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论语正义卷二十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何晏论语序

    正义曰:《经典释文》、《唐石经》标题如此,必是何晏等原式。皇疏本作「论语集解叙」,邢疏本则每篇首行题「论语注疏解经卷第几」,此序首行题「论语注疏解经序」,次行题「序解疏」三字。案:何晏等作序时,止有序,未有疏也。今竟称「注疏序」,此自作疏时妄题,其后失检,遂仍之也。

    序曰:汉中垒校尉刘向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太子太傅夏侯胜、前将军萧望之、丞相韦贤及子玄成等传之。

    正义曰:「序」,皇疏本作「敍」。《尔雅•释诂》:「敍,绪也。」孙炎注:「敍谓端绪也。」说文:「敍,次第也。」凡纪录一篇讫,述其大义并传授源流,令人识而知之,故谓之「序」。《周易传》有《序卦》,此称「序」之始。序者,东西墙之名,盖假借也。「汉」者,水名。高祖初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后因以为有天下之号。「中垒校尉」者,《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颜师古注:「掌北军垒门之内,而又外掌西域。」案:「垒」者,军所立营垒以为固也。「校尉」,官名。若司隶、城门、屯骑、越骑、胡骑、射声、虎贲、轻车,皆有校尉,秩皆二千石。刘向官终中垒校尉,故此举爵称之。邢疏云:「刘向者,高祖少弟楚元王之后,辟彊之孙,德之子,字子政,本名更生,成帝即位,更名向。数上疏言得失,以向为中垒校尉。向为人简易,专精思于经术。成帝诏校经传诸子诗赋,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着别录、新序。此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盖出于彼,故何晏引之。」案:此言出向别录,邢氏连言新序耳。「鲁论语二十篇」者,言鲁人所传论语有此篇。《汉书•艺文志》:「汉兴,有齐、鲁之说。」明齐人、鲁人所传论语始于汉兴时也。《释名•释典艺》:「论语,纪孔子与诸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敍也,敍己所欲说也。」 案:「论」、「伦」字皆从「仑」。说文龠部云:「仑,理也。」伦理之训,实为至当。故皇侃《序疏》首列其义。其下二途,则经纶今古,轮转无穷,均为傅会,通人所不取也。《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门人相与辑而论篹[zhuàn],故谓之论语。」此谓夫子及弟子之语,门人论之。何异孙《十一经问对》:「论语有弟子记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问者,有弟子自相答问者,又有时人相言者,有臣对君问者,有师弟子对大夫之问者,皆所以讨论文义,故谓之论语。」案:如何说,是夫子与弟于时人各有讨论之语,非谓夫子弟子之语门人始论之也。此则视《汉志》为得也。《艺文志》又云:「论语,鲁二十篇,鲁王骏说二十篇。」是二十篇为鲁论也。《汉书•武帝纪》:「着之于篇。」颜师古注:「篇谓竹简也。」竹简用以写书,故说文训「篇」为书。实则书成,竹简编连之,方名篇也。「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者,说文:「皆,俱词也。」言孔子弟子不止一人也。《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祷于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此言孔子者,弟子称其师曰「子」,尊者之名,不敢斥言也。弟子是对兄与父之称,当时弟子事夫子比于父兄,故自称弟子,若公西华言「弟子不能学」是也。弟子亦称门人者,言为夫子门内受业之人也。《释名•释典艺》:「记,纪也,纪识之也。」言恐有遗忘,故识于策也。「诸」者,不一之辞。《广雅•释言》:「善,佳也。」《汉书•匡衡传》:「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赵岐《孟子题辞》:「论语者,五经之錧辖,六艺之喉衿。」杨泉《物理论》:「论语者,圣人之至论,王者之大化。」是论语所言为善言也。 《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子太傅,古官,秩二千石。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相国、丞相,皆秦官,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是「太子太傅」、「前将军」、「丞相」皆汉官名也。 邢疏引《汉书传》云:「夏侯胜,字长公,东平人。少好学,为学精熟,善说礼服,征为博士。宣帝立,太后省政,胜以《尚书》授太后,迁长信少府,坐议庙乐事下狱。系再更冬,会赦,出为谏大夫。上知胜素直,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赐黄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太后赐钱三百万,为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始,胜每讲授,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亲耕。』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齐诗,事同县后仓,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以射策甲科为郎,累迁谏大夫,后代丙吉为御史大夫,左迁为太子太傅。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至禁中,拜望之为前将军。元帝即位,为弘恭、石显等所害,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拊手为之却食,涕泣,哀动左右。长子伋嗣为关内侯。 韦贤,字长孺,鲁国邹人也。贤为人质朴少欲,笃志于学,兼通礼、尚书,以诗教授,号称邹、鲁大儒。征为博士,给事中,进授昭帝诗,稍迁光禄大夫。及宣帝即位,以先帝师,甚见尊重。本始三年,代蔡义为丞相,封扶阳侯。年七十余,为相五岁,地节三年以老病乞骸骨,赐黄金百斤,罢归,加赐第一区。丞相致仕自贤始。午八十二薨,谥曰节侯。少子玄成字少翁,复以明经历位至丞相,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玄成为相七年。建昭三年薨,谥曰共侯。此四人皆传鲁论。」 案:汉艺文志:「《鲁夏侯说》二十一篇。」此当即夏候胜受诏所作说也。志载韦贤不及玄成,然韦贤传言「玄成复以明经位至丞相」,且遗子一经,著于时谚,是玄成固传其父之学。《张禹传》言「韦玄成说论语」,故此序及陆德明《释文敍录》并载之。东平、兰陵、邹皆属鲁,故《汉儒林•瑕丘江公传》言「韦贤、夏侯胜皆鲁人也。」又汉志鲁论语家「传十九篇」,当是传鲁论语者所作。翟氏灏《考异》谓「古人释经,经与传说俱各篇两行,故经二十篇,而传说之篇或十九,或二十一也」。至《汉志》复有「常山都尉龚奋,鲁扶卿」。又「王骏说二十篇」,师古曰:「王吉子。」据《王吉传》,吉子骏从梁丘临学易,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是骏亦经生。然王吉本传《齐论》,而骏传《鲁论》者,盖父子异学。若孟卿为礼、《春秋》,而使子孟喜从田王孙受《易》;刘向受《谷梁》,而刘歆独好《左氏春秋》也。龚奋、鲁扶卿、王骏不载此敍,皆所遗也。又敍录复有太子少傅夏侯建,亦序所遗。

