现。第二座有妙花。有三。一出花体。二庄严。三称用。言花体者妙莲花量。由花有实。除自性执。隋云。花譬应身智慧之道。具如上述(宜云。叹莲花台。如莲花藏世界也)。种种下庄严也。本云众宝合成。隋云。三十三大阿僧祇。具行十波罗蜜。万行为因。今日始感得此果。众善普会。万德所成譬若涅槃。是大成就乐也。辨布已满无所阙失。故言众宝合成。即是道后佛果。量等下称用也(沼云。宝座称身故量等如来)。非但称身。花能称合诸佛身心。故云量等如来。故本云是妙座上各有诸佛所受用花。隋云。十方三世诸佛。同以应身般若契真会无为。即是与本相应义。十方诸佛亦同用此应身波若遣荡生死还源本净。同用八自在我令物观见也。沼云。不由妙幢之力。故言自然显现(宜云。种种乃至显现。明众宝杂饰。如众宝普集世界众德成就也)。

    于莲至鼓音下。第三明座上有佛。有二。初明四佛。示法身遍满。二明自然而坐。示是自性真实之常。四佛口同说一理。故下云。时四如来告妙幢言(隋云。通论。四佛通譬一常德。别语各表一德。何以故。示理乃无始终。事中有本末。常德是本。三德是末。本一常德。三德犹常故。别开四者。本末合说故。二意中。初明四佛降室。通表常德。常德遍满无处不有。譬如四佛同在一室。后明自体处座。譬如四佛处于四座。若谈四佛同处一室。取其遍满之义。共表常德。若取四佛各异义边。即表四德。四德是末故。后各处一座。相好分明方域有在。具如彼也)。此即初也。于莲上者。为六义故。坐莲花座。故大论第八云问。诸床可坐。何和莲花。答。床为世界白衣座法。莲花庄严。妙法座故。乃至复次劫烧尽时。一切皆空。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十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是人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华。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花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是梵天王于诸淫瞋心尽无余故。若有人修禅净行断除淫欲。名行梵道。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是梵天王坐莲花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宝莲花上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闻此法者毕至阿耨菩提。具如彼也。隋云。莲花通譬道前道后性净法身。不论其常无常。正取法身有能生四德之用。若以莲花含果实也。有四佛者。即譬法身之上有四德故。东方佛土名妙喜。佛号不动。南方佛土名欢喜。佛号宝相。西方佛土名安养。佛号无量寿。北方佛土曰庄严王。佛号天鼓音。本云微妙声。四方是世界之极。欲示法界法身圆极之体遍一切处。又示四德义如上(庄沼宜兴皆取此义)。具如随释。

    是四至而坐。第二明自然而坐。隋云。正表别四德。亦有通别。通是极果。俱升无为。同离四谤。并出虚妄之域。等济四流。高越生死无异。别者。各自体而坐师子座上也。跏趺坐者不共坐也。大论第八有三种义。法花疏第二释云。问。坐法不同。何故结跏趺坐耶。答。作此坐者。不同俗人。又异外道等常立或翘足。身既不端。心则不正。结跏趺坐。是诸佛常坐之法。作此坐者身端心正。将欲静心故端身。又作此坐取道则易。魔生怖心。故跏趺也。具如论说。沼云。准智度论。为降魔。乃至无著波若论云。唯寂静坐者。能觉诸法故。此住定仪。坐相顺故。为示能觉诸法。能说诸法。要由得定。得定由坐。此释入定有十义中第六义故。如前引也。

    放大至国土下。第四利物(隋云。神通利物。即是如来三轮教化。通表第四乐德)。有二。初现瑞相(明神通现瑞)。后明利物(明众生蒙益)。初也。问。即应说法。何须现瑞。答。法花疏第二有六义。第三义云。率尔而说。不生尊敬。须惊耳目方乃渴仰。余具如彼。瑞相有三。一放光色。表般若。二雨妙花。表法身。三奏天乐。表解脱。初光表四佛开于众生常住慧光之解。此是道内般若也。二雨花表法身正因能得佛果。此是道前之花。能前得果。三奏乐。此表道后之乐。亦说解说雪然自在也。隋即显云。三瑞皆是神力所为通表乐德。乐德即是慈悲。从慈悲出大定。由大定起神通。神通之事最是末用。末用就显。是耳目所见。若从末寻本者。大定有神通。神通即大定为体。由慈悲有大定。大定还指慈悲为体。由般若有慈悲。慈悲还指般若为体。由性净般若有智慧。智慧还指性净般若为体。由有如如之境有如如智。如如境即是法身。如如智即是波若。波若亦即应身。所以应身还指般若为体。般若还指法身为体。即是应身还指法身为体。乃至又此三事通是神通。神通是化身。化身说法能令众生离苦安乐故。神通是乐。别论。即表三身三德。表三身者。放净光表修得应身。即是波若。二雨妙花。有含养生之力。譬道前道后性得法身。能为修得法身作因缘。由有道前法身为因为缘。感得道后法身。通道前道内法身。即是净因之因也。道后法身即是证得。亦为般若慈悲等作因也。法身既通为二处作因。故取花能生果为喻。法身既非因非果而即因即果。非因故非前非后。非果故即因即果。即前即后故处中间。三奏天乐。乐表化身。化身即是解脱德。化身说法令物识归依处。从苦得乐。正是化身之因。能拔苦与乐。与乐拔苦。即是脱其苦谛果能解其集谛因缚。若通言之。十信得禅定。伏皮烦恼肉惑。故自不生。即是离皮肉得解脱乐。稍出三界。离五阴怨贼。岂非得解脱耶。问。三身三德。如前可见。四德为论。净德属何耶。答。有通有别。通论。三身。三德并无惑秽。即是净德。净德该通在三身三德之中。别言。净既皎洁之名。与法身自性清净义相映故。净德入。在法身中。乐之为用。本主和心。聚众怡虑。解体悦神。开怀引众聚会近远。譬如化身逗机适性。名称所宜。为欲引物归宗使其还源本净也。准法花疏第二释者。瑞虽有三。义门唯二。初一正果瑞。又身业现瑞。后二依果瑞。又意业现瑞。此即初也。有三因缘放大光明。故大论第八云。有人见佛放光。信心清净恭敬。又欲现智慧光明初相故。又一切众生常着欲乐。五欲中第一者色。见此妙光心必爱着。舍本所乐令其渐离。然后为说智慧(庄说八因。初三即是。余如彼也。沼云。准伽耶山顶经。论有本义。彼一二义即同此也。具如彼辨)。问。大品。眼耳乃至手足十指。两踝两??及足下等。各放六百万亿光明。今从何处。又何定耶。答。彼言三昧王三昧者。此法性定。准亦应同。故云。问。依何三昧。依何神通。依何禅定中放此光。答。三昧王三昧中放此光明。六通中如意通。四禅中第四禅放此光明。第四禅中火胜处火。一切入此中放光(庄云。一切有部根本律云。若说地狱事。光从足下入。若说傍生事。光足跟入。若说饿鬼事。光从足指入。若说人事从膝上入。若说力人王事从左手掌入。若说转轮王事从右手掌入。若说天事从脐入。若说声闻事从口入。若说独觉事从眉间入。若说阿耨菩提事从顶上入。今放大光。欲说如来寿量常住。应知彼光从顶上入)。大论云。问。火相上炎。水相下润。风相傍行。是光明火气应上去。云何遍满三千界及十方国土。答。光明有二种。一火气。二水气。日珠火气。月珠水气。火相虽炎上。而人中身火上下遍到。日火亦尔。是故夏月地水尽热。故知火不皆上。又佛力故遍至十方。问。何以先照东方。答。以日出东方为上故。佛随众生意。先照东方。又俱有一难。问。是光远照。云何不灭。答。光明以佛神力为本。本在故不灭。譬如龙泉。龙力故水不竭。具如彼也(法花疏云。光有二义。一能显物。喻此经显一乘之理。二能灭闇。表此经能灭断常之惑。亦契前述三藏释也)。同遍照耀等者。宜云。举所照处。初照王城。次照大千。后照十方。此是人近至远也(兴意同也)。大千等者。大论第八云。杂阿含说。千日千月千阎浮提乃至千大梵天。是名小千国土。名周利。以周利千国土为一。一数至千。名二千中国土。以二千中国土为一。一数至千。名三千大千国土。土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大千重数故名大千。二过复行。故言三千。是合集名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天。是名三千大千国土。是一时生一时灭。有言。住时一劫。时一劫。灭时一劫。还生时一劫。是国土大劫。亦三种破。水火风。小劫亦三种破。刀病饥。此土在空。空中风上水。水上地。地上人。须弥山有二天处。四天。忉利天。余夜摩等。福德因缘七宝地。风举空中。乃至大梵天。皆七宝地。皆在风上。是三千大千国土。光明遍照。照竟余光过出。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问。阎浮提中种种大河。亦有过恒。何以常言恒河沙等。答。恒河沙多。余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眼见。故以为喻。复次佛出阎浮提。四大河北边出。入四方大海中。北边雪山山中有阿耨婆达多池。是池中有金色七宝莲花。大如车轮。阿耨婆达多龙王。是七住大菩萨。是池国边有四水流东方象头。南方牛头。西方马头。北方师子头。东面象头出恒河。底有金沙。南方牛头出辛头河。底亦有金沙。西方马头出婆叉河。底亦有金沙。北方师子头出私陀河。底亦有金沙。是四河皆出北山。恒河出北山入东海。辛头河出北山入南海。婆叉河出北山入西海。私陀河出北山入北海。是四河中。恒河最大。乃至故恒河为喻。不取余河。问。恒河中沙。为有几许。答。一切算数所不能知。唯有佛及法身菩萨能知其数。具如彼也(庄一依之)。

