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讲 诗人英雄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面来说,二者的差别又取得平衡了。

    但是,无论怎样,我们不能以所谓对世界的作用,凭我们 能对他们那种作用的判断,来衡量一个人及其成就的大小。问题在于什么是作用?什么是影响?什么是功利?一个人从事 他的事业;其成果自有他人 加以评说。干事业总会有成果,它可能体现在哈里发 〔55〕 的皇位上和阿拉伯的征服者身上,其事迹“充斥在各种晨报和晚报中”,一切往事的记载,都是新闻中提取的精萃;否则,就根本不会体现出来;————可是,这些事情又有什么关系?它并不是事业的真正成果!阿拉伯人的哈里发,仅就其所做的重要事情来说,他是重要的人物。但是,如果说阿拉伯人的哈里发没有对崇高的人类事业、没有对上帝创造的世界中人类事业起推进作用,那么,不论他怎样弄刀舞剑,衣袋里装有多少金的皮阿斯特 〔56〕 ,在世界上怎样喧嚣一时,————他 仍不过是徒有虚名,既空虚又无用;归根结底,他什么也不是!让我们再一次对可贵的沉默 王国表示尊重吧!人们不必把自己衣袋里的无数珍宝弄得叮 作响,或者当众计数炫耀!对人们来说,这也许是在这些喧嚣的时代最有益的态度。

    正如意大利人但丁的降世,为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我们现代欧洲人的宗教及其内在生命,谱出音乐般的诗歌予以体现;同样,我们可以说,莎士比亚把我们欧洲发展至今的外部生命,诸如它的骑士气概、谦逊风度、幽默情趣和雄心壮志,还有当时人们的思维、行为、世界观的习惯方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像从荷马的史诗中,人们仍然可以看出古希腊社会的情景一样,几千年后,人们在莎士比亚与但丁的作品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近代欧洲的信仰和习俗。但丁为人们提供信念或精神力量;而莎士比亚以同样高超的艺术,为人们提供实践和物质方面的东西。后者也是我们必需的;莎士比亚从此应运而生。正当中世纪骑士生活方式行将终结,人们已是处处可见,它正处在或缓或快地走向瓦解崩溃的关键时刻,另一位诗圣,以其犀利的目光,常新的歌声,被派来记载那历史的剧变,使之永垂青史。这两个人,真可谓相得益彰:但丁是如此深沉,像世界中心火那样的强烈;莎士比亚则是开阔、平静、高瞻远瞩,宛如阳光普照大地。意大利产生了一个万众之声,我们英国荣幸获得另一个万众之声。

    令人非常奇怪的是,这个人物来到人间,被认为似乎仅仅是偶然的。我常常在想,莎士比亚是如此崇高、沉静、完美和自信,假如没有沃里克郡的地主 〔57〕 告发他偷猎鹿,我们也许也不会知道这位诗人!斯特拉福特镇的树林、天气和乡下人的生活对这个人已经满足了!但是,实际上,我们整个英国生活方式的独特成长,即我们称之为伊丽莎白时代 〔58〕 不也是自动产生的吗?这棵“伊格·德拉西尔树”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在萌发和凋谢————其中奥秘对我们深不可测。然而,它确实在萌发与凋谢,它的每一根树枝,每一片叶子,都有固定的永恒规律,托马斯·露西爵士 〔59〕 的出现不是也有其合适的时机吗?我感到奇怪的是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个别事物总是与事物总体相通的,路上的落叶无不是太阳系和恒星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60〕 人的思想、言谈举止,无不产生于各种个别的人,而它迟早又要影响所有的人,只是有的可能被公认,有的则不受重视!凡此种种,好比是一棵树:树液的循环,使每一片最小的叶子与最底部的树根即整体中最大部分与最小部分,相互影响,息息相通。伊格德拉西尔树扎根于赫拉和死亡的王国,它的树枝却遍布九霄云外!————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辉煌的伊丽莎白的时代和它的莎士比亚,是以往所有历史发展的结果与精华,它可以归因于中世纪的天主教。基督教的信仰是但丁歌颂的主旋律,莎士比亚歌颂的则是基督教信仰造成的实际生活。因为,那时的宗教,像现在和未来一样,永远是实践生活的灵魂;是人们生活中首要的、生死攸关的事情。这里需要注意,令人特别奇怪的是,在莎士比亚这位中世纪天主教最高产物出现以前,天主教已被议会的法案废除了。然而,他毕竟出现了。大自然按照自己的日程,出于天主教或其他可能被认为必要的事物,让他出生了,而不大考虑议会的法案。亨利国王、伊丽莎白女皇有他们的意愿,大自然也有它必然的道路。尽管议会的法案喧嚣一时,实际上其作用是渺小的。不论什么议会法案、圣斯蒂芬厅 〔61〕 的争辩、议员竞选演说的讲坛等等,难道它们能产生莎士比亚吗?莎士比亚不可能由于共济会 〔62〕 餐馆的宴席,表示认捐和出售股票的活动,以及其他争论不休和或真或假的努力而产生!伊丽莎白时代及其所有的荣华与幸福,都是在默默无闻和我们未作准备的情况下来临的。无价的莎士比亚是大自然慷慨的赠与,悄悄馈赠————悄悄接受,好像他是一种很平凡的东西。然而,他确实是无价之宝。人们也应该注意到事情的这一方面。

