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第七之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唐洪州百丈山沙门 怀海 集编

    清杭州真寂寺苾刍 仪润 证义

    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阅

    大众章第七之下

    挂单

    挂单。即古之挂搭。盖僧行脚。唯带衣钵。故名挂搭。即挂所搭之衣也。今之参学。兼带行李。改名挂单。凡挂单僧至。客堂以礼接待。询问来历明白。随宜送单。如诸方班首。两序。送尊客寮。客堂欵待。参学禅和。送上客。堂。随众过堂。上殿。如无衣钵戒牒行李。以及面貌可疑之人。槩不留单。具见客堂规约。及寮元条说。

    证义曰。按梵网经冒难游行戒中。衲子行脚有二时。一。从正月十五。至三月十五。二。从八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是二时中。原为学道而游。不远千里。参师访道。出一丛林。入一招提乃至穷游遍历。曾不休息。挂单之事。由是来也为知客者。随宜送单不得轻慢。为住持者。具慈悲心。勿轻止单。常住道风佛法久住。全在於此云栖莲师云。予单丁行脚时忍饥渴。冲寒暑。备历诸苦。今幸得把茆盖头。虽不识修行。而识惭愧。云水乍到。供事唯勤。己身受用。不敢过分。所谓曾为浪子偏怜客也。

    安单

    安单。即大挂搭。归堂之僧。一宿三飧。(一二)日即行。名曰挂搭。若在客单留住数旬。名大挂搭。因久挂搭。知其行履。可以共住。即送归堂。名安单。遇此等求住者。客堂询问来历明白。可留则留。送客单。客堂请斋。令随喜上殿。或一日。二日。三日后。请白和尚允可。隔宿通知维那。始挂号簿(记云。某甲字某甲。年几十几岁。系某省府县藉。某氏子。在俗何业。於某年月日。在某处出家。礼某谛为徒。於某年月日。在某寺某和尚。座下受具。今於某年月日至本寺云云)。次日早粥二板后。具香仪。领上方丈门外立。侍者通白住持。住持临座。知客合掌白云。(有某甲师。特来亲近和尚)。次新客进。展具三拜。拜毕。住持有问。实答。问答毕。领至禅堂门首。鸣报板三下。监值卷帘。众皆站定。知客先行十方礼已向新进堂师云。同参师。进堂行礼。礼圆。(知客退归)维那接具送位。一东一西送单。即随众行坐。候开小静。维那问号。登簿。令挑行李进堂安单。晚课。新参带具上殿课毕。维那云。新进堂师(出众行礼)礼毕。回堂。悦众领上方丈。礼毕。回堂。维那。领至本寮。叙话。晚二板。方丈请新参茶。悦众陪。次日上安单牌。至起香后。三板止静前。交散香。众坐毕。维那呼云。(新进堂师。出位行)礼新参礼佛三拜。向住持座三拜。礼圆。向两边各一拜。众皆照应。不下位。礼毕。维那领到班首。悦众。香灯。司水处作礼毕。即拜维那。归位止静。若方丈请斋。悦众陪。或随住持别请陪者。

    证义曰。安单。本为求道而来。宾主。须两不辜负。住持要有真实道德。看验惟勤。学者要有真实参求。忍心耐苦。摭古云。昔汝州。叶县。广教院。归省禅师。为住持。严冷枯淡。衲子畏敬之。浮山远。天衣怀。闻其高风。特往参叩。时值雪寒。省呵骂驱逐。至以水泼地。衣服皆湿。他僧怒去。唯远与怀。复坐。少顷。师又呵曰。你更不去。待我打你。远曰。远怀二人。数千里。特来参和尚禅岂以一杓水泼之。便去。师笑曰。你两个果来要参禅。令知客送单。远充典座。众苦枯淡。省出寺。远取油面作五味粥。方熟。省归。粥罢召典座。远至。省云。汝取油面。系盗用常住。远曰实取油面。愿乞责罚。省令估衣钵偿所值。复仗三十逐之。省一日出外。见远在寺廊下。省曰。此是院门廊下。你在此复久。曾还。屋租否。复追租。远无难色乞诸市还之。仍不去省谓众曰。远。真意参禅。遂令归。上堂。对众付衣云云。噫。古人亲师择友。晓夕不敢自怠。至於执爨负舂。陆沉执役。未尝惮劳。今人茶饭淡薄。便思他徙。坡事劳苦。别图安逸。又安能学道乎。至若今之住持。惟以俗务自缠竟不知勘验造励学人。如上高风。不可复睹。诚为宾主两辜负矣。可胜慨哉。

