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少年篇(1892—1904)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小黑塞要做文学家的愿望,同父母、学校的期望发生了巨大冲突。他知道,父母和老师虽然言谈中十分尊重作家,然而一个小孩子想当作家,在他们眼里真是疯了。他们对他的期待是做一名牧师或神学学者。

    经过几年叛逆抗争、狂飙突进的青春期,18岁的黑塞终于在1895年10月17日告别了亲人、故乡,只身前往图宾根,走上了他所希望的自食其力的文学人生道路。

    《浪漫之歌》及《午夜之后》

    1895年10月至1899年6月近4年时间,赫尔曼·黑塞是在图宾根黑肯豪尔书店度过的,他先做了三年学徒,后来做了一年书店伙计。在这里,他白天做店员,晚上挑灯夜战,自修,创作。

    他阅读大量德国及外国书籍,深入研究了18、19世纪的欧洲文学和哲学,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黑塞钦佩歌德君主般的沉着稳重,然而又觉得自己很难仿效。他更容易受到吸引并愿意接受的是像诺瓦利斯、艾辛多夫这样的浪漫派作家,在他们那儿他很容易找到情感上的共鸣。平庸乏味的现实对浪漫作家的折磨,以及他们对“蓝花”的浪漫追求,正与他的生活状况相类似。书店里的工作是他的乏味现实,而他的“蓝花”是他的一间斗室。从到毛尔布隆上中学开始,他便有一种要用文字将自己梦想表达出来的冲动,他的渴望令他备受磨难。他要写诗,诗如同肖邦的音乐,肖邦音乐是感情的倾诉,是转变成音响的感情。

    于是在一个个不眠之夜,他在斗室烛光下写出了一首首富有浪漫情怀的诗篇。母亲过55岁生日时,他送给母亲一本小册子作为礼物,小册子里都是他自己写下的文字和诗篇。对母亲56岁的生日,他还计划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

    黑塞了解到,德累斯顿有个出版商愿意为青年作者提供帮助,出版他们的作品,前提是自己支付印刷费。于是黑塞决定自费出版自己的诗歌集,他将自己15——21岁间创作的诗歌编辑成册,用自己做学徒工的积蓄支付了175马克的印刷费。1898年9月30日,21岁的赫尔曼结束了书店学徒期,转正为伙计在书店工作,从此每月可得到80马克的工资。

    10月份,飘逸着清新的油墨味的诗集寄来了,这本收集了38首诗歌的薄薄诗集,封面左面是葡萄藤枝叶,右面写着:浪漫之歌,赫尔曼·黑塞。

    可以说,黑塞的文学创作生涯正是以这第一本诗集为开端的。多年后,他自己将这第一本诗集自嘲为“小韵律玩意”和“唉叹篇”。不过从诗集中读者不难感到他在语言韵律方面的追求和努力。这本44页的诗集共印刷600册,两年内只卖了54本。

    黑塞兴奋地马上将诗集寄给母亲,作为送给她56岁生日的迟到的礼物。

    一年之后,黑塞的第二本小书出版,这是一本85页的随笔集,书名选用的是《浪漫之歌》中一首诗的诗名《午夜之后》。1940年这本小书再版时,赫尔曼·黑塞在前言中写道:“这是我第一部随笔集,其书名的含义对我很明确,对许多读者则不然。在这里我想做一下暗示,暗示我的住所和我创作的田园正位于某个奇妙的时空之间……这些散文里我想展现的正是一个文学艺术家的理想王国,一座美丽的岛屿;这里的创作是解脱白日卑微劳作后对夜晚的回归,是对梦想和美丽孤独的回归;书中不乏美学追求。”简单地说,书名昭示:这些都是年轻黑塞斗室里挑灯夜书的作品,是无眠午夜后有关他梦想的文字。

    伴随《午夜之后》的出版,22岁的赫尔曼·黑塞觉得,他青少年时代的狂热、敏感、哀伤该告一个段落了,巴塞尔又一次在召唤他,他离开生活了四年的图宾根,很快在瑞士巴塞尔一家书店找到一个做伙计的职位。

    巴塞尔:文坛新星

    1899年9月黑塞来到巴塞尔。他先在莱希书店工作,1901年4月起,又转到瓦藤维尔旧书店,一直待到1903年初。在巴塞尔,他也像在图宾根一样,一般白天工作,晚上研习,写作。

    在那里,他很快找到一个能让人受到精神激励的思想活跃的新环境。他常到国家档案馆官员、历史学家鲁道尔夫·瓦肯纳格尔家拜访,还潜心自修大学美术。巴塞尔艺术博物馆成了他最喜爱的流连之处。很快,他的新作《赫尔曼·劳舍尔的遗诗遗文》(后改名为《赫尔曼·劳舍尔》)于1900年11月在莱希书店出版社出版,得到好评,为此他也得到一笔收入。

