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 与舅及表侄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呈诗劝舅 弘治十八年(1505)

    老舅近何如?心性老不改。世故恼情怀,光阴不相待。借问同辈中,乡邻几人在?从今且为乐,旧事无劳悔!

    【译文】

    老舅您最近过得怎么样?

    性情怎么总是改不了。

    您为世俗人情一直烦恼,

    光阴如梭可是不等人。

    请问您老的那些乡邻乡亲中,

    您的老伙伴还健在几人?

    以后一定要快快活活,

    不值得为懊悔过去的事情而不快乐。

    【点评】

    养舅父之志

    此信写于弘治十八(1505)年,阳明先生时年34岁,在兵部任主事,开始收弟子,一门心思讲学。讲学的内容在当时有拨乱反正的意思,即圣贤学问是身心学问,要学好身心学问,既要尊师重道,又要树立坚定的志向。

    养长辈之志是孝的最高境界。

    诗中,外甥劝舅舅要少烦恼多快乐。俗话说,高兴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阳明先生说,乐是心的本体。

    几封家书中至少有两个证据可以证明,阳明先生舅舅家并不富裕,一是母亲郑氏嫁到王家后,要亲自打水、舂米和纺织;二是表侄保(宝)一和保(宝)三在伯爵府打工。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郑家和早年的王家,这两家都不是大富人家,但王家是书香门第,郑家舅舅至少也要读过几本书。

    【拓展性知识链接】

    此心性,彼心性

    阳明心学中的心,在十六字心传中,被分为“人心”和“道心”。人心,即我们平常人的心;道心,即天心,即天理,即良知,即圣人的心。

    性,在《中庸》首章中,有“天命之谓性”。在阳明心学“四句教”中,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即指性,这个性也是良知的体。

    心之体,即性;心之用,即情。俗话中的心性,指性情和脾性。学习致良知学问,需要明白的是,性是指形而上的良知之体。

    与郑邦瑞书·不与说情,但为筹谋 嘉靖四年(1524)

    修理圣龟山①庙时,我因外祖及二舅父分上,特舍梁木,听社②享将我名字写在梁上。此庙既系社享香火所关,何不及早赴县陈告?直待项家承买了,然后来说,此是享人自失了事机。我自来不曾替人作书入府县,此是人人所知,可多多上覆。二舅母切莫见怪。此庙既不系废毁之数,社享自可具情告理,若享人肯备些价钱取赎,县中想亦未必不听也。汝大母③病势如旧,服药全不效。承二舅母挂念,遣人来看,多谢多谢!

    阳明字寄宝一侄收看,社中享人亦可上覆他。

    【注释】

    ①圣龟山:即余姚胜归山。

    ②社:《说文解字》解释为:地主,土地神,也指祭祀神的场所,后来演变成了地方基层组织和民间团体。

    ③大母:指阳明先生夫人诸氏(约1474-1525),从郑邦瑞论是表伯母。诸氏弘治二年(1489)嫁入王家,嘉靖四年正月去世。

    【译文】

    修理圣龟山山神庙时,我因为外祖父和二舅父的情分特意捐舍了梁木,并且同意村社管事的人把我的名字写在了梁木上。这座庙既然成了村社烧香燃灯供神的地方,为什么不趁早到县里陈述告状呢?一直拖到项家出钱把山神庙买走了才来说这件事,这是村社管事的人自己错失了时机。我从来不往府县衙门写信替人说情,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你可以详细地禀告给二舅母。也请二舅母千万不要怪罪。这座庙既然没有被列

    入废毁的名单,村社管事的人可以自己写明情况,请求县里处理。如果管事的人愿意准备些钱赎买回来,估计县里也不见得不同意。你表伯母的病还是老样子,吃什么药都不见效。承蒙二舅母挂念,打发人来看望,非常感谢!

    阳明写给宝一侄儿收看,也可以禀告给村社管事的人。

    【点评】

    大公不害亲情

    良知无私。

    自古以来,中国是个熟人社会,注重人情。儒家的五伦关系就是一个情字在贯穿。感情与理性是相对的。宋明理学这个“理”字,是容不得私情的。有私就不是大公。良知是廓然大公的。

    阳明先生不替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