    也许人们有时会听说我们对莎士比亚有点偶像崇拜,实际上,确是如此。我感到人们对莎士比亚的高度评价,不仅在我们英国,而且在整个欧洲正在日趋得出共识,即认为莎士比亚在迄今为止的一切诗人中独占鳌头;是有史以来,以文学形式为自己立传的最伟大的智者。如果我们对其品质加以全面考察,我认为,他这样深邃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是无与伦比的。他深邃若虚,具有温和欢悦的力量,一切事物在他的崇高灵魂中构思,就像在平静莫测的海洋中一样真实和清晰!有人说,在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中,除去所谓的其他各种“能力”,其理解力可与培根的《新工具》 〔63〕 相媲美。那是真实的;但并非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如果能用莎士比亚戏剧的素材,塑造出同样的结果来,那么,上述这种说法就更加明确了!造好的房屋,看上去是多么合适,————各方面都如此得体,好似由它的本身规律和事物本性所致,————那我们就忽略了它是由未加工的石块筑成的。房子非常完美,像是自然本身形成的,却隐藏着建筑者的功绩。我们说莎士比亚完美,他比任何人更加完美,这是在于:他好像本能地会识别和了解他写作的条件、素材以及自身力量和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不是浮光掠影般的观察就能达到目的的,它是对整体事物的详细阐述。总之,它需要一种沉着犀利的眼光,需要高深的智力。衡量一个人智力的最好尺度,是看他对广博的见识怎样构思叙事,给以何种描述与说明。这样就需要弄清楚:什么是关键性的情节,应放在首位;什么是非本质的问题,可以压缩从简;还要弄清怎样理顺 开篇、顺序和结局?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这个人就要调动其全部洞察力。首先要理解 外界事物,然后根据他理解的深度进行恰当的安排处理。你可以这样试他一下。不是同类相通吗?看有没有方法使纠缠不清的事物成为井然有序?一个人能否说,要有光 ,于是从混沌中创造出一个世界来呢? 〔64〕 只有自身中有光 ,才能做到这一点。

    或者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切地说,莎士比亚的伟大在于我所说的生动描述,即对人和事物,特别是对人的描写上。他的一切高超之处决定于此。我认为,莎士比亚的镇静而富有创造性的聪明智慧是史无前例的。他观察事物,不是看它的某些片面,而是要揭示其内在实质和总体的奥秘。事物在他面前显得清清楚楚,从而能辨认其内在的联系。我们所说的有创造性,诗人的创造性,除了对事物有充分的洞察力,还能是什么呢?而描写事物的语言 则是根据对事物的这种极其清晰的洞察所作的表述。由此看来,莎士比亚的美德 ,他的勇敢、正直、宽容、真诚,他那克服上述种种障碍以取胜的力量和崇高精神,不也就跃然纸上吗?他真是崇高无比!他不是一面哈哈镜,以其自身的凹凸度反映一切事物,把事物照得扭曲变形;而是一面极其平整的 镜子;————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理解,这个人是同所有的事物,所有的人都有恰当的联系,是一个完美的人。确实令人惊叹的是这个伟大的灵魂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对象都一览无遗;他把福斯塔夫、奥赛罗、朱丽叶、科利奥兰纳斯 〔65〕 一个个完美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一切人怀着爱、正义感和兄弟般情谊。培根的智力及其《新工具》相形见绌,显得世俗平庸,只能算是二流的。严格说来,在现代人中,人们几乎找不出同等水平的人。自莎士比亚以后,惟有歌德使我想到能同他相提并论。关于歌德,人们可以说他看透了 事物。人们可以用他评论莎士比亚的话来评价他自己:“他描写的人物,好像是用透明水晶制成刻盘的钟表;它们既和其他钟表一样可以报时,而又能使人完全看见其内部的机械装置。”

    这真是有锐利观察力的眼光!正是这种观察力,揭示了事物内在的和谐;揭示出大自然的蕴含,以及大自然包含在往往是粗糙外表中的音乐般的理念。大自然确实蕴含着某些重要的东西,对于锐利的观察力来说,某些东西是不难识别的。它们是低下卑劣的东西吗?你可以嘲笑它们,也可以为它们哭;或以某种方式使自己与它们友好相处;————至少你可以对它们保持冷漠态度,使自己和其他人扭过脸去,不予理睬,直到它们实际上灭绝消失!总之,诗人的首要才能和所有人一样,是要有充分的智力。如果具备的话,就是诗人:以言语来表达的诗人;如不善于言语表述,或许更好,成为行动上的诗人。这就要看他究竟是否写作;如果写作,用的是散文还是诗歌,这决定于偶然的因素:谁知道,这是由于什么极其微不足道的偶然的因素!————也许他在童年遇到一位歌唱家教过他唱歌!但是,那种能使他识别事物内在本质及内部和谐(不论任何事物,其内部都有一种和谐,否则,事物就不会保持统一和存在)的能力,并非由于习惯和偶然的原因,而是大自然本身的赠与;这是各种类型英雄人物的首要素质。我们说,任何诗人的基本条件是观察 。如果一个人不善于观察,即使能掌握韵律,又有丰富的感情,自命 为诗人,也是毫无希望的。如果善于观察,不论是用散文还是诗歌,不论是行动上的还是构思的,都有各种各样的希望。当有人给脾气执拗的老教师送去一名新生时,他总是要问:“你能肯定他不是一个笨蛋 吗?”实际上,对每一个想要担任不论何种职务的人来说,人们都会提出同样的问题,并且认为这是一个必要的问题:你能肯定他不是一个笨蛋吗?世界上没有完全命定的人。