    1904年2月首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出版,出版社除了同他签署“出版合同”外,还签订了一项“附加合同”,这个“附加合同”里白纸黑字写着:在接下来的五年内,菲舍尔出版社享有购买赫尔曼·黑塞所有新作的权利。

    这样,26岁的黑塞终于梦想成真,从一个书店店员成为一名职业作家,实现了“将自己业余时间的梦想与劳作变成日间梦想与劳作”的愿望,实现了靠写作养活自己的理想。

    经济上的改观,让他认识到:自己结婚的时机已经成熟。1904年8月,27岁的黑塞同36岁的玛丽亚·波诺利缔结连理。婚礼过后,他们迁入博登湖畔德国境内一个小村庄。

    青少年时期的诗作

    新婚夫妇搬到德国乡下前的黑塞青少年时期,是黑塞诗作的丰盛期。1898年年底他结束书店学徒时,自费出版的诗歌集《浪漫之歌》,编辑的是他15——21岁间创作的诗歌。

    《浪漫之歌》问世三年后,1902年6月柏林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它是卡尔·布塞所编丛书《当代德意志诗人》的第三卷。该《诗集》发表了166首他的诗篇,其中大部分写于22——25岁三年间(18——25岁间他共写下大约380首诗)。对这本《诗集》,文学评论家特奥多尔·豪斯(后任第一位联邦德国总统)认为“除了一些可爱的稚嫩感及仍常出现的青年作家的不够灵活感外”,这个时期的黑塞诗作“都是艺术上的成熟作品……声调不再”(像《浪漫之歌》中的)“那样高扬,不论是早春的明媚、夏夜的沉寂,还是秋日黄昏的萧瑟都不再那么强盛;色彩柔和了些,心灵的跳动缓慢了些,而且更委婉,更富有思想了。《诗集》中的诗作都是出色作品,形式自如简约……诗人要同他的青春告别,尚不具有成熟男人的沉稳,无奈顺从之中还流露着轻微的胆怯和抱怨”。

    《诗集》编者卡尔·布塞这样评价年轻的黑塞,他如此“不安而寻求安宁,无家无乡而寻找归宿。他常仰望星空,赋予‘渴望’以不同名称”。这便是黑塞被称为怀乡诗人的开始,而这里的“乡”,并不是地域上的意义,而是精神上的追求,对文学美学的追求。

    这部《诗集》分为六个部分:步行篇、爱情篇、歧路篇、致美篇、南方篇、和平篇。

    《诗集》出版四年后,黑塞自己评价道,这些诗歌很“有小伙子的劲头”。

    黑塞青少年时期著名的诗篇有:《乡村夜晚》、《伊丽莎白》、《原野上……》、《白云》、《七月的孩子》等。

    献词

    这些歌儿乏艺术,少光亮,

    无所雕饰,它们在花谷里唱响,

    可创作它们的心,是热的,

    我总是发自内心吟唱。

    教我唱的,并非什么智慧,

    快乐的歌就诞生于我胸膛;

    如果歌儿,在春之山谷唱起,

    随着风儿,它又会逝于晚霞旁。

    如果你能理解,在玩笑乐趣与痛苦中

    我将什么当做了神圣,

    如果在这些歌中,你能将我年轻的心读懂,

    那便是我所期盼的报偿。

    (1892夏)

    题解:这一年是黑塞青春期狂飙突进、危机重重的一年。在毛尔布隆修道院中学,14岁黑塞的理想同学校经院式精英式教学体系发生了剧烈冲突。1892年3月7日,他从毛尔布隆修道院中学逃出,第二天家人才收到他平安返校的电报。后来人们了解到,这一夜他是在零下七摄氏度的野外一个茅草垛里度过的。

    为他的一时“糊涂冲动”,黑塞必须受到处罚。他从半夜12点半一直被关到早晨8点半,关了八个小时的禁闭,这期间没有吃喝。返校后,他萎靡不振仍然不能正常就学,5月7日父母只好将他带到巴登鲍尔一个牧师朋友的疗养院。

    黑塞在疗养院的日子本来还算悠哉游哉,可他结识了一位名叫奥格妮的年轻姑娘,尽管女孩比他大7岁,可他对她仍一见钟情,不能自拔,不断给她写情诗。受到婉拒后,他的内心又一次失去平衡,他羞愧已极,甚至买了手枪,威胁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两天后,在牧师建议下,他被送往专门收治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的施德藤宫安定疗养院。

    整个七月份他都在这家安定院度过,父母让他住院的决定令刚满15岁的小黑塞愤懑不已,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使他一时产生了很强的叛逆心理。这期间他写下23首献给奥格妮的诗,这里便是其中一首。