    普请

    凡普请出坡。客堂先挂牌。(牌云)大众师闻梆声。至某处为(某某)坡事。普请出坡。

    ○库司。监收先将所用器物齐备。待闻梆声三阵毕。禅堂若遇二板。站板。抽解。即照规止。如早。维那即卓香板出坡。前后次第出堂。不得闲语嬉笑放逸。各守自己本分话头。坡毕回堂。

    证义曰。普请之法。上下均力也。山中梵剎。坡事尤多。遇期。鸣梆齐行。虽住持。亦不得好逸推劳。有病则不勉强。至老方可歇息。同居大众。开遮亦尔。按唐。同州。志超。冯翊人。依并州开化寺赞禅师出家。旋为木寺住持。洁正身心。勤理众务。安僧数百。衣食恒备。每有苦役。必以身先噫。古之住持。类多如是。故丛林兴盛。今之住持。则养尊处优。劳人自逸。欲得丛林复整。难矣哉。

    日用轨范

    日用轨范者。前之六卷。已显别别各业。此大众章。乃示人人当行。不拘何人何执总当一一无犯。那管内单外单。咸须各各遵守。一。敦尚戒德。为菩提之根本。作涅盘之基址。二。须甘淡泊。安贫乐道。保护道心。三。寂净纯一。省缘务本。无分其心。四。去私摈邪。奉公守正。五。桑和忍辱。慎事敬人。六。随众听命。威仪整肃。七。勤修行业。无怠无荒。八。遵规处众。耿直不阿。九。安分小心。无得妄为。十。随顺规制。共勷法门。上来十种略总善法大纲。不厌委陈。尚有禁例条日。谨列如左。

    证义曰。古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鸟窠谓白居易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易曰。三岁孩儿。也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至言哉。

    不得破根本大戒 不得於诵戒时。无故不随众 不得不孝父母 不得欺陵师长 不得故违朝廷公府禁令 不得习近女人 不得於受戒之后。不知戒相 不得亲近邪师 不得饮酒赌戏 右九事不犯。名敦尚戒德。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如来最后。以扶律谈常为宗。苟废事谈理。理成乌有。禅教诸家。无不戒行冰霜。方堪垂范千古。岂可以毒器令贮醍醐。是故欲扶佛法不衰。持戒为急。所谓千里之行。始於一步。一步未足。不名到家。谓千里只一步。可也从今身。至佛身。即此一步。然决不容守而不进盖进。则此一步。念念保全止。则此一步。当下衰息。非一步即千里也。夫进步之法。在舍无始故步。故步即贪痴瞋等。其中各有偏滞。当须自悟。自调伏也。

    不得营办美食 不得着艳丽衣服 不得泛揽经事 不得争嚫钱 不得田蚕牧养 不得聚集男女。做世法斋会 右六事不犯。名为安贫乐道。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此之六条。房头赴应僧住静室僧有惭愧。者尚不敢犯况住丛林乎。盖食美食。被味尘所拘着艳服。被色尘所缚揽经争嚫。溺於贪毒田蚕牧养大破杀戒。集众作会。百弊俱生。又前四事众僧易犯。后二事。唯戒主事者。此等皆是怨根苦本梁皇忏云。何者怨恨苦本。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细滑。常。为五尘之所系缚所以历劫长夜。不得解脱故须安贫乐道也。

    不得无故在外闲游。数归俗舍 不得习学应赴词章吹唱杂艺 不得习学天文地理。符水炉火等外事 不得习学闭气坐功。及无为白莲等邪道 不得好兴无益工作等 右五事不犯名为省缘务本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此警学道人。当知时光易过。不可孤负也。若犯此五事。匪惟唐丧光阴。实乃自坏心术。岂可不戒欤。梁皇忏云。宜各人人。起觉悟意。念世无常。形不久住。少壮必衰。勿恃容姿。自处污行。万物无常。皆当归死。若非勤行胜业。无由出离故须省缘务本也。

    不得非理募化 不得侵克信施 不得擅用招提之物 不得废坏器用不赔偿 不得背众食 不得不白众动无主僧物 右六事不犯。名奉公守正。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公则不私。约财利而言正则不邪约爱欲而言。然此六条。多约财物而说者经律所言。若物属他。他所守护於他物中。一草一叶。不与不取。何况窃盗。盖由众生唯见现利。故以种种不道而取。致使未来。多受殃累。是故常须存公正之心。守此六例。古偈云。吾心似秤锤。斯乃谓之公。吾心如壁立。斯乃谓之正。公正令人服。公正乃道基。奉公守正者其洁谁能缁。