    雨诸天花。第二雨妙花。法花疏云。天雨者。雨花处也。据事而言。既说非常之法。致感诸天供养故。文殊偈云。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约理而谈。天者净也。四众封执之心既净。故得闻经成佛。今亦准之。妙幢封执之心既净。四生六趣闻经得佛。初义显也(兴云。即智论云。天花百叶是也。天者自然之称。欲表众生所有理性。从如说行。而作成佛之正因故)。

    奏诸天乐。第三奏天乐。准前就理。即第一义天之乐也。据事可知(兴云。天乐者。不鼓自鸣。而应诸天之意故。表佛宣妙音。众生随类各解)。问。此二瑞相。何通力耶。答。皆准前知(兴云。放光者变。雨花者化。如智度论。依第四禅圣如意通之所现也)。

    尔时至乏少下。第二利物。有二。一明生乐。二明灭苦。菩萨之行。能与乐拔苦。异于声闻也(隋云。欲表果地法身体。精用显不比二乘及菩萨。或有得一得二用。利益之事不过与乐拔苦。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明如来慈悲有名实有体。体有实用)。此即初也。以佛威力者。五佛力也(宜云。尔时下举所化众生。以佛威下正明利益。初总表利益)。

    若身至清洁。第二大悲拔苦。世间之苦无过六根不具。故拔此苦。隋云。备举三障。但业与烦恼是苦家之因。因能感果。因义非果。自属集谛所摄果报。六根不具。正是苦谛。于事交切故。略举之中。诸六根具足。理而为论。能令众生得六根清净具六神通。故名具足也。通而为言。能令六道诸众生具足信念五根。故言诸根具足。别而为言。三恶八难等诸众生。出三恶道。上生人天。离八难处。得信等诸根具足也。若恶众生。出生人天。得净妙果报。是事中诸根具足。复亲近善友。听闻正法。如自正思惟而住。得四辩轮。能生三恶。亦是诸根具足之义也(宜云。别释有九。一身根具足。二能视。三得闻。四能语。五得智。六得本心。七得衣服。八人所敬。九身清洁。沼数虽同。取文未善。开合互违。又总表结入九中故。对文知之)。大论第九云。问。云何先世重罪。而今生盲等耶。答。若破众生眼。若破正见眼。言无罪福。死堕地狱。罪毕为人。众生而盲。又盗佛塔及罗汉等塔中火珠及诸灯明。如是等缘故失眼也。九十六种眼病。阇那迦药王所不能治。唯佛能令先得视。后后得智慧眼。先世师父教训不受不行。又截众生耳。又盗佛塔等楗椎铃具及鼓故聋。先世截众生舌。或与恶药令不得语。或闻师教父母教敕断其语等故哑。先世破他坐禅。破坐禅舍乃至善心转薄。随逐不善故心乱。乃至先世破他身。或截其头。截手足。破诸身分。或破佛像贤圣等像。故形不具。广如彼也(庄沼取之)。

    于此至显现。第三总结。隋云。总结叹。明神通利益。其事难思。不可具说。示其大要。有前所明四双八义。若具序者。人天六道。所谓善因乐果。皆由本有性净法身。有根本因缘。乃至依持建立。即是前明是身因缘境界处所果。依本难思量故也(若前九种。并此结益。即成十利)。问。光既遍照。据利何故不及十方。答。略而不明。皆应俱益。问。大品令得世出世利。故彼经云。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菩提。乃至盲者得视。乃至形残者得具答。此亦准前。

    尔时至之相下。第三默请佛(随云。申疑致请。即是感应道交)。有二。初明能请之人(明身心相扶。即欲闻之形仪)。后出所请之事(申疑以请决。欲问之形仪)。此初有二。一外睹瑞相。言希有事者。如前现瑞利物也。二内怀欢喜。欢喜有二。一内生欢喜。准法花疏第五由有二义。一见前。三瑞。二观后二利。是故欢喜。此二喜是喜中之极。故称踊跃。又准注释。瑞利外现。喜心内发。不觉舞蹈。是故踊跃。二外起恭敬。法花疏第二云。合掌表形无异用。一心明意无他缘。夫喜敬交集。实合渴仰之情。异瑞并兴。疑有非常之说也。瞻仰诸佛。本云向诸世尊。谓向四佛也(法花疏第五云。以仰瞻尊颜思。候可言之时也)。殊胜相者。同疏云。有所表彰称相。意谓。四佛妙相圆满表彰分明。云殊胜相。本加云至心念佛。念释迦不应八十。又云。念四佛遣疑也。今即准之。故庄云。合掌乃至之相。释曰。至心念佛。

