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七 兄/弟/姑姊妹/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兄弟如同手足

    【原文】凡为人兄不友其弟者,必曰:弟不恭于我。自古为弟而不恭者孰若象?万章问于孟子,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掩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曰:“然则舜伪喜者与!”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赋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

    【译述】大凡为人之兄长,不友爱他的弟弟的,必定要说:弟弟对我不恭敬。

    可从古到今,作为弟弟而对兄长不恭敬的,谁能比得上舜的弟弟象呢?

    万章问孟子说:“舜的父母打发舜去修缮谷仓,等舜上了屋顶,他们便抽去梯子,他父亲瞽瞍还放火焚烧那谷仓,幸而舜设法逃下来了。于是又打发舜去淘井,他不知道舜从旁边的洞穴出来了,便用土填塞井眼。

    舜的兄弟象说:‘谋害舜都是我的功劳,牛羊分给父母,仓廪分给父母,干戈归我,琴归我,弤弓归我,两位嫂嫂要她们替我铺床又叠被。’象于是向舜的住房走去,舜却坐在床边弹琴,象说:‘哎呀!我好想念您呀!’但神情之间是很不好意思的。舜说:‘我想念着这些臣下和百姓,你替我管理管理吧!’我不晓得舜不知象要杀他吗?”

    孟子答道:“为什么不知道呢?象忧愁,他也忧愁;象高兴,他也高兴。”

    万章说:“那么,舜的高兴是假装的吗?”

    孟子说:“不!从前有一个人送条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使主管池塘的人畜养起来,那人却煮着吃了,回报说:‘刚放在池塘里,它还要死不活的;一会儿,它摇摆着尾巴活动起来了,突然间远远地不知去向。’子产说:‘它得到了好地方呀!得到了好地方呀!’那人出来了,说道:‘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那条鱼煮着吃了,他还说:‘得到了好地方呀,得到了好地方呀!’所以对于君子,可以用合乎人情的方法来欺骗他,不能用违反道理的诡诈欺罔他。象既然假装着敬爱兄长的样子来,舜因此真诚地相信而高兴起来,为什么是假装的呢?”

    万章问道:“象每天把谋杀舜的事情作为他的工作,等舜做了天子,却仅仅流放他,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答道:‘其实是舜封象为诸侯,不过有人说是流放他罢了。”

    万章说:“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发配到崇山,把三苗之君驱逐到三危,把鲧充军到羽山,惩处了这四个大罪犯,天下便都归服了,就是因为讨伐了不仁的人的缘故。象是最不仁的人,却以有庳之国来封他。有庳国的百姓又有什么罪过呢?对别人,就加以惩处;对弟弟,就封以国土,难道仁人的作法竟是这样的吗?”

    孟子说:“仁人对于弟弟,有所忿怒,不藏于心中;有所怨恨,不留在胸内,只是亲他爱他罢了。亲他,便要使他贵;爱他,便要使他富。把有庳国土封给他,正是使他又富又贵;本人做了天子,弟弟却是一个老百姓,可以说是亲爱吗?”

    万章说:“我请问,为什么有人说是流放呢?”

    孟子说:“象不能在他国土上为所欲为,天子派遣了官吏来给他治理国家,缴纳贡税,所以有人说是流放。象难道能够暴虐地对待他的百姓吗?自然不能。纵是如此,舜还是想常常看到象,象也不断地来和舜相见。古书上说:‘不必等到规定的朝贡的时候,平常也假借政治上的需要来相接待。’”

    【原文】汉丞相陈平,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平为人长美色。人或谓陈平:“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视家产,曰:“亦食糠核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

    【译述】西汉的丞相陈平,小时候家里贫穷,但他爱好读书。家里有田地三十亩,他单独与哥哥陈伯住在一起。哥哥经常一个人耕田,让他出去游学。陈平长得身高貌美。有人问他:“你家里很穷,可你为什么吃得这么胖?”他的嫂子恨他不事生产,白吃饭,就说:“也只能吃糠秕呗。

    有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呢!”陈平的哥哥听了妻子的话,就将妻子赶出了家门。

    【原文】御史大夫卜式,本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译述】御史大夫卜式,一直靠种田、放牧为生。他有个小弟弟,弟弟长大后,卜式与弟弟分家另过,然而他只带走一百多只羊,家里的田地、房屋等财产他都给了弟弟。卜式独自进山放羊,十多年后,他的羊发展到千余只,他又买了田地、房院。可是弟弟却将家产挥霍一空,卜式又好几次分给弟弟田宅家产。