    不得破口相骂。交拳相打 不得受辱不忍见於辞色 不得威力欺压人 不得侮慢耆宿 右四事不犯。名柔和忍辱。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修行障道。莫若瞋慢。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慢如高山。法水不停。又非理瞋粗而易除。执理瞋细而难断。世出世事莫不成於慈忍。败於瞋忿。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心。小不能忍。大谋斯乱。刀兵劫浊。积瞋所招。皆由我执。所以积瞋。然何尝有实我哉。识得我执本空。瞋慢自断。现前当来。必证无我之体矣。摭古云。绍兴云门。散木澄和尚。有僧依座下者几十年。优以殊礼。至於延誉分座。初不以左右言。一移其顾盻之眷。后僧信谗致书不逊。极其诋丑。师对众焚之曰。是非臧否。惟神知之。竟不问。噫。昔与其恩。今酬以怨。我誉彼德彼诋我丑。能忍不辩。可谓忍辱柔和之至矣。梁皇忏云。於诸众生。等无差别。入平等观。无怨亲想。常以爱眼。视诸众生。若众生怀怨於菩萨起恶逆心者。菩萨为真善知识。善调伏心为说深法。譬如大海。一切众毒。所不能坏。菩萨亦尔。愚痴无智。不知报恩。如是众生。起无量恶。不能动乱菩萨道心。是名忍辱柔和也。

    不得戏笑无度 不得高声谈论 不得装模作样 不得坐立斜倚 右四事不犯名威仪整肃。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威以德显。非势力之威也。仪为心表。非诈现之仪也。又威者。由严持戒行。则众德威严。仪者由动静合式则进退安详。所谓净行成於道仪。清白圆於戒品。比邱雍容行道。感俗土以信乐出家。佛子安详乞食。摄外道而反邪归正。故曰威仪。乃无言之教也。又威仪。名为调御。谓调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心不妄想。如是三业调善。则六根自摄矣。摭古云。法云本禅师。平居作止。直视不瞬。临众三十年。未尝轻发一笑。凡所住。见行立圣像即不坐。馔以鱼肉名者即不食。盖一身威仪整肃。不愧出家相状。内轨范僧众。外利益归信。则威仪二字。岂可忽哉。

    不得无故不礼诵 不得执事怠慢 不得恶人警策 不得作无益害有益 右四事不犯。名勤修行业。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勤修行业者。勤则不怠。修则修功补过。时不虚弃。精进度也。行业有世出世之分。而以出世行业。为本为要。经言。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此是诸佛所说。谁敢不信。故须勤修出世善行业也。

    不得挑唆斗争 不得树立朋党 不得机诈不实 不得谤讪名德 不得诬毁清众 不得狥私偏袒 右六事不犯。名遵规处众。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梁皇忏云。所余口过。复是一切怨祸之门。故诸佛诫不得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当知謟曲华辞。构扇是非。为患不轻。招报实重。夫人处世。心怀毒念。口施毒言。身行毒行。以此三事。加害众生。众生被毒。即结怨恨。誓心欲报。或现世从愿。或终后从心。如此怨对皆资三业。三业之中。口业实重。乃至获报。备诸楚毒。是故处众。当依古偈云。第一和为贵。方能人众安。莫开两舌口。须戒无益言。凡为执事者。切莫狥人情。请托纷纷至。丛林百弊生。凡为执事者。莫市一人好。市了一人好。各事皆颠倒。

    不得大胆生事 不得谬说经论 不得妄拈古德机缘 不得无知着述误人 不得招纳非人 不得自立徒众 不得擅留童幼及沙弥 不得己事不明。好为人师 不得哄诱他人弟子。背其本师 不得无大故擅入公门 不得妄识时政得失是非 不得轻心谤斥先圣先贤 不得以常住产业等与人 不得侵占人产业 不得另为烟爨 右一十五事不犯。名安分小心。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安分小心。更有二十语。僧院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合机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妙解。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待人。以诚实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上下。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病。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虔为切要。敬客。以谦益为供养。门庭。以朴实为庄严。凡事。以预办为不劳。处众。以慎言为常礼。遇险。以不乱为章程。济物。以慈悲为根本。如是小心。则寡过矣。古偈云。吾等出家儿。大半田家子。须记贫苦时。谨守安分事。纵是富贵人。落在空门里。当识空门义。原要你心死。人恐不死心。死心贫也好。守得安分贫。终身无烦恼。

    不得令之不行。禁之不止 不得有过。罚而不服 不得在寺名不入僧次 不得挭法。不容执事人行事 不得为执事。更变成规 不得不白师友。恣意妄为 不得故与有过摈出人文 右七事不犯。名随顺规制。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通前十科。共六十七事。皆持而不犯。名随顺规制。又详言之。自三归。五戒。沙弥戒。比邱戒。菩萨戒。百丈清规。乃至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六度万行。世间律例无犯总名随顺规制。不仅此七事也。

    附莲池修身十事(出云栖法汇)