    亦复至功德下。第二明所请事。有二。一标能疑之心(隋云。明怀疑在心。依此沼云。有二。初心疑)。二别出所念之事(正问。沼云。后言请。即取晓义。加云。相好等同诸佛。情不生疑。寿命异弥陀等。故言唯于寿命生疑)。此不正意。昔因今果不相称合。此正疑也。庄云。且如造无间业。受地狱寿一中劫。修非想业。受八万大劫。三阿僧祇。具修六度。唯八十年。非是类余佛寿生疑。况弥陀等。是他受用。犹约眉间如五须弥非但命别相好亦殊。岂同异耶。此初有二。初叹佛德无量。二疑寿命短促。

    云何至八十年。第二别出所念事。众生执无常心坚。若释迦独说。多不信故。四佛共说常果。若事中四佛现瑞。理论亦是释迦耳。三身因释迦独说者。本起意为果短故。举因果从来修因为易。故独说也。

    尔时四佛至菩萨言下。第二正说。有言。犹属序分。下云欲说等故。今谓。下明将欲更广说耳。此中既止妙幢八十之短。明寿长远。众生不测。唯佛能知(隋云。即是正说。显常义也)。就文有三。一为妙幢说迹常义。是应化二身无尽身。二为陈如说本常宗。是法身不有不无常。三总结本迹一身常义。是涅槃相。梁以品末四佛归本而配此也。今依转势取涅槃文。既约三身合论涅槃以成上说。故为结显本迹一常。据义无妨。初中有二。初四佛说常。后释迦述成。初本有三。一略开常宗。二广明常相。三偈后长行。时众领解。今有初二。后下有故。初又二。一明能答之人。二明所答之事。此初也。本云尔时四佛以正遍知信相言。今文略也。正遍知人明佛是常必可信也。四佛口密。共出一言。

    善男至长短下。第二明所答事。又二(晓即取之)。一止(隋云。总诫止)。二释所以(重解释)。此初也。善男子者。有四义也。如下三身品疏辨。法花疏云。花严称为佛子。余经多云善男子。有绍继义。故名为子。纲干之能。故称为男。所行有利他符理清升感乐之义。目之为善。

    何以至知者。第二释所以。何以故。止汝八十之言耶。众生不测。唯佛知。应化二身有限量故。此中有四众。染。净。但。修也(此亦不释别事。隋亦略也)。法花第三云。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疏云。智慧人有二分。出家为沙门。在家为婆罗门。(匡山涅槃疏第八云。沙门名息。八正道分能息烦恼。故云沙门。婆罗门者此名净行。三十七品能治烦恼。故云净行。梁释沙罗门如下也)。天有二分。欲天主为魔。色天主为梵。此天人以外称为余也(意谓。晓云。诸天者总举天趣。世人者总举人道。魔众梵众者撮取天上胜众。欲界边际故。语行边际故。沙门婆罗门者撮取人中胜者。出家修道故。在家净行故。庄意取之。具如彼疏)。准此四众染净修者。盖是二类各二众欤。染净显也。等者。众师不释。今谓。内等非外等。故本无等字。又解。等者。既撮举主。等取各伴。言人及非人者。法花第一。两处不同。先长行云人非人。疏云。八部鬼神。本悉非人。而变作人形来听法故。云人非人也。此释即同舍利弗问经云。八部鬼神皆曰人非人也。后偈云人及非人。即同此经。晓云。次言人者。除上二众诸王长等。及非人者。除上二天余天及神等(庄有三释。一云。结显上众。二人非人者。谓显似人鬼神众。若尔。及言应成无用。第二取晓。测深密疏第一有三释。初即取本。又云。人者总摄一切人。非人者总摄一切非人。此晓公义。又云。人非人者。疑云为是人为非人也。亦本义故)。如是一切世间胜众。无一能知释迦寿量。故言我等乃至齐限。唯佛能知无限之量。故言唯除正遍知者。

    时四至寿量下。第二广明常相。今文有二。一广明常相。二释现短意。初又有二(沼即取之)。初神力集众。后正为广说(隋云。有缘之者应同时受悟故。第一以神力召集。有缘既集。第二正为解释)。就初有三。一标集众之时。二别明众集之体。三明众集之处(晓即取之)初也。

    以佛至摩诃萨。第二明众集体。有三(晓即依之)。初诸天。是苦道众(隋云。明诸天众集)。二龙鬼。是染净众(明八部众集)。三大士。是证道众(明大士众集。沼宜意云。是集八部众菩萨众。庄云。有十众。一欲天。乃至十菩萨众。大判为二。谓异生众。及圣者众。具如彼也)。隋云。既上根应悟。不明有四众小道之人(兴显此云。有说。此经唯为深行菩萨说。故无声闻众。即违下文说诸众生闻佛寿量发菩提心故今四佛说佛寿量之意。为利中根不摄声闻。故不说之)。既言众生不云声闻。有何违耶。还违自意。不中根故。不预佛寿量之利者何入。下说众生闻寿发菩提心。又何心为利中根者。未明文故。今谓。佛常非二乘宗。当知三藏欲对胜机以显教深意。如法花但为化菩萨无声闻弟子。不同三乘立定性等。

    悉来至室中。第三明众集所处。隋云。并在信相室中。法主及徒众。皆是化身受道。偃性急来。神力自在。大小相容。修短纵任。十方天人俱处方丈。无异净名之室常为八不思议借座灯王请饭香土等事也(晓宜兴德皆取此义)。

    尔时四佛至颂曰下。第二正为广说(隋云。对前是广。待后犹略也)。有二。初经家标起。后如来正说。此即初也。

    一切至寿量下。第二如来正说。八颂为三。初五行明佛寿长远。答前第一佛果疑因。二二行明不止八十。答第二以果疑果。三有一偈结诃上疑(隋云。结劝断疑)。就初有二。初四行举譬。后一行法说。就初四行譬四德。水净。山我。地乐。空常。水性本净。可以渧知数。应身净德无尽无能知者。即破阐提不净(晓有二释。初即依之。故云。水况净德所成之寿。以离阐提谤法之垢。如水性净复过彼故)。须弥山。四宝所成。妙高名。王言自在。可知斤两。应身之我无尽。不可得知。众生尽方尽。此破身见外道(山况我德所成之寿。以出外道着我之障。如山高出后过彼故)。大地是众生依报。因之而出。言是乐可尽可知。应身之乐不可算也。破声闻乐。(地况乐德所成之寿。以离声闻居狭心。广大安乐。有如大地长远之寿。过尘数故)。

    虚空无边表常。尚可尽边。应身之常不可计也。破缘觉常(空况常德所成之寿。以除缘觉忌他促心。无尽常住有若虚空。妙通之德超虚空故。如是报身四德寿命。万行所感。二缘所得。第二释云。此显佛四种身寿命。一化身。二应身。三亦应亦化。四非应非化。四行如次具辨如彼。沼即取此二说。兴云。四行如次显大圆镜智乃至成所作智。具如彼也)。庄沼兴德虽有此劳皆不经旨。今显法身真常彼还执智生灭无常。岂得证会理智全为常住宗耶。总显常义如四卷疏。

