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乘起信论别记(本)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海东沙门元晓撰

    将释此论略有二门。一者述论大意。二即依文消息。言大意者。然夫佛道之为道也。箫焉空寂。堪尔冲玄。玄之又玄。之出万像之表。寂之又寂。之犹在百家之谈。非像表也。五眼不能见其躯。在言裹也。四辩不能谈其状。欲言大矣。入无内而莫遗。欲言微矣。苞无外而有余。将谓有耶。一如由之而空。将谓无耶。万物用之而生。不知何以言之强为道。其体也旷兮。其若大虚而无私焉。荡兮其若巨海。而有至公焉。有至公故。动静随成。无其私故。染净斯融。染净融故。真俗平等。动静成故。升降参差。升降差故。感应路通。真俗等故。思议路绝。思议绝故。体之者乘影响而无方。感应通故祈之者。超名相而有归。所垂影响。非形非说。既超名相。何超何归。是谓无理之至理不然之大然也。自非杜口开士目击丈夫。谁能论大乘于无乘。起深信于无信者哉。所以马鸣菩萨。无缘大悲。伤彼无明妄风动心海而易[漂*寸]。愍此本觉真性睡长梦而难悟。同体智力。堪造此论。赞述如来深经奥义。欲使为学者。暂开一轴遍掬三藏之指。为道者永息万境遂还一心之源。其为论也。无所不立。无所不破。如中观论十二门论等。遍破诸执。亦破于破。而不还许能破所破。是谓往而不遍论也。其瑜伽论摄大乘等。通立深浅。判于法门。而不融遣自所立法。是谓与而不夺论也。今此论者。既智既仁。亦玄亦传。无不立而自遣。无不破而还许。而还许者。显彼往者往极而遍立。而自遣者。明此与者穷与而夺。是谓诸论之祖宗。群诤之评主也。所述虽广。可略而言。开二门于一心。栝摩罗百八之广诰。示性净于相染。普综逾阇十五之幽致。至如鹄林一味之宗。鹫山。无二之趣。金鼓同性三身之极果。花严璎珞四阶之深因。大品大集矌荡之至道。日藏月藏秘密之玄门。凡此等辈众典肝心一以贯之者。其唯此论乎。故下文云。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然以此论。言迩理遐。文少义多。从来释者。鲜得其宗。良以各守所习。而牵文。不能虚怀而寻旨。由是不近论主之意。或望源而述流。或把叶而云干。或割领而补袖。或折杖而带根。今直依此论文属当所述经本。略举纲领。为自而记耳。不敢望宣通世。述大意竟。

    第二消文者。初归敬偈及因缘分文相。可知立义分中立二章门。谓法与义。法者是大乘之法体。义者是大乘之名义。初立法者。起下释中初释立法之文。后立义者。起下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以下释立义文也。初立法中。亦有二立。一就体总立。起下释中初总释文。二约门别立。起下言真如者以下别释之文初中。

    言法者谓众生心者 自体名法。今大乘中。一切诸法。皆无自体。并用一心。为其自体故。言法者谓众生心。

    言是心即摄一切法者 显大乘法异小乘法。良由是心通摄诸心。

    言是心即摄一切法者 显大法自体。唯是一心。不同小乘一切诸法。各有自体皆得作法。故说一心为大乘法。所以依此心法。显大乘义。

    何以故 下约门别立。此文望上释总义。望下立别门也。心法是一。大乘义多。以何义故。直依是心。显大乘义。

    言何以故 下解意。云心法虽一。而有二门。真如门中。有大乘体。生灭门中。亦有相用。大乘义虽多。莫过体相用。故依一心显大乘义。

    言是心真如者 总举真如门。即起下即是一法界以下文。

    言相者 真如相。起下复次真如者依言说有二种以下文。

    言是心生灭者 总举生灭门。起下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以下文。

    言因缘者 是生灭因缘。起下复次生灭因缘以下文。

    言相者 是生灭相。起下复次生灭相者以下文。

    言能示大乘自体者 是生灭门内之本觉。本觉即是生灭之因。是故示于生灭门也。真如门中。直云大乘体。生灭门中。乃云自体。不无所以。至下释中。其义自显也。

    言相用者 含有二义。一者能示如来藏中无量性德相故。名为相。亦示如来藏不思议业用。故名为用。即是相大用大义也。二者真如所作染相名相。真如所起净用名用。如下文云。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即有染相。无明染法。本无净用。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所言义者 已下。第二立义章门。此中亦二。一显大义。二明乘义。此二起下释中二文。至彼属当也。

