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引言 自我认知与人的本性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宗教一旦被证实是真实存在的,就会消亡。而科学就记录宗教的消亡。

    奥斯卡·王尔德[1894]

    写一部心理学的发展史,就如同要记载人类灵魂(soul)是如何演变的,这不亚于写一部人类起源的历史。人们通常认为科学心理学始于亚里士多德(是他最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与梦相关的问题),但在科学心理学之前以及在非科学心理学的范畴,已经有而且一直有研究关注着“灵魂的科学”,现在的所有心理学流派都起源于此。

    要想了解心理学就必须了解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灵魂。但其独特性使这一学科处于非常特殊的处境:从科学的角度研究灵魂这一概念,必须提供自己的研究对象。事实上,心理学并不了解自己的研究对象,同时又坚决拒绝沿袭传统的概念。正如我们长久以来从民俗、宗教、神话等渠道所知道的那样,在科学心理学中“灵魂”并不存在,但研究却在以它存在的方式进行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心理学一方面努力确定其灵魂概念(soul-con-cept)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又通过研究证实灵魂并不存在,选择把这个问题留给其他学科,尤其是人种学。

    精神分析给予这些在心理学中被忽视的领域以特殊地位,但是精神分析是从唯物主义心理学的“启蒙”角度进行研究,而不是首先从它和它所处的环境来认识灵魂概念。本书的任务不是将精神分析或者任何现代心理学应用于人文学科,而是从发展演变的角度了解我们的心理,以及这门学科。心理学是如何从灵魂概念演变而来的?这一概念既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多年来发展演变的源头。本书注重的是对灵魂的研究,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史研究————探讨其发展演变而非发展历史。

    这让我们不得不面对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基本问题。对此,我所做的论述虽然看起来像是在回顾历史,但我仅限于其中最基本的要点。对于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来说,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灵魂研究到底是科学的还是哲学的,是物理学的还是形而上学的(亚里士多德),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科学)。从亚里士多德为回应柏拉图的哲学灵魂观而提出的最初科学心理学到现代的精神分析的各种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论,不同时期的不同流派都最终要归结于这一决定了不同世界观、态度和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

    心理学的二元性

    为了把握存在于具有不同世界观的心理学各个流派中这一古老争论的意义,我们应首先探讨一下这一基本问题。心理学知识的不同发展阶段揭示,主观和客观取向并不是简单地改变视角的问题。实际上,在心理学中存在一种固有的二元性,我称之为关系科学。

    我们需要区分心理学的两个领域:自我认知(self-knowledge,或自我表征)和对他人的认知(了解人的本性)。第一个领域是用自我认知理论研究自我意识;在第二个领域,无论是关于性格、正规教育还是关于心理治疗的一般理论,心理学作为一种方式、工具,或者“技术”,都被用于洞察、控制他人。简言之,我们必须将主观心理学和应用、客观心理学区分开。之后我们将看到这样做是否正确,尤其是我们是否可以将客观心理学称为“应用”心理学。虽然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来自主观范畴,但它都有客观的倾向性。这里的“应用”意味着有目的地影响他人,就像在原始的巫术中那样,这是基于对人的内心活动的明确假设。

    直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后期才有人尝试把心理从内在、主观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科学研究的对象。亚里士多德反驳柏拉图的哲学灵魂概念就是这种尝试。直到19世纪,作为一门意识科学,心理学才赢得了科学的地位,从笛卡儿主观经验角度研究意识。科学使这种主观观察的研究模式成为感知心理学,或者心理物理学的组成部分,成为“没有灵魂的心理学”,而将灵魂研究留给了哲学家们。因此,我们应该从笛卡儿开始回顾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灵魂概念演变成了自然哲学中的无意识,而意识现象构成了心理学这一学科的研究内容。

    无论是否合适,精神分析将这两个研究范畴融合在一起。弗洛伊德想把心理学的自我认知从意识扩展到无意识,将难以理解、代表古老灵魂的无意识变成自我观察(self-observation)和客观理解的对象。他扩展了意识的范畴,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是在从现实的角度解释无意识的过程中,正如感知心理学对待意识那样,弗洛伊德将灵魂拒之门外。