    若人至寿量一行。第二法说也。

    不害至如是二行。第二明不止八十。答第二以因疑果。有二。初一行明胜因深远。后一行明妙果无穷果。此中。本经具有三义。故云无量无边亦无齐限。今举无边际该前后意也无量者无有短长。无边者无有穷尽。无限者无有劫数。

    妙幢至数者一行。第三。结诃也。

    尔时至短促寿量下。第二释示短命所以。此段梁略。隋云。有四。一问。二答。三总结。四明四佛及侍者隐没。初也。有二。初序已解寿长。后问示短所以。如文显也。

    时四至之时下。第二四佛答也。为三。一略举四种众生。标佛出五浊恶世之意。二妙幢略牒问更重咨审。三四佛解释。初也。此五浊义如下别释。本云释迦如来五浊世时出现。即同法华诸佛出于五浊恶世。疏云。文二。初总标诸佛出五浊世。后别列五浊名。准此晓善。故云。文中有三。总标。别解。后还总结(庄沼兴师皆取此也)。此初总标佛出世时。

    人寿至常见等。经二别释五浊。此与法花。及瑜伽说五浊。十地论立六浊。萨遮尼犍经。有十二浊。且随今文。法华疏第三云。命浊者。近三小劫短命众生。众生者。毗尼母经。亦云业浊。即身口意三种恶业。见浊者诸不善见。烦恼浊者是三毒等。劫浊者谓恶时也。三小劫时。大威德陀罗尼经云。嚩婆讫利沙吒(隋云浊也)。法花疏云。浊是不清义。譬如浊水不知见物。众生心浊不知一乘理。故名浊也。具如彼辨(晓依瑜伽。意大同也。兴意略取)。彼此次异。随时宜故。初句命浊也。禀性下劣等众生浊。本云于下信解众生少善根众生。隋云。四种众生。一下信解者即解行人。二少善根者即二乘人。三阐提。四外道。又下信者新发意人。少善根者未有初地功德。阐提外道着我。逆对今文(晓云。立根根下劣名下信解。少三善根名少善根。宜即取之)。

    多有我见等。是见浊。宜云。八见。广如大论第三十五。今且依文。隋云。陀那执。意识于一一阴计有人相自性名我见(义章第六。金刚疏第三云。于五阴中起我我所。故名为我。瑜伽意同。故庄云。八十三云。于五取阴我我所见现前行故)。问。若尔。我见与我我所有何异耶。答。如广百论破我品说。然下疏云。若言一阴是我四阴是所。若言五阴阴皆我身外为我所。若离五我为我。外皆为所。故义章云。我及我所。是义不定。若异五阴别计有我。则名五阴以为我所。若取五阴以为我人。于五阴中随取何阴以之为我即名为我。余阴为所(沼云。今此文既别说我我所见。即总别异。瑜伽据总。此通总别。此言我见。即无我我所)。准此悉之。人见。章云。计有神主。能行人法。故名为人(金刚疏意。命亦为人。庄云。新译经论言有情见)。众生。隋云。阴身积聚不坏(章云。计为我人。依于五阴和合而生。故名众生。金刚疏云。不断不绝相续住世。名为众生。庄云。释众生者。梵音补嗢伽罗。此云数取趣。如说。数取诸趣无厌足故。沼即取之)。本。养育之后列富伽罗见。隋云。此云多事人。此人多能分别于诸邪见事妄想自在。有能着见事(晓云。此云数取趣。计有一神数取诸趣。此当金刚疏云外道计有神我。死此生彼。经游六道故名寿者)。准后译教。补特伽罗无我。此云人无我者。前反合也。今谓。二义亦无异也。寿者。本云命见。隋云。众生识命报相续不绝(章云。计有我人。命根成就。住有分限。故名寿者。金刚疏云。计有一根之命不断。犹有我故。称为命者。庄沼兴同。论云。命者。与寿和合现存活故。意同前也)。又云。命者。见六识相续。命根断灭。还生六道(章云。我众生等命根成就。故名命者。依天亲波若论。总计三世五蕴差别为我见。见身相续不断名众生。此计五蕴从前际来相续不断。故名众生。一报命根不断住。是故今者此计现在现有命根断已复生六道名寿者。此见未来生寿更起故。此依五蕴总别异故)。

    养育。隋云。从婴孩长大。乃至童子少年盛庄衰老事也(章云。计有我人似藉衣食而得增长。故名养育。庄有二释。后义依之。初云能增长。后有业故。沼即取之)。此上三见。新略见字。本有。但据养育略之。具如义章第六。十六神我义也。

    邪见。章云。谬执乖正。故名邪见。谤无因果一切法也。五见皆邪。然谤无偏名邪见者。此见重故(中论疏第十云。邪见有二。谓通及别。通即五见皆名邪见。别即唯取拨无因果称为邪见。拟无因果其过既重。独受邪见。余小经。更立称。具如邪见品疏。庄即依之。沼取别邪)。我我所见。本云我我所执。本释如上(故庄亦云。重释我见差别故。沼云。谓依五蕴起十五见等)。断常见者。是边见也。章云。断常乖中。故名边见。一切法中取断计常皆名边见。有五释。广如义章十使义也(中论疑云。执我断常名边见者。第三释也。庄沼同云。断谓七断灭见等。常谓四遍常等。亦不离本)。等即等取烦恼浊及劫浊也。(兴即取之。宜云。上举八见。今等者六十二见)。如法花疏第四。中论疏第十。义章第六。六十二见义(沼云。等取见。戒取见。及随烦恼。略无劫浊。以其外境非所化故。非恶体故。略不举之)。此即法华疏云。烦恼与见正是浊体意也。宜云。劫浊者。总说三劫。乃至以五浊摄诸烦恼诸见也。故知。晓说胜也。问。以何对治此五浊耶。答。兴云。智论说四悉檀。悉檀曰宗。广如彼论。劫浊众生浊。世间悉檀治。识器生界悉能虚幻。厌怖修道而永离故。命浊以各各以人治。必由善业修持净戒。以不杀等命渐长故。烦恼见浊。对治檀治。修习如应对治之道令不起故。由三悉檀破五浊故。入第一义证会真宗。问。何故释迦出五浊世。答。庄云。由本愿故。如悲花经。

    为欲利至菩提。第三总结。诸异生者。本云诸凡夫众生。前无信等(沼云。简诸入地大菩萨众)。众外道者。本云尼乾陀婆利婆阇迦等。隋云。同是铁鍱腹外道等。事摩醯首罗天亦求出世。离生死修不得名邪。不会真理名外。谓梵天宫为净土涅槃。四韦陀为正经。邪徒众为僧游行。五通见过未世八万劫中事。杀羊祠神。又观此羊八万劫来常生羊中。于祠中死而得生天。不知此羊八万劫前有生天业。浊智见近不见远。言天祠杀羊羊得生天。遂行此杀谓为福德长于邪见。曰婆阇迦等(中论玄云。至妙虚通云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前我见等(兴即同也)。总意。前四种众生也。