    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琅邪王卿及胶东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

    正义曰:齐论语者,齐人所传,与鲁不同,故多二篇。「章句」者,说文云:「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本言乐竟,故文字每节已终则谓之章。说文云:「句,曲也。」《诗•关雎疏》云:「句者,局也,联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东观汉纪》徐防上疏曰:「试论语本文章句,但通度,勿以射策。」赵岐《孟子敍》言:「论四百八十六章。」《汉石经》、《释文敍录》每篇亦载章数,自是汉经师所传有之。惟不言句数,或久失传,或但有章,连言句耳。今惟《毛诗》有章句,旧题也。《汉书•张禹传》:「始鲁扶卿及夏侯胜、王阳、萧望之、韦玄成皆说论语,篇第或异。」王阳是传齐论,余皆传鲁论。齐、鲁篇第既有或异,则齐论章句,容亦增多。冯椅《论语解》以「子张问仁于孔子」,称「孔子」,为齐论。卢氏文弨《钟山札记》以「陈成子弑简公」,不称「齐」,亦为齐论。洪兴祖《论语说》引或说,以季氏篇为齐论,或当是也。窃又疑此文所云「章句」,专指训释之词,若下言「周氏、包氏章句」者也。「章句」联缀于本文,故言「二十篇中章句」也。汉志于鲁论载「传十九篇」,而于齐论载「说二十九篇」,则多鲁论十篇。齐说即此序所言「章句」也,二十九篇之说为齐论章句,则十九篇之传亦为鲁论章句矣。鲁传、齐说不箸作者姓氏,明是诸儒相传之义,非一人也。「琅邪」,郡名。「胶东」,国名。「昌邑」属山阳郡,武帝天汉四年,更山阳为昌邑国,并见《汉地理志》。邢疏云:「王卿,天汉元年,由济南太守为御史大夫。庸生名谭生,盖古谓有德者也。」案:翟氏灏《考异》引《七略》曰:「论语家近有琅邪王卿,不审名,盖卿非王氏名。」据《七略》,此文不言王卿居何官。又《汉志》及《释文敍录》亦不详庸生之名。邢疏云云,当别有所本。「中尉」者,《百官公卿表》云:「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又云:「诸侯王掌治其国,有中尉掌武职。成帝绥和元年,令中尉如郡都尉。」此昌邑中尉,即昌邑国所置之中尉也。《汉书•王吉传》:「王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也。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右丞,迁云阳令。举贤良为昌邑中尉。」此三人皆传齐论。其见于《王吉传》,若「臣闻高宗谅暗,三年不言」,「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舜、汤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举皋陶、伊尹」,皆齐论也。王卿所教授,今无可考。 《王吉传》:「初,吉兼通五经,能为《驺氏春秋》,以诗、论语教授。」《张禹传》:「禹先事王阳,后从庸生。」王阳即王吉,是庸生、王吉皆以齐论教授于人也。《汉志》云:「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惟王阳名家。」《释文敍录》同。此序不及宋畸、贡禹、五鹿充宗,亦所遗也。