    因此,我认为,人们内在的观察力程度,实际上是衡量一个人的正确尺度。如果要给莎士比亚的才能下个确切的定义,应该说它是超凡的智力。这就囊括了他的一切才能。才能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往往把才能看作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东西;一个人有智力、想像力和幻想力等等,就像他有手、脚和臂一样。那才是个大错误。另外,我们还听到关于一个人的“知识本性”、“道德本性”的说法,好像这些也是各自分离,独立存在的。也许由于语言的需要,必须用这种表达方式;我知道,我们既然要说话,就不得不这么表达。但是,言语不应该随我们的意愿而使客观事物僵硬化。在我看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理解的根本错误,多半是这个原因。而且,我们应该理解,并要永远记住,上述那些区分,实际上不过是各种名称 不同而已。人的精神本性,人的内在生命力,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称之为想像力、幻想力、理解力等等,不过是洞察能力的不同形态,它们全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即使它的外表也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可以从其局部看到全局。道德本身,即我们称之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就是人赖以生存和工作的生命力的另一侧面 的表现吗?人的一切行为都有其外部表现。人们通过一个人的唱歌看到他会怎样战斗;从他的言谈,从他形成的见解,可以看出他有无勇气,并不一定要看他怎样战斗冲杀。他是一个整体 ,以上述种种方式向外表现同一个自我。

    一个人没有双手,还有脚,仍然可以走路:但是,设想一下,————没有道德,就不可能有智慧;一个完全不道德的人 ,根本不能懂得什么!一个人要认识事物,即我们说要有知识,首先要热爱 事物,同情它,也就是说,要公正地 对待事物。如果不是事事对自己的私心作恰当的克制,如果不是在危险关头勇往直前,怎么会对事物有所认识呢!在他的知识中包含着一切美德。大自然及其真理,对于不道德的人,对于自私自利和胆怯的人来说,永远是天书:这种人对大自然的理解只能是平庸、肤浅和微不足道的;仅仅为了适应日常的需要。————但是有人说,狡猾的狐狸,不是也知道自然界的某些事情吗?确实如此:它知道鹅栖息在何处!世界上列那狐 〔66〕 式的人物到处都有,他除了有狐狸那一类本领之外,还能知道什么呢?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设想,如果狐狸没有某种狡猾的德性 ,它甚至连鹅在何处也不知道,当然就不知道到何处去捉鹅了!如果它由于大自然、命运和别的狐狸等等原因遭受不幸和造成坏习惯,从而把时间消失在忧郁愤恨的沉思之中,既缺乏勇气、果断和行动,也没有适当天赋的狡猾本领,那么,它连一只鹅也无法捉到。对于狐狸,我们可以说,其道德与洞察力也属于同一范围,是狐狸狡猾生命力统一体的不同方面而已!————这些问题值得一提,因为相反的观点,在现时起着多方面的极其有害的作用:对它们需要作什么限制和改变,全由大家公正评判。

    因此,如果我说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智者,虽然已经道出了他全部的智力。但是,在莎士比亚的智力中,还有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这就是我所说的一种下意识的智力;这种下意识的智力中的美德,胜过他自觉的智力。诺瓦利斯对他作了极好的评价,认为他的那些戏剧也是大自然的产物,像自然本身一样深邃。我认为,这种说法非常正确。我在其中发现一个深刻的真理。莎士比亚的艺术并不在于技巧;他最珍贵的价值也不在于有计划和预先构思,它成长于大自然的深处,通过这个高贵真诚的灵魂表现出来,它是自然的心声。最近几代的人们将会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发现新的意义,发现他们自身在人类生存中的新启示;发现“和宇宙的无限结构的新的和谐;和以后的观念相一致,同人类更高级的力量和意识的密切关系。”这很值得深思。这是大自然给予一个真诚、纯朴的伟大灵魂的最高奖赏,他由此成为自然本身的一部分 。这样一个人物的作品,不管他怎样自觉地竭尽努力和事先考虑予以完成,它仍然是从他那深不可测的心底不 自觉地发展起来的,————犹如橡树从大地怀抱中发育成长,像山山水水自发形成一样,具有基于大自然本身规律而与任何真理相一致的对称性。对莎士比亚,人们没有发现的品德还很多;他的忧伤、他的默默无闻的奋斗,他自己是意识到的;有许多情况根本不为人知,根本无法言传:像树根 ,像树液和生命力在地下起作用一样!言语是高贵的,但沉默更加高贵。