    我的墓歌

    我的墓歌应是愉悦音响,

    是明朗晨辉中的

    快乐的春歌,

    是鸟儿们的风趣的鸣唱。

    不要用十字架装饰我的宁静,

    莫让死亡字眼出现在碑石上,

    要用花环将我哀悼,

    用泪水将我埋葬。

    我的名字将伴随主人死去,

    只有我的歌还会继续传唱,

    它们响在远远近近,

    在树林里,山谷中,小溪间,草地上。

    如果有颗年轻的心,

    将之理解,并将它

    在爱之痛、春之趣里吟咏,

    那便是我最后的愿望。

    (1892夏)

    题解:这首诗也为奥格妮所作。日后,黑塞与奥格妮建立了终生的友好关系。

    我是一颗星

    苍穹中我是一颗星,

    将这世界打量,将这世界鄙夷,

    在自身灼烧中燃尽。

    我是大海,翻腾于黑夜,

    哀怨着,沉重奉献似的,

    重新扑到旧日罪孽上。

    我被你们的世界驱逐,

    被骄傲造就,被骄傲欺骗,

    我是国王,却没有疆域。

    我是哑然的激情,

    在没有炉火的房子里,在没有刀剑的战场,

    病倒在自己的能量中。

    (1896)

    题解:1895年10月,18岁的黑塞告别家乡,前往图宾根一家书店,开始了三年学徒生涯。学徒工余时间,除埋头阅读自修,进行文学创作,他还喜欢同友人聚会或徒步行。

    写这首诗时黑塞正在图宾根黑肯豪尔书店做学徒。这首诗也是一种对青春激情的描写。这里的国王不是童话中,或某个王国的国王,而是一个人的内心感受:不被世人理解,被驱逐,有劲无处使,又满怀自信渴望的感觉。“旧日罪孽”应指他在父母、家人眼中的种种劣习,现在他需用奉献精神来做补偿。笔者在网上读到当代德国读者对这首黑塞诗的评论,一位年轻人写道:他喜欢这首诗,因为它会是某些时刻情感的表达。这首诗选入了黑塞自费诗集————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

    青春的离去

    夏,累了,低下头颅,

    凝望湖面它泛黄的身影。

    我已走累,风尘仆仆,

    林荫路上踽踽独步。

    杨树间吹过怯怯的风,

    红红的,是我身后的天空,

    面前是对黄昏的恐惧,

    是死亡,是朦胧。

    灰尘满身,我蹒跚前行,

    青春已在身后驻步踌躇,

    她垂下俏丽的头颅,

    不愿陪我走日后的路。

    (1897.9)

    题解:“青春为什么要离去?”人们不是很明白。

    据称:“这里指的是作者在与年少时光告别。青少年时期也意味着玩耍时光,受父母保护、无忧无虑的时光。告别青少年时光,意味着要挑起生活的艰辛担子,作者感到少年时光已留在了身后,他已在走向成人、成熟。”

    也就是说,这里的离去,是作者感到青少年时光的逝去,他正走上艰辛的成人之路。这年,20岁的黑塞还在图宾根的一家书店当学徒,他履行了自己对父母许下的诺言:自食其力,承担自己的生活。

    乡村夜晚1

    羊倌赶着羊,

    穿过宁静的街巷,

    房舍,睡意来袭,

    朦朦胧胧似入梦乡。

    当下,这些墙里,

    只有我来自异乡,

    我的心浸满忧伤,

    将一杯思念之酒饮光。

    路引我行至的地方,

    到处都有炉火闪亮,

    只是从未感到,

    身在故国家邦。

    (1897.10.18)

    题解:此时黑塞在图宾根黑肯豪尔书店当学徒工。此诗收在诗集《浪漫之歌》中。有评论家认为,该诗不失为黑塞青年时代的纯朴佳作;但最后一段并不适宜黑塞本人,因他早就知道他的心灵故乡————他的精神归宿是文学创作。诗中的“我”,不一定是作品本人,就像小说中的“我”一样。

    午夜之后

    午夜之后,

    人们都已坠入梦乡,

    只剩月亮和森林还清醒着;

    一座白宫矗立,高大宽敞,

    里面住着我和我的梦想。

    里面的画作,每幅都辉煌,

    来我这儿做客的是我的梦,

    梦里有高脚酒杯,有韵文诗行,

    还有口若悬河的畅谈,

    只有清晨能使它们不再作响。

    清晨像粗暴的拳头在墙壁上敲击,

    它长驱直入,驻步不动,斜眼打量,

    它手提一盏日光灯,

    光线在风中好像断碎了一样,

    那里,也断碎了我的梦。

    墙壁的辉煌顿然消荡,

    艰辛的生活凄厉闯入,

    我只能兢战,沮丧,去受劳作之苦,

    从命于生活的威严,

    哦,午夜,我多么将你向往!