    故有鲁论,有齐论。

    正义曰:论语亦单称「论」,故有鲁论、齐论及古论之名。董仲舒《春秋繁露》、赵岐《孟子章句》凡引论语,多直称论。史游《急就章》「宦学讽诵孝经、论」,《张禹传》「欲为论,念张文」是也。亦有单称「语」者,《后汉书•邳彤传》引「语曰:『一言可以兴邦。』」《桥玄传》引「语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崔骃传》引「语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是也。又有称「经」者,《汉书•于定国传》引「经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是也。又有称「传」者,《汉书•鲁共王传》:「得古文经、传。」「传」谓论语,其它见于史者甚多,《扬雄传赞》所谓「传莫大于论语」是也。又有称「记」者,《后汉书•赵咨传》引「记曰:『丧,与其易也宁戚。』」是也。又有称「说」者,《前汉书•郊祀志》引「论语说曰:『子不语怪神』」是也。

    鲁共王时,尝欲以孔子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

    正义曰:邢疏云:「传曰:『鲁共王余,景帝子,程姬所生。以孝景前二年立为淮阳王,前三年徙王鲁,二十八年薨。谥曰共王。初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音,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即谓此论语及孝经为传也。 郦道元《水经•泗水注》言:「曲阜武子台南四里许,则孔庙,即夫子之故宅也。宅大一顷,所居之堂,后世以为庙。」又云:「孔庙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即灵光之南阙。北百余步,即灵光殿基,是鲁共王之所造也。」据此文,夫子宅东南三、四百步外,即近灵光,则共王所居之宫,与夫子宅相毗连可知。故欲坏孔子宅以广其宫也。其孔子壁中有经传者,《孔丛子•独治篇》:「陈余谓子鱼曰:『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书籍之主,其危矣乎?』子鱼曰:『顾有可惧者,必或求天下之书焚之,书不出则有祸,吾将先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孔丛虽伪书,然此言当得其真。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引「《汉纪•尹敏传》云:『孔鲋所藏』」鲋即子鱼也。若《家语》以为孔腾所藏,今文书序以为孔惠所藏,则异说矣。 《论衡•佚文篇》:「恭王坏孔子宅以为宫,闻弦歌之声,惧,复封涂,上言武帝。武帝遣吏发取古经论语。」然则恭王始坏孔宅而复封涂,未竟坏也。武帝乃更毁壁发取古文,则古文非共王所得,此序以坏宅得论语属之共王者,本以共王始事故也。《汉•艺文志》言:「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 案:恭王初封淮阳,后封鲁,在位二十八年薨,当元朔元年,其坏孔子宅事又在其前,则为武帝初年,《汉志》以为武帝末,未审也。《志》又云:「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魏书•江式传》:「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校文字之部,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得《礼》、《尚书》、《春秋》、论语、孝经也。」 许慎《说文自敍》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及周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是古文为仓颉所作。言古者,依后世今文别之也。《晋书•卫恒传》:「汉武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以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 段氏玉裁《说文序注》云:「古文出于壁中,故谓之壁中书,晋人谓之科斗文。王隐曰:『科斗文者,周时古文也。其字头麤尾细,似科斗之虫,故俗名之焉。』」又《说文自敍》称论语亦为古文,此古文据段说兼有大篆。今其著者惟荷 字为古文,其余所引,则段氏谓「所说字形、字音、字义,皆合仓颉、史籀」,非谓皆用壁中古文也。 翟氏灏《四书考异》云:「按魏正始中立三字石经,尝倣效孔壁古文,备为一书。又晋咸宁时汲郡人发古冢,得竹册十余万言,其间具有论语。」又云:「魏所立石,《隋志》仅录其《尚书》、《春秋》,未定论语之曾刊否也。汲冢所出群书,随复散弃,存于后者,惟周书、魏史、穆天子传、琐语数种,其论语自六朝皆绝口不称,恐已旋灭之矣。」据此,则论语古文久已无传,而郭忠恕《汗简》录古论语字,如郁作郁,纠作纠,宁作宁,昆作昆,备作备,夺作夺,羿作羿,讱作讱,举作举,虐作虐,勃作勃,葸作葸,貉作貉,又作貉2,绰作绰,笃作笃,厩作厩。朱云《金石韵府续录》古论语如弟作弟,鼗作鼗,??作??,柙作柙,亵作亵。凡所载古文,疑皆后人依放钟鼎及说文为之,未必及见孔壁古文也。