    是故至寿命。第二妙幢略牒问重更咨审。此段晓属前结。观今文势。属前妙好也。顺文便故。

    善男至短寿下。第三四佛解释。本文有四。准今初段略故为三。一明入涅槃有益。二明不入涅槃有损。三明譬说损益。初也。即福德上品之勤习正法。求无上法身。就文为三。一释入涅槃。二叹伤释。三结释。初也。言众生者前四种众生。见涅槃已者化身息用。生灭灭已。寂灭乐也。生难遭下。第二叹伤释有二。一叹伤恻。二叹勤习行也。初也。本有四想。故云发生苦想。希有想。未曾有想。忧愁想。离遭想者。是希有想。慈悲之父暂现一灭更逢无日。忧者忧愁想。一切时忆。违本心也。苦者苦想。内心悲动鸣呼难可忍。等者未曾有想。义同希有。故不释之。(晓云。苦想者。如涅槃言苦哉苦哉世间虚空。希有想者。谓当来难值故。未曾有想者。谓过去不遇故。忧愁想者。忧今不久住故。愁常无救护故。先一总句。后三别句。由是四想离慢缓心。故能受持所说经宝。乃至不谤)于佛世尊下。第二叹勤习行。言经教者即此经等。速当受等者。本云速当受如是等修多罗当持续诵当不毁谤。准此三义。一速当受者。敬恋情深仰乐胜法。二持读等者。于文理句义持不失。三当不谤毁者。寻思文理。理文不二。如理修行。可悟法身不二离四谤也。依新又加为人解说。如次即对前四想故。前后合八。故知此经由彼八义。诸佛化身入涅槃耶。与法花同。若依花严。有十种义示现涅槃。具如沼疏。宜云。三义如彼辨之。是故下。第三结释。现者。示于王宫生。现鹤林灭。言短寿者。释迦化身。若疑释迦应身寿量。则不如是也。

    何以至重故。第二明不入涅槃有损。即德薄下品之人不种善根也。文亦为三。一释不涅槃。二叹不伤恻。三结释。初也。众生如前。若见等者。化身虽复悲愿恒住。而于众生无利益也。不生恭下。第二叹不伤恻有二。一叹应伤恻不伤。二叹应习行不习行。初也。不生恭敬者。本有三不生想。今举二影。外道染着妄见执断灭。阐提无信。现见外闻。谓释迦常在。不生难遭想者。二乘及始行菩萨。不能纯直心正念法身。惟增妄解也。如来所下。第二叹应习行不习行也。亦不受者。懈堕障弊。轻人薄法。不乐正法。亦不持读等者。愚冥自覆。令法本轮息。所以下第三结释。善男至常想故下。第三明譬说损益。问。法说既显。何须譬说。答。法花疏第五有二义。后云。震旦言多约法。天竺语多引譬类。佛出天竺随彼风俗。故立譬喻也。譬者喻也。眼目异名。亦得异义。譬者类也。喻者晓也。假借近事以况远理。晓诸未悟谓之譬喻。注说如彼。经论释此四句不同。一假近喻远。如法花长者即如来。乃至四以远喻远。如大品明。云何实际。谓如性大。经喻有八种。今是法后。故后喻也。文三。一丈夫富家譬(依今应言有人富家譬。然依本说。义无违故)。明贫苦不恒贫苦。二丈夫贫家譬(依今准前)。明富乐不恒富乐。三优昙跋花譬。初譬有二。一譬。二合。初譬有三。一譬说。二叹伤知足不伤恻。三结譬。初也。有人者四种众生(庄。兴。即取。沼略依之)。父者大智度。母者如如方便。即摩耶也(晓庄沼兴意皆依之。故云佛也)。多财等者。大愿如意具足之用自在也(沼兴取也)。便于财下。第二叹伤知足不伤恻。言便于财物者。本云然彼丈夫诸子知财聚已。不生希有想未曾有想。言丈夫诸子者。一三界善人。二声闻。三缘觉。四菩萨也。知财聚已者。人天已知三归五戒八斋。二乘分知无我俗异真。菩萨修二空而未圆证也。不生等者。慢怡无情。染着虚境。生死妄乐未曾放舍。不生难遭难遇也。所以下。第三结也。

    善男至常见故。第二舍譬有二。此初合也(晓云。彼众生者合有人也。若见等者合财丰盈。由常见故者合父物常想故)。所以下。第二结合。

    善男至乏少下。第二丈夫贫家譬。明富乐不恒富乐。有二。一譬释。二合譬。初中有四。一父母譬。二王臣譬。三叹修行胜进。四结譬。此初也。有人同前。父母者般若方便。贫穷等者。大愿法乐财宝未随意也。

    然彼至盈满。第二王臣譬。彼贫人或诣者。彼上四种众生各出离也。王家等者。法身佛。法身菩萨家(兴云。或者不定义。家者所依之处。大小乘教是所诠义之所止处。故曰家舍。如来一音说法。众生随根各闻大小之教故。大乘教如王家。小乘如臣舍。闻之如诣。根欲既异。餐闻亦别。故云或也。取晓说故)。见其仓库种珍满者。本云见满仓库种种众宝。见者进入初地见法身。满仓库者。习气鄙秽生死烦恼未尽种种珍宝者。如如性德。能生一切智慧法财也(仓库者因。以所依故。珍财者果。以所有故。见者解义。即诸众生于诸教处信解所说因行果德。取晓意也)。

    生希至勤无怠。第三欲修行精进。有二。初生希有难得想。后为得勤劬如文。

    所以至故。第四结譬。

    善男至等想下。第二合譬有二。初善男下正合譬。见佛涅槃便生渴仰思恋之心。于物感伤有益也(晓云。若见乃至等想。合父母贫穷喻)。言乃至者。宝窟云。是到穷之辞。准今举难遭之想到希有等故(庄云。乃至者。谓欲摄希有愁悲等想)。又解。非但四想。余追恋苦亦是无量。皆欲穷到。故言乃至后于无量时下。结合(以下合资财乏少喻)。

    如乌至现下。第三乌昙跋花譬。有三。此初明乌昙花。不可恒现。世间难见也。法花疏第三。河西云。此言为瑞花。又云空起花。天竺有树。而无其花若轮王出世。此花即现。明众生若应闻一乘教。成法轮王。诸佛如来乃至出于世。故灵华为轮王之相。金鼓为成佛之征(兴取加云。其果初即缘色。熟便大赤。至遂轮王而始出故诸经中以为喻也)。

    彼诸至毁谤。第二合譬明诸佛亦如是。世间甚难愚于优昙。应当勤勇自励速起闻思修学也。本有总别二合之文。初别正合乌昙花。云如是如是诸佛世尊于无量时乃当出世。今即略之。此总合也(晓云。合也。意即此喻释。彼丈夫贵家喻。义非别立故。故云。次言彼等。若遇如来敬信者合诣王及大臣家。闻说等者合于家中见仓宝满。所有经典等者合于生希有心乃至无怠。诸师取之)。文势顺也。

    善男至涅槃。第三结譬。明舍世间。于生有益也。

    善男至众生。第三总结。成前义也(结中二句。前结释迦速灭。后通结诸佛道同也。兴即取之)。

    尔时至不现。第四明隐没不现有二。此初四佛及侍者隐没往山也。

    尔时至众生下。第二妙幢与同行众诣山。此即第二释迦述成也。先明妙幢。后明四佛。就初为四。一进发。二到佛所。三修敬。四陈说四佛所释。此初也。亿者。本云俱致。义如先述。余文显也。顶礼足者。大论十一云。人身中第一贵者顶。五情所著最在上故。足第一贱。最在下故。以所贵礼所贱。贵重供养。又有三礼。下揖。中跪。上顶礼足。是上供养。一面立者。法花疏第一云。大论云。俗人是客。来至佛所。是故听坐。声闻菩萨。位居弟子。是故侍立。此后说也。初云。为来故不应行。为恭敬供养故不应卧。坐者于供养不重。立者恭敬供养法。(兴取此也)。问。若尔。何故序品皆坐。答。既如先也。

