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为生活而准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个体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定律是:所有的心理活动现象都可以被看作针对某个确切目标所进行的准备。在精神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希望在未来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并因此不断地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也是人类的普遍经验。所有关于未来理想状态的神话、传说和英雄事迹都与这一普遍经验有关。每一个人都相信天堂的存在,人类对于未来的愿望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在宗教教义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宗教中的灵魂不朽,或者灵魂转世再生,人们都坚信不疑,相信灵魂会重生。每一个神话故事就是灵魂重生的见证,人类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游戏

    游戏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现象,非常清楚地表达了个体对未来的一个准备过程。游戏不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突发奇想,而应该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以及儿童心理发展、幻想和生活技能的刺激源。儿童的每一个游戏都能体现出对未来所做的准备,包括对待游戏的态度、在游戏中的选择以及对游戏的重视程度。所有这些都表明儿童对身处环境的态度、与环境和同伴的互动方式。在游戏中,儿童会明确地表达是敌意还是友好,以及是否倾向于做一名主导者,这些都能体现出儿童对生活的整体态度。游戏对于每一个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可被视为对未来的准备,教育学家葛乐斯在动物的游戏中也发现了同样的趋势。

    对未来的准备不足以概括游戏的本质。游戏还是一个社会性实践,能够让儿童的社会情感得到满足。人们常常会认为回避游戏的儿童难以适应生活。这些儿童很乐意从游戏中退出,或者与同龄人在操场上玩时常常破坏其他人的快乐。这些儿童的骄傲、低自尊和担心自己扮演不好游戏角色,是出现这些行为的主要原因。观察在游戏中的儿童,能够非常准确地判断儿童社会情感的广度。

    儿童在游戏中另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想要充当一个命令者和统治者。儿童在游戏中爱出风头,或是热衷于自己能成为主角的游戏,就是这种行为倾向。儿童所有的游戏都至少包含下列因素之一:为生活做准备,发展社会情感,努力追求主导地位,与他人合作。

    此外,儿童游戏的另一个因素是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可能性。在游戏中,儿童或多或少都将自己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通过与其他同伴的互动来表现自己。许多游戏都特别强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创造力游戏是儿童职业准备游戏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例如,一些小时候喜欢给布娃娃做衣服穿的儿童,长大后做了裁缝。

    游戏与儿童的灵魂有着隐秘的关系。我们必须以专业的眼光来认真看待儿童的游戏。游戏绝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儿童为未来进行的准备,干扰一个儿童正在进行的游戏是非常不恰当的。每个儿童的灵魂中已经具备了成年期品质特征的基础。我们对个体的童年期经历了解越多,对他的评价就越准确。

    注意和注意分散

    注意是灵魂的特征之一,在个体实现目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内外刺激作用于个体的感官时,我们会体验到紧张,这种紧张感并不会传递到全身,而是局限在某一感官内如眼睛。我们会感受到有事物正处于准备之中。以眼睛为例,紧张感就表现为眼睛向目标聚焦。

    注意使灵魂或运动器官呈现某种紧张状态,同时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当个体的注意力被某个事物所吸引时,就希望排除其他干扰。在人脑中,注意是指个体与客观刺激发生联系的意愿或态度,或是我们指向某一个特定目标的力量,或是必要行动反应之前的准备。

    除了病人和智能低下者以外,任何人都应该能集中注意力,但是仍有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注意分散的原因如下:第一,疲劳或疾病。第二,个体主观上不愿集中注意力。这一方面是因为注意的对象与他无关,当注意对象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立刻被唤醒;另一方面是因为敌对倾向。儿童很容易产生敌对倾向,对于成年人提供的条件,儿童的回答都是“不”。儿童倾向于将自己的敌对倾向公开化,公开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教育者的责任之一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整合,帮助儿童调整敌对倾向,发展更为和谐的生活方式。