    显示 正义中。大分有二。一正释上名义分。二复次从生灭门以下。略明寻参入理之方。正释之中。依上有二。初释法章门。二复次真如自体已下。释义章门。初释法中亦二。一者总释。释上总立。二者别解。解上别立。

    言依一心法有二种门者 如经本言。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此言心真如门者。即释经本寂灭者。名为一心也。言心生灭门者。是释经本一心者。名如来藏。是义云何。以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唯是一心。如是一心。是名为心真如门。故言寂灭者。名为一心。又此一心体。是本觉。而随无明。动作生灭。故于此门。如来之性。隐而不显。名如来藏。如经云。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通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反现诸趣。如是等义。是生灭门。故言一心者。名如来藏。是显一心之生灭门。如下文云。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乃至此识。有二种义。一者本觉。二者不觉。故知非但取生灭心为生灭门。通取生灭自体生灭相。皆为生灭相。皆为生灭门内义也。以生灭因及生灭缘与生灭相。为生灭门。故二门义如是。所言一心者。染净诸法。其性无二。真妄二门。不得有异。故名为一。此无二处。诸法中实。体异虚空。性自神解。故名为心。然既无其二。何得有一。一无所有。将谁曰心。如是道理。离言绝虑。不知何以自云强为一心也。

    言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者 释上立中是心则摄世出世法。言以此二门不相离故者。是释二门各总摄义。何者真如门。是诸法通相。通相外无别诸法。诸法皆为通相所摄。如微尘是法。器通诸相。诸相外无别瓦器。瓦器皆为微尘所摄。真如门亦如是。生灭门者。即此真如。是善不善因与缘和合。反作诸法。虽实反作诸法。而恒不坏真性。故于此门亦摄真如。如微尘性聚成瓦器。而常不失微尘性相。故瓦器门即摄微尘。生灭门亦如是。设使二门虽无别体。二门相乖不相通者。则应真如门中摄理而不摄理事。生灭门中。摄事而不摄理。而今二门互相融通。际限无分。是故皆各通。摄一切理事诸法。故言二门不相离故。

    问若此二门。各摄理事。何故真如门中。但示摩诃衍体。生灭门中。通示自体相用。答摄义示义异。何者真如门。是泯相以显理。泯相不除故。得摄相。泯相不存故。非示相。生灭门者。揽理以成事。揽理不坏得摄理。揽理不泯故。亦示体。依此义故。且说不同。通而论之。二义亦齐。是故真如门中。亦应示于事相。略故不说耳。问二门不同其义已见。未知二门所摄理事。亦有随门差别义不。答随门分别。亦有不同。何者真如门中所摄事法。是分别性。以说诸法不生不灭本来寂静但依妄念而有差别。故心生灭门所说事法。是依他性。以说诸法因缘和合有生灭故。然此二性虽复非一而亦不异。何故以因缘所生生灭诸法。不离妄念而有差别故。分别性不异依他。亦在生灭门也。又因缘之生自他。及共皆不可得。故依他性不异分别。亦在真如门也。如是二性虽复不异。而亦非一。何以故。分别性法。本来非有。亦非不无。依他性法。虽复非有。而亦不无。是故二性亦不杂乱。如摄论说。三性相望。不异非不异。应如是说。若能解此三性不一不异义者。百家之诤。无所不和也。二门所摄理。不同者。真如门中所说理者。虽曰真如亦不可得。而亦非无。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无有反异。不可破坏。于此门中。假立真如实际等名。如大品等诸般若经所说。生灭门内。所摄理者。虽复理体离生灭相。而亦不守常住之性。随无明缘。流转生死。虽实为所染。而自性清净。于此门中。假立佛性本觉等名。如涅槃华严经等所说。今论所述。楞伽经等。通以二门。为其宗体。然此二义。亦无有异。以虽离生灭。而常住。性亦不可得。虽曰随缘。而恒不动。离生灭性故。以是义故。真如门中。但说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不动实际。建立诸法。生灭门中。乃说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不染而染。染而不染。同真如门中。说唯空义。生灭门内。说不空义。为不如是耶。答一往相配。不无是义故。上立义分真如相中。但说能示摩诃衍体。生灭门中。亦说显示大乘相用。就实而言。则不如是。故下论文。二门皆说不空义。问若生灭门内二义俱有者。其不空义。可有随缘作生灭义。空义是无。何有随缘而作有义。答二义是一。不可说异。而约空义。亦得作有。何者若空定是空。应不能作有。而是空亦空故。得作有。然此空空亦有二义。一者有法性空。是空亦空。有之与空。皆不可得。如是空空。在真如门。如大品经云。一切法空。此空亦空。是名空空。二者犹如有无有性故得为空。是名曰空。如是空。无空性故。得作有。是名空空。如是空空。在生灭门。如涅槃经云。是有是无。是名空空。是是是非是。名空空。如是空空。十住菩萨。尚得少分。如毫厘许。何况余人。二门差别。应如是知。上来释上总立法竟。