    齐论有问王、知道,多于鲁论二篇。古论亦无此二篇,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正义曰:《汉•艺文志》:「齐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如淳曰:「问王、知道,皆篇名也。」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详其名,当是内圣之道,外王之业。」朱氏彝尊《经义考》斥晁说为附会,谓「今《逸论语》见于《说文》。《初学记》、《文选注》、《太平御览》等书,其诠『玉』之属特详。窃疑齐论所逸二篇,其一乃问玉,非问王也。考之篆文,三画正均者为『王』,中画近上者为『玉』,初无大异,因譌『玉』为『王』耳。王伯厚亦云:『问王疑即问玉。』亶其然乎?」案:说文引《逸论语》:「玉粲之璱兮,其??[lì]猛也。如玉之莹。」段氏玉裁注云:「张禹鲁论所无,则谓之逸论语,如十七篇之外为逸礼,二十九篇之外为逸尚书也。」其《初学记》所引「璠玙」,鲁之宝玉也。孔子曰:「美哉璠玙,远而望之,焕若也;近而视之,瑟若也。一则理胜,一则孚胜。」又初学记及御览所引:「玉十谓之区,治玉谓之琢,又谓之雕。瑳,玉色鲜白也。莹,玉色也。瑛,玉光也。琼,赤玉也。璇瑾瑜,美玉也。璑,三采玉也。玲、珑、玱、琐、瑝,玉声也。璬,玉佩也。瑱,充耳也。璪,玉饰以水藻也。」凡所诠「玉」之辞,与说文所引逸论语文全不类。朱氏不当并数之,今家语亦有问《玉篇》,当是依用论语篇名。然则问王之为问玉,其说信不诬也。 宋氏翔凤《师法表》以问王为春秋素王之事,备其问答。又合知道为发挥尧曰篇之义蕴。此曲说,不可从。《汉石经•论语碑》末记诸家有无不同之说,有「盖肆乎其肆也」句,不知何篇之文,则亦逸文之仅存也。汉志云:「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有两子张。」盖古论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从政」别为一篇,而题以子张问,与第十九篇之子张篇题略同,故有两子张。如氏注以为「篇名从政」,殆未然也。 《论衡•正说篇》:「汉兴失亡,至武帝发取孔子壁中古文,得二十一篇,共齐、鲁、河间九篇,本三十篇。至昭帝女读二十一篇,宣帝下太常博士。时尚称书难晓,后更隶写传诵。」又云:「今时称论语二十篇,又失齐、鲁、河间九篇。本三十篇,分布亡失,或二十一篇,目或多或少,文赞或是或误。」案:齐、鲁、河间九篇,不知何篇。翟氏灏考异以艺文志论语十二家,有燕传说三篇,河间赵地,偪近于燕,燕传疑即《论衡》所云河间者也。案:翟说亦是存疑,不足为据。鲁论、齐论已见前志,不得别有齐、鲁合河间为九篇,出于汉志之外,又合古论为三十篇也。 《史记•孔子世家》:「时鲁共王坏孔子旧宅,壁中得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悉还孔氏。」《汉•艺文志》亦言:「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则古文论语久入孔氏,昭帝女何由得读?既帝女能读,而宣帝时博士转难晓耶?此皆无稽之说,不足与深辨也。 皇侃义疏敍曰:「古论篇次,以乡党为第二篇,雍也为第三篇,内倒错,不可具说。」是古论篇次不与齐、鲁论同。然皇本多为异域人所改,此等说他处未见,恐难据也。《隋书•经籍志》:「古论语章句烦省,与鲁论不异。」然学而篇「未若贫而乐」,古论「乐」下有「道」字。乡党篇「车中内顾」,古论作「不内顾」。卫灵公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郑云「古皆无此章」。尧曰篇「知命」章,郑云「鲁论无此章」,则谓古、齐有此章也。古、齐、鲁章句本有不同,而隋志谓其烦省不异,亦大略言之尔。《经典敍录》引桓谭《新论》说古论云:「文异者四百余字。」今略见史记、说文并郑注中。