    (1897.10.18)

    题解:这首诗是黑塞在图宾根做学徒时期挑灯夜读与创作时光的写照,也是《浪漫之歌》中的诗篇。继《浪漫之歌》之后,黑塞出版的第二部小书————一本散文集便以这首诗的题目命名。诗行中可以读出,作者如何不情愿地迎接清晨。

    死鬼夜行

    夜里死鬼横穿小城,

    一个窗口还在楼顶泛红,

    那里坐着一位病诗人,

    依然醒着,斟酌着诗行。

    死鬼轻轻撞开窗口,

    吹灭了昏暗的挂灯。

    他一颦一笑,伴一缕轻烟,

    小城与房子遂陷黑夜茫茫。

    (1898)

    题解:死或死鬼(Der Tod)是浪漫派文学家的主题之一,在黑塞诗歌中也常出现。这首诗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少被七次谱曲。“病诗人”也许就是作者本人。

    欧洲传统文化中,死鬼并不是一个可怕的负面形象,他负有将人接到另一个世界的使命。在一些德国教堂还存留着以“鬼舞”为题的中世纪壁画,画面上人们不分神父、乞丐,一视同仁,都由骷髅般的死鬼拉着手一起跳舞。

    八月

    这是夏季最美的一天,

    之后,它会在沉寂的房屋前,

    在甜美鸟鸣与芬芳的香气中,

    悄然离去,不再回返。

    这一刻如此辉煌灿烂,

    夏,展出了它全盛的美艳,

    红彤彤的

    要庆祝它的最后一个夜晚。

    (1898.8)

    题解:尽管图宾根位于德国南方,这里的夏季仍然很短,八月便可以与夏日告别。此景令年轻的黑塞动情,他以诗意描绘了这一时刻。

    文学家之歌

    这是年轻人的权利与自豪:

    我们成材,自另一种木料,

    不同于多少年前的人们,

    我们热爱生命,

    亦不将日子和岁月计较。

    我们还能大把大把地

    将金色青春消磨;

    刚刚笑着醒悟

    先前努力的失误,

    第二次爱的涌动(1),又莽撞起步。

    只是有时我还要畅想:

    如果岁月流逝,

    热血强健之手变得倦软,

    寻常劳作不再能承受,那将怎样?

    如果强盛不疲的爱火,

    终归于倦怠,

    歇息于奄奄星火之间,

    如果你的双唇润红不再,那将怎样?

    那么,对飞翔的渴望,

    是否还可将你救出日间羁绊,

    带你到蓝岛之上?

    那里有你梦泉的喷涌,

    那里,在对美之图像的憧憬中,

    你的心可忘却所有苦痛,

    那里就是我的家乡。

    哦,家乡,哦,渴望!请给我力量,

    战胜日间劳役,用激情

    救下我的艺术火光!

    让我受难的、

    相信你奇迹的沉重的头颅,

    终于能安睡在你的怀中。

    请给我力量,一生一世之长;

    在奋斗、成功与失败中,

    让渴望永远像雄鹰般骄傲,

    望见岩缝、险阻之后,

    最后它还能

    注目那火红的家乡。

    让我的爱与文学者的目光,

    将苦恼过失与担忧掠过,面向朝阳,

    我的爱,怎样孤独、遥远,面向未来,

    又包罗万象。

    (1898)

    题解:诗中的“白日羁绊”、“劳役”指作者日间在书店的工作,“蓝岛”、“家乡”是年轻的黑塞浪漫主义的理想境地。Heimweh,是黑塞喜欢用的词,字面义为想家、怀乡,但在黑塞,主要是对理想的渴望。

    * * *

    (1)爱的涌动,这里指热衷某事物或尝试的冲动。

    致美人

    在我童年的时光,

    你罩护着我,以你宽广的翅膀:

    不论近前的油绿,还是远处的金黄!

    在遥远的天边,

    你为我造出了渴望之乡。

    在我青春的年华,

    你,一头鬈发的高贵女人,

    引我迈出了勇敢的舞步,引我去历险,

    还带给我思量生与死的夜晚。

    我那渴望之乡,每个夜晚,

    都在火红的天边闪光。

    舞步、历险

    已沉入幽暗的时间之河,

    我的孤寂

    无际无边,四处膨胀。

    绿色金色与天空都已消失;

    我的渴望之乡,

    就在我生病的心岸上。

    面向岸边

    我张开双臂。渴望

    令我的目光将生死超越,

    我的歌已为你跪下,

    你可会再来?