    弗洛伊德承认无意识也就确认了灵魂概念,但是从唯物论角度解释灵魂,他又否认了灵魂。意识不仅仅包含外部世界的信息。弗洛伊德用无意识这个概念来解释这种超出外部世界的信息,他将之解释为现实的反映,即只是外部世界的一种残留。但是,无意识拥有的不只是过去的现实,它还包含一些不真实的、超感官的、曾归因于灵魂的内容。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祖先早期的思想和哲学是精神性的,不是真实存在的。对我们的祖先来说,灵魂完全是内在的、精神性的和超自然的。灵魂只有在最近科学心理学的包装下,才成为一个外在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当代心理学或许是一门科学,但是科学并不能解释它的基底,即灵魂。心灵(psyche)既不是现代神经病学认为的大脑功能,也不是弗洛伊德设想的被升华了的生物欲望。科学心理学可以用同一理论解释本能的人和理智的人。然而,正如布洛伊勒坦言的那样,这种心理学留下一块“很大的空白”[1],因为大脑只是我们演奏灵魂主旋律的一种乐器,而性冲动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即使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对灵魂有所了解,心理学的大部分————最好、最有意义的部分————也无法解释,因为灵魂是主观的,需要一门关于自我意识的心理学。

    心理学作为投射

    关于自我意识的心理学关注的是纯粹的主观现象,这是它的全部价值所在。然而,我们缺少通往内心,即灵魂的途径以及任何内省的动力。内省似乎是非先天的,是后天习得的;先天的、自发的东西似乎就是投射(projection)。尽管————或者因为————它是内心活动和灵魂的基本机制,人们也一直在使用这种机制,但投射还有待于心理学上的解释。稍后,我将讨论我们对投射的内在需求。在此,我只想谈论投射机制在科学心理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早期,科学心理学从感官转向思维的研究————认知心理学。人们设计了联想实验,在一个实验对象身上总结出一种也可以让其他人理解的思维定律。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这样的实验结果是有效的,但就实验设计和实验实施过程而言,实验者被排除在外。精神分析已经从基于“客观的”联想实验转变到基于主观的自由联想。但即使是这样的精神分析,尽管在临床上是有用的,我们还是看到了相同的取向————非心理的取向。无论怎样,精神分析师揭示患者内心活动的普遍规律时,至少在理论上必须将自己包括在内。但在临床实践中,精神分析师感觉被排除在研究结果之外,而且是主观上不参与到结果之中。他越关注患者,就越是这样。正如我从客观的角度把它称为关于关系的科学那样,我们可以把关于人的本性的临床心理学称为主观意义上的关于投射的科学。[2]

    因此,就像在道德和教育领域我们总是研究他人那样,我们也需要一个既研究他人又实践于他人的心理学。虽然我们能理解别人可能会改变,但心理学声称是一门主要关于自我认知的学科。自相矛盾的是,它的自我认知是从他人那里获得并进行检验的认知。科学心理学似乎非常习惯于这种无法逃避的事实,认为观察和研究一个对象是必要的,而这个对象却不是自己。这里,逻辑矛盾实际上是情感上的阻抗(resistance)。

    日常生活体验充分表明,自我(self)可以充当自我观察的对象,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是这样做的。通过他人研究我们自己的心理状态,无论他人是学生、患者、朋友还是情人,我们都无法避免内在的错误根源。但是,一旦一般规则和模式确立后,科学的意识形态就会导致我们忽略差异性,这在心理学领域最为重要。如果没有明确界定个体或人格因素,这本身在科学上就是挑战。我们只要注意一下受过学校教育的实验者的学术思维过程与普通受试者单纯的自发行为之间的区别,就能认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从一个人推断到另一个。心理学家将他本人从对他人的调查结果中摘离出来也许是正确的,因为大家都有这样心照不宣的默契,即存在着心理学家的心理学和被心理化(psychologized)的心理学。

    对自我认知的抗拒

    心理学家只有把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投射到研究对象身上,才能把他们自己包括在研究之内。由于未觉察到这一过程,我们认为我们所做的恰恰相反————在心理上从研究对象推断到他人,然后回到我们自己————但实际上我们是从自己投射到他人。人们或许会认为结果或多或少是一样的,但我们现在更感兴趣的是心理偏向,而不是结果是否一样。这里我们为抗拒自己成为心理学研究对象找到了情感上的理由。在内心深处,我们不想观察自己,不想提升自我认知。首先,寻求自我认知并不是我们本性的原始部分。其次,这样做是痛苦的。最后,这并不受益而常常令人不安。要让自我意识更容易忍受,我们需要假想出自我认知是有益处的。但由于自我认知的妨碍作用太过频繁,我们还是决定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