    不得欺心。不得贪财。不得使奸。不得用谋。不得惹祸。不得侈费。不得近女。不得外骛。不得避懒。不得失时。(原注云。所谓欺心者。凡盗常住物。骗施主物。装佛。印经。斋僧。起会造寺。铸钟。修桥。砌路。如是财物。私己用度。乃至瞒人瞒官。瞒天瞒神。暗昧等事。皆名欺心。虽不盗骗如前所言。但好积财帛悭吝不施。置产收息。放债取利。皆名贪财。当言之时。隐忍不言。当谏之过坐视不谏。外示痴呆。内藏讥贬。皆名使奸。不安天命唯运人谋。或谋住居。或谋徒众。或谋经忏。或谋檀施。或谋作法主。或谋作戒师。乃至交结恶友。出入衙门。情识厚薄。私心好恶。策画营为。悖理等事。皆名用谋。轻人笑人。叱人谤人。妬人之能。扬人之恶。收人走失。占人产业。好兴词讼。不肯让人。皆名惹祸。广造房屋。丰富饮食。华丽衣服。多置产业。精制器用。轻贱五谷。恣意佚游。畜养奴仆。贿厚狂朋等。有一不知惭愧。皆名侈费。年少尼僧。结为道友。人间妇女。拜作乾娘。数往族家探亲望眷。不避讥嫌。皆名近女。趣跄富室。干谒贵门。或乞诗文。或求匾额。或假权势。或索钱财。终日奔波。不思静守皆名外骛。晨昏礼诵。屡致愆违。行务勤劳。慢不随众。皆名避懒。命存呼吸。时不待人。大事未明。寸阴可惜漠然空过。是名失时。此前九事。切宜戒之。最后一言。努力加勉)。

    附出家人(戒)不祥事(三十二条。出云栖法汇遗稿中)

    佛前安坐。受人礼拜。不祥 佛前骂人。不祥 法座上。呵叱人。及轻口斥前贤错谬。不祥 亵衣受人礼拜。不祥 当食骂人。不祥 对食分别好恶。起憎嫌心。不祥 绫罗锦绮。作僧家日用衣服。不祥 卧床用重褥。重席。绫绢被。纱罗帐。不祥 清晨骂詈人。不祥 憎嫌信施轻少。不祥 买奴仆供役使。如富贵家。不祥 人劳。我独逸。不祥 人穷。我独富饶。不祥 年少作讲法师。作施食师。作住持师。不祥 少年恃小聪明。轻忽老宿。不祥 恃年腊高。轻忽后进。不祥 无故得重施。不祥 人以至诚待我。我以巧诈对之。不祥 好谈他人过失。及隐微事。不祥 以常住公物。利济俗家。不祥 宠厚沙弥弟子华衣美食。不祥 出言动輙粗重。令人难当受。不祥 多诸护法。多诸信施。即便妄自尊大。不祥 无病使人出溺器。不祥 病中瞋怒服事人。不祥 着褊衫小解。不祥 逢水旱等。怨恨天地。不祥 欠人债负。闻其死。心生喜悦。不祥 未语先笑。不祥 无事时作愁叹。不祥 粗通教理。妄议古人。藐视时人。不祥 具少知见。以宗师自任。不祥 以上折福折寿。多招殃咎。故云不祥。当相与共戒之。

    证义曰。禅宗秘要云。玉泉承皓禅师。参北塔。发明心要。得大自在三昧。制犊鼻。俗呼牛头裤。书历代祖师名字。乃曰。唯有文殊普贤。较些子。且书於带上。故丛林因呼晧布裈。元丰间。首众於襄阳谷隐有乡僧亦效之。师见诟曰。汝具何道理。敢以为戏事耶。呕血无及耳。寻於鹿门。如所言而逝。噫此即不祥之榜样也。齐玉法师。宣和六年。居上竺。一僧失规。责之曰。汝无知。乃畜生耳。已而悔曰。彼虽不肖。骂为畜生。有玷三宝。自是三年。对佛悔过。如此庶几能转不祥而为祥者。然何如当初之慎言耶。学者鉴之。

    共住规约(实贴斋堂)

    栖心息影。端藉名蓝。修道循规。必须同志。久参耆宿。以游历深。而百绪从生。后进时流。因知见浅。而初心渐退。以致网宗失旨。模范多乖。习以为然。积成流弊。(某甲)住持兹山。自惭薄德。空怀佛制。无报法门。欲挽已往頺风。惟冀方来贤众。共遵佛说戒律。祖制规绳。调治三业。折伏过非。住斯丛林。原为遵行。如或不然。无劳共住。