    时四面坐下。第二明四佛隐没往山。有六。一隐没不现。二到山出现。三告侍者。四令进发。五教敕。六奉命。今取后五。初属前故。然隐现者即是开覆义。有三时。一王城妙幢室中双开实身实寿。此是无闇覆时。二为凡夫二乘隐实身寿说方便身寿。即是隐蔽在闇地覆时。三灵山发方便身寿显实身实寿。即随空地踊现时。妙幢亦有二时。具如疏辨。问。何故四佛与侍者同隐没同显现耶。答。为明隐显无二体故。隐没显现俱佛性俱法身也。菩萨是因性。佛是果性。问。隐名佛性。显名法身。何须缘因耶。答。如种子为正因水土为缘因故芽生。佛性是中道种子正因。慈悲护法是缘因故。法身芽得生。广如彼也。此初四佛到山现也。

    告侍者言。第二文也。

    善男至佛所。第三令进发。

    为我至行不下。第四教敕相问。宜云。有二。一致问讯。二请说法。此初。致问讯者。大论有五义。一诸佛法尔知而故问。随世间故。余如彼也。少病等者。论有二释。一有二种病。一外。二内。寒热饥渴兵刃等患名外为恼。饮食不节卧起无常四百四病名内为病。如此二病。有身皆苦。故问少病少恼耶。人虽病差未得平服。故问起居轻利。有人病差虽能行。于坐起气力未足。不能造事施为携轻举重。故问气力。安乐不者。有人虽病得差能举重携轻。而未受安乐。故问安乐。若依此释应问气力。又具问者如法花也。二有二种问讯法。一问讯身。二问讯心。若少病恼乃至气力问讯身。若安乐者是问讯心(兴即取之)。内外诸苦名为身病。淫欲嗔等九十八结五百缠等名为心病。是二问讯。故言少恼乃至安乐。若依此义。总二问也。问。何以不问无病恼耶。答。法花疏第十一显论意云。凡有三句。一无病无恼。二多病多恼。三少病少恼。不问无病恼者。众生未得免病。佛何由得无病耶。众生若都不从一乘之化。可言病恼多耳。复有受化故不得称多病恼耶。此据所化。具如论也。

    复作至法要下。第二请说法。有二。此初请说善哉善哉。法花疏第八云。大论云。再言善哉者。喜之至也。

    为欲至随喜。第二所为。除饥准等准上拔苦。令得乐者即是与乐。前中有内外苦。后有世出世乐。

    时彼侍者下。第五奉命有六。一进发。二到佛所。三修敬。四陈说相问。五释尊赞述。六说常无常偈答。此初也。二三如文。今客佛使。故就坐也。

    俱白至安乐。第四陈说相问。文改准先。

    尔时至正法。第五释尊赞述。

    尔时至颂曰下。第六说常无常。有二。此经家序。

    我常至经宝下。第二释迦正说。此两行偈。通述成上四佛影响为信相释疑示现涅槃有利益之意也。晓云。二颂有二。谓初半颂述上八颂寿量长远之说。后一颂半述先长行示现短命之意。此即初也。我常等者。本云我不离此山。隋云我乐自在故。不离如如。又昔初得一念闻熏习已来。乃至未证法身山已前时。相续生起何曾断绝。今至法身更无异趣。故曰不离(晓云。山处即净土故。如法花云常在灵鹫山。乃至论云。报佛如来真实净土。第一义谛之所摄故。兴即取之。沼意同也)。宣说经者。净智圆故恒说法。又平等大悲普为众生说正法宝。能以一音令彼众生随类得解。故曰常说。

    后述示短寿意。有二。初半述先速灭有益。法与合也。成就众生故者。用大悲心常随众生行依根性利益如犊逐于母。故曰成就。示现般者。由方便智令凡夫二乘等归信大乘修行如如。名曰示现。

    后一颂述次久住无益。法喻与合也。凡夫起邪见不信者。二乘曲见曰不信。愚夫贪欲曰邪见。又外道染着见名邪见。阐提贪欲狱缚曰不信。为成等者。凡圣二众皆究竟至新佛旧佛。化缘周尽故不住世也。

    时大会至授记下。第二为陈如说法身之本。不有不无常义(沼云。此中问答人及所说法。与大方等无相大云经第四说同。彼能请人名善德。能答者名一切众生乐见。具引经文会释如彼)。就文有四。一陈如就迹执舍利是有。二利车就本明色身是无。三陈如拂迹自申已解。四大众欢喜赞叹。就初有五。一陈如自申欲请二王子问彼请意。三陈如出请所以。四王子示可请法。五从劝进请。就初有三。一标请人。二明请相。三出请法。就初有三。一请人。二听众。三法主。具此三义理方可信。初本有七。一时。二处。三德。四性。五身罢时。二通明五义。如先说也(隋就此后时云七义。一大众静听时。二如来为说时。三下种成熟解脱。四心不高下堪闻法时。五于三世中是现在时。此破外道计有去来无现在世。今明是在现在分明可说可闻。过去已谢。未来未有。无闻无说。六欲示于十二月时。三十日中一日时。十二时中之一时也。是上所请人。听众法主之时。时不离上法也)。大会中者处所也。于大众说故法可信。会者符合义。如来理教与众生机合。故名为会。事深广故称大也(兴即取之)。有婆罗门者明德也。此言净行(庄即取之)。有二。一世俗。除邪恶是凡夫。二真实。除烦恼是圣人。即是德行也。姓憍陈如者明姓也。言火器。是外道种。事火为行。秉火在心故曰火器(晓庄及兴。皆取此义)。名曰等者出名也。本云圣记。庄云。达摩(此云法)。陈阇梨耶(此云师。兴云。伊耶阿梨云师)。仳伽啰耶(此云记。兴云。毗耶云授。伽罗耶云记)。名法师授记。旧云圣记者。谓此菩萨。位在第九地。授大法师记。从德标名。又父母立名(宜云。谓以圣义。即为法师。于记字上而加授父。故曰授记。沼云。法师是佛。与其授记彰德位胜。故立此名。在第十回向。于此位中得法师授记故。又入十地故。真谛本云。如是之义。我已闻知。为请如来广开分别真实之义。故求舍利。开方便门。既云我已闻知。明是已悟。但为利乐。故居斯请)。故知本今互相显也。言圣记者。有正行故。圣人悬记得果也(隋云。圣者有二义。一二乘三十心过三界。二菩萨如来化众生。正主具此二义曰圣也)。有四种授记。一未发心时受记。十信之前。如言凡有心皆当得菩提。二发心竟受记。如言汝已发心不久成佛。下云十信。此二记并未定时节。三现前受记。如言汝阿逸多次当作佛。下云补处受记。十地十心中后三心。四默然受记。如来不语。令众生闻与彼记。此可通前三也。下无前以补处为第四义然第三云。无生法忍记。十回记。上时定也(记者有三义。一时节。二修行。三究竟。初中有三。一远因。谓道前。一切众生皆有如如之性。去道后远也。二近因。十回向去道后近也。三至因。初也已上得如如理也。修行记亦有三义。一下种。十信。二成熟。三十心。三解脱。初地已上。后究竟果记有四。一作佛。二处所。三大众。四说法。又有四种授记。即先梁说。又圣记者有四。一凡夫。二二乘。三菩萨。四佛。佛是至圣之记也)。六七应有故。本云在于众中谛心安坐也。在于下明解也。本在众中。表其已解应化二身修得之常(欲示大众中。已闻四德。未解无相法身也)。谛心有三。一离散乱覆器。二离放逸漏器。三离颠倒秽器。散乱障闻慧。放逸障思慧。颠倒障修慧。安坐者明位。坐有三义。一违坐。如共作非法。二暂时坐。如说外典及二乘理。非长久理。三安坐。是佛若菩萨。今明此人说大乘理无人能破也。