    我的生命在我膝上。

    在我的渴望之乡,

    神殿已可举行典礼。我能看到那高墙,

    能嗅到那儿飘来的芳香。

    如果我的眼睛再不能看见,

    你说,美人,黝黑的艄公(1),

    能否带我回家?

    (1898)

    题解:这年,学徒期结束之时,21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自己的诗集《浪漫之歌》。这首诗为《浪漫之歌》中的第一首,诗集前面写有“献给玛丽亚和盖露德女士”的字样,这是两个想象出的人物,黑塞以美人作为美学象征。诗集中的所有诗作都以追求精神家园为浪漫主题。

    诗集出版后,21岁的黑塞马上将诗集兴奋地寄给母亲,作为送给她56岁生日的礼物。母亲认真读了他的诗作,她认为有些很美,有些却是她不能理解的,不情愿读,有些让她感到“爱情好像不很纯洁”。宗教情怀很重的母亲给黑塞写信说,她希望他的诗能有些“更高尚的内容”,她还想知道那两位女士是谁,最后谆谆告诫:“上帝赋予了你天赋,你只有找到它,并用它来奉献给上帝,才会让你的小老妈为你感到幸福……”

    * * *

    (1)艄公,在古希腊神话中,艄公用船载人渡往死亡。

    初夏之夜

    天上雷鸣电闪,

    花园里,

    一棵椴树在抖颤。

    天色已晚。

    一道天光,

    灰白明亮,

    一个个大湿眼睁开,

    瞠目水塘。

    草茎摇荡,

    花朵还在上方,

    似有锋利镰刀的

    横扫声响。

    天上雷鸣电闪,

    空气湿闷,

    “你也感到了吗?”

    我的姑娘声音抖颤。

    (1898)

    题解:这首诗选入了《浪漫之歌》。对天气变化的描写,一个女孩正好也在身边。姑娘问:“你也感到了吗?”“这里感到了什么呢?汉语中不能没有宾语,这是我不能想象的。”米勒老师说,“这种情况下是指害怕。”

    因为我爱你

    因为我爱你,夜里

    才莽撞、悄悄地找到你,

    为了不让你忘记我,

    于是我带走了你的心。

    现在那整颗心都在我这里,

    是好是歹,都是我的;

    我的爱在肆野燃烧,

    没有哪个天使能把你救去。

    (1898秋)

    题解:这年年底出版的《浪漫之歌》中,爱情诗多为往事或结局不幸,但这首不同。然而研究黑塞生平的专家认为,这期间黑塞还没有真正的爱情生活。作品中的“我”并不一定是作者本人。秋后黑塞结束了书店学徒生涯,开始在书店当伙计。黑塞的爱情诗大约占他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一,主要写于15至55岁。

    建议

    嘿,小伙子,自己去找路,

    让我接着走!

    我得披星戴月,顶风冒雨,

    我的路还长,尽是辛苦,

    最好去跟别人走!

    那些道路直通平坦,有众人脚步,

    我要孤独,

    要为之生存,为之祈福。

    你看我站在山上,

    不要将我的羽翼嫉妒!

    你会以为我站得很高,离天很近————

    在我眼里,这山不过一座小土丘。

    (1898)

    题解:《浪漫之歌》中的诗篇。21岁的黑塞表达了一种愿意自立独行的愿望。

    我的快乐爱情

    我的快乐爱情将我抛弃,

    我找她,在所有的巷子里,

    可她已离我远去,

    落入了明媚的桦树林,

    她的四肢柔美而舒展,

    她自喜于自己的妙美体形。

    她在那儿与精灵们跳舞游戏,

    长长的鬈发

    顺着雪白脖颈飘逸,

    她采龙胆花打发时间,

    晚上让月光

    浴洒她的胴体。

    我只想静候在此,

    小心地,将门窗关紧,

    然后躺倒在凉枕里。

    如果有一天,她厌倦了绿林,

    又将回路找到,

    她必须先把门敲。

    (1898.12)

    题解:这首爱情诗,可以说是21岁的年轻诗人对爱情的一种风趣想象。

    西尔槽

    巨杉底下我来歇息,

    眼前重现往日记忆,

    那时我还是个小男孩,

    头一次忧伤,伴着同样的林间气息。

    就躺在这儿————这片青苔地,

    我做了个男孩儿梦,野性而羞涩地。

    那是一个女孩,身材苗条,一头金发,

    那就是我花环中,第一朵玫瑰花。

    时间流逝,梦境迷离,

    这一个远去,另一个走近————

    直到再一次离去!