    【原文】隋吏部尚书牛弘弟弼,好酒,酗。尝醉,射杀弘驾车牛。弘还宅,其妻迎谓曰:“叔射杀牛。”弘闻,无所怪问,直答曰:“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颜色自若,读书不辍。

    【译述】隋朝吏部尚书牛弘的弟弟牛弼喜欢喝酒,而且常撒酒疯。有一次喝醉酒,将牛弘驾车的牛用箭射死了。牛弘回家后,妻子迎上前对他说:“小叔子射死了咱家的牛。”牛弘听了,并没有责怪的话,只回答说:“拿去作干牛肉。”牛弘坐定后,妻子又说:“小叔子平白无故射死了牛,这不能算是件平常的事吧!”牛弘说:“我知道了。”他面不改色,继续读他的书。

    【原文】唐朔方节度使李光进,弟河东节度使光颜先娶妇,母委以家事。及光进娶妇,母已亡。光颜妻籍家财,纳管钥于光进妻。光进妻不受,曰:“娣妇逮事先姑,且受先姑之命,不可改也。”因相持而泣,卒令光颜妻主之矣。

    【译述】唐朔方节度使李光进,他的弟弟河东节度使李光颜先娶了媳妇,母亲就让光颜的妻子来管理家事。等到李光进娶媳妇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了。光进结婚后,光颜的妻子就登记家里的财产,然后将家里的钥匙交给嫂嫂。光进妻不接受,说:“你侍奉过婆婆,你就接受咱婆婆的委托吧,这不能改变。”说到这里,她们竟哭了起来。最后还是让光颜的妻子来管理家务。

    【原文】平章事韩滉,有幼子,夫人柳氏所生也。弟湟戏于掌上,误坠阶而死。滉禁约夫人勿悲啼,恐伤叔郎意。为兄如此,岂妻妾他人所能间哉?

    【译述】平章事韩滉有个小儿子,是夫人柳氏所生。弟弟韩滉让他站在自己手掌上和他玩耍,不料小孩掉到台阶上摔死了。韩滉叫夫人不要伤心啼哭,以免让弟弟伤心。做哥哥的能这样对待弟弟,妻妾等人怎么能离间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吗?

    弟兄弟不可相残

    【原文】弟之事兄,主于敬爱。齐射声校尉刘琎,兄夜隔壁呼琎。琎不答,方下床着衣,立,然后应。怪其久。琎曰:“向束带来竟。”

    【译述】弟弟对兄长,主要是能敬重他、爱他。齐射声校尉刘琎,他哥哥刘夜里在隔壁喊,他先不答应,下床穿上衣服,端端正正地站好,然后才答应。哥哥怪他为什么那么久没答应,他说:“刚才我还没有整装束带。”

    【原文】梁安成康王秀,于武帝布衣昆弟,及为君臣,小心畏敬,过于疏贱者。帝益以此贤之。若此,可谓能敬矣。

    【译述】梁安成康王秀跟武帝是平民兄弟,等到武帝即位后,他们成了君臣关系,秀对武帝小心侍候,常怀敬畏之心,他对武帝的敬畏超过了那些与武帝毫无瓜葛的人。武帝也更因此看重秀。像他们这样,可以说是兄弟之间能互相敬重了。

    【原文】后汉议郎郑均,兄为县吏,颇受礼遗,均数谏止,不听,即脱身为佣。岁余,得钱帛归,以与兄,曰:“物尽可复得。为吏坐赃,终身捐弃。”兄感其言,遂为廉洁。均好义笃实,养寡嫂孤儿,恩礼甚至。

    【译述】东汉议郎郑均,哥哥当县吏,经常接受些礼品,郑均多次劝谏哥哥不要这样,哥哥不听,于是他就去当佣人。过了一年多,他挣了些钱回来送给哥哥,并说:“钱没了可以再挣,但当官如果贪赃枉法,就会受到惩处,一辈子都完了。”哥哥听了他的话非常感动,于是为官清正廉洁。郑均为人忠厚老实,哥哥死后,他养活寡嫂和哥哥的孤儿,恩礼备至。

    【原文】晋咸宁中疫颍川,庾衮二兄俱亡。次兄毗复危殆。疠气方炽,父母诸弟皆出次于外,衮独留不去。诸父兄强之,乃曰:“衮性不畏病。”