    不同个体的注意力存在显著差异。有些人能够看见、听到和感知到每一个内外环境的变化。有些人仅用眼睛,或仅用耳朵去感知生活。有些人则对客观环境中看到的事物毫无兴趣,缺乏注意。在可能引起个体兴趣的情境中,个体仍表现为注意力缺乏,可能的原因是感官中的感受器没有接收到适宜刺激。

    注意唤醒最重要的因素是兴趣。兴趣是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如果感兴趣,个体就会集中注意力。如果儿童对所学的感兴趣,教育者就不需要担心他的注意力问题。兴趣是个体有明确目的导向的、掌握某一领域知识的简单工具。所有人在明确自己兴趣所在的过程中都会犯错。因此,一旦个体的兴趣态度出现偏差,注意力就会受到影响。这时,个体的注意多指向对未来的准备并不重要的事物。当个体的兴趣指向自己的身体时或者指向自己的权力时,凡是对于与身体有关的,或关乎输赢的,或权力被威胁的事件,个体都会集中注意力。只要个体对权力的兴趣持续存在,没被取代,他的注意力就会深陷与权力争斗相关的事件之中。以儿童为例,当儿童被他人质疑自己的重要性或他人不认可自己的行为时,他们会立刻表现出注意力集中。如果他们觉得这件事没有任何意义,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

    注意缺失意味着个体希望从当前要求集中注意的情境中摆脱出来,而不是个体不能集中注意力。因为你如果观察他在其他情境下的表现,就可以发现他能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意志缺乏和精力不足的表现类似注意分散。意志增强或是精力充沛的表现则与注意分散相反。治疗患者的注意分散并不简单,要涉及整个生活方式的改变。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个体的注意缺失是因为其追求的是另一个目标而已。

    频繁的注意分散会导致其成为个体稳定的性格特征。这些个体在面临一个明确的任务时,要么拒绝执行,要么只完成一部分,要么完全逃避。因此,他们常常成为其他人的负担。这种频发的注意分散症状只要在个体被要求完成某件事时,就会表现出来。

    过失犯罪和健忘

    过失犯罪就是个体缺乏必要的警觉,忽视自己实际行为的危险后果,使得他人的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的行为。过失犯罪是注意缺乏最严重的后果之一。究其原因是对同伴缺少兴趣。通过观察儿童在游戏中过失行为的特征,我们可以判定一个儿童是否只考虑他自己,或者是否会顾及其他人的权利。过失犯罪也反映出个体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情况。当社会情感发展不良时,个体很难对同伴表现出充分的兴趣,对惩罚性质的威胁也没有感受。当然,如果个体的集体意识发展良好,同伴兴趣则会充分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过失犯罪相当于个体缺乏社会情感,但是我们还需要考察个体不能发展出和同伴的共同兴趣的根本原因。

    注意力过于局限会导致健忘。正如过于关注家中的贵重物品,但仍然会弄丢。健忘的根本原因可能是过于紧张,这种紧张本质上是兴趣所在,记忆缺失或错误是由紧张这种负性情绪启动或促进的。例如,儿童丢失课本,表明他们还没有适应学校环境。经常丢失钥匙的家庭主妇,常常是不愿意成为家庭主妇的人。健忘的人通常不愿意公开地表达不满,但是健忘暴露了他们对工作缺乏兴趣的真相。

    无意识

    一般情况下,个体很难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意义。即使是注意力集中的人,也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能够在同一时间注意到很多事物。人的许多能力均处于无意识领域,而非意识领域。尽管个体能有意识地提高注意力,但引起注意的刺激并不在意识领域,而是在兴趣领域。作为深层次的心理现象,大多数兴趣均处于无意识领域。从宏观的角度看,兴趣不仅是一种心理活动或现象,而且是其他心理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体有意识的行为只是无意识领域心理活动的一种反射、一种应对或一种反向表现。例如,一个自负的女人很难察觉到自己在公众场合表现出的虚荣心,她会将谦虚行为展现给他人。大多数时候,了解一个人多么虚荣并无必要,要让女人承认自己虚荣也多会无功而返。个体可以通过将注意力转向一些外在的或无关的事情,无视自己的虚荣心来获得安全感。这一心理过程是在无意识领域发生的。和一个虚荣的人讨论他的虚荣会异常困难,他可能会逃避这个话题,言辞委婉躲闪,以免自己被打扰。这种行为模式却更证明了当有人要揭穿他虚荣的伪装时,他立刻表现出防御的态度。

