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国际维特根斯坦哲学讨论会观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四届国际维特根斯坦哲学讨论会,已于1979年8月召开了。这次的会议,一如既往,是由奥国维特根斯坦协会召开的。这个协会成立于1976年,会长是许布纳博士(Dr.A.Huebner),组织委员中有美籍奥国人莱因费勒夫妇(W.和E.Leinfeller);许布纳夫妇(A.和L.Huebner);哈勒(R.Haller)和魏因加特纳(P.Weingartner)。此外,还聘请了若干顾问,其中有逻辑经验论的主要代表费格尔(H.Feigl);麦吉尼斯(B.McGuniness);施太格缪勒(W.Stegmueller)、费雷(G.Frey)等分析哲学家;数学家门格尔(K.Menger)和奥国信息论者泽蒙克(H.Zemunk)也是顾问。

    奥国维特根斯坦协会是以下奥地利的基尔希堡(Kirchberg/Wechsel)为会址。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维特根斯坦从1920年到1926年在这个市镇当过小学教员,并出版了生前的第二部著作:《小学词典》。现在这个小学已经扩建成为维特根斯坦的纪念馆,陈列了他当时在这里从事教学工作有关的遗物,供人参观。历次国际维特根斯坦哲学讨论会,就在这个小学里举行。

    奥国有些学者认为基尔希堡作为这个协会所在地的意义,除此之外,还有其哲学上的意义,即这个市镇具有所谓“市场哲学”(Agora-Philosophie)的气氛。阿加拉是希腊的一个市镇,苏格拉底曾经首次应用语言分析方法,对市镇上各行各业的市民作过哲学的游说。无可否认,维特根斯坦在生活方面确有其动人之处,他放弃了百万家财的遗产,自食其力,当过小学教员,还做过修道院的园丁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自愿地在伦敦一个医院的实验室里充当助手。战后,他辞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教授之职,专心从事哲学研究工作。维特根斯坦的确有如苏格拉底或斯宾诺莎(有人称他为当代的苏格拉底或斯宾诺莎)那样“现身说法”的精神。但是,这里问题是在于维特根斯坦怎样能应用如他在《逻辑哲学论》或《哲学研究》中的那种隐晦含蓄的语言,对那市镇里的市民进行“对话”,博得他们的了解和“同情”,因而成为“市场哲学家”呢?

    1976年4月,奥国维特根斯坦协会为纪念维特根斯坦逝世二十五周年,召开第一次讨论会。对于召开这次讨论会的意义,许布纳会长在开幕式上作了如下的说明:“到底维特根斯坦在哲学史上占有什么地位,将来会有定论。但是,无论从他思想上的重要性或真诚性来说,维特根斯坦哲学作为一个当前‘哲学论坛’(Forum philosophicum)的精神和内容的象征,是没有什么不适当的。”

    在首次讨论会上,只有来自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国的少数哲学家,宣读的论文只有五篇。以后,由于得到奥地利联邦政府科学研究部和下奥地利州政府的资助,这个讨论会突然成为国际性的组织。1977年8月的第二次讨论会,到会人数就达五百人之多,在会上发言的有一百三十余人。这次的会议分为五个大组和三十五个小组。五个大组的讨论题目如下:(1)关于维特根斯坦早期的知识论、本体论和逻辑哲学问题;(2)晚期的语言哲学;(3)维特根斯坦的心的哲学;(4)维特根斯坦对于语义学、语言学和信息论的影响;(5)关于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文献问题,美学、伦理学和宗教问题。这次讨论会总的题目是:“维特根斯坦和他对于当代思潮的影响”。

    在三十五个小组中,分别讨论了许多有关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专门问题。例如,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所用的词如“事实”(Tatsache)和“事态”(Sachverhalt),在《哲学研究》中所用的词如“语言游戏”(Sprachspiel)和“生活形式”(Lebensform)的意义,还有私人语言、语法、规则、特征等问题,以及数学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等方面某些专门问题等。

    这次讨论会认为维特根斯坦生前发表的哲学著作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死后发表的也都“带着未完成的色彩”。因此在他的著作中遗留下来的许多问题,却是自己提出但没有解决的问题。例如,“语言如何在经验世界中的应用问题”,这是他晚期作为哲学的最基本问题提出的,然而他在《哲学研究》或其他著作中,对这个问题并没有作出最后的答复。这次到会的所谓维特根斯坦专家都试图应用维特根斯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来进行“哲学研究”(phiosophizing)并期望得到《逻辑哲学论》中对于《哲学研究》提出的结论:即“哲学问题终于基本上解决了”(1)。但是,他们最后也如维特根斯坦那样认识到:“一切哲学问题原则上没有解决的可能性”,《哲学研究》的结论仅能如他所说的那样:“我们对于解决哲学问题所做过的工作是多么的微少呵。”(2)

