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论功第五十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经过西汉人民长期奋战,到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战争,终于取得很大胜利,对统一中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大夫高度赞扬“先帝征不义”,是“为万世度”,认为“以义伐不义,若因秋霜而振落叶”。文学则竭力鼓吹“抗战必亡”的谬论,胡说什么“兵者凶器,不可轻用也,其以强为弱,以存为亡,一朝尔也”。“战胜而不休”,就要“身死国亡”,攻击秦始皇的统一中国、抗击匈奴是“外无敌国之忧,而内自纵恣”,“是以秦欲驱之而反更亡也”,以此来影射汉武帝。

    大夫曰:匈奴无城廓之守①,沟池之固,修戟强弩之用②,仓廪府库之积,上无义法,下无文理③,君臣嫚易④,上下无礼,织柳为室,旃■为盖⑤。素孤骨镞⑥,马不粟食。内则备不足畏,外则礼不足称。夫中国,天下腹心,贤士之所总⑦,礼义之所集,财用之所殖也。夫以智谋愚,以义伐不义,若因秋霜而振落叶。《春秋》曰:“桓公之与戎、狄,驱之尔⑧。”况以天下之力乎?

    【注释】

    ①廓,同“郭”,见《论勇篇》注释。

    ②修:长。

    ③文理:正常秩序。

    ④嫚易:互相欺侮。

    ⑤■,与席古字通,此盖六朝唐人习用之俗字。“旃席为谏”,就是旃帐。(“旃”同“毡”)

    ⑥素孤:不涂漆、不绘画的木弓。骨镞(z*):用兽骨制造的箭头。

    ⑦总:聚集,集中。

    ⑧《公羊传·庄公三十年》:“齐人伐山戎。..此盖战也,何以不言战?《春秋》敌者言战,桓公之与戎、狄、驱之尔。”

    【译文】

    大夫说:匈奴没有城墙防守,没有深池宽沟的护城河,也没有长戟强弓的武器,更没有粮仓和国库的蓄积,他们上边没有义理法律,下边没有正常秩序,君臣互相欺侮,上下没有礼节。他们用柳条编造房屋,用毛毡做屋顶。军队用的是木弓骨箭头,马不喂粮食。他们的内部防守没有什么了不起,对外也谈不上有什么礼义。现在汉朝是天下的中心,人才集中,礼义完备,财用富足。攻打匈奴,我们是以智慧攻取愚蠢,以正义讨伐不义,就像秋霜打落叶一样。《春秋》上说:“齐桓公攻打戎、狄,不过是驱逐他们罢了。”何况我们是以天下的力量来对付匈奴呢?

    文学曰:匈奴车器无银黄丝漆之饰,素成而务坚。丝无文采裙祎曲襟之制①,都成而务完。男无刻缕奇巧之事,宫室城郭之功。女无绮绣淫巧之贡,纤绮罗纨之作。事省而致用,易成而难弊。虽无修戟强弩,戎马良弓;家有其备,人有其用,一旦有急,贯弓上马而已。资粮不见案首②,而支数十日之食,因山谷为城郭,因水草为仓廪。法约而易辨,求寡而易供。是以刑者而不犯,指麾而令从③。嫚于礼而笃于信,略于文而敏于事。故虽无礼义之书,刻骨卷木④,百官有以相记,而君臣上下有以相使。群臣为县官计者,皆言其易而实难,是以秦欲驱之而反更亡也。故兵者凶器,不可轻用也。其以强为弱,以存为亡,一朝尔也⑤。

