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五 人學與心學——桴樓閒話之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居今之世,亟當提倡兩種學問。一曰「人學」。一曰「心學」。亦可合稱為「仁學」。

    孟子曰:「仁者人也。」又說:「仁,人心也。」人有此心,始得為人。故仁學乃是人學與心學之合稱。

    人學學「為人」,心學學「養心」。

    為人之學,重在「與人為人」。養心之學,重在「因心養心」。此兩種學問,乃中國傳統文化精華所萃,而同時又為今世人之所忽,而又萬不可忽者。其亟須提倡之理由在此。本篇試略申其大義。

    何謂「與人為人」?乃指為人必在人羣中為之,離了人羣,即不得為。人在人羣中為人,非在人羣中謀生之謂。魯濱遜漂流荒島,主要只求謀生,斯則與其他獸類同居此荒島者不能有大異。必待其重回人羣,乃始有重新做人之環境與可能。丹麥易卜生一劇本,設為有娜拉其人,離家出走,告其夫曰:「我將到社會上做一人,不復在家庭作一妻。」「五四」運動時,此一劇本在中國宣揚甚廣。幾乎認為人生大道即在此。但在家為妻,是亦人職。不得謂為妻即不是人。出至社會,只是另換一身分,或當學校教師,或為醫院看護,或做公司中一職員,或從事任何職業,仍必與人為人。非可脫離人羣,超越人羣,獨立自由,擺脫淨盡一切的人與人關係,抹去了一切在人羣中之身分而赤裸裸地為一人。

    西方神話中有亞當、夏娃,成雙作對,來此世界作人。若使夏娃也如娜拉,離開亞當,則將不復有今日之人類。釋迦牟尼逃其妻女,隻身遠去,但他後來還是回入人羣中與僧為僧,也便是與人為人。達摩東來,九年面壁,但彼居住在嵩山少林寺,不如魯濱遜之在荒島。彼亦仍是與僧為僧,在僧羣中作一僧,非脫離超越了僧羣,而可獨立自由地為一僧。故佛教徒雖主張出家,但並未主張出世。若貿然自殺,想求出世,他將依然受輪廻,轉胎投入此世中來,若為僧則依然是在人羣中為人。為人則必有「人道」;必與人為人。此乃人生一大眞理,誰也不能違背。中國古人,自始即認淸楚此一事實,從而探索發揚此一事實中之眞理。宏通細密,舉以教人。中國社會即建基在此,中國文化亦導源在此。中國人所講究之人倫道德皆由此來。

    二

    心則是人之主宰。欲知如何為人,須先知如何「養心」。人生不專為生,更要乃在生而為人。謀食之上須知「謀道」。謀食者以心為形役,謀道必奉心為主宰。人有一盆花,一缸魚,皆知所以養。人有一心,卻不知養,可謂大愚。何謂「因心養心」?心為人人所同有,因此有同然之心。同然者則必歷久而常然。此同然與常然者,又稱為人之本然之心。因不能有超越人羣獨立自由創出此心以強人必然也。既為人之所同然常然而又本然者,則亦必是當然者。人有此當然之心,流出為事,於是有當然之理。能知此心,斯知為人之道;能養此心,斯能眞實踐履此為人之道。故貴能從人學中來認取心,從心學中來作為人,此兩端,交互廻環,成為一體,中國古人則稱此曰「仁」。然使心失其養,則違其當然,異於同然,非其常然,而流俗相沿,轉有即認此以為人心之本然者。故「知心」之學,又為養心之前提。

    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夫婦居室,使兩心不相知,則決然非嘉耦。父母不知子女心,何來有慈道。子女不知父母心,何來有孝道。一切做人道理,全從心中流出。人之軀體,各別分開,故從身生活言,可以爭獨立,爭自由。心則是一大共體,亘古今,通天地,只要是人,則必具此心。心與心之間,則最易相感相通,因其相感相通而成為一「大共心」。亦可謂乃由此一大共心而分別出億兆京垓為數無窮之「個別心」。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