    可折磨我的,还是那第一张图画。

    她是谁啊?我只知道,

    她:可爱美丽,身材苗条,一头金发。

    (1898.12)

    题解:这是黑塞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十四行诗之一。

    西尔槽,黑塞家乡卡尔夫城边一个小村,是黑塞幼年时家人喜欢郊游的地方。此时诗人似乎又回忆起年少时光。1975年后,西尔槽并入卡尔夫,成为一个城区。

    春天1

    昏暗地窖(1)里,

    我已梦你很久,

    想你的树木,你的芳香,

    想那蓝天与鸟儿的鸣唱。

    而现在,你这番装扮,

    辉煌灿烂,

    展现于我面前,如被光彩浇灌,

    奇迹一般。

    你又将我认出,

    轻柔地将我引诱,

    你这神圣的复出,

    让我的四肢都在抖动。

    (1899.4)

    题解:黑塞此时已结束学徒工生涯,在图宾根黑肯豪森书店当伙计。白天工作,夜晚读书创作。这里描写了春天给作者带来的强烈震撼。

    * * *

    (1)昏暗地窖,德国冬季阴冷,黑夜较长,使人有深陷地窖感;也会与低落心情有关。

    暮蓝

    哦,多么妙美纯净,

    你这傍晚天空的碧蓝!

    你从紫红与金黄中脱出,

    平和而谨然,秀美舒展。

    你好似蓝色海洋,

    幸福就在船锚之前徜徉,

    那是神圣的休憩,

    尘世烦恼滴落船桨。

    (1899.4)

    题解:青春年华有多少不安躁动,而傍晚的蓝天却可给在书店工作的年轻黑塞以安慰,为他带来平静愉快,就像一艘在海里抛锚休息的船,可忘却尘世间的烦恼。

    这里关注的对象是蓝色,但第二段又转变为主观议论。

    露露

    那一刻,我感到了

    你娴静美丽之近,

    如同云朵的影子

    掠过高坡上的草地。

    在梦与梦间,

    生活不时将我找回,

    它闪着金光,热情将我诱惑,

    然后光亮熄灭————我还要继续做梦。

    梦盼那清醒时刻,

    要梦,当我合眼睡去,

    那佳运的凉影

    可否在我上方滑过。

    (1899)

    题解:1899年8月中旬,黑塞离开图宾根前,他们“小圈子”成员搞了一次告别出游活动,一起到泰克山下基希海姆(Kirchheim/Teck)住了几天。在那里,黑塞爱上当地一家饭馆老板的侄女,他叫她露露。后来他终生同她保持了通信联系。

    1899年9月中旬,黑塞来到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城市巴塞尔。托运来的大箱子里有许多尼采哲学著作,还有一幅镶在框子里的油画《死亡岛》————那是瑞士画家阿诺德·勃克林的作品。尼采和勃克林正是黑塞此时最心仪的人物,他们两人都在巴塞尔居住过,这也是他要来巴塞尔的原因之一。

    这首诗写在黑塞去巴塞尔前、回家探望父母期间,是对他心动时刻的回忆。后收入短篇小说《露露》中,该篇为他的短篇集《赫尔曼·劳舍尔》中的一篇。他的第三部小书1900年年底由他工作地瑞士巴塞尔莱希书店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黑塞以劳舍尔好友身份编辑劳舍尔的手稿。

    致父母

    那些年,对你们何其艰难,

    而对我,对我们这些孩儿,

    却是纯美、快乐而亲切,

    奇妙无边。

    对你们,那是辛苦的忧愁之路,

    对我们却是一串轻盈的少年脚步!

    在我们,它似一阵香气飘过,

    在你们却悠长延绵。

    在你们,却是悠悠长途。

    现在,我们还要将生活体验,

    要经历一个个春秋寒暑,

    要用我们年轻强壮的手,

    将日子做个扭转:

    你们应该休息,

    让我们来担生活的重负!

    (1899.11)

    题解:黑塞22岁生日刚过不久,他的第二本小书、85页的随笔集《午夜之后》出版。7月12日得到新书后,他马上给父亲寄了一本,作为送给父亲7月14日52岁的生日礼物。1940年这本小书再版时,黑塞在前言中写道:“这是我第一部随笔集,其书名的含义对我很明确,对许多读者则不然。在这里我想做一下暗示,暗示我的住所和我创作的田园正位于某个奇妙的时空之间……这些散文里我想展现的正是一个文学艺术家的理想王国,一座美丽的海岛;这里的创作是解脱白日卑微劳作后对夜晚的回归,是对梦想和美丽孤独的回归;书中不乏美学追求。”简单地说,书名昭示:这些都是年轻黑塞斗室里挑灯夜书的作品,是无眠午夜后有关他梦想的文字。

    伴随《午夜之后》的出版,22岁的黑塞觉得,他青少年时代的狂热、敏感、哀伤该告一个段落了。这时巴塞尔又一次在召唤他。“除了去巴塞尔之外,当时我别无愿望,”后来黑塞在他的《巴塞尔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很快他在瑞士巴塞尔一家书店找到一个做伙计的职位,离开生活了四年的图宾根。

    这首诗写于黑塞来到巴塞尔不久。诗文中可以读出,年轻的黑塞的成熟与自信。

    诺瓦利斯

    自你甜美韵章,

    吹来扑鼻的青春芳香,

    它悄无声响,消融在

    我多彩的文学梦乡!