    犯根本大戒者出院。  禅贵真参实悟。弄口头禅者。出院。  三五成群。山门外游戏杂话。并闲坐者罚。不服者。出院。  吃荤酒看戏者。罚已出院。若重病。非酒莫疗者。白众方服。(新增)吃烟者罚。  故与有过人往复。思害丛林。搅乱好人者。出院。  斗争是非。破口相骂。交拳相打。不论曲直出院。一理正而忍。一过犯而瞋。理正者不罚。过犯者责出院。  米麦等物。不白住持。私卖用者。罚赔偿已。出院。  侵损常住财物。及砍竹木花果送人者。赔已出院。  施护入寺。执事私化缘者。量事轻重处罚。不服者。出院。  无公事私走檀护及本俗者。定非潜修人。即令出院。知而不举者同罚。  己眼不明。妄评他人见地。出语不自知非者。即令出院。  课诵。坐香。出坡。不随众者罚。除公事。有病。不服者。出院。  禅堂讲话者罚。本堂不举。待堂外举者。堂内执事同罚。  除公事。不在本寮。至各寮纵意放逸者罚。或博奕赌钱者。重罚出院。执事不举者同罚。  无事不得吃二堂。食时不得谈笑。不得争坐位。不得不照位坐。不得未结斋先起。不得自檇碗入厨取食。违者罚。  遇普茶。听规约。除公事不随众者罚。不得托人取茶果归寮。与者。取者。同罚。  常住经书。庄严器皿。槩不借出。违者罚。若不得已。白众方借。  轻视耆德。恶闻直言。妄生诽谤者出院。  不听执事人约束遣调。及不满期告假者罚。  非重病。背众饮食者罚。私留亲友歇宿者罚。  各寮闻报钟不起者罚。恃己有功。不顺调伏者重罚。  凡受信施物。不白执事人知照。即受者。倍罚。除亲戚邻友。  长养须发。槩不留单。暑天赤膊。不缚裤脚。冬天烘火。并戴小帽者罚。  常住钱物出入即登记。朔望两序公算。失记及含糊者罚。  堂中出外生事者严摈。借事起单。永不复入。  保留有大过人。及年轻者。或私招徒众者出院。  丛林无僧值。则内外不正。弊何能除。法何能立。为僧值宜尽心紏察。不得狥情。如有犯者。照欵罚。失罚者僧值受罚。

    ○以上条约。真实办道之规则。同居大众宜珍重。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录。

    证义曰。佛祖设教。建立丛林。匡徒集众。清净焚修。报答四恩。自净三业。故住持不惜身命。拖泥带水。所以养育才器。陶铸圣凡。其门庭不得不峻。礼法不得不严。规矩不得不立。规矩立。则上下安。礼法严。则奸宄敛。门庭峻。则师道尊矣。夫谦光接物。山容海纳者。住持之高风。至於临机施设。不得不铁面无情。防其微杜其渐。庶可使内外安。而无事后之变也。然欲调护他人。先须调护自己。调护得自己一分习气。方调伏得他人一分习气。视人犹己。舍己从人。老祖规矩。方始行也。摭古云。南荡空禅师。天资精悍。知见甚高。律身精严。外请不赴。有欲迎师到舍受斋。施财造山门。师曰。荷公舍财固佳。然背众而食。柰何自我破戒耶。竟不赴。愚庵颂曰。崇觉被回禄。勤劬事土木。请斋复许建山门。二事一举双轮福。汝所欲福。我所遵戒。山门成有坏。金刚戒无败。一供事最微。浮囊损一芥。从兹一隙漏金堤。宝觉全身由汝卖。君不见。文殊再世清凉师。十律终身不敢懈。我为何等人。敢不为顶戴。

    禅堂规约。及坐禅恒规。见下第八节腊章。

    净业堂规约(凡十五条)

    夫生死海深。非念佛焉能济度。菩提路远。非净土孰可依凭。故今大众同辙。但专持乎六字洪名。齐志合堂。唯致力乎一心不乱。第恐时长行久。懈怠易生。实丧名存。劬劳徒设。不加鞭策。无以约束身心。必有条章。方能齐一彼此。幸相规而相劝。无争我以争人。俾净业速成。花台早就。见弥陀於即世。证三昧於此身。诚如是则所愿不虚矣谨开规约於左。

    每日课程。十时念佛。以九时作观(作观即念佛念字从心非徒口也既以心念即兼观想)。一时礼忏。虽严寒酷暑。勿得暂亏。  黑白半月。谛四分戒本。少顷。即讽诵梵网毕。长跪。诵发愿文。回向西方。  遇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诞期。虔设供献。(按思齐大师。加释迦佛降生。成道日。涅盘日。僧自恣日)。  每年於正腊两月。俱起念佛七期。以新正万物更新之象。腊昼寓人命无常之意也。  每夜黄昏。将出生饭。持变食真言四十九遍。念佛千声。以济鬼神。  每日念佛受斋俱搭衣。  宜禁止游行。不得出寺观望。上街闲走。除为父母师长看病因缘。或可暂时告假。余俱不可。  告假须克定日期。若过期还者。罚跪香。宜谢绝迎送。尊客相看。略叙道话数语。以寸香为度。若有问法因缘。不在此例。

