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二(六科入)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卷第二(六科入)

    皇龙寺释 表员集

    ○缘起义

    三门同前。

    第一释名者。懔法师云。更互相由。名之为缘。缘无住着。一多从缘。名之为起。大般若经云。平等不起。故名缘起。

    第二出体者。藏晓二师。以无碍法界为体。懔师云。为二为缘起体。一不自一。缘二故起一。二一为一。一二为二。为缘起体。所言一者。无有无无。一相无相。非一为一。所言二者。非有之有非无之无。非有之有。以破兔角之无。非无之无。以破虚空之有。破有说无。此无非无。破无说有。此有非有。以非有故有而是无。以非无故无而是有。是有是无。名之为二。二无二相。无二而二也。

    第三问答分别。

    问缘起者。其义云何。

    答有数师说。一义相师云。缘起者。随性无分别。即是相即相融。显平等义。正顺第一义谛体也。因缘者。随俗差别。即是因缘相望。显无自性义。正俗谛体也。

    二隋慧远师云。因缘之义。亦名缘起。亦名缘集。谓假因托缘。而有诸法。故曰因缘。法起藉缘。故称缘起。法从缘集。故名缘集。分别有三。一是有为。二是无为。三是自体。言有为者。生死之法。体有无常生灭所为。故名有为。从业烦恼因缘而有。故名因缘。言无为者。所谓涅盘。体非生灭。名曰无为。藉道而有。故曰因缘。此之二法。皆从前因。集起后果。是事缘起。言自体者。即前生死涅盘之法。当法自性。皆是缘起。其相云何。如说生死本性即是如来之藏。如来藏中。具足一切恒沙佛法。而此诸法。同一体性。互相缘集。无有一法独守自性。虽是一性。而无不性。无一性故。诸法皆如。无不性故。法界门别。生死既然。涅盘亦尔。同体诸法。互相集成。故曰因缘。亦名缘起及与缘起集。此自体中复有三种。一者有为如来之藏。(随妄为染)二者无为如来之藏。(离妄名净)三者自体。(癈缘论实)。

    三懔师云。缘起体无二。开用为四种。一有为缘起。二无为缘起。三自体缘起。四法界缘起。谓有不自有。缘无起有。名有为缘起也。无不自无。缘有起无。名无为缘起也。有为无为为二用。非有为非无为不二。为本体也。不二非自不二。缘起二不二。又自不自自。缘他起自。又体不自体。缘用起体。故名自体缘起也。无二无不二为平等。亦二亦不二为差别。差别不自差别。缘平等起差别。平等不自平等。缘差别平等。平等不平等皆悉平等。名法界缘起。

    问何文为证。

    答离世间品。一中有无量。无量中有一。无障无碍。总结云。悉是缘起。若有一法非缘起者。非佛法也。又维摩云。深入缘起。断诸耶见。有无二边。无复习故。知不缘起。未勉耶见(云云)。

    四法藏师云。问有何因缘。令此诸法得有如是混融无碍。

    答因缘无量。难可具陈。略提十类。释此无碍。一缘起相由故。二法性融通故。三各唯心现故。四如幻不实故。五大少无定故。六无限因生故。七果德圆极故。八胜通自在故。九三昧大用故。十难思解脱故。初言缘起相由故者。(余后九门别处说云云)曲有三门。一诸缘各异义。(亦名诸缘互异门。即异体也)二互遍相资义(亦名诸缘互应门。即同体也)三俱存无碍义(亦名应异无碍门即双辨同异也)言诸缘合异义者。谓诸缘相望。要须体用各别。不相和杂。方成缘起。若不尔者。诸缘杂乱。失本缘法。缘起不成。此则诸缘。各各守自一也。二互遍相资义者。谓诸此缘。要互相遍。应方成缘起。且如一缘遍应多缘。各与彼多。全为一故。此一则具多个一也。若此一缘不具多一。则资应不遍。不成缘起。此则一一各具一切一也。三俱存无碍义者。谓凡是一缘。要具前二。方成缘起。以要住自一方能遍。应遍多缘。方是一故。是故。唯一多一。自在无碍。此上三门。总明缘起本法。