    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

    正义曰:「安昌」,据汉地理志属汝南郡。《汉书传》云:「张禹字子文,河内轵人也。从沛郡施讐受《易》,琅邪王阳、胶东庸庄问论语,既皆明习,有徒众,举为郡文学。甘露中,诸儒荐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奏寑,罢归故官。久之,试为博士。 初元中,立皇太子,而博士郑宽中以尚书授太子,荐言禹善论语。诏令禹授太子论语,由是迁光禄大夫。数岁,出为东平内史。成帝即位,征禹、宽中,皆以师赐爵关内侯,给事中,领尚书事。河平四年,代王商为丞相,封安昌侯。为相六岁,鸿嘉元年以老病乞骸骨,就第。建平二年薨,谥曰节候。始鲁扶卿及夏侯胜、王阳、萧望之、韦玄成皆说论语,篇第或异。禹先事王阳,后从庸生,采获所安,最后出而尊贵。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余家寖微。」 《释文敍录》云:「安昌侯张禹受鲁论于夏侯建,又从庸生、王吉受齐论,择善而从,号曰张侯论。」据《敍录》,是禹受鲁论于夏侯建,而禹传不及建,盖所遗也。宋氏翔凤《师法表》:「张论合齐、鲁两家之学,特其篇章与鲁论同,故多以张论为鲁论。后汉熹平石经即用张论。」案:《艺文志》:「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师古曰:「张禹也。」考禹传云「初,禹为师,以上难数对已问经,为论语章句献之」意,此即二十一篇说也。《隋书•经籍志》:「张氏晚讲齐论,后遂合而考之,删其繁惑,除去问王、知道二篇,从鲁论二十篇为定。」是张论本二十篇。而《汉志》言禹有二十一篇,说者疑「一」字误衍,或是经二十篇,说一篇。志连经言之,得有二十一篇也。又《禹传》云:「禹成就弟子尤著书,淮阳彭宣至大司空,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当亦传论语之学者,此序未之及也。

    包氏、周氏章句出焉。

    正义曰:《后汉•儒林传》:「包咸字子良,会稽曲阿人也。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王莽末,去归乡里。光武即位,举孝廉,除郎中。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论语,又为其章句。拜谏议大夫。永平五年,迁大鸿胪。经传有疑,辄遣小黄门就舍即问。年七十二卒于官。子福拜郎中,亦以论语入授和帝。」 邢疏云:「周氏,不详何人。不言名而言氏者,盖为章句之时,义在谦退,不欲显题其名,但欲传之私族,故直云氏而已。或曰以何氏讳咸,故没其名,但言包氏,连言周氏耳。」《释文敍录》云:「后汉包咸、周氏并为章句,立于学官。」 宋氏翔凤《师法表》云:「谓立石大学,非张论曾立博士也。」案:宋说似误。赵岐《孟子题辞》:「孝文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刘歆移让太常书:「孝文时,尚书初出屋壁,诗始萌芽。天下众书往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