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庸说卷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无垢先生范阳张九成

    中庸说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即庸也。??和为庸,以言天下之定理不可易也。此一篇,子思所闻于曾子,圣道之尤粹者也,学者不可以不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道、教三者之难名也久矣。子思传曾子之道,以其所践履而自得者,为天下后世,别白而言之,使学者知所适从焉,其有功于名教也大矣。天命之谓性,此指性之本体而言也。率性之谓道,此指人之求道而言也。修道之谓教,此指道之运用而言也。天命之谓性,第赞性之可贵耳,未见人收之为己物也。率性之谓道,则人体之为己物,而入于仁义礼智中矣,然而未见其设施运用也。修道之谓教,则仁行于父子,义行于君臣,礼行于宾主,智行于贤者,而道之等降隆杀于是而见焉。《中庸》之名,立于此三者矣。天命之谓性,喜怒哀乐未发以前者也,所以谓之中。率性之谓道,此戒慎恐惧于不睹不闻,以养喜怒哀乐未发以前之理,此所以求中也。至于修道之谓教,则以天命之性、率性之道而见于用,发而皆中节矣,所以谓之庸也。子思立此三句,非见入深微,学臻圣地,其能为此言乎?盛矣哉!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此言道之所以为道也。夫率性之谓道,则舍性而求道,皆非所谓道也。是则君子之求道,岂可须臾舍性而求哉?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可也。使其不睹不闻处,微有私意间之,则非性之本位,而堕于人欲矣。人欲岂道也哉?故曰可离非道也。盖当其离处,即是非道,此率性所以谓之道。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此指以率性之路,不可须臾离之义也。惟性不可须臾离,故于不睹不闻处每致意焉。夫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况于稠人广众,合堂同席之间,其有不戒慎恐惧者乎?此正合内外之道,不可须臾离之本也。夫不睹不闻,少致其忽,宜若无害矣。然而怠忽之心,巳显见于心目之间,昭昭乎不可掩也。其精神所发,道理所形,亦必有非心邪气杂于其间,不足以感人动物,而招非意之辱,求莫为之祸焉。此君子所以慎其独也。诚诸中,形诸外,不可掩如此。呜呼,其可忽哉!惟一意戒慎恐惧,以养喜怒哀乐未发以前之理,此善求中之道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衍天命之义,和,衍修道之义。喜怒哀乐之未发,此指言性也,故谓之中。发而皆中节,此所谓发也,故谓之和。中指性言,故为大本;和指教言,故为达道。未发以前,戒慎恐惧,无一毫私欲。巳发之后,人伦之序,无一毫差失,此天地万物之宗也。所以言天地位于此,万物育于此。呜呼!天地万物皆在吾中和中,则中和之用亦大矣。学者不可不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天命之谓性。此所谓中也。率性之谓道。此所以养中也。修道之谓教。此所谓庸也。当喜怒哀乐未发以前。君子戒慎恐惧。此率性也。及喜怒哀乐巳发之后。君子行人伦之序。此修道也。夫方当率性时。戒慎恐惧于不睹不闻处,此学者之事也。及其深入性之本原,直造所谓天命者在我,然后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教,以幸于天下。至于此时,圣人之功用兴矣,此所以谓之中庸也。然而君子小人名虽不同,岂无喜怒哀乐乎?喜怒哀乐未发时,君子则恐惧戒慎以率之,小人则何所不至哉,岂知所谓率也?喜怒哀乐巳发时,君子则出为君臣父子兄弟之教,小人则入于放辟邪侈矣,岂知所谓修也?谓小人无中庸之本则不可,谓小人能行《中庸》又不可,此不可不辨也。然而喜怒哀乐巳发之后,则谓之和,和何自而来哉?自中而巳矣。中既为和,则不得谓之中矣。不谓之中而谓之和,似于潜养之功为弗著也,故谓之时中,以言和自中来也。时中即和也。盖中不可执一也,以时而巳矣。如时可以仕则仕为中,时可以止则止为中,可以速,可以久,皆以时而为中,中不可执一也如此。且合天下而论之,则洛为中。自燕而望洛,则燕自有中也,而洛为偏矣。自越而望洛,则越自有中也,而洛亦为偏矣。故处天下时,则当以洛为中。至于处燕越之地,各中其所谓中可也,岂可以执一哉?此所以谓之时中也。小人乐闻时中之说,乃同乎荒俗,合乎污世;时尚纵横,吾为苏、张;时尚虚无,吾为衍、晏。此窃时中之名,而略无忌惮者也,此所以为小人也。然则君子之学,其可不慎乎?夫率性之谓道既?谓之率,则是已发矣,安得谓之中也?曰:率之为言,以见无须臾离也。既未离本位,恶得谓之发乎?诚如是说,修道岂巳离性而为之哉?曰:吾尝言之矣。率性之谓道,此学者之事也。至于圣人,则自率性直造天命之本,于是有乾坤造化,制为人伦之序,以幸天下,此所谓和也,所谓天下之大本达!道所谓天地位,万物育,所以成《中庸》之名也。此不可以离不离名之也。其理微矣,不可不致思焉。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戒慎恐惧以养其中,人伦之序以宣其和,惟圣人能终始之。至于寻常之人,一息之暂且不能安,而况久乎?夫天地位于此,万物育于此,《中庸》之为至德,可不言而喻也。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以养其中,则发而中节,必为人伦之序,以宣其和,此《中庸》之本也。然知者知之太过,而愚者又不及知焉。既巳知之太过,与夫不及知,其能行乎?此道之所以不行也。贤者行之太过,而不肖者又不及行焉。既行之太过与夫不及行,此道之所以卒不明也。夫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此养中之法也。太过于此,则失养中之法;不及乎此,安知养中之法?君子欲求中庸,要当于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中得味,则识中之本矣。若夫不能守此法,而用意过当,与夫一出一入而欲求中,是犹终日饮食而不知味也。味乎,味乎!当优游涵泳于不睹不闻时可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贤者过之,不肖者又不及。审如是,道其不行矣。夫岂有是理哉?自有行之者矣。行之者其谁耶?大舜而巳矣。舜所以为大知者,以知戒慎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