    遂亲自扶持,昼夜不眠。其间复抚柩哀临不辍。如此十有余旬,疫势既歇,家人乃反。毗病得差,衮亦无恙。父老咸曰:“异哉此子!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始知疫疠之不相染也。”

    【译述】西晋咸宁年间颍川发生瘟疫,庾衮的两个哥哥都死了,还有个哥哥庾毗也生命垂危。此时瘟疫正是最厉害的时候,父母及几个弟弟都居住在外,躲避瘟疫,庾衮独自留在家里,不肯离去。家里的人强迫他走,他说:“我不怕染病。”他在家亲自侍候哥哥庾毗,昼夜不眠。期间他还为已死的两个哥哥守灵,从未停止过祭祀。这样过了一百多天,瘟疫渐渐没有了,家人才返回来。这时庚毗的病也好了,庾衮也安然无恙。

    乡亲们都说:“这人真是不同寻常,能够坚守他人不能坚守的岗位,能做他人所不能做的事情,天气寒冷才知道松柏比其他树耐寒,而瘟疫也似乎不能传染给好人。”

    【原文】右光禄大夫颜含,兄畿,咸宁中得疾,就医自疗,遂死于医家。家人迎丧,旐每绕树而不可解,引丧者颠仆,称畿言曰:“我寿命未死,但服药太多,伤我五脏耳,今当复活,慎无葬也。”其父祝之曰:“若尔有命复生,其非骨肉所愿,今但欲还家,不尔葬也。”乃解。及还,其妇梦之曰:“吾当复生,可急开棺。”妇颇说之。其夕,母及家人又梦之,即欲开棺,而父不听。含时尚少,乃慨然曰:“非常之事,古则有之。今灵异至此,开棺之痛,孰与不开相负?”父母从之,乃共发棺,有生验以手刮棺,指抓尽伤,气息甚微,存亡不分矣。饮哺将获,累月犹不能语。饮食所须,托之以梦。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也。含乃绝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石崇重含淳行,赠以甘旨,含谢而不受。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噉,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畿竟不起。含二亲既终,两兄既殁,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日自尝省药馔,察问息耗,必簪屦束带,以至病愈。

    【译述】右光禄大夫颜含的哥哥颜畿,在咸宁年间得了病,就医治疗的时候,死在了医生的家里。家人去将他敛入棺材中,要运回去安葬。在起灵柩的时候,引魂幡缠绕在树上,怎么也解不开。在前边引路的人突然跌倒在地上,自称他是颜畿,说:“我的寿数还没有到,我没有死,只是因为吃药太多,伤了五脏而导致昏厥,现在我要活过来了,你们千万不要将我埋葬了。”他的父亲祷告说:“如果你真的能活转过来,也是我们的共同愿望,现在咱们只是要回家,并不是要去安葬你。”说罢,引魂幡果然很痛快就解开了。回到家,颜畿的媳妇晚上梦见颜畿对她说:“我就要复活了,你们马上打开棺材。”颜畿的媳妇醒来后非常高兴。这天晚上,颜畿的母亲和家里的其他人有梦见了同样内容的梦,大家想马上就开棺看看,可是父亲不允许。颜含这时还很小,他大声说:“怪异之事古代就有,现在如此异常,相比之下,开棺还是比不开要好。”父母亲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大家一起将棺材打开,果然看见有手指抓棺材的印痕,而且颜畿的手指都抓伤了。大家一看,颜畿还有微弱的呼吸,但和死人没有什么两样。家里人将他抬回家,饮食侍候,但是他好几个月还不能说话。他如果想吃什么或需要什么,就给家人托梦。全家人都在为他忙碌,因此而荒废了家里的生产和其他事业。时间长了,即使是母亲和妻子也不能不感到倦殆,唯弟弟颜含放下所有的事情,亲自侍奉哥哥,十三年足不出户。当时的显赫人物石崇很钦佩颜含的所做所为,便特地赠送他们美味佳肴。但是颜含只感谢人家的好意,却不接受食物。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接受馈赠,他回答说:“现在病人卧床不起,不醒人事,而且生理机能也没有恢复,他既不能吃这些东西,又不能亲领人家的好意,如果我随便留下,那哪里是馈赠者的意思呢?”颜畿最终也没有能够恢复健康。后来,颜含的父母亲双双去世,两个哥哥也都死了,二嫂樊氏因病失明,颜含就带领家里的人尽心奉养,他每天亲自去察看嫂子吃的药和饭,以及嫂子的身体状况,而且一定要穿戴整齐,保持礼节。一直到嫂子的病痊愈。