    与无量下。第二听众。此明他未解令解。有二。此初列数。

    婆罗至佛已。第二叹德有三。一围绕是声闻。听法之相。二恭敬是修行。三供养是宣说。(恭敬是受持。又修行供养是利物。此明自利利他也)。今略初二举后摄之。宣说赞叹。故曰供养。法花疏第十二云。地持有十种供养。一身供养。供养于佛身。乃至十至处道供养。供行顺果。名处道供养。佛果是所至之处。供养之行能至彼处。名至处道。维摩经名法供养。地持名行供养。于中有三。一财供养为至处道。二随喜供养为至处道。三修行供养为至处道。于佛既十。法僧略同。精检药王具十供养。今亦准之。具如彼也(庄沼意同。然庄。别引宝雨经第十说十法供养。沼庄严论十大愿等。检文知之)。

    时法主文。本今略也。而梁隋云。释迦下。第三明法主。释迦此云知。乃至欲示五佛俱在信相之室。故适言释迦也(观七卷本)。

    闻世尊至涅槃下。第二明请相。有三。初明外闻佛灭。二明内生悲苦。三明身心致敬。此初也。言入般者。新文言重故。如本云应般涅槃。又上多云不入涅槃。今上文云不般涅槃。次云不入涅槃故。法花疏第二云。般之言入。即入涅槃也(统略同也)。涅槃。小乘言灭度。大乘言大成就乐。大对菩萨。菩萨成就而未大。成就对二乘。二乘安而未成就。乐对凡夫。凡夫苦而无乐也。前文已说应身长远。此中犹言八十者。示现入灭(隋云。化身八十。要应灭也)。

    涕泪交流。第二内生悲苦。此有二。一仰恋如来。二愿佛酬请(隋加第二钦慕胜法以为三义。沼云。如涅槃第一说悲苦等相。鼻所流为涕。目所出为泪。两相杂落为交流)。

    前礼佛足。第三身心致敬。有二。初列致敬之人(隋云。明请法王)。今文略也。此第二明敬之义。(明敬人也)此有二。一前者是起。故本云俱从坐起。明重法。以请法方起耳。二顶礼佛足。明敬人。人受今礼也。起有二义。一内不着乐。二外无诸过。初有三。一不着睡乐。二不着卧乐。三不着倚乐。后亦三。一不空失时节。二究竟修行。三勤求请法。第二顶礼敬人。礼有三事。即三业。三业礼有二义。一示三业皆修等敬。二有眼无耳身礼。有耳无眼口礼。无眼无耳心礼。又他心者意礼。天眼者身礼。天耳者口礼也。

    白言至慈悲下。第三出所请法。有二。一赞所请之人。二申欲请之意。由佛有慈悲之德。故欲赞也。初有二。一赞如来昔日因中为利众生修于三身。二赞如来日今果地以三身。利物。初有三。初别明化身。二合明应法二身。三合结叹三身。初化身又三。一拔苦与乐。二灭恶生善。三举本意。此即初也。大慈与乐。大悲拔苦(沼即取之)。又悲于凡夫。慈于圣人也。

    怜愍利益。第二灭恶生善。言怜愍者灭恶。言利益者生善。又怜愍令他自利。利益令彼化他人。又怜愍即现在利。利益者未来利。又怜愍者除业烦恼因。利益者除六道果也(法花疏第五云。怜其无乐。愍其有苦。又怜愍据内心。准此可言利益据外身也)。

    令得安乐。第三举本意。本云欲令皆悉得大安乐。谓令凡及圣皆得佛位。言令得安乐者。明昔因中之意也。

    犹如父母。第二合明应法二身。父者法身。是本能生。母者应身。是末能长也(隋云。母是禅定。禅定伏皮。得安乐生人天。智慧除肉。得解脱出三界。慈悲除心。得一切智化众生)。

    余无等者。第三合结叹三身。本云最上无等及无等等也。不与三乘共位曰无等。佛与佛共曰无等等。又无等者不可譬类。无等等者于不平等境而等观之。又但佛真实曰无等。如如无二曰无等等。更无二如而相等也。

    能与至依处下。第二赞今日以三身利物。即为三。此初法身。本云为世间作归覆护也。以法身无生无灭。是归依反本之处。归者反本。依者安立。覆者生善。护者息恶。今文准之。

    第二明化身文。本云令诸众生快乐清凉。今即略之。化身有与乐除苦之用。曰快乐清凉。快乐时与乐。清凉无苦。又断恶道果曰归依。除恶业因曰快乐也。

    如净满月。第三应身有二。一慈悲如月光明。二智慧如日出世。此初也(沼云。如涅槃月爱三昧能作清凉。又尸罗此云清凉。清凉即涅槃。由戒能为清凉涅槃因。故名清凉。故以月喻涅槃德等)。

    以大至初出。第二智慧。言照明者。本云光明。能遣或曰光明(兴即取之)。日初出者。本云如日照于优陀延山。是日初出处。是正法念经第十八云。罗睺修罗王眷属众行于海。上见常游忧陀延山顶行阎浮提也。

    普观至罗怙罗下。第二申欲请之意。有三。初举佛慈悲平等。二正请佛欲求舍利。三如来默然。此初也。罗睺罗者释迦之子。故知信相之室有五佛也。此儿初生启日。菩萨叹言。我欲修道。此儿障我。如罗睺阿修罗王。此言不善揵儿。若直修罗。此言善揵儿。罗睺罗此言覆障。覆障日月故。似日此儿为罗睺罗也(兴云。梵云易罗怪罗。此云障月。罗怙非天捉月轮时而得生故)。

    唯愿至一愿。第二正请也。愿者二义。故本云施一恩德。恩者诸佛舍利。下云令得如如解脱。德者求未来果也。

    尔时至而止。第三如来默然。夫佛默然有六事。一请事未见。二大众未静。三大众已知。四默然不听。五默然而受。六令弟子答。今佛默然在后二也(晓有二义。初此第六。后云佛前三月灭度。今答无灭。交犮前故。兴即取之。沼有五意。三四取此。余亦影本。准上知之)。许其舍利而不发言者。示舍利非是定有。彼求世间乐请舍利。佛与出世乐。是故默然。示如如之理无言无相也。