    它如此轻柔,之于我

    犹如秋日迎来五月鲜花的问候,

    它认真地对我轻声道:

    我距我的青春怎样的远遥。

    (1899)

    题解:此诗表现出黑塞对浪漫派德国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的热爱。诺瓦利斯是他的榜样。黑塞在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里,以100多年前诺瓦利斯的诗句作为开篇:

    ————看哪,那个个别人就在这里,他来自同一片土地,

    同你们一样感到被驱逐,哀伤的时光

    已经过去;快乐的日子

    在早早向他致意。

    致“小圈子”

    被视作堕落、时髦,

    我们听之也其乐陶陶,

    实际上我们是青年绅士,

    品行堪称最高雅,最新潮。

    无论如何,那是段美好时光,

    有聚会,有最初诗章,

    那是些无拘无束的谈笑岁月,

    一切还可重蹈,我希望。

    劣习中我为自己打拼道路,

    你们却已步入美德之路,

    在这儿我送上远方的问候,

    问候你们,问候失落的青春。

    (1899)

    题解:此诗为黑塞短篇故事集《赫尔曼·劳舍尔》中短篇《十一月之夜》的开篇。

    借赫尔曼·劳舍尔之名,黑塞在巴塞尔写下了对图宾根生活的回忆,他回忆了与几位大学生结为“小圈子”的日子。当黑塞白天在书店当学徒工,夜晚挑灯夜战自修文学的时候,他原来的中学同学不少已进入图宾根大学学习神学,这就是他诗中所说的“美德之路”。而劣习则指自己的固执、不循规蹈矩、嗜酒吸烟等。读者可以读出,黑塞在此流露出的自豪感。黑塞须在书店工作糊口,故而他称自己的青春为失落的。

    后来此诗收入1902年出版的《诗集》中的“歧路篇”。

    无声的云儿

    云儿纤细,白净,

    云儿柔和,无声,

    云儿游弋于蓝天中。

    低头去悉心感受吧,

    白色凉爽令人何等快活,

    你头上的云儿前行在蓝梦中。

    (1900.1)

    题解:黑塞到巴塞尔莱希书店当伙计后,业余时间喜欢访问博物馆、徒步旅行。前半句是诗人仰望天空后对云的描述,后半句则是说,低下头吧,你会感到,云飘过头顶时的凉意。

    黎明时分

    身披银装,

    原野沉默静寂,

    猎人拉弓搭箭,

    林萧萧,一只云雀腾翼。

    林萧萧,又一只

    飞起,落地,

    猎人拾起猎物,

    白日将世界走进。

    (1900.1)

    题解:这次黑塞又上路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冬日清晨的那一刻。

    桦树

    诗人的思绪再完美,其分支也不如

    你的枝杈这般纤细,

    不如你轻盈,能那样随风飘起,

    不如你那般尊贵,能腾入蓝天里。

    你妙龄柔美,苗条有余,

    每一风息

    都会令长枝

    矜持,谨慎,晶莹地荡起。

    原来如此,你这般轻盈摇曳,

    带着微颤,

    在我面前舒展,

    是要为青春温柔的爱人做个比喻。

    (1900.1)

    题解:这是一首爱情诗。桦树树枝娇嫩柔软、婀娜多姿,在23岁年轻的黑塞眼里,如同他恋人的化身。

    原野上……

    天上云儿飘荡,

    原野上风儿吹唱,

    我,母亲失落的孩子,

    走在原野上。

    路上树叶纷飞,

    树上鸟儿鸣唱,

    山外山的某个地方,

    定是我遥远的家乡。

    (1900.5)

    题解:这是作者一首广为读者喜爱的诗歌。读者阅读时眼前也许会出现一个年轻人的形象:他或许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正风尘仆仆,一路走去。远足是青年黑塞喜爱的活动。这年复活节他同好友芬克在德国南部城市弗莱堡周边步行。