    尽管为此,这个人快乐的镇静也是令人注目的。我不会因但丁的不幸而责备他:他的不幸像是一场没有获胜的战役;但却是真正的战役,————这是首要的、不可缺少的事情。然而,我认为莎士比亚比但丁更伟大,因为他不仅真正地战斗,而且确实获胜了。无疑,他有自己的忧伤:他的《十四行诗》 〔67〕 充分说明了他在人生征途中,曾陷入困境,为了求生而历尽艰辛曲折;————像他这样的人物,哪一个不曾被迫这样做?有人以为,他像小鸟一样栖在枝头,自由自在地歌唱,从不知道人间还有什么烦恼。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没有人会是这样。一个在乡间偷猎鹿的人成长成为如此的悲剧作家,在他的经历中,怎么可能没有不幸的遭遇呢?或者,更进一步说,如果他自己的英雄心灵从来没有受过痛苦又怎么能描绘出像哈姆雷特、科利奥兰纳斯、麦克白 〔68〕 那样饱受苦难的英雄内心世界呢?————现在,再从问题的反面,来看他的欢乐,他的笑声中充满着真诚而充沛的爱吧!人们会说,他除了笑声外,毫不夸张 。莎士比亚往往激烈斥责,言语尖刻,令人恼怒。然而,他总是有其分寸;绝不像约翰逊所说的是一个特别好记恨的人。但是,他的笑声宛如洪水倾泻,他以各种滑稽可笑的绰号加在他所嘲笑的对象身上,以各式各样的恶作剧加以嘲弄。人们会说,他全身心都在笑。再说,他的笑即使不总是最好的,也总是温和的。不是嘲笑弱点、不幸或贫困,绝对不是。懂得我们所谓笑的人,是不会嘲笑这些东西的。只有某些自作聪明,希望 这样笑的可怜人物才会这样做。笑意味着同情;善良的笑声,不是“釜底荆棘的爆裂声”。 〔69〕 即使对于愚蠢的行为和矫揉造作,莎士比亚也不会超出温和的笑。莎士比亚塑造的道格培里和弗吉斯 〔70〕 这两个人物,非常逗乐;把我们淹没在笑声之中。我们的笑,只是对他们更为喜欢,希望他们生活美好,继续当守城官。这样的笑像阳光映照深海碧波,美不胜收。

    限于篇幅,我们不再对莎士比亚的作品一一议论了;虽然,也许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论述。如果,我们能像威廉·麦斯特 〔71〕 那样把《哈姆雷特》一类的全部剧本都考察一遍该有多好啊!这个愿望可能有一天会实现。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 〔72〕 对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五世》等作品的评论,是值得一提的。他称其为一种民族史诗。人们记得,马尔巴勒 〔73〕 说过,除了从莎士比亚那里学到的,他不知道还有什么英国历史。如果我们考察一下,莎士比亚著作以外,确实没有多少值得记忆的历史。他巧妙地抓住了关键,转而又使它变成一种具有韵律的统一性;正如施莱格尔所说的史诗 ;————事实上,伟大思想家的一切描述都将是史诗。那些篇章里有许多美妙的东西,合在一起,构成了作品的整体美。我深感阿金库尔战役 〔74〕 的描述,是我们看到的莎士比亚同类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种。看他对两支军队的描述:衣衫褴褛、精疲力竭的英国士兵,战斗开始之前,紧张的时刻,充满着被命运摆布的气氛;然后是视死如归的勇敢:“你们都是好汉,是在英格兰土地上成长起来的!” 〔75〕 其中蕴含着崇高的爱国主义,————远非有时传闻所说莎士比亚是“冷漠无情的”。一个真正英国人的深情贯穿在他的整个事业之中,镇静而坚强;不哗众取宠,此处显得尤为突出。他心中仿佛有钢铁铿锵作响的洪亮声音。这个人还有正义的脉搏,从而有上述种种的品德!

    但是,我还要指出,一般说来,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并不能像对许多人那样看出他的完整印象。他的各种作品,好似众多窗户,透过它,我们只能看到他内心世界的一瞥。他的全部作品,相对来说,受环境的限制,写得仓猝而不完善;似乎是这个人全部谈话的某些片断记录。许多篇章像来自天国,光辉照人,绚丽夺目,映透事物内在的本质。人们会说:“那是真实的 ,一言出口,永世长存;不论何时何地,都有一个豁达的人的灵魂被公认为是真实的!”可是,他这种突然出现的光辉,使得周围事物黯然失色,在某种程度上显得短暂而平凡。而且,莎士比亚还得为寰球剧院 〔76〕 写作,使他的伟大灵魂尽力逼迫自己从事创作而无法顾及其他。这种处境,他和大家是一样的。没有人的工作是不受条件制约的。雕刻家不能把他自己的思想无拘束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但是他能把思想体现在利用工具加工的石头上。我们从任何诗人或任何人的作品中所能看到的只是他的片断 。