    ○一。宜屏弃杂务。凡经书笔墨诗偈文字。一切置之高搁。不应重理(他本增凡常住一切坡事俱免亦不派其执事)。  不应酬外间经忏。纵到寺来。亦不輙许。设不得已。祇念弥陀经。礼净土忏。念佛而已。  堂中除念佛外。一切不应杂话。纵有要事问答。亦宜低声。  念佛昏沉时。用小旛一首巡香。互相警策。行旛至。不起身者罚香。  有过不忏悔。屡谏不止者罚香。动气发粗。彼此斗争者同罚。一人忍。一人瞋。瞋者罚香。  凡有过。宜互相规谏。令其即时忏悔。不得隔日隔夜隔时。  无故闯寮。聚谈杂话者罚香。非要事。止静不归堂者罚香。

    ○以上条约。有犯者。悦众应举。举而不服。出堂。知而不举。同罚跪香一枝。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录。

    证义曰。净业立宗我东土始於庐山慧远法师。师劝人舍娑婆。而求净土。其教以金银为染心之秽物。以爵禄为羁身之苦具。以女色为伐命之斧斤。以华衣。美食。田园屋宅。为堕落三界之坑阱。唯愿脱人世而胎九莲当欣净而厌秽。故集刘雷等十八高贤。刻莲漏。礼。六时。精神捆切。临终各获所愿。自此以后。遵其教。修净业。生乐国者。代不乏人。然其中。有名无实。唐器劬劳者。亦复不少。迨至今日。人根既漓。情伪日生。聚集多人。冒名莲社。假求衣食者。或男女杂踏生出事端。往往有之。故莲社中人。宜少不宜多。至於男女杂而同社。此则古所未有。女人自宜在家念佛。勿杂男群。远世讥嫌。护佛正法。不可忽也。按思齐大师。净业堂铭曰。堂名净业。其义唯何。唯精唯一。专念弥陀。心苟不一。业则不净。唯昏与散。适生厥病。咨尔众等。出入斯户。宜时检察。为勤为惰。惰宜发愤。勤宜进步。尽此一生弥陀决睹。又北京。红螺山。资福寺。彻悟禅师云。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即能缚心。心何以能转业。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即能转业。业何以能缚心。心依常分。任运作受。即为业缚。一切现前境界。一切当来果报。皆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又心能转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能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然业乃造於已往。此则无可柰何。所幸发心。其机在我造业转业。不由别人。如吾人即今发心念佛。求生极乐。或观依正。或持名号。念念相续观念之极。则心与佛合。合之又合。合之其极。则心能转业。而前境之娑婆。转为极乐胎狱之来报转为莲胞。便是乐邦自在人矣。若正恁么时其心或偶然失照。或忽生退悔。不与佛合。则业能缚心。而前境仍旧来报依然还是忍土苦众生也。然则我辈有志出离。求生净土者。可弗惕然而警。奋然而发也。

    佛七规约(实贴本堂。凡二十二条)

    夫佛七者。原为了办生死之期。七日为期。六时无间始於一七。二七。乃至三七。四七。四方缁素俱集。一时胜会宏开第恐懈怠易生。精勤难致。若无约束。何以策我身心。不有规模。何以生他敬信。谨酌事宜。略陈如左。