    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所谓维特根斯坦专家,主要的有下列一些学者:阿姆斯康波(U.E.M.Amscombe)、布莱克(M.Black)、芬契(H.L.Finch)、麦尔科姆(N.Malcolm)、欣蒂卡(I.Hintikka)、斯坦尼纽斯(E.Stenius)、赖特(G.H.Wright)、麦吉尼斯、施太格缪勒、沃尼维契(B.Wolniewicz)等。

    第三次国际维特根斯坦讨论会于1978年6月召开,参加会议的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四百多人。会上宣读的论文有一百二十多篇,这次参加讨论会的除了哲学工作者外,有语言学家、逻辑学家、控制论家、统计学者、博弈论者、信息论者、数学家和哲学史家等等。这次讨论会的总题目是“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和批判理性主义”。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出,这次会议的对象已经超出维特根斯坦之外,而同与其相关的哲学流派打交道了。

    何以这次会议以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和波普尔(K.Popper)的“批判理性主义”为题呢?理由是由于维特根斯坦、波普尔都和维也纳学派主要代表如石里克、魏斯曼(F.Waismann)和费格尔等有密切的个人关系,但是无论维特根斯坦还是波普尔对于维也纳学派都始终保持一定距离,他们连维也纳学派每星期四晚上的讨论会都没有参加过,更说不上是维也纳学派的成员或者说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论者了。

    曾经一度是石里克和卡尔纳普学生的分析哲学家亨佩尔(Carl G.Hempel)以“维也纳学派:一种个人的看法”(Der Wiener Kreis:Eine persönlische Perspektive)为题,在这次会上作了开幕式的发言。他对维也纳学派的经验认识论作了回顾和评论。他认为这个学派从他个人看来,有其优点和缺点。优点是在于应用了现代逻辑分析方法解决了若干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或者把这类问题作为毫无任何认识内容因而是无意义的问题排除于哲学之外,它肯定了现代科学是经验认识最高的发展形式,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所谓“科学世界观点”。这种种对于现代哲学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但是,这种经验认识论也有其难于克服的缺点,这种缺点就在于作为它的理论基础的“证实性原则”没有得到科学逻辑方面的支持。亨佩尔指出:石里克、卡尔纳普或魏斯曼对这个理论原则从两个方面作了论证:一方面是企图对于经验认识论通过基本命题和其他实际命题关系的逻辑分析制定其普遍特征;另一方面是在经验命题中经常见到的专门术语如电子、DNA或神经官能症等,通过逻辑意义的分析还原到观察术语,这种术语是可以用之描述经验事实,因而通过感觉作出核定的。

    石里克和魏斯曼在维特根斯坦影响下对于前一方面的问题作了答复。他们说,一切经验命题是一定的基本命题有限的真理函数,因而用适当的观察命题是可以证实的,就是说,是可以还原到基本命题的。对此,亨佩尔则表示异议。他说:无可怀疑,一切自然规律是一种经验命题,但它具有普遍命题的形式,因而它决不能和有限多的原子命题的真理函数相等,也不能借这样的原子命题对它作出证实性或如波普尔提出的“证伪性”的结论。

    亨佩尔认为我们根本找不到单个命题的经验性质的普遍特征,因为从作为试验对象的假设引申出来的观察命题必须把其他的假设作为补充的前提,才有其试验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基本命题而被检定的假设不仅仅是某个单个的假设,且是一类的假设,因而一种被试验结果所否定的假设并不是说:它是错误的,而是说,那个由于试验的需要而被采用的整个命题系统必须作出适当的改变。这就是蒯因(W.V.O.Quine)后来提出的所谓经验知识的“整体论观点”(Holistische Auffassung)。关于后一方面的问题,卡尔纳普在《世界的逻辑构造》一书中作了细致的论证,他说:“一切经验概念根据少数基本概念可以明确地下定义。”但是,他后来发觉这个原则根本不能适用于所谓素质观念(Dispositionsbegriffe),如“可溶解的”、“有弹性的”这一类的概念,于是在“检验性和意义”一文中,企图在还原命题基础之上提出了“部分的定义性”的假设。1956年后,卡尔纳普对于心理概念的逻辑研究的结果,迫使他明显地走向“整体论观点”。他说: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不能单个的制定,只能和许多其他相关的概念共同制定,而且要假定下列两类命题为其工具,第一类命题是所谓把有关科学理论的术语互相联系起来的“理论公设”;第二类命题是所谓“符合法则”。我们用这个法则并借助于“观察术语”才能对于理论的陈述作出解释。

    亨佩尔认为用“理论公设”和“符合法则”制定科学概念的特征是个值得考虑的看法,而且导致由费耶阿本德(P.Feyerabend)和库恩(Th.Kuhn)提出了所谓“不可通约性”(Inkommensurabilitaet)的理论观点。如果一种科学理论为其他理论所替代,那么其中采用的原来术语的意义就必须有所改变,例如在相对论力学中同样有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的概念,但这些概念和在牛顿力学中的意义却是完全不同的。还有,爱因斯坦用以表述质量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