    凡用理智的眼光去看莎士比亚,都会承认他是一位有自己特色的先知 ;他具有先知同样的洞察力,虽然他把这种洞察力用于别的方面。对这个人来说,大自然也是神圣的,不能言传,深如地狱,高如天国:“我们是造成梦幻的素材!”在威斯敏斯特教堂 〔77〕 里珍藏的卷轴汇集所有先知的深刻思想却很少有人读懂。但是,这个人则主张歌颂;不作非音乐性的布道。我们把但丁称作中世纪天主教的音调优美的传教士。难道我们不能把莎士比亚称作真正 天主教的、未来和一切时代“宇宙教会”的更加音调优美的传教士吗?他没有狭隘的迷信、严酷的禁欲主义、排斥异己、疯狂的残忍或违反常情:可以说是一种神启,因为他揭示了隐藏在整个大自然中的美丽和神圣;让所有人尽情崇拜!我们可以毫无冒犯地说,这位莎士比亚也谱出了一首宇宙圣歌;把它纳入更神圣的圣歌之中,听起来不会不协调。如果我们理解它们,就不会不和谐,而会觉得和谐!————我不能像某些人那样把莎士比亚称作“怀疑论者”;他对当时的宗教信仰和神学争论表示冷淡,使人产生误解。不!事实绝非如此:他虽然很少谈论他自己的爱国主义,但并非不爱国;他虽然很少谈论他自己的信仰,但也不是怀疑论者。而且,这种“淡漠”也正是因为他伟大:他全心崇拜(我们可以这样说它)的是他自身从事的重要领域;其他领域中的争论,对别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他却无足轻重。

    对莎士比亚为人们创作的东西表示崇拜,或人们愿意作其他的表示,难道这不是一项或一类非常荣耀的事情吗?对我来说,我感到这样一个人物降生人世,这个事实本身就确实具有一种神圣性。他不就是我们大家的眼睛,是神圣天国派来的光明使者吗?————而且,这位莎士比亚从各方面说都是个潜意识的人物,他意识 不到自己有什么上天的启示,这,从根本上说也许不是更好了吗?他不像穆罕默德那样,由于看到那些事物内在光辉,认为自己是出众的“上帝的先知”,这方面他不是比穆罕默德更伟大吗?确实更伟大;而且,如果像我们对但丁的事迹那样作严格的估量,他也是更成功的。穆罕默德认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先知,这是一个本质的错误,而且流传至今,使我们陷入错误而无法摆脱。种种虚构故事、无稽之谈和偏执之说纠缠不清,不由我在此时此地对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即认为穆罕默德毕竟是一位真正的演说家,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骗子、执拗的人或伪君子的说法产生犹豫,因为人们错误地认为他不是一个演说家,而是一个胡言乱语的人!我推测,即使在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的影响将会消失殆尽,成为过去的事物,而这位莎士比亚、这位但丁的成就,却仍能保持其活力,莎士比亚则能永无尽期地充当人类的传教士,无论是在阿拉伯半岛还是在世界各地!

    与任何著名的演说家或歌唱家相比,即使与埃斯库罗斯 〔78〕 或荷马 〔79〕 相比,他的真诚和普遍性,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永垂青史?他和他们一样真诚 ,像他们一样能深入到宇宙和永恒的深处。但是,我认为对穆罕默德来说,没有 这种意识倒更好!穆罕默德的粗浅,在于他意识 到的一切,仅仅是个错误,是平凡无益的琐事,————事实确是如此。他真正伟大之处在于他的潜意识:他是阿拉伯沙漠的一头野狮,他确实雷鸣般地说出了他那深刻惊人的心声,不是用自认 伟大的语言,而是靠他的伟大行动,伟大感情,和伟大一生!他的《古兰经》已成为一种冗长晦涩难懂之作,我们像他一样不相信这是上帝的作品!伟大人物也总是一种大自然之力,他所显示的不论什么伟大都渊源于大自然莫 测的深处。

    好:这就是我们沃里克郡穷苦的农夫,他后来成为剧院的经理,从此摆脱贫困;他又受到南安普敦伯爵 〔80〕 的青睐,还得特别感谢托马斯·露西爵士要送他去坐牢!我们并不把他当作奥丁那样的神,因为他生活在人们中间;————这方面有许多议论可发,不过,我还是要说或宁可重复:不管现在英雄崇拜如何淡化,请看这位莎士比亚在人们心中的重望。在我们这个国家里,我们想不到在千千万万的英国人中,有哪一个人不愿为这位斯特拉福特的农夫而放弃自身。他是多少最高职位的统治者换不来的,他是我们迄今拥有的最崇高的人物。对这位在国际上争得荣誉,为我们英国人的大家庭争添光彩的人物,为了他,我们有什么东西不舍得放弃的呢?我们设想,如果有人问我们,你们英国人愿意放弃你们的印度帝国呢还是愿意放弃你们的莎士比亚,是永远不要印度帝国,还是永远不要莎士比亚?这确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官方人士无疑会有官方语言进行答复。但是我们,也是对我们来说,倒不一定非要回答要不要印度帝国这个问题不可,但是我们不能没有莎士比亚!印度帝国终究有离去的那一天;但是莎士比亚不会离去,他与我们永远共存,我们绝不能放弃我们的莎士比亚!