    问既闻缘起本法名也。未知其义何耶。

    答此上三门中。各有三义。互相依持。初有力无力义。由此得相入也。二互相形夺有体义。由此得相即也。三体用融有无义。由此即入同时自在也。初异门相入者。谓诸缘力用递相依持。互形夺故。各有全力全无力义。缘起方成。如十地论云。不生缘不生。自因生故。若各唯有力。无无力。则有多果过。一一各生故。若各唯无力。无有力。如阙一缘。一切不成。余亦如是。是故。一能持多。一是有力能摄多。多依於一。多是无力潜入一。由一有力。必不得与多有力俱。是故无有一而不摄多也。由多无力。必不得与一无力俱。故无有多而不入一也。如一持多依既尔。多持一依亦然。反上思之。入多者也。如一望多有持依。令力无力常含多在己中。潜己在多中。同时无碍。多望於一。当知亦尔。俱存双泯二句无碍。亦准思之。二异体相即义者。谓诸缘相望。全体形夺。有有体无体义。缘起方成。以若阙一缘。余不成起。起不成故。缘义则坏。得此一缘。全一切成起。一起成故。缘义方立。是故一缘是能起。多缘及果。俱是所起。是即多为一成。多是无体。一能作多。一是有体。(别章云由自若有时他必无故。他即是自何〔以〕。由他无性以自作故。由自若空时他必有故自即是他。何以故。由自无性用他作故。又别章云。多缘无性。为一所成。是故。多即一一无性为多。故成多有一空。又疏下文云。有一即有一切。却一即却一切。此即一切是空义故。泯自即他。以一是有义。有义故。摄他即自反。上来即一是空义故。亦泯自即他。多是有义故。摄他即自来。上来四处说文。有同有异。准思之。)由一有体。必不得与多有体俱。多无体。必不得与一无体俱。(一云由一有体能摄多。由多无性潜同一故)是故。无有不多之一。无有不一之多。一多既尔。多一亦然。(反上思之)如一望多。有体无体故。能摄他同己。癈己同他。同时无碍。多望於一。有无体有体。亦能癈己同他。摄他同己。亦无鄣碍。亦同他己。亦同己他。非同他己。非同己他。二句无碍圆融自在。思之可见。三体用双融有无义。谓诸缘法。要力交出。全体融合。方成缘起。是故。圆通亦有六句。一以体无不用故。举体全用。即唯用而无体。但有相入。无相即故。二以无不用体故。全用归体。唯体而无用。但有相即。无相入也。三归体之用。不碍其用。全用之体。不失其体。是故。体用不碍双存。即亦入亦即。无有鄣碍。镕融自在。四全用之体体泯。全体之用用三。是则体用交彻。形夺两非即非入。同源圆融一味。五合前四句。同一缘起。无碍俱存。六泯前五句。绝待离言。冥同性海。应可去情。如理思摄。异体门竟。

    第二同体相入义者。谓众缘之中。以於一缘应多缘故。各与彼多。全为其一。是故。此一具多个一。然此多一。虽由本一。应多缘故。有此多一。然与本一体无差别。是故。名为同体门也。又由此一缘应多缘故。有此多一。所应多缘。既相入即。令此多一亦有即入也。先明相入。谓此本一有力能持彼多个一。故本一中容彼多一。多一无力。依本一故。是故。多一入本一中故。是即无不容多之本一。亦无不入本之多一。如本一有力为持。多一无力为依。容入既尔。多一有力为持。本一无力无依。(容入亦尔)是即无不容本一之多一。无不入多一之本一。是即由本一望多一。有持有依有力无力故。故能容能入。无有障碍。多一望本一。有依有持无力有力故。能入能容。亦无障碍。俱存双泯。二句无碍。亦准思之。

    问此与前异体何别。

    答前异体者。初一望后九。异门相入耳。今此同体一中。自具十。非望前后异门说也。(同体入门竟)二同体相即义者。谓前一缘所具多一。亦有体无体义故。亦相即。以多一无体。由本成多即一也。由本一有体能作一。全一摄多。(如一多有多空既尔多有一空亦尔)别章云。多一无性为本一成多一。举体即是本一。为有体摄多一。多一无体融同本一故。无不摄多之本一。亦无不即本之多一。如本一有体多一无体。摄即既尔。多一有体本一无体。摄即亦然。是故。亦无不摄本一之多。亦无不即多之本一。是即本一望多一。有有体无体故。能摄他同己。癈己同他。无有障碍。多一望本一。亦体无体摄即可知。亦摄不摄。亦即无即。非摄不摄。非即不即。二句无碍。思之可见。(同体相即竟)三体用俱融。即入无碍者。亦六句无碍。准前思之。(同体门竟)。