    七日之中。须将万缘放下。必使功不唐捐。切要一心不乱。审如是。现前即莲池一会也。  五更闻钟声。一齐下单。洗面后。齐进堂念佛。无得安。卧。不起。避懒偷安。  明相既出。即用粥。粥后嚼杨枝毕。即入堂念佛。候一寸香过。起身经行。打大木鱼。至香余一寸时。归位。坐念。香到。紧念百余声。紧钟鱼三阵末。一齐止音。少顷。用茶毕打小鱼子两下。起身抽解。  坐香过一寸。东西二首领起立。对面一问讯向上一问讯徐徐走上取旛双手执好。两边相对而行。少顷。鱼引二人。相照而行不得参差紊乱。见昏沉者。行旛人高声念佛觉之。将旛与彼。彼即经行。其递旛者。就坐彼位。接旛者行念遣睡。如是展转警策至香余一寸时。鱼引先归本位。旛亦归位。从两边相对。至架插旛已。问讯归位。香完如前。  行旛要细看若见眼虽闭。端坐头直。口随众念。此或系清昏。或正当得意之际。不必与旛。不应与而与者罚。若头垂昏沉者。将旛与之。  昏沉人。见递旛到。瞋心不接旛者。罚跪念香一枝。  接旛在手。任性乱走者罚。  持旛见人昏散。当与不与者罚。  行香须次第走。无得紊乱。挨前挤后。摆脑掉头者罚。若避懒偷安。躲入堂寮闲谈杂话者。倍罚。  内外执事。除公事外。稍空即一例念佛。若聚首闲谈者罚。若藉事出外闲游者。查出重罚。倘有公事不能到者。须句首领等告假方去。违者罚。  每一枝香完。当值者两边斟茶。次第吃茶。不得茶脚泼地违者罚。碎杯者赔偿。吃茶已。方可起立。若先起者罚。  抽大解。限香一寸。小解限香半寸。同人出入。不得戏笑交头接耳等。违者罚香。  坐香过二寸。两边悦众巡查。有不到者。移彼蒲团在佛前。候其到时令合掌跪念。香完。开静。起身拜佛。回身礼住持。自将蒲团归本位。  初学不能盘膝。支柯亦可。必须正身端坐。  念佛声音。要历历分明。不得太高高则不久。不得太低。低则昏沉。但字字出於唇舌之间。心念口称。耳听。乃至行住坐卧。无不是一句阿弥陀佛。如是始信有声声摄念念念摄声的功夫。久久自然打成一片。  堂中适有病缘。须信阿弥陀佛。是无上医王。若能努力不懈病魔即退。如实不能支持。要歇息者。向主七等告假次总向大众告假。撒去蒲团方出堂。不得故托病缘。虚费净业。如有私出堂。不告假者重罚。  众中或有去就乖角语言相争。搅群乱众者。移单出堂。  众中有过。悦众举。举而不服者罚。知而不举。者同罚。  会中有老病者。自应方便随顺。不拘规例。或随喜念佛。暂来即去者。亦不在此例。  粥后三枝香。用小食。四枝香用午饭。饭后四枝香用点。六枝香用晚食。夜间四枝香用点。五枝香半。即向上长跪。称念刻许。乃称观音。势至海众各百声。诵小净土文礼弥陀佛十二拜。三菩萨各三拜。三皈依礼祖毕。饮茶。少顷(合掌经行)念观佛(随声作观。谓之观佛)千声。(声声如对佛前。加紧策励。念毕)作梵跪念回向偈。各归养息。默念而睡。余日例此。克定时候。不宜错误。  第七夜圆满回向。念西方文。跪念佛菩萨。各一炷香。礼佛四十八拜。三菩萨各三拜。三皈依毕。礼祖。上方丈。顶礼住持三拜。候开示毕。礼谢已。各回本处每七完放香半日。或坐或卧。俱默念佛。切忌闲谈杂话。二七三七。皆例此。  凡规中言罚俱是罚跪香念佛。所谓因地而倒。还因地而起也。但宜一倒即起。不可旋起旋倒。自误不浅。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录。

    证义曰。净业堂规与佛七规约。虽分两段警策。大概实无别异佛七则加行也。思齐大师曰。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当观此身体。臭秽难具论。内外及中间。无一清净物。己身既加此。他身亦复然。深生厌。恶心。慎勿生。贪着当观极乐国。纯是莲花生。不假父母胎。寿命原无量。一念念佛时。莲花即化生。若能无间。断决定生。安养。又云。南无阿弥陀。何人不会念。虽念不相应母子难相见行住及坐卧。时将此心敛。念念自相续。念来成一片。如此念弥陀。弥陀自然现。西方决定生。终身无退转。

    附佛七回向疏

    伏以。绀目澄清。剎尘睹青莲之瑞玉毫宛转。人天悬满月之辉。广开六八愿门。无一机而不接。摄化恒沙品类。即十念而往生。妙应无方。慈缘普覆。爰有佛七告圆文疏。对佛披宣。仰望慈悲。俯垂证鉴。今据大清国。(某)省(某)府(某)。县(某)寺。秉释迦如来遗教奉行。主修净业法事。沙门(某甲)。据本府(某)县(某)坊居住。奉佛修斋供圣启建佛七。住持比丘(某甲)。在会比丘(某某)优婆塞清信士(某某)若在尼庵改比丘尼优婆夷清信女(某某)暨在会人等。是日稽首拈香。一心皈命两土圣主。弥陀释迦。观音势至。诸大圣贤。金莲座下。恭通情旨。盖因众等身命不同心念是一。切思托生末法。流欲浪以忘归。去圣时遥触慈光而莫睹。爰依丛林。启建佛七。期七日之要功。愿一心而不乱。由是择於某月(某)日起。(至)某日告竣。延请四众。云集本寺。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七昼夜。伏愿。经声彻处净除根尘。佛号宣时。顿增福慧。若僧若俗。咸结九品之因。或女或男。同期三辈之果。如斯愿求。伏惟摄受。右疏恭请三宝证明。佛七回向文疏。年月日。住持(某甲)具疏。