    心真如者 以下。第二广上别立广二门即为二。初中品二。一广真如。二复次已下。广真如相。此二文意有异者。初是总释。后是别解。又初文。明不可说。显理绝言。后文。相可得说。显不绝言。故初文中。

    言离言说相离名字相乃至言真如者 因言遣言。后文中。

    言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谓如实空如实不空 然后。文亦说一切分别皆不相应。当知一切言说。亦不相应。此即显理离言绝虑。又初文中。要依因言遣言之言。乃得显其理之绝言。此亦显理不离言说相。问理实而言为绝。若不绝言。则非绝虑。若言得说理实绝言者。则随自宗相违过。先以绝言之言不绝而理实绝言故。若使绝言之言亦言绝者。则堕自语相违过。先以绝言之言亦绝而言得说言故。又若不绝言者。正体离言则过于理 若实绝言者。后得带言则倒于理。又若不绝言。则初段论文。斯为妄语。若实绝言。则后段论文。徒为虚设。如说虚空为青黄等。答或有说者。是故当知。理非绝言。非不绝言。以是义故。理亦绝言。亦不绝言。如是等言。无所不当故。无所当。由无所当故。无所不当也。真如门中绝不绝义。既如是说。生灭门中亦同此说。

    言生灭者 已下。第二释生灭门。于中有二。初正广释。二复次有四种熏习已下。因言重显。初中有三。一广上立义分是心生灭。二复次生灭因缘已下。广上生灭因缘。三复次生灭相已下。广上生灭相初中有二。一约体总明。二依义别解初。