    【原文】后魏正平太守陆凯兄琇,坐咸阳王禧谋反事,被收,卒于狱。凯痛兄之死,哭无时节,目几失明,诉冤不已,备尽人事。至正始初,世宗复琇官爵。凯大喜,置酒集诸亲曰:“吾所以数年之中抱病忍死者,顾门户计尔。逝者不追,今愿毕矣。”遂以其年卒。

    【译述】后魏正平太守陆凯的哥哥陆琇,受咸阳王禧谋反一事的牵连,被关进了监狱,并死在监狱。陆凯对哥哥的死非常痛惜,经常哭泣,眼睛也几乎要失明。他反复为哥哥申诉冤屈,尽到了一个弟弟的责任。到正始初年,世宗恢复了陆琇的爵位,陆凯非常高兴,制备酒食招待亲戚们,他说:“这几年,我之所以坚持活下来,就是为了要恢复我们陆家的荣誉,现在我的愿望实现了。”他在这一年果真死去了。

    【原文】唐英公李勣,贵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燃火煮粥,火焚其须鬓。

    姊曰:“仆射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是?”曰:“岂为无人耶?顾今姊年老,勣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复可得乎?”若此,可谓能爱矣!

    【译述】唐英公李勣,身为仆射,他的姐姐病了,他还亲自为她烧火煮粥,以致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和头发。姐姐劝他说:“你的妾那么多,你自己为何要这样辛苦?”李勣回答说:“难道真的没有人吗?我是想姐姐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长久地为姐姐烧火煮粥,又怎么可能呢?”像这样的弟弟,就可以说是能够敬爱姐姐了。

    【原文】夫兄弟至亲,一体而分,同气异息。《诗》云:“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又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言兄弟同休戚,不可与他人议之也。若己之兄弟且不能爱,何况他人?己不爱人,人谁爱己?人皆莫之爱,而患难不至者,未之有也。《诗》云“毋独斯畏”,此之谓也。兄弟,手足也。今有人断其左足,以益右手,庸何利乎?虺一身两口,争食相龁,遂相杀也。争利而害,何异于虺乎?

    【译述】兄弟之间可以说是至亲至爱的,就好象同出一体,同气异息。《诗经》说:“现在的人,都不如兄弟那样亲密。”又说:“兄弟在家里虽然有矛盾,但在外边却能共同抵御敌人。”这说的是兄弟能够同欢乐、共患难,不能和他人相提并论。如果连自己的兄弟都不能去爱,又怎么能去爱他人呢?自己不爱他人,他人又怎么会爱你呢?人人都不喜爱你,你想没有祸患和灾难是不可能的。《诗经》说“怕的就是只有你一个人”,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兄弟如同手足。如果有人砍断他的左脚,来延长他的右手,这有什么好处呢?虺有一个身子两张嘴,争食相咬,于是自相残杀。如果兄弟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残害,这跟虺有什么差别呢?

    【原文】《颜氏家训》论兄弟曰:“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也。唯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可免夫。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虽易怨,比他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童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娣姒者,多争之地也。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就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如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矣。

    【译述】《颜氏家训》在论述兄弟关系的时候说:“当他们年纪还小的时候,总是一起在父母的前后左右,吃饭在同一张桌子上,衣服也是同一件衣服,哥哥穿了再给弟弟穿。读书也是这样,哥哥读过的书再给弟弟读,玩也是一起玩。这样一来,虽然是不懂礼法的人,但对兄弟也是不能不爱的。等到成人之后,兄弟们各有了自己的家庭、子女,这时虽是诚实忠厚的人,兄弟之间的情爱也总是要稍为减退一些的。妯娌之间的关系,是比不上兄弟关系那样亲密的。如果使各自关系较疏薄的妯娌来制约兄弟之间的亲情,这正好比方的容器配个圆的盖子,必然不能严密无间了。只有兄弟亲情特别深厚、不受妻子影响的人家,才能免去这种情形。兄弟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常人,相互之间求全责备就容易产生怨恨,但因手足情亲所以这种怨恨也容易消弭。拿住的房子来作比喻,发现一个洞穴一条裂缝就堵住它,这房子就没有倒塌的危险,如果鸟雀、老鼠、风雨的破坏都不去防治,那么墙壁门窗的毁坏倒塌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一个家庭里的仆人妻妾对于兄弟情感的破坏作用,是可以和最历害的雀鼠风雨相比的。兄弟之间不和睦,将导致各家的子女不相爱,而这种情形又会导致同族别的小辈都互相疏远淡薄,导致各家的僮仆互相敌视。这样,陌生人都会来欺负他们,还有谁来救助呢?有的人结交天下之士都很融洽,而对自己的哥哥反而不去敬重;有的人可以统帅几万士兵,得到他们的拥戴,可是对自己的弟弟反而缺少恩爱,这种人为什么这样的不会处理兄弟关系呢?妯娌关系,是一种容易起矛盾起争斗的关系。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形,是因为她们相处时各怀私心,担当重任而心怀薄义。