    佛威力故下。第二王子问其请意。有二。一出能问之人。二明所问之事。初有三。一明姓。二出名。三叹德。今加初承佛力为四。此初也。本云承佛神力。一知佛心。二藉佛力也。

    于此至童子。第二出姓。梨车毗是总国。舍卫等十六是别国。梨车毗。此言滑皮色。亦言妙皮色。此王皮色滑妙(兴即取之)。

    名至喜见。第三出名也。一切喜见者。恒在空观。空观令色形可爱(兴即取之)。

    第四叹德。今略。本云具足辞辩。善能问答。也地具四无碍解。如如已穷也(依此庄云。真谛三藏云。九地菩萨。兴云。虽有此语。未见圣说)。若尔妙幢得入初地。亦无明文。一信一谤。岂异屈虫。本文既明。不得□也。善问答者。答有四种。一决定答。如佛是一切智等。二分别答。如问死后更生以不。应分别答凡夫死更生。罗汉死不生。三随问答。如言天人护胜。答言若问果报天胜人劣。若问入道人胜天劣。四置答。如言五阴与我定一定二等不可定答也。

    语婆至言下。第二明所问事。本文亦三。准今初承佛乃上了。故有次二。一求何恩德。问彼所请。二许彼所问如意。初也。

    我能与汝。第二文也。□如来有时不自答有四义。一众生直尔如化老母。二示如来有智威力。以弟子尚能善解问答。如来智力理自高远。三欲避四恶人法。一毁他自赞。二隐自恶扬自善。三于好恶人心不平等。四心念口说于他有恩。今于四中为譬。后一以陈如就佛求一恩故。四欲明八种依。一等依法不依人。若佛说非法须舍。凡说正法须依。二正法中了义取。不了义不取。三取义不取语。四取智不取识。邪正合八种也(庄云。法师请佛。佛应自答。何故加喜见而令答耶。答。佛前自言三月当灭。而答无灭。违前语故。使喜见答显无灭义)。

    婆罗至童子下。第三陈如出请所以有三。一领上许。二答上问。三释所以。初也。今略。本云善哉王子。义准前也。

    我欲至子许。答上问也。隋云有二。一供养舍利。为欲求福。二今从下。求请舍利。为求福故。言舍利如芥子许者。兴云。梵云舍利。此方云身。身有三类。一者全身。即慈氏灭后形同在。更无灭相。二者分身。即庆喜亡后折身四分。三者碎身。即释迦灭后碎身八斛。今依碎身。故如芥子。即取晓说。故知。舍利弗者。依本应言身子(庄云。梵言室利罗。此云身。而言舍利者叹顺旧故)。

    何以至帝释。第三释所以也。隋云。有二。一修因。二是人下得果。庄云。舍利有三分八分。如菩萨处胎经第四说。尔时八大国王。优填王。顶生王。恶生王。阿阇世王。四大兵马主。最豪兵马主。容颜兵马主。炽盛兵马主。此八大王共诤舍利。我应独之。有一大臣名优婆吉。谏言。诸王莫诤。佛舍利应当分之普共供养。何为兴兵共相征罚。尔时天帝即现为人。语诸王言。我等诸天亦当有分。阿耨达龙王等语八王言。我等应有分。若不见与。力足相伏。时优婆吉言。诸君且止。宜共分之。即分为三分。一分与诸天。一分与龙王。一分与八王。金瓮受石余。此臣密以蜜涂瓮里。以瓫量即分舍利。诸天得舍利还于天上。即起七宝塔偷婆。龙得舍利还于龙宫。亦起七宝塔偷婆。八王得舍利各还本处。亦起七宝塔偷婆。臣优婆吉。着金瓮舍利三升并瓮。亦起七宝塔偷婆。灰及土四十九斛。起四十九七宝塔偷婆。当经行处。亦起七宝塔偷婆。高四十九刃。香花供养。悬缯幡盖。终日竟夜音乐声不绝。佛之威神令诸七宝塔各各有光明。或夜放光明与昼无异。或昼放光明与夜无异。诸护善神各各来营护。不令恶人有触犯者。问。起塔供养舍利得几许福。答。得福无量不可称计。如无上依经上说。阿难。娑婆世界碎为微尘。以此次第数。着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尽形寿供养。若灭度起塔供养。于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佛涅槃后取佛舍利如芥子大。造塔如阿摩罗子大。戴刹如针大。露槃如菜叶大。造佛如麦子大。此功德。前所说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难。若此功德不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功德聚所获福报。尽娑婆世界微尘他化自在天王化乐天王。乃至三十三天王。况复余转轮圣王。今此经中引昔所闻处经等。故云如我所闻。乃至广说(沼同加云。密迹力士。西域传等)。

    是时至报者下。第四王子示陈如胜请之也(隋云。胜请之法)。有四。一临所求。二诫谛听。三示胜法。四结胜。初也。

    应当至王经。第二也。

    于诸至殊胜。第三也。有三(兴即取之)。此初明德广。言最胜者。是经王故。故本云诸经之王。

    难解难入。第二叹理深。难解者。过二乘及始行菩萨。难入者。本云难思过凡夫(法花疏第三云。始不能知为难解。终不悟为难入)。

    第三明力大。今略。准结应有。故本云福报无穷。修道有二分。一得果报。二得解脱。解脱是福。果报是报。果故示此经能致福报二义。舍利但报无福也(隋云。理深故二乘不知。力大故生无量福。德广故摄华严大品涅槃。故曰经王也)。

    声闻至不能知。第四结胜有二。一别结。二总结。就初又三。此初结理深(准法花疏。出不能之人也)。

    此经至果报。第二结力大(准前知之)。

    乃至至菩提。第三结德广。德广摄持三经也。结不次者。转势说故。

    我今至事。第二总结。此中略明有三身义。后三身品。广分别也。

    婆罗至不能知下。第五陈如得示从劝进请(隋云。依示赞请)。有四。一叹王子所说理是。二自悟陈如所说义非。三更问王子请非之意以成第二。四进请所示为是之理以成第一。初也。言甚深最上者。领上德广。领力大者今略。本云功德无边也。含在德广难解等者。领上理深。难解者凡夫俗智。难入者二乘及始行真俗智。又十地无分别智曰解。佛智曰觉。觉即今云入也。

    何况至安乐。第二文也。言边鄙者。见法身定有定无堕二边也(兴即取之)。如芥子许者。示因少福多。置宝函中者。本云置小塔中。

    云何至为我。第三文也。本云汝今云何而不愿乐供养舍利求此报耶。见何过失而不求舍利也。

    从明至语已。第四进请所示为是之理以成第一。本云我今从佛欲求一恩。言一愿者。进求如如不有不无恩也。今从童子求之。而言从明行足者。以彼承佛旨。即是佛意也(兴云。明行足者。第五之名。明者三明。行者遮行。广如瑜伽)。此上二段。今即总含。如文知之。

    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卷第三

    宝历二年(壬申)六月三十日奉书写此卷了。

    如笔于

    一校旁注愚案了。宝生闲人成庆(六十八龄)。宝历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再校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