    此外,除了精神方面,再把他仅作为一种现实的、可以交换的、确实有用的财富加以考察。不久以后,我们这个英格兰岛,将会留下一小部分英国人:撒克逊人将遍布地球上广大地区,在美国、新荷兰 〔81〕 以及东西两半球。那么,什么东西能够使所有这些不同地区的人们,实际上成为一个民族,使他们不至于争斗,能够和平共处,友好交往,互相帮助?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的实际问题,是历届政府的统治者应该解决的:什么东西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不论什么议会法案和政府首相都无法办到。议会能够做的,只是使美国独立,和我们脱离。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幻想,因为确实有其依据:我认为这里有一位英国国王,不论何时,不论何种情况,不论是议会和议会的联合,都不能推翻他!这位国王就是莎士比亚。他那王权的冠冕不就是光照人民大众,成为最崇高、最温和而最有力量的团结象征吗?他是坚不可摧的。由此看来,其价值是任何别的东西无与伦比的!我们可以想象,从此,他的光辉普照英国人的世界,以至千秋万代。不论在帕拉马塔 〔82〕 ,在纽约,也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地区管辖下的英国男男女女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的,这位莎士比亚是属于我们的。人民哺育了他,他为人民开拓了语言和思想,我们和他是同一血缘、同一种族。”最有见识的政治家,如果他愿意的话,也应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是的,一个民族能有一位清晰表达的代言人,能培育出一位和悦地表达民族心声的人,这确实是一件重大的事情!例如,弱小的意大利,处在分散割裂的局面,任何条约和议定书都没有能使其统一,然而,高贵的意大利,实际上是整体 :意大利产生了但丁,意大利就能表达自己的心声了!全俄罗斯的沙皇是强大的,拥有如此众多的刺刀、哥萨克士兵和大炮;为在如此辽阔的土地上实现政治统一作出贡献;但是,他却不能表达心声。他确实有某种伟大,但它是一种无声的伟大。他没有为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时代能听到的天才心声。他必须学会说话。至今,他还是一个巨大而无声的怪物。他的大炮和哥萨克士兵都会化为乌有,可是,但丁的心声依然可闻。有但丁的民族,定能团结一致,不是无声的俄罗斯所能相比的。讲到这里,我们必须结束对诗人英雄 的讲演了。

    注释

    〔1〕  奥斯特利茨战役,即1805年12月拿破仑击败俄奥联军之役,亦称“三皇战役”,因有法皇拿破仑一世、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朗茨二世参加。奥斯特利茨在今捷克境内。————译者

    〔2〕  蒂雷纳(1611——1675),法国元帅。————译者

    〔3〕  此处卡莱尔语带讽刺,所谓“稍微要困难那么一点儿”,其实是困难千万倍,因为外交官如过江之鲫,而人类历史上能有几位像彼得拉克和薄伽丘那样的文化名人。————校者

    〔4〕  艾迪生(1672——1719),美国散文作家、剧作家、诗人。————译者

    〔5〕  参孙,《圣经》中人物。传说为古代犹太人的领袖之一,力大无比。————译者

    〔6〕  见歌德《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868年,伦敦版第Ⅹ。————原书编者

    〔7〕  费希特,(1762——1814)德国哲学家,主观唯心主义者。————译者

    〔8〕  所罗门,希伯来统一王国国王(约前977——前937在位),在他统治期间,是犹太史上的鼎盛期。事迹见《圣经·列王纪》。————译者

    〔9〕  此语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6章第28、29节。中译本作:“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译者

    〔10〕  Vauxhall,是伦敦泰晤士河畔的一个著名娱乐场所,此处意译为“人间乐园。”此句作者引自《论狄德罗》(见卡莱尔《论文集》Ⅲ320页)。————译者

    〔11〕  此句引自卡莱尔《论文集》,Ⅰ,285页,“论彭斯”。————原书编者

    〔12〕  世界诗人(World-Poets),是卡莱尔借用莎士比亚创造的术语“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引申而来。————原书编者

    〔13〕  乔托(1266——1337),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西欧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译者

    〔14〕  月桂树,古希腊人用它编成冠冕授与杰出的诗人、竞赛的优胜者,以后欧洲人用以象征荣誉的称号。————译者

    〔15〕  “神秘莫测之歌,”指的是但丁的著作《神曲》。————译者

    〔16〕  佛罗伦萨,意大利城市名。————译者

    〔17〕  贝亚德·波特纳利,传说是佛罗伦萨富人福而谷·波特纳利的女儿,嫁给一个银行家,1290年去世,时年25岁。但丁非常悲痛。约在1295年,但丁把赞美她的诗整理成册,此书名《新生》,用意大利文写成,是他的《神曲》一书的先驱与根源。————译者

    〔18〕  教皇派与皇帝派,是公元12——15世纪意大利两大政治派别。教皇派代表豪商与平民的利益,联合罗马教皇,反对神圣罗马帝国对意大利的侵略;皇帝派代表大封建主,依附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至14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及教皇势力的削弱,双方矛盾日趋缓和,至15世纪消失。————译者