    如果能够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把妯娌的儿子当自己的儿子来疼爱,那么这种矛盾磨擦就不会出现了。一个人尊敬兄长,不同于尊敬父亲,那又怎能怨恨哥哥对自己的爱及不上对儿子的爱呢?这样埋怨就是只苛责别人而不要求自己。

    【原文】吴太伯及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述】吴太伯和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儿子,王季历的哥哥。季历很贤能,而且有圣子姬昌,周太王想立季历与姬昌为王。因此太伯和仲雍兄弟俩就奔赴荆蛮,文身截发,表示他们不能够再为王了,用这样的方法来躲避弟弟季历。季历果然被立为王,称为王季,而姬昌就是周文王。

    太伯到了荆蛮之后,自称句吴。荆蛮百姓认为他很讲仁义道德,于是纷纷归附他,跟随他的人有一千多家,立他为吴太伯。孔子说:“太伯,可以说是很有道德,多次让位给季历,百姓无不称赞他的美德。”

    【原文】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译述】伯夷、叔齐,是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孤竹君打算立叔齐来继承王位。等到父亲死后,叔齐主动让位给伯夷,伯夷说:“立你为继承人是父亲的命令,怎么能随便更改呢?”于是他逃亡而去。叔齐也不愿当继承人,逃跑了。于是国人就拥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

    【原文】宋宣公舍其子与夷而立穆公。穆公疾,复舍其子冯而立与夷。君子曰:“宣公可谓知人矣!主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

    【译述】宋宣公没有立他的儿子为继承人,而是立了穆公。穆公在有病的时候,也没有立自己的儿子冯,而是立与夷为继承者。君子评论这件事时说:“宣公可以称得上是知人了!他虽然立了穆公,但在宗庙里祭祀他的仍然是他的儿子与夷,并且将他尊称为义夫!”

    【原文】吴王寿梦卒,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夷昧,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季札终逃去,不受。【译述】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老三叫夷昧,老四叫季札。其中季札最有才德,吴王临死时想立季礼为王。可是季札谦让而不接受,于是就立了长子诸樊。诸樊死的时候留下遗嘱,要将王位传给二弟余祭,而且今后也传弟不传子,一定要把国家交到四弟季札手里,才能终止。可季札最终还是逃走了,不接受王位。

    【原文】汉扶阳侯韦肾病笃,长子太常丞弘坐宗庙事系狱,罪未决。室家问贤当为后者。贤恚恨,不肯言。于是贤门下生博士义倩等与室家计,共矫贤令,使家丞上书言大行,以大河都尉玄成为后。贤薨,玄成在官闻丧,又言当为嗣,玄成深知其非贤雅意,即阳为病狂,卧便利中,笑语昏乱。征至长安,既葬,当袭爵,以病狂不应召。大洪胪奏状,章下丞相御史案验,遂以玄成实不病劾奏之。有诏勿劾,引拜,玄成不得已受爵。宣帝高其节,时上欲淮阳宪王为嗣,然因太子起于细微,又早失母,故不忍也。久之,上欲感风宪王,辅以礼让之臣,乃召拜玄成为淮阳中尉。