    第三同异圆俗义者。以此二门同一缘起不相离故。若无异体。即诸缘杂乱。非缘起故。若无同体。缘不相资。亦非缘起故。要由不杂。方有相资。是故。若非同体。无相异故。若非异体。无同体故。是故。通辨亦有四句。一或举体全异。具入即俱。二或全体是同。亦具入即俱。以法融通。亦全摄故。三或俱。以同异无碍双现故。四或俱非。以相夺俱尽故。双非也。又以前诸门。总令为一大缘起故。致令多种义门同时具足也。由住一遍应故。有广狭自在也。由就体就用故。有相即相入也。由一摄多时为显。全一入多为隐。(多摄亦尔)又就用相入为显。全就体相即为隐。(即显入隐亦尔)又异门相入为显。全同体为隐。(同显异隐亦尔)又由以异门摄同体中相入义故现微细门也。由异体相入带同体相入故。有重重无尽帝网门也。

    别章云。异体相容。具微细义。异体相是具隐显义。同相入故。有一多无碍。同体相即故。有广狭无碍。又由异体摄同故。有帝网无碍义。(上二行注也)由此大缘起法。即无碍法界法门故。有托事显法门也。由此融通自在。令依此法上所辨时亦随法无碍自在。故有十世门也。由此法门同一缘起相带起故。随有一门。同一缘起相带起故随有一门必具一切。故主伴门。(上来总是缘起相由门竟)。

    ○探玄义

    三门同前。

    第一释名者。义海究深。超过情表。不可思议。故名为玄。推榄显意。故名为探。有深所以。故名为义。

    第二出体者。以无碍法界为体。慧苑师云。二种体事。一纯净无漏。是德相所依体事。二通漏无漏。是业用所依体事。谓色心时处身方教义行位。举十法。通辨前二(云云)。

    第三问答分别。

    问既言超情。岂得可知耶。

    答法藏师云。略举十门。摄其纲要。谓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隐密显了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法界门。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主伴圆明具德门。然此十门。同一缘起。无碍圆融。随有一门。即具一切。应可思之。就初门中。有十义具足。一教义具足。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异。六依正。七体用。八人法。九逆顺。十应感。具足此上十法。同时相应。成一缘起。无有前后如终等别。随一各具余一切义。参而不杂。成缘起际。慧苑师云。此门为总。后九是别。

    二广狭无碍者。以分即无分。无分即分。无碍自在也。如一微尘。普周法界。而不坏本位也。是故。或唯广无碍际。或分限历然。或即广即狭。或俱广狭泯。或具前四。以是解境故。或绝前四。以是行境故。(下皆准此)。

    三一多相容门者。则此一法舒已。遍入一切法中。即摄一切。令入己内。舒摄同时。既无障碍。此经偈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慧苑师云。一多相望六句。谓一中有一。多中有多。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一中有多。一多中有一多余大少等准之)。

    四诸法相即门者。谓此一事。废己同他。举体全是彼一切法。而恒摄他同己。全彼一切法。即是己体。一多相即。混无障碍。经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故。由此缘起。妙理始终。皆齐得如。即得终穷。终方原始。又云。在於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也。是故。得一即得一切。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故也。十信终心即作佛者者。即其事也。如同体一门中即摄一切无尽者。

    为一时俱现耶。为前后也。

    答於一门中。一时炳然。现一切者。属微细门摄。隐映互现重重。属因陀罗摄者。余义即因即异即多即少即有即无即始即终。如是自在具足一切无尽法门。仍随举为首。余即为伴。道理一不差失。旧来如是。

    问若一门中即具足一切者。余门何用。

    答余门如虚空。何以故。同体一门中。并摄一切。无不尽故。

    问此同体中所摄一切者。但应自门中一切。岂可摄余门中一切耶。

    答既摄自一切。后摄余一一门中。无余一切。何以故。法界缘起无一一切。并不成故。此但论法界家实德故。不可说其边量。此经偈云。不可言说诸劫中。演说一切不可说。不可说劫犹可尽。说不可说不可尽。又偈云。一切众生心悉可分别知。一切剎尘微尚可算其数。十方虚空界一毛犹可量。菩萨初发心究竟不可测。良由一乘法门得一即得一切故。因果俱齐。无先后别故。地论云。以信地菩萨。乃至与不可思议佛法。为一缘起。以六相总别等义而用括之。明知因果俱时。相容相即。各摄一切。互为主伴。深须思之。此事不疑。又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具足慧身。不由他悟。(云云无量)。