    〔19〕  白党和黑党,是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托斯卡纳地区,教皇派内部分化的派别。但丁为白党,白党为温和派,被教皇支持的黑党强硬派驱逐。————译者

    〔20〕  判决的时间是1302年3月10日,同时被判的还有其他14人。(参见本书作者另一著作《文学史讲演录》1838年4——7月,伦敦1892年版)。————原书编者

    〔21〕  此语见但丁的《神曲·天堂篇》第17篇:“然后你必将体味到吃人家的面包心里是如何辛酸,在人家的楼梯上上去下来,走的时候多么艰难。”(朱维基译,上海译文版)————译者

    〔22〕  坎·德拉·斯卡拉,但丁早年寄居的保护人。————译者

    〔23〕  净界(拉Purgatorio/英Purgatory),又译:炼狱、净罪界、涤罪所。王维克认为:若译“净土”也未尝不可,只恐与佛家的“净土”相混,故译“净界”。————译者

    〔24〕  马纳波其,又译:马拉伯其恶沟,是但丁想象的地狱中第八个圈的名称,是欺诈者受刑之处。————译者

    〔25〕  深沉的呻吟,指地狱中受刑者发出的声音。————译者

    〔26〕  《神曲》成书于1313——1321年。直译为《神的喜剧》。中世纪时“凡由平静开始而结局于悲惨的故事,可称悲剧;凡由纷乱和苦恼开始而结局于喜悦的故事,可称喜剧。《神曲》开始于悲哀的地狱,结局在光明仁慈的天堂”,故但丁定其为《喜剧》。

    《神曲》是用一节三韵句诗体写成的长诗,分《地狱》、《净界》和《天堂》三部曲,每部33首歌,连同全书的序曲,共100首歌,14223行。用意大利规范语言写成。

    《神曲》是中世纪最后一部杰作。它反映从封建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转折时期意大利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对新时代和新文化的许多方面作出了预言和贡献。————译者

    〔27〕  这是但丁的老师柏吕奈多·拉丁尼对但丁说的话。(见《神曲·地狱》第15篇。此句又译:“如果你跟随你的星,你将不会失去光明的港口。”)————译者

    〔28〕  此句出自《神曲·天堂》第25篇。————译者

    〔29〕  拉文纳,意大利北部城市,位于距亚得里亚海13公里的沿海平原,是古罗马的海港。公元5世纪为东哥特王国都城,6——8世纪是东罗马帝国统治意大利的中心。————译者

    〔30〕  蒂克(1773——1853),德国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曾任德累斯顿宫廷剧院导演(1825年),1841年普王威廉四世给他年金,定居柏林,创作剧本。————译者

    〔31〕  柯勒律治(1772——1834),英国诗人,评论家,哲学家。信奉惟一神教派,1798年与华兹华斯游汉堡,并在戈廷根一年,后大力介绍德国文学哲学。————译者

    〔32〕  三行体诗,由三行押韵的诗节组成的诗的形式,通常在英语诗中是用短长格的五音步诗,其中每节第二行,与下一节的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如aba,bcb,cdc...,三行一段,连锁押韵。————译者

    〔33〕  维罗纳,意大利东北部城市,连接意大利北部和中欧的交通枢纽,有公元一世纪末建立的古罗马圆形露天剧场。但丁早年被流放时寄居在这个城市的斯卡拉族那里。————译者

    〔34〕  此语源自《圣经·希伯来书》第2章第10节“因受苦难,得以完全”。————译者

    〔35〕  地帝城,但丁说的地帝是地狱之王路西勿罗,即撒旦。地帝城是但丁的地狱中惩戒恶意与暴行的地方(见《神曲·地狱》第8篇)。————译者

    〔36〕  塔西陀(约55——约120),古罗马历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历任保民官、执政官、行省总督。反对帝政,以共和政体为理想。著有《年代纪》、《历史》、《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演说家对话集》等;其行文艰深凝炼,取材较翔实。————译者

    〔37〕  百路督,《神曲》中为财富之神,Pluto一词,也指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财神》;又指希腊神话中伊阿西翁与得墨忒尔的儿子,财神,普路托斯(Plutus)。————译者

    〔38〕  维吉尔(前70——前19),古罗马诗人,代表作《埃尼德》12卷。其作品脍炙人口,被誉为罗马一代诗宗,对中古(如但丁)及近代诗人有相当影响。在《神曲》中代表人类的理性(人智)。————译者

    〔39〕  见《神曲·地狱》第7篇。————译者

    〔40〕  柏吕奈多·拉丁尼(1210——1294),佛罗伦萨文人与政治领袖。著有法文散文著作《宝库全书》;意大利文诗集《小宝库》,但丁对此极为赞许。————译者

    〔41〕  见《神曲·地狱》第15篇。————译者

    〔42〕  同上第14篇。————译者

    〔43〕  同上第9篇。————译者

    〔44〕  法利那,为基伯林派首领。《神曲·地狱》第10篇。————译者

    〔45〕  加佛尔是基独·加佛尔之父。基独·加佛尔是但丁之友,为白党被放逐,1300年8月客死异乡。但丁神游地狱时,他尚在人间。此处“fue”一词,为意大利文,相当于英语中的to be。————译者