    【注释】

    ①丝:指用丝织物做成的衣服。祎(hu9):本指古代男人遮蔽膝盖的东西。本文指男子的下衣。曲襟:弯曲而互相交叠的衣襟。本文指男女上衣。

    ②案首:盛粮食的器具。

    ③指麾(hu9):即指挥。

    ④木,原作衣,今据卢文弨、张敦仁说校改。

    ⑤一朝:犹言顷刻之间。尔:语气词,罢了。

    【译文】

    文学说:匈奴的车辆器具没有用金银丝绸油漆来装饰,但朴素完整结实。穿的衣服没有花纹色彩、上下衣和男女服制的区别,但以完美无缺为务。他们男的没有雕刻奇巧物品的事,女的不去刺绣华丽的丝织进贡,也不做纤细的绫罗绸缎。他们做的东西少但足以应用,容易做成难于用坏。虽然没有长戟强弩,战马良弓;但每家都有准备,每人都有任务,一旦有紧急情况,弯弓上马就行了。他们虽然没有盛粮食的器具,但有可支持几十天的食物,利用山谷做城郭,以水草为粮仓。法律简单,容易辨别,上边税收少,下边容易供给。因此他们很少动用刑罚,人们也没有犯罪的。上边指挥,下边服从命令。他们轻视礼节,但能忠实讲究信用,文字简单,但做事敏捷。所以,虽然没有讲礼节的书,只在骨头、树皮上刻字做记号,大小官员都能记住,并且君臣之间都能互相指使。现在,群臣中为朝廷考虑的人,都说打匈奴看来容易而实际上很困难。就因为这样,秦国曾想把匈奴驱逐走,不仅没有达到驱逐的目的,反而变为自己灭亡。所以兵戈是凶器,不可以随便动用。如果轻易动用,就会使自己的国家由强变弱,由生存变为灭亡,这是顷刻之间的事情。

    大夫曰:鲁连有言①:“秦权使其士,虏使其民②。”故政急而不长。高皇帝受命平暴乱,功德巍巍,惟天同大焉。而文景承绪润色之③。及先帝征不义,攘无德,以昭仁圣之路,纯至德之基,圣王累年仁义之积也。今文学引亡国失政之治,而况之于今④,其谓匈奴难图⑤,宜矣!

    【注释】

    ①鲁连:即鲁仲连,战国时齐人。好画策,而高蹈不仕。游于赵,会秦围赵急,魏使新垣衍入赵,请尊秦为帝,以求罢兵。仲连不以为然,见衍责以大义。秦将闻之,为退军五十里。事见《史记·鲁仲连传》。

    ②虏,原作虐,今据卢文弨、孙人和说校改。《史记·鲁仲连传·索隐》:“言秦人以权诈使其战士,以奴虏使其人,言无恩以恤下。”《汉书·项籍传》:“乘胜奴虏使之。”此亦作“虏使”之证。

    ③承绪:继承未竟的事业。润色:增加色彩。本文指发展功业。

    ④况:作动词,比拟。

    ⑤难图:难以战胜。

    【译文】

    大夫说:鲁仲连说过:“秦国任意驱使士兵,像奴役奴隶一样对待老百姓。”所以朝政苛刻,国家就不会长久。高祖受天命平治暴乱,功德巍巍,像天那样高大。而文帝、景帝又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功业。到了武帝时,讨伐不正义的人,攻打无道德的人,使高祖仁圣的道路更光明,美好道德的基业更纯洁,这些都是圣明君主多年施行仁义的结果。现在,你们文学拿国家灭亡、失掉政权的秦朝和我们今天的事业相比,得出难以战胜匈奴的结论,那是必然的。

    文学曰:有虞氏之时①,三苗不服,禹欲伐之。舜曰:“是吾德未喻也。”退而修政,而三苗服②。不牧之地,不羁之民③,圣王不加兵,不事力焉,以为不足烦百姓而劳中国也,今明主修圣绪,宣德化,而朝有权使之谋,尚首功之事④,臣固怪之⑤。夫人臣席天下之势,奋国家之用,身享其利而不顾其主,此尉佗、章邯所以成王⑥,秦失其政也。孙子曰⑦:“今夫国家之事,一日更百变,然而不亡者,可得而革也。逮出兵乎平原广牧,鼓鸣矢流,虽有尧、舜之知,不能更也⑧。”战而胜之,修礼礼义,继三代之迹,仁义附矣。战胜而不休,身死亡国者,吴王是也。

    【注释】

    ①有虞氏:即传说中的舜帝。

    ②舜服三苗事,见《繇役篇》注释。

    ③羁:马的笼头。不羁:马不上笼头,比喻人民不受约束。

    ④尚首功,《史记索隐》:“秦法,斩首多为上功。”“尚”、“上”古通。本文指对敌作战。

    ⑤固:本来。这里有坚决的意思。

    ⑥尉佗:即赵佗,秦代真定人。始皇时为南海龙川令。二世时,南海尉任嚣死,佗代行尉事,故曰尉佗。秦之后,自立为南越武王。见《史记·南越尉佗传》。章邯:秦二世时少府。二世二年,陈胜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乃使章邯将郦山徒击破周章军。后以赵高用事,邯有所请,不用,遂降项羽,被项羽封为雍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及《项羽本纪》。

    ⑦孙子:即孙武,春秋末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

    ⑧今本《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