    问此等叹因中德耳。岂可即果德耶。

    答此一乘义。因果同体。成一缘起。得此即得彼。由彼此相即故。若果不得者。因即不成因。何以故。不得果故。非因也。

    问处处果分不可说。但说因分者。何故。十信终心。即辨作佛得果法也。

    答令言作佛者。但初从见闻已去。至第二生。即成佛行。终心因位穷满者。於第三生。即得彼究竟自在圆融果矣。由是因体依果成故。但因满者。即没於果海中也。为是证境界故。不可说耳。此如龙女及普庄严童子善财童子兜率天子等。於三生中。即克彼果义等。广如经辨。

    问上云。一念即作佛者。三乘之中。已有此义。与此何别。

    答三乘望理为一念即作佛。今此一乘。一念即得具足一切教义理事因果人法等。皆悉同时。同时(十重)作佛。然此一念与百千劫。无有异也。宜须思之五隐密显了门者。谓一能摄多。则一显多隐。一切摄一。则一隐多显。多显不俱。隐隐不并。隐显显隐。同时无碍。经云。於此方入正受。他方三昧起。眼根入正受。色尘三昧起。如第一钱中十钱名为显了。第二钱望第一钱中。十即为隐密。何以故。见此不见彼故。不相知故。虽不相见。然此成即彼成故。名俱成也。

    六微细相容门者。此上诸义。始终同别。前后逆顺等一切法门。於一念中。炳然同时。齐头显现。无不明了。犹如来箭齐头现了故。经云。菩萨於一念中。从兜率天。降神入胎。乃至流通舍利。皆悉显现。又云。於一尘中。微细国土。庄严清净。旷然安住。(宜如理思)。

    七因陀罗网门者。谓此一一微尘之中。各皆普现无边剎海。剎海之中。复有微尘。彼诸尘内。复有剎海。如是重重不可穷尽。非是心识思量所及。如帝释网天珠明彻互相影复现影而无穷尽。经云。如因陀罗网世界等。又云。於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数亿诸佛。於中而说法。(智正觉世间)於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围山。世间不迫迮。(器世间)於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众生世间)又云。一切佛剎微尘等尔所佛。坐一毛孔。皆有无量菩萨众。各为具说普贤行。无量剎海处一毛。皆坐菩提莲华座。遍满一切诸法界。一切毛孔自在现。又云。如一微尘所示现。一切微尘亦如是(云云)此等并是实义。非变作成。此是如理智中。如量境也。其余变作等者。不入此例。何以故。此是法性实德。法尔如是。非分别情谓境界也。(可去情思之)。

    问上云。於一尘中现无量剎等者。此是一重现而已。何成重耶。

    答此方说华严时。一切尘中亦如是。彼微尘中。说华严时。亦云一切尘中亦是说如是。展转重重。无尽无尽。

    问若据此文。重重无尽。有何分齐。云何辨其始终等也。

    答随其智取。举一为首。余即为伴。据其首者。即名当中。余即眷属。尽穷法界因陀罗成也。

    问此义与上微细。云何别耶。

    答齐头炳然现者。微细摄重重隐映互现因陀罗摄。此等诸义。并别不同。宜细思之。

    八托事显法门者。谓见此事。即是见於无尽法界。非是托此别有所表。经云。此华盖等从无生法忍所起等。

    问三乘之中。以有此义。与此何别。

    答三乘托异事相。表显异现。今此一乘所托之事相。即是彼所显道理。更无异也。具足一切理事教义。无不摄尽者也。

    九十世隔法门者。此上诸义。遍一切法。复该一切时。谓三世各三。摄为一念。故为十世也。以时无别体。依法以立。法既无碍。时亦如是。经云。过去一切劫。安置未来今。未来劫。回置过去世。又云。无量劫即一念。一念即无量劫等。又云。或以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有佛劫入无佛劫。无佛劫入有佛劫等。(云云)此上诸义。悉於十世。自在显现。成缘起故。得即入也。