    〔46〕  拉斐尔(1483——1520),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画家、建筑师,主要作品有梵蒂冈宫中的壁画《圣礼的辩论》和《雅典学派》,其他代表作有《西斯庭圣母》、《基督显圣容》等。————译者

    〔47〕  法朗赛斯加,是基独·味奇之女,嫁给吉央西托。据说,由于吉央西托丑陋,由其弟美男子保罗代行婚礼,从此两人弄假成真,有了私情。十年后,被其兄发现,将二人处死。————译者

    〔48〕  见《神曲·地狱》第3篇。————译者

    〔49〕  “净界”,又译:“炼狱”。净界山,又译:涤罪山,洗罪山。————译者

    〔50〕  《神曲·净界》第1篇。————译者

    〔51〕  《神曲·净界》第8篇。————译者

    〔52〕  同上第10篇。————译者

    〔53〕  同上第21篇。————译者

    〔54〕  盖汉纳,耶路撒冷附近之欣嫩子谷,为古时倾倒垃圾之地,常以火焚烧垃圾,以防瘟疫。《圣经》中作为地狱的借喻,或译:“苦难的地方”。————译者

    〔55〕  哈里发,中世纪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和奥斯曼帝国国家元首的称号。————译者

    〔56〕  皮阿斯特,埃及等国的货币单位。————译者

    〔57〕  沃里克郡,莎士比亚出生地。————译者

    〔58〕  伊丽莎白(1533——1603),英国都铎王朝最后一个女皇(1558——1603在位),依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加强专制统治。终身未婚,故称“处女女王”。她死后,都铎王朝为斯图亚特王朝取代。————译者

    〔59〕  托马斯·露西爵士,即告发莎士比亚偷猎鹿的沃里克的地主。————译者

    〔60〕  参见原书第10页:“落在大路上的每片枯萎树叶中都有这种力量,否则它怎能下落呢?”————译者

    〔61〕  圣斯蒂芬厅,原为礼拜堂,后为英国议院一个厅。————译者

    〔62〕  共济会成员,是创始于中世纪的一种秘密团体,以友爱互助为目的,成员散居世界各地,以暗号相通。————译者

    〔63〕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的创始人,反对经院哲学,主张“知识就是力量”。《新工具》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译者

    〔64〕  此语借用《圣经·创世记》中一句话:“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见第1章第3节)。————译者

    〔65〕  福斯塔夫、奥赛罗、朱丽叶、科利奥兰纳斯都是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译者

    〔66〕  列那狐,寓言故事中的狐狸名。(《列那狐的故事》是中世纪著名的史诗名)。德国诗人歌德(1749——1832),于1794年将这部中世纪民间流传的故事长诗加以改编,用六步格诗体写成长篇故事诗《列那狐》,是一部借各种动物的外形描写,对封建社会进行讽刺。讽刺诗的主角是一只狡猾的狐狸。————译者

    〔67〕  《十四行诗》,又译作《十四行诗集》,写于1592——1598年,共154首。见《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第11卷。————译者

    〔68〕  哈姆雷特、科利奥兰纳斯、麦克白都是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译者

    〔69〕  此语源出圣经《旧约·传道书》第7章第6节,中译文作:“愚昧人的笑声,好像锅下烧荆棘的爆声。”————译者

    〔70〕  道格培里与弗吉斯,是莎士比亚戏剧《无事生非》中的两个人物,前者为警吏,后者为警佐。————译者

    〔71〕  威廉·麦斯特,是歌德著作《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1796)与《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中的主人公。————译者

    〔72〕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1767——1845),德国评论家、诗人、东方学家。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与蒂克合译莎士比亚作品。————译者

    〔73〕  马尔巴勒,约翰·丘吉尔(1650——1722),英国统帅、政治活动家。1702年任大陆英军总司令。————译者

    〔74〕  阿金库尔战役,是英法两国百年战争(1337——1453)的第三阶段中,1415年10月25日在法国北部阿金库尔重创法军之役。————译者

    〔75〕  此句见《亨利五世》第3幕,第1场,亨利王在哈弗楼城前的讲话,不是在阿金库尔战役中。————译者

    〔76〕  莎士比亚很早同剧院发生关系。起初当演员,后来编剧本,最后成为伦敦寰球剧院的股东。该剧院建于1599年。————译者

    〔77〕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著名的教堂,位于伦敦西区。为英王加冕和皇室与国家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国王及著名人士安葬地。————译者

    〔78〕  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前456),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恩格斯称他为“悲剧之父”。————译者

    〔79〕  荷马(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古希腊吟游盲诗人。著有《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其生平及著作情况,众说不一,成为“荷马问题”。————译者

    〔80〕  南安普敦伯爵三世(1573——1624),英国贵族,作家保护人,尤以扶掖莎士比亚而闻名。莎士比亚以《维纳斯和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两诗作为奉献。————译者

    〔81〕  新荷兰,澳大利亚早期的旧称。————译者

    〔82〕  帕拉马塔,澳洲新南威尔士一个城市名。————译者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