    证义曰。按重订西方公据云。乾隆五十三年五月朔。苏州陆近堂。降坛示诸子曰。有一件最切己事。人人不能逃人人都忘却者。汝知之平。现前尔等。四大轻安。精神强徤。曾不思一旦卧病于床。魂魄离散。东西不辨。南北不分。前路茫茫。毫无把握。随业轮转。受苦无穷。唯有平生虔修净业者。到时自见如来接引。生莲花中。受诸快乐。寿命无量。诸子有志斯道者。当讲信行愿三端耳。信者。信西方之有净土。犹此城之有阊胥。娑婆在东。犹此城之有娄葑。娑婆既实实是有。净土岂不实实是有。同在圆明觉海之中。举念可到亦犹同处一城之内。举足可到也。既信得净土决定可到。又须信念佛法门。如穿衣吃饭一般。穿衣免冻。吃饭免饥。念佛免生死。今日信。明日不信未为真信。终身信。一念忽然不信。未为真信。从今日去。直至命终。一信到底更无纤毫疑惑。方为真信。既信有西方矣。又信有念佛法门矣。空言赞叹。何益生死。故凡发信心者。即当如教奉行。今日信。今日即行。明日信。明日即行。乃至愿之一字。尤为要紧。世间信佛念佛者。固不乏人。然或求现生富贵。或求来世福寿得好人身。不至堕落。此为背佛意旨。佛教你出生死。你偏要入生死。佛教你生极乐。你偏要住娑婆。一生信念付东流。譬如种田者。下了稗子。而望其生苗也。有是理乎。故发真信者。当行真行。行真行者。当发真愿。尽此一生。决定不生天上人间。决定要生西方净土。如此念佛方为随顺佛语。不至唐丧光阴诸子勉之。

    分卫

    按佛世。众僧日以分卫乞食。东土未能遵此制。故丛林。或有田园为资。或藉收供以给。每冬季夏季或逢荒年。住持率众托钵一次。时至。知客维那监院。同上方丈。定日已。或早或晚。二板后。住持命侍者。请收供。知客。用茶。商议化斋点。客堂预日挂牌。(牌云)本月(某)日起。普请大众师闻钟声。搭衣。齐诣大殿。候出寺托钵 (某)日(某)处 护钵(某甲某甲) 投帖知客(某甲) 担运净人(某甲云云)。

    ○每日早饭二板后。鸣大钟三下。众集大殿烧香传炉。知客请住持拈香。维那举香赞。住持礼佛。并礼韦天已。悦众鸣引磬。大众齐礼佛三拜毕。班首持锡杖前行。众依次而走。侍者捧钵在住持前。住持居未。而拄杖又在住持后。收供与知客两岸募乞众僧一线缓行。威仪庠序。站则齐站。行则齐行。不得参差。若须抽解。当先收衣。付於同参。择幽僻处抽解已。洗净盥掌。即追前搭衣入众。若遇施主施茶点。或施午斋。临坐受食。更须威仪次序。使彼观者。生恭敬心。发喜舍愿。乃至回寺。仍到大殿。如常站班。维那鸣磬。大众齐唱香赞。住持拈香礼佛。礼韦天大众齐礼佛三拜。回堂。是晚大众腐饭。直至圆满日。例此可知。担运挑米回。监院与米头。点石记数。入仓。呈单白住持。并悬牌告大众。此系众僧慧命。路中执事。当鉴察。不致有弊。以错因果。或常住足食。即止。

    证义曰。分卫者。西域每寺僧多。不能一家共食。须随施主可以多少。而分散乞食。故名分卫也。乞食。之义。见两序章。收供条证义说。盖能仁出世。诫诸释子。不蓄余物。预杜贪心。恐妨道业。唯存一钵随身。三衣着体。每逢食时。统诸弟子。人间乞食。不择净秽贵贱。平等行化。此先佛托钵之遗风也。焦山性海云。比丘之戒。以四弃四依为本。四弃所当戒。四依所当守。所谓四依者。一曰常行乞食。二曰着粪扫衣。三曰兰若树下坐。四曰病以腐烂药治。非乞食。则皆系邪命自活。厥后涅盘经中。四僧以上其住。开受入不净物。则僧中净食。可以免於乞食。伽蓝共住。可以免於树下。施主施衣。可以免於粪扫。长施药物。可以免於腐烂。则四依俱开云栖莲池云。佛世分卫乞食正家风也。东土丛林。不能复行。非敢废坠。亦时势使然也。夫城市嚣尘。男女生聚。空山寂寞。衲子清修分之则得。合之则溷。加以众中。龙蛇混杂。易生事故。反累清名。故古来尊宿。每於寒岩绝壑中。耕田锄地。一食资身。无别妄想。即城市丛林。亦各有专司募化。不致大众逐日奔波。荒其道业。虽非佛制。亦合佛心。至於每年。托钵一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