    人可以分为两类,即对自身无意识领域的心理活动的了解程度高于平均水平者和低于平均水平者,分类的标准是意识的覆盖范围。在许多临床案例中,第二类的个体常将注意力集中在很小的活动范围上,然而第一类个体却关注多方面的活动,同时对人、事和想法具有浓厚兴趣。那些感觉自己被生活所迫无处可逃的人对生活毫无兴趣,不能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一样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他们安于现状并且生活圈子狭窄。他们只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很差,也不能理解生活中的美。对他们而言,更广阔的生活圈子意味着个人权力的丧失。反观他们的生活,这些个体对自己的生活能力一无所知,常常低估自己,也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缺点。有些人常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然而做任何事都只为自己考虑。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利己主义者,实际上可能是非常好的人。换而言之,你对自己的看法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怎么看你。更为重要的是,你对人类社会的整体态度,决定着你所拥有的愿望、兴趣和行为。

    此外,第一类个体是那些更多生活在意识领域的人,他们常以客观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会被事物表象所蒙蔽。第二类个体是以偏见的态度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人,他们眼光局限,常以偏概全。他们的言行受到无意识的导向。这两种人一起生活,会出现很多困难,因为他们是相互对立的。此外,两个群体的对立也不罕见。群体之间的对立源于互不了解,只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自己这一方才是人类和平与和谐的拥护者。然而,事实胜于雄辩,虽然从外表看没有明显的攻击行为,但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用一种难以觉察的方式在攻击对手。这样的个体一生都沉溺于敌对和好战的态度之中。

    人类发展出许多心理能力,这些能力处于无意识领域,在个体的生活中持续发挥作用,偶尔也会带来痛苦,但个体却无法觉察。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白痴》中描述过类似场景,这个场景后来成为心理学家时常引用的经典案例。在一次聚会中,一位女士用嘲讽的语气告诫公爵(小说的主人公),他身旁的中国花瓶很贵重,不要碰碎。这个公爵保证自己会多加小心。但是,几分钟之后,花瓶在地上摔成了碎片。参加聚会的人都认为公爵是故意的,因为他感觉受到了言语的侮辱。

    因此,在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时,不能仅仅只通过他有意识的行为和表达来判断,一些无意识的想法和行为也会提供判断他真正本质的线索。

    例如,有些人经常咬指甲或者挖鼻孔,这些动作实际暴露了他们的固执,但他们并不清楚这些动作和性格之间的关系。童年期,儿童肯定会因为这些动作经常受到斥责,但他们并没有改掉这些坏习惯,说明他们一定是非常固执的人!从专业的角度,我们通过观察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也能得出对于个体而言意义深远的结论。

    以下有两个案例,可以反映出个体无意识的事件保留在无意识领域对于个体的心理能量至关重要。人类灵魂能指导意识,能够确定哪些心理活动必须进入意识领域,哪些需要保留在无意识领域或者转化成无意识领域的内容。