    【译述】汉扶阳侯韦贤病重,他的长子太常丞弘因宗庙事被捕入狱,还没有判决。家里的人询问韦贤在他身后谁可以做继承人。韦贤感到很气愤,不肯回答。于是韦贤的弟子博士义倩等人和他家里的人计议,他们假装是韦贤的命令,让家丞给皇上上书,要求立大河都尉玄成为继承人。韦贤死后,在外边做官的玄成听到了噩耗,又听说让他做扶阳侯的继承人。但玄成深知这不是韦贤本人的意思,于是就假装得了疯病,整天躺卧在垃圾之中,胡乱说笑。韦贤家的人将他接到长安,在安葬好韦贤之后,就让他正式承袭爵位。他仍旧假装疯狂,不理他们。大洪胪将这些情况报告皇上,皇上便派丞相御史下去查验。经查,玄成属于装病,于是就向皇上弹劾他装病。皇上下诏不去追究他的罪责,只是让他赶紧承袭爵位。宣帝很佩服他高尚的节操,这时宣帝正想改立淮阳宪王为太子,但因为现在的太子出身低贱,又早早地没了母亲,所以不忍心废他。过了一段时间,宣帝想要教化宪王,让那些懂得礼义谦让的大臣来辅助训导他,于是就将玄成拜为淮阳中尉。

    【原文】陵阳侯丁綝卒,子鸿当袭封,上书让国于弟成,不报。既葬,挂衰绖于冢庐而逃去。鸿与九江人鲍骏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骏乃止而让之曰:“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语垂涕,乃还就国。

    【译文】陵阳侯丁綝去世,他的儿子鸿应当承袭爵位。鸿给皇上上书要求将爵位让于弟弟成,但皇上没有批复。安葬了父亲,鸿将孝服挂在坟墓上逃走了。鸿先前和九江人鲍骏关系非常好,等到鸿不接受封位而出逃的时候,恰好与鲍骏在东海相遇。但鸿假装不认识鲍骏。鲍骏拦住鸿对他说:“春秋时代所谓的义,不能以家事荒废国事,现在你们因为兄弟之间相互谦让而葬送父亲传下来的基业,这能算得上是聪明吗?”鸿为鲍骏的话所感动,以致于涕泗交流。最终,他回去接受了爵位。

    【原文】居巢侯刘般卒,子恺当袭爵,让于弟宪,遁逃避封。久之,章和中,有司奏请绝恺国。肃宗美其义,特优假之,恺犹不出。积十余岁,至永元十年,有司复奏之。侍中贾逵上书称:“恺有伯夷之节,宜蒙矜宥,全其先公,以增圣朝尚德之美。”和帝纳之,下诏曰:“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其听宪嗣爵。遭事之宜,后不得以为比。”乃征恺,拜为郎。

    【译述】居巢侯刘般去世,他的儿子刘恺应当承袭爵位。但他要求将爵位让给弟弟刘宪,自己为此而出逃。过了很长时间,到章和年间,有关部门将这件事奏闻皇上,请求收回刘恺的封国。肃宗很欣赏他们的礼让之义,再请刘恺就位,可刘恺还不出来。等了十多年,到了永元十年,有关部门又一次向皇上奏请此事。侍中贾逵上书说:“刘恺有伯夷的节操,皇上应该保护和宽宥他,以保全他先人的基业,这也可以彰显陛下的圣德。”和帝听从了贾逵的意见,下诏说:“国家的法律是惩恶扬善,成人之美的。现准许刘宪承袭爵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而且召刘恺到朝廷,拜为郎。

    【原文】后魏高凉王孤,平文皇帝之第四子也,多才艺,有志略。烈帝元年,国有内难,昭成为质于后赵。烈帝临崩,顾命迎立昭成。及崩,群臣咸以新有大故,昭成来,未可果,宜立长君。次弟屈,刚猛多变,不如孤之宽和柔顺。于是大人梁盖等杀屈,共推孤为嗣。孤不肯,乃自诣邺奉迎,请身留为质。石季龙义而从之。昭成即王位,乃分国半部以与之。

    然兄弟之际,宜相与尽诚,若徒事形迹,则外虽友爱而内实乖离矣。

    【译述】后魏高凉王孤,是平文皇帝的第四个儿子,他多才多艺,很有志气谋略。烈帝元年,国家发生内乱,昭成到后赵作人质。烈帝临死的时候,遗诏迎立昭成为帝。烈帝死后,群臣都认为皇帝刚刚驾崩,迎立昭成不一定能成功,应该拥立新君。昭成的弟弟屈,刚猛多变,不像孤宽和柔顺。于是大人梁盖等杀死屈,一起拥立孤为帝。孤不同意即位,亲自到邺地去迎接哥哥昭成回来即皇帝位,他愿意留作人质。石季龙深感他的大义,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昭成即皇帝位后,就分给孤一半江山。兄弟之间,就应该坦诚相待,如果光是讲究些虚伪的礼仪,就会外表看上去团结友爱,实质上却是相互背离。

    【原文】宋祠部尚书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