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译后记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回到了古巴的居所,由于在战争中数次受伤和脑震荡,他的健康受到了很大损害,头痛和耳鸣时常折磨着他,思维和语言也不如以往敏捷;可是作为一个作家,他最大的愿望仍是写作。一九四六年在搁笔几年后,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伊甸园》,但写作时断时续,显得力不从心,为此,他的情绪一直很消沉。一九四八年秋天,在身体稍有好转的情况下,他和妻子玛丽乘船赴意大利旅行,当他们走下热那亚码头时,他不禁心潮翻涌,难以自已。一九一八年作为红十字会志愿人员第一次到意大利战场时,他还是个未满十九岁的热血青年,一九二〇年和一九二七年虽然又来过两次,但都是匆匆往返;眼下美丽的秋天景色使他觉得好像回到了热爱的故土家园。上岸后,他立即雇了一辆汽车,决心好好看一看这个国家。往威尼斯驶去的沿途中,他和妻子受到意大利北部居民的盛情接待,出版商阿尔伯托·蒙达多里告诉他,自从二战结束以来,他的书在这个国家比其他作家的书好销,平民百姓和上层社会中的人都爱看他的书。初抵意大利的这些见闻令海明威的精神为之振奋,稍后的威尼斯之行更使他心情激动,这个城市的建筑和历史引发了他无数的感触和遐想,他决定重访三十年前受伤的战场。当他站在福赛尔塔城外长满芦苇的坡地上时,昔日在意大利战场经历的种种情景又重现眼前,抚今追昔,百感交集。从福赛尔塔返回住地后,他便放下手头正在写作的“海洋小说”,兴致勃勃地写起几个月来在意大利的见闻和感受。他脑海里充满可供描写的景象和人物,他写信告诉他在二次大战中结下生死之交的兰厄姆将军,说书中主人公坎特韦尔上校的形象是依据生活中三个原型塑造的:坎特韦尔年轻时在战场流血负伤,五十岁时饱经沧桑重游故地的情景是他本人的经历,而主人公在二战中任美军精锐步兵团团长奋战沙场的描写,则是兰厄姆将军的写照,此外还有一些勇猛善战的斯威尼上校的影子。故事的主题和以往一样,仍是战争、爱情与死亡。

    《过河入林》的主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历经战争磨难的坎特韦尔上校对于参加两次世界大战的沉痛回忆和反思,二是上校在威尼斯与心爱的少女和好友会面、打猎的情景。书中血腥厮杀的战争场面和上校内心对美好爱情与自由生活的依恋互为映衬,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强烈憎恨,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真诚关注。

    坎特韦尔上校十八岁时,怀着为正义而战的自信走上第一次大战的战场;可是不久,战场上血肉横飞的残酷现实使他在震惊之余,逐渐对战争的意义产生怀疑。当他回想起这次战争时,曾经有过的自豪感荡然无存,充斥在脑海中的只有壅塞在运河里的肿胀尸体,还有叮在渗血伤口上的成群蚊蝇。坎特韦尔的这种感受实际上是作者的亲身经历,目睹生命毫无尊严地遭到残暴践踏,海明威当时曾痛苦地想道:“选择死似乎比活着更合情理。”作者通过坎特韦尔之口否定了这场战争,他和昔日的战友、“格里迪”的侍者领班对在伊松佐和卡尔索参加过的愚昧屠杀,只想“把它当作可耻的蠢事忘却”,并“为那些下命令屠杀的人感到羞耻”。但是,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他后来又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本人虽未直接遭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迫害,但他对纳粹和法西斯极其痛恨,因此在诺曼底登陆、进军巴黎和赫特根森林战役中表现英勇。其实这正是海明威本人在二战中的真实表现。即将攻占巴黎的前夕,海明威奉命带领一个七人游击小分队,在满布地雷的朗布依埃的街道中穿梭侦察,有时甚至要进入德国人的坦克集中地。用海明威自己的话说,“那会儿简直是提着脑袋前进”,然而他仍能准确迅速地把有关的军事情报记录下来。当时朗布依埃的最高指挥官布鲁斯上校曾这样评价海明威:“在军事方面,他可说是个真正的专家,尤其在游击队活动和收集情报方面,他更为优秀。厄内斯特十分骁勇,但决不粗枝大叶……”一九四七年美国政府授予海明威铜质星字勋章时,荣誉奖状上也赫然写着同样的赞誉。可是,在《过河入林》中,作者对于几场大战役的描写,非但不像现实中那样惊心动魄,反而作了低调处理。当雷娜塔反复请求上校讲述攻占巴黎的情景时,上校只是简略地叙述了盟军参战的经过,继而沉痛地告诉姑娘:“我想我们杀死的人比一代人还要多。”为赢得战争而付出的惨重代价使他感受不到胜利者的喜悦。他最心爱的一个团在他违心执行上级命令时,大半做了冤魂,剩下的全都成了残废。因为“在军队里,你就得像条狗那样顺从,你只能希望自己会遇上个好主人”,然而,坎特韦尔上校不无讽刺地补充说,自他当上指挥官后,“手下的士兵都很优秀,可是好的主人只有两个”。他对盟军高层的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