    案例一说的是一个年轻人,他是家中长子,在他10岁时母亲去世,和妹妹一起长大。他的父亲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承担了对两位子女的教育职责。他倾尽心力要将儿子培养成有抱负、努力向上的人。男孩成为一名优秀学生,在人品和科学素养上不断地锻炼和提高自己,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父亲非常高兴,他觉得自己是儿子人生中的指路明灯,在儿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人养成了一些让父亲非常苦恼的性格特征,父亲也多次尝试改变他。同时,妹妹逐渐成为他的一个竞争对手。妹妹表现优异,喜欢利用哥哥的弱点作为她获得父亲重视的武器。比如,她勤于做家务,但哥哥在家务上却一窍不通,因此她在家务表现中毫不费劲地胜出。对于一个男孩来说,在其他领域可以很轻松地获得认可和重视,在家务上却很难凸显自己的重要性。到了青春期,父亲很快注意到儿子非常奇怪的生活模式。事实上,他的儿子基本没有一个正常的社交生活,他对周围的新环境带有明显敌意,特别是有女孩出现时,他的逃避倾向就会加重。开始,父亲并没有觉得有任何异常。然而,儿子的社会退缩行为逐渐发展,严重到不愿意出门,只有夜深人静独自一人时才去散步。他变得很孤僻,拒绝和老朋友见面,但是他在学校的成绩却无可挑剔。

    病情进一步发展,没有人能够让他出门,父亲只好带他去看医生。几次咨询之后,医生发现了原因:这个男孩一直认为自己的耳朵很小,觉得周围人都觉得他很丑。当医生否定了他的这个理由,告诉他,他的耳朵与常人无异时,他又说自己的牙齿和头发也很丑。实际上,这些都是他避免与人接触的借口。

    同样,我们也很容易发现他有着非同寻常的抱负,他目标清晰,也认为父亲总是不断地激励他朝着伟大目标而前进,达到人生巅峰,是父亲培养了他的这种性格。他希望成为一名顶级的科学家。如果不是他存在对同伴和对社交回避的倾向,这个生活目标不会引起医生的注意。那么为什么这个男孩会用自己很丑这一个幼稚的理由作为回避社交的借口呢?如果貌丑这个事实存在,这种用谨慎和焦虑的态度对待生活的做法就有了合适的借口。因为在人类社会中,貌丑的人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个男孩努力追求着一个特定的目标。以前,他的成绩在班上总是位列第一,他想要保持第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就必须专注、勤奋和努力。他还试图将所有看起来不必要的东西排除在他的生活之外。事实上,他应该这样表达自己:“既然我将誉满天下,完全献身于科学事业,那么我必须抛弃一些社会关系中不必要的干扰。”

    但是,他却以自己貌丑这种无关紧要的事作为借口,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认为这个借口在计划中非常重要,他可以以此为由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现在,他需要夸大自己的丑陋,进行虚伪的争辩,来追求他的潜在目标。如果他希望自己像修行者一样生活,并以此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他的这种借口就暴露了他的目标。虽然在无意识层面,他致力于成为一名科学界的“英雄”人物,但他实际上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个目标。

    他冒着失去生活中其他一切的危险,孤注一掷去实现某个目标的想法一直停留在无意识领域,从来没有进入意识层面。如果他意识到这一点,他就不会对自己是否能够实现目标不是十分肯定,而以自己丑陋为借口,不敢与人交往。此外,那些公开表明自己想永远保持第一,并愿意牺牲自己所有的人际关系来实现这一目标的人,会成为周围人的笑柄。这种想法是可怕的、不能公开的,将这种想法隐藏在无意识领域既利己,又利他。因此,这个男孩要在生活中成为“人上人”的指导思想一直停留在他的无意识层面。

    如果我们现在明确地告诉这个年轻人他无意识中的生活目标,以及他不敢面对自己内心想法的原因,他会失去原有的行为模式,这自然就打乱了他的心理平衡机制。因为他曾经不惜一切阻止进入意识层面的想法呼之欲出!曾经自己不敢想、不敢有的观念,都从无意识进入意识,之前的所有行为模式就会被打破,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每个人都紧紧抓住那些证明他们态度合理的想法,拒绝那些试图阻止他们前进的想法。人类只敢接受那些他们自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任何我们认为有帮助的,就被纳入意识层面;任何我们认为不利的,就被推入无意识层面。

    案例二说的是一个优秀男孩的经历。他父亲是一名教师,经常鼓励他在班级中勇争第一。这个男孩在童年时一帆风顺,各方面总是名列前茅,在社交圈中极具魅力,还有几个要好的朋友。

    在他8岁时,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故。他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变得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