    这里的“我”,既不能忘记自己的童年,又想去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伊丽莎白

    1

    你的手,你的唇与额头,

    溢满春光,那样清纯温柔而靓丽,

    佛罗伦萨古老的画里,

    我曾感受过这奇妙魅力。

    你这妙美的五月佳丽,

    曾生活在久远的年代里,

    波提切利(1)为你作过画,

    你就成了弗罗拉(2),裙衣上开满鲜花。

    你还是但丁心仪的姑娘(3),

    你的问候征服了年轻诗人,

    你的秀足在下意识间,

    知道怎样游走天堂。

    3

    好似一朵白云

    立于高高天际,

    这般遥远,洁白而秀丽,

    伊丽莎白,这就是你。

    云儿飘来荡去,

    你几乎不将它留意,

    可在夜里,

    它又飘入你梦里。

    它飘行,闪着银白光亮,

    脚不停步,一路前去。

    对那白云,

    你有着怎样的甜美向往。

    (1900.5/6)

    题解:这是黑塞著名的青春爱情诗。这首诗共有4个部分,这里译出其中第1、第3部分。此时黑塞在巴塞尔一家书店做伙计,工作之余常参加历史学家、国家档案馆官员瓦肯纳格尔在家里举办的文化沙龙。1900年2月,他在沙龙结识了一位名叫伊丽莎白的年轻女钢琴家、舞蹈家,美丽的伊丽莎白同他年龄相仿,是一位牧师的女儿。黑塞对她一见钟情。然而作为一个来自德国黑森林的书店伙计向她求爱,他还太年轻腼腆。不过他至少可以将这份爱情保存在心里。

    这一年天气温暖的时候,他只身前往他喜爱的瑞士“四林湖”休假两周。他喜欢在那里钓鱼,徒步行,在湖里游泳;还会带上一瓶葡萄酒,租上一艘小船,向湖中划去,然后几小时荡在水上。这是令他心旷神怡的时光,他会远眺群山,近观水鸟、水草、湖中水色,还会久久凝望头顶上的浮云。一次眼望浮云,他竟忘情地哼出一段曲子,随后脑子里涌现出一行行诗句,爱情诗《伊丽莎白》于是应运而生。

    很多年后,他曾写道,文学就该这样,不该刻意去写,而应在“有意无意”之间从经历中产生。

    第3部分中,第一段的“你”是伊丽莎白,而第二、第三段中的“你”,是作者。

    第3部分后来出现在黑塞的第一部小说《彼得·卡门青》中。它与《露露》一起被认作黑塞最著名的爱情诗。

    * * *

    (1)波提切利(Bottielli,1445——1510),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的重要代表画家。他从诗人波利齐亚诺一首诗中得到启发,画了一幅《春神》。

    (2)弗罗拉(Flora),古罗马神话中春天和鲜花女神。

    (3)指但丁年轻时所爱的姑娘贝阿特丽丝,她25岁时早逝,是但丁诗集《新生》的灵感所在。《新生》中但丁描写他到天堂后,贝阿特丽丝引导他游历九重天。

    重游童年故地

    蓝天上

    射下道道光芒,

    照着条条小路,

    照在草地上;

    那个花园

    在深深的山谷里,

    最后的日光中

    它在山坡上闪亮。

    花园下方,

    那森林环绕的

    老地方,

    我的童年还在做梦。

    如果我将它唤醒,

    在它面前跪下,

    它定会吓上一跳:

    我已变得怎样陌生。

    (1900.7)

    题解:黑塞所以要重返巴塞尔,除了出自对尼采及瑞士画家勃克林的喜爱外,还因为他的童年是在巴塞尔度过的。

    黑塞4岁时,他们全家搬到巴塞尔,因为父亲要到巴塞尔教会传教中心工作。他们住在米勒路(Müllerweg),一直住了五年。那里有一个花园,还有草地。那里春光明媚,夏日彩蝶蹁跹,鲜花烂漫,阳光、夏日、彩蝶、鲜花、花园……这一切都成了日后黑塞诗歌创作的主题。巴塞尔这座城市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夜里

    一些念头常令我梦中苏醒:

    一艘航船行驶在阴冷的夜间,

    它穿过大海,寻找彼岸,

    它热切的渴望却使我倍感磨难;

    一些水手都不知晓的地方,

    北极红光在无人观赏地亮闪;

    一只女人的手臂,在寻找爱情,

    它洁白温暖,伸在枕边;

    一位小伙儿,在茫茫的大海里,

    正做一个黑暗了结,他定是我的伙伴;

    还有那已经认不出我的母亲,

    也许正在梦里,将我的名字呼唤。

    (1900)

    题解:在巴塞尔书店诗作中找到。工作时,黑塞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一些诗篇投到报刊上发表,这里便是一首。诗中表达的忧郁、同情、惆怅等情怀,也可以是其他。

    我的苦恼

    我苦恼,因为戴假面具

    我能如此老练地游戏,

    我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