    言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者 谓不生灭心。因无明风动。作生灭。故说生灭心依不生灭心。然不生灭心与生灭心。心体无二。但将二义。取心为二。以说依耳。如不动水为风所吹而作动水。动静虽异。水体是一。而得说言依静水故有其动水。当知此中道理亦尔。如下论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又四卷经云。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名为识藏。又言刹那者。名为识藏。当知此云有生灭心。正谓识藏。今通取所依如来藏与能依生灭心。合为心生灭门。故言心生灭门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非举如来藏。而取生灭心。为生灭门也。如下文之此识有二种义。故知二义。皆在生灭门也。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者 此不生灭。即上如来藏。言生灭者。是上不生灭心之生灭。言与和合者。不生灭心动作生灭。名之曰与。此生灭之心。心之生灭。不相舍离。名为和合。如下论云。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此中水之动是风相。动之湿是水相。虽有二相。而无二体故。不相离。心亦如是。心之生灭。依无明成。生灭之心。从本觉成。而无二体。不相舍离。故为和合。正是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也。言非一非异者。此心与生灭非一故。恒不失不生灭性。又心与生灭非异故。亦举体作生灭相。若是一者。作生灭时。失不生灭。如其异者。此不生灭不作生灭。故言非一非异。虽有二义。心体无二。此合二义。不二之心名为梨耶识也。如四卷经云。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如是。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非异。若不异者。泥团微尘。应无差别。如是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异。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非真识灭。但业相灭。今此论者。正释此经文。故言非一非异。此言转识者。梨耶识内生灭见相。名为转识。于中体名为藏识。如十卷经云。如来藏阿梨耶识。共七种识生。名转相。故知。转相亦在阿梨耶识。言自真相者。十卷经中。真名自相。本觉之心。不藉妄缘。性自神解。名为自真相。是约不一义门说也。然随无明风。作生灭时。神解之性。与本不异。故亦得名为自真相。是依不异义门说也。当知自真名。不偏在不生灭。问如瑜伽论等说阿梨耶识。是异熟识一向生灭。何故此论乃说此识具含二义。答各有所述。不相违背。何者。此微细心。略有二义。若其为业烦恼所感义边。辨无令有。一向生灭。若论根本无明所动义边。熏静令动。动静一体。彼所论等。依深密经。为除是一是常之见。约业烦恼所感义门。故说此识一向生灭心。心数法差别而转。今此论者。依楞伽经。为治真俗别体执。就其无明所动义门故。说不生灭与生灭和合不异。然此无明所动之相。亦即为彼业惑所感故。二意虽异。识体无二也。问为当。心体常住。心相生灭体相不离。合为一识。为当。心体常住。亦即心体生灭耶。答若得意者。二义俱许。何者。若论其常住不随他成曰体。论其无常随他生灭曰相。得言体常相是无常。然言生灭者。非生之生。非灭之灭。故名生灭。是心之生。心之灭故。乃名生灭。故得言心体生灭。如似水之动名为波终不可说是动非水之动。当知。此中道理亦尔。设使心体不动。但无明相动者。则无转凡成圣之理。以无明相一向灭故。心体本来不作凡故。难曰。若使心体生灭。则真心有尽。以生灭时无常住故。又若心体本静而随缘动。则生死有始。是为大过。以本静时无生死故。又若心随缘变作生灭。亦可一心随缘反作多心。是三难不能得离。故知。此义不可立也。解云。此义无妨。今从后而答。如说常心。随无明缘。反作无常之心。而其常性恒自不反。如是一心。随无明缘。反作多众生心。而其一心常自无二。如涅槃经云。一味之药。随其流处。有种种味。而其真味亭留在山。正谓此也。又虽曰本静。随缘而动。而无生死有始之过。以如是展转动静皆无始。如说云。先是果报。后反成因。而恒展转。因果皆无始故。当知。此中道理亦尔。又虽心体生灭。而恒心体常住。以不一不异故。所谓心体不二。而无一性。动静非一。而无异性故。如水依相续门则有流动。依生灭门而恒不动。以不常不断故。所谓不度亦不灭。故当知。此中道理亦尔。是故所设三难。无不消也。上来约体总立已竟。

    此识有二种义 已下。第二约义别解。此中有三。一门义总摽。略明功能。二云何为二已下。依义别释。广显体相。三复次觉与不觉已下。总约二义。明同异相。初中。

    言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者 能摄之义如前已说。然说二门各摄一切。今明一识含有二义。故一识能摄一切。不言二义各摄一切。以此二种唯在生灭门内义故。又此二义。不能各摄一切法故。又复上于二门。但说摄义。以真如门中无能生义故。今于此识亦说生义。以上生灭门中。方有能生义故。此义云何。由不觉熏本觉故。生诸染法。由本觉熏不觉故。生诸净法。如此二义。和合方能遍生一切故。言识有二义生一切法。此言即起下有四熏习已下文也。问上言一心有二种门。今云此识有二种义。彼心此识。有何差别。解云。上就理体。名为一心。体含绝相随缘二义门故。言一心有二种门。如经本言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义如上说。今此中识者。但就一心随缘门内。理事无二。唯一神虑。名为一识。体含觉与不觉二义故。言此识有二种义。是故。心宽。识狭。以心含二门识故。又门宽。义狭。以生灭门含二义故。如四卷经云。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举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十卷经云。如来藏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识有生有灭。如来藏不生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