    十主伴圆明门者。此圆教法。理无孤起。必主伴随生。经云。此大莲华。有世界海尘数华。以为眷属。又云。大威光太子。(晋经普庄严童子)闻佛说一切法界无垢庄严经。有世界微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又如一方为主。十方为伴。余方亦尔。是故。主主伴伴各不相见。主伴伴主。圆明具德。然此有二义。一同类。二异类。初同类者。如说十住。十方各有十剎尘数菩萨来证。同名法慧。我我等佛所。亦说十住。大众眷属。名味句身。等无有异。是故当知。一十住经。十方各有十剎尘数修多罗等。以为眷属。如一十住。余一切处所说十住。皆摄尔许尘数眷属。十住既尔。余十行等。一一品会。皆有证法数量。准释可知。二异类者。谓随一方一界为一类机。说一会法。既结通十方等说。故非主经。然亦与主为胜方便。故为眷属。是故。主经必十方尘道同时同说。伴经不尔。随方各别。是故。一一主经。各有尘数眷属。亦古章疏中。说诸藏纯杂具德门。唯心回转善成门。义门无量。不可具陈耳。

    上来所明十门义等者。同一缘起。无碍圆融。随有一门。即具一切。应可思之。如初既尔。余广狭等九门。皆各具前十时。但随门异耳。是故。一一门中。各有百千等。思之可见。(谓如一事法带自十义。具此十门。则为一百。余教义等。亦各准之。故成千门。如教义等望自类十义。及同时十门有此千门。彼同时等亦望自类十门及教义等亦成千门准思可见)。

    ○普法义

    三门同前。

    第一释名者。普者溥也。谓遍义是普也。法自体义。轨则义。(如常说也)谓一切法相入相是。言相入者。晓云。谓一切世界。入一微尘。一微尘入一切世界。(如一微尘一切亦尔)三世诸劫。入一剎那。一剎那入三世谓劫。(如一剎那。一切亦尔)如诸大少促相入。余一切门相入亦尔。如说相是亦尔。谓一切法及一切门。一是一切。是一如是广荡。名为普法。

    第二出体者。以无碍法界为体。

    第三问答分别。

    问以何因缘故。令此诸法得有如是混融无碍。

    答法藏师云。因缘无量难可具。提十类。释此无碍。一大少无定故。二各唯心现故。三如幻不实故。四无限因生故。五胜通自在故。六三昧大用故。七难思解说故。八果德圆极故。九缘起相由故。十法性融通故。元晓师云。略而言之。有十种因。一者。一与一切。互为镜影。如帝网故。二者。一与一切。更互缘集。如钱数故。三者。皆唯是识。如梦境故。四者。皆非实有。如幻事故。五者同相异。通一切故。六者。至大至少。齐一量故。七者。法性缘起。离性故。八者。一心法体。非一异故。九者。无碍法界。无边无中故。十者。法界法尔。无障无碍故。上来二师。各有十门。虽繁广述。今取藏师初门晓公第六。示其纲要。法藏师云。谓大非定大。故能入少。少非定少。故能容大。十经品云。金刚围山数无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知至大有少相。菩萨因此初发心。解云。此中明大非大故有少相也。

    问世界入微尘。须弥入芥时。既有大少之形。而不增少。不减大。如何得相容耶。

    答空理义云。世俗虚假。胜义本空。迷虚假以碍心。小大由隔。悟幻化而通意。何不相容。况乎大少悬着由迷执有。达空胜义。何碍不通。(此清辨宗也)应理义云。略有八释。一执有所执。大小悬殊。知所执空。何少何大。二不达依他。谓真大少。体之虚伪。何理不通。三事成大少。或不能容。圆成融通。何不相纳。四执法有用。大少乃乖。知法因缘。同虚岂融。五迷心执境。实境谁容。悟境皆识。何谁不得。六法真有相。大小不容。无相为真。何大何小。七未契真如。愚心杳隔。知真达伪。智洞能通。八下位庸心不能通含。上人威力何事不能。(此护法宗也)元晓师云。一南方说言。既称不思议。唯圣境界。二乘不测。凡岂能解。故且置而不释耳。二此主师云。大无大相故。大得入少。少无小相故。小得容大。三师云。大不自大。由少故大。少不自小。由大故小。由小故大。大名少大。由大故少。少名大小。以少是大少。故得容大。大是少大。故得入少。则破第二师立义。言既无大相。是即无大。谁大入小耶。小无小相。是即无少。谁容大耶。若言有无相之大无相之小故得容入者。今重考之。无相之大。犹有大而无大耶。若言有大。即犹有相。如其无相。即无有大。无相有大。不应理故。四破第三师义。言所言小大。为大於大小耶。为不大於大小耶。若言不大者。即不名小大。以小大同於大小故。若言大者。即不得入大小於小大。以大少少於少大故。若言虽大少。少於少大。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